一、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徐州磁性材料厂[1](1969)在《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文中研究表明 前言我厂铝铁碳永磁合金材料是从1958年开始试制和投产的。在试制和生产中我们是按照毛主席教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试制迄今一直使用地炉生产,62年制定了生产工艺。近数年来通过生产和实验,尤其是65年全国铝铁碳磁钢攻关后,我们厂在生产中充分利用了攻关的成果,产品性能有了
商自申,仝秀英[2](2000)在《FeAlC永磁合金的熔炼及成分调整》文中认为对 Fe Al C永磁合金的熔炼、合金液成分调整的判定方法、计算方式、有关系数的确定与计算等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了在 Fe Al C永磁合金生产中的使用方法
何水校[3](1988)在《永磁体工艺技术问答(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61 金属永磁体有哪些种类? 金属永磁体又叫永磁合金,在工厂里统称为磁钢。永磁合金种类较多,主要有铝镍钴、铁铬钴,稀土钴和锰铝碳合金。早期还有碳钢和铁铝碳永磁体,因为磁性能很低,目前仅用于中小学教学仪器中。另外,铂钴等黄金属永磁体因其昂贵,所以只在航天和航空“黑匣”中应用,八十年
朱海燕[4](2010)在《粘结永磁体制备工艺及其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选用合适的粘结剂制备高性能粘结磁体,达到改善磁体的耐高温、不易变形等目的。用偶联剂KH-550处理各向同性粘结钕铁硼磁粉后,用环氧酚醛树脂作粘结剂,制备出高性能的粘结磁体,并对其密度、硬度、磁性能做了测试,分析了影响磁性能的因素,包括粘结剂粘度、粘结剂的固化温度、磁粉的氧化及磁粉与粘结剂混合物的反应行为等。研究了MQ及MQP-16磁粉粒度分布及性能差别。采用KY-2055与环氧树脂合成环氧-酚醛树脂,并用环氧酚醛树脂作粘结剂制备稀土永磁材料。分别用传统环氧树脂和环氧酚醛树脂制备粘结NdFeB磁体,得出环氧酚醛树脂磁体比环氧树脂磁体性能优良。研究了模压压力、保压时间、固化温度、固化时间、模压成型温度等对环氧酚醛树脂粘结磁体性能影响,优化出本实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模压压力为1200Mpa,保压时间为120s,固化温度为120℃,固化时间为120min,模压成型温度为130℃。测试了温度对粘结剂粘度的影响及环氧酚醛树脂在130℃左右维持低粘度状态的时间,并采用温度与粘度的经验理论公式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TG和TDA实验,分析了磁粉的反应类型及磁粉混合物的固化机理。通过对磁粉和磁体作XRD测试,分析其图谱得出磁粉与磁体的主要物相相同,但是磁体晶面间距d变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李裴裴[5](2016)在《W、Mo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研究Co-Zr基非稀土永磁合金为出发点,采用多元合金的设计思路,研究了少量的W、Mo元素添加对Co-Zr基永磁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运用元素掺杂的方法制备出了Co5Zr的纯相样品,并且证明了Co5Zr相为软磁相;同时,也证明了少量的W、Mo元素的添加可以提高Co-Zr基永磁合金的硬磁性能。分析了其矫顽力增加的来源,主要受到相组成、微结构和磁晶各向异性场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解决Co-Zr基永磁合金研究过程中硬磁相的争论,对今后的Co-Zr基永磁合金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究W元素的添加对Co-Zr基永磁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及微结构的影响;第二部分为探究Mo元素的添加对Co-Zr基永磁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第一部分,通过快淬工艺制备出Co-Zr-W系列合金薄带,并且对Co-Zr-W系列合金薄带的磁性能、相组成及微结构进行了讨论。首先,详细的研究了少量的W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相组成的影响。通过快淬工艺在带速Vs=40 m/s的条件下,制备出了Co82-xZr18Wx(x=0、1、3、5、7、9)系列合金薄带,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W元素的添加促进了Co5Zr相的形成。样品x=0由单一的Co11Zr2相组成,随着x含量的增加,Co11Zr2相含量降低而Co5Zr相含量增加,当x=9时制备出了Co5Zr的纯相样品。并通过磁性测量及热磁分析发现,Co5Zr相并不是硬磁相,而是软磁相,其居里温度在室温以下。并且,随着x含量的增加,无论是Co11Zr2相还是Co5Zr相的居里温度都逐渐降低,这说明W原子进入到了二者晶格之中,使得这两个相的能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居里温度的变化。其次,研究了少量的W元素添加对Co82-xZr18Wx(x=0、1、3、5、7、9)系列合金薄带磁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x含量的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减小,但是其矫顽力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x=3时达到峰值,得到最大矫顽力iHc=4.5 k Oe。但是对于x=3的样品,硬磁相Co11Zr2相的减少并不利于矫顽力的增加,对此,为了了解其矫顽力增大的原因,我们又研究了Co82-xZr18Wx(x=0、1、3、5、7、9)系列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利用扫描电镜对其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W元素的添加可以细化微结构,从x=0的片状结构转化为x=3的粒状结构。接着,研究了添加W元素之后磁晶各向异性场Ha的变化,发现W元素的添加使得磁晶各向异性场增加了。从而得出结论,Co-Zr-W合金薄带矫顽力的增大主要受相组成、微结构和磁晶各向异性场的影响。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证明少量的W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我们又研究了与其同族的Mo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同样,我们利用快淬工艺在Vs=40 m/s的带速下制备出Co5-xZr Mox(x=0、0.1、0.2、0.4、0.5、0.52)系列合金薄带。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0的样品由单一的硬磁相Co11Zr2相组成,随着x含量的增加,Co5Zr相逐渐增加,当Mo含量为x=0.4、0.5、0.52时,样品呈Co5Zr相单相。然后,由磁性测量分析Co5-xZr Mox(x=0、0.1、0.2、0.4、0.5、0.52)系列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发现x=0、0.1、0.2样品都表现出典型的硬磁性,而随着x含量的增加,硬磁性能逐渐减弱。当x=0.5和0.52时,样品由单一的Co5Zr相组成,表现出微弱的软磁性。进一步研究Co5-xZr Mox(x=0、0.1、0.2、0.4、0.5、0.52)系列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发现,其饱和磁化强度随x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其矫顽力则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x=0.2时达到峰值,得到最大矫顽力iHc=2.5 k Oe。之后,根据退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硬磁材料的磁性能,先假设Co5Zr相为硬磁相,分别对Co5-xZr Mox(x=0.2、0.4、0.52)合金薄带做退火处理,在500℃700℃之间每隔50℃退火2min。经测量发现,x=0.2的样品经600℃退火后矫顽力可达到iHc=4.9 k Oe,饱和磁化强度Ms=51.6 emu/g,制备出了高性能的磁性材料。而样品x=0.52经各个温度退火后磁性能基本没有变化,且都表现出软磁性,从而反证出了Co5Zr相为软磁相。Co-Zr-Mo系列合金薄带表现出与Co-Zr-W合金薄带类似的规律,增加了工作的严谨性。
简玉山[6](2010)在《铸造铝镍钴磁钢的精密研磨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铝镍钴(AlNiCo)永磁体具有其它永磁材料无法比拟的温度稳定性、时间稳定性和耐腐蚀特性,在鱼雷、导弹、飞机等武器装备和卫星等航天器等领域的仪器仪表的永磁器件中广泛应用;另外还是制备高端医疗器械和电工合金等的主导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决定控制器的精度和性能的关键电磁零部件的性能和加工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当前国内某航空研究所在制造用于飞机上某关键部件的磁环时,要求材料组织均匀、磁环的磁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磁环单个平面的总崩边面积小于0.3mm2、且表面粗糙度达到纳米级。但由于对该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不了解,缺乏对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不能建立有效的材料评价方法和标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采用现有工艺加工该磁环时崩边严重、废品率极高,不能满足加工要求,成为该单位磁环制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铸造LNGT80J磁钢的金相分析方法,确定了金相试样制备的步骤,包括磨削时间,磨削参数和腐蚀剂等,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分析了铸造LNGT80J磁钢的微观组织结构。(2)编制相关程序对金相图像进行分析,计算了影响铸造LNGT80J磁钢材料性能的有害相γ(或αγ)相的含量、晶粒截面面积和气孔率。(3)分析了铸造LNGT80J磁钢的显微硬度及其均匀性。试验测得铸造LNGT80J磁钢的平均维氏硬度HV200=759.17,表明该材料属于较硬材料。通过分析维氏硬度沿试件长度方向的分布发现硬度分布不均匀,在测量的17个点中,最大和最小维氏硬度相差了47。(4)针对现有工艺加工磁环崩边严重的问题,分析了崩边产生的原因并对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调整了工艺顺序并改变关键工序,形成了新的加工工艺路线。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新工艺路线加工铸造LNGT80J磁环可大幅度减少崩边。(5)研究了铸造LNGT80J磁环新工艺路线中的关键工序—固结磨料研磨加工,分析了研磨压力,主盘转速,磨料粒度等研磨参数与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了分别以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为评价指标时的最佳研磨工艺参数,可分别作为铸造LNGT80J磁环的粗研磨和精研磨工序。(6)建立了固结磨料研磨铸造LNGT80J磁钢的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工艺参数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尤俊华[7](2009)在《高性能HDDR钕铁硼磁粉及纳米复合磁体研究》文中指出粘结Nd-Fe-B磁体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以其尺寸精度高、形态自由度大、成本低、易加工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仪表、电子通讯、汽车、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粘结Nd-Fe-B磁粉是美国麦格昆磁公司生产的快淬磁粉,简称MQ粉,该公司凭借产品专利基本垄断了MQ粉的供应,这极大地限制了粘结Nd-Fe-B产业的发展。HDDR磁粉和纳米复合磁体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粘结Nd-Fe-B磁粉,这两种磁粉的性价比高且不受快淬粉专利限制,是MQ粉的有力替代者。但是这两种磁粉存在制备工艺不稳定,产品性能低的问题,有待从成分、制备工艺及磁体的微观结构上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采用改进的HDDR工艺和熔体快淬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各向异性Nd-Fe-B磁粉和Nd2Fe14B/a-Fe型及Fe3B/Nd2Fe14B型纳米晶复合磁体,系统研究了制备工艺、添加合金元素及晶化处理工艺对磁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探讨了磁硬化机制。利用示差热分析(DTA)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合金的相组成以及相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HDDR工艺对Nd-Fe-B合金的性能影响显著:在吸氢歧化阶段,低温吸氢歧化氢压为0.09MPa,高温吸氢歧化氢压为0.02MPa-0.03MPa时,可制备高磁能积各向异性Nd-Fe-B磁粉;在脱氢再化合阶段,采用高真空处理方式有助于合金获得高矫顽力和优异的综合性能,采用低真空与高真空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能有效提高合金的各向异性。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吸氢歧化阶段Nd-Fe-B合金的相变过程为Nd+H2→NdH2, Nd2Fe14B+H2→NdH2+α-Fe+Fe2B;脱氢再化合阶段Nd-Fe-B合金的相变过程为NdH2→Nd+H2, NdH2+α-Fe+Fe2B→Nd2Fe14B+H2。2.Co元素的添加有助于提高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 (x=0、12、15、17、20)系列合金的矫顽力jHc、各向异性因子DOA及最大磁能积(BH)max,其最佳添加量为15%(原子百分数)。Nd12.5Fe65.4Co15Ga0.5Zr0.1B6.5合金经如下HDDR处理工艺:室温×0.09MPax1h→820℃x0.025MPax2.5h→820℃x高真空×0.5h,获得最佳性能为:(BH)max=245.7kJ/m3, Br=1.27T, jHc=754.3kA/m, DOA=0.62。3.Ga元素的添加有助于提高Nd12.5Fe68.9-yCo12GayZr0.1B6.5(y=0、0.1、0.3、0.5、0.7)系列合金的矫顽力jHc、各向异性因子DOA及最大磁能积(BH)max,其最佳添加量为0.3%(原子百分数)。Nd12.5Fe68.6Co12Ga0.3Zr0.1B6.5合金经如下HDDR处理工艺:室温x0.09MPax1h→820℃x0.03MPax3h→820℃x高真空×0.5h,获得最佳性能为:(BH)max=218.3kJ/m3, Br=1.22T, jHc=751.2kA/m, DOA=0.52。4.Nb元素的添加可显著提高Nd10.5Dy2Fe69-zCo12NbzB6.5 (z=0、0.5、1.0、1.5、2.0)系列合金的矫顽力jHc,但同时会损害剩磁Br、最大磁能积(BH)max及各向异性因子DOA,其最佳添加量为1.0%(原子百分数)。Nd10.5Dy2Fe68Co12Nb1B6.5合金经如下HDDR处理工艺:室温x0.09MPax1h→820℃x0.03MPax3h→820℃x高真空×0.5h,获得最佳性能为:(BH)max=105.7kJ/m3, Br=1.10T, jHc=592.8kA/m, DOA=0.48。5.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Nd8Fe87B5合金,研究了辊速对合金快淬态样品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样品的磁性能随着辊速的增加而提高;当辊速为35m/s时,样品获得最佳磁性能:Br=0.84T, jHc=356.8kA/m, (BH)max=57.36kJ/m3;辊速继续增加样品的磁性能开始下降。辊速为45m/s时,Nd8Fe87B5合金快淬态样品为非晶态,样品的晶化温度为670℃,晶化过程为Am→Nd2Fe14B+α-Fe,该样品经690℃晶化处理10min获得最佳磁性能:Br=0.91T, jHc=362.7kA/m, (BH)m=73.6kJ/m3。6.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Nd3.5Dy1Fe73-xCo4Cu18.5 (x=0,0.2,0.5,0.8,1.0)系列合金,研究了Cu元素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适量Cu元素,可以提高合金的矫顽力jHc和最大磁能积(BH)max,Cu的最佳添含量为0.2%(原子百分数)。辊速为30m/s时,Nd3.5Dy1Fe72.8Co4Cu0.2B18.5合金快淬态样品为非晶态,该样品的晶化温度为605℃,晶化过程分为两步进行Am(非晶相)→Am’(残余非晶相)+Nd3Fe20B2→Fe3B→Nd2Fe14B+ Fe3B。Nd3.5Dy1Fe72.8Co4Cu0.2B18.5合金在690℃晶化处理10min获得最佳磁性能:(BH)max=91.7kJ/m3, Br=0.97T, jHc=369.6kA/m。
杨彬[8](2008)在《HDDR技术制备高性能NdFeB磁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接踵而至,高性能粘结NdFeB永磁材料开发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HDDR(氢化-歧化-脱氢-再复合)法是制备粘结NdFeB磁粉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工艺过程简单,粉末磁性均匀,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易于推广,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实验研究了HDDR工艺对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X=0、4、8、12、15)、Nd12.5Fe68.9-XCo12GaXZr0.1B6.5(X=0、0.1、0.3、0.5)、Nd10.5Dy2Fe69-XCo12NbXB6.5(X=0、1、2、3)、Nd12.5-XGdXFe68.8Co12Ga0.2B6.5(X=0、0.05、0.1、0.15)永磁合金磁性能的影响,并讨论合金中的添加合金元素(Co、Ga、Nb、Gd)对于合金磁性能的影响。实验中把HDDR主要分成HD和DR两大阶段,HD又分低温阶段和高温阶段,经物像分析和谢勒公式计算可知,原始铸锭粗大NdFeB(大小64.346μm左右)在HD处理后歧化生成NdH2、α-(Fe,Co)和(Fe,Co)2B三相,经HDDR处理后,歧化产物又重新生成细小的NdFeB(大小在0.486μm左右)。通过对HD低温阶段的研究可以发现,低温阶段的温度对磁粉的最终的磁性能的影响不是很大;而氢压对磁性能和DOA影响较大,都呈先增后减的趋势,0.09Mpa氢压磁性能达到最佳。通过对HD高温阶段的研究发现,氢压对磁粉磁性能有明显影响,磁性能最佳的歧化温度和时间为820℃x2.5-3h,其歧化氢压为0.025~0.035Mpa。通过对DR脱氢再化合研究发现,DR温度、时间和真空度对磁粉磁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其最佳DR工艺一般为820~830℃×0.25-0.5h×高真空,而含Dy和Nb的合金为820℃×0.5hx低真空对于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合金,Co含量的添加有助于整体磁性能和各向异性的增加,X=15时性能最好。当采用工艺:室温×0.09MPa×1h→820℃×0.025MPa×2.5h→820℃×高真空x0.5h处理时,其磁性能可达到:BH)m=254.64kJ/m3, Br=1.252T,jHc= 772.8kA/m, DOA=0.578。对于Nd12.5Fe68.9-XCo12GaXZr0.1B6.5合金,适当的Ga的添加对jHc、(BH)m和各向异性的提高有帮助,X=0.3时性能最好。当采用工艺:室温×0.09MPa×1h→820℃×0.035MPa×3h→830℃×低真空×0.25h→830℃×高真空×0.25h工艺处理时,其磁性能可达到:(BH)m=218.24kJ/m3, jHc=851.2kA/m, Br=1.217T, DOA=0.352。对于Nd10.5Dy2Fe69-XCo12NbXB6.5合金,Nb的添加对明显提高矫顽力,但是Br、(BH)m和各向异性也都有明显的降低,当X=1时矫顽力达到最大。当采用工艺:室温x0.09MPa×1h→820℃×0.035MPa×3h→820℃×低真空x0.5h时,其磁性能可达到:(BH)m=73.6kJ/m3, jHc=1229.6kA/m, Br=0.871T, DOA=0.053。对于Nd12.5-XGdXFe68.8Co12Ga0.2B6.5合金,Gd的加入整体降低磁性能,且不利于各向异性的形成。
王永钢[9](2017)在《含钒合金生产与应用》文中提出1前言钒是一种神奇的稀有金属,世界上90%以上的钒以钒合金形式应用于各类材料行业,其中85%以上钒用于钢铁行业,钒是钢中最重要的微合金化元素,名列三大钢微合金化元素"钒、铌、钛"之首,素有"钢铁维生素"的美誉,钢中微量的钒就能显著改善钢材性能,钒在钢中起到细化钢的组织和晶粒作用,提高钢的持久强度,改善钢的韧性和塑性,同时还提高抗热强度和抗短时蠕
倪狄[10](2017)在《粘结钕铁硼磁体温压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粘结钕铁硼(NdFeB)磁性材料的优异特性决定了其在电子、汽车、家电、办公自动化设备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粘结钕铁硼磁体磁能积大都在6090 kJ·m-3之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密度和磁性能,本论文利用偶联剂处理NdFe B磁粉,与粘结剂混炼干燥,通过温压成型和固化处理工艺制备粘结NdFe B磁体。研究了温压工艺及粘结剂对粘结钕铁硼磁体密度和磁性能的影响。(1)利用黄培云方程来研究粘结钕铁硼磁粉的温压行为。研究发现,随着温压压力和温度的提高,粘结钕铁硼磁体的密度和最大磁能积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压制规律符合黄培云压制方程,含0.5 wt.%偶联剂和0.6 wt.%粘结剂的钕铁硼粉体的压制模量M为2.74 MPa,非线性指数m为0.16。(2)研究了环氧树脂粘结剂E44,E51和CYD011及其含量对m,M和相关数据R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粘结剂含量的增多,m和R逐渐增大,M逐渐减小,在含量为0.6 wt.%时达到各自的极值,超过0.6 wt.%,m和R开始减小,M开始变大。(3)粘结剂的含量及种类直接影响粘结钕铁硼磁体的磁性能和密度。最佳粘结剂含量为磁粉颗粒质量的0.6 wt%。当粘结剂含量超过1%后,磁体的密度快速下降。常温状态为半固态的E44,比E51和CYD011具有更好的塑性变形效果。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以E44为粘结剂的粘结钕铁硼磁体的密度大于以E51和CYD011为粘结剂的粘结钕铁硼磁体。(4)温压工艺和固化工艺能显著影响粘结钕铁硼磁体的密度和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E44为粘结剂的粘结钕铁硼磁体,压制压力1100 MPa,温压温度80℃是最佳温压条件;最佳的固化温度为110℃,固化时间为160 min。最后获得了密度为6.62 g/cm3,磁能积101.14 KJ·m-3的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二、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4)粘结永磁体制备工艺及其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磁性材料 |
1.1.1 稀土永磁材料 |
1.2 磁性材料的发展 |
1.2.1 磁性材料的起源及发展 |
1.2.2 永磁材料的发展及特点 |
1.3 粘结永磁体的特点 |
1.4 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 |
1.5 钕铁硼专利 |
1.6 永磁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二章 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原理 |
2.1 稀土永磁合金的磁参量 |
2.1.1 磁滞回线 |
2.1.2 矫顽力(H_(cb)),内禀矫顽力(H_(ci)) |
2.1.3 剩磁(B_r) |
2.1.4 磁能积((BH)_(max)) |
2.1.5 磁极化强度(J),什么叫磁化强度(M) |
2.1.6 磁感应强度(B),什么叫磁通密度(B) |
2.1.7 居里点、居里温度(T_c) |
2.1.8 永磁体的回复导磁率(μ_(rec.)),J退磁曲线方形度(H_k/H_(ci)) |
2.1.9 磁体密度(ρ) |
2.2 磁性材料的牌号 |
2.3 粘结钕铁硼磁粉的制备 |
2.3.1 快淬磁粉(MQ) |
2.3.2 HDDR法制粉 |
2.3.3 气喷雾法制备磁粉 |
2.3.4 机械合金化(MA)磁粉 |
2.4 粘结磁体的粘结剂和助剂 |
2.4.1 粘结剂 |
2.4.2 偶联剂 |
2.4.3 固化剂 |
2.4.4 润滑剂、增塑剂和稳定剂 |
2.5 最新发展 |
2.6 粘结永磁体的成型工艺 |
2.7 表面防腐 |
2.8 粘结钕铁硼新动向 |
2.8.1 低温度系数复合粘结磁体 |
2.8.2 特种成型磁体的工艺研究 |
2.9 影响永磁材料性能的因素 |
2.9.1 快淬工艺对快淬NdFeB材料的影响 |
2.9.2 组织结构对快淬NdFeB材料的影响 |
2.9.3 晶化处理对快淬NdFeB材料的影响 |
2.9.4 粒度分布对性能的影响 |
2.9.5 粘结剂含量对磁体性能的影响 |
2.9.6 成型压力对磁性能的影响 |
2.9.7 磁体的氧化 |
2.9.8 干燥时间的影响 |
2.10 本课题的相关内容 |
2.10.1 目的 |
2.10.2 意义 |
2.10.3 论文研究内容 |
2.10.4 独创性及新颖之处 |
2.10.5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测试部分 |
3.2.1 多功能永磁测量仪 |
3.2.2 XRD测试 |
3.2.3 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 |
第四章 粘结NdFeB磁体的工艺研究 |
4.1 磁粉粒度与性能 |
4.2 环氧酚醛树脂制备及性能比较 |
4.2.1 制备 |
4.2.2 环氧酚醛树脂与环氧树脂粘结磁体性能比较 |
4.3 工艺参数对磁体性能的影响 |
4.3.1 硬度影响 |
4.3.2 磁性能影响 |
第五章 分析测试部分 |
5.1 磁粉的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 |
5.2 环氧酚醛树脂的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 |
5.3 粘结剂的粘度分析 |
5.4 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分析 |
5.5 压力对粘度的影响分析 |
5.6 MQP-16磁粉颗粒显微形貌分析 |
5.7 MQP-16磁粉性能测试分析 |
5.8 不同压力下断裂显微形貌分析 |
5.9 两种粘结磁体显微形貌图 |
5.10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W、Mo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 |
1.2.1 金属永磁合金 |
1.2.2 永磁铁氧体 |
1.2.3 稀土永磁材料 |
1.3 Co-Zr基永磁合金的发展及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学理论与模型 |
2.1 引言 |
2.2“分子场”理论 |
2.3 交换作用理论 |
2.4 局域和巡游电子模型 |
2.5 金属能带理论 |
2.6 磁晶各向异性 |
2.7 矫顽力理论 |
第三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3.1 实验方法 |
3.1.1 合金锭样品的制备 |
3.1.2 快淬薄带样品的制备 |
3.1.3 合金薄带样品的热处理 |
3.2 晶体结构的确定及形貌表征 |
3.2.1 X射线衍射仪(XRD) |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 磁性的测量 |
3.3.1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3.3.2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 |
3.3.3 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 |
第四章 W元素的添加对Co-Zr合金磁性能、相组成、微结构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相组成 |
4.3.2 磁性能 |
4.3.3 微结构 |
4.3.4 磁晶各向异性场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Mo元素的添加对Co-Zr合金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相组成 |
5.3.2 磁性能 |
5.3.3 等温退火热处理 |
5.3.4 磁晶各向异性场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铸造铝镍钴磁钢的精密研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铝镍钴磁钢概述 |
1.1.1 磁性材料的分类 |
1.1.2 铝镍钴磁钢的性质 |
1.2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2.1 铸造LNGT80J磁钢的材料问题 |
1.2.2 铸造LNGT80J磁钢的加工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微观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
1.4.2 加工工艺的研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铸造LNGT80J磁钢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
2.1 金相分析的试验方法 |
2.1.1 金相试样制备的要求 |
2.1.2 金相试样制备的一般步骤 |
2.1.3 铸造LNGT80J磁钢的金相试样制备过程 |
2.2 γ(或α_γ)相含量的测定 |
2.2.1 金相图像预处理 |
2.2.2 γ(或α_γ)相含量的计算 |
2.3 晶粒大小的估算 |
2.4 气孔率的测定 |
2.5 显微硬度的测定 |
2.5.1 维氏硬度测量原理 |
2.5.2 维氏硬度测定方法 |
2.5.3 维氏硬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加工工艺的分析与讨论 |
3.1 现有的加工工艺路线 |
3.2 现有加工工艺路线存在的问题 |
3.3 加工工艺流程的改进 |
3.3.1 加工工序的调整 |
3.3.2 关键工艺的改进 |
3.3.3 改进后的加工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4 铸造LNGT80J的固结磨料研磨 |
4.1 试验方法 |
4.2 单因素试验 |
4.2.1 研磨压力与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
4.2.2 主盘转速与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
4.2.3 磨料粒度与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
4.3 工艺参数优化 |
4.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4.3.2 正交试验结果 |
4.3.3 正交试验分析 |
4.4 参数模型的建立 |
4.4.1 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理论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去除率实际模型的建立 |
4.4.3 材料去除率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
4.4.4 材料去除率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4.4.5 表面粗糙度实际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高性能HDDR钕铁硼磁粉及纳米复合磁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永磁材料概述 |
1.1.1 金属永磁材料 |
1.1.2 铁氧体永磁材料 |
1.1.3 稀土永磁材料 |
1.2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
1.2.1 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SmCo_5 |
1.2.2 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Sm_2Co_(17) |
1.2.3 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Nd_2Fe_(14)B |
1.2.4 铁基稀土间隙化合物永磁材料 |
1.2.5 纳米晶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
1.3 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来源 |
1.4 Nd-Fe-B永磁材料的分类 |
1.4.1 热变形Nd-Fe-B永磁材料 |
1.4.2 烧结Nd-Fe-B永磁材料 |
1.4.3 粘结Nd-Fe-B永磁材料 |
1.5 粘结Nd-Fe-B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HDDR工艺及机理 |
2.1.1 HDDR工艺简介 |
2.1.2 HDDR工艺分类 |
2.1.3 HDDR磁粉的矫顽力机理 |
2.1.4 HDDR磁粉各向异性机理 |
2.2 纳米复合磁体的理论模型 |
2.2.1 纳米复合磁体的交换耦合模型 |
2.2.2 纳米复合磁体的矫顽力机理 |
2.3 样品制备 |
2.3.1 HDDR磁粉制备 |
2.3.2 纳米复合磁体制备 |
2.4 样品检测 |
2.4.1 样品磁性能测试 |
2.4.2 示差热分析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3章 HDDR技术制备Nd_(12.5)Fe_(80.4-x)Co_xGa_(0.5)Zr_(0.1)B_(6.5)各向异性磁粉 |
3.1 引言 |
3.2 样品制备 |
3.3 HDDR工艺过程中合金的相变化 |
3.4 Co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 HDDR工艺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1 HD低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2 HD高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3 HD高温阶段的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4 DR温度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5 DR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3.5.6 DR真空度对3~#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3.6 Nd_(12.5)Fe_(65.4)Co_(15)Ga_(0.5)Zr_(0.1)B_(6.5)合金的矫顽力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HDDR技术制备Nd_(12.5)Fe_(68.9-y)Co_(12)Ga_yZr_(0.1)B_(6.5)各向异性磁粉 |
4.1 引言 |
4.2 样品制备 |
4.3 Ga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 HDDR工艺对3~#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4.4.1 HD低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2 HD高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3 HD高温阶段的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4 DR温度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5 DR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6 DR真空度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HDDR技术制备Nd_(10.5)Dy_2Fe_(69-z)Co_(12)Nb_zB_(6.5)各向异性磁粉 |
5.1 引言 |
5.2 样品制备 |
5.3 Nb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 HDDR工艺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1 HD低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2 HD高温阶段的氢压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3 HD高温阶段的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4 DR温度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5 DR时间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4.6 DR真空度对3~#合金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纳米复合磁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6.1 引言 |
6.2 样品制备 |
6.3 Nd_8Fe_(87)B_5合金的磁性能分析 |
6.3.1 辊速对Nd_8Fe_(87)B_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3.2 Nd_8Fe_(87)B_5合金的DTA曲线分析 |
6.3.3 晶化处理时间对Nd_8Fe_(87)B_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3.4 晶化处理温度对Nd_8Fe_(87)B_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3.5 Nd_8Fe_(87)B_5合金XRD谱线分析 |
6.4 Nd_(3.5)Dy_1Fe_(73-x)Co_4Cu_xB_(18.5)合金的磁性能分析 |
6.4.1 DTA曲线分析 |
6.4.2 Cu元素对Nd_(3.5)Dy_1Fe_(73-x)Co_4Cu_xB_(18.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4.3 晶化处理温度对Nd_(3.5)Dy_1Fe_(72.8)Co_4Cu_(0.2)B_(18.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4.4 晶化处理时间对Nd_(3.5)Dy_1Fe_(72.8)Co_4Cu_(0.2)B_(18.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HDDR技术制备高性能NdFeB磁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性材料的发展 |
1.2 软磁材料发展 |
1.3 永磁材料 |
1.3.1 永磁材料简介及其发展 |
1.3.2 金属永磁材料 |
1.3.3 铁氧体永磁材料 |
1.3.4 稀土永磁材料 |
1.4 NdFeB系永磁材料的发展 |
1.5 NdFeB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
1.5.1 热变形Nd-Fe-B |
1.5.2 烧结Nd-Fe-B |
1.5.3 粘结Nd-Fe-B |
1.6 粘结NdFeB磁粉的制备方法 |
1.7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1.1 物质磁性的起源及分类 |
2.1.2 矫顽力及其影响因素 |
2.1.3 NdFeB永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
2.1.4 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来源 |
2.1.5 添加元素的影响 |
2.1.6 HDDR工艺及其机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成分设计及原料选择 |
2.2.2 工艺设计及磁粉制备 |
2.2.3 磁粉的测量及相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HDDR工艺处理过程中合金相的变化 |
3.2 合金元素对磁性能的影响 |
3.2.1 Co对磁性能的影响 |
3.2.2 Ga对磁性能的影响 |
3.2.3 Nb对磁性能的影响 |
3.2.4 Gd对磁性能的影响 |
3.3 HDDR工艺对磁性能的影响 |
3.3.1 吸氢歧化的低温阶段 |
3.3.2 吸氢歧化高温阶段 |
3.3.3 脱氢再复合阶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粘结钕铁硼磁体温压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分类和发展 |
1.1.1 稀土磁性材料的分类 |
1.1.2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 |
1.2 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
1.2.1 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的特点 |
1.2.2 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的应用 |
1.3 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的制备工艺 |
1.3.1 制粉技术 |
1.3.2 粘结技术 |
1.3.3 成型技术 |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
1.4.1 研究现状 |
1.4.2 发展前景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和原理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1.3 试样的制备 |
2.2 实验原理 |
2.2.1 磁化和反磁化过程 |
2.2.2 磁性材料的技术磁参数 |
2.3 黄培云方程 |
2.4 磁性能测试 |
2.4.1 磁性能的测试原理 |
2.4.2 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 |
第三章 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的温压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2.1 粘结NdFeB体系 |
3.2.2 粘结NdFeB材料的制备 |
3.2.3 粘结NdFeB材料的检测 |
3.3 不同温压压力对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密度影响 |
3.4 不同温压温度对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密度影响 |
3.5 粘结钕铁硼的压制规律 |
3.6 粘结剂种类及其含量对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密度影响 |
3.6.1 粘结剂含量对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密度影响 |
3.6.2 粘结剂种类对粘结钕铁硼磁性材料密度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型工艺和粘结剂对粘结钕铁硼磁体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过程 |
4.3 温压工艺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3.1 温压压力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3.2 温压温度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 固化工艺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1 固化温度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4.2 固化时间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5 粘结剂含量及种类对粘结钕铁硼磁体磁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铝铁碳永磁合金制造工艺[J]. 徐州磁性材料厂. 电测与仪表, 1969(12)
- [2]FeAlC永磁合金的熔炼及成分调整[J]. 商自申,仝秀英. 山东冶金, 2000(03)
- [3]永磁体工艺技术问答(续)[J]. 何水校.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88(02)
- [4]粘结永磁体制备工艺及其磁性能研究[D]. 朱海燕. 太原科技大学, 2010(05)
- [5]W、Mo元素添加对Co-Zr基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的影响[D]. 李裴裴. 吉林大学, 2016(09)
- [6]铸造铝镍钴磁钢的精密研磨工艺研究[D]. 简玉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7]高性能HDDR钕铁硼磁粉及纳米复合磁体研究[D]. 尤俊华. 东北大学, 2009(06)
- [8]HDDR技术制备高性能NdFeB磁粉的研究[D]. 杨彬. 东北大学, 2008(03)
- [9]含钒合金生产与应用[A]. 王永钢. 第三届钒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开发应用技术暨第四届钒产业先进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7
- [10]粘结钕铁硼磁体温压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D]. 倪狄.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