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技大学数学教材初探

日本科技大学数学教材初探

一、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1](2019)在《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曾经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是中美庚子赔款下的主要赔款用途,《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共需赔款450,000,000两海关银,其中美国获赔款为34,072,500两海关银。随着中美对于庚款的博弈,美国率先提出了“退还庚款”,经美国国会决议,把已经收到的赔偿款2400万美元退回给中国,1908年退还第一笔退款1078万美元,1924年退还第二笔退款1254.54万美元。先后两笔赔款的时间,相距16年之久,此时的中国已经由清政府变为了民国北京政府,美国也经历了五位总统,但是美方对中国退款的态度没有变。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十分重视关于庚款退还的相关问题,同时美方对于中国的外交关系及政策也是十分重视的。美国国会在通过退还中国剩余部分庚子赔款议案的时候,同时决定退化的庚子赔款款项专用于兴办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以作为中国向美国各大学派遣留学生前往学习深造的专项费用。美国与当时清政府商议后,最终决定在1909年至1913年4年间,中国需每年派遣100名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于第5年开始,每年则最少要派遣5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直到庚子赔款款项全部退清。北京于1909年6月依据《派遣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成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及学部共同管理赴美留学生事务。包括具体选拨和派遣工作等,中国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学生招收考试成功实行于1909年7月,一直至1925年长达16年间,中国通过庚款留学共向美国共派遣了1031名留学生。清政府成立的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进行公开考试选拨的前往美国留学的人员,实行分期派遣,送往美国各院校深造学习。针对该项庚款赴美留学政策,外务部和学部,除制定赴美留学办法大纲外,还成立了驻美游学生监督处,以管理庚款赴美留学生。并且为解决留美学生人选问题,游美学务处经商议决定成立帝国清华学堂作为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堂。至此,庚款赴美留学政策的人员选拨及培养方式便正式步入正规化,拉开了赴美留学教育热潮的序幕。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高等教育发生以往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和大动荡,为五四运动后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多贡献,五四运动变革趋势同时反映中国教育渐渐走向现代化,向民主、科学及自由等方向不断发展、进步和创新。庚款赴美留学政策促进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进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极为深刻的检验、教训和启示。本文从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启示、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个案研究为框架,探讨分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各个层面,从国际化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启示,以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指出深入研究中美庚子赔款对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起源的探讨,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缺陷和未来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育发展也当以史为鉴,充分研究教育发展史,可以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世界化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文献研究综述指出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分析中美“庚款兴学”政策的某一领域或方面,尚未针对“庚款兴学”的综合性进行探索,此方面的专着与论文较少,而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历史存在的片面性,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历史,而忘记了应当以史为鉴,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指导,笔者将在本文的研究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第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心态史研究方法、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将哲学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种方法。第四,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为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与用款过程研究,首先,总结了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包括《辛丑条约》还款背景、中美博弈过程和美国赔款的确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介绍了中美庚子赔款的主要流向,主要通过研究流向对象、管理和结果的内容解读了主要流向的具体内容;第三,分析了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决策与用款过程,这也是本章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介绍了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具体决策与用款机构,和对于中美庚子赔款兴学决策与用款的主导性,从根本上剖析了用款的本质目的。第三章为第一次中美庚子赔款的教育作用,首先,介绍了庚子赔款促使中国留学生制度形成,成立了专门的庚款留美选派机构,实行选派与考试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反映出中国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机制;其次,介绍庚款留美学生归国带回教育新理念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引入西方教育思想与方法、实现学制改旧建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探索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4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则对庚子赔款留美政策培养的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介绍,主要分为时代领军人物以及学科领军人物,详细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为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的教育作用,首先,介绍了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与中基会的成立,在中国外交总长、驻美公使、在美华侨及国内教育团体等多方努力下,促成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进而导致中基会的组成,并对中基会作用及影响进行阐述;其次介绍中基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科学教授席的设立、资助高校科学设备、中基会与北大的“合作特款”以及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讲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三介绍中基会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介绍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过程,以及中基会与高校图书馆合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四介绍中基会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资助,主要阐述了中基会对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以及对其他研究机构的资助。第五章为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综合分析,首先,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强调教育功能论与教育独立论、积极倡导教育科学化运动3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次,从庚款与《壬戌学制》的诞生、《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壬戌学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3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影响;第三,从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教材改革2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形式的影响,最后,对本文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对中美庚子赔款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第六章为结语,综合分析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研究结论。

庞姣,高春霞[2](2017)在《工科《数学物理方法》教材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工科专业特点,对《数学物理方法》教材建设给出了六点建议:处理好数学理论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教材的结构和叙述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适当引入工程实例,以体现教材的实用价值;在教材内容上与相关专业课程整合;适当增加数学建模及利用Matlab仿真求解的例题;用凝练的语言将各章的内容概括、总结并升华形成各章附带的小结。

徐建星[3](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姚锐[4](2011)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激发起世界诸多学者对这一转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浓厚兴趣。公共政策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有利于理解和总结中国转型的成功经验。中国博士后制度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博士后制度与人才制度、科技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有着紧密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变革的样本。博士后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科学技术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是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则是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专业科学家的产生,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化,攀登到“巨人的肩膀上”的历程更加漫长艰难,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越来越超出科学家个人的负担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化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引发了政府的积极参与。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证明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洞见。工业革命对科技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技术创新,形成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良性互动。知识生产最初是满足“闲逸的好奇”动机的个别活动,17世纪开始演变为以科学社团、科学期刊为载体的社会活动。随着19世纪末大企业建立的科研机构取代个别发明家占据主流地位,科技创新日渐体制化,推动一个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部门的崛起。科学家的培养则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到与工业化生产相一致的生产线模式。科学技术是广泛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需求日渐增长,最终导致了博士后制度的兴盛。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起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制度起源于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单纯目的,科学研究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年轻学者。理想的博士后制度安排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经历博士后研究阶段,提升科研能力,成为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博士后制度生成了一种附加功能。博士学位授予规模稳定增长,而学术职位的供给又随着经济景气程度而波动,从长期来看追求学术职位的人越来越多,学术职位供不应求。博士后研究就成了部分追求学术职位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一种过渡方案。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培养国家经济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很短时期内恢复了高等教育秩序,建立起学位制度,派出留学生。李政道和国内一批学者的积极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1985年国务院发文确定试点博士后制度。在博士后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学者、研究机构、大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积极互动,形成了高效的政策关系网。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等积极参与了博士后制度的政策制定,国务院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跨部门的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从而吸引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政策环境制约政府对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最终被纳入解决公共问题的常规手段。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渐下放权力,从万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手段是政府直接干预。政府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杠杆机制来实现的,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引导社会其他部门投入更多资源来解决政策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于政府对博士后的重视,使博士后实际上演变为“准学位”制度,博士后成为光彩照人的头衔。地方政府引入博士后从政,更拔高了博士后的地位。从博士后制度的经验来看,政策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在商品生产领域,市场手段更有效;反之,政府手段对于解决公共问题则是必要的,在公共领域,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正是一国政府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所在。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联邦政府为绝大多数博士后提供了研究经费。最近几年,由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博士后人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家资助的博士后人数。另一方面,联邦机构开始着手关注博士后政策,改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外国人,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士后最后居留美国。博士后制度实际上成了美国从全球吸引高水科研人才、进行科技竞争的战略工具。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博士后阶段为美国科技创新做出很大贡献,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大学是培养博士后的主要基地,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一般都设立博士后职位。美国大学是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受到联邦政府巨额科研经费资助,大学用政府科研经费设立博士后职位,因而绝大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员实际上间接得到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博士后制度是美国政府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工具。在美国,博士后是培养人才的成熟制度,绝大多数科学经历博士后训练后才能进入学术界。美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博士后群体,为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提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保障了美国科研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外国学者,其中不少人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后制度成为美国从全世界掠夺人才的工具。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政府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干预博士后制度。我们应当警惕美国政府有意隐瞒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大肆渲染自由主义政策,声称政府撤出在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把自由放任政策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华盛顿共识”。然而,美国通过科技政策深深地介入商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对国内产业大力支持。美国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被布洛克批评为“隐形发展主义”,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伪善性。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是诱导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的责任,从而在科技、人才等核心领域依附于发达国家,丧失竞争能力,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导致企业博士后发展缓慢,筹集科研经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的预期政策目标不理想;受制于理论上的争议和认识上的误区,博士后制度未来政策走向不明确。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发展博士后制度、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在于政策创新。美国博士后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联邦政府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下,绝大多数博士后由主要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大学来培养,博士后制度与科技体制、人才战略浑然一体。自我约束机制在欧美大学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博士后制度也是依赖于自我约束增强适应能力,维持较高的学术水平,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借鉴美国经验不是盲目照搬,而应当保持自己的特色,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特色是政府的积极支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时候,要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博士后制度未来发展要特别警惕“隐形发展主义”的误导,坚持在公共领域积极主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卡尔·波兰尼认为完全自由、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是虚假的幻象,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来说必不可少。美国政府鼓吹所谓的自由主义放任政策,而实际上通过发展科技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它实行的是“隐形发展主义”。我们必须认清其本来面目,从国际科技及人才竞争的现实出发,有针对地制定适当的政策。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首先是决策机制,决策主体之间要互相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分权,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其次是建立法制化的、随时间和具体条件改进的支持机制,保障博士后制度发展所需的充足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博士后制度的国际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政策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刘松[5](2011)在《晚清中国留美学生的构成及社会影响研究(1872—1911)》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晚清(1872-1911年)留美学生的构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晚清留美学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是西学的实践者,也是西学东传的中坚力量,他们中许多人学成归国后,投入到晚清社会的变革中去,成为当时的中流砥柱,涌现出了一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们为中国的近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本文分三个组成部分,论文的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对晚清留美学生的身份构成作尽可能深层次的探究,目的是对晚清留美史上不同阶段留美学生的身份构成和派遣来源进行梳理与交代。第二部分,从晚清留美学生赴美的原因方面进行探讨,着重对晚清官派幼童赴美的原因、清末新政对晚清留美运动的促进和“庚款留美”潮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从晚清留美学生归国后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影响方面着手,探讨留美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方成智[6](2010)在《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的载体,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科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科书是从众多的文化知识里精选出来的文本,在知识准入教科书的过程中,国家必然会介入其中,因此,教科书又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内容。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十七年的时间尽管不长,但在共和国60年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大变革时期。新中国十七年的教育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变幻的运行轨迹。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制度化、正规化与政治化、革命化之间的对立、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证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教科书中的贯彻落实,国家是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在规整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究竟有哪些力量在冲突和斗争?这些引导着本研究的展开。本研究采取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权力的视角,探讨新中国十七年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充分关注传统与变革、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多方探寻国家是如何规整教科书的,反思其经验与教训,并就如何规整当前教科书提出了建议。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规整的缘起,第二章为规整的策略,第三章为规整中的博弈,第四章为规整的反思。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教科书规整的缘起。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中国十七年国家对教科书进行规整的缘由。首先,教科书的规整是国家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任何一个新生的国家和政府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首先要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地位,培养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和忠诚,而这种认同则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教科书对特定思想的灌输来完成。可以说,教科书是获取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渠道。其次,教科书规整也是教育及教科书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规整才能使教科书摆脱建国初期的混乱无序状态,才能提高整个学校教育的质量。再次,教科书规整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然。随着我国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领域概莫能外,政府明确地制定了教科书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第二章分析了教科书规整的策略。新中国对教科书的规整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主要依赖三个方面的经验:延安经验、苏联经验、民国经验。三种经验各有千秋。延安经验来自老解放区,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经验,但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战斗的痕迹,与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苏联经验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或者说是比较成功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代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它植根的土壤、成长的文化氛围、国情背景与我们有较大的差距。民国经验源自西方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注重质量,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政治的原因,它是我们刻意回避的乃至斗争的对象,当然,实际上是我们是无法回避的。理想的状态是吸收三者之长,为我所用。事实上,新中国十七年中,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三者之间的均衡,可惜没有做到。第三章剖析了教科书规整中各种力量的博弈。教科书是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科书是教育决策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影响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因此,在教科书规整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新势力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旧遗留的博弈,二是本土经验与外来经验的博弈,三是党内以毛泽东为首的激进派或者说革命派与代表传统教育的保守派之间的博弈。诚然,在教科书规整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必要的,但要适度。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从推翻旧中国到治理新中国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其所秉承的革命情怀和狭隘的边区政府管理经验,与要结束国家的贫弱状况、迅速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所要求的技术专长和平稳的行政管理很难兼容,所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风云变幻莫测、种种冲突不断。在对待教育问题上,在教科书的规整中也是如此。一会儿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会儿弘扬延安经验,开展群众运动;一会儿以健康的名义要求减负,一会儿以质量的名义强调“双基”教学。其实际在于中央行政干预过多、过度,无视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棋不定,客观上也使得教科书的规整动荡、曲折、艰难。第四章探讨教科书规整的反思。首先,总结了教科书规整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规整,逐步规范了中小学教科书市场,形成了教科书管理的“国定制”,统一编制、统一出版,既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贯彻,又提高了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当然,规整也导致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小学教科书市场的垄断。这种垄断弊端在于:难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不平衡状况;难以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因材施教;没有竞争,不利于教科书的健康发展。其次,反思当前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设。在国家对中小学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今天,教科书规整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措施有:第一,要严格审查教科书编写者的资质,确保教科书的品质。第二,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审定工作。第三、努力规范教科书的发行和选用工作。总之,规整可以提高教科书的质量,规整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方的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规整有助于遏制教育腐败。但规整不等于统一,规整本身不排斥教科书多样化的发展,规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张继林[7](2009)在《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用共轭分析法,分析论述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管理的实践和理论。通过对由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社会产业结构、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组成的多元共轭体系的分析,给出了它们在共轭动力学机制下,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动力学作用机制。主要成果:1、提出共轭效应在管理学上的制衡、耗散源概念,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理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将“共轭动力学”引入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管理。2、提出了管理的一种新的定义,把“算法”、“服务对象”、“共轭动力学”这些概念引入了定义,提出了共轭动力学在管理学应用中的建模方法,使管理有了一种全新的“诠释”。3、提出组织结构中“业务子组织结构”与(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一“共轭的动力系统”,把纯数学的“共轭动力学”的思想和结构,引入了管理学。4、提出了“紧致性”、“连通性”、“拓扑的同伦等价”是组织的最本质的性质,把“紧致性”,“连通性”、“同伦等价”引入了管理学的组织理论。5、提出了“多元共轭”的概念,这一概念在管理实践的运用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竞争”与“多元共轭”密不可分。建立了由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学科专业水平、利润、政策为基本变量的多元共轭的逻辑斯蒂扩展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实例研究。6、提出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共轭”将存在一个“磨合期”,我国的“专业结构”应划分为“学术型”与“职业型”两种,同时,“专业结构”设计应密切注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研究生的“专业结构”应与“科研课题”发生“共轭”。结合实际,用共轭动力学的因素分析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管理进行了应用性分析,得出了对称共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结论。

黄和林[8](2006)在《弈的奇迹 ——促进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及开发脑功能的积极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独有的教育功能对人(特别是儿童)具有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和开发大脑功能三方面。论文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心理学研究。 研究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研究的概述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并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就中国古人对围棋与人的心理素质的关系的认识及围棋活动对学生学习、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对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及与论文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棋对小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我们通过研究围棋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发现学习围棋的学生成绩普遍比较好,数学成绩尤其突出。 第三部分是围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用。 第四章我们探讨了围棋对小学生的益智作用。结果发现:围棋的益智功能相当明显。 第五章我们研究了围棋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结果发现:围棋学校的学生的外向性特质更明显,而神经质和精神质优于一般学校的学生,这些小学生具有更好的处理事物的速度和节奏、积极性以及热情,人格启动特征更明显,注意集中程度更好,意志努力程度大。 第六章我们就围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围棋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学生。 第四部分是围棋对大脑功能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是学习活动的fMRI研究。研究中我们对中、英文阅读和计算等学习类型进行fMRI研究,结果发现3种学习均以左脑激活占优势,在中文阅读任务中,大脑两侧的多个区域被激活,如额叶的BA6、8、9、10、45、47,颞叶的BA21、38等区域。在英文阅读中,大脑两侧的额叶BA6、8、9、10、46,颞叶BA20、21等区域被激活。在计算过程中,大脑两侧的额叶BA6、8、9、10、44、45、46,颞叶的BA20、37等区域被激活。 第八章是围棋活动的fMRI研究。研究中我们对代表围棋活动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的下一手、死活及形势判断进行fMRI研究,结果发现围棋是右脑

向昭红[9](2005)在《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表现。高等数学系列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因其重要意义同样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研究性教学。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背景的介绍。对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问题解决”教学运动。20世纪90年代,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课程改革运动中的一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们也体现了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也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高等教育也应于时俱进地引进这种新颖的教与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社会造就更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着数学教育改革的进程,这就决定了理工类非数学专业的高等数学(本文简称为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在综合一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解,并对涉及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现状及意义,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及方法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关于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研究的设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的访谈以及课常教学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原始资料和研究数据的收集。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他资料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关于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以及实施方法的探讨。研究发现,高等数学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葛渭高[10](1994)在《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文中研究表明 1.前言我国大学理工科的数学教育从50年代引进苏联教材之后,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体系。在数学教学上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掌握了很出色的讲课艺术。同时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均

二、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与庚款使用
    2.1 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
        2.1.1 《辛丑条约》还款背景
        2.1.2 中美博弈过程
        2.1.3 美国退还赔款数额的确定
    2.2 中美庚子赔款的主要流向
        2.2.1 流向用途
        2.2.2 款项管理
        2.2.3 管理计划
        2.2.4 计划实施
    2.3 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用款过程
        2.3.1 创建游美学务处
        2.3.2 创建留美预备学校
        2.3.3 创建中基会
    2.4 小结
第3章 第一次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与理念的促进作用
    3.1 赴美留学教育管理规范化
        3.1.1 成立了专门的选派机构
        3.1.2 选派与考试相结合
        3.1.3 选拔逐渐严格且正规化
    3.2 留美学生带回教育新理念
        3.2.1 引入西方教育思想与方法
        3.2.2 学制上实现改旧建新
        3.2.3 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3.2.4 探索了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
    3.3 培养了诸多时代人物
        3.3.1 时代领军人物
        3.3.2 学科开创者
    3.4 小结
第4章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与中基会的成立
        4.1.1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
        4.1.2 中基会的成立过程
    4.2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4.2.1 科学教授席的设立
        4.2.2 资助高校科学设备
        4.2.3 中基会与北大的“合作特款”
        4.2.4 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讲学
    4.3 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3.1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
        4.3.2 中基会与高校图书馆
    4.4 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资助
        4.4.1 对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资助
        4.4.2 对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资助
        4.4.3 对其他研究机构的资助
    4.5 小结
第5章 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综合分析
    5.1 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5.1.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
        5.1.2 强调教育功能论与教育独立论
        5.1.3 积极倡导教育科学化运动
    5.2 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影响
        5.2.1 庚款与《壬戌学制》的诞生
        5.2.2 《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
        5.2.3 《壬戌学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5.3 对中国近代教育内容的影响
        5.3.1 教育课程改革
        5.3.2 教学教材改革
    5.4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5.4.1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5.4.2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工科《数学物理方法》教材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衡好数学理论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的结构和叙述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三、适当引入工程实例,体现教材的实用价值
四、在教材内容上和相关专业课程整合
五、适当增加数学建模及利用Matlab仿真求解的例题
六、各章附带内容小节

(3)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素质教育概述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2.2.1 教学原则概述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1 实施后的追问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4)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博士后制度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分析框架
    核心概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博士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博士后"概述
        一、定义
        二、部分国家博士后发展情况
    第二节 博士后起源与背景
        一、内在动力:科学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
        二、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
        三、知识生产的社会化与组织化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的探讨
        一、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与政策确立时间
        二、官方认定的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
    第二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二、发展成就
    第三节 政策议程与政策主体间的互动
        一、政策议程的建立:从CUSSPEA项目到博士后制度
        二、政策主体的特殊性:国家最高领导人参与决策
        三、政策关系网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博士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第一节 环境变革与政策的适应性
        一、社会转型与政策环境变革
        二、政策对环境变革的回应
        三、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第二节 政策的作用机制
        一、政策杠杆与马太效应
        二、杠杆作用实例
    第三节 平衡政府与市场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
        二、平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与"隐形发展主义"
    第一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一、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
        二、美国博士后制度特点
    第二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
        一、美国科技体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
        二、作用战略工具的博士后制度
        三、美国博士后制度中政府的独特作用
    第三节 "隐形发展主义"的警示
        一、日渐加强的政府作用与"隐形发展主义"
        二、"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
        三、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前瞻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企业博士后左右为难
        三、政策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如何对待美国经验
        一、美国经验:不可借鉴性
        二、美国经验:可借鉴性
        三、中国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节 我国博士后制度政策创新
        一、对隐形发展主义的回应
        二、博士后制度定位
        三、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晚清中国留美学生的构成及社会影响研究(1872—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学术回顾
    研究方法
    学术价值
第一章 晚清中国留美学生的构成
    第一节 清政府主导下留美幼童的派送
    第二节 清末新政后多渠道途径的晚清留美学生
    第三节 "庚款"留美学生
第二章 晚清学生留美的原因研究
    第一节 清政府官派幼童赴美的原因
    第二节 清末新政后留美的原因
    第三节 "庚款留美"潮的原因
第三章 晚清留美学生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留美幼童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清末新政后留美学生对晚清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庚款"留美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
    六、采用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规整的缘起:新中国新秩序新教育
    第一节 规整教科书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一、教科书:维持政权合法化的主渠道
        二、教科书: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
        三、教科书:维持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规整教科书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建国初期教育的落后状况
        二、建国初期教科书的混乱与无序状态
    第三节 规整教科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使然
        一、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定
        二、教科书全国统一供应方针的确定
第二章 规整的策略:从模仿借鉴到自主探索
    第一节 借助统一的名义来规整
        一、统一的前提与基础
        二、统一的具体措施
        三、统一过程中的特点
    第二节 仿效苏联的模式规整
        一、学习苏联浪潮的兴起
        二、效法苏联的方式方法
        三、照搬苏联的后果
    第三节 借鉴延安的经验规整
        一、延安经验回归的背景
        二、借鉴延安的具体做法
        三、规整的特色
    第四节 以质量的名义规整
        一、注重质量的缘由
        二、提高质量的路径
        三、规整的效果
第三章 规整中的博弈:各种力量的角逐
    第一节 除旧布新,新中国教育与旧教育遗留的博弈
        一、学制变革中的反反复复
        二、课程设置及教科书内容选择中的"兴无灭资"
    第二节 延安经验、民国经验与苏联经验的相互冲突
        一、延安经验、民国经验、苏联经验简析
        二、本土经验与苏联经验的碰撞
        三、延安经验与民国经验的冲突
    第三节 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的斗争
        一、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简析
        二、毛泽东教育模式的特点
        三、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的较量
第四章 规整的反思:经验、教训及启示
    第一节 教科书规整的经验
        一、有利于国民共同价值观的树立
        二、形成了优秀的编辑团队,提高了教科书质量
        三、规范了教科书市场,利国利民
    第二节 教科书规整的教训
        一、导致了教科书的垄断
        二、强调"政治挂帅",忽视人性需求
        三、规整依据的不确定,导致规整的动荡
    第三节 当前教科书规整的启示
        一、规整不等于垄断
        二、规整重在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探索的动机
    1.3 本文的思想体系和内容布局
        1.3.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论文的基本架构
        1.3.3 本论文的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多元共轭的管理学意义
        2.1.1 组织
        2.1.2 专业设置的共轭动力学关系
        2.1.3 群置换的定义与特性
        2.1.4 线性变换的特征向量
        2.1.5 因素分析
    2.2 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研究的沿革与发展
        2.2.1 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沿革
        2.2.2 我国面向专业设置的研究和发展
        2.2.3 我国面向市场就业的专业设置研究与发展
        2.2.4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特点
        2.2.5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特点
        2.2.6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成果
    2.3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共轭研究
        2.3.1 我国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共轭回顾
        2.3.2 我国高教“专业结构”与“文化结构”共轭实践性简析
        2.3.3 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
        2.3.4 国外高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共轭现状的分析
    2.4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政策性建议
第三章 共轭动力学原理的意义
    3.1 共轭动力学——一种新的管理定义
        3.1.1 共轭的引入
        3.1.2 共轭的特点
        3.1.3 基于共轭的管理学算法
    3.2 共轭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数学思想
        3.2.1 数学动力系统的定义
        3.2.2 共轭动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业务子组织结构与服务对象的共轭
    3.4 共轭动力学组织性质的分析
        3.4.1 组织的整体性
        3.4.2 紧致性、连通性——共轭动力系统的性质
    3.5 共轭的追求——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本质
    3.6 客户关系管理中连通性的一般分析
    3.7 管理科学与定量研究
        3.7.1 组织的维度
        3.7.2 作用量——共轭动力学系统基本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多元共轭动力系统分析
    4.1 “二元”与“多元”共轭动力系统
    4.2 组织的资源流——另一种多元共轭
    4.3 服务对象的维数--与组织维数的共轭
        4.3.1 价值与服务对象的维数
        4.3.2 共轭函数空间与维数
    4.4 组织结构设计与共轭空间
第五章 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共轭动力分析
    5.1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管理与专业结构
    5.2 产业、产业特性及产业结构
    5.3 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共轭的动力学的理论分析
    5.4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多元共轭动力模型研究
        5.4.1 数学模型的引入
        5.4.2 多元共轭动力模型进行分析
        5.4.3 结论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高教专业结构管理的政策建议
    6.1 多元共轭性—高教专业结构管理政策理论基础分析
    6.2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多元共轭性
    6.3 服务于技术开发、技术移植的专业结构管理政策
    6.4 适应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专业结构管理政策
    6.5 专业结构管理与教育结构及改革的探讨
第七章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的应用分析
    7.1 山东师范大学的专业结构体系沿革
    7.2 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共轭”分析
    7.3 专业结构与政策体系的共轭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弈的奇迹 ——促进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及开发脑功能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子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中的围棋实验学校简介
        四、基本概念的鉴定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棋与人的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代对围棋活动与人的心理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关于围棋活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围棋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研究
        四、关于围棋对人格的促进作用研究
        五、关于围棋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概述
        一、fMRI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fMRI基本原理
        三、fMRI的实验设计
        四、fMRI采集数据的技术要求
        五、fMRI的数据处理
        六、fMRI的技术特点
        第三节 本研究相关fMRI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大脑主要部分功能
        二、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和两半球分工
        三、全脑概念
        四、大脑皮层功能区的fMRI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相关的fMRI研究综述
        一、学习与记忆的fMRI研究
        二、计算、中英文阅读、推理及围棋活动的fMRI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围棋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围棋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围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用
    第四章 围棋活动对小学生的益智作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围棋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围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作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围棋对大脑功能的开发
    第七章 学习活动的fMRI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围棋活动的fMRI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fMRI的围棋与学习活动比较及围棋对大脑功能的开发
        一、前言
        二、中、英文阅读和计算与围棋活动的脑生理机制比较
        三、围棋对大脑功能的开发
        四、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总讨论和总结论
        一、研究选题的意义
        二、关于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总讨论与总结论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附录
    附录(一) 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
    附录(二) MHT问卷
    附录(三)中文阅读材料及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附录(四)英文阅读材料及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附录(五)计算题材料及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附录(六)围棋下一手材料及且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附录(七)围棋死活题材料及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附录(八)围棋形势判断材料及fMRI测试数据与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引言
    1.1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的建构主义观
    1.2 研究性学习和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
    1.3 高等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涵义的研究
    2.2 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现状及意义的研究
    2.3 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
    2.4 本论文拟研究的问题
第三部分 研究的设计
    3.1 设计理念
    3.2 研究工具
    3.3 结果分析
    3.4 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探讨
    4.1 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4.2 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流程
    4.3 高等数学可以加强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方面
第五部分 高等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探讨
    5.1 以问题为中心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5.2 以“提倡自学,加强学法指导”为目的设计教学过程
    5.3 利用校园网,构建“研究性学习”第二课堂
第六部分 影响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因素及评价理念
    6.1 转变学生学习心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非智力品质
    6.2 克服传统评价弊端,树立现代评价理念
    6.3 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6.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B 研究性学习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C 半结构式访谈问题
附录D 课堂听课注记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四、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 陈强. 吉林大学, 2019(10)
  • [2]工科《数学物理方法》教材建设的思考[J]. 庞姣,高春霞.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3]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4]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D]. 姚锐. 南京大学, 2011(07)
  • [5]晚清中国留美学生的构成及社会影响研究(1872—1911)[D]. 刘松. 暨南大学, 2011(10)
  • [6]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D]. 方成智.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 [7]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 张继林. 天津大学, 2009(01)
  • [8]弈的奇迹 ——促进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及开发脑功能的积极作用的研究[D]. 黄和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9]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D]. 向昭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10]日本工科大学数学教材初析[J]. 葛渭高. 工科数学, 1994(S2)

标签:;  ;  ;  ;  ;  

日本科技大学数学教材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