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企业面对新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敏[1](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丁振阔[2](2019)在《学习导向、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的新创企业通过克服资源约束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来获取重要竞争优势,即国际新创企业现象。该现象反映出国际新创企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学习导向和资源约束。尽管年轻企业通常缺乏资源,但是国际新创企业利用学习导向和战略的独特组合导致它们在多样化的国际市场上取得理想的企业绩效。因此,研究学习导向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影响的内在机制及边界条件,既有助于我国国际新创企业提升绩效与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扶持力度”政策的实施;又有助于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与工信部的“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计划”的战略目标。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学习导向如何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环境动态性和国际化程度为调节变量、学习导向为自变量、创业拼凑为中介变量和国际绩效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假设。基于210家中国国际新创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本文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学习导向的三个维度: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和开放心智均分别对国际新创企业的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整体有效性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但是学习导向的不同维度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不同维度影响有差异。(2)创业拼凑在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起着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创业拼凑在学习承诺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包括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整体有效性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拼凑在共享愿景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包括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整体有效性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拼凑在开放心智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包括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整体有效性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环境动态性显着正向调节学习导向与创业拼凑间关系;国际化程度负向调节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理论贡献主要包括:(1)通过揭示创业拼凑在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丰富了我们对学习导向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中介机制的认识。(2)通过实证检验了学习导向不同维度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不同维度的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学习导向观的相关研究文献。(3)通过将创业拼凑引入到国际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并识别创业拼凑的学习导向前因和绩效后果,本研究丰富了创业拼凑观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不仅对国际新创企业、创业拼凑观、学习导向观等领域研究文献做出贡献;而且对企业管理者提升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具有启示意义并为我国政府实现相关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寇蔻,李莉文[3](2019)在《德国的外资安全审查与中企在德并购面临的新挑战》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迎来了并购热潮,德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吸引中国企业的重要因素。但从2017年开始,德国政界对待外资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对中国投资的疑虑加重。德国联邦政府逐步收紧外资审查条件,严控外国企业在德国敏感行业的并购,中国企业赴德并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聚焦德国政府最新的外资安全审查措施,从企业经营、政策以及社会舆论三个维度分析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三个案例,以研究德国外资审查趋严背后的逻辑,并为中国企业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经过分析指出,德国政府一系列外资安全审查措施虽未提及中国,但从政策内容到具体实施,主要的针对目标都指向中国企业。如今在德国敏感行业的并购上,政策因素对交易的影响增大。在德投资的中国企业应提前了解当地法律,聘请专业团队,并在必要时调整交易结构以降低政策风险。
李际洲[4](2021)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挑战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危机孕育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营销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倒逼中国企业加快营销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电商、直播等数字化平台,实现逆势增长,中国制造业也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制造新阶段。面对国际化经营的新挑战,中国企业应重点关注其中蕴藏的机遇与风险,加快业务模式重组创新,拥抱数字化和新技术。准确把握当代传播的特征,推动疫情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形象的建设,齐心协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企业。
聂增民[5](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李烨[6](2005)在《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在日益动态的环境中如何实现持续成长,不仅是企业、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经济浪潮的掀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谋求持续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或被迫走上业务转型之路。面对企业变革实践的这一新发展,本文在广泛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业务转型的内涵及特征、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以及怎样实施业务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一方面是对企业成长理论等的研究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希望能为中国企业实施业务转型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对企业变革主题的演变及其特征的分析发现,业务转型不只是一般的企业变革现象,而是继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之后企业变革的新主题,是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巨变)为谋求持续成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与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相比,业务转型更具有系统性、革命性、目标性和高风险等特征。而与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相比,业务转型更具有过程性、方向性、目标性等特征。本文在借鉴既有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企业本质及其成长的逻辑,并按照“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持续成长”这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经济学视角和自组织理论视角剖析并揭示了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动因。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巨变)企业应该而且可以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在借鉴波士顿矩阵、三层面业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企业经营业务链动态优化重构模型。该模型全面展示了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和转型路径,并为理解企业为什么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和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表明企业可以前瞻性地实施业务转型。进而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就企业如何前瞻性地实施业务转型构建了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为论文理论分析提供了较好的现实佐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和中国企业实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胡云莉[7](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如何才能确立最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是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代永恒的命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局势更是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国际政治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分析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复杂,牵涉广泛,然而“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祥”,其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其中的“一”与“要”。经济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投资外交作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分支,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方法,分析了这一经济手段对国家间双边关系、区域政治、全球政治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进行了梳理,以此展现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经互动。文章的主体论述可分为四点:一、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是单纯的跨国公司追逐经济利益,而是源于国家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经济与外交双重属性,只有从政经互动角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投资外交手段;三、伴随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全面进入新阶段;四、依托“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突破,通过投资外交带动经济外交,进而推动全面外交,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战略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讲,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提出研究问题。首先,明确并梳理的几个重要概念: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国家利益等。然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迄今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用分析。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也大多局限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或者母国的政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之一的经济外交逐渐在国家的外交战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探究如何能够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外交效应,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很重要却一直被忽略的一大领域。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第一章从现实与理论梳理出发,全面详细地对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通过阐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经济效应;同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带来的政治效应,以及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政治经济学考察,展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的政治效用。第四章分析梳理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第五章结合现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一带一路”视野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对新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给出了政策建议,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外交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为此,中国政府应该更加及时地做出政策指导,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灵活调控投资区位与产业布局,使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推进新时期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刘方平[8](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援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援助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只是该国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由此产生出了不同的援助类型、方式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理论来源,反映出中国援外深刻的价值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两种挑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援外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经历了数次援外改革以后,中国对外援助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援助理念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重视政治利益到重视经济利益转变;在援助原则上,平等互利四项原则成为中国援外的指导原则;在援助政策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转变;在援助治理体系上,中国援外建立了以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为主要归口机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援助的方式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援外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逐渐进入到全方位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以亚洲、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主,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发展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对受援国的援助相对较少,这也符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改革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的深化。通过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与受援国GDP增长、双边贸易额以及中国对受援国的投资都乘正相关。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带来帮助。例如,受援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挫败国际反华提案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的支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援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援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援外项目生态问题政治化、援助手段较为单一以及援助理念有待进一步升级等。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援助实践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它既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中国还应当加强援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构,进一步促进援外领域的平衡,提高援外宣传工作,提升中国在援外领域中的话语权,为增进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中国需要理性看待援助作用的边界,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应当在主观层面将其功能予以夸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援外体系,与美国、日本、英国等OECD组织成员国以及苏联相比,中国援外表现出了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卓有成效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当在中国援外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又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援外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强化援外的战略功能,使其承担起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援外的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援外带来的现实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援外需要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来统筹援外工作,将援助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适当增加军事、安全援助,丰富援外手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在中观层面,中国援外应当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实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分工;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当升级援外理念,引领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带动沿线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刘登攀[9](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马纳[10](2018)在《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区域软环境研究》文中提出自2011年缅甸民主改革加速推进以来,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规模和总量不断上升,但中国对缅甸投资日益高涨的激情却与缅甸不断上升的反华排华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多个重大投资项目遭到严重抵制,损失惨重,最为典型的是密松水电站和莱比塘铜矿项目。缅甸的区位优势及发展态势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举足轻重,而中国企业对缅甸的投资却举步维艰,一定程度上与缅甸投资软环境建设有极大的关系。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促进投资企业有效嵌入当地社会文化发展进程,进而保障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论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文化和制度转向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缅甸软环境对中国投资的影响因素,构建适于缅甸民主转型期的以制度、社会、文化和舆论环境为准则层的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缅甸区域软环境的评价,以此获取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科学依据;在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态势基础上,以软环境建设为视角,提出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⑴投资软环境的构成确定为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四个核心要素;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1个三级指标构成。⑵以中国企业为主体的缅甸投资软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总体评价为“中等”,制度、社会、文化和舆论环境的评价分别为“较差”、“良好”、“良好”和“良好”;从区域层面来看,缅甸中部的软环境最适于投资,而北部则十分堪忧。⑶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越多,抵制越强”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分配机制问题。⑷以软环境建设为视角的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应以“利益共享”为导向,在制度、社会、文化、舆论环境方面,通过中国政府“参与式”和企业“嵌入式”建设,实现“本地结网”,进而保障中缅经贸合作的顺利实施。
二、中国企业面对新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面对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学习导向、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对象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
1.3.1 国际新创企业 |
1.3.2 环境动态性 |
1.3.3 国际化程度 |
1.3.4 学习导向 |
1.3.5 创业拼凑 |
1.3.6 国际绩效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过程模型 |
2.1.2 国际新创企业框架 |
2.2 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研究综述 |
2.2.1 学习导向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2.2.2 创业拼凑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2.2.3 国际化程度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2.4 学习导向观的研究综述 |
2.4.1 学习导向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方法 |
2.4.2 学习导向研究的现状分析 |
2.4.3 学习导向研究的主要议题 |
2.4.4 对学习导向研究的评价与建议 |
2.5 创业拼凑观的研究综述 |
2.5.1 创业拼凑的概述 |
2.5.2 创业拼凑的研究进展 |
2.5.3 对现有创业拼凑研究的评价与建议 |
2.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切入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1 学习导向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3.1.2 学习导向对创业拼凑有积极正向影响 |
3.1.3 创业拼凑对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3.1.4 创业拼凑在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关系起着中介作用 |
3.1.5 环境动态性对学习导向与创业拼凑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3.1.6 国际化程度对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设计过程 |
4.1.2 问卷的基本内容 |
4.2 变量测量 |
4.2.1 学习导向 |
4.2.2 创业拼凑 |
4.2.3 国际绩效 |
4.2.4 环境动态性 |
4.2.5 国际化程度 |
4.2.6 控制变量 |
4.3 问卷的小样本测试 |
4.3.1 小样本的分析方法 |
4.3.2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 |
4.3.3 小样本数据的效度和效度分析 |
4.4 本研究的大样本数据收集 |
4.4.1 样本选取标准 |
4.4.2 数据收集过程 |
4.4.3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4.5 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 |
4.5.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4.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5.3 共同方法偏差 |
4.5.4 层次回归分析 |
4.5.5 结构方程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
5.1 数据分析 |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1.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 层次回归分析 |
5.2.1 相关分析 |
5.2.2 回归分析的前提问题检验 |
5.2.3 学习导向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回归分析 |
5.2.4 学习导向影响创业拼凑及环境动态性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
5.2.5 创业拼凑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及国际化程度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3.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自助法的逐步法 |
5.3.2 创业拼凑在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中介效应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本文的研究结果汇总 |
6.2 本文的研究结果讨论 |
6.2.1 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关系讨论 |
6.2.2 学习导向与创业拼凑间关系的讨论 |
6.2.3 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关系的讨论 |
6.2.4 创业拼凑在学习导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的中介效应讨论 |
6.2.5 环境动态性在学习导向与创业拼凑间的调节效应讨论 |
6.2.6 国际化程度在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间的调节效应讨论 |
6.3 管理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理论贡献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德国的外资安全审查与中企在德并购面临的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
三、在德国并购的新挑战:外资安全审查趋严 |
四、案例分析 |
(一)美的收购库卡 |
(二)安泰科技收购德国Cotesa |
(三)国家电网入股德国50Hertz |
(四)对比分析 |
五、对策建议 |
(4)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挑战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外部环境 |
1.1 社会环境 |
1.2 政治经济环境 |
1.3 技术环境 |
1.4 小结 |
2 经营面临的新挑战 |
2.1 国际形象的新挑战 |
2.1.1 媒体形象 |
2.1.2 品牌形象 |
2.2 社会责任的新挑战 |
2.3 企业国际化营销的新挑战 |
2.3.1 线上营销 |
2.3.2 消费反弹 |
2.4 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新挑战 |
2.4.1 企业全球供应链 |
2.4.2 企业数字化升级 |
2.5 小结 |
3 应对措施 |
3.1 公司治理能力现代化 |
3.2 提升行业市场地位 |
3.3 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 |
3.4 高质量发展 |
3.5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
3.6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 |
3.7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5)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调查研究方法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五) 案例分析方法 |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
(二) 企业道德规范 |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3 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说明 |
1.5 论文的结构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企业成长理论的回顾 |
2.1 环境变迁与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 |
2.1.1 古典、新古典企业成长理论 |
2.1.2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
2.2 企业成长理论的归纳和述评 |
2.2.1 企业成长理论的归纳 |
2.2.2 对现有主流企业成长理论的简要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企业业务转型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
3.1 企业业务转型的背景 |
3.1.1 动态环境下企业变革主题的发展 |
3.1.2 驱动企业业务转型浪潮形成的主要因素 |
3.2 企业业务转型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
3.2.1 业务转型与业务重组、业务流程再造的区别和联系 |
3.2.2 业务转型与多元化的区别和联系 |
3.2.3 基于业务转型为轴心和先导的企业多维转型 |
3.3 企业业务转型的程度刻画及其类型划分 |
3.3.1 企业业务转型程度的刻画 |
3.3.2 企业业务转型类型的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分析 |
4.1 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和解释 |
4.1.1 企业的经济属性特征——基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视角的审视 |
4.1.2 企业价值均衡联结系统及其动态性分析 |
4.1.3 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价值均衡联结系统的重建 |
4.1.4 价值转移、业务转型与企业持续成长 |
4.2 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自组织视角的分析和解释 |
4.2.1 企业的自组织特征再认识 |
4.2.2 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进化 |
4.2.3 业务转型、企业新耗散结构与企业持续成长 |
4.3 本章小结 |
5 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与路径选择 |
5.1 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分析 |
5.1.1 经营业务链及其动态性特征 |
5.1.2 经营业务链优化重构及其实现机理 |
5.2.3 经营业务链优化重构与企业业务转型 |
5.2 企业业务转型路径的选择 |
5.2.1 业务转型路径的含义 |
5.2.2 企业业务转型的可选路径 |
5.2.3 企业业务转型路径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5.2.4 企业业务转型路径的一个组合矩阵模型及其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6 企业业务转型的实施与管理 |
6.1 企业业务转型实施的一般过程模型和管理流程 |
6.1.1 企业业务转型内涵及其过程特征的再认识 |
6.1.2 企业业务转型的一般过程模型 |
6.1.3 企业业务转型过程管理:基于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 |
6.2 企业业务转型的决策分析 |
6.2.1 企业业务转型的决策内容和决策流程 |
6.2.2 企业业务转型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决策的匹配矩阵模型 |
6.3 企业业务转型实施的策略选择 |
6.3.1 企业业务转型过程的动力、阻力及其转化 |
6.3.2 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策略选择 |
6.4 对企业业务转型实施效果的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企业业务转型的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
7.1 动态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三次业务转型浪潮 |
7.2 中国上市公司业务转型的实证分析 |
7.2.1 中国上市公司业务转型考察结果的定性描述 |
7.2.2 中国上市公司业务转型考察结果的定量分析 |
7.2.3 中国上市公司业务转型实证分析总结 |
7.3 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格兰仕的实践与启示 |
7.3.1 动态环境下广东格兰仕集团公司成长战略的演变 |
7.3.2 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格兰仕持续成长 |
7.3.3 格兰仕业务转型案例分析总结 |
7.4 促进中国企业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的几点建议 |
7.4.1 宏观层面的建议 |
7.4.2 中观层面的建议 |
7.4.3 微观层面(企业)的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和结论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说明 |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一)对外直接投资 |
(二)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 |
(三)国家利益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发展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
一、跨国公司与OFDI |
二、OFDI的分类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
一、经济学视野 |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 |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第四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中政经互动的一般分析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
一、OFDI与母国经济 |
二、OFDI与经济全球化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效应 |
一、OFDI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
二、OFDI与地缘政治 |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外交策略与对外直接投资 |
一、平稳安定的双边关系有利于OFDI |
二、政治冲突对OFDI产生负面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日本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
第一节 从国家利益角度回顾日本OFDI的历史变迁 |
一、经济效益优先,OFDI促进日本复苏为经济大国 |
二、谋求政治大国,外交战略转型与对外投资调整:OFDI的停滞和调整阶段(1991-1999) |
三、OFDI新时期:OFDI的新衰退和恢复发展阶段(2000-至今) |
第二节 日本OFDI中的政经互动 |
一、 “美日同盟”与日本OFDI |
二、中日关系曲折中的OFDI波动 |
三、美日贸易摩擦与日本对美投资 |
四、重在谋求政治影响力的东南亚直接投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中国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
第一节 中国OFDI的历史发展 |
一、中国OFDI的规模发展 |
二、中国OFDI主要行业现状 |
三、中国OFDI的驱动因素 |
四、中国OFDI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中国OFDI中的政经互动 |
一、双边投资协定与中国OFDI |
二、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OFDI |
三、外交活动影响中国OFDI |
四、国际政治环境与OFDI |
第三节 关于中国OFDI格局的政治考量 |
一、投资周边:通过经济外交,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周边安全 |
二、投资欧美:强调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三、投资发展中国家:承担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当前中国OFDI面临的新挑战 |
一、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投资阻碍增多 |
二、多边投资框架仍未有效建立 |
三、OFDI回报率逐年下降 |
四、国内经济结构面临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OFDI与经济外交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生背景及战略意义 |
一、产生背景 |
二、战略意义 |
三、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格局现状 |
一、“一带一路”沿线OFDI的发展与现状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投资外交 |
第三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背景下投资外交的重要支撑 |
一、亚投行成立背景 |
二、亚投行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投资外交的重要依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以OFDI带动经济外交,进而促进全面外交,服务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
(二)围绕外交总体布局,主动完善经济外交,促进OFDI,保护海外经济利益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历史分析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 |
一、价值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二、工具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三、主客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类型与划分标准 |
一、以援助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 |
二、以援助的方式作为划分标准 |
三、以援助的资金类型作为划分标准 |
四、以援助的主体作为划分标准 |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目标 |
一、政治目标 |
二、安全目标 |
三、发展目标 |
四、人道主义目标 |
第四节 对外援助的价值意义 |
一、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 |
二、对外援助与价值观输出 |
三、对外援助与理念追求 |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一、国际主义的概念内涵 |
二、国际主义的渊源 |
三、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新表现 |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
一、八项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
二、八项原则的理论形成 |
三、八项原则的具体践行 |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
一、统一战线理论 |
二、“中间地带”理论 |
三、“三个世界”理论 |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
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起点 |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 |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中国对外援助理论的新进展 |
一、援助理念的改变:由重政治利益到重经济利益 |
二、援助原则变迁:平等互利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
三、援助政策的调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政策的形成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治理体系的新发展 |
一、治理机构的整合 |
二、治理体制的调整 |
三、治理制度的完善 |
第四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与新类型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类型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及评价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阶段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阶段(1978年至1993年)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4年)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区域 |
一、非洲地区 |
二、亚洲地区 |
三、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 |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与总结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绩效评估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问题评估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经验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
第一节 援助理念:互利共赢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互利性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共赢性 |
第二节 援助体系:治理规范 |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机构规范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模式规范 |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制度规范 |
第三节 援助实践:经济优先 |
一、中国援外重点集中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 |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主 |
三、中国对外援助以促进双边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 |
第四节 援助结果:卓有成效 |
一、中国援助效率高效 |
二、中国援助兑现率高 |
三、中国援助促进了双边共同发展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拓展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 |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 |
二、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 |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 |
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挑战 |
一、经济援助作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
二、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三、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战略转变 |
一、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二、提升中国援外价值内涵 |
三、以配合“一带一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
四、丰富援外实践 |
结语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一 中国历年援外支出数据及相关比重(1978-2015)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致谢 |
(9)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区域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区域投资软环境建设研究 |
1.2.2 企业嵌入性研究 |
1.2.3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研究现状 |
1.2.4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研究现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投资软环境 |
2.1.2 制度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文化环境 |
2.1.5 舆论环境 |
2.1.6 企业嵌入式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2 区域投资环境分异理论 |
2.2.3 地域分工学说 |
2.2.4 区位理论 |
2.2.5 小岛清理论 |
2.2.6 企业嵌入理论 |
第3章 缅甸投资软环境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 |
3.1 利益分配机制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 |
3.2 区域制度建设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 |
3.3 区域社会结构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 |
3.3.1 民族阶层分化的影响 |
3.3.2 宗教阶层分化的影响 |
3.4 区域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 |
3.4.1 缅甸中部文化与中国投资 |
3.4.2 缅甸西部文化与中国投资 |
3.4.3 缅甸东部文化与中国投资 |
3.4.4 缅甸南部文化与中国对缅投资 |
3.4.5. 缅甸北部文化与中国投资 |
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区域软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
4.1 区域投资软环境评价方法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专家调查法 |
4.2 区域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投资软环境的特点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3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4.2.4 指标选取 |
4.2.5 权重确定 |
4.2.6 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 |
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区域软环境评价 |
5.1 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征 |
5.1.1 缅甸地缘环境与中国企业直接投资 |
5.1.2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现状 |
5.1.3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特征 |
5.1.4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时空演变格局 |
5.2 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软环境总体评价 |
5.2.1 制度环境评价 |
5.2.2 社会环境评价 |
5.2.3 文化环境评价 |
5.2.4 舆论环境评价 |
5.2.5 缅甸投资软环境总体评价 |
5.3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软环境的区域评价 |
5.3.1 缅甸的区域划分 |
5.3.2 缅甸投资软环境的区域评价 |
小结 |
第6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态势 |
6.1 缅甸民主改革后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1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风险 |
6.1.2 中国对缅甸投资企业的自身反思 |
6.2 大国干预下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态势 |
6.2.1 大国干预对中国企业投资缅甸的影响 |
6.2.2 大国干预下的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 |
6.3 民主改革后缅甸各阶层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转变 |
6.3.1 缅甸各阶层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 |
6.3.2 缅甸官方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 |
6.3.3 缅甸社会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 |
6.3.4.媒体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 |
6.3.5 缅甸各阶层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态度转变 |
小结 |
第7章 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
7.1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途径 |
7.1.1 利益分享机制 |
7.1.2 本地结网机制 |
7.2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
7.2.1 制度环境建设 |
7.2.2 社会环境建设 |
7.2.3 文化环境建设 |
7.2.4 舆论环境建设 |
7.2.5 其他方面的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企业面对新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学习导向、创业拼凑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D]. 丁振阔.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德国的外资安全审查与中企在德并购面临的新挑战[J]. 寇蔻,李莉文. 国际论坛, 2019(06)
- [4]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挑战与应对措施[J]. 李际洲. 中国市场, 2021(06)
- [5]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D]. 李烨. 重庆大学, 2005(01)
- [7]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D]. 胡云莉. 外交学院, 2020(08)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 刘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9]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中国企业对缅甸直接投资的区域软环境研究[D]. 马纳.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