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新年趣味题

《1989》新年趣味题

一、“1989”新年趣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拓[1](2015)在《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桐轩(公元1835年-1906年),是中国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活跃于京畿一带的民间职业画家,也是津门杨柳青镇从事木版年画创作的着名画师。高桐轩绘画创作领域广泛,从民间肖像画绘制到木版年画的创作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一生游历辗转于晚清宫廷、乡村与市井之间,这种艺术经历不仅使他有意吸收了晚清宫廷画风与西洋线法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且还将古代文人的绘画传统与晚明以来民间版画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他的年画创作中,形成了迥异于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其晚年创作的木版年画作品既深受传统的宫廷绘画影响,又凸显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其作品借鉴宫廷绘画的物象元素,运用西洋“透视法”技法和灰色套版印刷技术表现画面的空间明暗,其画面内容不仅场面宏大且刻绘亦精致灰雅,在艺术的格调上实现了俗与雅的审美融合。特别是岁时节景题材的年画作品,不仅涉及民间社会的精神侧面而且贴近民间生活的创作视角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这种揉入宫廷贵族与民间市井文化风情所形成的不同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以及传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新艺术风格对清末杨柳青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这在晚清杨柳青木版年画日益衰微的进程中也凸显出重要的文化标型意义。高桐轩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绘画技法经验以及他个人的绘画思想编撰成一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画论专书——《墨余琐录》。该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出自民间职业画家的绘画理论着作,不仅利导民间绘画的创作实践,而且是民间画工集体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国民间绘画尤其是肖像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民间画工阶层的代表人物,高桐轩在画论中还表达了他对精英阶层文人士夫绘画思想的批判立场和审美态度。对晚清民间画师高桐轩创作的年画图像和相关史料的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可正视绘画史中可能被忽视和简单化的学术内容,从客观的角度重现时代和地域以及因画家本人因素而形成的特殊的绘画审美样式、创作脉络以及人文观照方式,是挖掘民间画工传统艺术精神的砌基。

李希伯[2](1989)在《新年趣题》文中提出 在数学竞赛命题中,与年份有关的数学命题,几乎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就1990、1991、1992、1993四个年份为例,也谈新年趣题。例1 试证19891991+19911989能被1990所整除。

赵国民[3](1988)在《“1989”新年献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新年到来之际,特作与“1989”有关的数学趣题,为读者助兴。例1、从任意给定的1989个自然数中,总可以取出若干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其和能被1989整除。

赵国民[4](1988)在《“1989”新年献礼》文中提出 在新年到来之际,特作与“1989”有关的数学趣题,为读者助兴。例1 从任意给定的1989个自然数中,总可以取出若干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其和能被1989整除。证明设1989个自然数为a1,a2,a3,……,a1989,构造和数: a1, a1+a2, a1+a2+a3, ……, a1+a2+a3+……+a1989 这1989个和数被1989除时,如果余数各不相同,则必有一个余数为0,此和即被

尤善培[5](1990)在《“1990”趣题贺新年》文中研究指明

陈梓人[6](1989)在《“1989”新年趣题》文中研究指明

谢真真[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范铁权[8](2003)在《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4 年夏,几位留美的中国学生感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在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科学社”,次年改组为中国科学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会团体。1918 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组织机构日趋完善,既定的各项事业渐次得以实现。1960 年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本文全面考察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科学思想与实践,纵、横结合分析,力求探究中国科学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科学社的发展,经历了酝酿、创立、壮大、曲折、复苏,直至结束的艰辛历程,是挫折中求生存的历史。在宗旨、内部建制、事业规划等方面,中国科学社效法欧美学会团体,引进民主选举程序和学术交流机制。在四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社积极致力于科学宣传与普及、科学体制化的探索、教育的改良以及中国的学科建设等,从而直接推进了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在思想认识上,中国科学社对科学的理解要相对完整、理性的多,在“科玄论战”、“科学化运动”中能够扞卫科学立场,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论文对中国科学社以基本肯定,并揭示其历史经验与教训。

张义成[9](2007)在《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专业成长之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方向,而专家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又是其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在我国初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像斯霞一样的有代表性的专家教师,研究这些有特点、有影响的专家教师,无论是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选择了被誉为“教育改革家”的着名特级教师李庾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三十多年的所从事教育改革进行了回顾、总结,并从下面三个影响李庾南老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入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从专业知识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面对面访谈、案例分析对李庾南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独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总结了李庾南老师在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特点,并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第二,在能力结构上,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访谈、案例分析重点对李庾南老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说明.第三,在教学信念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电话访谈、案例分析总结李庾南老师在教学信念和学生信念两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项个案研究,本文虽然难以归纳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但人们可以从李庾南老师的成长足迹中得到启发.同时,我们也期望以此为起点唤起更多的对专家教师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新一轮课改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方成智[10](2010)在《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的载体,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科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科书是从众多的文化知识里精选出来的文本,在知识准入教科书的过程中,国家必然会介入其中,因此,教科书又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内容。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十七年的时间尽管不长,但在共和国60年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大变革时期。新中国十七年的教育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变幻的运行轨迹。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始终贯穿着制度化、正规化与政治化、革命化之间的对立、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证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教科书中的贯彻落实,国家是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在规整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究竟有哪些力量在冲突和斗争?这些引导着本研究的展开。本研究采取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权力的视角,探讨新中国十七年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充分关注传统与变革、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多方探寻国家是如何规整教科书的,反思其经验与教训,并就如何规整当前教科书提出了建议。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规整的缘起,第二章为规整的策略,第三章为规整中的博弈,第四章为规整的反思。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教科书规整的缘起。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中国十七年国家对教科书进行规整的缘由。首先,教科书的规整是国家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任何一个新生的国家和政府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首先要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地位,培养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和忠诚,而这种认同则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教科书对特定思想的灌输来完成。可以说,教科书是获取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渠道。其次,教科书规整也是教育及教科书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规整才能使教科书摆脱建国初期的混乱无序状态,才能提高整个学校教育的质量。再次,教科书规整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然。随着我国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领域概莫能外,政府明确地制定了教科书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第二章分析了教科书规整的策略。新中国对教科书的规整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主要依赖三个方面的经验:延安经验、苏联经验、民国经验。三种经验各有千秋。延安经验来自老解放区,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经验,但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战斗的痕迹,与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苏联经验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或者说是比较成功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代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它植根的土壤、成长的文化氛围、国情背景与我们有较大的差距。民国经验源自西方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注重质量,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政治的原因,它是我们刻意回避的乃至斗争的对象,当然,实际上是我们是无法回避的。理想的状态是吸收三者之长,为我所用。事实上,新中国十七年中,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三者之间的均衡,可惜没有做到。第三章剖析了教科书规整中各种力量的博弈。教科书是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科书是教育决策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影响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因此,在教科书规整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新势力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旧遗留的博弈,二是本土经验与外来经验的博弈,三是党内以毛泽东为首的激进派或者说革命派与代表传统教育的保守派之间的博弈。诚然,在教科书规整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必要的,但要适度。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从推翻旧中国到治理新中国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其所秉承的革命情怀和狭隘的边区政府管理经验,与要结束国家的贫弱状况、迅速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所要求的技术专长和平稳的行政管理很难兼容,所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风云变幻莫测、种种冲突不断。在对待教育问题上,在教科书的规整中也是如此。一会儿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一会儿弘扬延安经验,开展群众运动;一会儿以健康的名义要求减负,一会儿以质量的名义强调“双基”教学。其实际在于中央行政干预过多、过度,无视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棋不定,客观上也使得教科书的规整动荡、曲折、艰难。第四章探讨教科书规整的反思。首先,总结了教科书规整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规整,逐步规范了中小学教科书市场,形成了教科书管理的“国定制”,统一编制、统一出版,既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贯彻,又提高了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当然,规整也导致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小学教科书市场的垄断。这种垄断弊端在于:难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不平衡状况;难以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因材施教;没有竞争,不利于教科书的健康发展。其次,反思当前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设。在国家对中小学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今天,教科书规整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措施有:第一,要严格审查教科书编写者的资质,确保教科书的品质。第二,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审定工作。第三、努力规范教科书的发行和选用工作。总之,规整可以提高教科书的质量,规整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方的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规整有助于遏制教育腐败。但规整不等于统一,规整本身不排斥教科书多样化的发展,规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二、“1989”新年趣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9”新年趣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TACT
绪论
    第一节 对本选题的认识及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本选题目前的研究状况及概评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节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桐轩“供奉内廷”探赜
    第一节 高桐轩入职内廷如意馆诸问题
        一、高桐轩入宫前家境状况之考察
        二、高桐轩入职宫廷如意馆的时间
        三、为慈禧画御容肖像行乐图之传说辨疑
        四、“管金安”的人物原型——管劬安
    第二节 高桐轩供职如意馆之画史概貌
        一、清廷如意馆的绘事活动与高桐轩入内廷之背景
        二、清廷画师的征召制度与高桐轩入内廷之途径
        三、如意馆的等级制度与高桐轩的画家身份
    第三节 高桐轩京畿绘画活动之行状
        一、宫廷内的绘事活动:受雇为禁内大殿创作线法装饰画及年节、纪实性绘画
        二、宫廷外的绘事活动:在京城灯铺店、传真馆兼职间或为权贵及友人制像
    小结
第二章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题材与图像志分析
    第一节 存世高桐轩年画作品的初步分析与鉴定
        一、疑似高桐轩早期年画作品的鉴定情况及其图像分析
        二、对疑似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重新分析与鉴定
    第二节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题材分类与图像志分析
        一、岁时节景题材
        二、吉庆祥瑞题材
        三、戏曲小说题材
        四、诗词典故题材
        五、《文姬归汉》题
        六、《踏雪寻梅》题材
        七、《携琴访友》题材
        八、农事庆乐题材
        九、婴戏教化题材
        十、渔家乐趣题材
    小结
第三章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图像溯源
    第一节 高桐轩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一、宫廷绘画图像与西洋“线法画”的表现手法
        二、对传统文人画笔意的摹仿
        三、戏墨、题画诗与印:对文人画审美意趣的追求
    第二节 晚明戏曲插图版画的刊刻与高桐轩年画稿本之来源
        一、明天启刊刻《词林逸响》中的插图与年画《瑞雪丰年》
        二、明万历刊刻《顾氏画谱》、《唐诗画谱》与年画《渔家乐趣》
        三、对晚明版画刻版技艺的借鉴——以年画《踏雪寻梅》、《二顾草庐》为例
    小结
第四章 杨柳青年画史视阈中高桐轩年画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杨柳青年画中的院体派绘画传统
    第二节 图像的“接受”与“重构”:高桐轩年画作品的创新意义
    第三节 雅致与通俗:高桐轩木版年画的市民美学价值
        一、晚清市民阶层的文化审美特点
        二、高桐轩木版年画作品的市民美学价值
    小结
第五章 高桐轩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的心态史观照
    第一节 高桐轩绘画美学思想
        一、“图其本相”——肖像画创作的形神观
        二、“肖其品”——对人物道德品格的形象表现
        三、气与笔力——线的美学品质与风格美的形成
        四、尚“雅”——表现人物形象的审美格调
    第二节 高桐轩绘画理论的实践性特征
        一、注重经验的阐述与总结
        二、考虑作品受众的接受情感和审美心理
        三、在程式中求取变化
    第三节 对董其昌文人画思想的批判与心态史观照
        一、对董其昌文人画思想的批判
        二、在理想与现实间游离:高桐轩的从艺心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高桐轩先生年谱初编
附录二 高桐轩创作年画遗作辑录
附录三 高桐轩绘画佚品钩沉
附录四 海内孤本《墨余琐录》辑佚
附录五 高桐轩绘事传说、轶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基本理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科学的拓荒者——中国科学社
    一、草创时期(1914,6~1915,10)
    二、萌芽时期(1915~1918)
    三、生长和成熟时期(1919~1937)
    四、抗战中的曲折(1937~1945)
    五、恢复时期(1946~1949)
    六、历史使命的完成(1949~1960)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性质与组织结构变迁
    一、中国科学社的组合性质
    二、中国科学社内部机构变迁
        (一) 组织机构的变迁
        (二) 分股委员会的消亡
    三、中国科学社领导层的更迭
        (一) 历届组成
        (二) 具体分析
    四、社员增长分析
第三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与普及
    一、创办刊物,译着书籍
        (一) 《科学》
        (二) 《科学画报》
        (三) 译着科学书籍
    二、举办通俗科学演讲
        (一) 年会公开演讲
        (二) 定期通俗演讲
    三、创立科学图书馆,举办科学展览
第四章 科学体制化的探索
    一、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一) 域外时期(1916~1918)
        (二) 国内时期(上)——单团体年会时期(1919~1933)
        (三) 国内时期(下)——联合年会时期(1934~1948)
    二、创建科学研究机构——生物研究所
    三、审定科学名词,推进科学的规范化
    四、设立科学奖金,奖励学术优异者
    五、带动诸专门学会、中央研究院的成长
    六、融入国际科学大家庭
    七、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教育
    一、关注外人教育言论,参与教育讨论
    二、改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三、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一)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科学社的早期大本营
        (二) 大同大学——中国科学社早期社所所在地
        (三)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社20 年代的北方中心
        (四) 蔡元培、蒋梦麟等与北京大学
        (五) 与南开大学的发展
        (六) 任鸿隽与四川大学
第六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数学
    二、物理学
    三、化学
    四、天文、气象学
    五、地学
    六、生物学
    七、农学
    八、工程技术
    九、人文、社会科学
第七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文化思想
    一、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一) 近代国人科学观的变迁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二、中国科学社与“科玄论战”
        (一) 论战起因
        (二) 参战科学社社员的主要观点
        (三) 是否“唯科学主义”?
    三、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化”运动
        (一) 中国科学化运动之兴起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化思想
        (三) 对科学内涵的再思考
    四、中国科学社的和平建国思想
第八章 中国科学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挫折中求生存的创业史
    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持久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无法回避的历史教训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社章(1915年10月25日通过)
附录二 中国科学社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专业成长之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教师事关重大
        1.1.1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1.1.2 教师对学生数学成就的影响
        1.1.3 教师专业水平的现状
    1.2 研究专家教师的意义
        1.2.1 专家—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
        1.2.2 专家—新手的比较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1.3 为什么选择李庾南老师作为研究对象
        1.3.1 李庾南老师的简历
        1.3.2 关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
        1.3.3 李庾南取得的教科研成果
        1.3.4 研究李庾南老师的便利条件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专家—新手研究
    2.2 教师教育领域的案例研究
    2.3 教师的专业知识
    2.4 教师的能力结构
        2.4.1 数学教师的能力内涵
        2.4.2 对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的现状
        2.4.3 现代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
    2.5 教师的教学信念
第3章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 研究框架
    3.2 文献分析
    3.3 问卷与访谈
    3.4 案例分析
第4章 影响李庾南老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4.1 专业知识
        4.1.1 学科知识
        4.1.2 学科教学知识
        4.1.3 数学课程知识
        4.1.4 情境知识
        4.1.5 默会知识
    4.2 能力结构
        4.2.1 基础能力
        4.2.2 教学能力
        4.2.3 教科研能力
        4.2.4 组织数学活动能力
        4.2.5 培养青年人才能力
    4.3 教学信念
        4.3.1 教师的教学信念
        4.3.2 教师的学生信念
第5章 李庾南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5.1 背景介绍
    5.2 案例片段与点评
    5.3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5.4 反馈与评价
    5.5 小结: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6章 李庾南个案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A 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李庾南老师大事记
附录D 李庾南的科研论着汇总
致谢

(10)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
    六、采用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规整的缘起:新中国新秩序新教育
    第一节 规整教科书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一、教科书:维持政权合法化的主渠道
        二、教科书: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媒介
        三、教科书:维持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规整教科书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建国初期教育的落后状况
        二、建国初期教科书的混乱与无序状态
    第三节 规整教科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使然
        一、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定
        二、教科书全国统一供应方针的确定
第二章 规整的策略:从模仿借鉴到自主探索
    第一节 借助统一的名义来规整
        一、统一的前提与基础
        二、统一的具体措施
        三、统一过程中的特点
    第二节 仿效苏联的模式规整
        一、学习苏联浪潮的兴起
        二、效法苏联的方式方法
        三、照搬苏联的后果
    第三节 借鉴延安的经验规整
        一、延安经验回归的背景
        二、借鉴延安的具体做法
        三、规整的特色
    第四节 以质量的名义规整
        一、注重质量的缘由
        二、提高质量的路径
        三、规整的效果
第三章 规整中的博弈:各种力量的角逐
    第一节 除旧布新,新中国教育与旧教育遗留的博弈
        一、学制变革中的反反复复
        二、课程设置及教科书内容选择中的"兴无灭资"
    第二节 延安经验、民国经验与苏联经验的相互冲突
        一、延安经验、民国经验、苏联经验简析
        二、本土经验与苏联经验的碰撞
        三、延安经验与民国经验的冲突
    第三节 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的斗争
        一、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简析
        二、毛泽东教育模式的特点
        三、毛泽东的教育模式与正规教育模式的较量
第四章 规整的反思:经验、教训及启示
    第一节 教科书规整的经验
        一、有利于国民共同价值观的树立
        二、形成了优秀的编辑团队,提高了教科书质量
        三、规范了教科书市场,利国利民
    第二节 教科书规整的教训
        一、导致了教科书的垄断
        二、强调"政治挂帅",忽视人性需求
        三、规整依据的不确定,导致规整的动荡
    第三节 当前教科书规整的启示
        一、规整不等于垄断
        二、规整重在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1989”新年趣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D]. 王拓. 天津大学, 2015(08)
  • [2]新年趣题[J]. 李希伯. 数学教学研究, 1989(06)
  • [3]“1989”新年献礼[J]. 赵国民. 数学教学, 1988(06)
  • [4]“1989”新年献礼[J]. 赵国民. 数学教学研究, 1988(06)
  • [5]“1990”趣题贺新年[J]. 尤善培. 中学数学杂志, 1990(01)
  • [6]“1989”新年趣题[J]. 陈梓人. 中学教研, 1989(01)
  • [7]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 范铁权. 南开大学, 2003(11)
  • [9]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专业成长之个案研究[D]. 张义成. 苏州大学, 2007(11)
  • [10]艰难的规整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D]. 方成智.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1989》新年趣味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