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属的数值分类初探。

芍药属的数值分类初探。

一、芍药属升目的数值分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扬,邱庆欢,钟其新,曾峰,洪燕龙[1](2021)在《基于数值模拟验证的中药原生药粉制备微丸成型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枳壳Aurantii Fructus、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牡丹皮Moutan Cortex、木瓜Chaenomelis Fructus、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菊花Chrysanthemi Flos、山药Dioscoreae Rhizoma这8种中药原生药粉制得的软材物理性质与微丸成型性的关系,为后续挤出滚圆制备微丸提供合理的处方依据。方法以微晶纤维素为载体,8种中药原生药粉为模型药,设置挤出机速度为60 r/min、滚圆机速度为1200 r/min,在30%载药量和4种加水量下制得32个处方的软材、挤出物和微丸,测定软材物理性质参数,得到微丸形态,采用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软材物理性质和微丸形态间的关系,得到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基于枳壳的物理性质参数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进行模拟验证,探讨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软材的物理性质和微丸的形态有一定的关系,以黏附性/内聚性(Ad/Co)为1级分类指标,硬度/弹性(Ha/Sp)为2级分类指标,硬度×内聚性(Ha×Co)为3级分类指标,黏附性(Ad)为4级分类指标,含水量为5级分类指标,可将微丸分为3类,该分类结果准确性为96.87%。基于中药枳壳物理性质参数的CFD结果表明该模拟结果与枳壳的微丸成型性预测结果相一致。结论该32个处方软材的物理性质与微丸的成型性有一定的相关性,CFD模拟进行微丸成型性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刘亚婷[2](2021)在《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社会的急速发展,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医养健康”成为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热度话题。目前国内医养中心数量较少,医养中心户外的康复景观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为提高老年人在医养中心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康复休养治疗,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便成为康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康复景观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释放老年人情绪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改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并提高老年人在外环境景观中的参与度,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方法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和论证法、问卷调查法、多变量分析、景观绩效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并对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在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后,得出本研究需要针对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循证研究的进程,采用循证设计理论对泰安市、北京市的医养中心外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对医养中心内的老年使用人群和景观相关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相应数据进行后续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定位、区位、空间布局、景观元素等。第四章结合调研数据,基于上述分析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分析过的理论研究进行应用和验证。第五章对方案进行景观绩效评价,验证数据的相关性。本文结合了普通民众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喜爱偏好以及专业学者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影响因子的判断,对数据因子进行多变量分析,进而针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空间层次不明显、缺少康养活动项目、植物绿化缺乏康养效果等问题,对项目背景、现状资源、以及现状地形等作出分析,对泰山医养中心进行康养体系下的总体规划,通过道路交通规划、植物景观规划、照明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无障碍设施规划等进行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并针对节点进行细化设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景观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得出通过循证设计对医养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未来可以继续通过研究循证设计的方法以期打造自然健康、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养中心。

禄亚洲[3](2021)在《大花黄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濒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Stern et Taylor)Hong)为西藏特有濒危植物,生存条件苛刻,为丛生灌木,较耐寒,喜温和气候。大花黄牡丹主要分布在林芝市米瑞乡至山南市隆子县狭长的河谷地带,为探究其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先调查收集不同产地的地理数据,并采集所有野生产地的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土壤微生物,以米瑞乡居群为代表检测其内生菌,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其种群遗传特性,然后预测其潜在分布区,探究大花黄牡丹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然后通过种子代谢组学研究和种胚培养试验,侧面解析其濒危机制。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10个大花黄牡丹产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均很丰富,全磷含量中等,土壤全钾含量中等或较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很丰富,土壤速效磷含量很丰富或较为丰富,速效钾含量较丰富、中等或较缺乏。10个大花黄牡丹产地的土壤肥力较为丰富,适宜野生大花黄牡丹的生长,且野生大花黄牡丹已经适应了土壤钾含量的相对缺乏。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酶活的主要因素。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和地理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此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富度会随着野生居群的地理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的差异而发生改变,表明大花黄牡丹野生居群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丰度来适宜不同的生态环境。(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子囊菌纲(Sordariomycetes)作为大花黄牡丹组织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的标志类群,并且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子囊菌纲(Sordariomycetes)具有一定重要的药用价值,因此内生真菌与大花黄牡丹的药用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有益菌属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在大花黄牡丹根、叶、花和果实中的含量较少,甚至在茎中不含有,因此我们预测由于内生生防菌的丰富度较低或者缺失,从而导致大花黄牡丹抗逆能力较弱,这有可能是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原因之一。(3)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10个大花黄牡丹野生居群可聚类为5个类群,分别为隆子县知能村类群、隆子县普玉村类群、隆子县三安曲林乡类群、雅鲁藏布江北岸类群和雅鲁藏布江南岸类群。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山南类群相比,林芝类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并且山南类群和林芝类群之间存在高度水平的分化,即林芝类群通过提升自身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其在环境中的竞争力。(4)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少数地区为大花黄牡丹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等温性、海拔、最冷季节平均温度、最干月份雨量、土壤含黏土量、11月份的月平均温度、12月份的月平均温度和1月份的月平均温度等生态因子主导着大花黄牡丹在我区的分布。(5)大花黄牡丹去胚种子主要代谢产物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种皮和胚乳中的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均相对较高。大花黄牡丹种皮和胚乳所合成的黄酮类、酚酸类、萜类以及生物碱类代谢物可能通过互相作用,产生自毒作用,抑制其种胚萌发,从而导致自然条件下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率降低,这有可能是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原因之一。(6)大花黄牡丹种皮和胚乳中确实含有影响大花黄牡丹种胚萌发的化感物质(自毒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明显抑制了种胚萌发。大花黄牡丹人工栽培过程中最好起垅育苗和移栽,冬季补充适宜水分即可,夏季(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定期补充有机肥并除草松土,方可实现其人工栽培。

田瑶[4](2021)在《‘凤丹’牡丹优系种籽含油量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Feng Dan’)是油用牡丹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种籽产油量是影响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凤丹’牡丹优系种籽含油量的相关特性,对于进一步开展油用牡丹育种工作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观察测量,以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支撑,对88个‘凤丹’优选单株的出油率、产油量和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以期发掘与种籽出油率、产油量显着相关的性状;通过人工授粉对9个出油率、种籽产量、产油量不同的优选单株进行互交,探究花粉直感效应对产油量的影响。先进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88个‘凤丹’牡丹优选单株的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平均变异系数为35.39%,出油率最高的有38.9%,产油量最高为295.73g。在三个居群中,旬阳‘凤丹’的表现最佳,平均出油率(34.48%)和平均产油量(109.3 g)都优于凤翔‘凤丹’(平均出油率为30.64%,平均产油量为70.49g)和商周‘凤丹’(平均出油率为32.49%,平均产油量为69.98 g)。同时得到了具有表现优良的单株15个,分别为FD-75、FD-35、FD-88、FD-82、FD-24、FD-27、FD-80、FD-10、FD-85、FD-72、FD-15、FD-74、FD-76、FD-12、FD-53,其中FD-75表现最佳综合评分为2.75,出油率为34.9%,产油量为288.27 g,可以作为优良育种亲本。(2)根据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与产油量显着相关的性状有:单株阴干总产量、单株阴干果皮重、平均单个果实的直径、单株种籽总数量、阴干种籽百粒重、出油率、种籽总重;与出油率显着相关的性状有:花期和种子含水率。(3)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种籽产油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Y1*Y2=(39.743-0.602*X12)*(66.949+0.392*X6+0.219*X14+1.962*X1+60.231*X7-0.011*X9)(R2=0.984,P<0.01)(Y:产油量;Y1:种籽含油率;Y2:种籽产量)。(4)‘凤丹’种籽的出油率、种籽产量和产油量都存在一定的花粉直感效应,其中花粉对种籽产量的影响大于对种籽出油率的影响。母本对不同出油率、种籽产量、产油量的花粉感应程度不同,其中母本受到高出油率花粉的影响后,当代种籽中有71.43%的出油率提高了,平均提高了6.77%,28.57%的出油率降低了,平均降低了4.44%。母本受到种籽产量高的花粉影响后当代种籽中有75%的种籽产量提高了,平均提高了36.49%,25%的种籽产量降低了,平均降低了13.93%。母本受到高产油量花粉的影响后当代种籽中有75%的产油量提高了,平均提高了36.52%,25%的产油量降低了,平均降低了12.71%。(5)通过对42个人工授粉组合与自然授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有20个人工授粉组合的整体表现大于自然授粉下的表现,又从中筛选了3个表现度最好的授粉组合,分别为FD-80×FD-26、FD-13×FD-26、FD-19×FD-26,与对照组相比,产油量分别提高了50.73%、53.18%、92.95%。

史素影[5](2021)在《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历版药典和现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期望找到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支撑依据。并以亳州的栽培芍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亳州栽培芍药根的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研究,探讨“去皮”加工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可能带来的影响。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的赤芍(亳赤芍)、白芍(亳白芍)与内蒙古野生赤芍(内蒙古赤芍)在化学成分和活血作用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化学成分差异性和活血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能否把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探究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内涵。方法:整理归纳本草、药典和文献中关于芍药、白芍和赤芍的记载,理清白赤二芍分用的由来、演变及功效侧重;随机取新鲜亳州芍药根,分别剥离出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个部位,干燥、粉碎、用50%乙醇超声提取,采用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比较三个部位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采用UPLC-MS对三个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用HPLC法对亳赤芍、亳白芍和内蒙古赤芍三种药材的水提液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并把水提液灌胃给予实验性血瘀模型的大鼠,通过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指标,比较三者活血的作用差异。结果:1.将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依据多本本草中“花赤者为赤芍药”的记载,花为红色的亳州栽培芍药也是可以被加工成赤芍药材的。但不符合近现代本草中赤芍多为我国北方野生品、白芍多为南方栽培品的观点。2.建立了亳州栽培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三个部位的特征图谱。单个部位的样品之间(组内)的图谱相似度均不小于0.900,说明同一部位的化学成分较为类似,其中木质部组内成分最为接近、韧皮部部组内次之、木栓层部组内一致性较差;木栓层与韧皮部、木栓层与木质、韧皮部与木质之间(组间)相似度分别为0.841~0.974、0.586~0.766、0.653~0.928,可见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具有差异,其中木栓层部与木质部之间的差异最大。3.在木栓层和韧皮部部间筛选出525个差异化合物、木栓层和木质部间差异化合物452个、韧皮部和木质部间328个。对三个比较组间的差异化合物进行丰度分析,得到了三个比较组间差异较大的前50个化合物。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了前50个化合物之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列出了三个比较组间富集因子较大的前20个代谢通路。4.建立了同时测定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酸7个成分含量的HPLC方法。测定了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三者水提液中7个成分的含量,没食子酸含量:内蒙古赤芍>亳赤芍>亳白芍;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内蒙古赤芍>亳白芍>亳赤芍;亳赤芍和亳白芍中儿茶素未达检测限,内蒙古赤芍中儿茶素含量最高;芍药内酯苷含量: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苯甲酸: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亳白芍。5.在相同的生药剂量下,亳州白芍、亳州赤芍和内蒙古赤芍三种药材水提液对本实验所造成的SD大鼠的寒凝型血瘀的血流变和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减轻红细胞聚集: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降低血浆黏度作用三者无差异;减弱血沉: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延长PT: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三者都可延长APTT、降低FBG含量、延长TT,且三者作用无差异。结论:在符合药典规定的前提下,可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亳州芍药根的木栓层含有较高的甘油磷酸酯类成分,其余化学成分在木栓层部位的丰度大多都低于韧皮部,刮去芍药根木栓层的“去皮”处理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亳赤芍与亳白芍间测定的7种成分含量较为接近,并与与内蒙古赤芍所测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对SD大鼠的寒凝血瘀模型,亳赤芍作用比亳白芍稍弱,但比内蒙古赤芍略强,故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做法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李一芳[6](2021)在《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历史的最佳见证。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传统村落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和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基本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破坏传统空间肌理与传统风貌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村落正处于经济发展层面与传统保护层面相互抗衡的阶段,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肌理演变层面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法的突破。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传统村落景观肌理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突出的国情,把浙江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建立在省内不同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上。在对浙江省内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态肌理类型的整体把握下,依据名单权威性、典型代表性、完整独立性和信息可获取性原则筛选出浙江省三个地形地貌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建设程度不同的传统村落作为深入研究对象,从古至今、由表及里的对三个典型传统村落的历史景观肌理进行具体探究。浙江省三个典型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根据1964年、2000年和2020年三个时期传统村落的历史影像资料,利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景观格局以及建筑、交通、水体、植被和耕地五大景观类型进行景观指数分析,得出村落整体与各类型景观在面积、密度、形态、聚散度和多样性上的演变差异。其二,通过村志、县志、宗谱、古舆图等历史资料的辩证梳理和归纳,推演得出三个传统村落从建村以来的景观肌理演变进程。二者定性、定量相互补充,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根据以上三个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的过程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三个传统村落在布局、建筑、交通、水体、植被和耕地上各具特色,同时存在共性特点。三个传统村落建筑内在结构形式相同,具有分明的等级次序;道路平面形态丰富多变,包括棋盘状、放射状和鱼骨状;水肌理具有点、线、面三种形态;竹、桃、梅是三个传统村落共有的历史植物种类;耕作发展态势一致,皆呈现面积缩小、类型增多、形态趋向规整的规律。整体上,三个村的景观空间形态皆向规则化发展,诸葛村和横樟村的景观空间密度增大,而走马塘村则趋向分散发展。走马塘村和诸葛村景观要素空间变化丰富,异质性攀升,而横樟村的景观类型较为单一,多样性不足。其二,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文化宗教、经济水平和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影响。自然环境在传统村落早期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各时期文化宗教内涵和程度的不同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具有差异特征,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在当代更为突出。各类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变化,形成传统村落动态演进的过程。其三,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与延续主要有保护意识偏差、传统文化流失、乡土特征淡化、规划实施滞后、经济发展制约五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所列问题提出对应保护与延续策略:(1)尊重自然基底,识别传统肌理。(2)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宗族精神。(3)把握历史脉络,传承传统技艺。(4)建立信息集存,加强监督机制。(5)发展特色经济,推动活力再生。

张哲琪[7](2021)在《山西晋祠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景观是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对绿地质量、功能发挥和意境营造有重要影响。研究晋祠植物景观可为晋祠园林保护和景观营造提供意见,为同类型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参考。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晋祠博物馆馆内区域,以下简称晋祠,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取40个典型植物群落,采用了AHPTOPSIS评价方法和SBE美景度评价法对晋祠植物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晋祠有维管植物109种,隶属44科88属,植物群落以乔灌草结构的阔叶落叶林为主;应用频度大于30%的物种有油松、白皮松、侧柏、榆树、国槐、丁香、早熟禾;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古树名木有93株,隶属10科14属14种;优势种为侧柏、国槐、榆树、旱柳、银杏;以二级古树和特级珍稀古树为主;健康状况一般。基于AHP法的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观赏价值、生态功能、功能价值;选取13项评价指标作为因子层评价指标。通过AHP-TOPSIS法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分级,属于I级的植物景观有2个,II级11个,III级21个,IV级6个;植物景观总体质量一般。三个季度综合SBE评价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的有30个植物群落,占比75.00%,说明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较好,符合大众审美。AHP-TOPSIS评价和SBE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两者排序相差在20以内的植物群落占比77.50%,表明AHP-TOPSIS法和SBE法评价结果总体具有较高一致性,根据评判标准不同具有一定差异性。AHP-TOPSIS法基于专业人员角度,倾向于景观效果、生态效益、文化内涵俱佳的植物景观,SBE法则基于观赏者角度,倾向于视觉美学突出的植物景观。综合两种评价方法,能对晋祠植物景观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陈喆[8](2020)在《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文中指出群落结构的研究对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优化利用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植物的功能性状自上世纪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关注焦点,可以直观描述物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其中叶功能性状研究最为广泛,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资源的获取利用密切相关。以山西灵空山的辽东栎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下不同群落层次的群落结构特征,同时选取辽东栎群落的叶长、叶最大宽、叶厚、叶长宽比、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及叶含水量8项叶功能性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辽东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总的植物种数为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辽东栎为建群种。(2)在灵空山辽东栎林7类生活型中,Ph植物与Gp植物是山西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的主要生活型。(3)3个坡向中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相似,大致都属于纺锤型。(4)3种坡向下乔木树种优势种为辽东栎。灌木层阳坡的优势种为卫矛,半阴半阳坡为鼠李,阴坡为溲疏。草本层3种坡向的优势种均为细叶苔草。(5)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阴坡相对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阳坡最大;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阳坡相对最小,丰富度指数阳坡最大;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阴坡最大,丰富度指数阳坡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半阴半阳坡最大。(6)坡向对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不同坡向下,叶厚、叶长宽比、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和叶含水量在0.01水平上差异显着;而比叶面积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叶面积和叶最大宽差异不显着。(7)不同坡向各密度下叶最大宽与叶面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叶含水量与叶干物质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高低密度之间的叶功能性状相关性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密度大小会影响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高密度辽东栎的叶厚和比叶面积大于低密度,高密度叶干物质含量高于低密度。半阳坡下叶面积和叶最大宽的大小是随密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阴坡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而叶长宽比在3种坡向下规律不明显。

王琪[9](2020)在《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传统名花,其花期正值春末夏初少花时节。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少雨,亟需大量的耐旱植物材料,而园林绿化中,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研究,无论对芍药的育种与应用推广,还是对建设节水型园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芍药‘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选取‘Karl Rosenfield’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和mi RNA测序,对其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表型与体内的生理生化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叶片的干旱损伤指数(DDI)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而增加;光合指标中Pn、Gs和Tr均呈下降趋势,Ci变化不显着;叶绿素荧光参数中,除NPQ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外,Fv/Fm、Y(II)、q P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下降;叶片与须根的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四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波动变化;内源激素中ABA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增加趋势,IAA含量与IAA/ABA变化不规律,ZR与GA3含量大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转录组开展研究,共鉴定得到4198个差异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催化活性条目在3个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富集的基因最多。共得到各差异表达基因集的KEGG富集通路8个,其中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在CK与SD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经过筛选,将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分为四类,其中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40个、转录因子基因167个、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49个、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68个。3.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芍药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基因的c DNA序列。Plb ZIP全长1290 bp,编码429个氨基酸;Pl HD-Zip全长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对两个基因分别构建pcambia1301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侵染拟南芥后,均获得了T3代株系。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鉴定和耐旱性分析,发现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在植株耐旱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4.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小RNA进行了测序,总共鉴定出58个已知的mi RNA和83个新的mi RNA。对鉴定到的mi RNA的家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属于38个mi RNA家族,MIR396家族中的mi RNA最多。有19条mi RNA在中、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的比较中均呈现差异表达。最后,根据富集分析等相关结果,列出了可能与芍药干旱胁迫相关的35个mi RNA和67个靶基因。

宋云珊[10](2020)在《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植物园网络的发展壮大,植物园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植物园逐步发展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植物园历史悠久,有其发展的独特性,且日本与我国在气候条件与植物区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意图促进两国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东亚地区的植物园网络体系。现阶段,国内对日本植物园的研究普遍局限于植物园概况及个案的介绍,有关区域层面的研究仅涉及到东京。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建设主要依托于日本植物园协会,且已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体系。鉴于此,论文选取了加入日本植物园协会的114个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和典型性的植物园个案两个层面开展研究。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量与定性、聚类分析、整体与局部的研究方法,从日本植物园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的客观分析,到规划设计特征的体系化探究与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探讨,依次展开,层层推进。论文基于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材料,结合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植物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将日本植物园380余年的历史演变解析为5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特征,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地理空间分布、权属运营、面积发展、植物收集以及设施活动5个方面进行详细整理和客观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其发展类型及特征。在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规划设计的基础、主体、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4个层面,对应选取并探究日本植物园在选址规划、布局与植物展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的规划设计特征。该部分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各类型的层面进行特征归纳,并通过典型性个案深入解析。最后,论文探讨性提出日本植物园具有建设体系化、类型多元化及展示人性化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植物园发展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二、芍药属升目的数值分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芍药属升目的数值分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值模拟验证的中药原生药粉制备微丸成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软件
2 方法与结果
    2.1 微丸制备中挤出滚圆参数的确定
        2.1.1 MCC型号的确定
        2.1.2挤出速度的确定
        2.1.3 滚圆速度的确定
        2.1.4 微丸制备
        2.1.5 微丸外观形态分类标准
    2.2 软材物理性质参数表征和微丸形态分类研究
        2.2.1软材物理性质参数表征
        2.2.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相关性分析
        2.2.3 微丸成型性预测分析
    2.3 CFD数值模拟验证实验[9]
3 讨论

(2)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理论总述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文拟解决问题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2 典型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调研
    2.1 调研总述
        2.1.1 调研对象
        2.1.2 调研内容
    2.2 实地调研场地
        2.2.1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
        2.2.2 北京市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
        2.2.3 北京市悦年华颐养中心
        2.2.4 现状景观总结
    2.3 调研数据分析
        2.3.1 大众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2 专家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3 问卷总结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3.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定位
        3.1.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医疗作用
        3.1.2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康养作用
        3.1.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休闲作用
    3.2 医养中心及外部环境景观的区位
    3.3 规划设计原则
        3.3.1 可感性原则
        3.3.2 安全性原则
        3.3.3 弥补性原则
        3.3.4 低碳性原则
    3.4 规划设计策略
        3.4.1 空间形式
        3.4.2 道路交通
        3.4.3 地形处理
        3.4.4 康养活动
        3.4.5 水体设计
        3.4.6 安全设施
        3.4.7 植物设计
        3.4.8 建筑外立面
        3.4.9 屋顶绿化
    3.5 功能布局特征
        3.5.1 园艺康养区
        3.5.2 互动康养区
        3.5.3 森林康养区
        3.5.4 河滨康养区
        3.5.5 安静静养区
    3.6 景观结构特征
    3.7 康养体系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泰山区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前期分析
        4.2.1 交通区位分析
        4.2.2 现状资源分析
        4.2.3 项目现状分析
    4.3 规划定位
    4.4 规划依据
        4.4.1 相关法律法规
        4.4.2 上位规划解读
        4.4.3 前期研究结果
    4.5 总体方案
        4.5.1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4.5.2 景观结构分析
        4.5.3 功能分区
        4.5.4 医养中心改造建议
    4.6 专项规划
        4.6.1 交通规划
        4.6.2 植物景观规划
        4.6.3 竖向规划
        4.6.4 照明规划
        4.6.5 服务设施规划
        4.6.6 无障碍设施规划
    4.7 经济技术指标
5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结论
    5.1 循证设计与景观绩效的研究发展
    5.2 景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绩效评价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众版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景观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四 论文图表检索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与社会实践经历

(3)大花黄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濒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研究进展
        1.2.1 大花黄牡丹的分类研究
        1.2.2 大花黄牡丹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1.2.3 大花黄牡丹种群结构动态和群落研究
        1.2.4 大花黄牡丹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2.5 大花黄牡丹生理病理学研究
        1.2.6 大花黄牡丹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1.2.7 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因素
    1.3 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述
    1.4 植物内生菌研究概述
    1.5 植物简化基因组分析研究概述
    1.6 植物分布适宜区研究概述
    1.7 植物组织代谢组研究概述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研究目标
        1.8.3 技术路线
        1.8.4 创新点
第二章 大花黄牡丹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采集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
        2.2.2 不同产地土壤酶活差异分析
        2.2.3 不同产地土壤微生物差异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花黄牡丹内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及消毒
        3.1.2 总DNA提取
        3.1.3 PCR扩增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大花黄牡丹组织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2.2 大花黄牡丹组织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花黄牡丹群体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4.2.2 居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4.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2.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花黄牡丹分布适宜区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数据收集
        5.1.3 MaxEnt模型构建
        5.1.4 绘制生态适宜性区划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花黄牡丹资源与分布
        5.2.2 大花黄牡丹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及模型准确性检验
        5.2.3 大花黄牡丹分布适宜区预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大花黄牡丹种子代谢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和提取方法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代谢组成分总体分析
        6.2.2 大花黄牡丹种子种皮和胚乳中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6.2.3 种皮和胚乳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大花黄牡丹种胚培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数据统计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外植体处理方式对无菌苗诱导的影响
        7.2.2 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无菌苗的诱导效果
        7.2.3 无菌苗的炼苗移栽
        7.2.4 大花黄牡丹的驯化栽培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8.3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凤丹’牡丹优系种籽含油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植物油脂供需现状及意义
        1.1.2 油用牡丹的简介
        1.1.3 牡丹籽油及其利用价值研究
        1.1.4 牡丹新品种培育的意义
    1.2 ‘凤丹’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1.2.1 ‘凤丹’生物学特性
        1.2.2 ‘凤丹’研究进展
    1.3 植物种籽产油量与不同性状及栽培措施的相关性研究
    1.4 花粉直感相关研究
        1.4.1 花粉直感效应的原理
        1.4.2 花粉直感效应与产油量相关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凤丹’籽油与相关性状的分析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变异性分析
        2.2.2 出油率与产油量的变异分析
        2.2.3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4 主成分分析
        2.2.5 植株综合得分分析
        2.2.6 基于表型性状的H型聚类分析
        2.2.7 产油量和表型性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8 讨论
第三章 ‘凤丹’种籽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出油率花粉对母本出油率的影响
        3.2.2 不同种籽产量的花粉对母本种籽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产油量的花粉对母本产油量的影响
        3.2.4 授粉组合变异性分析
        3.2.5 授粉组合主成分分析
        3.2.6 隶属函数评价分析
        3.2.7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白芍赤芍的本草沿革
    1 历代本草的梳理
        1.1 先秦时期
        1.2 秦汉时期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4 隋唐五代时期
        1.5 宋金元时期
        1.6 明清时期
        1.7 近现代时期
    2 历版药典的收载
    3 分类归纳
        3.1 根色和花色
        3.2 产地和品种
        3.3 采收和初加工
        3.4 功效
    4 结论
    5 讨论
第二章 亳州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特征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3.1 精密度
        3.2 重复性
        3.3 稳定性
    4 结果
        4.1 特征图谱建立
        4.2 共有峰确认
        4.3 相似度分析
        4.4 聚类分析
        4.5 主成分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第三章 基于UPLC-MS的亳州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数据处理
        3.1 基峰图
        3.2 QC样本控制
        3.3 化合物定性
        3.4 多元统计分析
        3.5 单变量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差异化合物筛选
        4.2 相关性分析
        4.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第四章 亳白芍、亳赤芍与内蒙古赤芍水提液的多成分比较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样品测定
    3 方法学考察
        3.1 线性
        3.2 精密度
        3.3 重复性
        3.4 稳定性
        3.5 加样回收率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第五章 亳白芍、亳赤芍与内蒙古赤芍的水提液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比较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给药剂量的确定
        2.2 药材水提液的制备
        2.3 阳性药溶液的制备
        2.4 分组及给药
        2.5 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
        2.6 检测指标
    3 结果
        3.1 一般观察
        3.2 尾静脉出血时间和体外凝血时间
        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3.4 凝血功能指标
        3.5 综合比较
    4 结论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芍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和古村落概念辨析
        1.3.2 村落景观肌理概念解析
        1.3.2.1 肌理与景观肌理
        1.3.2.2 城市肌理与村落肌理
        1.3.3 景观格局与景观肌理的相互关系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1.1 形态肌理相关研究
        1.4.1.2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复兴研究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2.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2.2 传统村落肌理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浙江省传统村落概况及案例选择
    2.1 浙江省区域环境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形地貌
        2.1.3 人口和社会经济
    2.2 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2.2.1 区域分布特征
        2.2.2 海拔分布特征
    2.3 浙江省传统村落肌理分类
        2.3.1 平原型
        2.3.2 丘陵型
        2.3.3 山地型
    2.4 浙江省传统村落案例选择
3 浙江省典型传统村落景观肌理
    3.1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1.1 村级景观分类方法
        3.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1.3 不同时期斑块类型水平的格局变化
        3.1.3.1 面积变化
        3.1.3.2 密度变化
        3.1.3.3 形状变化
        3.1.3.4 聚散度变化
        3.1.4 不同时期景观水平的格局变化
        3.1.4.1 面积变化
        3.1.4.2 密度变化
        3.1.4.3 形状变化
        3.1.4.4 聚散度变化
        3.1.4.5 多样性变化
    3.2 平原型:走马塘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2.1 走马塘村概况
        3.2.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2.1.2 历史沿革
        3.2.2 建筑景观
        3.2.2.1 建筑类型变化
        3.2.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2.2.3 建筑高度变化
        3.2.2.4 建筑细部肌理
        3.2.3 交通景观
        3.2.3.1 交通结构变化
        3.2.3.2 街巷细部肌理变化
        3.2.4 水体景观
        3.2.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2.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2.5 植被景观
        3.2.5.1 植物种类变化
        3.2.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2.6 耕地景观
        3.2.6.1 耕作种类变化
        3.2.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3 丘陵型: 诸葛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3.1 诸葛村概况
        3.3.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3.1.2 历史沿革
        3.3.2 建筑景观
        3.3.2.1 建筑类型变化
        3.3.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3.2.3 建筑高度变化
        3.3.2.4 建筑细部肌理
        3.3.3 交通景观
        3.3.3.1 交通结构变化
        3.3.3.2 交通细部肌理变化
        3.3.4 水体景观
        3.3.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3.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3.5 植被景观
        3.3.5.1 植物种类变化
        3.3.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3.6 耕地景观
        3.3.6.1 耕作种类变化
        3.3.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4 山地型: 横樟村景观肌理演变分析
        3.4.1 横樟村概况
        3.4.1.1 区位、选址与布局
        3.4.1.2 历史沿革
        3.4.2 建筑景观
        3.4.2.1 建筑类型变化
        3.4.2.2 建筑空间分布变化
        3.4.2.3 建筑高度演变
        3.4.2.4 建筑细部肌理
        3.4.3 交通景观
        3.4.3.1 交通结构变化
        3.4.3.2 交通细部肌理变化
        3.4.4 水体景观
        3.4.4.1 水体形态肌理变化
        3.4.4.2 水体景观肌理构成方式
        3.4.5 植被景观
        3.4.5.1 植物种类变化
        3.4.5.2 植被空间分布变化
        3.4.6 耕地景观
        3.4.6.1 耕作种类变化
        3.4.6.2 耕地空间肌理变化
    3.5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对比分析
        3.5.1 布局对比分析
        3.5.2 建筑对比分析
        3.5.3 交通对比分析
        3.5.4 水体对比分析
        3.5.5 植被对比分析
        3.5.6 耕地对比分析
    3.6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影响因素及作用
        3.6.1 自然环境
        3.6.2 文化宗教
        3.6.3 经济水平
        3.6.4 政策制度
    3.7 本章小结
4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保护与延续
    4.1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保护存在的问题
        4.1.1 保护意识偏差
        4.1.2 传统文化流失
        4.1.3 乡土特征淡化
        4.1.4 规划实施滞后
        4.1.5 经济发展制约
    4.2 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保护与延续策略
        4.2.1 尊重自然基底,识别传统肌理
        4.2.2 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宗族精神
        4.2.3 把握历史脉络,传承传统技艺
        4.2.4 建立信息集存,加强监督机制
        4.2.5 发展特色经济,推动活力再生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A 走马塘村植物名录
附录B 诸葛村植物名录
附录C 横樟村植物名录
个人简历
导师简历
致谢

(7)山西晋祠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晋祠
        1.2.2 植物群落
        1.2.3 植物景观
        1.2.4 景观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3.2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3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植物调查
        1.5.2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实地调查法
        1.6.2 物种多样性分析
        1.6.3 层次分析法
        1.6.4 优劣解距离法
        1.6.5 美景度评价法
    1.7 技术路线
2 晋祠文化和发展历程概述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气候状况
        2.1.5 土壤状况
    2.2 晋祠文化
        2.2.1 三晋文化
        2.2.2 西周文化
        2.2.3 儒道释思想
    2.3 晋祠园林历代演变过程
        2.3.1 以唐叔虞为祭祀对象的晋祠园林起源和发展
        2.3.2 以圣母为祭祀主体的晋祠建筑和园林建设
    2.4 晋祠古树名木文化渊源
3 晋祠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3.1 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物种组成分析
        3.1.2 群落结构
        3.1.3 物种多样性
    3.2 古树名木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古树数量及树种特征
        3.2.2 古树分布特征
        3.2.3 古树等级特征
        3.2.4 古树结构特征
        3.2.5 古树健康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晋祠植物景观评价
    4.1 基于AHP-TOPSIS法的晋祠植物景观评价
        4.1.1 AHP法指标权重计算
        4.1.2 AHP评价评分确定
        4.1.3 TOPSIS法建立景观评价模型
        4.1.4 AHP-TOPSIS法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4.2 基于SBE法的晋祠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
        4.2.1 不同组间评价结果
        4.2.2 春、夏、冬季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
    4.3 AHP-TOPSIS法评价结果和SBE法美景度评价结果比较
5 植物群落实例分析
    5.1 景观评价较好植物群落分析
    5.2 景观评价较差植物群落分析
        5.2.1 乔草结构植物群落
        5.2.2 乔灌草结构与植物群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表
        附表A 晋祠园林植物名录
        附表B 晋祠古树调查一览表
        附表C 山西晋祠植物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权重值专家问卷
    附录 B 附图
        附图A 晋祠古树平面分布图
        附图B 晋祠植物群落样地平面图
        附图C 晋祠植物群落样地现场照片(冬春夏)
        附图D 晋祠古树实景图
个人简介
致谢

(8)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群落结构特征
        1.2.2 植物功能性状
        1.2.3 叶功能性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2.2.3 研究方法
        2.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向下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
        3.1.1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
        3.1.2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数量特征
        3.1.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
    3.2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及差异分析
        3.2.1 辽东栎群落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2 不同坡向下叶功能性状间的差异分析
    3.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密度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3.3.1 不同坡向的不同密度下辽东栎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不同密度辽东栎叶功能性状间的差异分析
4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不同坡向下灵空山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
        4.1.2 不同坡向下叶功能性状的相关性及差异分析
        4.1.3 不同坡向下辽东栎密度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4.2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1.1 干旱胁迫下的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
        1.1.2 干旱胁迫下的转录因子基因
        1.1.3 干旱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
        1.1.4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
    1.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2.1 干旱胁迫与转录组测序
        1.2.2 干旱胁迫与小RNA测序
    1.3 芍药属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 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2 牡丹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芍药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下芍药表型性状的变化
        2.2.2 干旱胁迫下芍药光合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2.3 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2.2.4 干旱胁迫下芍药丙二醛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2.2.5 干旱胁迫下芍药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6 干旱胁迫下芍药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3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3.1.3 cDNA文库的构建与转录组的测序及分析
        3.1.4 差异表达分析
        3.1.5 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及其组装结果与分析
        3.2.3 基因结构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3.2.4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3.2.5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3.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3.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2.8 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3 讨论
4 耐旱转录因子Plb 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Plb 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4.1.3 目的片段扩增
        4.1.4 目的片段胶回收
        4.1.5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质粒提取
        4.1.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侵染拟南芥
        4.1.9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4.1.10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4.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lb 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4.2.2 Plb 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4.3 讨论
5 耐旱转录因子PlHD-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PlHD-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5.1.3 目的片段扩增
        5.1.4 目的片段胶回收、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质粒提取
        5.1.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1.6 侵染拟南芥及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5.1.7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5.1.8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lHD-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5.2.2 PlHD-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5.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5.3 讨论
6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小RNA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小RNA的测序及分析
        6.1.3 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RNA测序数据的统计
        6.2.2 小RNA的分类注释
        6.2.3 miRNA的鉴定
        6.2.4 miRNA家族分析
        6.2.5 miRNA的表达量分析
        6.2.6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6.2.7 差异表达miRNA筛选
        6.2.8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9 芍药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与转录组中数据的联合分析
        6.2.10 芍药mi RNA及相应靶基因的qRT-PCR验证
    6.3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世界植物园
        1.2.2 中国植物园
        1.2.3 日本植物园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植物园相关综述
    2.1 植物园的定义
        2.1.1 国际上对植物园的定义
        2.1.2 日本对植物园的定义
    2.2 植物园的分类及特征
3.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3.1 发展历程概况及发展阶段划分
    3.2 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1638-1877年)
        3.2.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2.2 典型植物园分析:小石川植物园
    3.3 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1877-1919年)
        3.3.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3.2 典型植物园分析:新宿御苑
    3.4 大正中期至昭和前期(1919-1947年)
        3.4.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4.2 典型植物园分析:京都府立植物园
    3.5 昭和前期至昭和末期(1947-1983年)
        3.5.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5.2 典型植物园分析:广岛市植物公园
    3.6 昭和末期至令和时期(1983年至今)
        3.6.1 发展背景和概况
        3.6.2 典型植物园分析:鲜花竞放馆
    3.7 本章小结
4.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现状
    4.1 地理空间分布
        4.1.1 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1.2 人文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4.2 权属运营
    4.3 面积发展
    4.4 植物收集
        4.4.1 植物资源概况
        4.4.2 植物分类系统的选用
        4.4.3 植物收集现状
    4.5 设施活动
        4.5.1 设施类别与功能
        4.5.2 活动形式
    4.6 现状特征分析
        4.6.1 依据现状要素的聚类分析
        4.6.2 各类型植物园发展特征
    4.7 本章小结
5.日本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特征
    5.1 选址规划
        5.1.1 选址的演变特征
        5.1.2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
        5.1.3 各类型植物园的选址特征
    5.2 布局与植物展示
        5.2.1 总体布局
        5.2.2 植物展示区布局
        5.2.3 典型植物专类园设计
        5.2.4 温室展示设计
    5.3 植物多样性保护
        5.3.1 植物多样性保护据点园体系
        5.3.2 有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5.3.3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管理
    5.4 环境教育
        5.4.1 植物园与环境教育
        5.4.2 教育对象与目标
        5.4.3 相关教育设施
        5.4.4 相关教育活动
    5.5 本章小结
6.日本植物园的发展趋势
    6.1 建设体系化
    6.2 类型多元化
    6.3 展示人性化
7.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经验借鉴
    7.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日本植物园植物收集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目录
致谢

四、芍药属升目的数值分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值模拟验证的中药原生药粉制备微丸成型规律研究[J]. 周扬,邱庆欢,钟其新,曾峰,洪燕龙. 中草药, 2021(19)
  • [2]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D]. 刘亚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大花黄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濒危机制研究[D]. 禄亚洲. 西藏大学, 2021(10)
  • [4]‘凤丹’牡丹优系种籽含油量特性研究[D]. 田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D]. 史素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6]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 ——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D]. 李一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7]山西晋祠植物景观研究[D]. 张哲琪.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8]山西灵空山不同坡向辽东栎群落结构及叶功能性状特征[D]. 陈喆.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9]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 王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10]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D]. 宋云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芍药属的数值分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