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技术促进了兽医诊断试剂的市场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振强[1](2021)在《我国医药冷链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医药冷链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得到明显提升,但依然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基础设施设备与信息化、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短板,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是世界上医药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医药市场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近年来,疫苗、生物制品、血液制品、IVD等需要低温储存和运输的医药冷链产品,其销售占比在我国药品销售占比中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疫苗类冷链产品的储运规模增长尤其明显。此外,
张卫民[2](2019)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文中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研究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系统整理跨学科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出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特点。最后,在分析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之后,给出了实施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业活动更加复杂,创业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筹集资金、怎样注册企业、怎样管理企业、怎样推销产品和怎样依法纳税等,更要不断“生产”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知识,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知识的生产过程,符合“知识生产模式II”。此外,创业家或企业领导角色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企业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和与各种企业成员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经理角色理论和交往实践理论对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对18所样本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分析,依据企业家“个人知识”的特点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探究了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本研究认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为: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创业中心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跨越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来源广泛;以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主,科研为辅;服务对象超越跨学科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二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三是体验式教学法是跨学科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师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二是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三是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基于卡内基大学基本分类法,将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高校分为2类: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和授予本硕学位的教学型学院或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包括:(1)成立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2)多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混合使用,最大化实践效果。(3)发挥创业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主要有:(1)采用相对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普及创业教育。(2)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3)强化第二课堂,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和指导。通过探究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和对中美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和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等问题。由于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这也决定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同时,考夫曼校园计划参与高校的实践经验也给我国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以启示。因此,依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和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刘洋[3](2018)在《消渴渗透泵片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消渴渗透泵片,并对其释药机理进行研究。消渴渗透泵片是在消渴丸组方基础上进行改良,兼有起效快,化学药疗效确切以及中药协同降血糖作用,调理治本和增效减毒双重作用。为将消渴丸进行现代化改造,本研究将传统的丸剂改为渗透泵片剂,并对其质量检测方法、药动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纤维素酶法提取葛根素等有效成分,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纤维素酶的质量浓度、提取液pH值、提取温度、料液质量浓度等因素对葛根素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消渴渗透泵片中葛根药材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了含药层处方、助推层处方、包衣处方和压片工艺,制备消渴渗透泵片;考察了渗透泵片释药行为,并对其释放格列本脲控释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消渴渗透泵片中葛根素、黄芪甲苷和格列本脲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家兔口服消渴渗透泵片后血浆中格列本脲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考察口服消渴渗透泵片后对大鼠空腹血糖,糖负荷后血糖变化。结果: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50℃,提取液pH值3.9,纤维素酶质量浓度3.6mg/mL,料液质量浓度15mg/mL;用高效液相测定在此优化条件下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率为9.5%;与传统的水提取、酸提取葛根素的方法相比,采用该优化的酶法提取工艺条件葛根素的提取率显着提高(P<0.01)。在体外溶出试验中,分别在pH2.0、pH4.5、水溶出介质中,制备控释片不受pH值影响,呈现零级线性释放,控释效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消渴渗透泵片在体内起到了延迟释药的作用。根据大鼠血糖影响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消渴渗透泵片能明显抑制动物的糖负荷后的血糖升高,其作用有明显的剂量关系。消渴渗透泵片使正常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有所降低,作用在2h消失。与胰岛素相比,消渴渗透泵片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适用于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不理想患者。与胰岛素治疗相比,消渴渗透泵片无低血糖副作用,降糖作用安全有效,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消渴渗透泵片24小时血糖浓度平稳。结论:实验确定的提取方法提取效率高,质量控制方法方便可行,能很好控制制剂质量;消渴渗透泵片可以降低血糖,抑制糖负荷后血糖升高,可安全有效的降低血糖,对糖尿病的治疗有较好应用前景。
杨悦祺,藏瑾[4](2017)在《借力全产业链 深圳制造抢占智能化先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制造业:景气2017》系列报道之企业走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向晓梅指出,深圳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深圳的整体投资环境,当然也包括整个珠三角的大市场和大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商共同促成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深圳打造高端制造业的方向?
刘国跃[5](2017)在《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跨行业信息整合共享与流程再造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服务(大健康产业)的两面,二者是一体的。医改,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无论在世界各国,医改都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但又较为棘手的难题。世界各国在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在医疗费用的管控、跨行业信息共享,医疗卫生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的相互匹配、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国际上通行居民医疗保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体、社会医疗保险为辅的美国模式,二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德国模式,三是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实施的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前苏联也是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均有相对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之相互匹配、相互协调发展。我国的居民医疗保障,源自苏联模式,起始于政务院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自此后我国近半个世纪处于公费医疗模式之下。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医改,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建立了全民医保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类同于德国模式。而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医保并不协调,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医保基金吃紧,医患关系紧张,为此,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启动了第二轮医改,以期建立起与医疗卫生体系与医保、商业健康保险协调发展的居民健康服务体系,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我国结合自身实际,分阶段、分区域进行了医改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厦门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推进医改落地、提升保险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建设了商业保险服务的“两中心、一平台”,实施了“分级诊疗”、“三师共诊”的医改探索,创建了厦门市医保智慧医疗控费系统等等,相关经验值得大力推广,但整个大健康产业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多顽疾没有解决。从个人来看,仍面临着挂号难、看病难,医疗机构、医疗卫生的信息获取难,离院后后续治疗及修养调理无指导、无咨询、无法对诊疗效果进行反馈,对医保和商业保险责任及理赔信息不了解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面临居民发病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逐年提高的现状,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工作也较难以开展;从医疗卫生行业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误诊率高、病后管理难以实施、慢性病难以管理、无法了解病人离院后治疗效果、预防性医疗开展难、中小医疗机构医生学习培训机会少等相关问题;从社保基金管理的角度来看,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反欺诈形势严峻;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病历及费用数据需手工处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承保理赔给付相关信息获取难、反欺诈形势严峻,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查营成本高、发展战略不清晰、经营环境恶劣;从健康管理机构、研究机构等角度而言,没有完整的健康信息基础数据,行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等等。本文通过运用笔者MBA期间所学习的管理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医疗卫生、医疗保障相关行业)的发展经验、我国医改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内外部环境、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并找到了我国大健康产业各主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关业务流程的可改进空间、以及大健康产业各主体间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并据此提出建设“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核心在于健康和数据,居民健康是政府和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共同目标,居民的健康相关数据是贯穿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基础。建设“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打通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优化简化相关行业的作业流程,必能有效的推进医改进一步落地,解除制约大健康产业链各主体发展的制度和硬件障碍、降低社会经济运营成本,实现相关行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发展,从而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医疗保险服务环境,解决困扰个人、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社保、商业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的系列难点和问题。
北京市人民政府[6](2015)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京政发[2015]6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12月5日《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推动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
陈志明[7](2015)在《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动荡、复杂与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竞争环境,知识成为影响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资源。企业技术创新不仅高度依赖于内部知识基础,同时也与所连接外部知识源(外部知识基础)关系密切。企业既有的内部知识基础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范围与空间、方向与路径,驱动着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带来企业间创新绩效水平的差异性。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有目的地对跨过组织边界的知识及其流动性进行管理,并通过分布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与外部创新主体联合创造与获取知识价值,有利于企业从内外部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及竞争能力中挖掘竞争优势源泉。然而,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如何影响两类创新绩效水平——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以及两种类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如何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之间发挥核心作用,仍然是一个未曾讨论充分且有待深化明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SPSS22Nvivo10Smart PLS 2.0MP LUS6.12分析工具,采取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组织边界视角,企业知识基础包括内部知识基础、外部知识基础。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增进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更能提升企业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此外,根本性创新的产生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元素的多样性以及所连接的外部知识源的异质性。(2)无论是引进知识,还是输出知识,均有利于企业获取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根本性创新的影响作用均高于对渐进性创新的影响作用。(3)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正向影响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4)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渐进性创新或根本性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根本性创新。(5)决策中心性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根本性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为正向显着,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均起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然而,规范化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间的调节作用为负向显着。在低规范化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本论文立足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研究了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影响,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及根本性创新的影响,揭示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的核心作用,以及决策中心性、规范化的调节效应。相关结论为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技术进步或技术突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为中国政府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协同创新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此外,论文不仅丰富了企业知识基础观、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知识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组织理论之间的连接。
刘小菱[8](2015)在《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高科技为先导,且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导向。高新技术则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更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则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四川省科技资源丰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但初创期或种子期的企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并且对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可靠的融资渠道。而传统的信贷模式则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高风险的投资也超出了其承受范围。风险投资是集融资和投资为一体的新型投资方式,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专业化和程序化特征,是科学技术与金融体制结合的新型组合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投资对象,解决了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投资,在投资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技术咨询增值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科技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腾飞,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四川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都高新区近几年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都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经济转型过程中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风险投资机构主要集中在成都,这有利于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文章结合风险投资决策理论、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背景、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成都的风险投资机构概况,在此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成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鲁小兵,张涛[9](2015)在《两岸携手共同开拓生技制药产业之路》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制药(或称生技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应用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蛋白组学、基因工程、生物芯片等最新科技前沿成就及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与集成工艺方法开发出的新型药物,包括胰岛素、生长激素、血清、单克隆抗体、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多肽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重组药物等,其中也包含对传统中草药的再度开发和疗效提升。
朱建春[10](2014)在《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每年生产出大量的秸秆、畜禽粪便,且产量呈线性化增长。大量秸秆被焚烧、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畜禽粪便被弃置或冲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人畜健康,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秸秆、畜禽粪便含有丰富的养分,是宝贵的、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因此进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节约生物质资源、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大,每年大量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已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虽然当前对各省市地区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已有研究较多,但涉及陕西省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探讨也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主要从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等两类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陕西省农业废弃物的潜在污染风险、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同容与结论如下:第一,评估了陕西省农业废弃物的潜在污染风险。估算并分析了陕西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产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利用的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陕西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潜力都相当可观。19782009年的陕西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52009年的陕西畜禽粪便产量均呈缓慢增长趋势。2009年作物秸秆达1682.24万t,畜禽粪便达6166.81万t。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在农业废弃物的时空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秸秆和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利用,存在加重陕西省大气雾霾污染和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风险,需要加快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第二,比较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各种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特点、效率、效益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传统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但其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较高,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相适应。该模式对现代社会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现代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虽与传统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特点类似,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的需求。现代大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和利用率都较高,是未来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主要模式,但面临着技术、成本、市场等难题,这些难题的破解是提高该模式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前提。第三,分析了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利用成本高、农业废弃物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农业废弃物利用主体的积极性与环境意识低、农业废弃物利用市场初步建立但不成熟、农业废弃物大规模利用存在诸多问题等。第四,分析了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首先以农户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为例,通过实证模型研究,探讨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尝试在理论层面讨论农业废物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方式与利用率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政策、人口、工业、农业与技术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第五,系统梳理与分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并针对如何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研究在对拓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摸清陕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以及中部邻省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新技术促进了兽医诊断试剂的市场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技术促进了兽医诊断试剂的市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医药冷链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药冷链物流特点 |
1. 高成本性 |
2. 时效性 |
3. 高协调性 |
4. 复杂性 |
二、医药冷链物流新发展 |
三、医药冷链物流现存问题与挑战 |
四、医药冷链物流 |
1. 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加大 |
2. 医药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
3. 医药电商带动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
4. 新技术促进医药冷链物流智能化 |
(2)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学科 |
(二)跨学科教育 |
(三)创业教育 |
(四)跨学科创业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
(三)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界定 |
(一)本研究中的创业教育“跨学科”界定为跨出商科之外 |
(二)本研究中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限定在创业学术教育领域 |
六、创新之处 |
(一)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二)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
第一章 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业者 |
一、成功企业家的知识生产 |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模式 |
(二)“知识生产模式II” |
(三)成功的企业家的知识生产模式 |
二、成功的企业家的交往 |
(一)企业家的角色 |
(二)企业家的交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考夫曼校园计划(KCI) |
一、考夫曼基金会概况 |
二、考夫曼校园计划 |
(一)背景与理念 |
(二)资助与管理 |
(三)活动与影响 |
三、考夫曼校园计划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
(一)罗切斯特大学的创业学术项目 |
(二)维克森林大学的本科创业教育 |
(三)霍华德大学的本科创业辅修和证书项目 |
(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创业辅修与创业主修项目 |
(五)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六)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 |
(七)伊利偌伊大学-香槟分校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十)普渡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 |
(十一)雪城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十三)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的学科方向创业教育 |
(十四)鲍德温华莱士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五)伍斯特学院的创业指导 |
(十六)希拉姆学院的“创业住宿学习社区” |
(十七)伊利湖学院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八)欧柏林学院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
第三章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实践 |
二、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
(一)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的实践 |
三、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
(一)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实践 |
第四章 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跨学科创业中心:一种跨学科学术组织 |
二、跨学科创业中心基本特征 |
三、KCI校园计划高校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情况 |
四、案例:罗切斯特大学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中心概况 |
(二)跨学科的组织架构 |
(三)跨学科的创业教师队伍 |
(四)跨学科的创业学术项目 |
第五章 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一)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基本特征 |
三、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策略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步骤 |
四、案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艺术创业课程”开发 |
(一)艺术创业课程规划 |
(二)艺术创业课程标准研制 |
(三)艺术创业教材编写与实施 |
第六章 :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
一、跨学科创业师资的现实需求 |
(一)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兴起 |
(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和课程数量不断增加 |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跨学科创业教师的需要 |
二、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一)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
(二)创业学学科教师的胜任力 |
(三)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
四、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
(一)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二)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三)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第七章 :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KCI高校分类 |
(一)卡内基基金会的教育使命 |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
(三)2018版卡内基基本分类法 |
(四)基于卡内基基本分类法的KCI高校分类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视角下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特点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 |
(二)教学型学院的办学特点 |
三、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二)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第八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第二课堂为主的起步阶段(1997—2001) |
(二)创业学科化倾向的建设阶段(2002—2011)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2—至今) |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
(一)创业教育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
(二)所有大学生必须接受创业教育 |
(三)创业教育需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
(四)创业教育仍然以第二课堂为主 |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 |
(四)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 |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
(一)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 |
(二)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 |
(三)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KCI高校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二 :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三 :罗切斯特大学和伊利偌伊大学创业师资学术背景和创业情况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3)消渴渗透泵片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降糖药概况 |
1.1.1 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
1.1.2 消渴方历史沿革 |
1.2 消渴丸处方及各组成药味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2.1 消渴丸处方 |
1.2.2 消渴丸各药味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1.2.2.1 葛根 |
1.2.2.2 地黄 |
1.2.2.3 黄芪 |
1.2.2.4 玉米须 |
1.2.2.5 五味子 |
1.3 中药现代化 |
1.4 控释制剂的应用 |
1.5 创新点 |
第2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
2.1 仪器和材料 |
2.2 处方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实验方法 |
2.2.1 中药复方提取基本工艺流程 |
2.2.2 提取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2.2.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的试验设计 |
2.2.4 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比较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各因素对葛根素提取率的影响 |
2.3.2 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
2.3.3 纤维素酶法提取中药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消渴渗透泵片的制备 |
3.1 仪器和材料 |
3.2 消渴渗透泵片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
3.2.1 消渴渗透泵片处方 |
3.2.2 消渴渗透泵片制备工艺 |
3.2.3 消渴渗透泵片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
3.2.4 体外释药影响因素考察方法 |
3.3 制备消渴渗透泵片实验结果 |
3.3.1 体外释药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
3.3.2 消渴渗透泵片体外不同pH值介质中溶出曲线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渴渗透泵片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试验考察 |
4.1 仪器和材料 |
4.2 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考察 |
4.2.1 葛根素含量方法学研究 |
4.2.1.1 葛根素波长的选择 |
4.2.1.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2.1.3 葛根素系统适用性试验 |
4.2.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2.1.5 精密度试验 |
4.2.1.6 稳定性试验 |
4.2.1.7 重复性试验 |
4.2.1.8 回收率试验 |
4.2.1.9 样品测定 |
4.2.2 黄芪甲苷含量方法学研究 |
4.2.2.1 黄芪甲苷波长的选择 |
4.2.2.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2.2.3 黄芪甲苷系统适用性试验 |
4.2.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2.2.5 精密度试验 |
4.2.2.6 稳定性试验 |
4.2.2.7 重复性试验 |
4.2.2.8 回收率试验 |
4.2.2.9 样品测定 |
4.2.3 格列本脲含量方法学研究 |
4.2.3.1 格列本脲波长的选择 |
4.2.3.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2.3.3 格列本脲系统适用性试验 |
4.2.3.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2.3.5 精密度试验 |
4.2.3.6 稳定性试验 |
4.2.3.7 重复性试验 |
4.2.3.8 回收率试验 |
4.2.3.9 样品测定 |
4.2.4 稳定性考察方法 |
4.3 消渴渗透泵片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考察结果 |
4.3.1 质量研究葛根素含量方法学结果 |
4.3.1.1 葛根素波长选择 |
4.3.1.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3.1.3 葛根素系统适用性考察 |
4.3.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3.1.5 精密度试验 |
4.3.1.6 稳定性试验 |
4.3.1.7 重复性试验 |
4.3.1.8 回收率试验 |
4.3.1.9 样品测定 |
4.3.2 质量研究黄芪甲苷含量方法学结果 |
4.3.2.1 黄芪甲苷波长选择 |
4.3.2.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3.2.3 系统适用性考察 |
4.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3.2.5 精密度试验 |
4.3.2.6 稳定性试验 |
4.3.2.7 重复性试验 |
4.3.2.8 回收率试验 |
4.3.2.9 样品测定 |
4.3.3 质量研究格列本脲含量方法学结果 |
4.3.3.1 格列本脲波长选择 |
4.3.3.2 空白辅料干扰实验 |
4.3.3.3 格列本脲系统适用性考察 |
4.3.3.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4.3.3.5 精密度试验 |
4.3.3.6 稳定性试验 |
4.3.3.7 重复性试验 |
4.3.3.8 回收率试验 |
4.3.3.9 样品测定 |
4.3.4 消渴渗透泵片稳定性考察结果 |
4.3.4.1 影响因素试验 |
4.3.4.2 加速稳定性实验 |
4.3.4.3 长期试验考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消渴渗透泵片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 |
5.1 仪器和材料 |
5.2 消渴渗透泵片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5.2.1 血药浓度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5.2.2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5.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5.2.4 确定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5.3 消渴渗透泵片药效学实验 |
5.3.1 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5.3.2 时效曲线的绘制 |
5.4 消渴渗透泵片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 |
5.5 消渴渗透泵片对大鼠血糖影响药效学考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借力全产业链 深圳制造抢占智能化先机(论文提纲范文)
智能化在路上 |
国产化挑战 |
“一小时”供应链 |
(5)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跨行业信息整合共享与流程再造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医疗费用增长快、医保基金支付形势严峻与医保智能控费探索 |
二、保险公司信息获取难,与国家对保险业的定位不匹配 |
三、国家对大数据应用的支持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与论文的框架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PEST、波特五力模型及竞争战略 |
一、PEST(企业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
二、波特五力(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模型 |
三、竞争战略 |
第二节 市场营销概念及STP理论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三节 流程再造相关理论 |
一、波特及其价值链 |
二、流程再造 |
第四节 商业模式分析工具 |
第三章 中国医改与健康医疗保险体系现状及发展方向概述 |
第一节 中国健康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
一、中国健康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
二、中国的医改探索及进展 |
三、中国商业保险发展情况 |
四、中国健康医疗保险数据服务机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中国健康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中国健康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二、中国健康医疗保险的波特五力(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
三、中国健康医疗保险行业竞争战略与营销策略分析 |
第三节 健康医疗保险相关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
一、医疗卫生体系、医保及商业健康险的相关性分析 |
二、医疗卫生体系、医保商保与健康管理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医改及健康医疗保险行业发展方向的框架建议 |
一、中外健康医疗保险体系发展比较 |
二、我国医改及健康医疗保险行业发展方向的框架建议 |
第四章 我国健康医疗保险行业数据资源分布与利用现状 |
第一节 健康医疗保险行业所需信息来源分析 |
一、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及各级医疗机构 |
二、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
三、各类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机构 |
四、商业保险公司 |
五、个人自我监测信息 |
六、其他辅助信息来源 |
第二节 健康医疗保险行业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分析 |
一、居民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二、医疗机构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三、政府公共部门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四、保险公司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五、健康管理机构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六、研究机构的数据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 |
第五章 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框架设计 |
第一节 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架构 |
一、平台信息及功能架构 |
二、信息分类及应用框架 |
三、平台主要功能设置 |
第二节 大数据平台信息的法律效力及安全问题分析 |
一、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问题分析 |
二、安全问题解析 |
三、其他需补充设立的规章制度 |
第三节 大数据平台与相关方的关系 |
一、平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
二、所有权问题 |
三、收益权问题 |
第四节 大数据平台相关各主体职责及建设步骤 |
一、各主体职责 |
二、建设步骤规划 |
第六章 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建设中的流程再造 |
第一节 政府公共服务流程再造 |
一、医疗卫生服务 |
二、社保异地结算(医保全国联网) |
三、社保商保调查资源与调查信息共享 |
四、医疗费用水平监控 |
五、医疗技术、经验的共享及应用 |
六、医学研究应用 |
七、健康监测(群体及个人) |
八、居民个人信息体系完善 |
第二节 保险行业业务流程再造 |
一、承保保全业务流程 |
二、理赔流程 |
三、生存调查与生存金给付 |
四、保险业的公共服务——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
五、保险业行业内流程优化 |
六、保险业资料存档方式优化 |
第七章 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大数据平台价值链分析 |
第二节 大数据平台商业模式分析 |
一、平台定位 |
二、业务系统 |
三、关键资源能力 |
四、盈利模式 |
五、现金流结构 |
六、平台价值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本文存在的不足 |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欧美国家医改和健康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经验概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政策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企业知识基础 |
1.4.2 企业开放式创新 |
1.4.3 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 |
1.4.4 组织协作机制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1.7 主要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知识基础的研究综述 |
2.1.1 相关理论基础 |
2.1.2 企业知识基础的基本概念 |
2.1.3 企业知识基础的特征属性 |
2.1.4 企业知识基础的操作测量 |
2.1.5 研究述评 |
2.2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综述 |
2.2.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内涵 |
2.2.2 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视角 |
2.2.3 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划分 |
2.2.4 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组织 |
2.2.5 研究述评 |
2.3 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
2.3.1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 |
2.3.2 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 |
2.3.3 技术创新的主要分类 |
2.3.4 企业创新绩效类型界定 |
2.3.5 研究述评 |
2.4 相关实证研究 |
2.4.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2.4.2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2.4.3 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2.4.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与研究命题 |
3.1 理论预设模型 |
3.2 子研究一:创新型企业双向开放式创新的实践 |
3.2.1 样本描述 |
3.2.2 问卷内容 |
3.2.3 研究过程 |
3.2.4 研究发现 |
3.3 子研究二:3 家龙头创新型企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3.3.1 研究过程 |
3.3.2 案例分析 |
3.3.3 案例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
4.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
4.1.1 内部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
4.1.2 外部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 |
4.2 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
4.2.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
4.2.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
4.3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
4.3.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
4.3.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
4.4 组织协作机制的调节作用 |
4.4.1 正式层级结构的调节作用 |
4.4.2 非正式社会关联的调节作用 |
4.5 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汇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概念模型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方法及分析过程 |
5.1.1 问卷设计 |
5.1.2 变量测量 |
5.1.3 问卷预测试 |
5.1.4 研究方法 |
5.1.5 数据特征 |
5.1.6 模型检验 |
5.2 实证检验结果 |
5.2.1 相关分析结果 |
5.2.2 层次回归结果 |
5.2.3 结构方程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方法 |
6.3 模型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检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7.1 实证检验结果讨论 |
7.1.1 企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7.1.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
7.1.3 企业知识基础与开放式创新的关系 |
7.1.4 开放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
7.1.5 组织协作机制的调节作用 |
7.2 理论贡献 |
7.3 管理启示 |
7.4 政策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页 |
(8)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研究 |
3.1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融资 |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3.1.3 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分析 |
3.2 风险投资相关理论概述 |
3.2.1 风险投资的概念 |
3.2.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3.2.3 风险投资的运作原理 |
3.3 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
3.3.1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 |
3.3.2 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选择 |
4 风险投资决策方法考察与借鉴 |
4.1 AHP层次分析法 |
4.2 净现值原理 |
4.2.1 净现值法概论 |
4.2.2 风险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法的应用 |
4.2.3 净现值法的局限 |
4.3 实物期权定价法 |
4.3.1 实物期权理论 |
4.3.2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性 |
5 成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
5.1 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概况 |
5.1.1 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分析 |
5.1.2 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 |
5.2 风险投资决策因素分析 |
5.2.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5.2.2 管理团队因素 |
5.2.3 财务状况因素 |
5.2.4 市场与技术因素 |
5.2.5 行业与企业因素 |
5.3 调查问卷 |
5.3.1 调查问卷形成 |
5.3.2 数据收集及统计 |
5.3.3 调查样本数据分布 |
6 案列分析 |
6.1 公司案例分析 |
6.1.1 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
6.1.2 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
6.1.3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
7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9)两岸携手共同开拓生技制药产业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生物制药:两岸共同的明日产业之星 |
两岸携手合作共赢 |
“搭桥专案”建立两岸交流平台 |
为两岸生物制药产业深入合作提供更多动力 |
台湾新药大陆认证 |
(10)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已有研究回顾 |
1.3.1 农业废弃物低效利用环境危害的研究 |
1.3.2 农业废弃物资源特征、资源化利用潜力的估算与分析 |
1.3.3 国内外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的研究 |
1.3.4 农业废弃物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
1.3.5 国内外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及其综合效益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陕西农业废弃物非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污染风险 |
2.1 陕西作物秸秆的环境污染风险 |
2.1.1 数据来源与作物秸秆产量的估算 |
2.1.2 陕西作物秸秆的产量、种植结构及来源结构 |
2.1.3 2009 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空间分布 |
2.1.4 秸秆大量焚烧的环境污染风险 |
2.2 陕西畜禽粪便的环境污染风险 |
2.2.1 数据获取与方法 |
2.2.2 陕西 2009 年主要畜禽粪便及氮磷量的主要来源 |
2.2.3 陕西 2009 年主要畜禽粪便的空间分布及其比重组成 |
2.2.4 陕西 2009 年畜禽粪便的氮磷耕地负荷及其污染风险 |
2.2.5 陕西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风险 |
第三章 陕西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模式 |
3.0 调查内容与样本情况介绍 |
3.1 传统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
3.1.1 传统小规模作物秸秆利用模式 |
3.1.2 传统小规模畜禽粪便利用模式 |
3.2 现代小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
3.2.1 现代小规模作物秸秆利用模式 |
3.2.2 现代小规模畜禽粪便利用模式 |
3.3 现代大规模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
3.3.1 规模化养殖场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
3.3.2 相关产业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
3.4 不同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比较 |
3.4.1 农业废弃物利用主体的差异 |
3.4.2 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的差异 |
3.4.3 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益的差异 |
3.4.4 不同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废弃物利用成本高 |
4.1.1 农业废弃物再生产品的价格高 |
4.1.2 农业废弃物的收购价格、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较高 |
4.2 农业废弃物利用存在技术瓶颈 |
4.2.1 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的核心环节有待突破 |
4.2.2 部分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的地区适宜性降低 |
4.2.3 被广泛采用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不够多元 |
4.2.4 现有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存在环境隐患 |
4.3 农业废弃物利用主体的积极性与环境意识低 |
4.3.1 农户被动地进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
4.3.2 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的选择缺少环境效益的考虑 |
4.3.3 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利用政策的知晓度或执行效果评价低 |
4.4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产业与市场初步建成但不成熟 |
4.4.1 农业废弃物利用相关产业尚未“断奶” |
4.4.2 农业废弃物收储运市场有待完善 |
第五章 陕西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
5.1 陕西农户农业废弃物利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分析 |
5.1.1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5.1.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2 农业废弃物利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5.2.1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宏观影响因素 |
5.2.2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微观影响因素 |
5.2.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影响机制 |
第六章 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
6.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的发展脉络 |
6.1.1 宏观政策规划阶段(1992-2009) |
6.1.2 具体政策与技术指标阶段(2010-2011) |
6.1.3 综合政策阶段(2012-今) |
6.1.4 相关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
6.2 促进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
6.2.1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与技术服务水平 |
6.2.2 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
6.2.3 针对小规模和大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实施不同的引导政策 |
6.2.4 以政策激励手段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协作 |
6.2.5 促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相关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
6.2.6 政府放权促进公共组织社会资本的环境功能发挥 |
6.2.7 在小范围区域内实行污染权交易以减少排污量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 1:秸秆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清单 |
附件 2:1999 年全国畜禽养殖排放总量及环境压力 |
附件 3:发改委公布的 2013 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情况表 |
附件 4:2009、2011 年调查问卷 |
附件 5:2014 年调查问卷 |
附件 6:杨凌示范区养殖场经营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技术促进了兽医诊断试剂的市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医药冷链发展现状与趋势[J]. 林振强.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21(S1)
- [2]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D]. 张卫民. 苏州大学, 2019(06)
- [3]消渴渗透泵片药学及药效学实验研究[D]. 刘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借力全产业链 深圳制造抢占智能化先机[N]. 杨悦祺,藏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
- [5]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跨行业信息整合共享与流程再造视角[D]. 刘国跃. 厦门大学, 2017(09)
- [6]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48)
- [7]企业知识基础、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陈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8]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决策研究[D]. 刘小菱. 西华大学, 2015(06)
- [9]两岸携手共同开拓生技制药产业之路[J]. 鲁小兵,张涛.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03)
- [10]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D]. 朱建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