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大鼠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大鼠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

一、大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阚鸿,曲帅[1](2021)在《基于脾气虚模型的四君子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君子汤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传统经典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证。虽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但是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查阅近年来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相关文献,从"脾气"现代生理功能的3个方面概述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深入研究和临床依据提供参考。

徐雨璇,严展鹏,徐婷婷,王培,郑雪,朱方石[2](2021)在《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大鼠胃组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虚证大鼠胃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55只健康SD大鼠采用MNNG+雷尼替丁法制造CAG脾虚证大鼠模型,干预24周后选取其中5只观察其胃黏膜形态确认造模是否成功,剩余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脾益气方低[13.1 g/(kg·d)]、中[26.2 g/(kg·d)]、高剂量组[52.4 g/(kg·d)],以及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阳性药组[叶酸2.7 mg/(kg·d)+替普瑞酮13.5 mg/(kg·d)],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健康SD大鼠作为空白组(等量生理盐水)。六组均灌胃干预8周,记录其状态和体重,采用HE染色观察其胃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血清促胃液素、生长抑素(SST)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其胃组织中Ki67、Notch1、Notch2、Hes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组毛色白有光泽,活动积极。模型组毛色黄易脱落,活动量减少。阳性药组及健脾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毛光亮,活动量高。模型组体重低于空白组,健脾益气方中、高剂量组体重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胃黏膜上皮层次清楚,腺体正常。模型组胃黏膜上皮变薄,腺体减少,排列疏松、杂乱,可见杯状细胞。其余四组胃黏膜上皮增厚,腺体增加,排列趋向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模型组血清促胃液素、SST水平均低于空白组,且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血清促胃液素水平高于模型组,健脾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SST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模型组Ki67、Notch1、Notch2、Hes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且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Ki67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健脾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Notch1、Notch2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Hes1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健脾益气方能够改善脾虚型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的病理状态,其机制与上调Notch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李思怡[3](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李一桐[4](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魏博伟,蒋林,李芳婵,郭勇秀,随家宁[5](2020)在《医院制剂七方胃痛颗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近年来治疗慢性胃炎的医院制剂七方胃痛颗粒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七方胃痛颗粒的处方研究、临床应用情况、药效学研究等进行综述,为七方胃痛颗粒进一步开发、使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从禹[6](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桑小普[7](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认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妙森[8](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电针干预不同时间点的胃溃疡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合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探讨电针足三里、梁门穴对胃溃疡大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以及对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中枢代谢时效响应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A组),再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将各组再分为3个亚组,即1d亚组、4d亚组、7d亚组,每个亚组6只。予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75%乙醇灌胃诱导胃溃疡模型,造模结束后,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干预,干预结束后对胃黏膜组织进行肉眼以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的时效性改变,核磁共振代谢组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延髓代谢物的时效性表达。结果: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1d和4d亚组的大鼠胃黏膜可见细胞坏死,腺体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并于7天时,黏膜的损伤程度出现好转。电针干预的1d亚组没有太多改善,而4d、7d亚组的胃粘膜损伤呈不断修复的状态。核磁共振代谢(1 H-NMR)结果显示:在大鼠的大脑皮质与延髓组织中共发现21个差异代谢物,19条代谢通路,代谢通路分别为:1.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2.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3.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4.牛磺酸与次牛磺酸代谢;5.淀粉和蔗糖代谢;6.谷胱甘肽代谢;7.丙酮酸代谢;8.氨酰生物合成;9.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10.精氨酸生物合成;11.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12.糖酵解/糖异生;13.丁酸甲酯新陈代谢;14.三羧酸循环(TCA循环);15.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16.半乳糖代谢;17.甘油磷脂新陈代谢;18.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19.嘌呤代谢。通过归纳,我们将这些代谢通路中所含相关代谢物根据其生理功能进一步划分为能量相关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代谢、细胞及细胞膜相关代谢以及抗氧化相关代谢。结论:电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胃溃疡,且于干预4天及4天以后,胃粘膜损伤程度不断改善,治疗效果趋于稳定。在组织代谢物中发现,胃溃疡可以通过影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代谢通路,进而起到促进胃粘膜损伤修复的作用,电针干预4天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转折点,电针干预7天后,代谢物含量的回调效果则趋于稳定。因此,本研究表明治疗胃溃疡,电针干预至少持续4天及4天以上,且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进而起到防治作用,其他相关的生化指标的响应机制及更多的检测手段分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培铭[9](2020)在《慢性胃炎的针灸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及体表敏化点/区分布规律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古代针灸医家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相关胃腑病在选经选部配穴方面的经验,并用感觉测痛仪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CG患者体表敏化点/区分布规律,为现代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慢性胃炎的针灸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先确定目标古代文献(库)、检索词、纳入和排除标准,再结合机检与手检整理成数据库,后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古代针灸医家对本病选经配穴方面的经验。第二部分为慢性胃炎体表敏化点/区分布规律观察: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CG患者,并与同期同年龄段无重大疾病或复杂基础疾病的健康人对照,按预定探查策略,采用感觉测痛仪进行痛觉测定,记录两组敏化点/区位置及敏化特点,再以叠加分布图展示CG患者体表敏化点/区分布特点,并比较敏化率较高的体表敏化点/区与健康人相应区域的压痛阈的差异。结果:1第一部分: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2243条,覆盖治疗慢性胃炎的腧穴共224个,选经多与胃腑紧密相关,尤重视膀胱经、脾、胃经及任脉;既注重病变局部选穴,又重视远端取穴,尤其是下肢腧穴;诸症均最常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太白,胃脘痛多取梁门-陷谷为代表的同经经穴组合,气机上逆诸症则多取内关-公孙组合;特定穴中五输穴运用最多见,其次为募穴;特定穴配伍上诸症均以内关-公孙的关联性最强,主症不同配伍有所侧重。2第二部分:敏化点/区数量及分布规律:128名受试者中,有83名发现敏化反应(64.84%)。其分布趋势为:(1)部位:下肢部最密集,其次为腹、背部。(2)神经节段:T4-T10最密集,其次为L4-L5、T11-T12。(3)经脉:胃经例数最多,其次为任脉、膀胱经、脾经。(4)穴位:足三里、梁门、中脘、胃俞最多见,敏化率均>18%。仅出现1次的腧穴有17个(13.28%)。(5)敏化形式:以压痛最常见,其次为结节、条索。(6)敏化点/区压痛阈:在敏化频率最高的前13个腧穴中,胃炎组的压敏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对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胃炎组以上13穴压痛阈均值及中位数均比健康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古代医家针治CG相关胃腑病症注重辨症辨经,取穴重视远近结合,善用特定穴。2 CG患者体表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敏化点/区,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3.古今对本病的体表敏化点/区及选穴认识既有内在关联,又存在一定差异。

郑嘉怡[10](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二、大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脾气虚模型的四君子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脾气虚证模型的建立
2 脾气虚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消化系统及能量代谢方面的调节作用
    2.2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肌肉、血液及免疫方面的调节作用。
    2.3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证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2)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大鼠胃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药物
        1.1.3 动物
        1.1.4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CAG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及分组干预
        1.2.2 标本的采集
        1.2.3 HE染色
        1.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六组一般情况及体重比较
    2.2 六组胃黏膜HE染色情况
    2.3 六组血清促胃液素、SST水平比较
    2.4 六组胃组织Ki67蛋白表达情况
    2.5 六组胃组织Notch1、Notch2、Hes1蛋白表达情况
3 讨论

(3)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符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1 microRNA简介
        2 microRNA与胃癌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医院制剂七方胃痛颗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处方研究
2 临床应用
3 药效学研究
    3.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作用
    3.2 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3.3 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
    3.4 对消化型胃溃疡的作用
    3.5 对Hp感染性胃炎的作用
4 结束语

(6)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7)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耗材
    2 实验动物与分组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3 实验动物造模
        2.4 取穴方法
        2.5 电针方法
        2.6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2.7 指标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2 大鼠胃黏膜形态学观察
        2.1 大鼠胃黏膜组织的肉眼观察
        2.2 大鼠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3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组织的代谢物表达
        3.1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的1H-NMR谱图表达
        3.2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代谢轮廓分析
        3.3 大鼠大脑皮质、延髓的代谢通路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2 针灸的治疗机制
    3 针灸选穴依据
    4 代谢组学与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5 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讨论
    6 ~1H-NMR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
        6.1 能量相关代谢
        6.2 神经递质相关代谢
        6.3 细胞及细胞膜相关代谢
        6.4 抗氧化相关代谢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慢性胃炎的针灸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及体表敏化点/区分布规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 言
第一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针灸古代文献数据挖掘
    1 研究对象
    2 数据准备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数据库的构建
        2.3.1 构建原始表
        2.3.2 构建布尔型关联分析数据库(事实表)
        2.4 数据预处理
    3 数据挖掘
        3.1 数据挖掘系统
        3.2 数据挖掘操作方法
        3.2.1 筛选关联规则
        3.2.2 绘制关系网络图
    4 第一部分技术路线图
    5 结果与分析
        5.1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相关症状的规律分析
        5.1.1 常用经脉选取情况分析
        5.1.2 常用部位选取情况分析
        5.1.3 腧穴运用情况分析
        5.2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不同类型症候的选经配穴分析
        5.2.1 频次分析
        5.2.2 关联分析
        5.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定穴运用情况分析
        5.3.1 特定穴归经情况分析
        5.3.2 特定穴分布部位情况分析
        5.3.3 特定穴类别分布及组合情况分析
        5.3.4 特定穴选穴及配伍情况分析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患者敏化点/区的体表分布规律探查
    1 观察对象
    2 受试者入选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观察方案
        3.1 试验用具及设备
        3.2 探查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敏化点/区的数量及分布
        4.3 敏化形式
        4.4 敏化点区压痛阈值
    5 统计学方法
        5.1 频次及频率统计
        5.2 压痛阈比较
    6 第二部分技术路线图
    7 结果与分析
        7.1 观察对象招募情况及基线比较
        7.2 敏化点/区分布情况
        7.3 敏化点/区压痛阈的改变特点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相关病症的特点探析
        1.1 注重胃腑相关经脉的运用
        1.2 注重“局部、近部、远道”的联合配穴
        1.3 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1.3.1 多种特定穴穴性的交叠整合运用
        1.3.2 针灸治疗胃腑病症常运用脾胃经五输穴
    2 慢性胃炎敏化点/区/带分布规律探讨
        2.1 部位及神经节段敏化现象体现内脏-躯体相关性
        2.2 经脉及腧穴敏化现象体现脏腑-经脉相关性
    3 慢性胃炎敏化点/区/带分布的古今认识具有内在关联性
    4 个人体会
        4.1 古今对胃腑病症针灸的辨治特点及优势
        4.1.1 古代针灸医家重视病-症-经-证有机结合
        4.1.2 现代临床对本病的选穴更加多元化
        4.2 古今互鉴、守正创新对临床治疗本病具有深远意义
    5 总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临床观察表
    2 综述一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文献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综述二 慢性胃炎腧穴敏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一、CAG与进食改变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大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脾气虚模型的四君子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阚鸿,曲帅. 特产研究, 2021(04)
  • [2]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大鼠胃组织的影响[J]. 徐雨璇,严展鹏,徐婷婷,王培,郑雪,朱方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1)
  • [3]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医院制剂七方胃痛颗粒的研究进展[J]. 魏博伟,蒋林,李芳婵,郭勇秀,随家宁. 大众科技, 2020(07)
  • [6]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电针干预胃溃疡大鼠的中枢时效响应机制[D]. 黄妙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慢性胃炎的针灸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及体表敏化点/区分布规律观察[D]. 张培铭.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大鼠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