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s in Guizhou carbonate region(论文文献综述)
曹发生[1](2021)在《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资源与环境始终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勘经费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这对矿产勘查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相对有限的经费、实现找矿突破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最小化,是地质勘查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的经济、高效、绿色、轻便的勘查方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由于矿床勘查评价分析主要是关注元素含量和矿物分析。便携式XRF(pXRF)具备近实时分析元素的能力,而便携式高光谱具备识别(蚀变)矿物的能力。因此,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技术作为绿色环保、快速、经济、野外现场实时的典型代表,可能是经费有限下要实现找矿突破的高效、绿色、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前人对二者的研究主要见于非便携式的实验室大型仪器的研究,或者对两种便携式光谱仪器往往是分别单独使用,或即使两者同时使用的话也只是二者功能的简单叠加组合,并未有关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光谱技术融合方面的深入研究,无法完全体现数据融合后的冗余性、互补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所提供的冗余信息,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将能够快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立题“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21201010000150011-08)、中国地质调查局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项目(No.DD20189507)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基金项目(No.KJ-2016-7)资助下,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统计学、遥感地质学、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等多学科的指导下,分别使用pXRF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的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和pXRF与高光谱对黔西北地区新发现的沉积型稀土进行综合性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pXRF与高光谱的多源多尺度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支撑。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使用pXRF和实验室化学分析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对比研究,发现pXRF测试的成矿元素与与室内大型仪器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发现区域内的成矿元素异常,达到圈定异常的目的,具有高效、经济、无损、环保的优势,为高海拔、偏远、生态脆弱区的矿床快速评价提供了思路。(2)使用便携式高光谱仪对黔西北新发现的新类型大型沉积型稀土矿的实例勘查研究中,在采集室内高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基础上,以La元素为例,其反演结果与室内大型仪器的化学分析最佳结果误差在10%左右,能够很好的实现稀土La元素的无损快速检测,为稀土矿床快速评价提供数支撑。研究为“点”上沉积型稀土La元素的高光谱定量快速的反演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试方法,为其他稀土土壤元素的光谱检测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区域面积性的高光谱稀土资源的定量反演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沉积型稀土矿床快速评价中,使用pXRF与高光谱分别对沉积型稀土进行矿床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谱技术融合后的综合性评价分析。①尝试性地对便携式高光谱仪与pXRF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发现二者虽然精度各有差异,pXRF目前基本达到半定量(R2达到0.92,平均相对误差25.11%,RMSE为32.41mg/kg),pXRF测试结果优于高光谱(R2达到0.73,平均相对误差32.08%,RMSE为34.70mg/kg)反演测试Y的效果,二者总体的趋势与室内化学分析的结果一致。②通过X射线光谱与高光谱(Vis-NIR)融合进行稀土元素Y含量进行预测,发现OPF-CARS-GA-ELM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其R2达到0.89,RMSE为17.71mg/kg,相对误差为14.59%。pXRF测试Y值与实验室测试Y值及OPF光谱融合估算Y值对比,三者总体趋势一致,与实验室测试Y值相比,光谱融合模型OPF-CARS-GA-ELM比pXRF效果更佳。③通过将所测的高光谱(Vis-NIR)曲线与典型矿物光谱曲线进行光谱曲线形态、主要吸收峰波长位置、吸收峰组合特征等进行了对比,从而对沉积型稀土典型剖面进行蚀变矿物识别及相对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在综合地面高光谱矿物蚀变组合与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地面高光谱蚀变组合分布特征,指导矿床评价。(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全面地发挥pXRF和高光谱各自的技术优势特点及其互补融合关系,构建了基于pXRF和高光谱的光谱多源多尺度地质-地球化学-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与技术融合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蔡倩,付伟,伍健莹,赵芹,玉永珊,邵亚,罗鹏[2](2021)在《火山岩与地形联合约束下海岛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异质性——以广西涠洲岛为例》文中指出海岛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海岛表生地质环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海岛——涠洲岛为案例,重点研究亚热带海岛环境下火山岩风化土壤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壤REE总量(ΣREE)自然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9.07~575.30 mg/kg,平均值为285.53 mg/kg,高于中国大陆土壤背景值(163.86 mg/kg),指示火山岩风化海岛具有较高的土壤REE丰度。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指示,岛内土壤的REE含量高低变化呈现出以带状和斑块状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推断其成因与母质岩石类型和地形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3种不同岩性的成土母岩的ΣREE含量变化序列为:玄武岩(236.66 mg/kg)>火山碎屑岩(215.58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18.99 mg/kg),对应的土壤ΣREE含量具有类似变化规律,即玄武岩土壤(307.20 mg/kg)>火山碎屑岩土壤(297.46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土壤(89.73 mg/kg)。该证据指示母岩是控制岛内土壤REE含量变化的首位因素,玄武岩整体上易形成具有较高REE丰度的土壤,火山碎屑岩次之,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反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火山碎屑岩单一岩性区内,发育的土壤REE含量也会随地形地貌差异而出现显着变化,其原因是地形地貌制约了土壤矿物和化学风化程度,海蚀丘陵比海积平原更利于海岛土壤中REE次生富集作用的发生。
张峰玮,周金龙,曾妍妍,陈云飞,顾思博[3](2021)在《新疆且末县绿洲土壤中4种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新疆且末县绿洲区为研究区,对656组表层土壤、178组深层土壤钪(Sc)、钇(Y)、镧(La)、铈(Ce)4种稀土元素(REE)与土壤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且末县绿洲表层与深层土壤的4种稀土元素含量均低于中国土壤平均值,且基本属于均匀分布;4种稀土元素在本区广泛分布的洪积物与冲积物中的含量较高;4种稀土元素的表层土壤含量与深层土壤含量相近,人为活动对其影响较小。4种稀土元素与土壤常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与深层土壤中的4种稀土元素含量与土壤中SiO2含量呈显着负相关;Sc、La、Ce元素含量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Al2O3、TFe2O3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根据分析结果推测研究区4种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含量特征成因是干燥气候条件下由多个物源区物质经历多次物理分选及混合作用生成。
谷静,黄智龙,金中国[4](2021)在《黔北务—正—道地区新木—宴溪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新木—宴溪铝土矿样品主量和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探讨了黔北铝土矿稀土元素富集特征以及底部层位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研究认为:1)介质pH值以及剖面上铝土矿化程度是稀土元素富集的关键影响因素,含矿岩系底部由于地下水活性减弱以及碳酸盐岩基岩的影响,pH为中性到碱性,有利于稀土元素聚集,且铝土矿稀土元素含量随着风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2)铝土矿底部的更高含量的粘土矿物是造成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REE主要的寄主矿物磷灰石也更易于在含矿岩系底部保存,而铝土矿底部自生稀土矿物的存在也是造成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的因素之一;3)针铁矿对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发挥了重要的吸附作用,新木-宴溪铝土矿底部层位Fe含量相对较高,且含矿岩系底部接近中性到偏碱性的pH值,更有利于针铁矿的形成。4)稀土元素富集与氧化还原环境有关。该矿床底部部分样品Ce明显负异常,说明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可能有利于稀土的富集。样品的δCe与(La/Nd)N近似呈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轻稀土的富集可能与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有关,在弱氧化的条件下,轻稀土越富集。
柏杨,邓志祥,毕晓路,钏文韬,殷伟,夏建峰[5](2021)在《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澜沧地区位于滇西南地区,地处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主体属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南段,是云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分布区,以往在澜沧地区开展了诸多铅锌银矿调查工作,未对澜沧地区稀土矿化进行详细工作,本次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发现有花岗岩风化壳型、火山岩风化壳型、灰岩风化壳型三种不同的稀土矿化类型,其中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具有较大的含矿层位面积,估算稀土资源量达大型;灰岩风化壳型矿化为调查区新发现类型稀土矿化,矿化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稀土总量品位较高,含矿层位具有连续性,已开展概略调查地区估算稀土资源潜力达中型以上,具有较好的稀土矿找矿前景,今后对研究区开展详细的验证工作,特别是对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区开展研究,全面探索矿化层位特征、含矿性特征,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金雄伟[6](2021)在《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军事、电子、医疗、机械等多个领域。离子型稀土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其开采为我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对离子型稀土矿区滑坡的防治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稀土矿中粘土矿物空间分布及力学性质等成为研究的焦点。形成离子型稀土矿的母岩多为花岗岩,其风化壳主要物质组成为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及云母等。在浸矿过程中,由于浸矿液的作用,促进风化壳中长石类的矿物不断风化分解,逐渐转换为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目前,系统研究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中粘土矿物迁移及微观结构演化较少,粘土矿物结构变化与稀土矿采场滑坡等成因机理探讨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本文以赣州龙南市典型稀土矿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粒度分析、室内模拟浸矿,借助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区域粘土矿物粒度、分布和花岗岩风化壳剖面浸矿前后的矿物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探究,揭示了离子稀土矿中粘土矿物迁移及转化规律。主要认识如下:(1)区域稀土矿花岗岩风化壳表土层粒度和矿物组成分析表明,稀土矿中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和伊利石,绿泥石和蛭石含量较少,分布不均。稀土矿表土层风化壳及矿石粒度分布特征,明显的受化学风化作用、地形地貌等作用控制。总体颗粒表土层以细颗粒为主,随着化学风化的不断进行,风化壳中粗颗粒长石等加速分解,细颗粒向下部迁移。(2)XRD图像显示,稀土矿中特征衍射峰为1~10(?),强度最高的为石英d=3.3532(?),其次为高岭石d=3.2546(?)。在不同浸矿条件下,各土柱样品的XRD特征衍射峰大致相同,仅在峰强、半峰宽等方面略有差异。浸矿液浓度越高,pH越低,对于矿物的结晶度越不利,更容易破坏矿物的结晶度,使得其XRD特征衍射峰变弱。在浸矿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迁移受浸矿液的控制向四周弥散,在浸矿液的作用下,粘土矿物会更加分散、粘聚性更低,更易发生迁移。低p H值和高浓度浸矿液会加快其迁移。(3)TEM分析结果显示,粘土矿物高岭石条纹断断续续,且经常发生尖灭、扭曲,伊利石的条纹较为平直;高岭石和伊利石混合矿物出现,揭示高岭石和伊利石之间发生了转化。模拟浸矿TEM图像显示,在浸矿早期的全风化层粘土矿物表面可见稀土元素被剥离形成的蚀坑,而在过渡层和中风化层则会形成黑色集合体。在浸矿中期高岭石向伊利石转化,至浸矿晚期,伊利石大量向高岭石转化。在不同浸矿条件下,在p H为3-4时有利于粘土矿物的互相转化,p H为4-5时有利于钾长石向粘土矿物转化。在相同条件下,浸矿液浓度越高,高岭石的形成越有利,低浓度浸矿液则有利于伊利石的形成。(4)离子型稀土浸矿持续进行,导致稀土矿采场土体内部矿物分解破碎、疏松,降低了土体的粘聚力,导致抗滑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浸矿使得粘土矿物之间互相转化,不同粘土矿物的抗剪强度和吸水膨胀性能力不同,粘土吸水发生膨胀加大了下滑力。在两种共同耦合下,促进浸矿后的离子型稀土矿采场边坡失稳下滑。
王乔林,宋云涛,吕许朋,彭敏,周亚龙,韩伟,王成文[7](2021)在《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采用具有稳健特性的中位数表征深层土壤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对比分析了不同成土母质和用地类型的元素分布特征和富集贫化规律,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从元素组合特征角度剖析了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铁族元素、亲铜元素、矿化剂和卤族元素、稀有稀散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钨钼族元素、造岩元素等多数元素基准值偏高;碱土金属等元素基准值明显偏低,其中CaO和Na2O基准值仅为全国水平的13%和7%;成土母质是土壤元素基准值的主要控制因素,用地类型对基准值有一定的影响;区内土壤中铁族元素TFe2O3、V、Co、Cr高基准值主要受基性成土母岩的控制,W、Sn、Pb主要与中高温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生命元素C、N、S、P、Se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有关;母岩母质类型及风化淋滤作用、矿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黏土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基准值特征,其中母岩的风化作用有重要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资源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信息。
陈正山[8](2021)在《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受西部特提斯域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挤出构造远程效应影响,发育挽近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形成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蕴藏着大量的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尤以东北部最为丰富。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开展热矿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及其医学地质学研究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基础水化学方面,以及对一些知名温泉(如石阡温泉群、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进行过一些水文地质学及成因研究,综合采用多维水文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对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医学地质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作为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大省的贵州尚缺乏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更未开展过与人群健康关联度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贵州东北部地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样42组进行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选择代表性地热井、地层剖面采集热储层岩石样77组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质背景,采用H-O、13C、14C、87Sr/86Sr、34S同位素、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XRD+SEM、矿物饱和指数法、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医学地质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与健康的关联开展研究,提出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形成机理及其理疗价值。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的控制,温泉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第一储集单元、第二储集单元及变质岩储集单元内。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清虚洞组至奥陶系红花园组白云岩,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次是方解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菱锶矿、盐岩及少量粘土矿物。变质岩热储层为清白口系清水江组变质砂岩、变质沉凝灰岩及板岩,矿物成分以含钾钠铝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蒙脱石等)及石英为主,其次为萤石、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2)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温为36.00~70.00℃,平均46.56℃。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Mg、HCO3·SO4-Ca·Mg为主,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基于理疗热矿水(温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及层次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分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锶泉、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氡泉、硫酸钠泉、硫酸钠钙泉、硫酸钙泉、硫酸钙镁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偏硼酸和锂组分;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重碳酸钠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氡、锂和偏硼酸组分。(3)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D值为-69.83‰~-44.89‰,δ18O值为-10.49‰~-6.82‰,表明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为564.87~1522.29m。氘过量参数d值和δ18O右漂移揭示了热矿水与围岩矿物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反应。14C、氚、H-O同位素揭示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均为1952年前的次现代水补给,热矿水年龄为1536~28410a,补给区温度为6.58~11.33℃,为晚更新世气候较为寒冷的大气降水补给。采用平衡矿物法及SiO2温标估算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温度为59.53~105.25℃,计算热储埋深为2246~4278m,热矿水循环深度为918~2428m。(4)矿物饱和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白云石、方解石、石膏及萤石的溶解使得大量的Ca2+、Mg2+、SO42-及HCO3-离子向水中迁移和分配;天青石、萤石、菱锶矿及含SiO2矿物的溶解使得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富含Sr2+、H2SiO3、F-微量组分;受四川成盐盆地及热储层中粘土矿物或类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具有异常高的Na+、Cl-、TDS组分,并富含HBO2和Li+微量组分。在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中,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石英及萤石的溶解形成了富含Na+、HCO3-、H2SiO3、F-化学组分的热矿水。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在深循环过程中,在强还原条件下,微生物脱硫作用将水中的硫酸盐分解为H2S气体,从而形成富含H2S热矿水。(5)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碳酸盐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LREE/HREE高于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分异特征可能受到了不同酸碱条件的影响。而理疗热矿水(温泉)中HCO3-含量也是影响碳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稀土元素分异差别的原因之一。Ce负异常和正Eu异常研究表明氧化还原性并不是造成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受原岩或沉积物的影响。(6)13C、87Sr/86Sr、34S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携带有生物成因和有机物来源CO2的热水作用于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分别控制了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87Sr/86Sr、34S分馏特征及其与Ca2+、SO42-、SI-Gypsum等相关性表明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石膏和天青石溶解。随着水岩反应程度提高,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13C、δ34S值逐渐富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越来越低,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逐渐升高,揭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铝硅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7)PHREEQC反向模拟揭示并验证了区内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受碳酸盐岩白云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钠盐溶解和部分微弱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岩反应受铝硅酸盐岩中长石、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溶解反应的控制。(8)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是由寒冷气候大气降水沿基岩裸露区或构造裂隙带渗入补给,在重力驱动下沿地温梯度不断加热增温进行对流循环。在热水径流路径上经人工开掘或天然出露为温泉。在热矿水对流循环过程中,热矿水与其碳酸盐岩热储层和变质岩热储层岩石矿物分别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形成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9)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结果显示,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骨关节疾病有关联;过去一年泡温泉行为与皮肤症状、骨关节症状有关联;过去两周泡温泉行为与睡眠、食欲、精力充沛状况有关联。同时,不同类型的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存在差异,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高血压存在统计关联;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存在统计关联。不同类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关联的差异,可能与其所富含的元素和化学组分的差异密切相关,提示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构造条件和含水围岩的矿物成分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这也为温泉理疗价值进一步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角度出发,综合利用了多种水文地球化学技术,阐明了地质背景和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是控制区内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主要原因。基于化学元素的理疗热矿水(温泉)分型泡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今后温泉理疗价值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代林玉[9](2021)在《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区土壤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 ——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贵州施秉喀斯特以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特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全国乃至全球研究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的绝佳场所。喀斯特地区极易流失的土壤易导致石漠化,使得土壤变得更加贫瘠,因此对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的研究具有显着意义。土壤磁学是土壤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可以反映母质、气候、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综合信息。本研究以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世界遗产地黄洲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测量分析表层和剖面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土壤养分特征,探讨白云岩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将丰富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土壤资源的相关研究,为监测遗产地土壤迁移与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依据,同时为后续高效的土壤磁学技术应用在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石漠化防治等领域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1)白云岩喀斯特区土壤养分呈现以下特征:表层土壤中,土壤p H值平均值为6.92;水解氮最不稳定,全氮最稳定;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1、0.70、20.36 g·kg-1;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59.79、8.90、108.75 mg·kg-1;C:N、C:P、N:P比值分别是18.14、23.87、2.11,低于全国水平。剖面土壤中,p H值平均值为6.48,近基岩层土壤p H值最低,且规律性不明显,整体上变化不大;水田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但林地和旱地则相反;全氮含量的变化与有机碳沿的变化高度一致;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全钾和速效钾在40 cm土层后保持稳定趋势。除0-10 cm土层土壤P含量与N:P之间外,其余不同土层深度土壤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之间存在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各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有机碳含量远高于全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丰富,全磷含量最适宜。坡度、坡向、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其中人类活动深刻影响表层土壤养分的聚集。(2)白云岩喀斯特区表土磁化率呈现以下特征:χlf变化范围为6~69.04×10-8·m3·kg-1,平均值为26.03×10-8·m3·kg-1,与其他区域相比较低,表土磁化率以低频磁化率为主;χfd变化范围为0.5~13.69%,绝大部分表土以SP颗粒为主,但有6%的表土中基本不含有SP颗粒;χlf和χfd的均为中等变异强度,变异系数为57.40%、43.32%,。χlf和χfd的空间分布均分为四个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范围、高程相关。χlf和χfd分布最高的区域主要土地利用是林地,最低的是水田。土壤p H值与χlf存在正相关关系,与χfd呈负相关关系,但均为达到显着水平;有机碳与χlf、χfd呈现正相关关系;全氮、水解氮、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与χlf、χf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表明这些养分含量与亚铁磁性矿物也存在相应关系,致使磁化率值变高或降低,反映了亚铁矿物与土壤养分赋存的矿物具有一定的关系。(3)白云岩喀斯特区剖面土壤磁化率呈现以下特征:表土χlf大于底层χlf;有林地和旱地土壤剖面的表土χlf增强,主要因素是成土作用和耕作方式。有林地以母质层为主的土层成土作用强,且绝大部分土壤中超细磁性矿物含量>75%;旱地剖面土壤同时含有超细磁性矿物和粒径更粗的非超细磁性矿物;水田土壤在0-10 cm、50-60 cm、70-80 cm、80-90 cm四个土层土壤中SP颗粒含量>75%,其余土层土壤同时含有SP颗粒和粒径更粗的非超细磁性矿物。总体上,旱地土壤剖面χlf和χfd与p H值、有机碳、全氮、全钾呈负相关关系;水田土壤剖面χlf和χfd与有机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养分参数与χlf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与χfd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但都未达到显着水平;有林地土壤剖面χlf与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碳之间显着正相关,χfd与有机碳之间显着负相关。(4)白云岩喀斯特土壤磁化的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区域表土磁化率以低频磁化率为主,χlf与其他区域相比较低。χfd变化范围为0.5~13.69%,初歩认为研究区土壤发育程度较高,绝大部分表土以SP颗粒为主,但有6%的表土中基本不含有SP颗粒;研究区的土壤随着成土风化作用的进行,因成土作用形成的磁性颗粒逐渐增多,导致土壤的磁化率增强。从剖面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来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旱地、水田、有林地土壤磁化率χlf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在0~30 cm耕作层土壤χlf较高,进一步表明0~30 cm耕作层受到人类农业活动的频繁影响,导致土壤磁化率增强明显,而耕作层下部土壤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少,30 cm以下土壤相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磁性矿物,由气候及生物化学因素导致的成土作用对土壤磁性的影响更为显着,且符合弱磁性基岩发育土壤铁铝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土壤磁性主要由磁赤铁矿贡献。
徐飞[10](2021)在《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的赋存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紧缺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近期研究发现在我国许多地区煤中伴生有丰富的关键元素,燃烧后富集于煤灰中,使得煤灰有可能成为关键金属的新型替代资源。本文选取富含多种关键金属的重庆电厂中煤样及其燃烧产物进行研究,利用ICP-MS、XRD、XRF、SEM-EDS、TG-DSC和逐级化学提取等技术方法,研究煤及煤灰关键元素的富集程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探讨关键元素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后续从煤及煤灰中提取关键元素提供科学参考。电厂原煤中富集关键元素Li、Ga、Sr、Zr、Nb、Hf、Ta和REY,而Rb、Cs、U和Ge的含量处于正常水平。Li和Ga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而部分Ga与黄铁矿有关;Sr的赋存状态多样,其载体为方解石、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同时还以游离形式存在煤中;Nb、Ta、Zr和Hf的载体为黏土矿物、锆石和锐钛矿;REY主要与硅铝酸盐矿物有关,部分以独立矿物(磷稀土矿)的形式存在煤中。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行为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灰中Li、Sr、Zr、Nb、Cs、Hf、Ta、U、Ge和REY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小,Ga的含量增大,而Rb的含量减小。从提取利用的角度考虑,Ga、Sr和REY在温度为700℃时活化效果最好,Li在500℃时活化效果最好,但是Zr、Nb、Hf和Ta受其载体矿物的影响,在本实验温度范围内无法被活化。结合热力学计算模拟结果,确定了部分关键元素在700℃煤灰中的赋存形态:Li主要以硅铝酸盐(Li Al Si O4、Li Al Si2O6、Li2Al2Si8O20和Li Al Si2O6(β))的形式存在;Ga主要以氧化物(Ga2O3)的形式存在;Sr主要以Sr Si O3的形式存在;Nb的化合物较稳定,主要以氧化物(Nb O2和Nb2O5)的形式存在;LREY中的Ce主要以Ce O2、Ce O1.83、Ce O1.72和Ce Al O3的形式存在,MREY中的Y主要以Y2Si2O7和少量的YFe O3的形式存在,HREY中的Er主要以Er Fe O3和Er2O3的形式存在。大部分关键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的燃煤产物中表现为飞灰>炉渣>底灰,飞灰中关键元素Li、Ga、Sr、Zr、Hf、Nb、Ta和REY均表现为富集。其中Li、Ga、Nb、Ta和REY在小粒径、非磁性的飞灰组分中富集。以飞灰为例,大多数关键元素主要赋存于硅铝酸盐玻璃相中,其次是在莫来石-石英相中。
二、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s in Guizhou carbonate reg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s in Guizhou carbonate reg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XRF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高光谱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pXRF和高光谱技术融合在矿床快速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
1.6.1 论文主要工作量 |
1.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西藏廷有铜矿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质概况 |
2.1.3 矿区地质特征 |
2.2 威宁稀土矿地质背景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章 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
3.1 西藏廷有铜矿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
3.1.1 样品采集 |
3.1.2 样品pXRF测试分析 |
3.1.3 样品室内实验室测试 |
3.1.4 样品数据处理 |
3.2 威宁沉积型稀土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
3.2.1 样品采集 |
3.2.2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室内实验室测定 |
3.2.3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高光谱建模无损检测 |
3.2.4 XRF光谱与高光谱(Vis-NIR)数据融合综合建模 |
3.2.5 高光谱蚀变矿物识别及含量计算方法 |
3.3 小结 |
第4章 pXRF对西藏廷有铜矿快速评价研究 |
4.1 元素地球化学统计特征 |
4.1.1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统计特征 |
4.1.2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 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元素分布图 |
4.2.2 化探剖面对比 |
4.3 土壤地球综合化学异常特征对比 |
4.4 异常查证 |
4.5 小结 |
第5章 pXRF与便携式高光谱仪对威宁沉积型稀土矿的快速评价研究 |
5.1 元素统计特征 |
5.2 稀土高光谱模型建立与验证 |
5.2.1 样本集的划分 |
5.2.2 不同元素含量的光谱数据分析 |
5.2.3 光谱特征与分析 |
5.2.4 稀土La含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3 基于光谱数据融合的稀土含量快速评价分析 |
5.3.1 Y元素特征 |
5.3.2 XRF光谱特征 |
5.3.3 pXRF与Vis-NIR光谱特征数据融合方法 |
5.3.4 数据融合特征 |
5.3.5 数据融合建模 |
5.4 基于地面高光谱的蚀变矿物研究与找矿分析 |
5.4.1 数据处理与矿物识别 |
5.4.2 矿区蚀变信息识别结果 |
5.4.3 矿区蚀变矿物组合特征与找矿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构建与验证 |
6.1 pXRF矿床快速评价方法分析 |
6.1.1 pXRF对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
6.1.2 pXRF对沉积型稀土大比例尺剖面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
6.2 便携式高光谱仪矿床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
6.3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
6.4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和技术融合 |
6.4.1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
6.4.2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与技术融合 |
6.5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的验证 |
6.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A Matlab编程相关代码 |
(2)火山岩与地形联合约束下海岛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异质性——以广西涠洲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采样与分析 |
2.1 野外采样 |
2.2 分析测试 |
2.3 REE参数计算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成土母岩和土壤稀土元素特征 |
3.2 土壤稀土元素趋势分析与空间分布 |
3.3 成土母岩对土壤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 |
3.4 地形地貌对土壤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 |
4 结论 |
(3)新疆且末县绿洲土壤中4种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数据处理及图件绘制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土壤中4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含量特征 |
2.2 不同土壤成因类型下4种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绿洲区表层土壤4种稀土元素的含量 |
2.4 4种稀土元素含量与土壤常规理化指标的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4)黔北务—正—道地区新木—宴溪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矿物学特征 |
4.2 主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5 新木—宴溪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超常富集机制 |
5.1 介质PH值以及含矿岩系铝土矿化程度 |
5.2 稀土元素赋存载体矿物 |
5.3 剖面上铁的浓度 |
5.4 氧化还原环境 |
6 结论 |
(5)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特征 |
1.1 石炭系下统平掌组玄武岩建造(Cpz) |
1.2 中粗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建造(ηγdT) |
1.3 鱼塘寨组灰岩、灰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建造(CPy) |
2 澜沧地区稀土元素化探异常特征 |
3 稀土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 |
3.1 稀土矿化类型 |
3.1.1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
3.1.2 火山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
3.1.3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
3.2 矿化特征 |
3.2.1 稀土矿化具多样性 |
3.2.2 矿化具差异性 |
3.2.3 矿化分布连续性较好 |
4 三种稀土矿化类型对比 |
5 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 |
5.1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成矿规律 |
5.2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找矿潜力 |
5.3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成矿规律 |
5.4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找矿潜力 |
6 结论 |
(6)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子型稀土赋存情况 |
1.2.2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研究 |
1.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案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表水与地下水 |
2.4 区域地层及构造 |
2.4.1 地层 |
2.4.2 岩浆岩 |
2.4.3 构造 |
2.5 离子型矿稀土矿母岩风化壳剖面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型稀土粒度及粘土矿物迁移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来源 |
3.1.2 仪器及试剂 |
3.1.3 模拟浸矿 |
3.1.4 矿物物相分析 |
3.1.5 矿物定量分析 |
3.2 粒度分析 |
3.3 粘土矿物XRD分析 |
3.4 稀土矿剖面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
3.4.1 未浸矿稀土矿剖面粘土矿物含量变化 |
3.4.2 模拟浸矿粘土矿物含量变化(P3) |
3.4.3 稀土矿粘土矿物衍射特征及迁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土矿物微观转化与防灾减灾意义 |
4.1 TEM分析 |
4.2 离子型稀土矿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
4.2.1 未浸矿剖面微观结构特征 |
4.2.2 不同浸矿时间、深度矿物微观结构特征 |
4.2.3 不同浸矿条件矿物微观结构特征 |
4.3 粘土矿物转化规律分析 |
4.4 稀土矿粘土矿物转化的防灾减灾意义 |
4.4.1 粘土矿物诱发滑坡机理分析 |
4.4.2 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一、个人简历 |
二、已发表的论文 |
三、参与项目 |
(7)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3 地球化学基准值确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全区土壤基准值特征 |
2.2 不同成土母质基准值及其成因特征 |
2.3 不同用地类型基准值及其成因特征 |
2.4 土壤元素组合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
3 结 论 |
(8)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
1.2.2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1.2.4 理疗热矿水(温泉)医学地质学 |
1.2.5 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及气象 |
2.1.3 水文 |
2.1.4 地形地貌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2.2 地质特征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岩相古地理 |
2.2.3 地质构造 |
2.2.4 水文地质 |
2.3 地热地质条件 |
2.3.1 热储单元结构特征 |
2.3.2 地热异常构造 |
2.3.3 地温场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样品测试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1 矿物岩石特征 |
3.2.2 主量元素特征 |
3.2.3 微量元素特征 |
3.2.4 稀土元素特征 |
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常量组份特征 |
3.3.2 微量组分特征 |
3.3.3 稀土元素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
4.1 地质成因类型 |
4.1.1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质类型 |
4.1.2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热系统类型 |
4.1.3 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类型 |
4.2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
4.2.1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类 |
4.2.2 基于统计学分类 |
4.3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5.1.1 样品采集 |
5.1.2 样品测试 |
5.2 热流体起源及深循环特征 |
5.2.1 热矿水起源 |
5.2.2 热矿水滞留时间 |
5.2.3 热储温度及温标理论 |
5.2.4 水岩平衡状态判断 |
5.2.5 热储温度估算 |
5.2.6 热储埋深及循环深度 |
5.3 主要水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5.3.1 常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5.3.2 微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5.4 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指示意义 |
5.4.1 REEs分异特征指示意义 |
5.4.2 Ce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5.4.3 Eu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5.5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 |
5.5.1 碳同位素 |
5.5.2 锶同位素 |
5.5.3 硫同位素 |
5.6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5.6.1 模拟的必要性和软件选择 |
5.6.2 反应路径的确定 |
5.6.3 可能的矿物相化学反应 |
5.6.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研究 |
6.1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条件 |
6.1.1 热储层和盖层 |
6.1.2 构造 |
6.1.3 水源 |
6.1.4 热源 |
6.1.5 物质来源 |
6.2 理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模式 |
6.2.1 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
6.2.2 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
7.1 流行病学调查 |
7.1.1 调查方法 |
7.1.2 调查结果 |
7.2 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
7.2.1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
7.2.2 理疗热矿水(温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地球化学机理探讨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区土壤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 ——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3 白云岩区土壤养分特征 |
3.1 土壤养分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白云岩区表层土壤磁化率特征 |
4.1 白云岩区表层土壤磁化率统计特征 |
4.2 白云岩区表层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
4.3 白云岩区表层土壤磁化率与养分参数的相关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白云岩区剖面土壤磁化率特征 |
5.1 白云岩区剖面土壤磁化率统计特征 |
5.2 白云岩区剖面土壤磁化率与养分参数的相关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6 白云岩喀斯特区土壤磁化率的环境意义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的赋存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中关键元素的研究 |
1.2.2 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的迁移 |
1.2.3 煤灰中关键元素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2.1 样品采集和准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2.2.2 模拟燃烧 |
2.2.3 煤及煤灰的矿物学研究 |
2.2.4 煤及煤灰元素分析 |
2.2.5 逐级化学提取 |
第3章 煤中关键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3.1 煤质特征 |
3.2 电厂原煤的矿物学特征 |
3.2.1 电厂原煤的XRD分析 |
3.2.2 电厂原煤的SEM-EDS分析 |
3.3 电厂原煤的元素分析 |
3.3.1 电厂原煤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
3.3.2 电厂原煤的关键元素分析 |
3.3.3 电厂原煤的关键元素的赋存状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形态转化的热力学计算 |
4.1 模拟计算的初始条件 |
4.2 关键元素的模拟计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的迁移规律 |
5.1 燃煤矿物转化 |
5.2 不同燃烧条件下的关键元素的迁移规律 |
5.2.1 不同温度下关键元素含量变化 |
5.2.2 不同温度下关键元素的形态变化 |
5.2.3 不同气氛下关键元素的含量变化 |
5.2.4 不同气氛下关键元素的形态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厂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6.1 燃煤产物性质 |
6.1.1 燃煤产物的化学组成 |
6.1.2 燃煤产物的矿物学特征 |
6.2 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富集特征 |
6.3 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分布规律 |
6.4 燃煤产物中关键元素的赋存状态 |
6.4.1 关键元素的矿物相和化学组成相关关系 |
6.4.2 逐级化学提取 |
6.5 回收利用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s in Guizhou carbonate reg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曹发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火山岩与地形联合约束下海岛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异质性——以广西涠洲岛为例[J]. 蔡倩,付伟,伍健莹,赵芹,玉永珊,邵亚,罗鹏. 第四纪研究, 2021(05)
- [3]新疆且末县绿洲土壤中4种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张峰玮,周金龙,曾妍妍,陈云飞,顾思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09)
- [4]黔北务—正—道地区新木—宴溪铝土矿含矿岩系底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J]. 谷静,黄智龙,金中国. 矿物学报, 2021(Z1)
- [5]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J]. 柏杨,邓志祥,毕晓路,钏文韬,殷伟,夏建峰.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6]浸矿下离子型稀土矿粘土矿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金雄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7]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王乔林,宋云涛,吕许朋,彭敏,周亚龙,韩伟,王成文. 现代地质, 2021(02)
- [8]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 陈正山. 贵州大学, 2021(11)
- [9]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区土壤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 ——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D]. 代林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燃煤过程中关键元素的赋存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D]. 徐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