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杰和他的“急救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殿海,于淑荣[1](1996)在《高杰和他的“急救车”》文中指出 乾安县让字镇海字村二社主任、共产党员高杰家里有一台12马力柴油三轮车,乡亲们都称它是“急救车”。 高杰今年32岁,精明能干,夫妻俩靠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但高杰富了不忘乡亲,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谁家有了难处,他都热情帮助,解急救难。去年4月的一天晚上,高杰拉货回来刚进入梦乡,村民王树林的妻子匆匆敲门找他,说王树林被人用刀扎伤,急需送医院抢救。高杰立即起动车,仅用半小时就到了县医院。他找来医生,抬着王树林透视照
姜硕[2](2011)在《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红平小区燃气爆炸事故的典型案例,回顾了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的整个应急救援行动。在应对这场突发事件时,记录了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中心从接警到派车,从请示到指令,全体救援人员从处置到转运伤员,从伤情汇报到统计的全过程。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典型案例客观事实评述,总结了急救中心在掌控调度、救援指挥、医疗救治、公众参与、团队合作、实时统计、网络化急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挖掘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存在问题深究其根源所在,引发对黑龙江省医疗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利用急救中心具备省、市合一的自身优势,对应急资源整合进行必要性分析,提出了从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通信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队伍,合理调配资源,构建城市应急体系,以及整合社会应急资源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应对类似于红平小区爆炸事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急救中心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对策。
王通化[3](2008)在《最长的一周 本刊记者震区现场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因为焦急所以漫长,因为寻找所以漫长,因为等待所以漫长,因为疼痛所以漫长。焦急、寻找、等待、疼痛让秒针走在所有人的骨头里。2008年5月12日到5月18日,是汶川大地震中所有幸存者、救援者、志愿者们所经历的最长的一周。我奔波于那些废墟现场,穿梭于那些刚刚搭起的简易房与帐篷,走在那些危险的山路上与宁静的谷地乡村里,眼睛看到的、内心感受到的全是疼痛。疼痛正凝结在这片大地上,弥漫在空气中,呼吸在肺里,刻在我们的骨头上。军人们把疼痛埋藏在心底,用一个个行动慰抱那些疼痛,这是他们承受疼痛的方式。疼痛让人清醒。我铭记我所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我听到的每一句话,我铭记着他们的每一种表情与心情。2008年5月16日至2008年5月22日,这是我的采访经历中最长的一周。
韦焱晶[4](2017)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研究 ——以太原市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灾害带给了人类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城市灾害发生时,能及时提供人类避灾、救援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场所,对减轻城市灾害带来的损失有重要作用。如今,一些应急避难场所为了适应城市快节奏的发展步伐,在场地落成后,时常出现诸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使用功能和灾时的避灾救灾功能无法适宜的结合、场所内避难指引不明确、避难设施不能满足城市避难人口需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出现了大量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之初关于选址、布局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重视度不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引出城市应急避难公园适宜性探索的紧迫性,希望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构建提升应急避难公园适宜性的原则和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的背景及目的,阐述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现状,提出研究此内容的具体方法。随后,概述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适宜性评价标准以及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的相关理论概念,并厘清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类型和分级现状,通过结合国内外较为成功的避难场所案例,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最后,根据上述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和要点,通过对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取样调查,总结出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在适宜性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根据调研结果,建立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设计原则,提出系统的适宜性改造方案,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诚群[5](2016)在《泰国急救包机:生死都带儿子回家》文中指出"急救!急救!包机!包机!我要带儿子回家!"2015年10月7日晚上8点,泰国首都曼谷BNH医院,来自中国湖北十堰的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工程师敬建新脸上写满焦急,他已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说,坚持要把当地医生已确认脑死亡的儿子从泰国包机带回4900多公里外的中国……早想到一招"险棋"2015年10月2日晚7点36分,敬杰轲和他的发小谢菲来到泰国帕塔亚(又译芭提雅)一家餐厅。面对满眼美食,敬杰轲想到在国内的老爸,拍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张照片:他和一大盆美食。照
张一凡[6](2018)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供水系统漏损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水管网作为输水设施的一部分,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维持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网的漏损是城市供水系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所面临的难题。影响漏损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是供水管网水压过大,管道材料的老化。如何有效地控制管网漏损一直以来都受到供水行业的密切关注,国内外的从业人员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管网的漏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管网漏损控制是城市供水系统管理中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试图克服SCADA系统数据监测与处理能力的不足,为供水管网漏损监控的科学决策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全面分析了影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因素,详细地总结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通过对现存的漏损控制方法进行优劣分析,旨在全面地审查漏损技术管理水平。(2)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理论体系以及它的应用现状,并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在供水系统中,结合漏损控制技术完成管网漏损控制。(3)为了解决城市供水管网不便监管、自控能力弱、漏损严重等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架构模型。该系统以物联网为架构体系,OneNet设备云平台为数据处理平台,开发海量数据处理、实时监测管理服务、智能调度服务、应用系统接口等功能。此外,也具体分析了系统感知层中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RFID技术以及网络层中的传输技术,研究了应用层中数据平台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压力趋势面法的漏损监测和基于遗传算法压力管理的漏损控制技术。(4)以北方某地区的城市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如何为该地区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然后建立管网水力模型,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管理漏损控制技术,优化阀门的数量、位置以及开启度。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供水系统中,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有效地拓展了SCADA系统的功能,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2)压力趋势面分析法与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管理融入物联网技术,解决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数据量大,数据传输和管理等问题,可以有效地对供水管网进行管理,满足供水系统的管理需求。(3)实例表明将系统运用在某地区的城市供水管网中,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管理技术,优选控制阀门,并给出优化的阀门开启度,使得管网压力趋于合理,漏损量从36.2593L/S降到了31.2651L/S。
二、高杰和他的“急救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杰和他的“急救车”(论文提纲范文)
(2)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案例 |
1.1 事故概述 |
1.1.1 事故起因 |
1.1.2 事故结果 |
1.2 院前急救 |
1.2.1 120指挥调度中心接警情况 |
1.2.2 120指挥调度中心派车情况 |
1.2.3 现场链接情况 |
1.2.4 与救援机构协调 |
1.2.5 现场转运伤员情况 |
第2部分 案例分析 |
2.1 哈市应急资源概述 |
2.1.1 应急资源及其整合基础理论分析 |
2.1.2 急救中心及120指挥调度中心简介 |
2.1.3 哈市应急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
2.2 事故应急中的成功经验 |
2.2.1 掌控形势调度有力 |
2.2.2 救援组织架构合理 |
2.2.3 公众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 |
2.2.4 科学救治全力以赴 |
2.2.5 团队配合提高效率 |
2.2.6 快速反应实时汇总 |
2.2.7 网络化急救高效应对 |
2.3 事故应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2.3.1 政府投入资金不到位,导致应急资源短缺 |
2.3.2 通讯方式落后,限制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发挥 |
2.3.3 应急演练不够,有现场医疗救援不规范问题 |
2.3.4 院前院内沟通机制不健全,未有效利用资源 |
2.3.5 城市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互动效果不佳 |
2.3.6 公众应急教育缺失,增加资源调配的难度 |
2.4 建议和对策 |
2.4.1 加大政府必要投入,提升现场救援能力 |
2.4.2 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通信能力 |
2.4.3 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
2.4.4 科学合理调配资源实现院前院内无缝链接 |
2.4.5 构建城市完整的应急体系 |
2.4.6 整合社会应急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研究 ——以太原市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与现状 |
1.3.1 欧洲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 |
1.3.2 美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 |
1.3.3 日本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 |
1.3.4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理论研究现状 |
1.4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与现状 |
1.4.1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 |
1.4.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理论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框架 |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2.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的适宜性 |
2.1.1 适宜性的内涵 |
2.1.2 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的评价标准研究 |
2.2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环境心理学 |
2.2.2 环境行为学 |
2.2.3 避难行为心理研究 |
2.2.4 避难救援时间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及设计原则 |
3.1 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 |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级别分类 |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类型 |
3.2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原则 |
3.2.1 平灾结合原则 |
3.2.2 安全性原则 |
3.2.3 布局均衡原则 |
3.2.4 便捷性原则 |
3.3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要点 |
3.3.1 服务半径 |
3.3.2 出入口设置 |
3.3.3 应急避难广场 |
3.3.4 应急疏散通道 |
3.3.5 应急避难功能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4 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适宜性调查研究 |
4.1 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现状 |
4.1.1 太原市区位分析 |
4.1.2 太原市城市灾害分析 |
4.1.3 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的分类 |
4.2 太原市应急避难公园调研 |
4.2.1 和平公园调研分析 |
4.2.2 学府公园调研分析 |
4.2.3 碑林公园调研分析 |
4.3 调查问卷 |
4.4 调研总结 |
4.4.1 服务半径适宜性调研总结 |
4.4.2 出入口设置适宜性调研总结 |
4.4.3 应急避难广场适宜性调研总结 |
4.4.4 应急避难通道适宜性调研总结 |
4.4.5 应急避难设施适宜性调研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改造建议 |
5.1 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设置原则 |
5.2 太原市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改造措施 |
5.2.1 服务半径适宜性改造 |
5.2.2 应急出入口适宜性改造 |
5.2.3 应急避难广场适宜性改造 |
5.2.4 应急避难通道适宜性改造 |
5.2.5 应急避难设施适宜性改造 |
5.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后续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二: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调查问卷 |
(6)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供水系统漏损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漏损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2.2 物联网应用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目标以及技术路线图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
2.1 供水管网漏损的危害 |
2.2 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分析 |
2.2.1 环境因素 |
2.2.2 管道自身因素 |
2.2.3 供水管网运行因素 |
2.2.4 人为因素 |
2.3 供水管网漏损的检测和控制 |
2.3.1 供水管网漏损的检测方法 |
2.3.2 供水管网漏损的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联网与城市供水系统理论的联系 |
3.1 物联网的概述 |
3.1.1 物联网的概念 |
3.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3.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3.2.1 传感器技术 |
3.2.2 射频识别技术 |
3.2.3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
3.2.4 云计算技术 |
3.3 供水管网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联系 |
3.4 供水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
3.4.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4.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5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5.1 系统感知层的规划方案 |
3.5.2 系统网络层的规划方案 |
3.5.3 系统应用层的规划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系统设计 |
4.1 物联网技术在供水系统中的应用思路 |
4.2 系统感知层的设计 |
4.2.1 监测数据与类型 |
4.2.2 监测点的设计 |
4.3 系统网络层的设计 |
4.3.1 传输网络的选择 |
4.3.2 传输网络设计 |
4.4 系统应用层的设计 |
4.4.1 云计算处理平台的设计 |
4.4.2 软件功能的设计 |
4.5 系统主要功能页面的实现 |
4.5.1 登录界面的实现 |
4.5.2 主界面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供水系统漏损控制策略 |
5.1 趋势面分析法判定漏损区域 |
5.1.1 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 |
5.1.2 趋势面模型的建立 |
5.1.3 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 |
5.1.4 管网趋势面分析 |
5.2 压力管理对管网漏损的控制 |
5.2.1 压力管理的原理 |
5.2.2 遗传算法的概念 |
5.2.3 压力管理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物联网漏损控制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6.1 背景资料 |
6.2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案设计 |
6.2.1 系统构建的描述 |
6.2.2 漏损的控制方案 |
6.3 漏损控制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杰和他的“急救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杰和他的“急救车”[J]. 王殿海,于淑荣. 党员之友, 1996(12)
- [2]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D]. 姜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6)
- [3]最长的一周 本刊记者震区现场报告[J]. 王通化. 解放军生活, 2008(06)
- [4]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研究 ——以太原市公园为例[D]. 韦焱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5]泰国急救包机:生死都带儿子回家[J]. 诚群. 大家健康, 2016(02)
- [6]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供水系统漏损控制技术研究[D]. 张一凡.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