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应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状况与抽吸次数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惠蓉,张艳,鲁文菊[1](2021)在《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岛素为一种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启用后药物稳定性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致使生物效价降低,对使用者产生巨大危害,还导致开启后胰岛素的保存时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指南和文献,研究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规范胰岛素的储存、使用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
米元元,黄海燕,尚游,邵小平,黄培培,向成林,汪淑华,包磊,郑兰平,顾苏,徐芸,李传圣,袁世荧[2](2021)在《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临床医务人员能够科学、规范地管理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期间出现的常见并发症, 本共识撰写团队以循证方法学及德尔菲法为指导, 围绕腹泻、误吸、高水平胃残余量、腹胀等几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综合, 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 制定了《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
潘莉莉[3](2021)在《PON2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Ph样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B-A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ALL,缺乏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但具有与Ph阳性B-ALL(Ph+B-ALL)相似的基因表达谱。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Ph-like B-ALL和Ph+B-ALL患者的预后,但相对于其他亚型B-ALL患者,前两者预后仍较差。PON2(对氧磷酶2)在Ph-like B-ALL中表达明显增高,并被列为该类型ALL的诊断分子标志之一。但是,目前关于PON2在B-ALL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Pon2敲除可抑制小鼠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增殖。本文将继续探讨PON2在B-ALL中的临床意义;并以Pon2缺失型小鼠及人PON2缺失型B-ALL细胞株为模型,研究PON2是否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而参与白血病发生,及PON2如何参与葡萄糖代谢;此外,本文尚探讨了针对PON2作用机制的潜在治疗策略。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PON2基因的功能及其在B-ALL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认识,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利用临床试验数据库及多个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中有关B-ALL及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的基因表达数据及临床预后数据,分析PON2的表达量及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2.在病人来源的B-ALL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分析PON2蛋白表达量;3.将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小鼠来源的供体B细胞分别经尾静脉移植入成熟B细胞缺陷小鼠,植入成功后腹腔注射NP抗原,研究Pon2在小鼠体内B细胞发育成熟与NP抗原特异性B细胞形成中的作用;4.利用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经体外培养,并转入BCR-ABL1和NRASG12D等癌基因后构建出小鼠B-ALL细胞模型;检测与比较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小鼠B-ALL细胞的葡萄糖摄入、能量生成、乳酸产生与糖酵解效率;5.分别在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小鼠B-ALL细胞上构建可诱导型(Tet-on)Pon2过表达系统,利用多西环素诱导Pon2的表达,检测Pon2对B-ALL细胞葡萄糖代谢的作用;6.在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小鼠来源的B-ALL细胞中,利用以慢病毒为载体的RNA干扰技术下调Stom基因,检测Stom敲低对Pon2缺失型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的影响;7.在人B-ALL细胞(BV173)中,利用电穿孔介导的CRISPR/Cas9导入技术(RNP)敲除PON2,并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术进行单细胞分选,后扩增细胞形成单细胞克隆;在明确PON2被完全敲除后,检测PON2缺失对B-ALL细胞的细胞学与代谢学表型的影响;8.在人野生型与PON2缺失型的B-ALL细胞中,利用CRISPR/Cas9敲除STOM,检测STOM的敲除对PON2缺失型细胞的葡萄糖摄入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9.检测PON2敲除或过表达对STOM与GLUT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10.利用co-IP检测内源性及PON2过表达下,PON2与STOM及GLUT1的相互作用,并检测PON2敲除对STOM与GLUT1的相互作用的影响;1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ON2的细胞膜表面表达;12.检测Pon2敲除的小鼠与PON2敲除的人的B-ALL细胞对糖皮质激素(GCs)的敏感性。【结果】1.在Ph+B-ALL和Ph-like B-ALL患者中PON2 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高;2.PON2 mRNA高表达提示B-ALL患者临床预后差,而对成熟B细胞系肿瘤的生存预后无影响;3.Pon2对B细胞的发育成熟与NP抗原特异性B细胞形成无影响;4.Pon2敲除小鼠B-ALL细胞的葡萄糖摄入减少,ATP生成减少,乳酸产生减少,糖酵解速率下降;在野生型BCR-ABL1小鼠B-ALL细胞中,Pon2的过表达显着增加ATP的生成;在Pon2缺失型BCR-ABL1小鼠B-ALL细胞中,Pon2的回复表达亦显着回复其ATP的生成;5.Stom mRNA表达的降低部分回复了Pon2缺失型BCR-ABL1小鼠B-ALL细胞的ATP生成;6.PON2敲除导致人B-ALL细胞(BV173)的克隆形成能力降低,细胞周期阻滞在G0/1期;7.PON2敲除导致人B-ALL细胞(BV173)的葡萄糖摄入减少,ATP生成减少;8.PON2敲除或过表达均不影响GLUT1与STOM的表达;9.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PON2可结合STOM与GLUT1,PON2的敲除导致STOM与GLUT1的相互作用增加;10.STOM的敲除完全回复了PON2缺失型细胞的葡萄糖摄入,部分回复了PON2缺失型细胞的能量ATP生成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1.PON2可表达于HEK293T细胞与小鼠B-ALL细胞膜表面;12.PON2的敲除明显增强了小鼠(BCR-ABL1 B-ALL和NRASG12D B-ALL)及人白血病细胞(BV173)对GCs的敏感性。【结论】1.PON2的高表达对B-ALL患者的生存影响具有独特的意义;2.PON2通过分别与GLUT1和STOM结合,物理阻断GLUT1与STOM的相互作用,可促进葡萄糖摄入与能量ATP生成,使B细胞得以克服能量关卡限制而发生恶性转变;3.PON2的敲除明显增强了小鼠及人白血病细胞对葡萄糖转运抑制剂GCs的敏感性。靶定PON2对糖代谢的调节通路有望成为Ph-like B-ALL治疗的新途径,以便改善PON2高表达的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预后。
李健[4](2021)在《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除对肺局部的损伤外,COPD还能造成多种肺外损伤,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系统性炎症是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是目前COPD膈肌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而运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其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途径之一,然而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尚未阐明。近来,脂肪因子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诸多关注,其中chemerin与COPD间的紧密关系也被逐步证实,chemerin是COPD炎症反应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对chemerin/CMKLR1信号轴的调控效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实,但目前对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轴的上游信号仍无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在肥胖与糖尿病模型中PPARγ被证实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的上游信号,参与运动改善糖脂代谢过程,而PPARγ的药理性配基也被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但对于COPD膈肌功能障碍而言,PPARγ是否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上游信号尚不清楚,且值得探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两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对照组(MG)、有氧运动组(AEG)和抗阻运动组(REG),每组8只。MG、AEG和REG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AEG和REG分别接受为期9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有氧运动采取游泳的方式进行;抗阻运动采用爬梯运动。MG在运动干预期间自由活动,CG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过程中每月检测大鼠体重。运动训练结束后对大鼠肺功能、膈肌功能进行检测;取材后对大鼠肺与膈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膈肌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1.筛选能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LPS浓度将L6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LPS培养孔,每个浓度设置6个复孔,每孔添加10μL不同浓度LPS溶液,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和LPS牵拉组(LSG),LSG在Flexcell牵拉装置接受拉伸强度为15%,频率为0.5 Hz,持续时间为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CG与LG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不予以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实验: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1.筛选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L6成肌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贴壁后加入LPS溶液,继续培育24 h,将细胞随机分成10组,包括LPS对照组、DMSO对照组以及4种浓度梯度的罗格列酮和GW9662各自4组细胞;加入药物培养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细胞的增殖活性。2.调节PPARγ蛋白表达对机械应力提升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罗格列酮对照组(RG),罗格列酮+牵拉组(RSG),GW9662对照组(GWG),GW9662+牵拉组(GSG);两组牵拉组在Flexcell牵拉装置中进行机械牵拉干预,所有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不予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进行指标检测,指标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1.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1)相较MG,AEG大鼠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显着提升(p<0.05),膈肌组织结构改善;REG大鼠肺功能同样提升(p<0.05),但膈肌功能改善不明显。(2)相较MG,AEG和REG大鼠膈肌PPARγ蛋白表达上调明显(p<0.05),且A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抑制(p<0.05);但R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变化不明显。(3)相较MG,AEG大鼠膈肌中IL-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并且IL-1β和IL-6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G大鼠膈肌中炎症因子变化不明显。(4)AEG大鼠膈肌Myo D1的表达相较MG上升(p<0.05),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EG大鼠膈肌Mu RF1的表达被抑制(p<0.05)。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2.1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适宜LPS浓度浓度为2 mg/ml、5 mg/ml以及10 mg/ml LPS溶液能对细胞增殖水平呈抑制作用,经过筛选后,在本次研究的后续部分均采用了2 mg/ml这一浓度作为LPS刺激浓度。2.2机械牵拉对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1)LG细胞较CG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LSG较LG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上升(p<0.05)。(2)LSG细胞相较LG和CG,其细胞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且细胞中CMKLR1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LG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相较CG上升明显(p<0.05),而经机械牵拉后的LSG细胞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4)LG细胞atrogin-1表达水平较CG显着上升,细胞牵拉后有降低但未呈现统计学差异;各组细胞Mu RF1表达也呈类似趋势;Myo D1的表达在LG呈下降,在LSG上升,但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3.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1 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50μM的GW9662呈现抑制炎症环境中L6细胞增殖活性的趋势,而10μM和50μM的罗格列酮溶液呈现提升炎症环境中L6细胞的增殖活性的趋势。3.2机械牵拉联合罗格列酮或GW9662对LPS诱导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1)单独罗格列酮/GW9662即可发挥对L6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p<0.05);GSG相较GW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上升(p<0.05);RSG相较R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p<0.05)。(2)RG细胞PPARγ蛋白被激活,与GWG、GSG相较明显上升(p<0.05);RSG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CG、LG、GWG以及GSG间均形成显着差异(p<0.05)。RG和RSG中的CMKLR1表达下降,与LG相较差异显着(p<0.05)。(3)RSG细胞IL-1β较GWG显着下降(p<0.05);相较LG,GWG、RG和RSG细胞中IL-6明显下降(p<0.05);LG、GWG、GSG和RG细胞中TNF-α相较CG明显上升(p<0.05),RSG细胞中TNF-α的蛋白表达较LG和GWG下降低明显(p<0.05)。(4)RG细胞atrogin-1和Mu RF1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RSG细胞中Mu RF1的表达呈现明显抑制效应(p<0.05);GSG、RG和RSG细胞的Myo D1表达上升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1.COPD大鼠存在膈肌功能障碍,有氧运动具备更加有效的COPD肺功能、膈肌功能的康复效果;运动能上调膈肌PPARγ蛋白的表达,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降低膈肌IL-8及TNF-α的水平,调节膈肌蛋白降解/生长失衡状态。2.适宜浓度LPS能诱导L6细胞低增殖活性。机械牵拉能提升LPS环境下培养的L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激活细胞中PPARγ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emerin/CMKLR1信号表达,抑制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影响E3连接酶及其底物的表达。3.外源性增强PPARγ信号联合机械牵拉可以增强L6细胞的活性,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及IL-6、TNF-α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肌细胞蛋白降解因子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相反,抑制PPARγ信号,上述影响被抑制。综上,本次研究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证实了PPARγ在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张徐雯[5](2021)在《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fMRI以肠-脑轴为轴线通过急性电针刺激正常迷你猪的三组不同穴位组合,选出最佳穴位组合。然后以高脂饮食造模方法诱导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对选出的最佳穴位组合进行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同样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探索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神经生理、代谢稳态、脑特定功能区及甜味进食偏好的调控。方法:我们首次把Yucatan迷你猪作为实验动物运用到电针的研究中。第一部分试验为急性电针试验。颈静脉置管手术后。运用功能磁共振、热像仪、多种仪器和软件等检测研究方法以肠-脑轴为轴线从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等方面比较了三组不同穴位组合和一组假电针穴位。以4只成年的正常迷你猪为试验动物,每只迷你猪在试验开始前一周都进行颈静脉置管手术,按照我们设计的拉丁方程图隔天接受一次不同穴位电针刺激,急性电针刺激前后都取血样和相关指标测量。试验结果对比后筛选出最佳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不同的是为期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16只正常成年迷你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14周高热量饮食诱导成迷你猪肥胖动物模型后分别进行干预。电针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共12次,对照组无电针干预,麻醉和控制方法和电针组相同。所有迷你猪都接受颈静脉置管手术,造模和治疗前后都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并组间和组内进行比较。以肠-脑轴为轴线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热像仪、IVGTT、甜味食物偏好试验、荧光免疫等检测研究方法。探讨了电针疗效及对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特定脑区对甜味刺激的反应及甜味食物偏好的调控。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先通过急性电针试验比较了 4组穴位组合(3组电针和1组假电针穴位组合)和无电针仅麻醉的状态。我们发现不同穴位组合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急性电针刺激#70-#35后产生特定的热信号,和假电针相比显着降低了穴位温度,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高于#79-#63,传递食欲信号的激素(血清总ghrelin显着低于假电针,ghrelin active也比其他穴位有下降趋势)和进食愉悦感相关的(唾液皮质醇和其他穴位组合相比仅有升高趋势),显着增加了参与享乐和认知控制食物摄入量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活动。只有急性电针刺激#79-#63后血清瘦素没有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也显着高于假电针。综上我们选择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慢性电针治疗,根据第一部分试验结果我们选择穴位#70-#35对14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迷你猪模型进行一个月慢性电针治疗后。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我们发现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及甜味饮食偏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治疗后电针组迷你猪的腹围显着减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增高、改善了 IVGTT葡萄糖耐量。甜味刺激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也比对照组显着激活,并降低了甜味进食偏好。但是对炎症参数结合珠蛋白、体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ghrelin active、瘦素没有显着改善。结论:通过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选出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以#70-#35为治疗穴位,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部分神经生理及代谢稳态,调控了和认知及进食控制相关的脑特定功能区的活动并降低了肥胖迷你猪的甜味进食偏好。
刘红宏[6](2021)在《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合成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已被证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后标记物。然而,肠道微生物组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具体特征以及与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仍有待系统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基线期,针对201名受试者进行多组学分析(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发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血清代谢谱均随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发生了显着变化。在第二部分,将来自健康对照和冠心病患者的粪便混合物定殖到无菌C57BL/6 J小鼠中,饲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系统评估了冠心病相关菌群对胆汁酸代谢和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流式细胞术探索了系统性和肠道免疫应答的变化。第三部分的研究中继续入组冠心病患者、扩充队列,针对319名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并展开了纵向随访。通过建立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寻找与心血管不良结局相关的微生物预后标记物。针对ApoE-/-小鼠进行粪菌移植实验,探究紊乱失衡的冠心病相关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炎症表型的促进作用。最后,将与预后相关的菌株定植到无菌ApoE-/-小鼠中,观察其对血小板功能和血栓表型的影响。结果:在第一部分针对201名受试者的分析中,我们确定了与冠心病严重表型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的29种代谢物模块,以及在冠心病不同亚组中特征性富集的细菌共丰度簇(Co-abundance group,CAG)。具有显着丰度变化的肠菌如Roseburia,Ruminococcaceae和Clostridium Ⅳ通过调节胆汁酸,芳香类化合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基于这些特征性变化的细菌和代谢产物所构建的疾病分类器具有能够在另一独立小型验证队列中准确区分诊断冠心病不同亚组的鉴别能力。第二部分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相较于健康对照,接受冠心病菌群定植的受体小鼠显示出增强的血管僵硬度。冠心病组受体小鼠表现为Clostridium symbiosum和Eggerthella丰度增加,使得小鼠血清和粪便中以石胆酸和酮衍生物为主的次级胆汁酸比例上调,并引起了循环胆固醇水平升高。并且,冠心病微生物定植促进小鼠小肠固有层以Th17/Treg失衡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和肠屏障通透性恶化。第三部分的研究通过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在菌株水平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明确了冠心病患者微生物的长期定植加剧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不稳定。紊乱的冠心病相关微生物产生更高水平的内毒素,作用于主动脉TLR4-CD14信号途径,引起血管和系统性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表现为主动脉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和CD4+T淋巴细胞活化,脾脏中以Th1/Th2比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衡。该部分的研究重点评估了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微生物特征,并且验证了不良预后相关肠菌标志物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具有促进血栓形成和刺激血小板活化的潜能。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有贡献,肠道菌群中的关键成员及其代谢物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本论文为了解宿主-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日后开展个体化的精准二级预防诊疗提供了思路。
谢晖[7](2019)在《基于秀丽隐杆线虫MRSA感染模型的Brevinin-2家族抗菌肽筛选及治疗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至今,人类已不断研发出多种抗生素。目前也已开展了各种抗生素在临床上得应用,越来越多的感染患者得到治愈,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原菌对各类抗生素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这其中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代表的多重耐药菌严重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健康。发现并研究新型药物以对抗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经典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egans)为实验研究对象,基于数据库信息高通量筛选研究了迄今为止Brevinin-2家族85种多肽特性及其对MRSA抑菌活性。同时,从行为水平、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基因转录、蛋白表达、作用机理等多个水平层面系统地研究。发现了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对秀丽隐杆线虫MRSA感染模型的治疗作用、抑制MRSA的毒力作用及激活秀丽隐杆线虫DAF-2/DAF-16先天免疫调控通路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新型抗菌药物筛选、评价、作用机制及临床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对MRSA具有较好的活性及自身特性通过抗菌肽大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抑菌活性高通量筛选,发现Brevinin-2家族各抗菌肽的MRSA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极大,33种抗菌肽MIC范围从4.9~135.5 μM,MBC范围从23.4~>500 μM。均具有抗MRSA活性。经过稳定性、溶血率、细胞毒性等进一步筛选后,发现了 Brevinin-2、Brevinin-2DYc/2RNa、Brevinin-2HS2、Brevinin-2ISb、Brevinin-2LF2、Brevinin-2-OA3、Brevinin-2-OR5、Brevinin-2-OW2、Brevinin-2RE1、Brevinin-2-related、Brevinin-2SKa、Brevinin-2TP1 和 Brevinin-2TSa的13种显示出较好自身特性的多肽。其中多种抗菌肽MIC<10μM,即有效浓度极低,是迄今为止抗菌多肽所发现的最低MIC浓度的抗菌肽家族。但实验过程中也发现,现有的Brevinin-2家族中,52种抗菌肽对MRSA抑制活性较低或无抑制活性,其在系统进化中也展现出较为相近的进化距离。往往两种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小的Brevinin-2多肽。其抑菌活性也有着较大的差异。2.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利用MRSA对多品系秀丽隐杆线虫行为、发育、生殖、生存、遗传等多个水平开展研究,发现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各水平生理状态均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发现MRSA显着降低秀丽隐杆线虫各项运动指标(除向后运动频率);显着降低秀丽隐杆线虫成虫生长,即体长(0.687±0.024,Control:0.988±0.008);显着降低秀丽隐杆线虫产卵量(257±0.024,Control:355.7±15.2);对秀丽隐杆线虫产生显着致死效应,处理时间96h的MRSA处理组线虫全部死亡;发现Cep-1、Ced-3、Daf-2、Daf-16、Pmk-1和Skn-1六个基因在线虫体内主要扮演对抗MRSA感染的功能;同时通过彗星电泳实验证明,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较强遗传毒性。上述结果的获得一方面证实了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由于其各方面特性,适合作为MRSA感染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和水平证实了以MRSA为代表的病原微生物对秀丽隐杆线虫产生的较强毒性作用(常规实验仅在致死率实验中研究外源物质对虫体的影响)。3.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可有效治疗MRSA感染秀丽隐杆线虫在治疗实验研究中为了获取更为准确的治疗数据,一方面我们构建了秀丽隐杆线虫MRSA感染模型,使用各类典型抗菌肽治疗感染模型线虫;另一方面我们直接将健康的秀丽隐杆线虫成虫养殖在培养有MRSA的平板上持续感染96 h,同时加入抗菌肽治疗。另外在具有治疗潜力抗菌肽的筛选标准上我们也构建了更为严苛的新型评价体系:使用病原微生物敏感型秀丽隐杆线虫代替对病原微生物承受力更强N2野生型;实验组在96 h后治疗存活率较阳性感染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的同时必须满足存活率>60%且同时间阳性感染组存活率<20%才认定为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在上述近乎严苛的筛选条件下我们发现了 4种治疗效果较佳的抗菌肽:Brevinin-2,Brevinin-2-OA3,Brevinin-2ISb和Brevinin-2TSa。在随后的低浓度感染治疗实验中发现了 1/2 MIC 的 Brevinin-2-OA3,1/4MIC 的 Brevinin-2ISb 和 1/2 MIC 的 Brevinin-2TSa依旧具备较好的治疗活性。同时,在溶血活性实验中最终确定了一种治疗效果好(感染模型96 h存活率90.02%±1.23%;持续感染存活率81.72%±2.62%)、溶血率极低(1/4MIC浓度5.03%±0.35%)、对线虫具有一定益生作用(较对照加速幼虫至成虫发育24.1 h,延长寿命7d)的多肽Brevinin-2ISb。可以说是其在作为备选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发现,极大程度地加速了 Brevinin-2ISb及其相关抗菌肽临床研发应用,也为本文的整体研究提升了价值和意义。4.Brevinin-2ISb以入胞结合核酸形式抑制MRSA毒力因子表达水平为了探究低剂量Brevinin-2ISb产生有效感染治疗活性的深层次机理,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低浓度(1/4MIC)Brevinin-2ISb抗菌肽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着抑制MRSA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活性:经1/4(2.175 μM)浓度的Brevinin-2ISb抗菌肽作用MRSA菌体2小时后相对于MRSA阳性对照组(50.62%)显着降低(17.54%)、4 h后1/4 MIC的Brevinin-2ISb处理组呈现完全凝固状态,抑制了 MRSA血浆凝固酶活性、1/4 MIC的Brevinin-2ISb处理组从12h开始,MRSA总肠毒素量显着降低,到48h总量达到最低;抑制了 MRSA上清刺激淋巴细胞TNF-α释放:1/4 MIC的Brevinin-2ISb在共培养8 h时,抑制MRSA上清刺激淋巴细胞TNF-α释放效果最佳,达到32.38 pg/mL,此后呈现稳定抑制状态;显着抑制了 MRSA毒力基因及蛋白质表达:α-溶血素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1.96~5.23倍;MRSA血浆凝固酶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调;3 h~4 h表达水平降至最低(5.207倍);MRSA各类毒素基因表达水平在处理前48h显着降低;Tsst-1、FnbA、FnbB、agrrA等MRSA转录正相关调控基因转录显着低2.23~5.31倍。与此同时伴随着α-溶血素蛋白质、肠毒素A、B、G和TSST-1蛋白质的表达在Brevinin-2ISb作用的前48h受到显着抑制。随后,我们通过Brevinin-2ISb抗菌肽的圆二色谱实验及三级结构预测发现,之所以产生上述抑制的原因是由于其α-螺旋及无规卷曲的特殊结构所致。而这一抑制也通过Brevinin-2ISb荧光定位和凝胶阻滞实验证实了是来自于Brevinin-2ISb抗菌肽跨膜入胞的核酸结合造成的抑制。同时还发现Brevinin-2ISb在与MRSA的DNA结合后改变了其二级结构。Brevinin-2ISb抗菌肽对于MRSA抑制这一重要机制的阐明,对于其后续针对多种多重耐药菌及病原微生物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实验体系模型。5.Brevinin-2ISb激活秀丽隐杆线虫DAF-2/DAF-16先天免疫调控通路为了探究Brevinin-2ISb与秀丽隐杆线虫DAF-2/DAF-16先天免疫调控通路的关系及初步机制机理,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DAF-2/DAF-16通路相关免疫基因在24小时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表达。在C29F3.7和K08D8.5基因上调表达24 h后,每个治疗组的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没有被MRSA的长期治疗所抑制。主要是因为上述两个基因都是早期表达的基因,而不是DAF-2/DAF-16途径中编码蛋白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基因。然而,在Brevinin-2ISb作用下,Lys-7和Spp-1在48 h内表现出持续的高表达状态,尤其是Lys-7(48 h内上调8-25倍)。由于Lys-7基因表达水平的显着增加,我们通过免疫印迹和激光共聚焦定位证实了我们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创新性进一步验证。通过LYS-7蛋白表达强度的测定,较全面地证实了在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下,DAF-2/DAF-16免疫途径中关键抗菌蛋白的激活(离体免疫印迹实验上调4.37倍~7.22倍;在体荧光蛋白表达上调:2.97倍-4.62倍)。进一步证实了 Brevinin-2ISb在激活DAF-2/DAF-16免疫通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凡[8](2019)在《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人体是各种感受器的云集之处,这些感受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集成度高等优点,模仿人体生物感受器研制仿生传感器成为传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嗅觉作为人体重要感官之一,可识别数千乃至上万种气味,受到生物嗅觉原理的启发,诞生了仿生电子鼻技术和以生物材料直接作为敏感元件的仿生嗅觉传感器,其均在疾病诊断等生物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电子鼻并应用于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的诊断,同时为了更好地模拟生物嗅觉感受系统,以生物嗅觉感受机制为基础,研制了基于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的体外仿生嗅觉系统,结合气味和电刺激并分别记录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的响应信号,验证了该体外仿生嗅觉系统的有效性。进一步利用海马神经元网络芯片和体外电生理记录系统,建立了基于淀粉样蛋白寡聚体诱导海马神经元的阿尔兹海默病体外病理模型,记录神经元电位信号并反映神经网络突触连接的病理变化,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探索了电刺激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呼出气体检测电子鼻仪器,通过快速检测呼气中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实现了人体胃肠道疾病的快速筛查本文提出新型电子鼻仪器可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氢气(H2)和甲烷(CH4)浓度并根据二氧化碳(CO2)进行修正,排除室外气体、病人呼吸模式等因素对肺泡气的影响。精确控制检测气室温度在38±0.5℃,使得传感器基线漂移小于50mV,设计特殊的气体反应室,使得传感器快速给出输出响应。精确控制载气流量在60±5 mL/min,获得H2与CH4最佳双峰图谱,可在90 s内完成单次样本检测。该电子鼻对CO2的浓度检测范围为0.1-10%,分辨率为0.1%,H2和CH4的浓度检测范围为1-200 ppm,分辨率为1 ppm。该系统具有重复性与稳定性良好、无创且操作便捷等优点,填补了国内氢气甲烷呼气检测仪的空白。2.提出了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呼气诊断模型,通过实际呼气样本的采集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对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本研究选择肠道菌群紊乱的典型疾病小肠细菌过度增长(SIBO)作为诊断对象,采集健康人与患者呼气样本共282份,使用电子鼻仪器检测H2、CH4和CO2浓度并绘制变化曲线。开发了上位机软件与数据库,存储病例信息,通过分析曲线特征值,建立了 SIBO单峰与双峰曲线诊断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发现了曲线走势与SIBO轻重程度的相关性,且相同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得肠道菌群趋于一致。该呼气检测方法相比于现有的临床诊断方法——小肠液抽吸,具有非侵入性、样本不易受污染等优点,并可减少依靠经验诊疗导致的抗生素滥用风险。3.提出了基于嗅感觉和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的体外仿生嗅觉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了气味和电刺激作用下嗅感觉和嗅球神经元对气味的响应特性本研究使用微机电系统工艺设计制作微电极阵列(MEA)芯片,解剖SD胎鼠和乳鼠提取嗅感觉神经元和嗅球神经元,使用特异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与鉴定。使用MEA记录系统检测神经元网络电信号发放。使用丁二酮气味刺激嗅感觉神经元网络,提取锋电位编写刺激单元,模拟嗅感觉神经元自发放和高中低浓度气味响应并施加于嗅球神经元网络之上。使用神经递质谷氨酸测试嗅球神经元网络活性,并观测其对模拟刺激的响应。本研究首次实现体外嗅觉感受通路,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体外嗅觉感受系统药理及病理机制研究模型。4.建立了基于海马神经元网络芯片的阿尔兹海默病体外病理模型,记录了神经元电活动和网络连接的退化,并探索了电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可能性本研究在MEA芯片上培养海马神经元并形成网络,使用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诱导建立AD体外模型。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海马神经元轴突树突损伤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同时测量AβOs诱导24 h内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的退行性生物电活动变化,通过空间多位点发放图谱和通道间的互相关性分析,评估神经元网络连通性。使用频率为40 Hz的电刺激作用于AβOs诱导后的神经元网络,观察不同幅值对海马神经元发放的影响。该神经元网络芯片和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长时间、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可成为一种研究体外AD模型病理机制和评估电刺激对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新技术。
戴光惠,谭宗凤,黄冶,柯燕,程宏琼[9](2016)在《胰岛素注射液启封后有效期内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生物合成胰岛素注射液启封后有效期内细菌污染情况,并总结其合理的使用方法及时间。方法:收集我院各个科室使用的胰岛素注射液96瓶,启封后分别在不同使用时间和保存温度下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本实验中96瓶启封后有效期内的生物胰岛素注射液中,共有10瓶细菌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10.41%。其中7d之内启封的胰岛素注射液细菌培养全部呈阴性,其余各组的胰岛素注射液细菌培养均呈阳性及存在菌落,随着启封时间的延长,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上升,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保存温度24℃的细菌培养全部呈阴性,其余各组的胰岛素注射液细菌培养均呈阳性及存在菌落,随着保存温度的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上升,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注射液启封后有效期内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及菌落数量上升,临床使用时要应尽量在7d内使用完,并且尽量保存在低于25℃环境中。
赵小磊,郑思琳[10](2015)在《胰岛素开启后有效期和贮藏条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生产厂商制定的标准、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和贮藏条件4方面总结了胰岛素开启后有效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胰岛素开启后有效期和贮藏标准不一,为临床胰岛素安全使用带来挑战。
二、胰岛素应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状况与抽吸次数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应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状况与抽吸次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胰岛素分类 |
2 启用后的安全使用期限 |
3 影响因素 |
3.1 物理因素—温度 |
3.2 生物因素—抽吸次数及角度 |
3.3 化学因素—药物特性及化学结构 |
4 对策分析 |
4.1 保存环节的建议 |
4.2 使用环节的建议 |
4.3 相关部门管理环节的建议 |
5 小结 |
(3)PON2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临床数据来源 |
1.2 病人样本 |
1.3 小鼠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引物及gRNA序列 |
1.6 抗体 |
1.7 主要仪器 |
1.8 主要软件及数据库 |
2 方法 |
2.1 NP抗原特异性反应的小鼠体内实验 |
2.2 骨髓细胞的获取与前体B细胞的体外扩增 |
2.3 质粒的克隆 |
2.4 质粒的突变引入 |
2.5 逆转录病毒与慢病毒的包装与感染 |
2.6 小鼠B-ALL模型的建立 |
2.7 诱导性Pon2 表达模型(Tet-on)的建立 |
2.8 CRISPR/Cas9 介导的基因敲除 |
2.9 单细胞克隆 |
2.10 流式细胞术分析 |
2.11 细胞内染色 |
2.12 细胞周期检测 |
2.13 细胞ROS检测 |
2.14 药物处理与细胞活性检测 |
2.15 2-NBDG染色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入 |
2.16 葡萄糖摄入检测试验 |
2.17 细胞总ATP检测试验 |
2.18 乳酸产生检测试验 |
2.19 糖酵解检测试验 |
2.20 western blot分析 |
2.21 免疫共沉淀 |
2.22 RNA提取、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
2.23 小鼠基因分型的鉴定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PON2 高表达提示B-ALL患者预后差 |
1.1 PON2在Ph~+B-ALL和 Ph-like B-ALL患者中高表达 |
1.2 PON2 mRNA高表达提示B-ALL患者临床预后差 |
1.3 PON2 mRNA高表达对B-ALL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独特的意义 |
2 PON2 通过调控葡萄糖代谢参与B-ALL细胞增殖调控 |
2.1 Pon2 影响早期B细胞发育 |
2.2 Pon2 促进小鼠B-ALL细胞的葡萄糖摄入与ATP产生 |
2.3 Pon2 通过Stom调节小鼠B-ALL细胞的葡萄糖代谢 |
3 PON2 通过干扰GLUT1-STOM相互作用而参与葡萄糖代谢的调控 |
3.1 人白血病细胞中PON2 基因的敲除再现了小鼠Pon2 敲除的细胞学表型 |
3.2 PON2 通过干扰GLUT1-STOM相互作用促进葡萄糖代谢 |
3.3 PON2 表达于细胞表面 |
3.4 PON2 敲除增强B-ALL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关于PON2研究进展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博士期间主持的国家级课题 |
(4)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意义 |
3.研究内容 |
文献综述 |
1.Chemerin及其受体 |
2.Chemerin与 COPD炎症反应 |
2.1 COPD肺内外的炎症反应 |
2.2 Chemerin对 COPD炎症的双向作用 |
2.3 Chemerin对 COPD相关炎症的影响 |
3.Chemerin与 COPD糖脂代谢 |
3.1 COPD糖脂代谢异常 |
3.2 chemerin调节COPD糖脂代谢 |
4.运动调控机体chemerin与运动防治COPD |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炎症与代谢异常 |
4.2 PPARγ-运动调节的chemerin的潜在机制 |
5.小结 |
第一部分 运动对 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 PPARγ-chemerin/CMKLR1 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实验分组 |
2.5 模型建立方案 |
2.6 运动干预 |
2.7 大鼠体重 |
2.8 肺功能检测 |
2.9 膈肌离体肌力检测 |
2.10 取材 |
2.11 肺与膈肌组织学检测 |
2.12 Western blot |
2.12.1 蛋白抽提 |
2.12.2 蛋白浓度测定 |
2.12.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13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CSE与运动训练影响大鼠体重 |
3.2 运动训练提升COPD大鼠肺功能 |
3.3 有氧运动提升大鼠膈肌功能 |
3.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结构影响不明显 |
3.5 有氧运动影响COPD大鼠膈肌结构 |
3.6 运动影响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的表达 |
3.7 运动抑制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表达 |
3.8 运动调节大鼠膈肌降解与生长水平失衡 |
4.讨论分析 |
4.1 CSE及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4.3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
4.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与膈肌结构的影响 |
4.5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的影响 |
4.6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影响 |
4.7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泛素E3 连接酶的影响。 |
5.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实验对象 |
2.4 细胞冻存和复苏 |
2.5 适宜LPS浓度诱导L6 成肌细胞炎症环境下培养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8.1 蛋白抽提 |
2.8.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8.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LPS对L6 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
3.2 机械牵拉促进炎症环境中L6 细胞增殖水平 |
3.3 机械牵拉影响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机械牵拉抑制L6 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
3.5 机械牵拉影响L6 细胞蛋白降解与细胞激活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4.1 LPS对L6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机械牵拉应力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表达的影响 |
4.4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成肌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
4.5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蛋白降解与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第三部分 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 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LPS诱导L6 细胞炎症培养环境 |
2.4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实验对象及分组 |
2.6 细胞牵拉 |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
2.8 Western blot |
2.9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调控PPARγ的表达影响机械牵拉促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的作用 |
3.3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
3.4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炎症因子表达 |
3.5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细胞降解与激活 |
4.分析与讨论 |
4.1 PPARγ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2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4.3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LPS环境下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4.5 抑制或上调PPARγ后机械牵拉对肌蛋白降解、成肌细胞激活的影响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1.主要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5)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
一、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对肥胖患者大脑功能及饮食行为失常的认识 |
三、肥胖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
一、肥胖的发病机制 |
二、肠-脑轴在肥胖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一) 肠-脑轴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及调控 |
(二) 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
(三) 肠-脑轴相关激素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
(四) 肠-脑轴对肥胖相关炎症的影响及调控 |
三、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 |
四、肥胖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
(一)肥胖啮齿类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
(二) 肥胖迷你猪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
(一)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
(二) 功能磁共振在脑功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
六、针刺对肥胖动物和人类肠-脑轴的调控及研究进展 |
(一)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炎症的调节 |
(二)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激素的调节 |
(三)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
(四) 针刺对脑功能区的调节 |
第二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急性电针不同穴位对正常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
二、迷你猪穴位的定位 |
(一) 定位规则 |
(二) 穴位选择的依据 |
(三) 迷你猪穴位和人类穴位的呼应关系 |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
(一) 试验设计 |
(二) 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
(三) 急性电针刺激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
(四) 电针刺激方法及针具 |
(五)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
4.功能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
(1) 功能磁共振图像分析方法 |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
(六) 样本采集方法 |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检测方法 |
(八)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一、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
(一) 激素及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
(二) 自主神经稳态指数HRV分析结果 |
二、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
三、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慢性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
二、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的制备 |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
(一) 试验设计 |
(二) 肥胖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
(三) 动物分组及电针治疗方法 |
(四)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
4.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
(1)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
(五) 样本采集方法 |
(六) 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方法 |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方法 |
(九)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
(十)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方法 |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二节 试验结果 |
一、肥胖迷你猪模型制备结果 |
二、一个月电针治疗后试验结果 |
(一) 身体测量指标结果 |
(二)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
(三) 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
(四) 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
(五)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及血清代谢组特征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案设计和人口信息学采集 |
1.1 冠心病各亚型的定义 |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测量 |
1.3 临床数据收集 |
1.4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2.1 样品前处理及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分析 |
2.2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分析 |
2.3 代谢组数据降维聚类方法 |
3. 16S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流程 |
3.1 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测序 |
3.2 测序数据分析 |
3.3 使用SparCC生成微生物共丰度簇 |
4. Spearman多组学相关性分析 |
5. 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特征选择 |
二、实验结果 |
1. 受试者临床基本信息 |
2. 探索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特征的变化 |
3. 冠心病各亚型患者之间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变化 |
4. 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冠心病患者中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物关系 |
5. 基于前期发现的微生物及相关代谢产物在另一独立队列中验证其诊断效能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影响无菌小鼠代谢稳态和血管功能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动物和饮食 |
2. 粪便的收集和移植方法 |
3. 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脂质检测 |
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关实验(ELISA) |
5. 使用UPLC-MS/MS方法定量分析胆汁酸代谢物水平 |
5.1 代谢物提取 |
5.2 标准溶液配制 |
5.3 上机检测 |
5.4 标准曲线 |
5.5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 |
6. 宏基因组学数据分析 |
6.1 微生物DNA提取和宏基因组测序 |
6.2 De novo非冗余宏基因组基因目录构建 |
6.3 功能和物种分类注释 |
6.4 多样性分析 |
7. 总RNA的提取和定量逆转录PCR (RT-qPCR)分析 |
8. 转录组测序 |
9. 小鼠脾脏细胞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悬液制备 |
9.1 小鼠脾脏细胞悬液制备 |
9.2 小鼠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提取 |
9.3 细胞计数 |
10. 流式细胞术 |
10.1 流式细胞术样品染色及制备 |
10.2 流式细胞仪标本检测 |
11.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 |
12. 免疫组化和活性氧的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冠心病相关微生物移植引起小鼠胆固醇代谢紊乱 |
2. 冠心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导致小鼠动脉僵硬和血管功能障碍 |
3. 冠心病患者的微生物移植导致无菌小鼠胆汁酸代谢紊乱 |
4. 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继发性胆汁酸生物转化潜能 |
5. 冠心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促进系统性和肠道免疫激活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探索与不良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的肠菌标记物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人群研究 |
1.1 基线队列 |
1.2 随访和不良心血管结局定义 |
2. 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 |
2.1 DNA提取和文库构建 |
2.2 元基因组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 |
2.3 元基因组组装和分箱 |
2.4 PcoA多样性分析 |
2.5 使用SparCC生成MAG的共丰度组CAG(co-abundance groups) |
2.6 De novo进行非冗余宏基因组目录构建和基因丰度计算 |
2.7 功能注释 |
2.8 微生物KEGG代谢功能模块与冠心病表型进行关联分析 |
2.9 寻找驱动微生物KEGG代谢模块功能的driver CAG (Leave-one outanlysis) |
2.10 随机生存森林分析 |
3.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
3.1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3.2 靶向色氨酸代谢通路定量分析 |
4. 伪无菌SPF ApoE-/-小鼠实验 |
4.1 抗生素处理建立伪无菌动物模型和造模饮食 |
4.2 粪菌移植 |
4.3 受体小鼠和供体受试者粪便16S rRNA测序 |
4.4 小鼠生化指标、LPS和炎性因子检测 |
4.5 小鼠主动脉和结肠组织免疫组化分析(IHC) |
4.6 小鼠结肠Western Blotting |
4.7 小鼠主动脉转录组分析 |
5. 无菌ApoE-/-小鼠模型建立和实验 |
5.1 悉生ApoE-/-小鼠培育 |
5.2 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悬液制备 |
5.3 流式细胞术策略 |
6. 单菌定植和血栓表型实验 |
6.1 B. thetaiotaomicron单菌灌胃无菌小鼠的干预研究 |
6.2 颈动脉FeCl_3损伤血栓模型 |
6.3 血小板悬液的制备 |
6.4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血小板活化 |
6.5 血小板粘附实验 |
7. 统计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基线期PUMCH-CAD队列的临床特征 |
2.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3. 综合血清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与冠心病严重性指标之间的多重相关性分析 |
4. 冠心病相关微生物定植能够通过LPS-TLR4介导的炎症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5. 肠道微生物预后标记物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 |
6. 心血管预后标志物B.thetaiotaomicron具有增强血栓形成的潜力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干预治疗为代谢综合征疾病提供新的机遇 |
代谢综合征定义 |
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 |
靶向新型益生菌的干预措施 |
益生元一来源和应用 |
个性化的益生菌和益生元 |
粪便菌群移植纠正代谢紊乱 |
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基于秀丽隐杆线虫MRSA感染模型的Brevinin-2家族抗菌肽筛选及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生素的使用和危害及新药开发的紧迫性 |
1.1.1 抗生素的特性及种类 |
1.1.2 抗生素在医学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1.3 传统抑菌机理 |
1.1.4 抗生素滥用危害 |
1.2 现有抗菌肽研究为本文筛选提供了研究基础 |
1.2.1 抗菌肽的生物学特性 |
1.2.2 家族分类 |
1.2.3 分子结构 |
1.2.4 抑菌杀菌机制 |
1.3 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病原微生物研究保障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病理学研究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征 |
1.3.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研究 |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 |
1.4 抗菌肽对MRSA的活性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研究支撑 |
1.4.1 Leucine Leucine-37 |
1.4.2 Glycin-rich antimicrobial peptide |
1.4.3 Anoplin |
1.4.4 Melittin和Bactenecin-8c |
1.4.5 两栖类及鱼类动物抗菌肽作用MRSA机制研究 |
1.5 本文抗菌肽在体筛选经典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
1.5.1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特点 |
1.5.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药物筛选模式生物的优势 |
1.5.3 秀丽隐杆线虫先天免疫通路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对MRSA活性及相关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细胞系与多肽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MIC及MBC活性测定 |
2.2.5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的盐抗性实验 |
2.2.6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的溶血性研究 |
2.2.7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的细胞毒性 |
2.2.8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与Pexiganan细胞毒性对比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统计分析 |
2.3.2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序列及进化具有一定多样性 |
2.3.3 Brevinin-2家族抗菌肽的MRSA体外抗菌活性差异极大 |
2.3.4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在生理盐离子浓度下受影响较小 |
2.3.5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具有不同程度溶血活性 |
2.3.6 部分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不具有细胞毒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线虫品系与菌株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线虫的培养 |
3.2.4 线虫的同步化处理 |
3.2.5 线虫的冻存方法 |
3.2.6 病原微生物对N2线虫运动能力影响测试 |
3.2.7 病原微生物对线虫体长影响 |
3.2.8 产卵数目测定 |
3.2.9 病原微生物对线虫的致死率测定 |
3.2.10 MRSA对线虫影响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
3.2.11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病原微生物对线虫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
3.3.2 病原微生物阻滞了线虫正常体长发育 |
3.3.3 病原微生物减少线虫生殖量 |
3.3.4 病原微生物对N2线虫产生致死效应 |
3.3.5 MRSA对不同突变体线虫产生致死效应 |
3.3.6 彗星实验证明MRSA对线虫具有遗传毒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对线虫的影响及MRSA感染治疗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线虫品系与菌株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3 线虫的准备 |
4.2.4 基于OPT研究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对线虫发育及寿命的影响 |
4.2.5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对线虫其它生理指标影响 |
4.2.6 基于MIC浓度的Brevinin-2典型肽对SEK-1 /GLP-4线虫MRSA感染的治疗 |
4.2.7 低于MIC浓度Brevinin-2家族肽对SEK-1 /GLP-4线虫MRSA感染治疗 |
4.2.8 Brevinin-2-OA3,Brevinin-2ISb和Brevinin-2TSa溶血活性研究 |
4.2.9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有效提高线虫发育及生存状况 |
4.3.2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有效提高了线虫各项生理指标 |
4.3.3 Brevinin-2家族典型抗菌肽有效提高了MRSA感染线虫生存率 |
4.3.4 Brevinin-2, Brevinin-2-OA3, Brevinin-2ISb和Brevinin-2TSa在低浓度具备治疗活性 |
4.3.5 Brevinin-2-OA3,Brevinin-2ISb和Brevinin-2TSa低浓度下溶血活性显着降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revinin-2ISb与MRSA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线虫品系与菌株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MRSA的培养及定量 |
5.2.4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MRSA溶血活性的测定 |
5.2.5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MRSA凝固酶效价测定 |
5.2.6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后MRSA总肠毒素检测 |
5.2.7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后MRSA刺激TNF-α释放 |
5.2.8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RSA毒力基因表达 |
5.2.9 免疫印迹分析MRSA主要毒力因子蛋白表达 |
5.2.10 Brevinin-2ISb对MRSA核酸泄露的影响 |
5.2.11 Brevinin-2ISb对MRSA的胞内抑制机理研究 |
5.2.12 Brevinin-2ISb结构分析 |
5.2.1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MRSA后的毒力指标下降 |
5.3.2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后MRSA毒力基因表达水平下调 |
5.3.3 低浓度Brevinin-2ISb作用后MRSA的典型毒力蛋白表达水平下调 |
5.3.4 低浓度Brevinin-2ISb不会造成MRSA核酸泄露但可入膜与核酸结合 |
5.3.5 Brevinin-2ISb结构功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revinin-2ISb激活秀丽隐杆线虫免疫系统机理初探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线虫品系与菌株 |
6.2.2 仪器与试剂 |
6.2.3 Brevinin-2ISb抗MRSA感染的免疫途径分析 |
6.2.4 线虫总RNA提取及引物特异性验证 |
6.2.5 Brevinin-2ISb及MRSA对线虫先天免疫调控基因表达谱影响 |
6.2.6 Brevinin-2ISb及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抗菌蛋白Lys-7表达影响 |
6.2.7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线虫DAF-2/DAF-16通路对Brevinin-2ISb诱导的MRSA感染保护至关重要 |
6.3.2 秀丽隐杆线虫总RNA正常且获得目标检测基因片段 |
6.3.3 Brevinin-2ISb及MRSA激活线虫DAF-2/DAF-16关键基因表达 |
6.3.4 Brevinin-2Isb及MRSA对线虫LYS-7表达具有上调激活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Brevinin-2家族典型肽可研发针对MRSA的新型药物 |
7.2 MRSA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明显毒性及诸多不良影响 |
7.3 Brevinin-2家族典型肽可有效治疗MRSA感染线虫 |
7.4 Brevinin-2ISb可入胞结合核酸抑制MRSA毒力因子活性 |
7.5 Brevinin-2ISb有效激活线虫DAF-2/DAF-16免疫通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仿生电子鼻及嗅觉系统的研究概述 |
1.1.1 电子鼻及其生物医学医用研究现状 |
1.1.2 仿生嗅觉与生物电子鼻研究现状 |
1.2 肠道菌群与阿尔兹海默病概述 |
1.2.1 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研究现状 |
1.2.2 阿尔兹海默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甲烷氢呼气试验与肠道菌群诊断模型 |
2.1 甲烷氢呼气试验概述 |
2.1.1 呼气试验准备工作 |
2.1.2 呼气试验诊断疾病类型 |
2.1.3 呼气试验实施标准 |
2.1.4 呼气试验结果分析 |
2.2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及其诊断模型 |
2.2.1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致病因素与相关疾病 |
2.2.2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常规诊断方法 |
2.2.3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呼气检测诊断模型 |
2.3 病例样本采集与问卷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气检测电子鼻仪器设计与病例诊断分析 |
3.1 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结果 |
3.1.1 气路结构总体设计 |
3.1.2 检测气室设计 |
3.1.3 电路结构总体设计 |
3.1.4 仪器面板设计与采气配件 |
3.2 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结果 |
3.2.1 下位机软件 |
3.2.2 上位机软件 |
3.3 系统测试结果 |
3.3.1 温度与流量控制 |
3.3.2 传感器浓度梯度标定 |
3.3.3 二氧化碳浓度修正 |
3.3.4 仪器准确性测试 |
3.4 小肠细菌过度增长诊断分析 |
3.4.1 样本统计分析 |
3.4.2 呼气试验曲线分类与特征提取 |
3.4.3 显着性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仿生嗅觉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分析 |
4.1 嗅觉系统概述 |
4.2 MEA芯片与系统 |
4.2.1 MEA检测原理 |
4.2.2 MEA芯片制作与性能评估 |
4.2.3 MEA记录系统与分析软件 |
4.3 嗅感觉神经元网络芯片 |
4.3.1 嗅感觉神经元原代培养 |
4.3.2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
4.3.3 气味响应与兴奋模拟 |
4.4 嗅球神经元网络芯片 |
4.4.1 嗅球神经元原代培养 |
4.4.2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
4.4.3 谷氨酸刺激响应 |
4.4.4 电刺激模拟体外嗅觉通路的信号传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神经元网络芯片与阿尔兹海默病体外模型初步研究 |
5.1 阿尔兹海默病体外模型构建 |
5.1.1 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制备 |
5.1.2 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 |
5.1.3 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鉴定 |
5.1.4 MEA芯片修饰与网络生长 |
5.2 海马神经元发放模式 |
5.2.1 锋电位信号检测与分类 |
5.2.2 AβOs诱导后发放模式变化 |
5.2.3 特征值提取与统计分析 |
5.3 海马神经元多位点网络通讯 |
5.3.1 网络空间发放图谱 |
5.3.2 通道间互相关分析 |
5.4 电刺激对诱导后海马神经元网络的发放干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9)胰岛素注射液启封后有效期内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启封后有效期内不同时间的细菌污染情况 |
2.2 启封后有效期内不同保存温度的细菌污染情况 |
3 结论 |
3.1 启封后不同时间对胰岛素注射液细菌污染的影响 |
3.2 启封后保存温度对胰岛素注射液细菌污染的影响 |
3.3 其他因素的影响 |
3.4 合理的使用及保存方法 |
(10)胰岛素开启后有效期和贮藏条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胰岛素开启后的有效期 |
2胰岛素开启后贮藏标准不一 |
3小结 |
四、胰岛素应用过程中细菌污染状况与抽吸次数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胰岛素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李颖,惠蓉,张艳,鲁文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2)
- [2]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J]. 米元元,黄海燕,尚游,邵小平,黄培培,向成林,汪淑华,包磊,郑兰平,顾苏,徐芸,李传圣,袁世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08)
- [3]PON2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潘莉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李健.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5]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D]. 张徐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肠道菌群及循环代谢产物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其不良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D]. 刘红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基于秀丽隐杆线虫MRSA感染模型的Brevinin-2家族抗菌肽筛选及治疗机制研究[D]. 谢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仿生电子鼻及嗅觉在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病检测的应用研究[D]. 高凡. 浙江大学, 2019(03)
- [9]胰岛素注射液启封后有效期内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J]. 戴光惠,谭宗凤,黄冶,柯燕,程宏琼.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14)
- [10]胰岛素开启后有效期和贮藏条件的研究进展[J]. 赵小磊,郑思琳. 护理研究, 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