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论文文献综述)
井淼[1](2019)在《起重机械作业人员体验式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起重机械行业从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建立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各种门类的产品范围和庞大的企业群体,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虽然起重机械行业为我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其应用越来越频繁,伤亡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起重机械行业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仅发生事故的数目越来越多,而且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都很严重,本文通过对2003年-2017年事故统计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安全培训则是能够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因素的有效手段,比如增强安全知识、改变安全态度、帮助人员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从而有效的改变员工的安全习惯,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由于目前国内的起重机械安全培训模式相对较为老套,多数是单纯的讲师和学员面对面学习、稍微新颖一点则是组织受训人员观看案例短片并且进行应急救援演练等。传统的安全培训模式更多的是依靠于讲师的水平、教学设备演练环境等因素,很少能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通过起重机械作业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常见的重物坠落事故、起重伤害(金属结构破坏、垮塌)、机械伤害(夹挤和碾压)、人员高处坠落、触电事故类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逻辑来开发体验式安全培训模式,并且真正的开发出警示牌和安全帽等两个体验项目,为后续完善起重机械行业体验式安全培训起到铺垫作用。
孙午向[2](2017)在《基于专利分析与TRIZ理论融合的创新研究 ——以起重机防摇技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就是说要把创新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专利分析就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是将大量零散的技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制图之后,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当前专利分析技术并不能清晰且直观的反映出专利所能解决的现实冲突及实现原理,而本文所采用的TRIZ理论是通过对现存大量专利信息分析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它紧紧抓住了专利的本质以及创新的特点。若将TRIZ理论反作用于专利分析,将会实现创新理论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对科研人员发现自身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技术的创新都起到了惊人的效果。本文以起重机为例,首先对起重机整体行业进行专利分析,其次通过对起重机整体脉络的掌控与了解,发现目前起重机行业提高控制精度是必然发展的趋势之一,也就是提高吊具的吊装的精度、减少吊具的摇晃,因此以起重机防摇、减摇技术作为检索语句,采用Patsnap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对防摇、减摇技术进行专利分析,通过分析找到解决吊具摇晃问题的方案。经过论证由于专利分析不能直观的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运用TRIZ理论中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及以TRIZ理论为工具的Gold fire创新平台对吊具摇晃问题进行求解,最终确定解决方案。将TRIZ理论应用于专利分析中,利用TRIZ理论的工具,包括S—曲线、发明问题级别、发明原理,Gold fire创新平台的因果模型分析、专利引证图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同时运用解的级别制定出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通过矛盾冲突,找到相应的发明原理,并阅读每一条发明原理以及对应的例子,给予笔者开阔的思路,打破了惯性思维的枷锁,制定出解决方案,弥补了专利分析的不足,从实际出发,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活力,无论对企业以及个人都具有相应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李理[3](2011)在《QUY100型履带式起重机行走液压系统的测试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履带起重机是将起重作业部分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装置的流动式起重机,可以进行物料起重、运输、装卸和安装等作业。履带起重机具有接地比压小、转弯半径小、可适应恶劣地面、爬坡能力大、起重性能好、吊重作业不需打支腿、可带载行驶等优点,并可借助更换吊具或增加特种装置成为抓斗起重机、电磁起重机或打桩机等,实现一机多用,进行桩工、土石方作业,在电力建设、市政建设、桥梁施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行业应用广泛。履带起重机的带载行驶、臂长组合多、起重性能好、作业高度和幅度大是其独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具有其他起重设备无法替代的地位。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吊运的物品的质量、体积和起升高度都越来越大,履带起重机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市场容量迅速上升,引起了国际知名厂商的关注,国内起重机行业也兴起了履带起重机开发热潮。在对履带式起重机的组成、工作原理、行走系统的特点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液压传动技术在起重机驱动系统中传动方式、原理及其应用。在对履带起重机行走液压驱动元件进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液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得到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系统仿真采用100t力士乐系统做为仿真对象,依据各液压元件主要参数,建立直观的物理化AMESim模型。在力士乐系统中,采用的是双泵分功率控制,不带功率越权,带液压连接及三位六通,具有比例控制特性的多路阀系统。两个液压泵的流量可以根据各自回路的负载单独变化,对负载的适应性优于全功率系统。但由于存在压力损失,导致每个单泵吸收发动机功率不完全,从而限制了其工作能力,基于目前仍在使用此系统的起重机,为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效力,本文通过检测和仿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流量与负载压力无关,流量大小直接由阀的开口决定,间接受系统泵排量和发动机转速共同来决定,在阀开口固定时通过流量也基本限定,如需保持流量不变,在发动机转速在低速作业时,为了维持大流量就需要泵增加排量来提供给比例阀的需求,因而低速时泵的排量变大,系统需要提供较大的驱动扭矩。(2)履带起重机是多负载同时驱动的设备,将负荷传感技术应用在履带起重机上时,液压泵的LS反馈压力反映最大负载,因此低压回路中的压力损失较大。(3)发动机怠速为700r/min及高速1900r/min两种状态下及不同的行走工况下,通过仿真分析及测试系统中行走阀控制口、泵口、负载反馈口等各口压力,获得了压力损失产生的位置及原因,即油液流过平衡阀及平衡阀中单向阀时会形成一定的压差,造成一定的压力损失,在管路、多路阀及中心回转体处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损失。此行走系统各地方存在压力损失,阀与管路的损耗匹配不尽合理。泵至多路阀管径偏小,压力损失过大,因此我们建议增大马达平衡阀通径,增大泵出口与多路阀入口间管路的内径,引入发动机转速信号进行动力适应性匹配,可以有限减小压力损失改善系统功率利用情况,对发动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和仿真结果动态曲线图比较吻合,因此该行走驱动液压系统仿真结果可作为今后液压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改进、设计的依据,也可对其它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提供借鉴。
李楠[4](2010)在《塔式起重机数字化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良好的运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从规模到数量上,都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本文研究的塔式起重机,由于其塔身高、吊臂长、作用范围广、起吊重量大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基础建设中。然而,由于安装使用不当、自身的缺陷、工作环境等原因,其事故频发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其事故往往是机毁人亡,令人触目惊心。由于上述原因,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专门制定和发布了《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83)、《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安全技术规范》(GB12602-90)、《起重机安全规程》(GB6067-85)等标准,要求各类起重机械必须装备安全保护装置。本文分析了塔式起重机各个工作机构,阐述了事故出现的种类及原因,针对小车式塔式起重机,设计了塔式起重机数字化安全保护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完成其软件设计。硬件结构以dsPIC30F6012为核心,并将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其中,以满足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功能。通过设计所选传感器接口,完成数据采集、显示和继电器控制功能,最后搭建试验平台,测量和分析试验数据,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对课题作出总结与展望。经过试验验证,表明了安全保护系统的方案可行、运行可靠,实现了课题设计要求的功能,为起重机安全保护系统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方增强[5](2009)在《履带起重机机构设计计算程序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履带起重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建设的流动式起重设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履带起重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起重机工作机构的设计是整台起重机设计的核心部分,为了降低设计人员在履带起重机设计初期对机构进行繁琐的解析法计算,保证设计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起重机的各个机构进行设计计算和部件选型,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对现有履带起重机各个机构的结构特点、组成部分以及工作原理做出了详细的讨论;对现有理论公式进行归纳和整理,详细的说明履带起重机各主要机构的设计计算过程;同时,作者运用C++Builder编程工具完成履带起重机机构设计计算及部件选型程序的编制;最后,通过QUY350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的试算,详细的介绍程序的使用以及界面的主要功能,验证了程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该计算程序界面友好、操作简洁、容错能力较强。程序运行结果可以保存为可编辑文件,便于设计人员做后续处理。使用过程中,设计输入的参数被保存起来,在下一次直接打开程序界面,系统就会调用相应的数据,便于设计者修改和查看。使用该程序可以提高设计人员进行解析法计算的效率,凭借设计人员的经验反复修改相应的参数,可以对履带起重机各个机构部件选型进行人工优化,为企业进行系列化设计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该程序通过设计人员使用与反馈,进行了几次修正,最终得到了设计人员的认可。
本刊编辑部[6](2008)在《bauma China 2008展前预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即将于2008年11月25~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闪亮登场的bauma China 2008暨第四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作为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展bauma在中国的延伸,是2008年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程机
杨君玉,尚小龙[7](2005)在《BICES T台秀(一)》文中认为展会给众厂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给了他们表演的机会。在每次展会上,各个厂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人气,各种表演是你方唱罢我登台。8thBICES上,众多厂家不约而同的请来漂亮的模特造势,吸引观众的眼球,仿佛把展场变成了模特们展示的T型台。然而,几天下来,模特们展示的很辛苦,也很郁闷,因为她们发现观众的眼球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在她们身上,而是纷纷驻足于一台台或威武或精秀的工程机械面前。仔细一想,这也不奇怪,BICES的舞台本来就是属于工程机械的,在这个舞台上,它们才是展示的主角,这场秀是为它们而准备的
本刊编辑部[8](2005)在《2004工程机械十大畅销产品》文中指出一年一回首,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战绩让我们感到自豪。 盘点2004年的工程机械市场,对所有业内人士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这是一个市场波动与悬念、更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考验的年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历了宏观调控的历练,更加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谁是单一产品型号年度销售冠军,谁是更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建筑机械化》杂志隆重推出2004工程机械十大畅销产品。我们从工程机械各大类产品中选取用户范围广、销售额高、影响力大的十类产品,每类产品只选择其中一个主流型号级别,从中评出一个市场表现好、市场占有率居前的品牌。评选中兼顾了产品性能先进性、品牌美誉度、用户满意度等综合因素。 当然,工程机械产品种类、产品型号繁多,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十大畅销产品不会反映市场的全部,更不会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但希望十大畅销产品的推出对用户选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白杉,子荫[9](2003)在《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汽车起重机是工程机械的一个主要门类,自2002年以来,市场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文章针对2002年的市场情况,分析了汽车起重机发展的特点及相关配套件的发展方向。
严勇[10](1990)在《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文中研究说明
二、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论文提纲范文)
(1)起重机械作业人员体验式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体验式安全培训现状 |
1.2.2 国外体验式安全培训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起重机械事故调查分析 |
2.1 事故统计及事故特性分析 |
2.2 事故统计及事故致因分析 |
2.3 事故致因模式的分析及总结改进 |
3.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分析及比较研究 |
3.1 理论依据 |
3.1.1 哲学理论基础 |
3.1.2 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3.1.3 行为学理论基础 |
3.2 体验培训与传统培训的比较 |
3.2.1 传统培训 |
3.2.2 体验式培训 |
3.2.3 培训方式的选择 |
4.体验项目方案的设计 |
4.1 体验式培训方案设计 |
4.1.1 指导思想 |
4.1.2 设计理念 |
4.1.3 设计原则 |
4.1.4 体验式培训流程设计 |
4.2 体验培训内容的设计 |
4.2.1 电子施工警示牌与安全帽体验 |
4.2.2 高处作业安全带佩戴体验 |
4.2.3 高空坠物体验 |
4.2.4 起重机械事故体验 |
4.2.5 电气事故体验 |
4.2.6 应急救援体验 |
4.3 体验式项目内容汇总 |
5.体验培训项目的开发 |
5.1 电子施工警示牌 |
5.1.1 电子施工警示牌背景技术 |
5.1.2 电子施工警示牌内容 |
5.1.3 电子施工警示牌附图说明 |
5.1.4 电子施工警示牌工作原理 |
5.1.5 电子施工警示牌具体实施方式 |
5.2 安全帽体验项目 |
5.2.1 安全帽体验项目背景技术 |
5.2.2 安全帽主要内容 |
5.2.3 安全帽附图说明 |
5.2.4 安全帽具体实施方式 |
6.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专利分析与TRIZ理论融合的创新研究 ——以起重机防摇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起重机的专利分析 |
2.1 起重机发展 |
2.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2.3 起重机整体专利态势分析 |
2.3.1 起重机专利申请态势 |
2.3.2 起重机专利申请的技术布局 |
2.4 起重机专利地区分布分析 |
2.4.1 起重机专利技术中国省市排名 |
2.4.2 起重机专利技术中国各省专利类型 |
2.5 起重机专利申请人分析 |
2.5.1 专利申请人概况分析 |
2.5.2 专利申请人申请趋势分析 |
2.5.3 专利申请人技术分布分析 |
2.5.4 专利申请人专利类型 |
2.5.5 专利申请人IPC技术对比 |
2.6 起重机专利发明人分析 |
2.6.1 专利发明人排名分析 |
2.6.2 专利发明人技术分布分析 |
2.6.3 发明人IPC技术对比 |
2.7 起重机中国专利重点分析 |
2.7.1 起重机中国专利数量年度分布分析 |
2.7.2 起重机中国专利类型分布分析 |
2.7.3 起重机中国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
2.8 小结 |
3 起重机防摇技术的专利分析 |
3.1 分析对象 |
3.2 分析目的 |
3.3 检索过程及查全查准评估 |
3.4 态势分析 |
3.4.1 申请量趋势分析 |
3.4.2 申请人排名分析 |
3.4.3 省市排名分析 |
3.5 定性分析 |
3.5.1 技术功效分析 |
3.5.2 专利申请人类型分析 |
3.5.3 技术路线分析 |
3.5.4 起重机防摇技术专利申请的技术布局 |
3.5.5 重点专利技术介绍 |
3.6 小结 |
3.6.1 技术方案 |
3.6.2 建议 |
3.6.3 结论 |
4 专利分析融合TRIZ理论的创新分析 |
4.1 TRIZ理论 |
4.2 技术生命周期 |
4.3 专利引文分析 |
4.4 解的级别分析 |
4.5 根源分析 |
4.6 解决方案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QUY100型履带式起重机行走液压系统的测试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概况 |
1.2.1 国外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发展现状 |
1.2.3 履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1.3 本项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分析及其液压系统的特点 |
2.1 履带式起重机的组成 |
2.2 履带式起重机各部分工作原理 |
2.3 履带行走机构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3.1 履带行走装置的工作原理 |
2.3.2 履带行走装置及其控制 |
2.4 液压传动技术在起重机驱动系统中的应用 |
2.4.1 基于单一技术的液压传动方式 |
2.4.2 基于液压技术的复合传动方式 |
2.5 履带式起重机液压驱动行走系统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履带起重机液压元件及驱动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型 |
3.1 方向控制元件的数学模型 |
3.1.1 单向阀 |
3.1.2 液控单向阀 |
3.1.3 换向阀 |
3.1.4 插装阀 |
3.2 斜轴式柱塞变量泵 |
3.2.1 工作原理 |
3.2.2 建模 |
3.2.3 静态流量-压力特性 |
3.2.4 线性化与频域模型 |
3.3 基本功能回路的数学建模 |
3.3.1 进口节流调速回路 |
3.3.2 出口节流调速回路 |
3.3.3 时间控制式换向回路 |
3.3.4 行程控制制动式换向回路 |
第4章 履带起重机行走液压系统仿真与测试分析 |
4.1 AMESim 简介 |
4.2 系统原理 |
4.3 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3.1 多路阀 |
4.3.2 开式回路变量泵仿真分析 |
4.4 模型仿真与测试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压损分析及改进措施 |
5.1 实验测量 |
5.1.1 测点布置 |
5.1.2 测试仪器设备 |
5.2 测试结果与改进方案的提出 |
5.2.1 有关马达平衡阀通径 |
5.2.2 有关泵至多路阀管径 |
5.2.3 改进方案的仿真分析 |
5.2.4 系统改进后实验测试结果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探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塔式起重机数字化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塔式起重机事故发生类型 |
1.1.2 工业现场事故应对措施及预防 |
1.2 起重机自动化保护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2.3 安全保护装置的不足与趋势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主要工作 |
第2章 塔式起重机主要工作机构及工况参数的分析 |
2.1 塔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及相关参数 |
2.1.1 起升机构 |
2.1.2 起升机构相关参数的监测 |
2.2 塔式起重机回转机构及相关参数 |
2.2.1 回转驱动装置 |
2.2.2 回转机构相关参数的监测 |
2.3 塔式起重机变幅机构及相关参数 |
2.3.1 变幅机构 |
2.3.2 变幅机构相关参数的监测 |
2.4 动态起重力矩M 的监测 |
2.5 塔式起重机其他状态参数的监测 |
2.5.1 风速(力)的监测 |
2.5.2 温湿度的监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全保护系统的整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 |
3.1.1 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
3.1.2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起重机安全保护系统的优势 |
3.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2.1 系统需监测的工况参数 |
3.2.2 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 |
3.2.3 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保护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的选型原则 |
4.2 安全保护系统主要硬件介绍 |
4.2.1 dsPIC30F6012 核心芯片简介 |
4.2.2 LS7166 解码芯片简介 |
4.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3.1 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4.3.2 传感器接口电路 |
4.3.3 安全报警电路 |
4.3.4 控制输出电路 |
4.3.5 LCD 液晶显示接口电路及按键电路 |
4.3.6 系统电源电路 |
4.4 系统硬件可靠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
5.1.1 集成开发环境MPLAB IDE 简介 |
5.1.2 系统软件编写的基本原则 |
5.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简介 |
5.2.1 μC/OS-Ⅱ的特点 |
5.2.2 μC/OS-Ⅱ的系统服务 |
5.3 塔式起重机安全保护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μC/OS-Ⅱ的移植 |
5.3.2 μC/OS-Ⅱ应用程序的设计 |
5.3.3 起重特性监测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与验证 |
6.1 试验一主要参数的监测及显示功能验证 |
6.2 试验二过载报警及保护功能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课题结论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履带起重机机构设计计算程序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履带起重机发展概述 |
1.3.1 国外履带起重机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履带起重机发展现状 |
1.3.3 履带起重机发展趋势 |
1.4 起重机液压技术的发展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履带起重机各机构的特点及结构分析 |
2.1 起升机构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1.1 起升机构的主要驱动方式 |
2.1.2 液压驱动的典型形式 |
2.2 变幅机构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2.1 变幅机构分类 |
2.2.2 变幅机构的典型形式 |
2.3 回转机构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3.1 回转机构分类 |
2.3.2 回转机构组成和典型形式 |
2.4 行走机构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2.4.1 履带行走机构工作原理 |
2.4.2 履带行走装置及其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履带起重机各主要机构的设计计算模型 |
3.1 起升机构计算与选型 |
3.1.1 起升钢丝绳选型计算 |
3.1.2 起升卷筒选型计算 |
3.1.3 起升钢丝绳长计算 |
3.1.4 卷筒缠绕直径计算 |
3.1.5 减速机选型计算 |
3.1.6 液压马达选型计算 |
3.1.7 液压泵选型计算 |
3.2 变幅机构计算与选型 |
3.2.1 变幅钢丝绳选型计算 |
3.2.2 变幅卷筒选型计算 |
3.2.3 变幅卷筒缠绕直径计算 |
3.2.4 减速器和液压马达选型计算 |
3.3 回转机构计算与选型 |
3.3.1 回转阻力矩计算 |
3.3.2 减速器和液压马达选型计算 |
3.3.3 液压泵选型计算 |
3.3.4 回转支承选型计算 |
3.4 行走机构计算与选型 |
3.4.1 行走阻力矩计算 |
3.4.2 减速器选型计算 |
3.4.3 液压马达选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履带起重机机构设计计算程序的开发 |
4.1 开发工具简介 |
4.2 软件开发过程 |
4.3 主程序模块实现 |
4.4 计算模块实现 |
4.5 程序使用说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界面介绍及应用实例 |
5.1 QUY350 履带起重机简介 |
5.2 软件在QUY350 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
5.3 计算参数匹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与探讨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2004工程机械十大畅销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小松PC200-7液压挖掘机 |
柳工ZL50C轮式装载机和厦工ZL50C开拓者装载机 |
山推SD16推土机 |
徐工XSM220压路机 |
陕建TITAN423摊铺机和徐工RP751多功能摊铺机 |
徐工QY16D汽车起重机 |
三一37m混凝土泵车 |
沈建K30/30塔式起重机 |
星马AH5301GJB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
大宇DH55-V小型液压挖掘机 |
四、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论文参考文献)
- [1]起重机械作业人员体验式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D]. 井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基于专利分析与TRIZ理论融合的创新研究 ——以起重机防摇技术为例[D]. 孙午向.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7(08)
- [3]QUY100型履带式起重机行走液压系统的测试与仿真研究[D]. 李理. 吉林大学, 2011(09)
- [4]塔式起重机数字化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李楠.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2)
- [5]履带起重机机构设计计算程序的开发[D]. 方增强. 吉林大学, 2009(08)
- [6]bauma China 2008展前预览[J]. 本刊编辑部.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8(10)
- [7]BICES T台秀(一)[J]. 杨君玉,尚小龙.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5(21)
- [8]2004工程机械十大畅销产品[J]. 本刊编辑部. 建筑机械化, 2005(01)
- [9]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 白杉,子荫. 工程机械, 2003(08)
- [10]起重机吊钩多功能安全装置获国家专利[J]. 严勇. 劳动保护,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