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魔方”——“时事”

爱是“魔方”——“时事”

一、情系“魔方”──《时事》(论文文献综述)

庞敏[1](2020)在《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指出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命题,而影像传播则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的特征,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具有强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纪录片的实力提升,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纪录片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扮演的作用被空前重视。纪录片通过国际合作制片的方式,邀请国际机构一起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借助国外主流媒体市场平台传播中国文化,获得更大的关注,另一方面,西方视域对中国文化的低语境转化,可以减少传播中的文化隔阂,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与国外合拍的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方面成绩愈加优异,融会了中外表达,创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塑造了更加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讨论中央电视台与外合拍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对中外合拍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第一章是相关概念阐述并对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第二章着眼于建构了怎么样的中国形象的问题,分析中外合拍纪录片的题材类型。第三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章使用对话理论分析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话语,集中于中外合拍过程中的对话交流。第五章总结跨文化视域下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构建中国形象的启示,从人才培养、国际营销、内容题材、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王悦[2](2019)在《李商隐、杜牧诗歌中的小说传记典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用事)是极为常见的写作形式和技巧。在某种意义上,用典甚至可以说是古典诗歌写作的必备要素或必要条件。而且,来源、出处不同的典故给诗歌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也存在差异性。早期诗歌中的典故绝大部分出自经书、正史。随着这些出自经书、正史的典故反复被用,以致慢慢变成熟典或普通名词,诗人们开始从其他类型的典籍中寻找新的典故。小说、传记是古代文献中数量极大的两个门类,在历代书目中一直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记载的故事、知识、风俗、名物等不计其数,爲诗人用典准备了上好的材料,於是小说传记典故渐渐地在诗歌中普及开来。晚唐时期,李商隐、杜牧不但在诗歌中使用了较多的小说传记典故,而且还有意识地从小说、传记中挖掘了大量新的典故,同时还对部分已经被前人使用过的小说传记典故进行创造性地使用,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李商隐、杜牧二人在对小说传记典故进行发掘和创造性使用地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小说传记典故的发掘方面,李商隐更偏爱从神异类小说、传记中挖掘使用带有神异色彩的小说传记典故,而杜牧则更倾向於从博物类小说中挖掘使用名物词;在对小说传记典故的创造性使用方面,李商隐颇醉心於对已被前人使用过的小说传记典故进行“师心自用”,使其产生“新奇”的效果,相比之下杜牧则较少对已被前人使用过的小说传记典故进行改动。咏史诗、咏物诗历来是用典率较高的诗歌题材,而晚唐的咏史诗、咏物诗与前代相比,均有了突破性地发展,甚至达到了各自的艺术高峰。李商隐、杜牧作为这一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二人的咏史诗、咏物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而小说传记典故,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田锦霞[3](2017)在《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影金鸡奖是我国内地电影界的“专家奖”。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的纪录电影,是我国纪录电影创作中的优秀之作,代表着我国纪录电影的创作特点及发展趋势。文章试图对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在厘清获奖纪录电影的历史流变后,分析出作品的文化意蕴和艺术表现。随着我国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经历了一个由1980年代具有宣教性,到1990年代倾向客观性,再到新世纪注重大众观影感受的不断变化的发展历程。从内容层面上看,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可分为重大革命历史类、社会现实类、文化类及自然类纪录电影四种。不同类型的获奖纪录电影分别从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及生态观念几个方面透出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其中,重大革命历史类纪录电影在人文视角下展现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及革命领袖的至情至性;社会现实类纪录电影注重以历史意识来反映和观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普通人物的生存境遇;文化类纪录电影则凸显出了影片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主要表现在电影中所展现出的对戏剧艺术的发扬和对文化遗产的传播两方面;自然类纪录电影在其独有的生态观念下,既展现了绚丽的自然世界,又传达了和谐的生态理念。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在视听呈现及叙事手法两方面具有突出特征。首先,纪录电影体现出了写实与写意并重的视听特点,这具体表现在,电影既运用文献资料与“画内音”突显了影片真实性,也运用丰富的解说词以补充画面内容和表达创作情感,还利用诗意性画面来引发观众审美感受;其次,获奖纪录电影突出体现了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电影通过对事实进行情节化处理、利用悬念两种方式,有力增强了影片可看性。

姚鹏举[4](2016)在《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曲子词的文本体制,因其和词乐活动关系密切,因而多从这一角度着手进行研究。词调从用韵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平韵、仄韵、平仄转换、平仄错叶、平仄通叶五大类,后三类均和词乐有关系。平仄转换在诗歌中也很常见,通过考查诗体用韵尤其是五言诗的转韵可知平仄转换和音乐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词调中的平仄转换多是音乐而非仅是前朝乐府的影响。平仄错叶有主韵、副韵之分,副韵可以变动,反映出唐五代音乐节奏繁复的特点。平仄通叶则和曲调歌法、词人社会阶层、词作叙事、抒情等多种因素有关,词、曲中常见,不是区别词、曲的标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对个别词调如《六州歌头》、《西江月》等进行了具体分析。词调用韵显示出和词乐活动的密切关系。曲子词的音乐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因而本文的第三章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1)教坊乐人的求雇、求乞现象,2)教坊曲、声诗、曲子词配合的伎艺活动的变化,3)填实和、泛声的问题,4)张志和《渔歌》是民歌、声诗、曲子词的归属问题,5)配乐歌辞作者的队伍变化,6)中晚唐出现的“新声”现象,7)集群宴饮中的唱和。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梳理出1)曲子词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曲子音乐的大致变化过程,2)民歌、教坊曲、声诗、曲子词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1)民歌可以变为教坊曲和声诗,却不大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曲子词;2)教坊曲、声诗所结合的伎艺活动较曲子词多,教坊曲发展为曲子词调,结合的伎艺活动有所脱落;3)声诗和曲子词的音乐均是曲子,但声诗的发展繁荣出现的比曲子词早,填实和、泛声昭示着对声诗曲调的重新填词,和原来的声诗歌辞并无关系。第四章则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开始1)探讨词调中的令、慢问题,2)结合其他音乐活动探讨宋词的文本体制问题。词调令、慢,统属于曲子之中。结合上一章及宋初音乐的发展,可知曲子、急曲子、慢曲子、令曲(歌令)、令、慢,这几个术语,除了慢曲子和令曲的先后待定外,其他名称是依照排列顺序先后出现的。这种先后顺序显示出急曲子和慢曲子的不对等,令和慢的不对等,但唐代及宋初急、慢并称,《高丽史·乐志》词乐部分令、慢并称,而令、慢并称到了宋代才出现。它们分别不对等却又并称,这一矛盾现象显示出曲子类型的整合和曲子音乐的变化发展。急曲可以在大曲之外存在,急、慢在大曲中对比最明显,并称也最开始出现在大曲中,所以急曲子、慢曲子不对等,但可以并称。令、慢并称而不对等,显示令整合了曲子当中的急曲子和既非急曲子也非慢曲子的曲子,慢曲子大量出现的现象。急、慢并称向令、慢并称转化,表现了曲子种类的变化,唐宋音乐的变迁。宋代曲子词调十分流行,渗透到大量的音乐活动当中。而宋代的音乐活动类型较唐代多样,且多有文本传世。因而本章便又结合多种音乐活动的现存文本去审视宋词的体制。目前研究了两个问题:1)对“致语”探源溯流,考查其四六骈文形式的来源以及在多种音乐活动中的发展,;2)队舞、传踏、鼓子词与词的联章问题。考察的结果是:1)致语如同一种应用文模板,可以改头换面用在多种祝颂、陈情的场合中,寿词的骈文形式的小序,上梁文开头的骈文部分均是其表现形式。2)“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歌曲联章是音乐活动影响的结果,只有在一定规模的音乐活动中才会出现曲子联章的现象,因而联章常常伴随着多种伎艺活动,队舞、传踏便是其中的典型,鼓子词的形成也多受队舞、传踏的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就词章句中的词眼和对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诗歌相比,二者均显示出词体的独特性。词眼更突显形式的连接作用,词的对偶更具流动性。总之,曲子词的用韵、类型、小序、联章、章句等均和音乐本身和音乐活动有关系。

张彤[5](2016)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袁爱清[6](2014)在《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论文基于中国梦实现的宏观视野、中国社会现实及媒介现状的研究,根据传播学学科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国梦实现的社会现实需求出发,提出媒介幸福感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媒介学的研究也应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本文首先从社会转型期所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媒介幸福感是心理能量的理论想象,围绕媒介幸福感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探索媒介对受众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传播学和心理学相关的认知及需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对受众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并从正反两个层面来探索“媒介—主观幸福感”与“媒介—消极情绪体验”的形成转化模型,重点从媒介养心的视野提出媒介对幸福感的培育途径及具体措施。再次,探讨了受众在社会转型期对幸福感的工具性、利益性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建立媒介幸福感的干预要素,及时预警可能由媒介所引发的怨恨等负面情绪并进行干预。最后,在社会和谐大视野下,针对流动儿童、新生代农民工两类社会弱势群体进行量化及质性研究。传播学的研究不仅关照人类幸福的梦想,更应关注特殊群体,关怀弱势个体,并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从整体看,论文重点论述媒介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寻求途径及干预策略,并在论述时列举了相应媒介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问题,尽管这些媒介现象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作为外化呈现,依然能从中发现媒介对人类幸福感的促进所发挥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受众的认知和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媒介对受众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二是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分析了媒介幸福感的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相关要素的复杂的联系和内在动力;三是为促进人类的幸福感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四是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幸福感的复杂性,注意媒介幸福感的文化偏向及其脑机制,在研究方法上要更多采用实证研究等方面。

易旭明[7](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认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金岩[8](2010)在《打造电视频道的品牌魔方——凤凰卫视的创意之路》文中提出凤凰卫视中文台,其前身是开播于1991年,由李嘉诚父子创办的卫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所属的卫视中文台。1993年7月,澳洲"报业大王"梅铎属下的新闻集团买下卫星电视63.6%的股权,1995年梅铎再买下其余股份,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成为卫星电视百分之百的股权持有者。1996年3月,卫星电视公司与刘长乐的"今日亚洲"和陈永棋的"华颖国际"三家联合,刘长乐任行政总裁,成立了如今的凤凰卫视中文台。

李杨[9](2008)在《凤凰电视文化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卫视或凤凰)的主要出资人是中国资深传媒人刘长乐和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开播至今十二年间,已成长为对全球华人影响巨大的华语传媒集团,并且创建了与众不同的凤凰文化模式。“凤凰现象”、“凤凰模式”、“凤凰策略”和“凤凰品牌”等主题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媒体竞相学习、效仿的热点,并成为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在文化、经济和传媒领域,凤凰表现出了独特的,同时也是多向度的借鉴价值:第一,凤凰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超越了自身传媒的层面和视域;第二,凤凰在差异化生存战略和品牌营销模式中是以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第三,凤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营范式既符合国际化传媒运作规律,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第四,凤凰运用西方媒体的专业传播原则,达到了与中国大陆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契合。包容、真诚和创新,成为凤凰本土化的战略手段。只有把凤凰卫视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剖析才能真正提炼出具有参照价值的媒体经验。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凤凰卫视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并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透过凤凰的媒体成就这一表象,聚焦凤凰在节目、频道、文化和产业等方面的谋略,解析东西融合、南北荟萃和华洋杂处的凤凰电视文化特色的成因及其背景。由于凤凰独特的媒体身份、难以界定的文化属性以及难以复制的产业模版,导致凤凰的多元融合生存发展策略,例如在媒体运作视域中凤凰专业是忠诚与解构并行的,在文化传承视域中凤凰理念是全球与地域多向的,在商业经营视域中凤凰模式是文化与市场平衡的,在生命价值视域中凤凰思维是包容与个性统一的。而这种多元融合,正是凤凰文化的价值所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文化上的先锋意义。用融合多元的视角,观照融合多元的文化,提炼融合多元的价值,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创新。本文借用传播学、美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基础理论,按照现象—原因—结果的梳理思路,从宏观到微观,对凤凰现象的文化背景和凤凰思维的文化寓意进行深度剖析。从凤凰卫视东西杂糅的身份背景,到东西融合的媒体宗旨,一直到东西合璧的节目形态和南北荟萃的团队精神,本文一一梳理,并阐明融合是凤凰电视文化最显着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精髓,是凤凰频道的商业举措,同时也是凤凰节目的传播理念,更是凤凰品牌的企业文化。本论文通过对凤凰现象的梳理和对凤凰电视文化的研究,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对于媒体、产业还是整个社会,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的文化个性进行创新,不断地对异质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包容进而融合,才能创造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形态,才能始终保有一种自强自信的、不竭的生命力。而这一点,不仅对于跨国媒体的全球性扩张和内地媒体的国际化运营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

方立顺[10](2008)在《《愚石居集》校注》文中指出李彬(1633-1722),广西浔州府贵县廓南里三图人。康熙九年进士,赐官内阁中书,但他三辞不就,退隐故里,终身不仕。李彬虽然不登庙堂,身处江湖之远,但他并非是那种逃避时世、不问人间疾苦的苟安之士。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甚至愿为民请命,曾与同乡人士立义社以抗敌御寇、保民一方。土寇杨其清发动叛乱,部分百姓受冤被官府抓走,李彬出面协助查实情况,前后解救了近千人,且坚决拒绝了受救者给他的感恩之礼,其胆略侠义于此可见。他与官场中人交往,并常通过此来帮助百姓,却不会为私利而去干谒。曾任广西学政的徐树屏受托为之亲撰墓志铭,并称颂他“清朝高洁无双士,南国端方第一人”。李彬不刻意仕进,却倾注民瘼、情系桑梓,这有违常情的选择,体现了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独善其身、淡泊名利的独特理想追求。相对于对抗或投降清政权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他是明末清初隐居一类广西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之一,值得后人探究。李彬诗文词有其一定成就。目前没有专门对其诗文作品进行校注及全面研究的着作。在校注其诗文词的基础上,本论文试图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变革、学术和文学新变、民族排斥思想等时代背景和个人志趣及交游情况,对李彬诗文中所表现的隐居而不弃俗、儒而参禅的独特人生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成就、创作得失进行分析研究。这也许可为了解评价李彬其人其作及当时广西的儒林群体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提供一点帮助。

二、情系“魔方”──《时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系“魔方”──《时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概述
    1.1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
        1.1.1 纪录片的概念和内涵
        1.1.2 在国际合作中塑造国家形象
        1.1.3 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合作
    1.2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1.2.1 个别探索阶段(1949-1977)
        1.2.2 授权磨合阶段(1978—1999)
        1.2.3 双向合作阶段(2000至今)
第二章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题材层面的国家形象建构
    2.1 人文中国:历史文化题材
        2.1.1 大型历史题材
        2.1.2 传统文化题材
    2.2 美丽中国:自然题材
    2.3 奋进中国:社会现实题材
        2.3.1 政治题材
        2.3.2 经济题材
        2.3.3 社会民俗题材
第三章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叙事层面的国家形象建构
    3.1 叙事视角
        3.1.1 全知视角:广阔视野中的人文关照
        3.1.2 限知视角:人物聚焦下的近距离观察
    3.2 叙事结构
        3.2.1 时间线索:起承转合的线性叙事
        3.2.2 空间线索:从点到面的流动叙事
        3.2.3 联想式:多角度结构的串联叙事
    3.3 叙事手法
        3.3.1 以情感烘托故事氛围
        3.3.2 以悬念强化故事情节
第四章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话语层面的国家形象建构
    4.1 对话思维:共同目标下的优化合作
    4.2 对话内容:中西方专家学者联合发声
    4.3 对话角色:制作双方内部的跨文化交往
第五章 跨文化视域下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建构中国形象的启示
    5.1 培养跨文化人才,提高国际营销能力
    5.2 在多边题材中突出中国故事
    5.3 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求同存异的合作态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作品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李商隐、杜牧诗歌中的小说传记典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典故与小说、传记之关系
    二、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典诗歌用典的研究现状
        (二)李商隐诗歌用典的研究现状
        (三)杜牧诗歌用典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所涉及小说传记典故的入选原则
第一章 李商隐、杜牧诗歌中小说传记典故的量化及分析
    第一节 李商隐、杜牧诗歌中小说传记典故的数量统计
        一、李商隐诗歌中小说传记典故的数量统计
        二、杜牧诗歌中小说传记典故的数量统计
    第二节 浅析李商隐、杜牧诗歌使用小说传记典故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二、小说传记典故的特殊性
第二章 李商隐、杜牧诗歌对小说传记典故的发掘与创造性使用
    第一节 李商隐、杜牧诗歌对小说传记典故的发掘
        一、神异类小说与传记
        二、轶事类小说
        三、博物类小说
    第二节 李商隐、杜牧诗歌中小说传记典故的创造性使用
        一、熟典的陌生化
        二、对原小说传记典故改编
        三、提炼新的典故词
第三章 李商隐、杜牧咏史诗、咏物诗中小说传记典故的特点
    第一节 李商隐、杜牧咏史诗中小说传记典故的特点
        一、丰富了所咏历史人物的形象
        二、突出咏史诗的主题
        三、丰富咏史诗的意象
        四、丰富咏史诗的风格
    第二节 李商隐、杜牧咏物诗中小说传记典故的特点
        一、塑造了新的艺术形象
        二、丰富咏物诗的主题
        三、增强了咏物诗的趣味性、画面感、故事性
        四、咏物诗风格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附录一:李商隐、杜牧诗用典所涉及到的小说、传记
附录二:李商隐诗歌中的小说传记典故汇总
附录三:杜牧诗歌中的小说传记典故汇总
致谢

(3)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纪录片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金鸡奖及其获奖纪录片的研究
        1.2.3 国外相关研究
    1.3 纪录电影与中国电影金鸡奖
        1.3.1 金鸡奖的创立及发展
        1.3.2 金鸡奖评奖与纪录电影创作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的历史流变
    2.1 1980年代具有宣教性的纪录电影
        2.1.1 奏响宏大视角下的时代旋律
        2.1.2 表达恢弘的革命历史主题
    2.2 1990年代倾向客观性的纪录电影
        2.2.1 多方位呈现社会面貌
        2.2.2 纪实手法的运用凸显
    2.3 新世纪注重大众观影感受的纪录电影
        2.3.1 突显叙事视角的平民化
        2.3.2 注重影片画面的精美感
第3章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的文化意蕴
    3.1 重大革命历史类纪录电影的人文视角
        3.1.1 呈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
        3.1.2 展现革命领袖的至情至性
    3.2 社会现实类纪录电影的历史意识
        3.2.1 探寻重大事件背后的社会发展变化
        3.2.2 观照时代背景之下普通人物的生存境遇
    3.3 文化类纪录电影的民族文化传承
        3.3.1 展现出对戏剧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3.3.2 显露出对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传播
    3.4 自然类纪录电影的生态观念
        3.4.1 彰显山水风光之美展现绚丽的自然世界
        3.4.2 反映环境面临危机传达和谐的生态理念
第4章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的艺术表现
    4.1 写实与写意并重的视听呈现
        4.1.1 文献资料与“画内音”突显影片真实性
        4.1.2 丰富的解说词用以解释说明与表达意图
        4.1.3 诗意性画面引发审美感受
    4.2 “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4.2.1 对客观事实进行情节化处理
        4.2.2 利用悬念增强纪录片可看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获奖纪录电影名单
致谢

(4)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词乐活动及文本体制的界定与阐释
    二 词乐活动研究综述
    三 词的文本体制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内容介绍
    六 论文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词韵研究
    第一节 词韵的相关梳理
    第二节 逐弦吹之音的节奏——词调错叶用韵考论
    第三节 平仄韵错叶词调的分类
    第四节 由诗体的转韵看词调的平仄韵转换
    第五节 词调平仄通押考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调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六州歌头》分片、用韵考论
    第二节 《酒泉子》“又一体”的归并
    第三节 《西江月》词调考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坊曲与声诗及曲子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唐代教坊求雇、求乞现象考论
    第二节 词学之臣与才子词人
    第三节 《教坊记》曲名与曲子词调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声诗与曲子词关系新探
    第五节 张志和《渔歌》非曲子词辨
    第六节 中晚唐新声考
    第七节 集群宴饮唱和与中唐曲子词的创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曲会通与宋词体制
    第一节 宋代音乐活动的类别及现存作品辑目
    第二节 宋初长调令词及令慢并称的意义
    第三节 致语对寿词的影响及其他
    第四节 传(转)踏、队舞、鼓子词与宋代联章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章句研究
    第一节 论诗眼批评在宋元的发展及其与诗格的关系
    第二节 炼字与结构
    第三节 词中对偶的艺术分析——论对偶与词体的互相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5)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内容的研究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反思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五、课程实施程度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二、高中具体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数据方法
        四、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研究的信度问题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三、处理好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个案学校状况描述:一路走来 持续改进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的基本状况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一、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
        二、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节 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和推介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二、学校文化的推介和完善
    第四节 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二、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唤醒心灵课程体系
    第一节 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融入唤醒心灵教育理念
        三、分析学生发展需求
    第二节 课程规划的历程
        一、最初的梦想
        二、认识课程规划的重要
        三、尝试推进综合素质培养
        四、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五、借助国际合作办学契机
    第三节 课程规划方案
        一、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二、课程规划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运行策略
第五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第一节 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实施
        一、满足开足和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修习计划
        三、逐步推进多元化评价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分类实施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性
        二、设计基于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课程
        三、充分体现选择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四、举步维艰的技术课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与落实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分层实施
        一、学生能力分组的意义与操作
        二、不同能力分组下的学科课程分层教学
        三、同一能力分组下的分层教学
        四、分层教学选择性的限制
    第四节 调适: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博弈
        一、“基础性+选择性”是高中课程调适的前提
        二、应对高考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衡
第六章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可以放飞的天空
    第一节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
        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
        三、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高位设计 目标统一
        二、探寻价值 博雅育人
        三、统筹规划 体系设置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二、鼓励学生身心活动
        三、建立“小先生”机制
        四、合理利用零散资源
        五、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第四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成效
        二、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焦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第一节 单元整体学习——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程实施
        一、单元整体学习的选择
        二、单元整体学习的操作实践
        三、单元整体学习的案例
    第二节 问题式自主学习——基于课堂结构改进的课程实施
        一、问题式自主学习的演进
        二、问题式自主学习的实践
        三、问题式自主学习的课例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基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缘由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历程与关键点
        一、课程实施的历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政策本身的影响
        二、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五、管理手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L中学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呈现了课程实施的张力
        二、课程变革是学校专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渐变过程
        三、校长的“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
        四、课程实施是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相互抗衡的过程
        五、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态是妥协与创新并存的课程调适的结果
    第二节 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三、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表目录
图目录
1 命题:传播如何守住人类的幸福?
    1.1 本选题的意义、由来及结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2.1 人类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媒介对人类幸福感的研究
        1.2.3 本选题其它相关国外杂志研究综述
        1.2.4 本选题研究现状小结及趋势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视角、方法与创新点
        1.3.1 本选题研究主要视角
        1.3.2 本选题研究主要方法
        1.3.3 本选题基本观点
        1.3.4 本选题创新程度
        1.3.5 本选题的意义
2 出发与归宿:媒介幸福感研究的“心”视角
    2.1 媒介幸福感研究的时代意义
        2.1.1 研究媒介幸福感:超越惯性构建媒介新内涵
        2.1.2 研究媒介幸福感:寻找中国梦实现的探路者
        2.1.3 研究媒介幸福感:是用媒介守望精神的家园
    2.2 媒介幸福感研究的社会意义
        2.2.1 增加正性情绪:引领社会的前进与方向
        2.2.2 增强互动联系:进行资源的协同与整合
        2.2.3 促进良性循环:互动传播的坚守与提升
    2.3 研究媒介幸福感的理论意义
        2.3.1 促进相关理论的发展
        2.3.2 促进媒介全方位发展
    2.4 媒介幸福感研究原则
        2.4.1 学科维度:合作与共享
        2.4.2 意义维度:实践与创新
        2.4.3 文化维度:普遍与特殊
        2.4.4 问题维度:探索与应对
    2.5 媒介幸福感应用的领域
        2.5.1 激发多元主体创新的正能量
        2.5.2 应用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5.3 提升弱势群体的幸福感
        2.5.4 中国梦的实现
3 追问与回朔:媒介对幸福感的建构想象
    3.1 幸福感
        3.1.1 东方幸福感
        3.1.2 西方幸福感
        3.1.3 现代幸福感
    3.2 媒介与幸福感
        3.2.1 幸福感的结构
        3.2.2 媒介与幸福感的关联
    3.3 媒介幸福感“正能量”的想象
        3.3.1 媒介幸福感与正能量
        3.3.2 媒介能激发受众的心理能量
    3.4 媒介幸福感的建与构
        3.4.1 幸福感提升与媒介促进作用
        3.4.2 媒介使用与满足
        3.4.3 媒介认知与幸福感建构
        3.4.4 媒介与情绪
        3.4.5 媒介与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4 前因与后果:媒介幸福感的内涵与外延
    4.1 媒介幸福感框架
        4.1.1 媒介幸福感的概念
        4.1.2 媒介幸福感的层次
    4.2 媒介幸福感特性
        4.2.1 主观性与客观性
        4.2.2 真实性与虚幻性
        4.2.3 过程性与目标性
    4.3 媒介幸福感影响因素
        4.3.1 媒介层面变量
        4.3.2 个体层面变量
        4.3.3 文化层面变量
    4.4 媒介幸福感提升途径
        4.4.1 动机激发:探索前进的方向
        4.4.2 拓展建构:获得集体的认同
        4.4.3 合理比较:获得较好满意度
        4.4.4 积极应对:建立幸福的基石
5 转型与构建:媒介幸福感整合理论探新
    5.1 媒介幸福感的基本理论
        5.1.1 认知决定论
        5.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5.2 媒介幸福感的整合理论视野
        5.2.1 幸福感产生的本源
        5.2.2 幸福感的系统
6 中介与边界:媒介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6.1 媒介幸福感的内在基本要素
        6.1.1 积极的幸福体验
        6.1.2 消极的情绪体验
    6.2 媒介幸福感机制影响模型转化过程
        6.2.1 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
        6.2.2 情感享受及情感替代
        6.2.3 社会学习及逃避现实
        6.2.4 接受现实及相对剥夺
7 流转与规避:媒介养心的幸福感模型
    7.1 媒介养心的结构
        7.1.1 需要成分
        7.1.2 情绪成分
        7.1.3 认知成分
    7.2 媒介养心的信任与依赖
        7.2.1 融入与同化
        7.2.2 内隐与外化
        7.2.3 共享与共情
        7.2.4 刺激与反应
    7.3 媒介养心的动态模型
        7.3.1 静态与动态的交互影响
        7.3.2 文化同化及内化的转换
        7.3.3 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性
        7.3.4 相关因素具有相关性
8 方向与引擎:受众从媒介中寻求幸福感的研究
    8.1 媒介幸福感信息寻求动机
        8.1.1 工具性寻求
        8.1.2 利益性寻求
        8.1.3 自我保护性寻求
    8.2 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
        8.2.1 个体因素
        8.2.2 媒介内容
        8.2.3 媒介形式
        8.2.4 媒介接触
9 拥有与超越:媒介幸福感的促进路径
    9.1 媒介幸福感促进
    9.2 媒介幸福感促进的相关因素分析
        9.2.1 共情共享:促使情感的流转
        9.2.2 收益平衡:保持发展的动力
        9.2.3 负载拓展:容纳信息与超越
    9.3 媒介幸福感的促进策略
        9.3.1 媒介学视野的具体促进措施
        9.3.2 受众视野的具体促进措施
        9.3.3 文化视野的促进策略
10 回归与呼唤:构建多位一体媒介干预策略
    10.1 媒介干预因素分析
        10.1.1 需要威胁:冲突下的和谐
        10.1.2 知情冲突:自我身份迷失
        10.1.3 社会认同:促进和谐氛围
        10.1.4 生态因子:整合差异视野
    10.2 媒介干预的原则
        10.2.1 及时应对原则
        10.2.2 动量缓冲原则
        10.2.3 最小伤害原则
        10.2.4 整体平衡原则
    10.3 建立媒介干预策略
        10.3.1 针对媒介内容的干预
        10.3.2 针对媒介形式进行干预
        10.3.3 针对媒介接触进行干预
        10.3.4 针对受众进行同质化干预
        10.3.5 针对受众负性情绪进行干预
        10.3.6 针对信息贫困进行宏观干预
11 童年的回归:流动儿童媒介幸福感的研究
    11.1 研究问题
        11.1.1 流动儿童的界定
        11.1.2 流动儿童与媒介
    11.2 研究方法
        11.2.1 被试
        11.2.2 研究工具
        11.2.3 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手段
    11.3 研究结论
        11.3.1 描述性结论
        11.3.2 主要发现
    11.4 促进流动儿童媒介幸福感的建议
        11.4.1 以流动儿童为本,打造幸福圈
        11.4.2 应增强媒介互动,促进正能量流动
        11.4.3 媒介应建立“游泳模式”
        11.4.4 媒介应守住流动儿童心灵的栅栏
12 公平与正义: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幸福感的研究
    12.1 研究基础
        12.1.1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研究
        12.1.2 新生代农民工与媒介
    12.2 研究方法、过程及研究对象
        12.2.1 研究方法
        12.2.2 焦点小组访谈过程
        12.2.3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发现
        12.3.1 新生代农民工所偏爱媒介类型
        12.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接触时间
        12.3.3 媒介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幸福感及问题
1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青少年媒介幸福感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成果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凤凰电视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确定
    二 研究现状和文本视域
    三 研究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时地利人和的多维契机重合
    第一节 全球性扩张的战略趋势
        一 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
        二 默多克的全球传媒帝国野心
        三 刘长乐的传媒梦想
        四 东西论剑
    第二节 香港地缘优势
        一 香港地理优势
        二 香港世纪回归
    第三节 凤凰卫视的时空机缘
        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
        二 最大的传媒市场在中国
第二章 国际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多元文化融合
    第一节 “拉近全球华人距离的”国际风范
        一 泛中国化的国际视域
        二 高屋建领的全球视野
        三 两岸三地的沟通桥梁
    第二节 守望民族精神的家园
        一 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 华人血脉的重塑
        三 华人故事的感知
    第三节 “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的本土文化自觉
        一 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华语新闻频道
        1、世界文化霸权和中华文化自觉
        2、西方传媒的霸权操控和华语媒体的多边振兴
        3、争夺华人话语权的博弈
        二 华语解读
        三 华人叙事
        四 华人媒体众志成城
第三章 文化、专业与商业的多重整合战术
    第一节 差异化生存
        一 新闻意识实现突围
        1、新闻立台的品格转型
        2、拾遗补缺的资讯规则
        3、大事直播的专业机制
        4、知情权益的最大满足
        二 “另类”路线人本传播
        1、解构主义颠覆传统
        2、创新原则永不言败
        3、电视本质专业审美
        三 成本观念增加盈利
        1、素材增值
        2、“拿来主义”
        3、人尽其“用”
        4、广告“制裁”
    第二节 品牌营销
        一 品牌定位
        1、品牌价值
        2、竞争定位
        3、品牌识别
        二 品牌在播包装
        1、LOGO设计
        2、频道包装
        3、栏目包装
        4、频道编排
    第三节 形象推广
        一 品牌树立
        1、“三名”主义的造星策略
        2、大事发生看凤凰的形象树立
        二 品牌推广
        1、电视行动整合营销
        2、无处不在的公关
        3、名人效应
        4、借机造势
第四章 主流意识形态、精英与大众的多向传播复合
    第一节 政治夹缝中生存
        一 本土化新闻自律
        二 政治观点尽量一致
        三 中国事件海外市场
        四 敏感问题中立立场
    第二节 高端传播逻辑
        一 “三高”受众
        二 精品意识
        1、精品节目
        2、资讯精髓
        3、精英叙事主体
        三 文化品格
        1、历史情结
        2、教育公德
        3、书生言责
        4、人文情怀
    第三节 人性化传播
        一 回归电视本质的大众传播模式
        1、娱乐专业化
        2、处处放轻松
        二 受众本位的人性互动
        1、真心言说的审美范式
        2、个性解读的生命魅力
        3、人性互动的传情模式
第五章 东西南北“和”凤凰
    第一节 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融合
        一 文化的融合趋势
        二 “凤凰”图腾的文化寓意
    第二节 一群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
        一 传统与现代并存
        1、东西南北荟萃
        2、民族文化精髓
        二 专业与激情并茂
        1、感性的新闻专业主义
        2、专业的理想主义
    第三节 东方理念西方模式
        一 东西较量
        二 海纳百川的管理术
        1、种梧引凤的人才观
        2、我们都有一个家
        三 新媒体整合
        1、跨媒体产业链
        2、媒体未来走势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愚石居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李彬生平、着作及思想
        1.1.李彬生平
        1.1.1 家族背景
        1.1.2 行年
        1.1.3 交游
        1.2 着作及流传情况
        1.3 主要事迹及其独特思想探究
        1.3.1 举而不仕 隐不弃俗
        1.3.2 儒佛两异 儒而参释
    2.李彬散文研究
        2.1 李彬散文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思想
        2.1.1 论说杂文
        2.1.2 诗文评论
        2.1.3 叙记文
        2.1.4 书信应酬
        2.2 李彬散文艺术特点
        2.2.1 夹叙夹议,说理形象
        2.2.2 层次构思手法多样
        2.2.3 文笔简洁生动、质朴古雅
        2.2.4 善用修辞,手法灵活
    3.李彬诗词研究
        3.1 古近体诗的主要内容思想
        3.1.1 山水田园
        3.1.2 即事感时
        3.1.3 怀古咏史
        3.1.4 吟咏风物
        3.1.5 赠答祝颂
        3.2 古近体诗艺术特点
        3.2.1 现实主义性较强
        3.2.2 擅长借景抒情
        3.2.3 语言风格清淡雅致
        3.2.4 修辞方法丰富多变
        3.3 李彬词的研究
结语
《愚石居集》文、诗、词校注
    凡例
    校记
        1 愚石居说
        2 《曾子责子夏》论
        3 毙鹤问
        4 《阿玉山刺史诗集》序
        5 《省身斋诗集》序
        6 家孝廉十千侄诗序
        7 《荒山堂诗集》叙
        8 题石南张会捷传
        9 万兴寺记
        10 重修接龙桥碑记
        11 重修北帝祠记
        12 陈敷和邑侯重修西门桥记
        13 龙兴寺募修引
        14 重修三官楼石坊、香积厨大门石砌记
        15 鼎建八角亭金刚殿记
        16 贵县镇龙寺记
        17 与张素庵邑侯书(附回书)
        18 上余兰城别驾书
        19 复梁蟊云书(一)
        20 再答梁矞云书
        21 与梁倬云书
        22 复梁矞云书
        23 知己辨戏答姜非熊
        24 寿庄公谋郡丞序
        25 寿徐嘉臣别驾叙
        26 寿高平南文
        27 寿邓太君文
        28 寿赵柏岩先生八十叙
        29 寿梁倬云外翰叙
        30 寿博白韦司训
        31 祭马伏波文
        32 祭平南孙邑侯文(代)
        33 祭阎太翁文
        34 祭韩总戎文
        35 祭萧宜人文
        36 祭县君安人文
        37 祭刘孺人文(代)
        38 蒙赓飏明经墓志铭
        39 萧太翁画像赞
        40 弥庙祀田记
        《愚石居诗文集》诗歌:纪游草(一)
        1 过分水塘
        2 欲登湘山不果
        3 浯溪石镜
        4 湘江卧病
        5 舟泊衡阳遇雨
        6 湘南更舟
        7 星沙怀陈允畏孝廉
        8 洞庭
        9 岳阳楼
        10 祭风台
        11 舟过沙阳,风雨大作,至暮稍霁
        12 舟泊黄鹤楼闻笛
        13 过武昌市有感
        14 沽酒
        15 汉阳赠倬人长兄
        16 过武胜关(关在豫楚界,时自豫入楚)
        17 过义阳同赵玉圃晚眺
        18 过黄河
        19 殷太师墓
        20 过岳武穆故里
        21 沙河晓行
        22 京师除夕
        23 上朝遇雪
        24 午门叩驾
        25 京邸示仆
        26 漓江舟次
        27 望三洲岩
        28 崧台
        29 舟中有感(时移泊佛山)
        30 久客
        31 舟过苍梧(二首)
        32 蒋倬庵总戎招饮,歌妓秀英以扇索句,赋而遣之
        33 代简孙参军
        34 赠葆生兄家太守
        35 归舟
        36 次家侍御弟台林方伯、王安之夫子游七星岩
        《愚石居诗文集》诗歌:倦游草(一)
        37 新卜山居
        38 怀古杂咏
        39 落花
        40 对落花感赋
        41 饮罢登山
        42 南山秋夜
        43 游南山新庵有感
        44 秋日横槎枢部叶伯霖先生诗筵见惠次韵
        45 送星岸鲍邑侯
        46 园馆晚坐
        47 寿实音禅师
        48 闲居诸同志招饮
        49 竹园招饮
        50 斯文岩夜坐
        51 癸丑移寓山肚,容庵郑邑侯携酒炙见过,兼以诗惠,次韵酬之
        52 岩居感怀
        53 郑容庵邑侯见访不遇
        54 访觐徽茂才
        55 纪乱十咏
        56 避乱三首
        57 丁丑大水
        58 戊午复大水(时值用兵,师驻境上,力役及妇人)
        59 次广文蒋伯棠、曾宾王避兵韵(时同避山谷)
        60 山夜归云
        61 催饷使至有感
        62 蒋伯棠、曾宾王见访,兼惠以诗,次韵谢之
        63 过和章山居
        64 田父
        65 次途醉解嘲韵(耻庵有《何村七咏》见寄,山居各拈原题韵奉酬)
        66 月下怀古
        67 厥明忆醉
        68 罢钓(次耻庵原韵)
        69 寄怀黄景烈
        70 素酒钱
        71 酬吴孚恒扫地韵
        72 寄姜非熊
        73 谒平南府还山
        74 曾宾王还家,以诗告别,次韵送之(时避兵,同居山谷)
        75 卖屋
        76 上九问山
        77 早梅
        78 入谷歌
        79 良村庄次
        80 春日桃花
        81 过午
        82 喜晴登山示同学诸子
        83 广文与邑庠各茂才南山会饮次韵
        84 仲春之日雨雹(乙未)
        85 曾宾王以诗酒见祝,步韵奉和,兼约同醉
        86 城中阴霾思归,时寓僧寺
        87 客夜
        88 雨夜
        89 记旱(庚申六月,时兵火连年)
        90 兵燹之后,各乡相继逃亡,诸当道书托安集,笺剳盈案,不胜其烦,思将去之
        91 答友人客舍春日韵
        92 苦雨(自庚申冬至迄辛酉春分,积雨连月,不见天日,天变亦极矣)
        93 落花
        94 坝上看江
        95 踏青
        96 次姜非熊过旧居有慨韵(余故庐已毁,非熊过之)
        97 感事二首
        98 次韵酬文郁林总戎
        99 送安侯赵都阃移任怀远
        100 卖花吟
        101 乱后竹园访旧
        102 赠汝舟金太守
        103 赠木冠道人
        104 庄别驾摄篆龙城,以梨见惠
        105 酬杨石园寄怀次韵
        106 看南山登临即仙石刻
        107 寿庄一汉公祖
        108 途别世辅总戎伯兄
        109 次白野云邑侯春初游山韵
        110 送熊广文子明丁忧归里
        111 次杨仲昭侯来祝元韵
        112 和白野云邑侯除夕
        113 次杨邑侯思归
        114 邀杨邑侯仲昭、翟山宗孝廉过竹园
        115 次梁倬云、甘宁远过访元韵
        116 赠赵方贻孝廉新任浔州司铎
        117 送仁阖总戎朱还郡城
        118 悼亡妾
        119 部檄催任中书,三辞获免
        120 抱病谢客
        121 修园馆
        122 酬梁倬云
        123 白石吟(阎司马韵)
        124 南湖棹歌
        125 罗丛即事
        126 看镜
        127 酬梁药亭佩兰内翰次元韵
        128 新亭成,示同学诸子
        129 怀吴景徐
        130 邀曾义斋、黄雪庵、潘洁庵小酌
        131 蒙昭衡、蒙敷九、姚贶宾见访
        132 郑支伦过访
        133 和张邑侯素庵见祝
        134 送梁倬云之官湘源
        135 家总戎弟肖华过访(时陛见,还龙门)
        136 移居南山(自二图六村迁)
        137 迁居乌桕(时南山故居已毁)
        138 寄梁廷献
        139 园竹
        140 赠梁冶仙
        141 登舟
        142 舟中闻雁
        143 蒙敷九广文见访
        144 送马贞庵太守升任荆南大参
        145 偕诸弟侄回故土建宗祠
        146 自嘲
        《愚石居诗集续编》诗歌:纪游草(二)
        1 黄梁梦
        2 临水怀刘亦文(时都门回道,过邯郸别去)
        3 和尚石
        4 市肉
        5 舟破
        诗歌:倦游草(二)
        6 怀澹公杨夫子
        7 哭杨仲昭世兄(仲昭以寻父不遇,由粤出吴,病故庐龙道中,三月而讣始至)
        8 看采茶,语诸子侄
        9 次杨仲昭《吊明妃》韵
        10 失薪疏
        11 中秋即事
        12 次课儿韵
        13 忆去年
        14 纸鸢
        15 寿番禺某翁六十乞言
        16 寿某孺人八十乞言
        17 哭蒋棠伯广文
        18 送广文季郎归里
        19 仲冬雷鸣无雨
        20 麻卑江仙迹
        21 人日瓶花
        22 酬余耻庵来祝
        23 慰余耻庵扶亲出葬
        24 梅花(次梁国符韵)
        25 春
        26 夏
        27 秋
        28 冬
        29 偕邻人祈雨,获雨连日,诸友以诗见称,答之
        30 过照镜岭告仆(时大雾四塞,咫尺莫辨)
        31 同学诸子谒某中丞,不果送回
        32 看蝶
        33 嘲鸡鸭
        34 次山阴任子宜七夕韵
        35 怀进士黄克中(时广文苍梧)
        36 呈余耻庵山居
        37 酬弟伊久伊韵问疾
        38 赠安侯赵都阃
        39 寄复星岸鲍邑侯(次原韵)
        40 觉堂镜晓
        41 层楼晚眺
        42 西山屏翠
        43 南谯觉梦
        44 飞来大士
        45 双涌甘泉
        46 翠柏风涛
        47 扶桑捧日
        48 乙丑婚嫁一子一女,太守汝舟公祖以兼金四镒相馈,荣公之贶,因记之
        49 傀儡
        50 昼坐自记
        51 元宵歌舞
        52 金太守惠琉璃灯笼
        53 赠吴颖征新婚
        54 次廖千能年文瀑布韵
        55 解愚
        56 谢汝舟金太守惠冠带袍履
        57 祝纲庵刘别驾
        58 次李峨士邑侯七夕韵
        59 次杨石园《天花满座》韵
        60 送景徐吴君赴秋试
        61 寿汝舟金公祖
        62 和甘宁远孝廉始安寒雨韵
        63 次杨仲昭邑侯寄韵(时解任将归)
        64 与杜蜚宁夜坐
        65 僧实音送炉,璧之
        66 次杨仲昭邑侯邀游上元值雨韵
        67 上元夜雨次韵
        68 贺翟广文失火
        69 次曾义斋元旦拈香
        70 出城染病
        71 黄柑醇酒贻仲昭杨邑侯
        72 次曾义斋花鸟争春韵
        73 寿杨邑侯(时方解绶)
        74 次张素庵邑侯九日重游南山韵
        75 赠子千学博归里(效尧夫首尾吟)
        76 次梁倬云明经菊影吟
        77 贱日曾义斋、王雪庵以诗并酒炙见祝奉酬
        78 督学靳益庵去思碑
        79 观书倦眼二首
        80 久雨坏屋
        81 竹亭篱外花
        82 别临浦张渐逵孝廉长短句
        83 怀晋江伯昭杨世兄
        84 贱辰蒙广文、赵鹤洲年侄过祝(留同醉六句)
        85 谢苏邃予
        86 谢蒙昭衡敷九昆玉
        87 留款倬云昆玉七言六句
        88 徐克肫、吴景徐、谭健之、张运纪诸明经见祝,命儿曹款之六句
        89 次阿刺史舟行纪事
        90 与姚贶宾小酌
        91 酬横州孝廉钟天闲年文
        92 送朱季兰还始安
        93 系龙洲次黄崧邮别驾韵
        94 语从孙彦纶
        95 别谢梁廷献内侄昆季
        96 辞曾义斋中秋召
        97 九月晦日芙蓉
        98 竹园对客
        99 闻盗
        100 派诗并序
        101 寄梁矞云
        102 淡居董园,乐渊三弟到家
        103 与矞云孝廉寄乃兄倬云
        104 酬曾义斋
        105 客送画
        106 风卷诗幅
        107 次曾义斋春日韵(三首)
        108 嘲元宵歌舞
        109 四君子诗
        110 赠友人水阁
        111 看园花
        112 赠潘润乔兄弟游泮
        113 邑中公议后至
        114 春日儿辈修亭馆
        115 贱日登山
        116 风狂碎花
        117 赵鹤洲惠麺酒
        118 与钟石攻广文夜饭
        119 寿淡居弟
        120 寿董园弟
        121 寿张素庵邑侯
        122 赠覃健之新居
        123 寄姚贶宾
        124 赠黄榴声山居
        125 饮吴俊臣馆次
        126 送曹图南下舟
        127 盗笋
        128 盗花
        129 陈敷和邑侯过访
        130 端阳菊花次曾义斋韵
        131 赠黄翼歧
        132 怀蒙昭衡
        133 送内侄梁昌言之官石南
        134 和曾义斋紫菊
        135 赠医士
        136 次曾义斋人日南山拈香韵(二首)
    3.附词(十二首)
        1 桃花(调长相思)
        2 嘲木匠(调望江南)
        3 归舟(调浣沙溪)
        4 晨起(调鹧鸪天)
        5 诛虱(调浪淘沙)
        6 花恨(调鹧鸪天)
        7 竹恨(调长相思)
        8 柳恨(调清平乐)
        9 池恨(调画堂春)
        10 笔恨(调江城子)
        11 墨恨(调临江仙)
        12 沁园春·同廖千能登独秀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

四、情系“魔方”──《时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庞敏. 南昌大学, 2020(01)
  • [2]李商隐、杜牧诗歌中的小说传记典故研究[D]. 王悦.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3]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研究[D]. 田锦霞. 湖南大学, 2017(07)
  • [4]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D]. 姚鹏举. 南京大学, 2016(05)
  • [5]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6]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D]. 袁爱清. 浙江大学, 2014(12)
  • [7]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8]打造电视频道的品牌魔方——凤凰卫视的创意之路[J]. 金岩. 科技智囊, 2010(02)
  • [9]凤凰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 李杨.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09)
  • [10]《愚石居集》校注[D]. 方立顺. 广西大学, 2008(01)

标签:;  ;  ;  ;  

爱是“魔方”——“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