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你·爱你

怪你·爱你

一、怨你·爱你(论文文献综述)

邓一光[1](2008)在《我是我的神》文中指出生命在一处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诞生,也会在一处处不为人知的地方倒下。乌力天扬擦掉剃头推子上胎液般晶莹的黄油,把擦干净的剃头推子放在床头柜上,在病床上坐下,拿过一只枕头垫在腿上,把手伸向躺在床上的父亲,环住父亲的胳肢窝,慢慢用力,一点一点,

梁依睿[2](2020)在《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使用方式(口语,书面语)会影响语法结构。具有书面形式的语言和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的语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前者来说,口语和书面形式的常用语法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读写能力对个人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日常阅读是如何影响个人语法等问题还有待考究。本研究重点从普通话引语结构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直接引语在口语中比在书面交际中更为常见,并且在非书面语言的语法中更为突出。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被证实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使用间接引语。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文盲说话者的语法结构是否类似于这些语言的语法?或者识字和不识字的话语者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直接引语,证明直接引语的使用差异不是由读写能力的差别,而是由特定的语言方式(例如双向交流或者单向书面表述)引起的。我们通过开放性采访,采集对比文盲和非文盲被试在个人叙述中选择直接引语和其他描述方式的频率和用法,以及他们的形式与功能。本研究发现:1)文盲话语者和非文盲话语者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直接引语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某人的言语、思想或情感。2)读写能力对个人口语交际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没有显着影响。3)与文盲话语者相比,非文盲话语者使用更多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而非间接)引语的使用与交流方式(对话而非独白)关系更密切,读写能力会影响个人口语交际中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嵌人形式。

邵玉琢[3](2017)在《布凯利小说《努米底亚》的象征主义解读》文中研究表明摩洛哥作家塔利格·布凯利的处女作《努米底亚》获得2016年阿拉伯国际小说奖短名单提名,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穆拉德在柏柏尔山村成长经历以及和多名女性的情感纠葛,穆拉德在多重心理压力之下选择自杀。小说名字努米底亚源自柏柏尔人在马格里布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的名字,标志着柏柏尔民族发展壮大的盛世。阿拉伯国际小说奖评委会在对《努米底亚》的评语中指出,小说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穆拉德同多名女性的情感纠葛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摩洛哥历史、政治、宗教的看法。塔利格·布凯利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将自己对柏柏尔民族历史、政治、宗教的反思凝结在主人公穆拉德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将柏柏尔人守望的精神家园凝结在对努米底亚的追求中,将柏柏尔伟大的民族精神凝结在努米底亚的形象中。这既是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吸引笔者对小说进行分析的立足点之一。对小说中的象征主义解读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小说的文学性,揭示作者对柏柏尔民族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分别从符号学、叙事学、社会学批评三个层面对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对象征符号、叙事要件、文学主题逐一分析,增强解读的理论性和结构性,最大程度上减少象征解读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努米底亚》作为塔利格·布凯利的处女座获得阿拉伯国际小说奖提名,说明柏柏尔题材在当代阿拉伯文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象征主义出发对文本解读,揭示象征体系在文本中的运行机制,实现从文学领域观察阿拉伯社会应对现代化浪潮冲击的态度和反思。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运用符号学中的符号层级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进行了层级分析,将符号本身携带的意义与文本中隐含的象征含义结合起来,解读人物名字的深层次象征含义。第二章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情景构成、事件序列、建构世界、感受质四个叙事要件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利用象征将神话-历史-现实三个序列整合在同一文本,在神话世界-现实世界-象征世界三个维度中研究分析象征元素的运行机制。第三章运用社会学批判理论,将文本中的象征主题放置在摩洛哥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解读小说的深层主题和社会思考。

董立勃[4](2010)在《信风》文中研究说明不管社会环境怎么变,作为人,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信风》想肯定的,就是这种不变。当然,肯定的同时,一定也有否定。否定的是什么,我不想说那么多。

牛怡情[5](2020)在《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比较研究(1932-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发生的尹奉吉爆炸案,不仅在中国和韩国,还在东亚、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良知的中韩文人和政界人士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手段,高度赞扬了尹奉吉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不仅如此,中韩文坛的文人们也开始关注尹奉吉虹口炸案,以尹奉吉事迹为题材,创作了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人物传记等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尹奉吉虹口炸案发生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期间,中韩文人在中国国内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 40多篇与尹奉吉相关的文学作品。本论文将以叙事性较强的小说、剧本、人物传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依靠叙事学方法论,从比较的角度去剖析尹奉吉文学叙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征,以此客观评价它对于中韩抗日文学和抗日话语的形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论文为论证上述问题,将会聚焦于尹奉吉文学叙事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得出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以尹奉吉为题材的中韩作品有哪些叙事特征。另外,通过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的比较研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策略来看,中韩两国尹奉吉叙事一般采用按照正常时间顺序记叙的线性叙事模式。从文学叙事中尹奉吉形象层面来看,两国作家笔下的尹奉吉形象大致相同,都是勇敢、坚毅、无畏牺牲、有勇有谋的抗日英雄。在处理历史事件与文学叙事的问题上,中国的尹奉吉文学叙事呈现“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特征。资料空白给了作家更多的发挥余地,便运用了“对话虚构”和“细节虚构”的方式。对比韩国,目前笔者搜集到的韩国尹奉吉文学叙事以传记为主,因此叙事的历史性较强,叙事性较弱,对尹奉吉虹口炸案及其尹奉吉的一生的还原度较高,故而呈现真实性为主的叙事的叙事特征。以尹奉吉事件为题材的中韩文学作品及叙事对于中韩抗日叙事话语乃至东亚抗日叙事话语的形成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阙小兰[6](1995)在《爱人》文中提出 第一章 "喔喔喔!"一只老公鸡的啼鸣声中透出老当益壮的宏亮与自信,年轻、稚气的公鸡群起响应。天,在群鸡鸣叫声中蒙蒙亮了。随着鸡鸣声的起落,依山而建的姚村渐渐苏醒,从各家各户的土坯房的木格窗里,陆续闪出煤油灯浅黄的灯光。翠竹、绿芭蕉、苦楝树掩映者的小山村,传出早起妇女打扫庭院的"唰唰唰"声,摇

刘继华[7](2012)在《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文中认为莎士比亚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尤其是其悲剧,由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受各个时代莎评家的关注。然而,评论家投向莎氏喜剧的目光要少得多。大多数人认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观众,它们显示了剧作家精湛的创作艺术,却缺乏其悲剧和传奇剧等所具有的深刻性。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思想性必然具有统一性,一个伟大的剧作家,无论他创作的是悲剧还是喜剧,其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精湛的创作艺术与深刻思想的结合体,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历史剧、传奇剧等作品中体现的深刻性,势必也体现在他的喜剧之中。本论文以新批评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生平批评、解构主义等,选取莎士比亚创作早期公认不够成熟的《爱的徒劳》、中期较为成熟的《仲夏夜之梦》与公认为其喜剧巅峰之作的《第十二夜》三部作品,考察他喜剧作品的深刻性。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广泛影响英国的时代,他所生活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经历了两个大不相同的王朝,也见证了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的激烈斗争。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莎士比亚对时代、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是他作品思想深刻性赖以实现的前提。这种深刻性,在他的喜剧中是通过他的创作技巧这一渠道体现的。在《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和《第十二夜》这三部作品中,莎士比亚运用巧合、戏中戏和语言游戏等技巧,巧妙地将他对于社会、时代、人性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融入作品中。作品中的人物,则是呈现这些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的主体,镜像式的双重人物使作者深刻思想得以多维地呈现,给观众和读者带来欢乐的丑角,则很好地将这些深刻思想隐藏在笑声之下,使作者的思想在欢乐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刻。从这三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贯穿于莎士比亚所有喜剧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即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对真诚友谊的颂扬、对人性解放的讴歌和对和谐世界的憧憬,但同时也可看出,作品中大量的暗色因素同时对这些显性主题进行解构,让观众和读者看到人生与爱情的虚妄、幻想的破灭以及和谐世界的失落,反映出作者另一面的深刻思想,而这种由暗色因素体现的深刻思想,则延续至莎士比亚的悲剧、黑暗喜剧和传奇剧的创作之中。论文专门探讨莎士比亚喜剧,而且将其早期的喜剧作品与后来的作品视为一个体系,认为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作品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他早期的喜剧作品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论文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不同阶段与不同艺术成就的作品放在一起探讨,给以一个历时坐标,发现这些作品存在着共同的创作及思想特点,而且,这些创作与思想特点延续至其悲剧、传奇剧等其他类型作品之中。论文还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相联系,认为复杂的目的是深刻,莎士比亚深邃的思想是其作品深刻性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其作品复杂的结构、人物关系、语言等是其深刻性的表现形式,其深刻性是通过这些复杂的因素呈现的。同时,论文提出了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暗色因素”这一概念,指出莎士比亚喜剧从最初开始就普遍并明显存在许多非喜剧因素。所谓暗色因素,不但包括以往莎评家已经注意到的“悲剧因素”和“严肃因素”等,而且包括所有其他与喜剧结局、氛围等不相符合的因素。这一概念是对“悲剧因素”、“严肃因素”等概念的扩展。莎氏喜剧中的暗色因素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对人性、对生命意义、对人类理想的严肃认真的哲学思考,是体现莎氏喜剧创作深刻性的一个重要元素。本论文虽然不是对莎士比亚喜剧的全面研究,也不是对他全部剧作的系统研究,但从他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喜剧作品中,可以管窥贯穿于莎士比亚全部创作过程的深刻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

王硕丰[8](2013)在《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圣经》是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本书,它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此书成书于嘉庆年间,根据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翻译而来,共三十七卷,一百四十多万字,除《雅歌》及部分先知书未曾译出外,翻译了其余的《旧约》以及全部《新约》,作者是一位法国传教士——贺清泰。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至今鲜有问津,实为可惜。在国内,研究《圣经》汉译的学者多从马世曼译本及马礼逊译本入手,而更早期的着作却被忽视。当下对于汉语神学的梳理,若忽略早期《圣经》的译介工作、不从源头做起,则根本无法理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不回到根本,就不可能重建中国基督宗教史。因此应弥补这部分盲点,以扎实的态度回归原点,进行最根本的探索。更何况今天天主教的权威《圣经》——《思高圣经》,是在其编者翻阅贺清泰《古新圣经》的基础上完成的。目前对于《圣经》的研究,尚未从对勘角度入手的案例,而校勘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发展至今,学术意义甚远。此外,佛经对勘的研究愈来愈多,近年来佛经研究者们频频从该角度着手,将汉文佛经与梵文、藏文等版本进行对勘,效果颇丰,对勘法在佛经研究中已受到相当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圣经》研究者们大可将日光投入该领域,学习、借鉴对勘法,吸取其智慧,从扎实的字句校对中,拓宽经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过去对于汉语《圣经》的研究,多以译本为主,进行任意解读与诠释,未从对照角度,将译本与源本进行对勘研究,而只有从最基础的对勘研究中,才可还原作者的翻译原貌,得出最扎实有力的论断。本文从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入手,与《古新圣经》的四福音书部分进行逐句对勘,以第一于原始资料为本,在语句的翻译中探索贺清泰翻译策略,从顺应性翻译、北京土语方言、语气助词、明清用语等角度,窥探贺清泰的翻译特色,从而归纳、总结出贺清泰在《古新圣经》的翻译、写作中采取的译经策略,以重现《圣经》翻译史的源头。全文第一章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介绍方法论意义,即对勘研究的运用,从我国校勘史入手,梳理早期汉语《圣经》翻译史、介绍汉语《圣经》研究史以及对勘法对十汉译《圣经》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贺清泰其人及《古新圣经》版本、结构、内容、注解部分、序言等进行介绍,以及源本哲罗姆《拉丁通俗本圣经》;第三章为翻译策略,分别从西方《圣经》翻译史、利玛窦路线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介绍贺清泰译本的翻译背景,以及《古新圣经》中的具体翻译现象;第四章在对勘基础上,从新词、神学词汇两方而分别予以探讨,从外来词角度、概念史角度将对勘做一研究,梳理部分神学词汇在早期汉语《圣经》中的流变情况,分析神学概念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古新圣经》作为现存最早的汉译白话本《圣经》,在《圣经》汉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语言史等多方面深具价值,值得从不同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时间、能力有限,本文将《古新圣经》与《拉丁通俗本圣经》、《思高圣经》的四福音书部分进行了对勘,希望日后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并在对勘基础上,从多角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层次探求。

英·伯格曼,胡榕[9](1995)在《婚姻场景(续完)——(电影小说)》文中认为 四、哭泣的谷地 一年以后,九月里一天的傍晚。门铃声。正在厨房准备正餐的玛丽安娜去开门,边走边往镜子里打量了自己一眼。 约翰:你好! 玛丽安娜:你好。进来吧。 约翰:请原谅我迟到了。车有些问题,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吻她的脸)。你气色很好,连衣裙也非常漂亮。

向春[10](2005)在《刀子的温存》文中提出 你的手创造我,造就我的四肢百体。你还要毁灭我。求你纪念,制造我如抟泥一般。你还要使我归于尘土吗?你不是倒出我来,好像奶,使我凝结如同奶饼吗?你以眼和肉为衣给我穿上,用骨与筋把我全体联络。你将生命和慈爱赐给我,你也眷顾保全我的心灵。——《圣经·约伯记》1、我有充分的理由和父亲打一架我出生在一个高原小镇子上,背靠大山面向黄河。要不是每天晚上有几列火车轰轰烈烈地从一万人的睡梦中滑过,我们这里可以说是与

二、怨你·爱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怨你·爱你(论文提纲范文)

(2)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Literacy
        2.2.1 Current Figures and Situation of Illiterate Speakers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Reported Speech
        2.3.1 Definit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n Reported Speech
        2.3.2 Research o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2.4 Reported Speech and Literacy
        2.4.1 Languages with and without a Writing System
        2.4.2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Modes: Speaking vs. Writing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Overview
    3.2 Participants
    3.3 Study Plan, Stimuli and Preparations
        3.3.1 The Frog Story
        3.3.2 The Pear Film
        3.3.3 Interview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3.4 Protocol
    3.5 Problems with the Elicitation Data
    3.6 Codification
        3.6.1 Object of Study
        3.6.2 Transcription and Codification Process
        3.6.3 Categories of Speech
        3.6.4 Features of Quotations
Chapter 4 Results
    4.1 Overview
    4.2 Resul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4.3 Source and Meanings of Quotations
    4.4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4.5 Results on Fictive Speech
    4.6 Results on Other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
Chapter 5 Discussion
    5.1 Overview
    5.2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Other Alternatives
    5.3 Features,Source or Meanings,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5.4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6.1 Summary
    6.2 Limitations
    6.3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Data Transcription and Symbols
Appendix 2 Codification(Illiterate group)
Appendix 3 Codification(Literate group)
Appendix 4 Transcripts

(3)布凯利小说《努米底亚》的象征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1章 《努米底亚》人物的象征含义
    1.1 穆拉德:认同危机的象征
    1.2 努米底亚:精神追求的象征
    1.3 茱莉亚:殖民苦难的象征
    1.4 妮达尔:命运抗争的象征
第2章 《努米底亚》叙事的象征运用
    2.1 《努米底亚》的情景构成:神话-记忆-现实相互交汇
    2.2 《努米底亚》的事件序列:“双文本”互为照应
    2.3 《努米底亚》的建构世界:神话-现实-象征互相转化
    2.4 《努米底亚》的感受质:贯穿联系三个世界
第3章 《努米底亚》主题的象征表达
    3.1 历史主题:柏柏尔人的回归
    3.2 政治主题:殖民与反抗
    3.3 宗教主题:世俗与极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信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谁也不知什么时候会相见
第二章黑烟掠过黄昏的宁静
第三章漫天彩霞看上去很美
第四章春天的雨有时也会很冷
第五章眼泪很柔软也很坚硬
第六章什么季节都有树叶飘落
第七章谁知走在路上会遇到什么
第八章鲜湿的泥土散发着清香
第九章麦子和野草一块儿生长
第十章阳光下也会有泥石流
第十一章有些寒冷和季节无关
第十二章天堂的门其实不在天上
第十三章再厚的冰层下也有水流
第十四章好多大事都发生在秋天
第十五章结束往往也是开始

(5)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比较研究(193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韩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的形成及其特征
    2.1 尹奉吉文学叙事的形成
        2.1.1 尹奉吉事件对中韩两国的影响
        2.1.2 抗日背景下出现的尹奉吉文学作品
    2.2 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的特征
        2.2.1 中国尹奉吉文学叙事及其特征
        2.2.2 韩国尹奉吉文学叙事及其特征
第三章 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比较
    3.1 叙事方法——线性叙事
    3.2 尹奉吉文学叙事中的人物形象
        3.2.1 中国尹奉吉文学叙事中的人物形象
        3.2.2 韩国尹奉吉文学叙事中的人物形象
    3.3 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结合上的特征
        3.3.1 中国尹奉吉叙事的虚实结合模式
        3.3.2 韩国尹奉吉叙事的以真为主模式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鸣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
    第二节 莎士比亚喜剧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方法、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四节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刻性赖以实现的前提
    第一节 历史背景:地理大发现
    第二节 社会背景
        一 两个王朝,两个国君
        二 两种势力,两种社会状态
    第三节 文化背景
        一 文艺复兴
        二 戏剧创作传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创作技巧:深刻性的体现渠道
    第一节 巧合:情节安排中的深刻性
        一 《爱的徒劳》中的巧合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巧合
        三 《第十二夜》中的巧合
    第二节 戏中戏:套盒结构中的深刻性
        一 《爱的徒劳》中的戏中戏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
        三 《第十二夜》中的戏中戏
    第三节 话中话:语言游戏中的深刻性
        一 语言的多重性
        二 历史时事影射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人物塑造:深刻性的呈现主体
    第一节 人外有人:深刻性的双维呈现
        一 《爱的徒劳》中的双重人物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双重人物
        三 《第十二夜》中的双重人物
    第二节 小丑:深刻性的欢乐呈现
        一 《爱的徒劳》中的丑角
        二 《仲夏夜之梦》中的丑角
        三 《第十二夜》中的丑角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与《第十二夜》的主题思想:深刻性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人性的赞歌:三部喜剧的显性主题思想
        一 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二 对真诚友谊的颂扬
        三 对人性解放的讴歌
        四 对和谐世界的憧憬
    第二节 喜之不喜:三部喜剧中的暗色因素
        一 死亡的阴影
        二 虚妄的爱情
        三 幻想即幻灭
        四 和谐的失落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总结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点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8)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1 前人研究成果
        1.2 我国校勘发展史
        1.3 对勘法研究《圣经》
        1.3.1 《圣经》汉译史
        1.3.2 汉语《圣经》研究史
        1.3.3 《圣经》对勘研究法
    第二章 贺清泰与《古新圣经》
        2.1 贺清泰
        2.2 《古新圣经》藏本
        2.3 《古新圣经》源本——武加大本
        2.4 《古新圣经》内容
        2.4.1 《古新圣经》结构
        2.4.2 《古新圣经》注解
        2.4.3 《古新圣经》序
    第三章 《古新圣经》翻译策略
        3.1 西方《圣经》翻译史
        3.2 耶稣会来华历史背景
        3.3 利玛窦翻译策略
        3.4 《古新圣经》翻译分析
    第四章 对勘分析
        4.1 佛经对勘的启示
        4.2 词汇角度
        4.3 概念角度
        4.4 小结
第二部分 《古新圣经》拉汉对照本
    第一卷 玛窦福音
    第二卷 马尔谷福音
    第三卷 路加福音
    第四卷 若望福音
第三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9)婚姻场景(续完)——(电影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四、哭泣的谷地
五、文盲
六、世上某座黑房子里的夜晚

四、怨你·爱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是我的神[J]. 邓一光. 长篇小说选刊, 2008(02)
  • [2]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D]. 梁依睿. 浙江大学, 2020(08)
  • [3]布凯利小说《努米底亚》的象征主义解读[D]. 邵玉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4]信风[J]. 董立勃. 作家, 2010(11)
  • [5]中韩尹奉吉文学叙事比较研究(1932-1945)[D]. 牛怡情. 山东大学, 2020(12)
  • [6]爱人[J]. 阙小兰. 长城, 1995(03)
  • [7]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 刘继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8]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D]. 王硕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2)
  • [9]婚姻场景(续完)——(电影小说)[J]. 英·伯格曼,胡榕. 世界电影, 1995(01)
  • [10]刀子的温存[J]. 向春. 中国作家, 2005(11)

标签:;  ;  ;  ;  ;  

怪你·爱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