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力双盘磨精浆机的电气自动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王晨,胡楠[1](2018)在《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一)制浆造纸装备及其制造业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造纸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具有系统工程和信息融合特征,其生产过程既有化学化工过程,又有物理处理和流变过程,这就决定了制浆造纸装备的连续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制浆造纸装备是实现制浆造纸工艺过程的载体;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造纸工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率,包括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种结构、节能降耗、人力成本、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近二十年来,我国造纸工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水平接轨,除原料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改进外,主要得益于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反过来,造纸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浆造
张燕忠[2](2018)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造纸过程能量系统能耗异常诊断研究》文中认为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状态监测与异常诊断直接关系到造纸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能耗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指标,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对于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等特点的复杂的造纸过程来说,精确的数学机理模型难以得到;随着现代测量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造纸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数据。因此,如何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则纳入知识库,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与异常诊断能力,为企业的精益运营提供指导,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本论文在造纸过程能源管理系统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多元统计和智能优化算法,对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状态监测与异常诊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获取了生产能耗与过程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应用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对能耗控制图进行了模式识别,以监测过程能耗波动状况;从全局和局部来监测和诊断能量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变化规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点:(1)综述了造纸工业能耗特性,对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详细介绍了工业大数据对全球工业全方位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造纸工业对故障诊断分析技术的需求,对故障诊断分析现有的方法进行重点介绍。(2)基于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获取的大量历史数据,对造纸过程的耗能情况以及能源流向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关键操作参数和环境参数对生产能耗等指标的影响,发现能源利用不合理环节,为企业进一步改善给出建议。(3)采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造纸过程生产能耗和过程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对连续型数据进行离散化分级处理,然后运用Apriori算法产生频繁项集,筛选强关联规则,接着对挖掘结果进行解析,结合工艺分析,将有意义的强关联规则纳入知识库为能量系统异常诊断提供指导。(4)研究了一种将控制图的原始数据作为特征集,以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工具的造纸过程能耗控制图模式识别方法。首先采用Monte Carlo方法获得与实际造纸过程具有相似能耗特性的样本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6种控制图基本模式和6种控制图混合模式进行了模式识别,平均识别率为91.75%;针对BP神经网络在控制图模式识别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识别率进一步提高到96.08%;结合实际生产过程能耗数据,利用本文提出的网络模型对能耗控制图进行模式识别,从总体上探究生产能耗在不同模式下的波动状况,为能量系统异常诊断提供总体判断的依据。(5)研究了基于核主元分析和核慢特征分析的多变量异常诊断方法。针对造纸过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等特点,引入了核方法,建立了基于核主元方法和核慢特征方法的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多变量异常诊断模型。基于大量的能源历史信息设计4种不同的异常模式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将主元模型、核主元模型以及核慢特征模型对能量系统全局和局部进行异常诊断,通过对比,核主元模型在异常检测性能上优于经典主元模型和核慢特征模型,核主元模型能够对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异常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报警,同时在异常变量源的辨识中表现出较好的可靠性。(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发了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该软件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平台构建,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并集成了矩阵计算环境实现控制图模式识别和核主元模型的高效运算,以满足造纸过程能量系统在线监测和异常诊断要求。通过在实际造纸过程中的在线应用验证了所设计的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的有效性。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创新点有:(1)提出了一种采用3σ原则对连续型多变量值进行离散化分级的造纸过程能耗数据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应用该关联规则方法对造纸过程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挖掘,获得了生产能耗与过程变量之间的关联规则,把关联规则纳入知识库,为能量系统异常诊断提供依据。(2)建立了一种将控制图的原始数据作为特征集,以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工具的造纸过程能耗单变量控制图模式识别模型,能够从总体上探究生产能耗在不同工况下的波动状况,为能量系统的异常诊断提供了总体判断的依据。(3)提出了一种基于核主元分析与核慢特征分析的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状态监测与异常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好的提取能量系统大样本集的非线性特征,降低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具有较好的异常诊断性能。
邱锦强[3](2016)在《中高速卫生纸机打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低碳环保、绿色工业的发展要求下,国内生活用纸生产商纷纷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低速卫生纸机,取而代之的是中高速卫生纸机。然而,中高速卫生纸机对成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三分造纸,七分打浆之说。目前,大多数制浆生产线应用的恒功率打浆控制方案难以保证稳定的成浆质量,即难以保证稳定的打浆度。因此,打浆度的稳定是生活用纸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河北某卫生纸厂的高速卫生纸机浆纸生产线的制浆工段为控制对象,在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KCT-15)的资助下,围绕打浆度软测量技术及恒打浆度控制系统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分述如下:(1)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打浆度软测量模型的研究针对打浆度软测量模型需要大量样本数据训练、泛化能力不足之问题,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打浆度软测量方案,并将其与神经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网格搜索-交叉验证,对SVM打浆度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建立起拟合能力与泛化能力都比较良好的打浆度模型。充分利用SVM算法小样本训练的优势,设计了打浆度SVM模型的校正方案。(2)恒打浆度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其联锁保护方案的设计针对传统恒功率控制方案无法控制成浆质量的缺点,基于SVM软测量模型提出了一种恒打浆度串级控制策略。通过对功率与打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设计出打浆度主回路控制器,并对磨浆机的进退刀算法进行了改进。为防止碰盘导致设备损坏,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安德里茨的盘磨安全保护技术进行剖析,设计了逐级解锁的联锁保护逻辑,用于对三盘磨浆机的全面保护。(3)基于OPC技术的成浆质量控制系统的实现由于制浆生产线外围设备数量多,打浆过程控制逻辑复杂,程序实现困难。本文以S7-400PLC为硬件基础,以PCS7软件为应用开发平台,完成DCS的开发,实现对制浆生产线的控制。利用OPC技术实现MATLAB与WinCC变量之间的通信,将恒打浆度串级控制方案应用于实际的打浆控制系统中,实现了对制浆生产线成浆质量指标的稳定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所开发包含恒打浆度控制的制浆过程DCS已于2015年9月投入运行。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恒打浆度控制方案控制效果更加稳定,变占空比的引入缩短了盘磨启动时间约20%。打浆度在线软测量结果与实验室化验值之间的误差稳定在±0.5°SR内,抄纸工段的成纸一等品率提升了4%,浆耗由1.120降低至1.055,有效提升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率。
卢立[4](2013)在《基于PCS7平台的造纸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本项目来源于成都印钞有限公司内部自筹项目。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在DCS以及PLC自动化控制平台方面的状况,指出了早期DCS以及PLC系统技术的优势以及局限。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微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DCS系统架构与PLC系统架构相互渗透,新一代集管理、信息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平台日趋成熟。文章分析了传统DCS系统和PLC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研究了适合用户需求的控制系统的架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及技术支持。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应用要求,对整个应用系统的人机操作界面进行了设计。系统能够在正常状态工作并随时将系统运行的详细状态反馈给用户。该系统是一套用于钞票纸以及高端防伪纸生产控制的一个自动化控制平台。该平台以西门子S7-400系列控制器为控制核心,以西门子(TP)触摸屏和PC为人机交互平台,以西门子PCS7平台作为数据的处理统计中心,通过与控制器的通讯,实现数据的高速采集、处理和分析。这样的控制平台,既发挥了现代控制器运行内存空间大、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强和可靠性好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触摸屏体积小、结构简单的优势以及上位机(PC机)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得该平台简洁大方,可靠适用。全文对DCS控制系统及PLC的历史和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描述了DCS和PLC系统架构的特点和本项目的意义。详细阐述了该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为系统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触摸屏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了触摸屏的应用和发展。分析了该项目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架构。结合该项目的应用特点以及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该应用项目的软件架构。对控制系统顺序控制功能进行了阐述,以实际应用为例,介绍了顺序控制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最后,总结和回顾,并对将来的工作确定了研究的方向。
宋杰[5](2012)在《年产25万吨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方案设计》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们对商品的包装越来越重视,以瓦楞纸板为主的纸质包装材料在众多包装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瓦楞纸板向轻量化、微型化的发展,瓦楞原纸也必须向高强度、低定量发展。由于长期以来瓦楞原纸的低附加值,国内造纸企业对瓦楞原纸生产线的投建不多,导致国内瓦楞原纸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高强瓦楞原纸,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市场需求,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大力发展高强度低定量的瓦楞原纸市场,符合市场需求,是社会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一条年产25万吨左右的高强瓦楞原纸项目的纸机方案,纸机方案的选择借鉴于企业内部原箱板纸生产线以及国内其他瓦楞原纸纸机,是在目前国产纸机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进、创新,某些特殊工艺直接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本方案所用原料为国内废纸和少量渣浆,选用Kandant Black Clawson(KBC)公司的废纸处理线。纸机选用国产的5500/900瓦楞原纸纸机,抄造产品定量80140g/㎡,工作车速800m/min,卷纸机纸幅宽5500mm,采用交流变频分部传动,生产能力为697t/d。纸机部分主要流程为流浆箱→网部→压榨→前干燥→施胶→后干燥→卷取,配有供浆系统、真空系统、损纸处理、白水回收、胶料制备、蒸汽冷凝水、Dl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Quality Control System(QCS)等辅助系统。其中流浆箱是直接从奥地利安德里兹引进的带有稀释水的水力式流浆箱,它具有很好的上浆匀度;网部选用的全陶瓷脱水元件既能加大脱水效果又可以减轻对聚酯成形网的磨损,同时配备顶网的装置让成纸匀度更加稳定;压榨部采用真空吸移辊+大辊径压榨+真空吸引辊+靴型压榨的组合,达到全封闭引纸,宽压区压榨的选用可以提高压榨部的脱水效果,创造性地把靴型压榨技术应用到国产瓦楞原纸纸机上;干燥部采用三段通气方式,通过压缩空气控制的无绳引纸减短了引纸时间,提高纸机效率;在干燥部间加添了斜列式表面施胶机,表面施胶可以提高瓦楞原纸的强度,改善纸张的表面性能。项目所用的蒸汽来自于企业的自备热电厂,企业也配备了污水处理站。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可以经过压滤机处理后掺杂到热电厂的煤里进行燃烧,也可以进行卫生填埋;车间白水通过白水回收多盘全部回用到生产线,造纸污水经过污水站处理后可以达到直接外排标准。本项目总投资约28340.4224万元,生产的高强瓦楞原纸价格按3000元/吨、年生产时间以340天计算,所交利税达到2487.1951万元/年,全年利润可达7899.9937万元,预计项目回收年限5.59年(其中包括2年建设期)。
李宜山,张喜迎,梅俊杰[6](2012)在《MACS系统在15万t/a白卡纸生产线应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MACS系统15万t/a白卡纸生产线全流程DCS。电气传动检制,实现了一体化的控制网络。
危志斌,宋淑娟,张瑞杰[7](2011)在《崛起中的我国造纸业带动国产制浆造纸装备业快速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造纸业的崛起带动了国产制浆造纸装备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制浆造纸装备和技术的引进对国内制浆造纸装备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造纸装备技术的发展与壮大;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为国内造纸装备企业走向国际化培养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无论是制浆装备、造纸装备还是成品加工整饰装备、水处理装备,国内装备企业已异军突起,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更大突破。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8](2010)在《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一)制浆造纸装备及其制造业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造纸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既有化学化工过程,又有物理处理和流变过程。制浆造纸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三方面的作用:①提供制浆造纸工艺的化学过程所需的环境和条件;②实现制浆造纸工艺所需的物理处理和流变所需的机械机构;③发挥着联系各工艺单元所需的传输、中转、储存等作用。
侯庆喜,张红杰,王进[9](2010)在《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纸和纸板的总产量为8640万t,连续两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上纸幅最宽、车速最高和自动化水平最先进的纸机都在中国,许多国际知名的造纸装备、化学品、造纸织物和商贸服务等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有业务机构,有些还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近几年,我国纸和纸板生产量以约13%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消费量年平均增长超过10%。造纸企业数量已经从过去的5000多
董继先[10](2010)在《高浓磨浆机建模及APMP磨浆过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工业是国家轻工振兴规划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其主要发展方向为淘汰落后产能、走节能降耗的“低碳经济”之路。高浓磨浆是纸张抄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能耗环节,是制浆工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建立高浓磨浆机的力学及能耗模型,设计出结构合理的高浓磨浆机及其控制系统对高浓磨浆过程节能降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高得率制浆设备——高浓锥形磨浆机为研究对象,研究磨浆过程的力学和能耗模型,进而设计了一种新型三锥双流式的高浓磨浆机;针对APMP (Alkaline Peroxide Mechanical Pulping)高浓磨浆过程,研究了打浆度和湿重等成浆质量指标的软测量算法及APMP高浓磨浆过程的优化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基于SIMATIC PCS7开发平台的APMP高浓磨浆过程DCS控制系统。论文的主要贡献可总结如下:1)完善和揭示了高浓磨浆过程机理,为磨浆过程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指出:低浓磨浆是靠刀片与纤维之间的直接作用来磨浆,而高浓磨浆是依靠磨盘间高浓浆料中纤维的相互摩擦、挤压、揉搓、扭曲等作用来磨浆,磨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摩擦热能使浆料软化,有利于纤维的离解。2)建立和分析了高浓磨浆机力学模型,为盘磨齿形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高浓浆液在磨浆区内受力情况为磨盘摩擦力以及纤维之间作用力的影响二者之和;高浓磨区内纤维原料的受力情况不仅受高浓浆液本身的性能(如浆液的浓度、纤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等)的影响,而且和磨浆的条件(如浆液的输送压力、磨盘的转速、磨盘的间隙、齿形等)有关。3)建立和分析了高浓磨浆机的能耗模型,为较大幅度地降低现有高浓磨浆机的能耗提供理论依据。高浓磨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纤维原料既有流态的变化,又有物态的变化,流变总功耗是流态变化功率和物态变化功率之和;在一定的磨区结构和工艺条件下,调节磨浆比压可改变磨浆功率,磨浆效果也随之变化,改变磨盘间隙大小可调节磨浆比压。4)三锥双流新型高浓磨浆机的设计。在上述磨浆理论和力学、能耗模型的基础上,参考目前磨浆机的结构,完成了一种新型三锥双流高浓磨浆机结构的设计。新开发的高浓三锥双流式磨浆机将平磨区和锥磨区做成一体,可同时调节磨盘间隙。应用表明,与当前磨浆设备相比,此新型磨浆设备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磨浆均匀、切断少、成纸性能好等突出优点。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打浆度和湿重的软测量算法研究。建立一个以喂料螺旋转速、盘磨稀释水流量和磨浆电流为输入层,打浆度和湿重为输出层以及一个隐含层的三层前馈神经网络,采用生产过程中的在线测量数据和实验室的化验数据组成训练样本,利用改进的BP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打浆度和湿重软测量模型。6) APMP高浓磨浆过程优化控制及基于SIMATIC PCS7的控制系统实现。针对APMP制浆过程,在建立的过程稳态模型的基础之上,寻找一组合适的工艺参数的设定值,使打浆度和湿重等生产质量指标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产量最高、成本最小,即优质、高产、低耗;建立了一个由质量偏差目标函数、产量目标函数和成本目标函数组成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构造评价函数,把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利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借助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求解;在SIMATIC PCS7开发平台上,完成了APMP制浆过程的DCS控制实现。论文从节能的角度对高浓磨浆机的力学及能耗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设计问题以及高浓磨浆过程优化控制问题展开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1篇(其中被EI收录4篇,ISTP收录6篇),获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相关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项),相关成果获200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二、水力双盘磨精浆机的电气自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力双盘磨精浆机的电气自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据驱动的造纸过程能量系统能耗异常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造纸工业能耗特性概况 |
1.2 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研究现状 |
1.3 工业大数据 |
1.4 工业过程故障诊断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1.4.1 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 |
1.4.2 基于知识的方法 |
1.4.3 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造纸过程能耗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介绍 |
2.3 数据采集 |
2.4 数据预处理 |
2.4.1 异常值处理 |
2.4.2 空缺值处理 |
2.4.3 噪声处理 |
2.4.4 标准化处理 |
2.4.5 研究对象过程数据预处理 |
2.5 能量信息提取 |
2.6 研究对象能耗特性分析 |
2.6.1 能源使用分析 |
2.6.2 能流分析 |
2.6.3 不同操作工艺对生产能耗等指标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priori算法的能耗数据关联规则分析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变量选取 |
3.3 研究变量值的离散化 |
3.4 关联规则挖掘技术概述 |
3.5 Apriori算法 |
3.5.1 Apriori算法思想 |
3.5.2 频繁项集的生成过程 |
3.5.3 Apriori算法的实现 |
3.6 关联规则挖掘及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能耗单变量异常诊断研究 |
4.1 引言 |
4.2 控制图模式类型及样本数据的产生 |
4.2.1 控制图模式类型 |
4.2.2 样本数据的产生 |
4.3 神经网络 |
4.3.1 神经网络概述 |
4.3.2 BP神经网络 |
4.4 遗传算法 |
4.4.1 遗传算法概述 |
4.4.2 遗传算法的实现 |
4.5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 |
4.6 控制图模式识别仿真实验 |
4.6.1 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
4.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7 造纸过程能耗单变量异常诊断应用实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造纸过程能量系统多变量异常诊断研究 |
5.1 引言 |
5.2 核方法的基本理论 |
5.2.1 核函数及其性质 |
5.2.2 常用的核函数 |
5.3 基于核主元分析的多变量过程异常诊断 |
5.3.1 核主元分析基本原理 |
5.3.2 核主元分析的监控统计量 |
5.3.3 异常识别 |
5.4 基于核慢特征分析的多变量过程异常诊断 |
5.4.1 慢特征分析基本原理 |
5.4.2 基于核的慢特征分析算法 |
5.4.3 核慢特征分析的监控统计量 |
5.5 造纸过程能量系统的异常诊断 |
5.5.1 研究对象工艺 |
5.5.2 数据来源 |
5.5.3 能量系统重点耗能对象的异常诊断 |
5.5.4 能量系统重点耗能工序的异常诊断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的特点 |
6.3 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的开发 |
6.3.1 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 |
6.3.2 诊断软件设计 |
6.3.3 关键环节的实现 |
6.4 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的应用 |
6.4.1 用户登录模块 |
6.4.2 控制图与模式识别模块 |
6.4.3 在线监测模块 |
6.4.4 异常诊断模块 |
6.4.5 数据查询模块 |
6.5 在线监测与异常诊断软件的总体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中高速卫生纸机打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打浆理论与打浆控制研究现状 |
1.2.1 打浆机理介绍 |
1.2.2 打浆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打浆度软测量方案的研究 |
2.1 软测量技术简介 |
2.2 软测量建模方法 |
2.3 打浆度软测量建模分析 |
2.3.1 打浆度软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2 打浆度比能量模型 |
2.3.3 打浆度神经网络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SVM的打浆度软测量数学模型的研究 |
3.1 SVM简介 |
3.1.1 机器学习问题与统计学习理论 |
3.1.2 SVM回归原理 |
3.1.3 核函数 |
3.1.4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的联系与区别 |
3.2 打浆度软测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基于SVM的打浆度软测量数学模型 |
3.2.2 支持向量机仿真研究 |
3.2.3 RBF神经网络与SVM的仿真结果比较 |
3.2.4 SVM的参数优化 |
3.3 打浆度软测量模型的校正 |
3.4 本章小结 |
4 恒打浆度控制策略的研究 |
4.1 传统恒功率控制方案分析 |
4.1.1 打浆控制重难点分析 |
4.1.2 传统恒功率控制方案 |
4.1.3 传统恒功率控制的缺点 |
4.2 恒打浆度控制方案的设计 |
4.2.1 恒打浆度串级控制方案的设计 |
4.2.2 打浆度控制器的设计 |
4.2.3 功率控制器的改进 |
4.2.4 恒打浆度控制与恒功率控制的比较 |
4.3 打浆控制系统联锁保护的设计 |
4.3.1 安德里茨打浆过程安全保护逻辑介绍 |
4.3.2 三盘磨浆机安全保护逻辑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中高速卫生纸机打浆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SIMATIC PCS7系统简介 |
5.2 中高速卫生纸机制浆过程DCS的设计 |
5.2.1 硬件结构和硬件配置 |
5.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 恒打浆度控制方案在DCS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
5.3.1 恒打浆度控制方案的实现 |
5.3.2 系统运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打浆度软测量建模样本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PCS7平台的造纸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2 DCS 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
1.2.1 DCS 系统技术简介 |
1.2.2 系统的构成 |
1.2.3 DCS 系统的现状 |
1.2.4 DCS 系统的发展方向 |
1.3 DCS 系统的特点以及与 PLC 的比较 |
1.3.1 DCS 系统的特点 |
1.3.2 DCS 系统与 PLC 的比较 |
1.4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系统硬件结构配置 |
2.1 冗余技术 |
2.1.1 冗余技术应用的意义 |
2.1.2 冗余技术的发展 |
2.1.3 冗余技术在该系统的应用 |
2.2 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 |
2.2.1 现场设备配置 |
2.2.2 自动化系统的配置 |
第三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 |
3.1 人机界面在 PC 机上的应用 |
3.1.1 工艺流程界面的设计 |
3.2 人机界面在触摸屏上的应用 |
第四章 系统平台的软件应用 |
4.1 西门子 S7 系列控制器介绍【9】 |
4.1.1 西门子 S7-300/400 的编程语言 |
4.2 控制系统软件的应用 |
4.2.1 模块化设计 |
4.2.2 连续功能图表(CFC)的应用【12】《PCS7 入门指南》 |
4.2.3 顺序控制(SFC)的介绍【10】 |
4.2.4 顺序控制程序编写方法介绍 |
4.2.5 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五章 以制浆段为案例介绍工艺程序的设计 |
5.1 控制回路的程序设计 |
5.2 组程序的设计 |
5.3 程序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年产25万吨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瓦楞原纸的发展现状 |
1.2.1 瓦楞原纸的技术发展趋势 |
1.2.2 对瓦楞原纸原料结构的研究 |
1.2.3 对提高瓦楞原纸强度的研究 |
1.3 瓦楞原纸纸机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二章 工艺论证以及流程设计 |
2.1 产品技术指标 |
2.2 纤维原料的选择与配比 |
2.3 制浆工艺 |
2.3.1 碎浆 |
2.3.2 筛选净化 |
2.3.3 浓缩 |
2.3.4 精浆 |
2.3.5 制浆工艺流程的确定 |
2.4 辅料的选择 |
2.4.1 助留剂的选择 |
2.4.2 表面施胶剂的选择 |
2.4.3 其他助剂的选择 |
2.5 供浆系统 |
2.5.1 浆料混合 |
2.5.2 浆料贮存 |
2.5.3 冲浆稀释 |
2.5.4 浆料的筛选净化 |
2.5.5 供浆系统流程的确定 |
2.6 流浆箱 |
2.7 网部 |
2.8 压榨 |
2.9 干燥 |
2.10 施胶 |
2.11 卷取 |
2.12 白水回收 |
2.13 损纸处理 |
2.14 造纸工艺流程图 |
第三章 浆水平衡 |
3.1 注意事项及工艺参数 |
3.2 浆水平衡计算 |
3.3 浆水平衡明细表及收支总表 |
第四章 设备选型 |
4.1 供浆工段 |
4.2 抄纸工段 |
4.2.1 纸机选型 |
4.2.2 网案非标池系列 |
4.2.3 非真空泵系列 |
4.2.4 三段通气设备 |
4.2.5 真空泵系列 |
4.3 损纸系统 |
4.4 白水回收系统 |
4.5 胶料制备系统 |
第五章 三废处理 |
5.1 对环境的影响 |
5.2 造纸废水处理 |
5.3 造纸废渣处理 |
5.4 造纸废气处理 |
5.5 噪音的处理 |
第六章 经济概算 |
6.1 固定资产投资 |
6.1.1 土建部分 |
6.1.1.1 一般土建 |
6.1.1.2 特殊建筑物 |
6.1.1.3 照明工程 |
6.1.2 设备部分概算 |
6.1.3 其他费用概算 |
6.2 成本核算 |
6.2.1 构成产品的直接费用 |
6.2.2 成本回收年限 |
第七章 设计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崛起中的我国造纸业带动国产制浆造纸装备业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制浆造纸装备业的现状 |
2 国外先进造纸装备的引进, 带动我国制浆造纸装备技术进步 |
3 我国制浆造纸装备的快速发展 |
3.1 制浆装备的发展 |
3.1.1 废纸制浆装备的发展 |
3.1.2 鲜原料制浆装备的发展 |
3.2 打浆装备的发展 |
3.3 造纸装备的发展 |
3.3.1 文化纸机装备的发展 |
3.3.2 纸板机装备的发展 |
3.4 成品加工整饰装备的发展 |
3.4.1 复卷机的发展 |
3.4.2 切纸机的发展 |
3.4.3 令包机和卷筒包装机的发展 |
3.5 废水处理装备的发展 |
3.5.1 白水回收装备的发展 |
3.5.2 废水处理装备的发展 |
4 总结 |
(10)高浓磨浆机建模及APMP磨浆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浓磨浆技术概述 |
1.1.1 机械法磨浆的特点及其研究发展现状 |
1.1.2 机械法磨浆过程机理概述 |
1.1.3 高浓磨浆过程数学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 高浓磨浆技术与低中浓磨浆技术的比较 |
1.2.1 低浓磨浆过程机理及主要特点概述 |
1.2.2 中浓磨浆过程机理及主要特点概述 |
1.2.3 高浓磨浆过程机理及主要特点概述 |
1.3 高浓磨浆机的类型及研究开发现状 |
1.3.1 磨浆机发展历程 |
1.3.2 高浓圆盘磨浆机 |
1.3.3 锥形磨浆机 |
1.3.4 锥形磨浆机的优势分析 |
1.4 高浓磨浆过程控制发展现状 |
1.4.1 比能量控制 |
1.4.2 打浆度控制 |
1.4.3 比能量—比边缘负荷控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高浓磨浆过程力学及能耗模型的建立 |
2.1 高浓磨浆区内力学模型的建立 |
2.1.1 建模的意义 |
2.1.2 建模的条件 |
2.1.3 锥形磨浆区受力模型 |
2.1.4 平磨区受力模型 |
2.1.5 纤维间作用力 |
2.2 高浓磨浆过程中能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2.1 高浓磨浆过程中能耗的组成 |
2.2.2 高浓磨浆区纤维原料流态变化总功率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浓三锥双流式磨浆机的研究与设计 |
3.1 高浓三锥双流式磨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磨浆原理 |
3.1.2 磨浆机结构的组成及分析 |
3.2 高浓三锥双流式磨浆机磨盘的设计 |
3.2.1 磨纹结构和磨浆特性 |
3.2.2 新型磨盘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
3.2.3 磨浆区温度及磨盘间隙的调整 |
3.3 磨盘结构和转速对磨浆强度及纤维的影响 |
3.3.1 磨盘结构的选择 |
3.3.2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浓磨浆过程成浆质量控制及优化研究 |
4.1 基于SEL理论的高浓磨浆过程的比能量比负荷模型 |
4.2 基于最小二乘辨识方法的打浆度和湿重软测量 |
4.2.1 磨浆过程系统辨识 |
4.2.2 最小二乘的原理 |
4.2.3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打浆度和湿重参数辨识 |
4.2.4 辨识模型检验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成浆质量软测量研究 |
4.3.1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4.3.2 BP网络及BP改进算法 |
4.3.3 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建模方法及工程设计步骤 |
4.3.4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APMP高浓磨浆过程中的应用 |
4.4 APMP高浓磨浆过程优化 |
4.4.1 过程优化基本概念及实现过程优化的关键技术 |
4.4.2 过程优化模型及优化算法 |
4.4.3 APMP高浓磨浆过程优化模型的建立 |
4.4.4 高浓磨浆过程优化模型的求解计算 |
4.4.5 高浓磨浆过程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APMP高浓磨浆DCS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SIMATIC PCS7系列简介 |
5.2 高浓磨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3 上位机设计 |
5.3.1 人机界面设计 |
5.3.2 操作员站与工程师站设计 |
5.4 下位机设计 |
5.5 通讯系统设计 |
5.6 APMP高浓磨浆DCS控制系统的特点 |
5.6.1 高浓磨浆系统所能达到的技术性能 |
5.6.2 高浓磨浆系统的兼容与扩展性 |
5.6.3 系统的安全性与冗余性 |
5.7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水力双盘磨精浆机的电气自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王晨,胡楠. 2016-2017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8
- [2]基于数据驱动的造纸过程能量系统能耗异常诊断研究[D]. 张燕忠.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中高速卫生纸机打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邱锦强.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2)
- [4]基于PCS7平台的造纸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卢立.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5]年产25万吨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方案设计[D]. 宋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6)
- [6]MACS系统在15万t/a白卡纸生产线应用[J]. 李宜山,张喜迎,梅俊杰. 华东纸业, 2012(01)
- [7]崛起中的我国造纸业带动国产制浆造纸装备业快速发展[J]. 危志斌,宋淑娟,张瑞杰. 中华纸业, 2011(22)
- [8]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9]造纸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侯庆喜,张红杰,王进.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10]高浓磨浆机建模及APMP磨浆过程优化研究[D]. 董继先. 陕西科技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