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斌[1](2021)在《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脉络血瘀证后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麻木)、踝肱指数(ABI)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便于临床更好地使用及推广。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TAO(脉络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洛他唑联合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脉管胶囊,两组均治疗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间歇性跛行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息痛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麻木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不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ABI: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总积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疗效:观察组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脉管胶囊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肢ABI,从而改善与患肢缺血相关的临床症状。同时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立强,吴二利,张家墉[2](2021)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主要累及于四肢末端中、小静脉,阶段分布的慢性复发性血管闭塞疾病。其临床病理表现多为四肢血管壁阶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血栓形成。多见于青壮年,目前对其具体病因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普遍认为多于抽烟、寒冷刺激、外伤等因素相关[1]。临床典型表现主要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色泽改变、麻木、发凉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雷诺现象,甚者出现溃疡和坏疽[2-3]。
崔海燕[3](2020)在《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动脉Ⅰ号和阳和汤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患者总体疗效,及整体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的改善程度,明确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动脉Ⅰ号疗效更加确切,值得被临床推广,中药组方符合君臣佐使原则且将现代药理研究渗入其中,为今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方法将前来我院我科(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动脉Ⅰ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阳和汤治疗。以总体积分所涵盖临床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为观察指标,在研究前及治疗30天后,对所研究的评分及测量结果进行记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研究期间,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1.总体疗效:经过30天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脉Ⅰ号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阳和汤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有效率无差异;。2.症状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整体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3.踝肱指数: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踝肱指数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血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踝肱指数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血供。4.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改善最大行走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最大行走距离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经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最大行走距离。结论1.动脉Ⅰ号和阳和汤对于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且具安全性。2.动脉Ⅰ号在总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阳和汤,值得被借鉴。
丁亚丛[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黄如冰[5](2020)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8例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比较所有入选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7、14、28天患肢足趾皮肤温度、视觉模拟评分、足趾血氧饱和度、踝肱指数、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A的浓度等变化;术后溃疡创面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的下肢动脉造影对比,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后患肢血管再生情况。(2)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的皮肤温度较术前逐步升高,且术前1天及术后7、14、28天患肢足趾皮肤温度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1天及术后7、14、28天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逐步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前1天及术后7、14、28天患肢的足趾血氧饱和度逐步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1天及术后7、14、28天患肢踝肱指数逐步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7、14、28天患者血清中VEGF-A浓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6例合并有肢端溃疡及坏疽的患者术后基本愈合,2例患者最终截肢。(7)术前及术后拆除搬移支架后的患肢动脉造影显示,15例患者的小腿及足部的软组织内较术前有明显的小血管及微循环生成,并相互交织成网,构建出新的血管网络。3例患者血管再生不明显。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可使TAO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微循环再生、溃疡创面愈合,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王品一[6](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黄永健,龙舒妮,杨韵华,王继红,黎崖冰[7](2019)在《赖氏通元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赖氏通元针法以督脉及五脏背俞穴为主通督养神和以任脉及腹部募穴为主引气归元,并依据病因病机配合五输穴以调节机体阴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病因尚未明确,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介绍中医对TAO的认识,简要阐述赖氏通元针法,并深入剖析赖氏通元针法治疗TAO的理论依据、取穴处方及选穴依据,并举一医案加以佐证说明,旨在为针灸治疗本病扩宽思路。
秦亚鹏,赵玉群[8](2019)在《生肌玉红膏促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患者伤口愈合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膏促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患者伤口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2018-01至2019-01收治的80例脱疽患者,按照伤口处理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患者给予生肌玉红膏及生肌玉红膏纱条创面外敷和对照组给予京万红软膏及凡士林油纱条创面外敷,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创面愈合人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4.15±8.17)d低于对照组患者(18.95±9.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治疗组患者愈合38例高于对照组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肌玉红膏促进脱疽患者伤口愈合且临床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进行推广。
李天天[9](2019)在《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中草药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中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总结2014年01月至2018年04月共62例Rutherford4-6级经血管腔内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62岁,性别均为男性。其中26例(26条肢体)接受球囊扩张成形术,即PTA组(A组);36例(36条肢体)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术,即PTAD组(B组)。62例患者,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5例,静息痛患者18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39例。其中,PTA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1例,静息痛患者11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14例。PTAD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4例,静息痛患者7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症状分级及ABI的改善情况,术后1、3、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再干预率。亚组分析:PTAD组中,1 8例患者口服中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7例,湿热毒盛证患者10例),连续服用12周,与未服用中药的1 8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8例,湿热毒盛证患者9例)比较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分级改善、踝肱指数比(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医证候变化及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的再干预率、保肢率。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术前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ABI)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TAO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分级、ABI指标方面,PTAD组优于单纯PTA组(P<0.05)。PTAD组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高于PTAD组(P<0.05)。亚组比较:联合中药组患者与未服用中药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Rutherford分级、ABI结果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个月,口服中药组与非中药组比较,二者在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肢体发凉方面,口服中药组优于未服用中药组(P<0.05)。联合中药组与非中药组在术后6个月的靶血管再干预率分别为0.0%(0例)和2.78%(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18例和18例)。结论 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血管减容技术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TAO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大的样本量及长期随访数据来探索、总结。
刘成[10](2019)在《基于RAGE/NF-κB信号通路的ADAM10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ilterans,TAO)又称Buerger’s病,多见于有吸烟史的青壮年男性。病理特征性表现为中小动静脉慢性节段性非化脓性炎性闭塞性病变,多伴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血管。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如趾端的缺血性表现,甚至坏疽,但随着病变进展,坏死范围可能向近端延伸,累及足部甚至踝部。部分病人可出现特征性的游走性浅静脉炎。由于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中小动静脉的远端,此部位的闭塞往往没有流出道,也无可靠的侧支循环,为手术和介入治疗带来困难。很多病人症状越来越重,坏疽范围逐渐变大,甚至导致截肢,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TAO的现代医学机制仍然没有完全阐明。目前研究发现:①TAO患者血液中多种炎性因子明显升高,并发挥促炎作用。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受损、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激活等作用。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则具有导致血管痉挛,促进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的作用。活化T细胞产生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而增强炎症反应。②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并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它们不仅能介导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还能介导免疫复合物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促进炎症进展和免疫紊乱,导致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内皮细胞也可分泌E-选择素(E-selection,ES),能招募炎症细胞。内皮细胞还能合成并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介导了血小板在内皮组织中的黏附。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纤维层增厚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导致以内膜增生为特征的动脉管壁增厚。这些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在TAO发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显示,晚期糖蛋白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是一种多配体的细胞膜受体,在成人体内广泛分布。主要配体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S100/钙粒蛋白和β淀粉样肽(amyloid-βpeptide,Aβ)等,可激活多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导致一系列疾病。其中,HMGB1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非组DNA结合蛋白,近年的研究证实细胞外HMGB1可作为启动和维持炎症瀑式反应的重要炎症介质。国内研究首次证实在大鼠TAO模型中,HMGB 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通过其受体RAGE发挥了重要的促炎作用。但RAGE被HMGB1激活后通过什么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作用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资料显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作为转录因子,能与多种细胞核内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结合而促进其转录和表达。研究证实RAGE和多种配体结合后可激活NF-κB并启动和调节多种参与炎症反应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在大鼠TAO模型中,HMGB 1与受体RAGE结合后,其促进炎症反应及血管损伤的作用是通过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传导通路而实现的。目前以RAGE为底物的蛋白裂解酶逐渐引起重视。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10)作为一种多区域Ⅰ型跨膜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不仅具有蛋白水解作用,而且能够参与细胞的信号传递。目前的证据表明,完整型RAGE可以通过金属蛋白酶ADAM10将其转化为可溶RAGE。实验证实应用重组可溶RAGE可以通过诱捕RAGE配体抑制细胞表面RAGE的激活。因此,激发RAGE脱落可能对炎症性疾病有治疗价值。于是,我们设想,ADAM10是否在血管疾病中有类似作用机制。关于ADAM10与血管病变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能降低血脂外,还可增加sRAGE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ADAM10实现的。因此我们假设,在大鼠TAO模型中,ADAM10可以通过裂解RAGE抑制其与HMGB1结合,继而阻断RAGE//NF-1κB信号通路,并增加具有竞争性拮抗作用的sRAGE而发挥治疗作用。研究目的鉴于目前对于TAO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的研究及RAGE/NF-κB在介导炎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建立大鼠TAO模型,研究了RAGE/NF-κB与TAO的关系,探讨RAGE裂解酶ADAM10对于TAO大鼠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为明确TAO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第一部分HMGB1、RAGE及NF-κB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性研究;第二部分TAO大鼠模型对于ADAM10的反应性研究;第三部分ADAM10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大鼠后肢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构建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将大鼠分成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TAO模型组(TAO)。2、14天后,对三组大鼠进行后肢大体病理评分;彩超检测大鼠后肢股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分别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血凝分析仪对大鼠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血液流变学及血凝检测;HE染色股动脉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电镜观察血管损伤超微结构组织学变化(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3、ELISA法检测血浆中HMGB1、TXB2及sRAGE的蛋白水平;使用冰冻组织切片双染色荧光对组织内的蛋白表达进行定位,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血管组织中HMGB1、RAGE、NF-κκB蛋白和mRNA的含量。第二部分:1、大鼠后肢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构建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采用腹腔注射法对大鼠模型进行为期14天的PBS、3微克/千克体重ADAM10、6微克/千克体重ADAM10治疗。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TAO模型组(TAO)、ADAM10低剂量注射组(ADAM10-LD)、ADAM10高剂量注射组(ADAM10-HD)。2、用药14天后,对四组大鼠进行后肢大体病理评分;彩超检测大鼠后肢股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分别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血凝分析仪对大鼠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血液流变学及血凝检测;HE染色股动脉血管观察血管的形态变化;电镜观察股动脉超微结构组织学变化(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第三部分:1、构建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采用腹腔注射法对大鼠模型进行为期14天的PBS、3微克/千克体重ADAM10、6微克/千克体重ADAM10治疗。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ham)、TAO模型组(TAO)、ADAM 10低剂量注射组(ADAM10-LD)、ADAM10高剂量注射组(ADAM10-HD)。2、用药14天后,ELISA法检测四组大鼠血浆中HMGB1、TXB2及sRAGE的蛋白水平;大鼠股动脉进行冰冻组织切片双染色荧光检测,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血管组织中HMGB1、RAGE、NF-κκB蛋白和mRNA含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大鼠TAO模型构建成功:与正常组相比,TAO模型表现为(1)表观鉴定:注射月硅酸钠14天后的大鼠后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症状,且对其后肢进行评分发现注射月桂酸钠的大鼠评分均在Ⅲ级以上;(2)彩超检测:彩超检测股动脉血流动力学状况发现,TAO组大鼠股动脉流速降低,阻力指数增加;(3)血液检测: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血液粘度的增加,血凝功能增强;(4)组织检测:血管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动脉管腔中存在血栓,管腔变狭窄闭塞,且可以观察到血管管壁及血栓内炎性细胞浸润。电镜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可见平滑肌细胞内大量线粒体脊严重断裂并伴空泡变性,细胞质可见空泡变性。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线粒体脊断裂和空泡变性,内质网断裂。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上述表现。2、血浆中 HMGB1、sRAGE、TXB2检测:TAO组血浆中 HMGB1、TXB2含量比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sRAGE出现降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3、对各组大鼠股动脉组织进行双染免疫荧光检查:TAO组大鼠股动脉组织中HMGB1表达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上升,且组织中主要分布在内膜和中膜细胞中,部分弥散到胞外。RAGE的表达与HMGB1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主要在内膜细胞中表达。NF-κB的表达较正常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主要位于内膜细胞,而正常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对各组大鼠股动脉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查:TAO组股动脉组织中HMGB1、受体蛋白RAGE、细胞内信号分子NF-κB的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高。5、对各组大鼠股动脉组织匀浆进行RT-PCR检查:TAO组股动脉组织中HMGB1、RAGE、NF-κB的mRNA表达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增高,此结果与它们的蛋白的表达趋势一致。第二部分:1、对四组大鼠进行后肢大体病理评分TAO组的病理等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应用低剂量和高剂量ADAM10处理后均能降低TAO大鼠的等级,且高剂量组的病情明显轻于低剂量组。2、彩超检测大鼠后肢血管状况TAO组的大鼠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应用ADAM10能够明显改善TAO大鼠的股动脉血流速度,并降低阻力指数,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3、大鼠血液血细胞、血流变指标及凝血指标检测与TAO组相比,ADAM10治疗组大鼠的血小板含量下降,全血粘度(高中低)、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并且与剂量有明显相关性。4、电镜观察股动脉组织细胞内结构变化与TAO组相比,ADAM10治疗组大鼠可见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脊断裂减轻,细胞质的空泡变性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ADAM10治疗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线粒体脊断裂减轻,空泡变性减少,同样呈剂量依赖性。5、大鼠股动脉HE染色结果分析与TAO组相比,ADAM10对照组大鼠股动脉管腔中血栓面积减少,管腔面积增大,内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减轻,且可以观察到血管管壁及血栓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且呈现出剂量上的依赖性。第三部分:1、血浆蛋白水平检测对大鼠TAO模型实施ADAM10治疗,发现大鼠血浆中HMGB1含量降低,且随着使用ADAM10的剂量的增加,HMGB1含量也明显降低。同样,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降低,且随着使用ADAM10的剂量的增加,TXB2含量也明显降低。同时发现,大鼠血浆中sRAGE含量明显增加,且随着使用ADAM10的剂量的增加,sRAGE含量增加更为明显。2、应用双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MGB1、RAGE、NF-κB的表达对月桂酸钠处理的TAO大鼠实施为期14天的不同浓度的ADAM10腹腔注射治疗,可以看出,与TAO组相比,低剂量注射ADAM 10组和高剂量注射ADAM10组HMGB1、RAGE、NF-κB表达均出现降低,ADM10高剂量组中HMGB1、RAGE、NF-κB表达明显低于ADAM10低剂量组。3、应用Western Blot对大鼠股动脉组织中HMGB1、RAGE、NF-κB的蛋白水平进行定量检测与TAO组相比,低剂量注射ADAM10组和高剂量注射ADAM10组HMGB1、RAGE、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出现降低,且ADAM10高剂量组中HMGB1、RAGE、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DAM10低剂量组。4、应用RT-PCR对大鼠股动脉组织匀浆中HMGB1、RAGE、NF-κB的mRNA的含量变化进行检测与TAO组相比,低剂量注射ADAM10组和高剂量注射ADAM10组HMGB 1、RAGE、NF-κκB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此处与其蛋白检测的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在大鼠TAO模型中,HMGB 1与受体RAGE结合后,其促进炎症反应及血管损伤的作用是通过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传导通路而实现的。2、ADAM10治疗能够减轻TAO大鼠模型中的炎症反应,并能降低其血栓风险,且存在剂量上的依赖性。3、在大鼠TAO模型中,ADAM10可以通过裂解RAGE而抑制RAGE与HMGB1结合,从而阻断RAGE/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增加具有竞争性拮抗作用的sRAGE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病例标准 |
4 排除病例标准 |
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
研究方案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健康宣教 |
2.2 基础治疗 |
2.3 分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指标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5.1 数据收集 |
5.2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分析 |
2.1 年龄分布比较(详见表2-1) |
2.2 病程分布情况比较(详见表2-2) |
2.3 治疗前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见表2-3) |
2.4 治疗前静息痛评分比较(见表2-4) |
2.5 治疗前麻木评分比较(见表2-5) |
2.6 治疗前ABI比较(见表2-6) |
2.7 治疗前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 2-7 及表 2-8) |
2.8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详见表2-9) |
3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
3.1 两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详见表3-1) |
3.2 两组治疗后静息痛评分比较(详见表3-2) |
3.3 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比较(详见表3-3) |
3.4 两组治疗后ABI比较(详见表3-4) |
3.5 两组治疗后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3-5及3-6) |
3.6 总体疗效分析(详见表 3-7 及表 3-8)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TAO脉络血瘀证 |
1.1 中医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 |
1.3 现代医学的认识 |
1.4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炎症指标 |
2.1 白介素-6(IL-6) |
2.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3 脉管胶囊 |
3.1 理论基础 |
3.2 处方 |
3.3 脉管胶囊药物作用机制 |
3.4 脉管胶囊药理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对TAO的基本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名医经验 |
4 辨证分型 |
5 临床治疗 |
5.1 内治法 |
5.2 外治法 |
5.2.1 针灸疗法 |
5.2.2 中药熏洗 |
5.2.3 中药湿、外敷 |
6 小 结 |
(3)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般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标准 |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
5.1 一般治疗 |
5.2 药物治疗 |
5.3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方法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4 预防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
2.2 手术结果 |
2.3 手术并发症 |
2.4 随访结果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赖氏通元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 |
2 赖氏通元针法 |
2.1 通督养神 |
2.2 引气归元 |
3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取穴处方 |
3.1 通督养神穴组 |
3.2 引气归元穴组 |
3.3 温经通脉穴组 |
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论依据 |
4.1通调督脉以振奋阳气 |
4.2 引气归元以调补气血 |
4.3 温阳通脉以散寒通络 |
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选穴依据 |
5.1 通督养神穴组 |
5.2 引气归元穴组 |
5.3 温经通脉穴组 |
6 医案拾萃 |
7 总结 |
(8)生肌玉红膏促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患者伤口愈合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临床分期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2 创面愈合人数及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有关TAO的认识及进展 |
1.1 TAO病名的由来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 |
1.4 病理发展过程 |
1.5 临床表现 |
1.6 诊断标准 |
1.7 治疗 |
2 中医关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对TAO治疗的认识 |
2.3 日常生活调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基于RAGE/NF-κB信号通路的ADAM10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MGB1、RAGE, cRAGE及NF-κB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附图 |
第二部分 TAO大鼠模型对于ADAM 10的反应性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附图 |
第三部分 ADAM10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远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J]. 陈立强,吴二利,张家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7)
- [3]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崔海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如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赖氏通元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探析[J]. 黄永健,龙舒妮,杨韵华,王继红,黎崖冰.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02)
- [8]生肌玉红膏促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患者伤口愈合的临床疗效[J]. 秦亚鹏,赵玉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06)
- [9]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天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基于RAGE/NF-κB信号通路的ADAM10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机制的研究[D]. 刘成. 山东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