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仝允栩,耿欣莲,张芸缃[1](1977)在《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文中认为1、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是比较可靠的。但对各项有关条件需要严加控制,否则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脱氧三尖杉酯碱对HeLa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基本一致,值得作深入的研究。
李石兰[2](1980)在《我国抗癌中草药的研究近展》文中指出 我国抗癌中草药的基础研究开展较晚,约在1956年见于报道,直至现在全国筛选中草药(包括少数复方)大概有3000多种,经实验治疗和临床验证的约有100余种,其中有的有效成份已经鉴定投产,
郭永俊[3](2008)在《三尖杉次生代谢物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尖杉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其枝叶、树皮等提取的多种生物碱被临床证明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然而,三尖杉植物生长缓慢,自然资源有限,有效生物碱含量低,无法满足临床上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以提高三尖杉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为进一步扩大培养生产抗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韩鹏[4](2009)在《胆管癌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管癌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对于胆管癌的治疗,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但是,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困难,一旦发现多数已进入晚期,很难通过手术方法切除,因此,寻找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胆管癌就变得十分必要。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对胆管癌敏感性欠佳,而且存在明显毒副作用。因此,探索更敏感、有效的药物,提高胆管癌药物治疗的疗效就变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为药物筛选模型,选用叶下珠、珠子草、冬青、白英、长春花、三尖杉六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淡水贝类河蚬提取物、天然产物化合物、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及常见化疗药物,应用MTT测定法,从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中筛选具有抗胆管癌效应的药物。结果表明:珠子草和叶下珠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白英的水提物、长春花总碱、河蚬乙酸乙酯提取物、槲皮素、鞣酸、2-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和2,4-二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三苯氧胺等具有体外抗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活性。与胆管癌临床中常用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顺铂相比,三苯氧胺表现出了更强的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三苯氧胺(TAM)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三苯氧胺体外抗胆管癌作用的机理。通过MTT法、细胞形态观察法、流式细胞术、DNA ladder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且显着诱导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对Cyclin D1、ERα、C-Myc蛋白表达的抑制、Caspase-3/Caspase-9信号通路的激活、Bax和p53蛋白表达的上调,是TAM发挥抗胆管癌作用的部分机制。为了进一步的探讨TAM抗胆管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我们首次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三苯氧胺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全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最终成功鉴定出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膜联蛋白和代谢相关酶等差异表达的蛋白点。结合这些蛋白的功能,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三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胆管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为三苯氧胺在临床上应用于胆管癌的治疗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也为三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新靶点的阐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李琰[5](2008)在《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雷公藤是一种重要的杀虫植物和传统的中药材,近年来在医用和农用无公害新型杀虫剂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使野生雷公藤资源盲目的开采利用而急剧减少。为保护雷公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雷公藤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和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来生产雷公藤的有用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雷公藤一年生枝条扦插形成的根、茎、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经多次继代培养后选择疏松型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细胞系和不定根培养体系,探讨外植体、培养基各种成分、培养条件、前体物质、诱导子等对悬浮细胞、不定根的生长和雷公藤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雷公藤的外植体种类、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及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有显着的影响。根、茎、叶3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6种基本培养基中MS诱导率最高;单独添加2,4-D时以1.0 mg/L诱导率最高,为47.37%;单独添加NAA时以2.0 mg/L诱导率最高,为36.3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KT或6-BA的配合使用时明显提高出愈率,最佳培养基及激素组合为MS+1.0 mg/L 2,4-D +0.51.0 mg/L KT,愈伤组织诱导在90%以上。以3种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研究愈伤组织生长与内酯醇及生物碱积累的关系,探讨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及组合、预防褐变等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继代多次后,根愈伤组织逐渐变的疏松、颗粒状,而茎、叶愈伤组织致密、呈块状,褐化严重。根愈伤组织增长量、内酯醇含量也明显高于茎、叶愈伤组织,而叶愈伤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高于根、茎愈伤组织中的含量;7种基本培养基中6,7-V的愈伤组织增长量最大,White培养基有利于内酯醇和生物碱的积累,但愈伤组织增长量较低;不同浓度2,4-D、NAA及与KT、6-BA组合表明,1.0 mg/L 2,4-D+0.5 mg/L KT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生长和生物碱的形成,而4.0 mg/L NAA+0.5 mg/L 6-BA有利于愈伤组织中内酯醇的合成;培养基中加入510 mg/LAgNO3,不仅能明显抑制愈伤组织褐变,也明显提高内酯醇含量。暗光培养的愈伤组织增长量、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均较高,且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到第50天愈伤组织增长量达到最大值,第55天时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生物碱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雷公藤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根愈伤组织建立了悬浮系,研究基本培养基类型、继代时间、接种密度、pH值和添加7种氨基酸、10种非生物诱导子和7种前体物质对细胞的生长和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悬浮细胞在NT培养基的增长量最高,MS适合进一步继代培养,在White培养基上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最高;最佳接种密度为812 g/L,最适继代时间为3035 d,培养55天时收获细胞。培养液pH值为5.8时,细胞增长量最大,内酯醇在pH值为6.4时最高,pH值为5.2时总生物碱最高。培养基中天冬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加入明显抑制雷公藤细胞的生长,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加入苯丙氨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细胞的生长。7种氨基酸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内酯醇的合成,其中精氨酸1mmol/L和半胱氨酸2 mmol/L时,内酯醇含量较对照提高了3.2倍和2.8倍。除半胱氨酸明显抑制生物碱的合成以外,其他氨基酸的加入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均起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蛋氨酸0.5 mmol/L时,雷公藤不仅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5倍,内酯醇含量也较对照提高了2.3倍。非生物诱导子中,大豆蛋白、水杨酸、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酸水解干酪素和甲醛抑制细胞的生长,矮壮素、乙酸钠、酵母提取物和苯甲酸钠在低浓度时对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除酸水解干酪素抑制内酯醇的合成以外,其他均对内酯醇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谷氨酰胺2 mmol/L和大豆蛋白1 g/L时,内酯醇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4倍和2.9倍。除水杨酸明显抑制生物碱的合成以外,其他诱导子的加入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均起促进作用,其中酵母提取物2 g/L时,雷公藤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3倍。甲醛浓度为1.0 mL/L时,虽然细胞增长量仅为对照的77%,但内酯醇含量为对照的2倍,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1.2倍。前体物质中,除桂皮酸对雷公藤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外,其他前体物质在低浓度时对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除丙二酸抑制内酯醇的合成以外,其他前体物均对内酯醇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桂皮酸10 mg/L时,较对照提高了2倍;异戊二烯10 mL/L内酯醇为对照的2.5倍,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1.5倍,而细胞的增长量下降并不明显,为对照的96%。柠檬酸、桂皮酸和丙酮酸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起抑制作用,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在低浓度时对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其中丙二酸浓度为2.0 mmol/L细胞内总生物碱含量为对照的2倍。3.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及对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悬浮细胞诱导不定根,建立不定根摇瓶培养体系,研究培养液中营养元素的消耗规律,探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源及有机物和生物诱导子等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在悬浮细胞中,加入4.0 mg/L NAA,可诱导产生不定根,经过多代培养,形成了稳定的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检测不定根中内酯醇含量为悬浮细胞的2.1倍,为根皮粉中的4.5倍。经对NT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消耗动态研究,不定根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氮、磷、钾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导致生长进入停滞期;当NO3-/NH4+与NT培养基一致并维持不变时,随着培养基中氮浓度的提高,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急剧上升,当总氮浓度为50 mmol/L时,增长量达到最大值。当总氮浓度为30 mmol/L时,内酯醇和总生物碱含量达最大值。在NO3-/NH4+为9︰1时,不定根增长量最大,内酯醇含量与NT培养基氮源比例基本一致时最高;只有铵态氮的情况下,不定根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最高。不定根增长量随着PO43-、K+、Ca2+和Mg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内酯醇含量在K+浓度为NT培养基的1.3倍时,Ca2+浓度为NT培养基的2/3时,达到最大值,内酯醇含量随着PO43-浓度的升高而升高,NT培养基中Mg2+浓度即可使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NT培养基中PO43-、K+、Ca2+和Mg2+浓度即可使总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微量元素中,NT培养基中Fe2+、Zn2+和Cu2+即可满足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2倍Mn2+浓度可使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量达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Na2MoO4浓度越高不定根增长量越高,培养基中缺乏H3BO3、KI和CoCI2不影响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Fe2+浓度为正常标准的1/3时,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积累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随Mn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Zn2+盐浓度的2倍可使内酯醇的积累达到最大值,而生物碱的积累在该试验范围内随着Zn2+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u2+盐浓度的2倍可使内酯醇和生物碱的积累达到最大值;H3BO3的加入对内酯醇及总生物碱的合成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培养基中缺乏KI时不影响生物碱的合成,内酯醇的含量随着KI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培养基中缺乏CoCI2并不影响内酯醇的合成,在NT培养基正常标准的2倍时,生物碱的含量最高;培养基中缺乏Na2MoO4有利于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合成,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含量随着钼酸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碳源中,适合不定根生长、内酯醇形成的碳源为蔗糖,适合生物碱积累的碳源为葡萄糖;适合雷公藤不定根生长的蔗糖浓度为45 g/L,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含量在蔗糖浓度为20 g/L时最高。7种有机物中,NT培养基中的正常标准的肌醇和VB1,即可使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加入0.5 mg/L的烟酸可使内酯醇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但烟酸的加入对不定根中生物碱的合成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VB6浓度为1mg/L,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不定根增长量、内酯醇含量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生物碱含量在甘氨酸浓度为1 mg/L时,达到最大值。叶酸和生物素的加入并不影响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但在叶酸浓度为1 mg/L时,可使内酯醇及生物碱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生物素在0.5 mg/L时,内酯醇含量达到最大值,在1 mg/L时,生物碱的含量达到最大值。采用7种生物诱导子分别处理雷公藤不定根,均能促进不定根中内酯醇和生物碱的合成,并且对不定根的生长均没有明显影响,其中链霉菌和苹果炭疽病菌效果最好。经苹果炭疽病菌处理的雷公藤不定根中内酯醇的含量达88.65μg/gDW,为对照(39.62μg/gDW)的2.2倍,生物碱含量达6.09 mg/g DW,为对照(3.02 mg/gDW)的2倍。诱导子的作用效果与诱导子浓度、诱导子作用时间及不定根的生长状态有关。对苹果炭疽病菌来说,诱导子作用的最适浓度为每毫升培养基含糖100μg/mL;不定根在对数生长末期对诱导作用最敏感;在加入诱导子15 d后收获不定根,不定根中的内酯醇含量最高,而生物碱含量随诱导子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不同体积的三角瓶中,按三角瓶体积的2/5加入培养液,随着三角瓶体积的增大,雷公藤不定根增长量略有下降, 1 L和5 L的三角瓶中不定根增长量分别下降2.92%和6.57%,而不定根和培养液中的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明显。内酯醇和生物碱均为分泌型,在过滤不定根后的培养液中内酯醇占每瓶内酯醇总量的56%,总生物碱占每瓶总量的65%。4.雷公藤组培产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杀虫活性研究建立了在同一提取物中同时测定雷公藤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方法。内酯醇的检测范围为1100μg/ mL,(R2= 0.9999);雷公藤总生物碱在5-100μg/ m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2= 0.9998);在同一提取液中,雷公藤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72%(RSD=0.975%)、100.33%(RSD=2.56%)。不同组织培养产物提取液对3龄小菜蛾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毒杀作用,其中不定根培养物提取物处理后每天的小菜蛾体重增加量均成了负值,72 h后70%左右已经死亡,存活的试虫体重比试验前下降了18.33%。5.雷公藤再生体系建立及组培快繁研究以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体细胞胚的发生过程和植株再生、芽苗增殖的影响因素。组织学观察表明,雷公藤体细胞胚起源于愈伤组织内部的单细胞,发育历程与合子胚相似。在愈伤组织再生中,NAA较2,4-D效果好, 6-BA优于KT,NAA与6-BA配合使用明显提高再生率。6种培养基中,MS和B5的愈伤组织再生率达100%,在0.1 mg/L NAA+1.0 mg/L 6-BA的MS培养基上,不仅愈伤组织再生率达100%,而且每块愈伤组织平均形成芽数也比较多。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植株再生率和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小苗数,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以继代八个月到一年之间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最强,达100%。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20个月后已经丧失分化能力。再生苗茎段增殖以1/2MS+2.0 mg/L IBA为好,生根培养以1/2MS+2.0 mg/L IBA+0.5 g/L活性炭较好,生根率达100%。移栽至珍珠岩与腐殖质土(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96%。
魏丽蓉[6](2019)在《β-环糊精和DNA去甲基化剂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提高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悬浮培养细胞次生代谢产物三尖杉酯类碱的产量,本研究选取新型诱导子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DNA去甲基化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细胞进行处理。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CD(5、15、25、35 mmol/L)和5-Aza-CdR(15、25、35 μmol/L),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速率、细胞活力、糖耗速率、三尖杉酯类碱产量及一些关键酶活力进行测定,考察β-CD及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DNA甲基化与细胞衰老及产物合成的关系,分别对新诱导愈伤组织的悬浮细胞(N)、经五年传代培养的愈伤组织悬浮细胞(OCK)及其经去甲基化处理的悬浮细胞(O)进行转录组研究,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寻找与细胞衰老及产物合成相关基因,为阐明海南粗榧细胞衰老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1.β-CD对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β-CD处理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可以显着提高产物三尖杉酯类碱含量并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添加35 mmol/L β-CD,产物含量最高(2.26 mg/L),是对照组(0.54 mg/L)的4.18倍;悬浮细胞生物量为14.79 g/L,是对照组(9.79 g/L)的1.5倍。同时,β-CD能有效提高磷酸戊糖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HMP途径)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及莽草酸途径(Shikimate pathway)限速酶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活力。2.5-Aza-CdR对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剂5-Aza-CdR处理悬浮培养细胞,对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均会产生促进作用。添加15 μmol/L 5-Aza-CdR使产物含量提高29.67%,细胞干重提高13.75%。同时,5-Aza-CdR能有效提高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G6PDH)、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酶(3-deoxy-D-arabino-heptulosonate-7-phosphate synthase,DS)及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为产物合成提供更多碳源。通过对细胞培养周期内甲基化程度进行测定,发现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在培养周期内DNA甲基化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添加5-Aza-CdR可以降低培养早期(0-15 d)细胞甲基化水平。3.DNA甲基化与细胞衰老及产物合成的关系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DNA去甲基化可以降低细胞中蛋白磷酸酶2C(protein phosphata,PP2C)及生长素(auxin,indole acetic acid,IAA)的负调控因子Aux/IAA(auxin/indole-3-acetic acid)、SA UR(small auxin up RNA)表达量,提高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ARF)表达量,进而提高细胞抗逆境胁迫能力,减缓细胞衰老促进细胞生长。同时DNA去甲基化可以提高糖酵解途径中果糖激酶及醛缩酶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为细胞提供更多的ATP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前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促进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
张新建[7](2011)在《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树中发现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二萜类化合物,目前已广泛的在临床上应用于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且疗效明显。紫杉醇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红豆杉栽培法、化学合成法、细胞培养法、微生物发酵法等。药源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紫杉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紫杉醇高产菌株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着提高紫杉醇产量,然而目前有关产紫杉醇微生物的遗传背景尚不清楚,对于微生物合成紫杉醇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也未见报导,因此对于微生物合成紫杉醇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酶的研究及阐明十分必要。本试验研究以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的产紫杉醇内生真菌选育获得的工程菌株HDF-68为出发菌株,根据GenBank中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菌株HDF-68生物合成紫杉醇的相关酶基因。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克隆得到了 GGPP合成酶、紫杉二烯5α-羟化酶、紫杉二烯5α-醇-乙酰基转运酶以及紫杉烷10β-羟化酶4种相关酶基因的cDNA全长;同时,通过Blast分析表明,得到的4种酶基因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经提交的相对应基因同源性达到99%-100%。将获得的酶基因片段双酶切后连接到具有相同双酶切位点的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E.coli 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验证;用0.05mmol/LIPPTG诱导重组子进行表达培养,试验中研究了各自最佳诱导时间。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表明,克隆得到的酶基因片段中,GGPP合成酶基因、紫杉二烯5α-羟化酶基因以及紫杉二烯5α-醇-乙酰基转运酶基因均在E.coli BL21(ED3)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试验中同时对重组菌株蛋白表达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GPP合成酶基因、紫杉二烯5α-羟化酶基因表达出了可溶性蛋白;另外,本试验对表达蛋白的基本性质及结构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试验还将克隆得到的3条基因全长连接到pBI121-43双元表达载体上,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3种基因转化入原始出发菌株HDF-68中,在特殊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初步筛选阳性转化子,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验证。将阳性转化子转入S-7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2d,对发酵液中紫杉醇进行回收纯化,利用TLC及HPLC法对紫杉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本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分离微生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以及构建产量大幅提高的紫杉醇基因工程菌株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阐明微生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邱燕燕[8](2009)在《狗舌草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狗舌草为菊科植物狗舌草的全草,多年生草本,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部及华东、西南各地,可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解痉抗溃疡等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狗舌草60%乙醇提取物(主要含有水醇兼容性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淋巴性白血病L1210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据中药大辞典记载“3g/ml的狗舌草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对狗舌草中抗白血病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不多,有关狗舌草中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资料也甚少。本研究以狗舌草为原料,在前期药理实验的基础上,对狗舌草中总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为进一步分离狗舌草中黄酮和生物碱化合物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狗舌草乙醇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腹腔注射给药考察狗舌草乙醇提取物(30%、60%、95%)对L1210荷瘤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平均存活天数、生命延长率及腹围的影响。结果显示狗舌草60%、95%乙醇提取物的抗白血病效果相对较好,考虑到节省溶剂问题,选用60%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第二部分:狗舌草活性组分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研究,优化了狗舌草中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了定性、定量试验。狗舌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3h,提取次数2次。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的总黄酮提取率为0.523%,比色法测得总黄酮含量为6.897%。狗舌草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3h,提取次数3次。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的总生物碱平均提取率为0.211%。第三部分:狗舌草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优化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狗舌草总黄酮进行了纯化。考察静置吸附时间、上样液浓度、上样液pH值、上样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剂体积、洗脱流速等条件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得较佳的吸附条件为:静置吸附时间为24h,上样液浓度为0.5mg/mL,上样液pH值为6-8,上样液加样流速为2BV·h-1;较佳的洗脱条件为:洗脱剂选用体积分数为70%乙醇,洗脱液pH值为6-8,洗脱剂体积为2.5BV,洗脱流速为2BV·h-1。经D101大孔树脂处理后的狗舌草总黄酮纯度是原来的2.3倍。第四部分:狗舌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分离利用硅胶以及凝胶柱对狗舌草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总黄酮部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
德力拜尔[9](2017)在《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植物药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用药治疗方式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对植物药科学的探索、检测不断增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已越来越热门,研究者们不仅要从植物中获得有用的化合物,并将它应用于未来。多糖是一类然活性物质,其最大优点是毒副作用小且来源广泛,具有抗病毒、抗氧化、增强免疫等多种作用。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大部分修饰物的各种功效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本研究选择新疆阿魏和药桑为研究材料,提取多糖,比较它们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免疫增殖作用,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多糖进一步纯化并硫酸化修饰,比较了修饰后多糖的抗病毒作用。试验分为以下5个部分:1.分别用水提醇沉法从新疆阿魏中提取阿魏总多糖cFSPt和3种分级多糖cFSP30、cFSP50、cFSP70;从药桑中提取药桑总多糖cMPt,以及3种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多糖含量以cFSP50最高,为55.04%,提取的各多糖在红外下均具有多糖特征峰。2.为研究新疆阿魏粗多糖cFSP及分级多糖cFSP30、cFSP50、cFSP70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和增强免疫作用,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结果表明cFSPt及分级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抗NDV作用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其中cFSP50的抗NDV活性最强,cFSPt对脾脏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综合效果最强。3.为研究药桑粗多糖cMP及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和增强免疫作用,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结果表明cMPt及分级多糖cMP30、cMP50、cMP70均具有一定的抗NDV作用,其中cMP70的抗NDV活性最强,MP30在协同PHA刺激外周淋巴细胞时具有一定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其他药桑多糖组分对淋巴细胞无明显增殖作用。4.为得到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的修饰产物,首先通过D900、S-8大孔树脂及Sephadex G-100对cFSP50、cMP70进行脱色及纯化。再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氯磺酸—吡啶比例对多糖取代度、多糖含量的影响。FSP50、MP70分别设定4种较优修饰条件,进行硫酸化修饰,共得到4种硫酸化多糖(sFSP0.7、sFSP1.9、sMP2.5、sMP1.3)。5.为研究修饰是否能提高药桑多糖MP70和新疆阿魏多糖FSP50活性,用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活性,FSP50,MP70及4种硫酸化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表明,先加病毒后加多糖组抗病毒效果最好,各多糖中sMP2.5抗NDV作用最强,病毒抑制率达到87.69%,FSP50,MP70及4种硫酸化多糖无明显促进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郭娟[10](2019)在《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为临床鼻咽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人低分化鼻咽癌CNE-2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臭椿酮(0、0.2、0.4、0.8、1.6和3.2μM)处理细胞24、48和72小时后,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时的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并根据此OD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及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根据MTT法检测结果,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并进行荧光染色,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记录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分别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染色和PI单染法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梯度下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4)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上述药物浓度(0、1.6、3.2和6.4μM)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及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Image Lab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臭椿酮分别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相应时间后,随着臭椿酮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且不同时间(24、48和72小时)的IC50分别为(0.66±0.07)μM、(0.37±0.05)μM和(0.23±0.01)μM;(2)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为浅蓝色的均匀荧光染色,而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呈现亮蓝色的强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并且凋亡细胞数目随药物浓度的递增呈上升趋势;(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臭椿酮处理人鼻咽癌CNE-2细胞48小时后,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凋亡率增加,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I单染法提示臭椿酮处理组的人鼻咽癌CNE-2细胞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且G2/M期细胞比例随臭椿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臭椿酮处理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随臭椿酮浓度的增高,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3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逐渐减少。结论: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发挥其抗鼻咽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臭椿酮具有上调细胞内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的作用,这可能与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及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有关,具体的抗肿瘤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臭椿酮作为天然活性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可能成为抗鼻咽癌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二、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4)胆管癌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胆管癌基础研究概况 |
1.1.1 胆管癌的分类 |
1.1.2 胆管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1.1.3 胆管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
1.1.4 胆管癌发生的过程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
1.1.5 胆管癌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
1.1.6 胆管癌的治疗 |
1.2 抗癌药物的筛选 |
1.2.1 药物筛选模型 |
1.2.2 抗癌药物的种类 |
1.2.3 抗癌药物作用的靶点 |
1.2.4 抗胆管癌药物研究现状 |
1.3 三苯氧胺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1.3.1 三苯氧胺在临床中的作用 |
1.3.2 三苯氧胺的作用机制 |
1.3.3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胆管癌 |
1.4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胆管癌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药用植物的提取 |
3.2 河蚬的提取 |
3.3 肿瘤细胞的培养 |
3.4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 |
3.5 细胞形态的观察 |
3.5.1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
3.5.2 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
3.5.3 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3.6 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
3.7 DNA抽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3.8 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 |
3.9 Caspase-3活性的测定 |
3.10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
3.11 Western blot |
3.11.1 细胞的裂解 |
3.11.2 免疫印迹 |
3.12 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 |
3.12.1 QBC939细胞全蛋白样品制备 |
3.12.2 等点聚焦电泳 |
3.12.3 SDS-PAGE电泳 |
3.12.4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 |
3.12.5 硝酸银染色 |
3.12.6 凝胶扫描和图像处理 |
3.12.7 差异蛋白点的胶内酶切与质谱分析 |
4 结果 |
4.1 抗胆管癌药物的筛选 |
4.1.1 药用植物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胆管癌QBC939细胞的作用 |
4.1.2 淡水贝类河蚬提取物对QBC939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3 天然产物化合物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 |
4.1.4 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对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 |
4.1.5 化疗药物对QBC939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 TAM抗胆管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
4.2.1 TAM对胆管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
4.2.2 TAM对不同肿瘤细胞敏感性的比较 |
4.2.3 TAM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4.2.4 TAM对胆管癌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影响 |
4.2.5 TAM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 |
4.2.6 TAM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 |
4.2.7 凋亡相关蛋白对TAM诱导的胆管癌细胞凋亡作用的调控作用 |
4.2.8 胆管癌细胞中ERα的表达及TAM作用后ERα表达的变化 |
4.2.9 TAM作用后QBC939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情况 |
4.2.10 TAM对QBC939细胞内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11 TAM对QBC939细胞内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TAM作用后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全蛋白谱的差异表达变化 |
5 讨论 |
5.1 体外抗胆管癌药物的筛选 |
5.1.1 药用植物提取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
5.1.2 淡水贝类河蚬提取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
5.1.3 天然产物化合物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1.4 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1.5 化疗药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
5.2 TAM体外抗胆管癌机制的研究 |
5.2.1 TAM对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 |
5.2.2 胆管癌细胞较其他肿瘤细胞对TAM的作用更为敏感 |
5.2.3 TAM阻滞胆管癌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
5.2.4 TAM下调胆管癌细胞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 |
5.2.5 TAM通过激活Caspase-9/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 |
5.2.6 凋亡相关蛋白对TAM诱导的胆管癌细胞凋亡的调控 |
5.2.7 TAM能够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中ERα的表达 |
5.2.8 TAM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其他非ER途径 |
5.3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TAM抗胆管癌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 |
5.3.1 热休克蛋白 |
5.3.2 细胞骨架蛋白 |
5.3.3 代谢相关酶和蛋白 |
5.3.4 膜联蛋白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质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
1.1.2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质 |
1.1.3 植物组织培养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 |
1.2 植物次生代产谢产物与植物源农药 |
1.2.1 植物体中存在有防御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 |
1.2.2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
1.3 雷公藤的研究概况 |
1.3.1 雷公藤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
1.3.2 雷公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3 雷公藤的杀虫作用研究概况 |
1.3.4 雷公藤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及生物合成的基因修饰 |
1.3.5 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
1.4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
2.1.4 雷公藤愈伤组织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生长素类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2 植物生长素类与6-BA 和KT 配合使用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3 不同培养基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4 不同外植体对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5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2.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2.2.7 抗褐变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 |
2.3.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抗褐变的影响 |
2.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抗褐变的影响 |
2.3.4 褐变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2.3.5 光照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雷公藤细胞培养生产内酯醇及生物碱的代谢调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
3.1.4 雷公藤细胞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
3.1.5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培养基类型对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2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接种量对雷公藤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4 培养液pH 值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装液量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前提物质、诱导子及其浓度对雷公藤细胞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添加前体物质对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3.2 添加诱导子或刺激剂对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雷公藤不定根培养体系建立和生产雷公藤内酯醇及生物碱的代谢调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
4.1.4 雷公藤不定根中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提取检测(参见第五章)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雷公藤不定根的诱导及稳定性培养 |
4.2.2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定根悬浮培养过程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耗的变化 |
4.2.4 大量元素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5 微量元素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6 碳源及其浓度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7 有机物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8 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9 硝酸银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2.10 摇瓶体积放大对不定根生长和内酯醇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雷公藤不定根发生因素的探讨 |
4.3.2 培养基成分对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 |
4.3.3 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 |
第五章 雷公藤组培产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杀虫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
5.1.4 数据处理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内酯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5.2.2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
5.2.3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中内酯醇及总生物碱的测定 |
5.2.4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对小菜蛾幼虫的毒杀作用 |
5.2.5 不同类型雷公藤样品对小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雷公藤再生体系建立及组培快繁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雷公藤愈伤组织类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6.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
6.2.3 6-BA 和NAA 水平及活性炭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
6.2.4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
6.2.5 雷公藤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
6.2.6 不同培养基对雷公藤腋芽萌芽和生长的影响 |
6.2.7 培养时间对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
6.2.8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潜力丧失研究 |
6.2.9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变异及其稳定性研究 |
6.2.10 雷公藤芽苗的增殖 |
6.2.11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雷公藤芽苗生根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雷公藤植株再生的影响 |
6.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雷公藤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
6.3.3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及其稳定性 |
6.3.4 活性碳添加量对雷公藤芽苗生根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7.3 突破性进展 |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5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β-环糊精和DNA去甲基化剂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海南粗榧开发利用现状 |
1.1.1 海南粗榧简介 |
1.1.2 海南粗榧资源概况 |
1.1.3 海南粗榧抗癌次生代谢物的开发利用 |
1.2 三尖杉酯类碱合成途径研究 |
1.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寻找新型诱导子 |
1.3.2 组学技术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
1.3.3 表观遗传调控 |
1.3.4 代谢工程技术的应用 |
1.4 β-环糊精在植物悬浮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
1.4.1 β-CD概述 |
1.4.2 β-CD对植物次生代谢调控 |
1.5 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研究进展 |
1.5.1 DNA甲基化 |
1.5.2 DNA去甲基化 |
1.5.3 植物DNA甲基化与其年龄相关性研究 |
1.6 转录组学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
1.6.1 转录组与转录组测序 |
1.6.2 转录组测序在调控植物衰老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和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3 研究的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试剂 |
2.2 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培养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3.1 环糊精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2.3.2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2.3.3 海南粗榧悬浮细胞转录组特性研究 |
2.3.4 海南粗榧悬浮细胞衰老与DNA甲基化相关性分析 |
2.4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添加β-环糊精对海南粗榧悬浮生长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3.1.1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3.1.2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产物合成的影响 |
3.1.3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4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G6PDH活力的影响 |
3.1.5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PK活力的影响 |
3.1.6 β-CD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DS活力的影响 |
3.1.7 本节小结 |
3.2 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3.2.1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
3.2.2 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 |
3.2.3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培养基糖耗的影响 |
3.2.4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PK活力的影响 |
3.2.5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G6PDH活力的影响 |
3.2.6 5-Aza-CdR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DS活力的影响 |
3.2.7 本节小结 |
3.3 海南粗榧悬浮细胞转录组特性研究 |
3.3.1 原始数据质控结果与分析 |
3.3.2 转录组测序拼接结果分析 |
3.3.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3.3.4 本节小结 |
3.4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及归纳 |
3.4.1 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 |
3.4.2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3.4.3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4.4 与生长发育及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4.5 三个样本产物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3.4.6 本节小结 |
4 讨论 |
4.1 β-环糊精对细胞生长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4.2 5-Aza-CdR对细胞生长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4.3 DNA甲基化对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 |
4.4 DNA甲基化调控细胞衰老机制研究 |
5 结论 |
5.1 β-环糊精对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 |
5.2 DNA甲基化调控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紫杉醇的概述 |
1.1.1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简介 |
1.1.2 紫杉醇抗癌作用及其生化机理研究进展 |
1.1.3 紫杉醇获取的途径 |
1.2 产紫杉醇红豆杉及其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1 产紫杉醇红豆杉简介 |
1.2.2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1.3 对紫杉醇产生菌遗传改造研究 |
1.3.1 诱变育种法 |
1.3.2 原生质体融合法 |
1.3.3 基因组重排法 |
1.3.4 基因工程法 |
1.4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 |
1.4.1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 |
1.4.2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
1.5 基因克隆与表达 |
1.5.1 常用基因克隆方法简介 |
1.5.2 基因的外源表达 |
1.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体系简介 |
1.6.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真菌概述 |
1.6.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的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载体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克隆 |
2.2.2 克隆基因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3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
2.2.4 目的基因在E.coli BL21中的诱导表达 |
2.2.5 目的基因与双元表达载体pBI121-43的连接 |
2.2.6 ATMT法构建紫杉醇高产基因工程菌株 |
2.2.7 HDF-68工程菌株发酵培养及紫杉醇产量检测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总RNA的提取 |
3.2 RT-PCR法扩增目的片段的检测及分析 |
3.3 目的片段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 阳性克隆子的蓝白筛选 |
3.3.2 阳性克隆子的菌液PCR验证 |
3.3.3 阳性克隆子基因的测序与分析 |
3.4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28a的连接及转化 |
3.4.1 测序质粒及pET28a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3.4.2 阳性转化菌株的平板筛选 |
3.4.3 阳性转化菌株的酶切鉴定 |
3.5 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3.5.1 重组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3.5.2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及产物检测分析 |
3.5.3 表达蛋白的性质及结构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3.6 紫杉醇高产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
3.6.1 连接目的基因重组双元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3.6.2 HDF-68阳性转化子PCR鉴定 |
3.7 HDF-68工程菌株发酵产紫杉醇定性定量分析 |
3.7.1 TLC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2 HPLC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高质量RNA的提取 |
4.2 引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 利用RT-PCR方法克隆基因最佳条件的摸索 |
4.4 基因表达载体和系统的选择 |
4.5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策略 |
4.6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和纯化 |
4.7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构建HDF-68基因工程菌株 |
4.7.1 适于HDF-68遗传转化的体系 |
4.7.2 HDF-68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分析与意义 |
4.8 今后的工作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8)狗舌草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天然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
1.1.1 天然药物概述 |
1.1.2 天然药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1.2.1 热水提取法 |
1.1.2.2 溶剂提取法 |
1.1.2.3 超声波提取法 |
1.1.2.4 微波提取法 |
1.1.2.5 酶法提取 |
1.1.2.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1.3 天然药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 |
1.1.3.1 系统溶剂分离法 |
1.1.3.2 两相溶剂萃取法 |
1.1.3.3 沉淀法 |
1.1.3.4 结晶法 |
1.1.3.5 吸附色谱法 |
1.1.3.6 凝胶色谱法 |
1.1.3.7 大孔吸附树脂法 |
1.1.4 天然药效成分的抗癌活性研究 |
1.1.4.1 生物碱类 |
1.1.4.2 黄酮类 |
1.1.4.3 挥发油 |
1.1.4.4 多糖类 |
1.1.4.5 有机酸类 |
1.1.4.6 甙类 |
1.1.4.7 其他类 |
1.2 狗舌草研究进展综述 |
1.2.1 狗舌草简介 |
1.2.2 狗舌草药理作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狗舌草乙醇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主要药物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细胞培养和冻存 |
2.4.2 药液制备 |
2.4.3 L1210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
2.4.3.1 L1210白血病细胞株的复苏与培养 |
2.4.3.2 L1210接种液的制备 |
2.4.3.3 细胞计数 |
2.4.3.4 接种 |
2.4.3.5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L1210荷瘤小鼠一般情况 |
2.5.2 狗舌草乙醇提取物对L1210荷瘤小鼠体重变化影响 |
2.5.3 狗舌草乙醇提取物对L1210荷瘤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及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
2.5.4 狗舌草乙醇提取物对L1210荷瘤小鼠腹围的影响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狗舌草活性组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主要药物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热回流法 |
3.4.2 单因素试验 |
3.4.3 正交设计试验 |
3.4.4 狗舌草中黄酮成分的测定 |
3.4.4.1 总黄酮定性试验(显色反应) |
3.4.4.2 总黄酮的定量测定(比色法) |
3.4.5 狗舌草中生物碱成分的测定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5.1.1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3.5.1.2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3.5.1.3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
3.5.1.4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3.5.2 正交试验结果 |
3.5.2.1 狗舌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结果 |
3.5.2.2 狗舌草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结果 |
3.5.3 狗舌草提取物中总黄酮的测定结果 |
3.5.3.1 总黄酮定性试验结果 |
3.5.3.2 总黄酮定量测定结果 |
3.5.3.3 方法学考察 |
3.5.4 狗舌草提取物中总生物碱鉴定结果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狗舌草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狗舌草总黄酮粗品的制备 |
4.3.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 |
4.3.2.1 预处理 |
4.3.2.2 再生 |
4.3.3 狗舌草总黄酮的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4.3.3.1 不同吸附时间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3.2 不同狗舌草黄酮浓度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3.3 不同pH值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3.4 不同浓度解吸液对狗舌草总黄酮解吸效果的影响 |
4.3.3.5 不同pH值解吸液对狗舌草总黄酮解吸效果的影响 |
4.3.4 狗舌草总黄酮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4.3.4.1 不同吸附流速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4.2 不同洗脱剂体积对狗舌草总黄酮洗脱效果的影响 |
4.3.4.3 不同洗脱速度对狗舌草总黄酮洗脱效果的影响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狗舌草总黄酮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结果 |
4.4.1.1 不同吸附时间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实验结果 |
4.4.1.2 不同狗舌草黄酮浓度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实验结果 |
4.4.1.3 不同pH值对狗舌草总黄酮吸附效果实验结果 |
4.4.1.4 不同浓度解吸液对狗舌草总黄酮解吸效果实验结果 |
4.4.1.5 不同pH值解吸液对狗舌草总黄酮解吸效果的影响 |
4.4.2 狗舌草总黄酮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结果 |
4.4.2.1 不同吸附流速对狗舌草总黄酮洗脱效果实验结果 |
4.4.2.2 不同洗脱液体积对狗舌草总黄酮洗脱效果实验结果 |
4.4.2.3 不同洗脱速度对狗舌草总黄酮洗脱效果实验结果 |
4.4.3 验证实验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狗舌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分离 |
5.1 前言 |
5.2 实验所用的仪器和化学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提取 |
5.3.2 总黄酮萃取部分的分离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化合物结构鉴定 |
5.4.1.1 化合物Ⅰ |
5.4.1.2 化合物Ⅱ |
5.4.1.3 化合物Ⅲ |
5.4.1.4 化合物Ⅳ |
5.4.1.5 化合物Ⅴ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桑葚的研究进展 |
1.2 桑葚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 阿魏研究进展 |
1.4 阿魏多糖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的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3章 维药新疆阿魏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药桑粗多糖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两种多糖的纯化及硫酸化修饰条件的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体外抗新城疫病毒和增强免疫作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MTT 法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Hoechst 33342 荧光染色观察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3.5 Western Blot 检测臭椿酮对人鼻咽癌 CNE-2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不同目的蛋白所选用分离胶和浓缩胶的浓度 |
附录3 10%、12%分离胶和5%浓缩胶的配制方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用细胞培养法筛选三尖杉属植物生物碱抗癌作用的初步报告[J]. 仝允栩,耿欣莲,张芸缃. 兰州大学学报, 1977(04)
- [2]我国抗癌中草药的研究近展[J]. 李石兰.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0(02)
- [3]三尖杉次生代谢物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郭永俊. 林业勘察设计, 2008(01)
- [4]胆管癌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韩鹏. 厦门大学, 2009(11)
- [5]雷公藤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调控研究[D]. 李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β-环糊精和DNA去甲基化剂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和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D]. 魏丽蓉. 海南大学, 2019(06)
- [7]紫杉醇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张新建.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8]狗舌草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 邱燕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9]新疆阿魏多糖和药桑多糖及其硫酸化产物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的研究[D]. 德力拜尔.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臭椿酮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研究[D]. 郭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