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周满红[1](2012)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复苏中心肌氧含量与复苏成功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脏骤停的复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质量依赖于合理设计动物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模型,制备CA动物模型是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动物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理想的CA动物模型将尽可能反映出CA临床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即充分体现与临床状况的相似性,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这对于保证CPR研究质量来讲有重要意义。目前所用的心脏骤停模型并不统一。在国内的CPR实验研究中,模型动物以大鼠、家兔等较多见,而家猪的实验研究少见报道。家猪心脏从解剖学、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血管侧枝循环分布等方面来讲与人类极其相似,与人类心脏不同点较少。因此,家猪是制作CA模型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利用电刺激法制作CA模型,近年来国外研究较多,国内尚不多见。本研究即拟应用交流电刺激诱发建立家猪CA模型,意图寻找一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接近CPR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采用家猪9头,体质量(25.0±3.0)kg,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右侧颈外静脉插管(至右心房)及右侧股动脉插管(至胸主动脉)以备测压,经左侧颈外静脉插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接触心内膜)。另建立耳缘静脉通道以备静脉输液。将临时起搏电极与交流电调压变压器输出端相连,持续电刺激10s以诱发心室颤动。电压为20v,电流1mA,频率50Hz。达到心脏骤停标准后,维持9min未处理间期后开始常规心肺复苏。所有动物均在持续电刺激10s后成功出现心室颤动并达心脏骤停标准,诱导成功率为100%。9头建模的动物中5头在经历9min未处理间期后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方法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复苏成功。以交流电经心内膜刺激诱发家猪心室颤动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及与临床状况相似性,能够较好地满足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要求。早在1906年,Crile和Dolley就已经注意到在心脏骤停复苏中足够的主动脉舒张压的重要性,并认为不使用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则通常不可能达到足够的主动脉舒张压。主动脉舒张压是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pressures,CPP)的主要构成因素。尔后的事实证明,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心肺复苏期间,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及生存率的提高明显相关。在CA复苏期间,肾上腺素的确可明显提高CPP和脑灌注压。但值得注意的是,CPP仅仅是心肌组织及细胞血液供应的一个替代指标,真正与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生存率有关的显然是CA复苏期间心肌等组织细胞的血液供应,而不是CPP。实际上在使用肾上腺素的情况下,CPP的增加并不能代表心肌组织及细胞血液供应的增加。肾上腺素至今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CPR期间虽可使CPP增加,但是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组织及细胞的血液供应实际上并未因此而增加,相反由于肾上腺素使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减少或停止而显着降低,这显然不利于复苏的成功。文献报道山莨菪碱(anisodamine, Ani)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和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设想在复苏过程中将山莨菪碱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以减轻肾上腺素上述的对心肺复苏的负面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对家猪血流动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电除颤次数、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采用23头健康家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control组,n=5,假手术,不经历交流电刺激致颤、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过程)、肾上腺素组(简称A组,n=9,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和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组(简称B组,n=9,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静脉推注)。家猪麻醉固定后行心电监测,通过右侧股动脉(至胸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至右心房)置管连续监测主动脉压(aortic pressure,AOP)和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采用经左侧颈外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内膜以交流电刺激致颤,建立家猪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模型。经过9min未干预间期后,同时给予呼吸机控制通气,胸外心脏按压及药物,2min后给予电除颤1次(150J),若失败则继续胸外心脏按压,每按压1min后电除颤1次,每3次电除颤后给药1次,30min无效则放弃复苏。复苏成功后观察1h将动物送入动物实验中心观察室,24h后安乐处死动物,取标本送检。整个复苏过程中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AOP,RAP。比较A、B两组CPP、PETCO2、电除颤次数、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A、B两组所有动物在持续电刺激10s后成功出现VF并达CA标准,模型建立成功率为100%。CPR期间,总除颤次数比较,A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07<0.01);首次除颤前A、B两组PETCO2值比较,A组(13.17±1.72mm Hg)明显小于B组(18.14±1.35mm Hg)(p<0.01);CPP的演变,A、B两组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推药后5、20秒,B组均明显高于A组(p=0.033和0.012),但在55秒时,两组趋于相同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首次除颤前平均CPP比较,A(13.93±9.98mm Hg)、B(12.65±5.50mm Hg)两组无明显差异(p=0.776>0.05)。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及24小时存活率, B组(77.80%)高于A组(55.60%),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脏骤停复苏期间,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能一过性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利于电除颤的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及复苏的成功。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心肌血流灌注是否充分对于复苏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循环血流状况及其氧供是心脏骤停预后的终结决定因素。心脏骤停后微循环血流在0.5分钟内迅速下降到低于正常的1/4。心脏按压时,微循环血流部分恢复;而那些成功复苏的动物的微循环血流在心脏按压后15min内明显多于那些复苏失败的动物。早在1906年,Crile和Dolley就注意到在心脏复苏中足够的主动脉舒张压的重要性。肾上腺素可有效地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CPP),这对于心肺复苏来讲至关重要。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心肺复苏期间,CPP大于15mmHg与ROSC率及生存率的提高明显相关。但是,事实上,肾上腺素的最大的问题在于,CPR期间使用肾上腺素虽然可使CPP增加,但是心肌组织及细胞的血液供应并未因此而增加,反而由于肾上腺素导致微循环血流的减少或停止而显着降低。这种变化引起心肌毛细血管P02快速地降低,这显然不利于复苏。血流减少的直接后果和表现是局部组织尤其是心肌组织氧供的减少。为进一步证实这一论断和上述情况,本实验拟测定心室颤动(VF)前后心肌组织血氧饱和度(region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rSO2)以及肾上腺素、山莨菪碱及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对rSO2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control)、肾上腺素组(简称Epi组)、山莨菪碱组(简称Ani组)及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组(简称Epi+Ani组)。麻醉完成后,予气管切开并插管连接呼吸机。分离左侧颈外静脉切开并置管以备静脉推药,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切开并置管以备测压。开胸暴露心脏。分别于致颤前后测定心脏rSO2,并观察肾上腺素、山莨菪碱及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对心脏rSO2的影响。基础状态下测定心脏rSO2结果,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未致颤情况下静推药物后1min测定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1)control组,心脏rSO2围绕77%上下波动,与基础状态比较无明显改变;(2)Epi组,心脏rSO2明显快速降低至64.47±4.36,与基础状态及control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持续于推药后0.5-2.5min,3.0min时才逐渐上升恢复到基础状态并与control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Ani组,心脏rSO2先稍下降后明显回升;(4)Epi+Ani组,心脏rSO2先稍下降后明显回升,1.5min后明显高于基础状态及control组(p<0.05)。致颤前后各时间段测定心脏rSO2结果,致颤后各组心脏rSO2均快速下降,心脏按压后均部分恢复。心脏按压+静推药物后1min,各组表现不一,Epi组(33.73±7.13)明显较前单纯心脏按压未推药时(51.03±3.1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Ani组(66.79±8.43)却明显较前单纯心脏按压未推药时(50.81±1.97)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中的心脏rSO2推药后表现为先明显降低后逐渐上升最后接近control组水平;而Epi+Ani组推药后表现无明显降低,反逐渐上升最后超过control组水平。结论:1、自主循环存在(未致颤)和失去自主循环(心室颤动)情况下,肾上腺素的使用(静脉推注)均可使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快速下降,反映了心肌局部血流灌注水平下降。2、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的使用(静脉推注)可提高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反映了心肌局部血流灌注水平的提高,肾上腺素和山莨菪碱对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的提高有协同作用。
董江宏[2](2010)在《心肺复苏中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心肺复苏中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前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的损伤情况,以及心肌损伤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10只)、复苏对照组(B组、10只)、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C组、15只)、大剂量肾上腺素组(D组、15只)。采用大鼠心肺复苏模型,麻醉大鼠、气管切开置管、动静脉插管,除了正常对照组不诱发心脏骤停外,其余组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中断通气,致大鼠心跳骤停。大鼠心跳骤停5min后松开夹闭的气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进行快速胸外心脏按压,经尾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大剂量组在2.5±0.5min出现自主心律、脉搏波、平均动脉压(MAP)≥60mmHg,停止复苏观察15秒后剖胸取心脏留标本。复苏对照组不注射肾上腺素,在心外按压2.5min后直接剖胸取心脏留标本。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丙二醛(MDA)浓度;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用定磷法检测心肌组织Na+K+-ATP酶的活力;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并计算环磷腺苷(cAMP)浓度;记录心外按压时平均动脉压;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检测心肌组织MDA发现,未用肾上腺素的复苏对照组比标准剂量组、大剂量组心肌MDA浓度低(P<0.01),标准剂量组心肌MDA浓度比大剂量组低(P<0.05);2)检测心肌组织Na+K+-ATP酶和SOD活力发现,复苏对照组比标准剂量组、大剂量组心肌Na+K+-ATP酶和SOD活力高(P<0.01),标准剂量组心肌ATP酶和SOD活力比大剂量组高(P<0.01);3)复苏对照组心肌cAMP含量比标准剂量组、大剂量组低(P<0.01),标准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心肌cAMP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外按压时标准剂量组平均动脉压比大剂量组低(P<0.01)。大剂量组心肌纤维变细,各带线结构显示不清,部分肌丝溶解,线粒体水肿、空泡化,线粒体峭排列紊乱,细胞浆内糖原颗粒减少等,而在标准剂量组亦发现上述超微结构变化,但是比大剂量组损伤程度轻。结论:在心肺复苏中,比较对照组,大剂量和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前就已经加重了心肌组织的损伤,大剂量组心肌损伤更为明显;在自主循环恢复前加重心肌损伤可能不是心肌β1-AR激活引起,其可能的损伤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陈蒙华[3](2006)在《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 由于临床研究受多种因素干扰,深入研究心脏骤停(Carid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病理生理机制受到一定限制。动物实验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严格控制各种混杂因素,使实验结果具有重复性,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验证各种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创造了条件。由于小动物(如家兔、大鼠和小鼠等)的许多生理特性与大动物、甚至人类非常相似,采用小动物进行CPR的实验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建立CA动物模型是进行CPR研究的前提条件。用交流电经右心室心内膜电击诱导大鼠和小鼠发生室颤是目前建立CA动物模型的主要方法。由于操作复杂,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寻找较为简便的、复制小动物室颤模型的方法。 心脏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在CPR中是否有效仍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之二是观察经食道心脏起搏在窒息性CA大鼠CPR中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在CPR中起重要作用。由于纳络酮和加压素在CPR中的疗效仍有争议,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在大鼠CPR中的疗效如何尚未见有文献报导。本研究的目的之三是观察纳络酮和加压素在窒息性CA动物模型中的疗效,以及不同剂量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对复苏疗效的影响,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与CPR疗效的关系进行探讨。
陈威[4](2006)在《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肾上腺素作为心跳骤停主要复苏药物已有5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却有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在增加心脑灌注压和血流量的同时,又可能损害心肌和脑组织,最终未能使死亡率降低。探讨心肺复苏时其他药物的应用,以减少肾上腺素负面影响,力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腺苷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特异的心肌和脑组织保护作用。心肺复苏本身就是机体缺血损伤及再灌注的过程。在心肺复苏中联合应用腺苷可能会减轻再灌注损伤,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脑功能,改善临床预后。本研究对腺苷在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观察。 方法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腺苷对窒息兔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采用窒息法制作兔心脏停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6)、肾上腺素组(B组n=12)、肾上腺素合并腺苷组(C组n=12)。持续窒息4min后,行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机辅助呼吸,4min后静脉给药。A组不用复苏药物;B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C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并持续静滴腺苷150μg/kg/min至复苏结束。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后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Lac)浓度: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和脑海马组织结构改变。第二部分观察腺苷在心肺复苏中对窒息大鼠肠系膜和心肌微循环的影响,窒息模型制作、实验分组和实验方法同第一部分。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腺苷在复苏前后对肠系膜血管再通率、血管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影响;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和所占面积的改变;腺苷对肠壁组织血液灌流量的变化。 结果 第一部分,窒息兔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成功率,C组(100%,83.3%)>B组(83.3%,58.3%)>A组(0,0);血浆CK、CK-MB和Lac浓度,复苏后C组(855±191U/L,1506±692U/L,8.4±2.7mmol/L)<B组(1136±332 U/L,2365
刘喆,唐鸿祺,何日德,刘海斌[5](2016)在《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及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及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2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24 h存活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但出院存活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成功后,观察组心率、DA用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 h尿量显着多于对照组(P<0.01),平均动脉压与ST-T段下移幅度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合用于心肺复苏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提高CPR成功率,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钟敏华[6](2013)在《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和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1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治疗,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垂体后叶素和肾上腺素联用较单独应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能显着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
孙远新[7](2013)在《联合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中快速同步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快速同步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抢救为联合组。30例患者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30例患者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存活出院率均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和大剂量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在心肺复苏中联合使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能够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和存活出院率。
李玉华[8](2012)在《山莨菪碱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联合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pi)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家猪血流动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ess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etCO2).总除颤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的的影响。方法:采用24头健康家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简称control组),肾上腺素组(简称Ani组)和山莨菪碱联合肾上腺素组(简称Epi+Ani组)。动物麻醉固定后行心电监测及PetCO2监测;通过股动脉穿刺置管至胸主动脉连续监测主动脉压(aortic pressure,AOP),通过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至右心房连续监测右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采用经左侧颈外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内膜电击致颤,建立家猪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模型。VF后经过8min未干预间期后,同时给予呼吸机控制通气,自动胸外机械按压机按压及盲法给药,2min后给予电除颤1次(150J),若失败则继续胸外心脏按压,每按压1min后电除颤1次,每3次电除颤后给药1次,30min无效放弃复苏。复苏成功后观察1h后将动物送入动物实验中心观察室,24h麻醉后处死动物。整个复苏过程中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AOP,RAP。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PetCO2、总除颤次数、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所有动物在持续通电10s后成功出现心室颤动并达CA标准,诱导成功率为100%。总除颤次数比较,Epi组明显多于Epi+Ani组(p=0.007<0.05)。CPR期间,推药并胸外心脏按压,CPP的演变,两组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推药后5、20秒,Epi+Ani组均明显高于Epi组(p=0.033,0.012),但在60秒时,两组趋于相同没有明显差别(P>0.05)。PetCO2比较,Epi组(13.17±1.72mm Hg)明显小于Epi+Ani组(18.14±1.35mm Hg)(p<0.05)。Epi+Ain组8头家猪中有6头家猪ROSC并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7.5%, Epi组8头家猪中有2头家猪ROSC并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2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5<0.05)。所有ROSC猪均能复苏成功,复苏成功后猪均能24h存活。结论:心脏骤停复苏期间,山莨菪碱联合肾上腺素能一过性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利于电除颤的成功(减少总除颤次数)、自主循环恢复及复苏的成功。
邓华,雷招宝[9](2011)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合理用药问题》文中认为检索国内外有关纳洛酮在心肺复苏中临床应用的原始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除了心肺复苏经典用药肾上腺素等以外,纳洛酮在心肺复苏开始及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脑复苏期间可以使用,而且应用越早越好,剂量以首次静脉注射0.8~2mg、随后每30min重复1次,直至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后可2mg静脉注射、每日6次,与山莨菪碱或(和)β-七叶皂苷钠联合应用进行复苏后的治疗。结论纳洛酮治疗心肺脑复苏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东[10](2009)在《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是导致心脏骤停后最终复苏失败和整体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PR-MODS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晰,特别是缺乏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动物模型,致使国内外心肺脑复苏的动物实验研究仍停留在心脏骤停的初级复苏阶段。本论文在建立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及PR-MODS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了其可行性、发生机制以及生脉注射液早期干预治疗的影响。本论文主要调查ICU收治心脏骤停及PR-MO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并探讨和分析了心脏骤停PR-MODS相关影响因素。在实验研究中首先建立了窒息法致兔心脏骤停模型,观察了生脉注射液对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观察了ROSC后兔SIRS、TNF-a(ELISA法)、主要脏器功能指标以及病理学改变,探讨了建立PR-MODS模型的可行性;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PR-MODS兔心肌细胞凋亡和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同时观察生脉注射液干预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明确了ICU收治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PR-MODS的发生和死亡率较高,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密切相关,其预后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强调应尽快恢复组织灌注和供氧,积极复苏后脏器支持治疗。2、首次采用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PR-MODS动物模型,证明了兔心脏骤停ROSC后出现SIRS反应、TNF-a升高、主要脏器功能指标改变以及病理学超微结构上的变化,提示窒息法致兔心脏骤停PR-MODS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可行性,为后续研究窒息时间应选择为7分钟。3、证实了生脉注射液有利于缩短家兔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可改善心脏骤停后左室舒缩功能,起到复苏后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④证实了生脉注射液还可抑制兔复苏后TNF-a的变化,减轻PR-MODS兔主要器官受累程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降低Fas蛋白表达,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临床心肺复苏领域PR-MODS的防治研究创建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同时也为中药防治PR-MODS提供了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理论依据。
二、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复苏中心肌氧含量与复苏成功因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电刺激致心室颤动家猪模型的建立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验统一标准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
1.1.1 基础状态 |
1.1.2 心脏骤停 |
1.1.3 标准心肺复苏 |
1.1.4 通气 |
1.1.5 按压期和释放期(动脉压力 |
1.1.6 主动减压 |
1.1.7 冠状动脉灌注压 |
1.1.8 电除颤 |
1.1.9 自主循环恢复 |
1.1.10 重症监护治疗 |
1.1.11 生存 |
1.1.12 时间间隔及时间点 |
1.1.13 未干预时间间隔 |
1.1.14 实验流程线 |
1.1.15 术前动物准备 |
第二节 用于心肺复苏实验研究动物的选择 |
1.2.1 大鼠 |
1.2.2 小鼠 |
1.2.3 犬 |
1.2.4 猪 |
1.2.5 猫 |
1.2.6 兔 |
第三节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麻醉选择 |
1.3.1 麻醉药物选择 |
1.3.2 麻醉方法选择 |
1.3.3 麻醉的维持 |
第四节 建立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的选择 |
1.4.1 电刺激法诱发 CA 模型 |
1.4.1.1 心内膜交流电刺激致心室颤动模型 |
1.4.1.2 直视下电刺激心外膜法致心室颤动模型 |
1.4.1.3 经食道快速起搏心脏或交流电经食道刺激心脏诱发 CA 动物模型 |
1.4.2 窒息法诱发 CA 动物模型 |
1.4.3 阻断血管缺血法诱发 CA 动物模型 |
1.4.4 药物诱发 CA 动物模型 |
1.4.5 左冠状动脉快速夹闭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 CA 动物模型 |
1.4.6 慢性心肌缺血 CA 动物模型 |
第五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 |
1.5.1 相似性 |
1.5.2 可重复性 |
1.5.3 可靠性 |
1.5.4 适用性和可控性 |
1.5.5 易行性和经济性 |
第六节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2.1.4 实验室环境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2.2.1 麻醉 |
2.2.2 气管插管 |
2.2.3 连接呼吸机 |
2.2.4 备皮 |
2.2.5 动静脉置管 |
2.2.6 临时起搏电极置入 |
2.2.7 实验方案 |
2.2.8 判断标准 |
2.2.8.1 心脏骤停(CA)标准 |
2.2.8.2 成功除颤的标准 |
2.2.8.3 自主循环恢复标准 |
2.2.8.4 复苏成功标准 |
2.2.8.5 非干预间期 |
2.2.9 冠状动脉灌注压的计算方法 |
2.2.10 观测指标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诱发心室颤动的情况 |
第二节 复苏情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简介 |
1.1.1 心脏骤停复苏的病理生理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2 肾上腺素与心肺复苏 |
1.1.2.1 肾上腺素使用的历史 |
1.1.2.2 肾上腺素的药理学和生理学作用 |
1.1.2.3 肾上腺素的剂量 |
1.1.2.4 肾上腺素与其他缩血管药物的比较 |
1.1.2.5 肾上腺素用于心脏骤停的临床研究 |
1.1.2.6 经骨髓腔内使用肾上腺素 |
1.1.2.7 肾上腺素多次给药的有害作用 |
1.1.2.8 复苏质量与肾上腺素 |
1.1.2.9 复苏后综合症的处理与肾上腺素 |
1.1.2.10 小结 |
1.1.3 山莨菪碱的药理学性质及其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运用 |
1.1.3.1 药理学性质 |
1.1.3.1.1 药物动力学 |
1.1.3.1.2 抗胆碱能作用 |
1.1.3.1.3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1.1.3.1.4 抗氧化剂效应 |
1.1.3.1.5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1.3.1.6 心血管效应 |
1.1.3.2 在心肺脑复苏领域的应用 |
1.1.3.2.1 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 |
1.1.3.2.2 对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影响 |
1.1.3.2.3 对心肺复苏后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2.1.4 实验室环境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实验步骤 |
2.2.2.1 麻醉与固定 |
2.2.2.2 气管插管 |
2.2.2.3 连接呼吸机 |
2.2.2.4 备皮 |
2.2.2.5 动静脉置管 |
2.2.2.6 心室颤动模型制备 |
2.2.2.7 心肺复苏 |
2.2.2.8 盲法给药 |
2.2.2.9 术后管理及动物处理 |
2.2.2.10 判断标准 |
2.2.2.11 采集实验数据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总除颤次数比较 |
第二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数据 |
2.3.1 冠状动脉灌注压的演变 |
2.3.2 首次除颤前平均 CPP 比较 |
第四节 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三部分 山莨菪碱、肾上腺素对家兔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组织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
1.1.1 人体内氧运输和代谢 |
1.1.2 人体血氧状态的检测方法 |
1.1.2.1 氧在血液运输中血氧状态的检测 |
1.1.2.2 组织血氧状态检测 |
1.1.2.3 MoorVMS-OXY 组织氧含量监测系统测量原理 |
第二节 心肌血流灌注、氧供与心肺复苏 |
第三节 肾上腺素对组织(包括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实验药物和试剂 |
2.1.4 实验室环境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实验步骤 |
2.2.2.1 实验动物的麻醉与固定 |
2.2.2.2 备皮及心电监护 |
2.2.2.3 正式实验前手术 |
2.2.2.4 连接呼吸机 |
2.2.2.5 动静脉置管 |
2.2.2.6 开胸手术 |
2.2.2.7 实验流程 |
2.2.2.8 心脏组织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心肺复苏中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设计 |
2.3 动物模型的制备 |
2.4 标本采集、制备 |
2.5 标本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英文缩略语 |
四、论文主体 |
前言 |
第一部分:小动物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研制 |
实验1 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大鼠心室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 |
实验2 经食道心脏起搏诱发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研究 |
实验3 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发大鼠心室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 |
实验4 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发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二部分:经食道心脏起搏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和意义 |
实验1 经食道心脏起搏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
实验2 经食道心脏起搏和肾上腺素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复苏疗效的比较 |
实验3 联合应用心脏起搏和肾上腺素能否提高心肺复苏的疗效? |
实验4 胸外心脏按压与心脏起搏的同步性对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 |
第三部分:药物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 |
实验1 单纯使用纳络酮能否提高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肺复苏的成功率? |
实验2 纳络酮和肾上腺素在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
实验3 不同剂量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
实验4 窒息家兔心肺复苏疗效与血浆内皮素、β-内啡肽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
实验5 经食道心脏起搏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五、全文总结 |
六、综述 |
综述1 常用小动物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制作 |
综述2 心脏起搏应用于心肺复苏的研究概况 |
综述3 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疗效与争议 |
七、致谢 |
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
(4)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腺苷对窒息兔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腺苷对复苏大鼠心脏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
1.前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讨论 |
1.腺苷在心脏和脑组织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
2.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 |
3.腺苷在心肺复苏中对微循环的影响 |
4.腺苷在心肺复苏中对心肌和脑海马区病理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彩图 |
综述 |
腺苷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及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比较 |
3 讨论 |
(6)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联合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抢救方法 |
1.3 判定标准[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24 h存活、存活出院比较 |
2.2 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 |
2.3 三组自主循环恢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 |
3 讨论 |
(8)山莨菪碱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山莨菪碱的药理学性质及其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运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合理用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纳洛酮在CPCR中的用药时机问题 |
2纳洛酮的用药剂量问题 |
3纳洛酮的联合用药问题 |
4纳洛酮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疗程问题 |
5纳洛酮的不良反应 |
6纳洛酮使用注意事项[25, 26] |
(10)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现状 |
1.2 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相关实验室的统一标准 |
1.3 建立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后主要研究方向、相关实验技术和干预药物的选择 |
1.4 展望 |
第二章 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2.1 复苏后综合症的概念及变迁 |
2.2 心脏骤停PR-MODS 的流行病学 |
2.3 心脏骤停PR-MODS 的发病机制 |
2.4 心脏骤停PR-MODS 的病理生理改变 |
2.5 心脏骤停PR-MODS 的治疗策略 |
2.6 心脏骤停PR-MODS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2.7 心脏骤停PR-MODS 的预后 |
2.8 挑战及展望 |
第三章 生脉注射液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药效学机制及研究现状 |
3.1 有利于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和维持 |
3.2 有利于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
3.3 展望 |
第二篇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ICU 收治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篇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建立及可行性探讨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生脉注射液对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自主循环恢复以及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PR-MODS 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及窒息时间选择对造模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PR-MODS家兔血中TNF-a水平及主要脏器功能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生脉注射液早期干预对窒息法致心脏骤停PR-MODS家兔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生脉注射液对窒息法致心脏骤停PR-MODS 家兔心肌细胞调亡和Fa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复苏中心肌氧含量与复苏成功因素影响的研究[D]. 周满红. 南开大学, 2012(07)
- [2]心肺复苏中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D]. 董江宏.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3]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D]. 陈蒙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 [4]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 [5]联合应用垂体后叶素及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观察[J]. 刘喆,唐鸿祺,何日德,刘海斌.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08)
- [6]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联用在心肺复苏中疗效观察[J]. 钟敏华. 当代医学, 2013(17)
- [7]联合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J]. 孙远新. 中国现代医生, 2013(14)
- [8]山莨菪碱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玉华. 遵义医学院, 2012(04)
- [9]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合理用药问题[J]. 邓华,雷招宝. 海峡药学, 2011(02)
- [10]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 张东. 吉林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