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7)在《我国祖代种鸡场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和鸡白痢的监测与分析》文中指出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AL)、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和鸡白痢(Pullorumdisease,PD)是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传染病,这三种疫病的病原均可经卵垂直传播,净化是控制这3种疫病的关键措施。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到2020年国内全部种禽场的禽白血病和鸡场沙门氏菌病达净化标准。因此,掌握上述三种疫病在我国祖代种鸡群中的感染状况,对开展净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2011~2016年间,采用ELISA和平板凝集方法对我国祖代种鸡场进行了 ALV-p27抗原、ALV-J抗体、ALV-A/B抗体、REV抗体和鸡白痢抗体抽样检测,监测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个祖代种鸡场,检测蛋清样品44476份,血清样品46502份,共获得检测数据229639个。通过对群间、空间、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解析不同疫病感染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内在联系。监测结果显示,6年中,ALV-p27抗原场阳性率为18.75%~66.67%,个体阳性率为0.07%~4.64%; ALV-J 抗体场阳性率为 26.32%~64.71%,个体阳性率为 0.35%~5.57%; ALV-A/B抗体场阳性率为36.84%~88.24%,个体阳性率为1.58%~9.23%。ALV-J亚群和ALV-A/B亚群混合感染的场阳性率在15.79%~58.82%之间。表明ALV感染在祖代种鸡场广泛存在,2011~2016年间,场阳性率均在35%以上,个体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LV-J亚群和ALV-A/B亚群混合感染现象严重。不同亚群混合感染使ALV检测和防控难度增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ALV通用检测技术,确保对感染鸡群的净化淘汰效果。2011~2016年间,REV抗体的场阳性率为63.16%~88.24%,个体阳性率为2.71%~13.22%。表明祖代鸡场中REV抗体检出率在三种病中最高,总体流行趋势先升后降。种鸡场REV感染大量存在,会对于鸡群总体免疫能力造成影响,影响鸡场其他疫病的控制。各年度的鸡白痢抗体场阳性率在17.65%~78.95%,个体阳性率在0.34%~6.73%。经对比分析表明,祖代鸡场中鸡白痢抗体检出率在6年间变化较大,其个体阳性率与鸡群REV、ALV感染率率的变化趋势一致。鸡白痢作为祖代种鸡群长期重点防控的疫病,其感染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应与REV、AL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有关。混合感染分析显示,两种或三种疫病混合感染现象的鸡场比例在23.53%~68.42%之间,其中三种疫病混合感染最为普遍;而混合感染两种病的鸡场中,REV与ALV或鸡白痢混合感染的鸡场比较多,ALV与鸡白痢混合感染的鸡场则较少。表明祖代鸡场中ALV、REV和鸡白痢混合感染现象较为严重。祖代鸡群中的ALV、REV、鸡白痢感染普遍存在,可能会增加种鸡群向其下一代感染的风险。三种疫病的混合感染情况也提示我国祖代种鸡场在种源引进、预防疫苗污染、监控鸡群感染状态方面存在疏漏。本研究还对不同代次、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祖代种鸡群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ALV-p27抗原、ALV-J抗体、REV抗体和鸡白痢抗体在祖代种鸡的检出率大于曾祖代种鸡,差异极显着;肉种鸡的检出率大于蛋种鸡,差异极显着;地方品种鸡的检出率大于进口品种鸡和国内自培育种鸡,差异极显着。ALV-A/B抗体在曾祖代种鸡的检出率大于祖代种鸡,差异极显着;肉种鸡的检出率大于蛋种鸡,差异不显着;国内自培育种鸡的检出率大于进口品种鸡和地方品种鸡,差异极显着。监测结果表明,祖代种鸡场、肉种鸡、地方品种鸡感染ALV-J、REV和鸡白痢的风险较高;曾祖代种鸡场、肉种鸡、国内自培育种鸡感染ALV-A/B的风险较高。应根据不同疫病的流行特点对风险较大的祖代鸡群进行重点监控。
张丹俊,沈学怀,赵瑞宏,胡晓苗,潘孝成,侯宏艳,周学利,戴银,刘慧芳,朱传民[2](2013)在《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在生产性能上的差异,在对安徽省某地方品种鸡开展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检测净化研究中,对获得的净化鸡群和非净化鸡群在死淘、产蛋、种蛋孵化以及后代生长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净化鸡群及其后代的死淘率较非净化组有较大程度降低;611月龄间月均产蛋率较非净化组提高5.91个百分点;蛋重显着高于非净化组(P<0.05),且料蛋比较非净化组低0.46个点;净化组鸡群种蛋在合格率、受精率、出雏率和键雏率指标上均高于非净化组;净化组后代3月龄内体重除1月龄母鸡体重外,其他均高于非净化组,其中2月龄母鸡体重差异显着(P<0.05);与非净化组相比,净化组后代的平均日增重有所提高,3月龄总增重较非净化组增加24.80 g,料重比降低0.05。综上结果可见,鸡群经过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后在生产性能上明显优于非净化鸡群,可显着提高养殖效益,开展种鸡群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对提高养鸡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屈凤琴,杨淑琴,关淑娟,张序,仇波,刘凤秋,李红卫[3](1998)在《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文中认为我们在哈尔滨市种鸡场鸡白痢防制工作过程中,从1992年以来对鸡白痢阳性鸡的生产性能、沙门氏菌在内脏分布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和试验表明:鸡白痢阳性鸡能使种蛋受精率降低4%~9%,孵化率降低8%~124%,中死胚增多3%~8%,毛胚率增加4%~10%,鸡白痢阳性鸡年产蛋率降低84%~346%,死淘率增加73%~28%。沙门氏菌在鸡白痢阳性鸡内脏分布以性腺输卵管和卵巢携菌率最高达866%和733%,其次以肝脏、肾脏携菌率高达666%。调查结果证明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危害程度严重。
罗凌霄[4](2019)在《鸡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鸡白痢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腹泻相关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控制鸡白痢的方法是根据全血平板抗原抗体凝集实验淘汰阳性鸡,进行种鸡群净化。然而,这种方法不仅耗费人力和物力高,而且敏感性低、准确性差,无法有效控制鸡白痢疾病的传播和发生。另外,由于基础研究薄弱,目前采用的其他防治手段,如益生菌添加、抗菌肽使用等在实际应用中收效不尽人意。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在人类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炎等)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进一步催生了新型的治疗手段—粪菌移植。但是,目前对农业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迄今为止,鲜少有鸡白痢疾病与肠道菌群间关系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采用全血平板凝集实验对52周龄的新浦东母鸡群进行鉴定,挑选出135只阳性鸡和140只阴性鸡采集粪便,再用阳性公鸡与阳性母鸡配种、阴性公鸡与阴性母鸡配种,获得后代并采集后代粪便。一共采集355个粪便样本,对这些样本的16S r DNA的V3-V4区进行测序,研究了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的新浦东母鸡的鸡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39个属的细菌在鸡白痢阴性和鸡白痢阳性之间差异显着(p<0.05),其中33个属极显着(p<0.01)。(2)不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亲本所产生的后代之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不同。阳性亲本子代中弧菌属、新鞘杆菌属、产气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等潜在有害菌丰度显着高于阴性亲本的后代(p<0.05)。(3)腹泻雏鸡与非腹泻雏鸡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不同。腹泻组和非腹泻组之间的3株潜在有害菌与阳性亲本后代与阴性亲本后代间相同(p<0.05),代谢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腹泻组的肥厚型心肌病、甲型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大肠癌和阿米巴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腹泻组(p<0.05)。本研究从肠道微生物组层面获得了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相关的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上下代传递及功能代谢通路,为鸡白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致病机制以及宿主-肠道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和参考。
徐家芳[5](2013)在《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的比较和鸡场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沙氏门菌病一直都是影响养鸡业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包括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严重影响雏鸡成活率,也是产蛋鸡减产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且造成其产品的污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比较检测中北京中海动物保健科技公司、中国兽医药品监督所和美国LOHMANN ANIMAL HEALTH INT公司生产的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以及比较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两种方法的准确性;2、对未净化鸡场的沙门氏菌病进行了调查,包括不同日龄的种鸡和糊肛的雏鸡、21天龄的死胚以及鸡白痢-鸡伤寒抗体检测阳性和阴性鸡内脏器官沙门氏菌的分布情况,目的是为防控鸡沙门氏菌病提供科学的证据。来自四家公司种鸡群共1109份的血清样品同时平行用三种不同公司生产的抗原进行检测,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鸡白痢抗体检测标准-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结果显示,中海抗原、中监所抗原和美国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数量分别为273份、235份、238份,三种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血清数量为201份;对用中海抗原进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检测结果分别为阳性和阴性的鸡血清样品300份和303份,应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复检,阳性率分别为13%和1%,符合率分别为13%和99%。在三个尚未净化鸡场中分别取110d龄、168d龄、258d龄的种鸡,4-27d龄糊肛的雏鸡以及21天龄的死胚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首先,对鸡的内脏和泄殖腔棉拭子以及死胚的内脏进行常规的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应用A-F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对沙门氏菌可疑菌落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然后对疑似菌株进行了PCR检测,最后分别应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运动性试验和生化试验对PCR阳性的菌株进行沙门氏菌的分型。结果,泄殖腔棉拭子的分离率为1%(1/100);抗体阳性鸡的内脏细菌分离率为46.7%(14/30),其中卵巢、输卵管和脾脏的检出率最高,均为64.3%(9/14),阴性鸡内脏的分离率为0(0/15);133只糊肛雏鸡的内脏细菌分离率为12%(16/133);80枚死胚的细菌分离率为62.5%(50/80)。共分离到的81株沙门氏菌中,鸡白痢沙门氏菌占91.3%(74/81)、鸡伤寒沙门氏菌占7.4%(6/81)、副伤寒沙门氏菌占1.3%(1/81)。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1、本课题比较的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中以北京中海动物保健科技公司生产的最敏感,以中国兽医药品监督所的检测结果最准确;2、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比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更为准确,特别是对于阳性的结果而言;3、沙门氏菌感染种鸡中,以卵巢、输卵管和脾脏的检出率最高,而泄殖腔棉拭子的检出率最低;4、尚未净化种鸡群的死胚中,沙门氏菌分离率高达62.5%;5、本课题调查的种鸡场流行的鸡沙门氏菌绝大部分属于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这些结果将对鸡场下一阶段的鸡沙门氏菌病的净化工作提供有用的依据。
张桂枝,靳双星,黄炎坤[6](2017)在《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的差异性比较》文中认为禽白血病(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目前该病在我国感染相当严重,约80%的省份均有报道,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可持续发展。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SP)引起的对养鸡业危害较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与AL混合感染较多,使得鸡群疾病防控和净化更加复杂困难。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时见到,ALV阳性率高的地方,鸡白痢阳性率相对较高,2种疾病都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进行扩散,都会引起
黄建强[7](2013)在《鸡白血病病毒与白痢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文中提出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是一种以造血细胞增生为主的肿瘤性疾病,发病鸡伴有免疫抑制,容易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s, PD)是造成雏鸡死亡、成活率低的主要疾病之一。两种疾病在我国均广泛存在,其病原均可垂直传播给子代,且都可引起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主要控制方法都是种群净化。关于禽白血病和白痢的病例报道已经很多,但是对于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国内外尚未有正式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禽白血病病毒和白痢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状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 SP)。首先对潍坊市CL寿光种鸡群检测,调查ALV和SP的混合感染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净化;其次,对另外三个种鸡群抽样调查,了解混合感染的普遍性;最后,建立AL动物模型,研究ALV带毒鸡的肠道菌群变化,推测其对其他常见细菌的易感性,即ALV与常见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性。1.潍坊市CL寿光种鸡场存在ALV与SP的混合感染。ALV-P27与SP、ALV-AB与SP的共感染率分别为10%(9/90)和1.11%(1/90)。混合感染鸡的冠、肝、脾有明显肿瘤结节,相应组织中有大量淋巴样肿瘤细胞增生,卵泡萎缩、变性,正常心肌组织偶尔可见细胞性浸润。ALV-P27淘汰率为55.42%(516/931),ALV-A/B淘汰率为13.02%(44/338),SP淘汰率为6.12%(18/294),最终保种鸡群309只。初步得到了净化种群,对于确保寿光鸡的种群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ALV和SP的混合感染具有普遍性。莱芜市JNS麻种鸡群中,ALV-P27与SP、ALV-A/B与SP、ALV-J与SP的共感染率分别为10%(3/30)、3.3%(1/30)和20%(6/30)。济宁市SS百日种鸡群中也存在ALV与SP的混合感染。莱芜市YXQY鸡群中虽未发现ALV与SP混合感染的鸡只,但是这两种病原均有检出。3.成功建立AL动物模型。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测结果表现为:抗原抗体均有检出;带毒鸡血小板相关指数(血小板总数、积压、平均体积和大细胞比率)显着减少;病死鸡极度消瘦,鸡冠上常常伴有成片血痂,腿部发现血管瘤;剖解可见,肝脾出现肿瘤结节,有时伴有出血;组织病理学可见,肝脾中大量髓样瘤细胞浸润,细胞质中可见大量红色嗜酸性颗粒,正常组织结构被瘤细胞挤压破坏。带毒鸡的十二指肠酵母菌、回肠乳酸菌、盲肠双歧杆菌、直肠乳酸菌数显着减少;而盲肠大肠杆菌数、盲肠好氧菌总数、直肠肠球菌数显着增加。这提示我们,ALV带毒鸡肠道可能发生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细菌的继发感染,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可能为主要感染部位。
沙莎,孙裕光,王琴[8](2003)在《我国鸡白痢沙门氏菌病诊断与防治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鸡白痢沙门氏菌可感染各日龄、不同品种的鸡,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尽相同,均严重影响鸡的生产性能.细菌学方法仍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随着血清学技术、PCR技术、快速检测试剂盒逐步应用于鸡白痢的检疫之后,对鸡白痢的防制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毒力质粒和耐药性研究,为药物、疫苗防治打开了新思路.减毒菌苗、灭活菌苗、脂多糖(LPS)抗原、卵黄抗体、活菌生物制剂、抗生素、磺胺药、中草药、有机酸等措施在鸡白痢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倩,潘玲,周杰[9](2011)在《鸡白痢鸡伤寒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鸡白痢鸡伤寒是一种经蛋垂直传播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为在种鸡群中进行血清学检查,检出并淘汰阳性鸡以确保无白痢的健康种鸡群,达到种群净化的目的,本研究应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对江苏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某种鸡场的5133羽新兴黄鸡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鸡白痢鸡伤寒的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7%。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通过为时40 d试验,对阳性鸡群与阴性鸡群的产蛋率,受精率及孵化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鸡白痢鸡伤寒抗体呈阳性鸡群的上述生产性能在不同程度上低于抗体呈阴性鸡群。鸡白痢疾鸡伤寒阳性带菌鸡群的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低于鸡白痢阴性鸡群为8.1%~21.8%、0.87%~1.6%、10.6%~11.4%。
郭荣显[10](2019)在《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禽养殖业发展的常见性疫病。通常,鸡白痢沙门菌以侵害21日龄以内雏鸡为主,以白色下痢为致病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成年种鸡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表现为无症状带菌,然而可以经过种蛋将病原垂直传播给子代导致孵化率和出雏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鸡白痢沙门菌的流行呈现新的特点,引起的感染表现出鸡群易感日龄增加以及临诊病型多样的趋势,其中以关节肿胀、跛行等为主要症状的关节炎致病型的疫情具有蔓延态势。鸡白痢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的流行特点,为其防控增添了难度。种群净化是控制鸡白痢的根本措施。然而,就目前我国养鸡业的现状而言,产业分散、饲养模式多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鸡白痢疫情多发,检疫淘汰的策略实际操作起来成本过高,短期内尚无法广泛实施。在外界的关注和呼吁下,家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也正逐步减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种鸡场沙门菌病净化方案。根据我国养鸡业现状和长期以来对鸡白痢防控措施的探索,制定控制鸡白痢的方法应该取决于一个地区的感染水平。感染水平低或可实施检疫淘汰的地区可采取血清学检测和扑杀阳性鸡的手段进行净化,感染水平高或者无法进行淘汰扑杀的地区则考虑使用疫苗免疫和种群净化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相较于灭活疫苗、菌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减毒活疫苗免疫途径及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多样,能提供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传统的疫苗免疫雏鸡后刺激产生的抗体与野生型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抗体无法区分,干扰沙门菌血清监测程序的正常实施。DIVA疫苗具有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Differentiationof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Animals)的特征,应用于畜禽疫病的预防控制更显重要意义。沙门菌的血清监测主要依靠于检测动物针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产生的抗体,玻板凝集试验是目前国内外广泛用于鸡白痢检疫诊断的方法。O-特异多糖(即O-抗原)由重复的寡糖单位呈链状结构排布于LPS最外层,是沙门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与致病性密切相关,参与维持细菌稳态、抵御环境压力、信号识别、黏附和定殖等。缺乏O-特异多糖链的LPS称为粗糙型LPS,含有一定数量或完整O-特异多糖结构的LPS称作光滑型LPS。沙门菌光滑型和粗糙型菌株之间无血清学交叉反应,因此,LPS是构建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合适的选择靶标。本文对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病原学及致病特征进行研究,以雏鸡感染模型成功复制出关节炎症状;证明了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构建了 7个LPS合成相关基因突变株,从中筛选出具有理想的减毒效应、免疫保护力和DIVA特性的疫苗候选株S06004△spiC△rfaL,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疫苗评价。1.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特征从表现有关节肿胀或破行等临床症状的病死鸡关节组织中分离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CRISPR分子分型和毒力等分析,建立雏鸡感染模型复制关节炎症状,同时,利用全基因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显示,关节组织中分离到的5株沙门菌经生化鉴定和血清型分析均为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萘啶酮酸普遍耐药,对卡那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较敏感。5株鸡白痢沙门菌的CRISPR间隔序列相同,CRISPR1 位点上依次为 Ent1、Ent2 和 Ent3,CRISPR2 依次为 EntBO、GallB1、GallB2、EntB8和EntB9var2,属于我国鸡白痢沙门菌CRISPR聚类分析中的最大分支。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鸡胚致死能力,对1日龄雏鸡的LD50在1.7×107CFU~7.2×107CFU之间。通过雏鸡致病模型,成功复制出关节炎症状,多数病例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跗关节及周围组织肿大,逐渐发展为跛行、站立或行走困难。剖检病变可见跗关节明显肿胀,触之柔软有波动感,腱鞘略微肿大,关节腔内有淡黄色、清亮渗出液。组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肝脏局部有坏死灶和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淋巴细胞减少、坏死,有异嗜性粒细胞浸润等。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在感染雏鸡的肝脏、脾脏、盲肠和跗关节腔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分离株的基因组长度为4855288 bp,核苷酸GC含量为52.1%,共注释到5006个基因。通过比对沙门菌MLST分型的管家基因序列,确定5株鸡白痢沙门菌的ST型均为ST92。鸡白痢沙门菌关节炎致病型菌株与白痢致病型菌株S06004基因组差异分析表明,两种致病型菌株同源性极高,存在46个非同义突变的ORF以及22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上结果为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分子致病机制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编码O-抗原连接酶的waa(同rfaL)基因,构建鸡白痢沙门菌S06004AwaaL::cat缺失株,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缺失株与沙门菌09单因子诊断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而吖啶橙凝集为阳性,LPS结构不完整,O-特异多糖链缺失。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缺失,会影响细菌群体之间的凝集效应,缺失株表现出明显的自凝集现象。在酸性(pH 5.0)培养条件下,O-特异多糖的缺失影响鸡白痢沙门菌分泌蛋白的表达。LPS结构的完整性对于鸡白痢沙门菌抵抗蛋清和血清杀伤作用至关重要,O-特异多糖的缺失增强了细菌对蛋清和血清的敏感性。鸡白痢沙门菌waaL基因缺失后,细菌对DF-1细胞的黏附能力显着降低。通过鸡胚致死性试验,发现缺失株对12日龄鸡胚的致死性显着降低,在肝脏、脾脏、尿囊液和羊膜液中的定殖量明显低于野生株,表明O-特异多糖是鸡白痢沙门菌感染鸡胚和胚内定殖的关键毒力因子。与野生株相比,S06004△waaL::cat的LD50提高了近100倍,说明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对于雏鸡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认识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和垂直传播的特征,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以及开发有效的疫苗提供了依据。3.鸡白痢沙门菌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对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为获得鸡白痢沙门菌粗糙型LPS突变株,研究不同结构的LPS对细菌生长、免疫原性、安全性和DIVA特性的影响,本部分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缺失鸡白痢沙门菌rfaL、rfaJ、rfaI、rfaH、wzy、wzzB和fepE等基因,对其LPS结构进行定向改造,构建不同糖链结构或长度的突变株。其中,鸡白痢沙门菌S06004△spiC△rfaL::cat、S06004△spiC△rfaJ::cat、S06004△spiC△rfaH::cat、S06004△spiC△rfaI::cat和S06004△spiC△wzy::cat等缺失株的核心多糖或O-特异多糖的合成受阻,符合粗糙型LPS的特点。以上5个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均未引起鸡白痢沙门菌生化特性的改变,对生长速率也无显着影响。粗糙型鸡白痢沙门菌缺失株对鸡胚的毒力显着降低,对1日龄雏鸡的LD50与野生株相比均提高了 400倍以上。鸡白痢沙门菌粗糙型缺失株接种雏鸡后,在感染初期,S06004△spiC△rfaJ和S06004△spiC△rfaI在组织中的定殖量略低于其他3株。缺失株在肝脏中的定殖周期维持在21 d左右,在脾脏中维持约28d,随后即被机体清除。粗糙型突变株免疫组雏鸡经S06004攻毒后存活率均为 100%,S06004AspiC△rfaL、S06004△spiC△rfaH和 S06004△spiC△wzy 同时具有良好的对鸡伤寒沙门菌的交叉保护能力。LPS结构充分截短的缺失株(△rfaL、△rfaJ、△rfaI与△rfaH)接种雏鸡后,血清与检测抗原不发生凝集反应,S06004△spiC△wzy免疫组所制备的血清与检测抗原混合后有微弱的凝集颗粒。通过毒力、免疫保护效力和DIVA特征等方面综合评价,所构建的LPS合成相关基因缺失株中,S06004△spiC△rfaL::cat和S06004△spiC△rfaH::cat可作为疫苗候选株进一步评价。4.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利用重叠延伸PCR(SOEing PCR)和自杀性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无痕敲除rfaL基因的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spiC△rfaL。疫苗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传代后其生物学性状未发生改变,基因回复突变或毒力返祖的能力完全丧失。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AspiC△rfaL在干燥、缺乏营养的不利条件下持续生存能力显着降低,对紫外线暴露、氧应激、NaOH和消毒剂的敏感性增强,表明疫苗被接种动物排泄后更容易从环境中清除,具有良好的环境安全性。通过观察不同接种剂量的雏鸡反应,发现疫苗候选株以低于108CFU的免疫剂量接种雏鸡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利用“seederchick”模型,对鸡白痢沙门菌疫苗株S06004△spiC△rfL的水平传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野生株S06004相比,疫苗株在鸡群中的水平传播能力较低。疫苗接种不影响雏鸡生长,在免疫14 d以后,免疫组雏鸡的抗体水平持续增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鸡白痢沙门菌疫苗株S06004AspiC△rfaL能诱导雏鸡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通过细胞增殖ELISA定量分析,疫苗株免疫后第21 d,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SI值(3.197±0.068)显着高于对照组(1.05±0.1)。而且疫苗接种组CD4+和CD8+T细胞的相对数量均显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约2倍和1.5倍。以上说明,疫苗株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显着的细胞免疫应答。雏鸡攻毒保护试验表明,疫苗不仅具有理想的针对不同致病型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的保护效力,还具有针对鸡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交叉保护能力,同时免疫雏鸡后能有效地诱导机体清除强毒菌株的感染和定殖。疫苗株缺失的spiC基因和rfaL基因可作为分子鉴别标记,通过PCR与野生株菌株区分。鸡白痢沙门菌疫苗候选株S06004△spC△rfaL缺少O-抗原结构,雏鸡免疫后血清不与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发生凝集反应,通过简单易行的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即可有效区分疫苗免疫雏鸡和野生菌感染雏鸡,表现出显着的DIVA特征。
二、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祖代种鸡场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和鸡白痢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禽白血病 |
1.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 |
1.3 鸡白痢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2011-2016年我国祖代种鸡场ALV-p27抗原的监测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样品 |
2.2.2 主要试剂盒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2.2.4 主要仪器 |
2.3 方法 |
2.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2.3.2 ALV-p27抗原检测 |
2.3.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祖代种鸡场ALV p27抗原监测结果 |
2.4.2 ALV-p27抗原在祖代鸡群中的分布 |
2.4.3 ALV-p27抗原在祖代种鸡群中的空间分布 |
2.4.4 ALV-p27抗原在祖代种鸡群中的时间分布 |
2.5 讨论 |
2.5.1 ALV-p27抗原检测样本的选择 |
2.5.2 疫苗中ALV污染对种鸡群的影响 |
2.5.3 ALV的种群净化 |
2.6 小结 |
第三章 2011-2016年我国祖代种鸡场ALV-J亚群抗体的监侧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样品 |
3.2.2 主要试剂盒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3.2.4 主要仪器 |
3.3 方法 |
3.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3.3.2 ALV-J亚群抗体检测 |
3.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 |
3.4.1 祖代种鸡场ALV-J抗体监测结果 |
3.4.2 ALV-J抗体在祖代鸡群中的分布 |
3.4.3 ALV-J亚群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空间分布 |
3.4.4 ALV-J亚群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时间分布 |
3.5 讨论 |
3.5.1 祖代种鸡群和商品鸡群中ALV-J感染情况的比较 |
3.5.2 地方品种中ALV-J感染情况分析 |
3.5.3 ALV-J感染的防控策略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2011-2016年我国祖代种鸡场ALV-A/B亚群抗体的监测与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样品 |
4.2.2 主要试剂盒 |
4.2.3 主要仪器 |
4.3 方法 |
4.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4.3.2 ALV-A/B亚群抗体检测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祖代种鸡场ALV-A/B抗体监测结果 |
4.4.2 ALV-A/B抗体在祖代鸡群中的分布 |
4.4.3 ALV-A/B亚群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空间分布 |
4.4.4 ALV-A/B亚群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时间分布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祖代种鸡场ALV-J亚群、ALV-A/B亚群混合感染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3 方法 |
5.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5.3.2 检测方法 |
5.3.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4.1 ALV-J和ALV-A/B混合感染情况 |
5.4.2 单一亚群感染情况 |
5.4.3 两种亚群混合感染情况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2011-2016年我国祖代种鸡场REV抗体的监测与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 |
6.2.1 样品 |
6.2.2 主要试剂盒 |
6.2.3 主要仪器 |
6.3 方法 |
6.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6.3.2 REV抗体检测 |
6.3.3 数据分析 |
6.4 结果 |
6.4.1 祖代种鸡场REV抗体监测结果 |
6.4.2 REV抗体在祖代鸡群中的分布 |
6.4.3 REV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空间分布 |
6.4.4 REV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时间分布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2011-2016年我国祖代种鸡场鸡白痢抗体的监测与分析 |
7.1 前言 |
7.2 材料 |
7.2.1 样品 |
7.2.2 主要试剂 |
7.2.3 主要仪器 |
7.3 方法 |
7.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7.3.2 鸡白痢抗体检测 |
7.3.3 数据分析 |
7.4 结果 |
7.4.1 祖代种鸡场鸡白痢抗体监测结果 |
7.4.2 鸡白痢抗体在祖代鸡群中的分布 |
7.4.3 鸡白痢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空间分布 |
7.4.4 鸡白痢抗体在祖代种鸡群中的时间分布 |
7.4.5 ALV-p27抗原、REV抗体和鸡白痢抗体检出情况比较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祖代种鸡场ALV、REV、鸡白痢混合感染分析 |
8.1 前言 |
8.2 材料 |
8.3 方法 |
8.3.1 禽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
8.3.2 检测方法 |
8.3.3 数据分析 |
8.4 结果 |
8.4.1 ALV、REV、鸡白痢混合感染情况 |
8.4.2 单一病种感染情况 |
8.4.3 两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
8.4.4 三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
8.5 讨论 |
8.5.1 鸡群存在三种疫病混合感染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
8.5.2 祖代种鸡群ALV和REV混合感染较为严重 |
8.6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第十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测试剂 |
1.2 试验鸡群 |
1.3 试验分组 |
1.4 饲养管理 |
1.5 观察与记录内容 |
1.5.1 发病与死亡情况 |
1.5.2 产蛋性能 |
1.5.3 种蛋及孵化情况 |
1.5.4 雏鸡生长性能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死淘情况差异 |
2.2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产蛋性能差异 |
2.3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种蛋及孵化性能差异 |
2.4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后代(第2代)生产性能差异 |
2.4.1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后代死淘情况差异 |
2.4.2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后代生长性能差异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禽白血病与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死淘的差异 |
3.2 禽白血病与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产蛋性能的差异 |
3.3禽白血病与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种蛋及孵化性能的差异 |
3.4禽白血病与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组后代生长性能的差异 |
3.5 小结 |
(4)鸡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鸡白痢疾病 |
1.2 肠道微生物的发展 |
1.3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
1.4 微生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设计和样本采集 |
2.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设计 |
2.1.2 样本采集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鸡白痢阴阳性以及腹泻的鉴定 |
2.4 DNA提取和16S RDNA测序 |
2.4.1 DNA提取 |
2.4.2 16s rDNA测序 |
2.5 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1 数据过滤 |
2.5.2 序列聚类和注释 |
2.5.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16S RDNA测序测序结果汇总 |
3.2 阴性鸡与阳性鸡的肠道微菌群组成 |
3.3 阳性亲本后代与阴性亲本后代的肠道菌群组成 |
3.4 非腹泻鸡与腹泻鸡的肠道菌群组成 |
3.4.1 阳性亲本的后代中非腹泻鸡与腹泻鸡的比较分析 |
3.4.2 阴性亲本的后代中非腹泻鸡与腹泻鸡的比较分析 |
3.4.3 阴性亲本后代中腹泻鸡与阳性亲本后代中腹泻鸡的比较分析 |
3.4.4 阴性亲本后代中非腹泻鸡与阳性亲本后代中非腹泻鸡的比较分析 |
3.5 微生物区系功能预测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宿主遗传基础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
4.2 腹泻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
4.3 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对鸡白痢疾病治疗的可能性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的比较和鸡场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所用的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章 鸡沙门氏菌的危害及其检测与净化 |
1.1 病原学 |
1.1.1 分类 |
1.1.2 形态和染色 |
1.1.3 生化特性 |
1.1.4 抗原结构 |
1.2 流行病学 |
1.2.1 鸡白痢 |
1.2.2 鸡伤寒 |
1.2.3 鸡副伤寒 |
1.3 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常规鸡沙门氏菌分离与鉴定 |
1.3.2 血清学 |
1.3.3 聚合酶链式方法(PCR) |
1.3.4 DNA探针法 |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1.4 鸡白痢-鸡伤寒净化程序和效果 |
1.5 预防和控制 |
1.5.1 环境消毒与鸡场控制 |
1.5.2 种鸡群抗体的检测及沙门氏菌的净化 |
1.5.3 竞争排斥 |
1.5.4 药物控制和治疗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检测的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剂 |
2.1.2 实验血清 |
2.1.3 方法 |
2.1.4 结果判定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用三种抗原检测结果 |
2.2.2 每两种抗原相符情况 |
2.2.3 检测方法比较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鸡场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和分析 |
3.2.1 细菌分离结果 |
3.2.2 鸡白痢-鸡伤寒抗体阳性鸡和阴性鸡泄殖腔棉拭子 |
3.2.3 鸡白痢-鸡伤寒抗体阳性鸡和阴性鸡内脏器官和泄殖腔棉拭子 |
3.2.4 死胚肝脏 |
3.2.5 糊肛的雏鸡内脏和泄殖腔棉拭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的差异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测试剂 |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3 饲养管理和免疫 |
1.4 试验观察期 |
1.5 相关数据统计 |
1.5.1 鸡群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感染情况 |
1.5.2 发病与死亡情况 |
1.5.3 产蛋性能 |
1.5.4 种蛋及孵化情况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群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感染情况 |
2.2 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水平情况 |
2.3 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种蛋孵化情况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 |
3.2 鸡白痢感染情况 |
3.3 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差异 |
3.4 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种蛋及孵化性能差异 |
(7)鸡白血病病毒与白痢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ALV 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病理学 |
1.1.4 防控 |
1.2 SP 的概述 |
1.2.1 病原学 |
1.2.2 流行病学 |
1.2.3 病理学 |
1.2.4 防控 |
1.3 ALV 的混合感染 |
1.3.1 免疫抑制 |
1.3.2 ALV 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 |
1.3.3 ALV 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 |
1.4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潍坊市 CL 寿光种鸡场中 ALV 和 SP 的共感染及净化 |
2.1.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2.1.2 血清学检测 |
2.1.3 共感染鸡的病理学研究 |
2.1.4 共感染鸡的病原学检测 |
2.1.5 大批量样本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检疫方法的改良 |
2.1.6 潍坊市 CL 寿光种鸡群中白血病的流行状况 |
2.1.7 寿光种鸡群中 ALV 和 SP 的净化 |
2.2 其他品种鸡群中 ALV 和 SP 混合感染的调查 |
2.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2.2.2 血清学检测 |
2.3 禽白血病带毒鸡的肠道菌群变化 |
2.3.1 禽白血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2 免疫病理学研究 |
2.3.3 组织病理学研究 |
2.3.4 肠道菌群结构研究 |
2.3.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潍坊市 CL 寿光种鸡场中 ALV 和 SP 的共感染 |
3.1.1 血清学调查结果 |
3.1.2 病理学研究 |
3.1.3 病原检测结果 |
3.2 大批量样本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检疫方法的改良 |
3.2.1 最适反应条件 |
3.2.2 检疫方法的敏感性 |
3.2.3 两种检疫方法的比较 |
3.3 潍坊市 CL 寿光种鸡场中 ALV 和 SP 的净化 |
3.3.1 禽白血病流行状况调查结果 |
3.3.2 鸡群中 ALV 和 SP 的净化结果 |
3.4 其他品种鸡群中 ALV 和 SP 的共感染 |
3.5 禽白血病带毒鸡的肠道菌群变化 |
3.5.1 攻毒鸡的抗原抗体水平 |
3.5.2 攻毒鸡的器官指数变化 |
3.5.3 病理学变化 |
3.5.4 血象变化 |
3.5.5 菌群结构变化 |
4 讨论 |
4.1 寿光种鸡群中 ALV 和 SP 的共感染 |
4.2 “微量板法”检疫鸡白痢的优势及相关影响因素 |
4.3 鸡群中 ALV 和 SP 的净化 |
4.4 其他鸡群中 ALV 和 SP 的混合感染 |
4.5 SPF 鸡人工感染 ALV-J 后的免疫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鸡白痢鸡伤寒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测对象与调查内容 |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
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鸡白痢鸡伤寒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检测结果 |
2.2 鸡白痢鸡伤寒对产蛋率的影响 |
2.3 鸡白痢鸡伤寒对受精率的影响 |
2.4 鸡白痢鸡伤寒对孵化率的影响 |
3 讨 论 |
(10)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鸡白痢沙门菌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基因组学 |
4 感染模型 |
5 致病与感染机制 |
6 检测诊断 |
7 预防控制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禽源沙门菌疫苗研究进展 |
1 血清型分布 |
2 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疫苗 |
3 肠炎沙门菌疫苗 |
4 鼠伤寒及其他血清型沙门菌疫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致关节炎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O-特异多糖的致病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鸡白痢沙门菌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对毒力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鸡白痢沙门菌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四、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祖代种鸡场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和鸡白痢的监测与分析[D]. 张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2]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J]. 张丹俊,沈学怀,赵瑞宏,胡晓苗,潘孝成,侯宏艳,周学利,戴银,刘慧芳,朱传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5)
- [3]鸡白痢阳性鸡对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J]. 屈凤琴,杨淑琴,关淑娟,张序,仇波,刘凤秋,李红卫.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01)
- [4]鸡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特性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D]. 罗凌霄.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三种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染色抗原的比较和鸡场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D]. 徐家芳. 广西大学, 2013(03)
- [6]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的差异性比较[J]. 张桂枝,靳双星,黄炎坤. 中国兽医杂志, 2017(07)
- [7]鸡白血病病毒与白痢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D]. 黄建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8]我国鸡白痢沙门氏菌病诊断与防治研究概况[J]. 沙莎,孙裕光,王琴.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 [9]鸡白痢鸡伤寒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时倩,潘玲,周杰. 吉林农业科学, 2011(04)
- [10]鸡白痢沙门菌致病多样性及DIVA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作用[D]. 郭荣显.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