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鼓励外商投资建港(论文文献综述)
白景涛[1](2006)在《中国沿海港口合理发展建设时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电油运出现全面紧张,沿海港口面临巨大的压力。本论文研究对分析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分析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深入研究国外港口建设发展规律,借鉴其经验和教训,探索经济发展与沿海港口建设的关系,促进沿海港口的发展,科学地指导我国沿海港口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8章。第1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并综述了本论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章主要研究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现状与我国现行港口建设发展机制存在的弊端。重点研究了我国沿海三大港口群发展情况,证明现行港口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现在对港口建设的合理时机问题缺乏研究,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本论文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第3章主要研究国外几个着名港口群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和香港政府集装箱码头建设“触发点机制”。研究了世界主要港口组合模式及协调沟通机制、国外对港口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国外港口建设和港口管理政策、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的主要经验、世界主要港口的建设发展机制和香港政府集装箱码头建设“触发点机制”等。第4章研究港口通过能力与港口吞吐量关系。证明了港口通过能力与港口吞吐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证明了对于目前中国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当拥有更大的港口通过能力,就会相应地增加港口吞吐量的结论,并提出了港口能力适应度的概念。第5章研究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方法。分析比较几种预测法的结果后,认为对于货物吞吐量预测,把吞吐量分成外贸吞吐量和内贸吞吐量,用对外进出口额与外贸吞吐量回归,用GDP值与内贸吞吐量的方法更合理可信一些。对于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用对外进出口额与集装箱吞吐量回归分析预测法方法更合理可信一些。第6章研究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建设时机模型。主要研究了港口通过能力的作用、修正港口通过能力的必要性和修正方法;研究了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通用模型、模型的计算机软件实现和计算机软件的实证研究等。本模型及其计算机软件,可以作为确定现有港口扩大生产规模和兴建新泊位的依据。第7章研究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对策。研究了影响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的因素和解决我国沿海港口发展中问题的主要措施。探讨了调整港口结构、促进港口发展和提高港口竞争力的对策。第8章是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展望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邵瑞庆[2](2001)在《我国水路交通投融资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水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水路交通的投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水路交通的投资建设又取决于国家对水路交通的投融资政策。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水路交通投资和融资政策的发展变化轨迹 ,揭示我国水路交通投资和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给出我国对未来水路交通投资和融资政策制定的一些启示。
李亚男[3](2007)在《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城市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外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港口的需求越来越大。港口资金来源的紧张和社会对港口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使港口投资成为热点,港口投融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的。自我国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颁布以来,迄今已有5年时间,这中间经历了一个从盼望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早日出台,到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执行的可操作和执行的力度,以及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而发生疑惑的历史过程。因此,对放开投资股比政策的制定背景和执行机制进行研究,结合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绩效评价,深入剖析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实际内涵,进而改进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方法,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港口发展的历史沿革,然后介绍了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政策,并对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讨论的是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评价问题,通过对政策制定、实施及其效果后评价的相关研究,初步提出了港口投融资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相对权重的选取、综合评价的测算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再次,以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评价操作;最后对港口投融资政策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在本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应用了很多数据、图表和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采用了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期望通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港口业利用外资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有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关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很多种,本文借鉴宏观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分析港口投融资政策对国民经济宏观贡献的特征,结合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提出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陈飞[4](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甘昌盛[5](2003)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投资与融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设想被提出,在国家十五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到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城市之一。 这样一个巨大的战略工程,总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项目包括:(1)洋山深水港区工程,(2)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3)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工程。 而要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顺利完成,尤其是考虑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的艰巨性,必须有一套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顺利完成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它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南,是保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调节机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本文通过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有关投融资政策的研究,加深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认识,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制定适当的投融资政策。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1.通过对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研究,分析现行政策对该建设项目的适应性,从而提出了一套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按时顺利进行的投融资政策。 2.在理论上对现行投融资政策进行细化和深入,具有一定意义,对未来相关和类似项目的投融资政策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论文已达到的目的: 1.分析了对国计民生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现行水路交通投融资政策。 2.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进行总体分析,进而依据各子项目的性质进行讨论应采用的投融资政策。 3.分析现行的投融资政策对建设该项目的适应性,提出一套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按时顺利进行的投融资政策 论文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如第二章分析了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第三章分析了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投融资政策。同时也采用了规范的方法,如第四章对制定投融资政策的内容的分析等。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项目进行了总体分析,包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建设项目的范围、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融资要求。可是看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海国际航运中心投资和融资政策研究★建设属于综合项目建设,既有公益性建设项目又有基础性的建设项目,项目从总体上属于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大,建设期长,投资效益较低,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建设难度大,时间紧的项目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其融资要求,中方控股原则,财政主导原则,长期资金融资原则,融资方式创新的原则,政策倾斜的原则。 第二章对我国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与国家的投融资总体政策基本相符,为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保证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对我国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制定当时环境的局限,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项目划分问题,多级政府问题,与政策配套的立法问题,政策的协调问题等。 第三章对国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投融资政策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各国都认识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都给予政策扶持。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财政资金投入,多方投融资,民间投资优惠,吸引航运及港口巨头参与,市场化运作和港城协作等。 第四章结合投融资政策制定环境,投融资政策制定的内容,以及现行水路交通投融资政策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适应性,提出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建议。包括国家给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投融资政策倾斜建议;政府主导,财政投融资方式为主建议;采用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建议,以及具体建设项目的投融资建议。
欧志雄[6](2005)在《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引用海外华资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0多年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历经曲折和坎坷,但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本博士论文首先对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届政府的引进侨资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包括晚清时期(1895至1911年)、民国时期(1912至1927年)和南京政府时期(1927至1949年)。然后,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演变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至1976年)、改革开放后(1978至1991年)和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1992至2003年)3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最后,对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得与失进行评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广东的实际,为新世纪中国的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杨伟[7](2003)在《河口港城市深水港址的选择研究 ——以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海港选址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性工作,在沿海地区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货物集装化”等发展态势,对河口港城市的深水港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深水港选址因而成为许多河口港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对福州深水港选址的研究和实践中,无论是原有的八大港区比选方案还是现有的“一城四港”方案,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港址选择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除考虑港址自身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外,更需要对其进行区域经济地理比较,进行区域乃至城市范围内的港址选择。本文以此为理论指导,主要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分析河口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总结山国内外河口港城市深水港建设的主要模式;探究福州港的地域演进与发展并考察其深水港选址的历程;重点论述现有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并对新方案的选址条件和总体规划、设计做出探讨。作者衷心希望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能为当前福州深水港选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季崇威,初保泰,俞晓松,李晓西,卢中原,黄小祥,马建堂,刘纪鹏,罗龙,于立新,杨帆,刘增录,王振中[8](1991)在《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我国引进外资现状与问题研讨会发言摘要》文中认为为了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总结我国前10年利用外资的经验,探讨今后5年以至10年利用外资的前景,《财贸经济》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期间引进外资前景分析》课题组和中国市场学会咨询部,于5月16日在北京联合组织了“我国引进外资现状与问题讨论会”。会议由张卓元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家和理论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等30人。现将主要发言摘要如下:
郑艳玲[9](2020)在《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通道,但沿线各国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贸易协定与交通规则,导致一直通而不畅。西部地区面积超过东部和中部,但对外贸易发展却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之陆港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与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区域之间的要素与商品流通,带动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为西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基于上述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定性阐述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陆港的定义、功能、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梳理,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西部地区代表性陆港竞争力水平;再次运用比较分析法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省市对外贸易进行分析;最后先用PVAR分析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再用面板模型分析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影响程度。结果如下:首先对西安、成都、重庆、兰州、乌鲁木齐、贵阳几个陆港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为对其竞争力评价提供依据,结果是西安陆港的竞争力水平最高,成都陆港和重庆陆港紧随其后,兰州陆港、乌鲁木齐陆港、贵阳陆港竞争力水平需要提升;再次对西部地区省市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在贸易规模方面,从2007到2017年西部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陆港所在省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进出口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但甘肃和新疆进出口额都偏低;在贸易结构中,仍然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虽有上升,但是幅度不大;最后运用面板模型以陆港表征变量以及对外贸易有影响的相关因素作解释变量,以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其估计结果显示:在贸易规模方面,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的进出口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对出口影响更大一些;在贸易结构方面,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也产生了正向作用,其中对加工贸易的作用尤为明显;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差异化方法对每个陆港提出建议,再从政策支持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区域间合作方法、贸易结构等方面,对西部地区陆港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叶维[10](2005)在《中国港口融资研究及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的急剧上升,中国港口特别是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迅速,如集装箱、煤炭及原油等一些大型专业化码头普遍超负荷运作,港口吞吐能力和实际吞吐量的供需矛盾突出,港口生产形势非常紧张。此外,很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结构性矛盾,港口功能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因,这种港口供需紧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金投入的不足。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港口的供需现状、资金来源、投融资体制、资金政策及融资方式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港口融资方式——离岸资产证券化港口融资方式,本文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就是对这种融资方式在港口领域应用的较为完备的证明。本文的目的是为当前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的中国港口提供了一种相比外资和银行贷款等更加优越的融资方式。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中国港口供需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这篇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列出了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此外,为了对下面的内容做好铺挚,这一章重点对企业投融资理论和资产证券化理论作了综述。 第二章对中国港口(沿海和内河)的建设情况、吞吐能力及吞吐量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港口吞吐量和国家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港口存在着供给不足的情况,并分析了这种情况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同时,根据我国港口供需情况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长期的应对思路。 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中国港口的资金来源,对国内外港口的投融资体制和投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我国曾经和现行的投融资政策,归纳了十种港口企业的融资方式,并采用AHP-F的方法对这些融资方式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最后对我国港口建设资会做了需求预测。 第四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分析了资产证券化港口融资的基本原理和内在特点,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分类,引入了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可行性判式,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特性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离岸资产证券化解决了一般资产证券化的融资问题。 第五章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操作模式,对这种模式的融资环境、参与主体、组织结构、操作流程、融资风险及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港口实行离岸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建议。
二、我国鼓励外商投资建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鼓励外商投资建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沿海港口合理发展建设时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4 本论文基本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建设现状分析 |
2.1 我国沿海港口发展概况 |
2.1.1 我国港口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2 我国沿海港口的建设发展现状 |
2.1.3 我国三大港口群发展现状 |
2.2 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的特点分析 |
2.3 我国现行港口建设发展机制分析 |
2.3.1 新建港口的建设条件 |
2.3.2 政府投资的港口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程序 |
2.3.3 企业投资的港口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程序 |
2.3.4 现行港口建设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境外港口建设发展现状与经验分析 |
3.1 世界着名港口发展概况 |
3.1.1 美西港口群—洛杉矶港和长滩港 |
3.1.2 西欧港口群—鹿特丹港和安德卫普港 |
3.1.3 日本港口群—东京湾 |
3.2 国外对港口建设发展的认识 |
3.3 国外港口建设和港口管理政策 |
3.4 世界先进港口发展的主要经验 |
3.5 世界主要港口的建设发展机制 |
3.5.1 世界主要港口建设发展的决策依据 |
3.5.2 世界主要港口建设的资金筹集模式 |
3.6 香港政府集装箱码头建设“触发点机制” |
3.6.1 香港早期港口发展的模式 |
3.6.2 以“触发点机制”计算对新码头的需求 |
3.6.3 香港政府集装箱码头建设“触发点机制”的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港口通过能力与港口吞吐量关系研究 |
4.1 港口通过能力与港口吞吐量的定义 |
4.2 我国近年来港口通过能力与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
4.3 全国港口通过能力增量和货物吞吐量增量间关系检验 |
4.4 港口能力适应度概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方法研究 |
5.1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
5.1.1 回归分析预测法 |
5.1.2 时间序列预测法 |
5.1.3 初步预测结论 |
5.2 全国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5.2.1 时间序列预测法 |
5.2.2 回归分析预测法 |
5.2.3 生成系数法预测 |
5.2.4 初步预测结论 |
5.3 预测结果的修正 |
5.3.1 外商投资增长率的影响 |
5.3.2 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
5.3.3 国家货币投放政策的影响 |
5.3.4 修正的预测结果 |
5.4 我国三大经济区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5.5 我国三大经济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模型 |
6.1 港口泊位年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
6.1.1 普通件杂货码头 |
6.1.2 集装箱码头 |
6.1.3 港口吞吐量大于港口通过能力的现象 |
6.2 港口通过能力的修正 |
6.2.1 不同货种港口能力适应度 |
6.2.2 影响港口通过能力计算的因素分析 |
6.2.3 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
6.2.4 修正港口通过能力的建议 |
6.3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的确定 |
6.3.1 建港时机的一般类型 |
6.3.2 建港时机的确定方法探讨 |
6.3.3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模型 |
6.4 沿海港口建设时机实证分析-以环渤海经济区三大港口为例 |
6.4.1 环渤海经济区三大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 |
6.4.2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多种方法预测与验证 |
6.4.3 环渤海三个主要港口建港时机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对策研究 |
7.1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的主要目标 |
7.2 影响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的主要因素 |
7.3 合理确定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的政策保障 |
7.4 合理确定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时机的措施与对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3)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及其发展变化 |
2.1 我国港口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港口法》的出台 |
2.2 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基本政策 |
2.3 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具体政策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理论与方法 |
3.1 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的原则和一般标准 |
3.2 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的方法论 |
3.3 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4 港口投融资政策绩效的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放开港口投资股比政策的评价 |
4.1 政策评价的内容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4.3 评价过程 |
4.4 政策制定的评价结果 |
4.5 政策实施的评价结果 |
4.6 政策绩效的评价结果 |
4.7 评价指标的权重汇总 |
4.8 本章小结 |
5 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对于政策制定的建议 |
5.1 评价结果的分析 |
5.2 关于我国港口业利用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研究要点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
1.2.2 相关概念辨析 |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
2.2.2 码头布置 |
2.2.3 港口发展 |
2.2.4 海港物流 |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
3.1 日本 |
3.1.1 发展历程 |
3.1.2 斐然成绩 |
3.1.3 案例甄选 |
3.2 韩国 |
3.2.1 发展历程 |
3.2.2 典型案例 |
3.2.3 案例甄选 |
3.3 新加坡 |
3.3.1 发展历程 |
3.3.2 空间演进 |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
3.5.1 产业发展战略 |
3.5.2 海洋开发政策 |
3.5.3 航运发展支撑 |
3.5.4 财政政策支撑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
4.1 日本模式 |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
4.2 韩国模式 |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
4.3 新加坡模式 |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
4.5.1 造陆模式比较 |
4.5.2 临海效率分析 |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
4.6.1 公司城模式 |
4.6.2 政企共建模式 |
4.6.3 国家开发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
5.1.1 发展历程 |
5.1.2 早期实践 |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
5.3.1 时空分布 |
5.3.2 地域差异 |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
5.6 本章小结 |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1.1 用地布局模式 |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2.1 用地布局模式 |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3.1 用地布局模式 |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4.1 用地布局模式 |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5.1 用地布局模式 |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
6.7 本章小结 |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
7.1 总体发展思路 |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4 规划提升策略 |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投资与融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项目总体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涵 |
一、 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与标志 |
二、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范围 |
第三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特点 |
第四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融资要求 |
第二章 我国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及其分析 |
第一节 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政策及其分析 |
第二节 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具体政策及分析 |
第三节 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利用外资的政策及分析 |
第四节 对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的评价 |
第三章 其他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投融资政策与启示 |
第一节 其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采取的投融资政策 |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
第四章 对上海国际航运建设投融资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制定投融资政策应考虑的政策环境方面的问题 |
一、 经济环境 |
二、 法律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第二节 制定投融资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 国家投融资政策的职能 |
二、 投资主体方面 |
三、 资金来源方面 |
四、 利用外资方面 |
第三节 现行政策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项目建设的适应性分析 |
一、 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基本政策的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适应分析 |
二、 对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具体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
三、 对现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
第四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投融资政策的建议 |
一、 国家应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
二、 政府主导,以财政投融资方式为主 |
三、 鼓励采用新的项目融资方式 |
四、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投融资政策的具体项目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范围及有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历史视角:旧中国引进海外侨资政策述评(1949年以前) |
第一节 晚清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三节 蒋介石南京政府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二章 曲折历程:改革开放前中国引进侨资政策演变(1949至1976年) |
第一节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引进侨资思想与实践 |
第二节 建国后引进侨资概况 |
第三节 建国后引进侨资特点分析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与台湾引进侨资政策比较 |
第三章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78至1991年) |
第一节 引进海外华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引进海外华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分析 |
第三节 海外华人和港澳台胞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分析 |
第四节 同期大陆与台湾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比较 |
第四章 南巡讲话:中国政府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新篇章(1992至2003) |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海外华资的大致分布及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引进海外华资政策分析 |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分析 |
第四节 广东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得失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河口港城市深水港址的选择研究 ——以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提要 |
前言 |
1 河口港城市与深水港建设 |
1.1 港口的概念、分类、职能 |
1.1.1 港口的概念 |
1.1.2 港口的分类 |
1.1.3 港口的职能 |
1.2 河口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
1.2.1 河口港城市形成较早,历史悠久 |
1.2.2 河口港城市大多得到持续发展,成为今日的沿海大城市 |
1.2.3 河口港城市的深水港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
1.3 河口港城市的深水港建设 |
1.3.1 港区推移——河口港发展的一般规律 |
1.3.2 国内外河口港城市深水港建设的主要模式 |
2 福州深水港址的选择 |
2.1 福州港的地域演进与发展 |
2.1.1 福州港港域的历史变迁 |
2.1.2 福州港港口的建设发展 |
2.2 福州深水港选址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
2.2.1 港址选择的主要内容 |
2.2.2 福州深水港选址的历程 |
2.2.3 福州深水港选址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 |
2.3 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的提出 |
3 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的选址条件研究 |
3.1 不亚于既定深水港址的自然条件 |
3.1.1 东洛列岛的位置范围 |
3.1.2 东洛列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自然条件 |
3.2 优势突出的区位条件 |
3.2.1 紧凑的港城关系 |
3.2.2 有利于吸引-辐射的区域聚焦 |
3.2.3 方便快捷的海上联系 |
3.2.4 区域港口体系布局平衡 |
3.2.5 加强内陆辐射,拓展腹地纵深 |
3.3 便于长远发展的岸线资源与城市依托 |
4 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
4.1 东洛岛港新方案的总体规划 |
4.1.1 吞吐量预测、船型选择与集装箱港口功能分类定位 |
4.1.2 岸线与泊位规划 |
4.2 东洛岛港新方案的港区设计 |
4.2.1 港口平面布置的基本原理 |
4.2.2 港口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
4.2.3 基于GIS的东洛岛港新方案的港区平面设计 |
4.3 东洛岛港新方案一期工程投资匡算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致谢 |
附图1~3 |
(9)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陆港港口建设研究现状 |
1.2.2 关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 |
1.2.3 关于港口对对外贸易发展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陆港与对外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
2.1 陆港的相关概念 |
2.1.1 陆港的定义及功能 |
2.1.2 陆港发展动因及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3 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正向溢出效应 |
2.3.2 产业集聚效应 |
3 西部地区陆港竞争力分析 |
3.1 西部地区陆港建现状 |
3.1.1 代表性陆港选择标准 |
3.1.2 代表性陆港建设现状 |
3.2 陆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
3.2.1 陆港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
3.2.2 陆港竞争力指标体系测度 |
4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分析 |
4.1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
4.1.1 对外贸易进出口额 |
4.1.2 对外贸易依存度 |
4.2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
4.2.1 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4.2.2 对外贸易进出口地区结构分析 |
4.2.3 对外贸易进出口方式分析 |
5 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
5.1 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PVAR面板回归模型 |
5.1.1 模型建立 |
5.1.2 变量选取 |
5.1.3 实证结果 |
5.2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5.3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3.1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 |
5.3.2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 |
6 结论及建议 |
6.1 论文结论 |
6.2 加强陆港建设对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采用差异化方法,促进陆港发展 |
6.2.2 建设特色城市,培育相关人才 |
6.2.3 整合区域资源,促进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
6.2.4 突破铁路建设瓶颈,加快陆港配套设施建设 |
6.2.5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由加工贸易转向“中国创造”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中国港口融资研究及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有关学术问题的综述 |
一、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二、资产证券化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我国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我国现有港口吞吐能力供需分析 |
一、我国港口建设情况及吞吐能力的发展 |
二、我国港口吞吐量的发展 |
第二节 我国港口吞吐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三节 港口供给不足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方法 |
一、我国港口供给不足的现状和不利影响 |
二、港口供给不足的分类及解决办法 |
三、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港口硬供给不足问题 |
四、港口布局优化来解决港口软供给不足问题 |
第四节 我国港口供需情况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思路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我国港口融资体制和融资方式评价 |
第一节 我国港口的资金来源分析 |
第二节 国外港口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综述 |
一、国外港口管理体制 |
二、国外港口投融资体制 |
三、国外港口的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 |
第三节 我国港口的投融资体制和融资方式研究 |
一、我国港口的投融资体制 |
二、我国港口的投融资政策 |
三、我国港口的投融资方式 |
四、我国港口融资方式的定性评价 |
五、我国港口融资方式的定量评价 |
六、我国港口建设资金的需求预测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和港口融资特性 |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二、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三、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港口融资分析 |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二、资产证券化港口融资的内在特点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四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特性 |
一、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可行性判式 |
二、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特性的进一步研究 |
三、离岸资产证券化解决了一般资产证券化的融资问题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操作模式 |
第一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环境分析 |
一、国际金融债券市场环境 |
二、法律、会计和外汇收支环境 |
三、国际港口投资环境 |
第二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参与主体分析 |
一、融资者 |
二、离岸投资者 |
三、特殊目的载体(SPV) |
四、中介结构 |
第三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组织结构和操作流程 |
一、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操作结构流程 |
二、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信用增级 |
三、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信用评级 |
四、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证券发行和认购 |
第四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风险分析 |
一、交易结构风险 |
二、信用风险 |
三、管理风险 |
四、利率风险 |
五、外汇风险 |
六、主权风险 |
七、第三方风险 |
八、风险防范 |
第五节 基于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港口融资证券定价问题研究 |
一、证券定价理论 |
二、预期收益率的确定 |
三、对R_i的两个修正 |
四、港口融资证券化产品的价格 |
五、实证分析 |
第六节 我国港口实行离岸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建议 |
一、选取未来现金流畅资产,组建高质量的资产池 |
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港口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
三、借助国际上专业的金融组织来设计交易结构及功能实现 |
四、建立一个由物流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组成的离岸资产证券化项目小组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四、我国鼓励外商投资建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沿海港口合理发展建设时机研究[D]. 白景涛. 上海海事大学, 2006(07)
- [2]我国水路交通投融资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 邵瑞庆. 交通财会, 2001(01)
- [3]我国港口投融资政策评价研究[D]. 李亚男.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4]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投资与融资政策研究[D]. 甘昌盛. 上海海事大学, 2003(04)
- [6]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D]. 欧志雄. 暨南大学, 2005(01)
- [7]河口港城市深水港址的选择研究 ——以福州东洛近陆岛港新方案为例[D]. 杨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2)
- [8]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我国引进外资现状与问题研讨会发言摘要[J]. 季崇威,初保泰,俞晓松,李晓西,卢中原,黄小祥,马建堂,刘纪鹏,罗龙,于立新,杨帆,刘增录,王振中. 财贸经济, 1991(07)
- [9]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 郑艳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国港口融资研究及离岸资产证券化的应用研究[D]. 叶维. 上海海事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