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芽菜”体型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1](2018)在《让小胖墩瘦下去 让豆芽菜壮起来——访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群体保健科主任医师 曲红明》文中提出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近10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较以前升高了50%;与此同时,中国儿童的营养不良率却同样居高不下。0~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6%,严重营养不良患病率为5.36%。目前,孩子生长发育阶段肥胖和营养不良这种两极分化的双峰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两大营养问题。本期编辑部采访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群体保健科曲红明主
张瑛秋[2](2002)在《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文中认为青春期是人一生体质水平飞跃发展、为成年健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如能掌握个体在青春发育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发挥有利影响因素,不仅能把正常青少年的体质推到更高水准,就是对那些体质弱、甚至于先天不足的少年,也能充分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学生体质和学校健康促进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以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并对其进行健康干预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指标,并于2001年6月到2001年7月,对北京市海淀区五所中学1987年9月至1988年8月出生的男生457人、三所小学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出生的女生450人拍摄手-腕骨X射线片:于2001年10月至2001年12月首次对筛选出的不同发育类型男生100人、女生101人进行了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测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干预模式”及其主要危险因子的干预方案。结论如下: 1 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的不同,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的学生虽然同岁,但骨龄的变化范围很大,男生从10岁至17岁;女生从9岁至15.9岁。因此,本研究采用骨龄与生活年龄之差作为研究的分组标志,为更好的了解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体质状况奠定了基础。 2 本研究对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进行了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测试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较全面地了解了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体质特征,较深入的探讨了他们的发育规律,较准确地把握了他们发育中存在的问题,较深刻地分析了影响他们身心发育的原因。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国民体质监测提供科学数据。 2.1 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身体各部位的形态、机能及发育较晚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育水平均表现为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且各组间差异显着,即骨骼成熟度越高发育水平越高。男生早发育组和正常发育组的学生比其他四组学生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 2.2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可以概括为: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及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指标在青春发育突增期均经历着快速增长,而且它们的发育速度较一致,彼此相适应;心理和社会方面却未表现出与形态、机能及素质相适应的发育规律,说明早发育的儿童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并不同步,而这种心理发育的滞后现象也是导致某些社会问题的根源。 2.3 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身心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营养不良和肥胖两个极端都存在的“双峰”现象;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比较严重,不容忽视;女子月经初潮和男子遗精的年龄提前,青春期教育流于形式。 2.4 除遗传因素外,影响学生身心发育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营养知识及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知识及行为、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目前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 本研究在充分了解青春发育突增期学生体质特征、身心发育规律、存在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我国目前学生身心发育需求的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学校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可具体描述为:针对青春发育突增期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开展尽量达到使每个青春发育突增期的学生都能发挥其遗传潜力的学校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为特征的,并吸纳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及同伴为干预对象,着力创建家庭、学校和同伴支持环境及学校颂导、老师、家长及科研人员的保障服务系统的学校健康教育。4 依据对青春发育突增期学生进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所确定的“青春发育突增朋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干预活动的主要行为危险因子:缺乏体育锻炼、不平衡膳食、性知识贫乏、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心理压力过大、适应能力较差等危险因素,针对每个因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较为详细具体,并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优先干预方案,从而为家长和老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培养出适合新世纪的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贡小兵[3](1998)在《“豆芽菜”体型的预防》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医学界在观察分析儿童生长发育动态时发现、当今儿童少年的体格呈"豆芽菜"型者日趋多见。鉴于这种体型对健康有诸多不利,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豆芽菜"型体格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呢?其一,呈"豆芽菜型"体格者,不仅外表显得瘦长,而且某些内脏器官也相应地细长,它们在体内的组织和排列也不如粗壮型那样紧凑,因此完成功能活动比较费力,消耗能量增多,长年累月地增加能量的耗损,会给身
赵明发,董一凡,吕慧[4](2012)在《哈尼族学生1985-2010年形态发育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哈尼族学生形态发育规律,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7~18岁年龄组哈尼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整理研究。结果 25 a来,哈尼族7~18岁男生身高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10 a增幅明显;女生7~15岁身高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10 a增幅明显,但16~18岁年龄组无明显增减趋势。7~18岁学生体重增长除女生16岁年龄组,其余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每10 a增幅明显;7~18岁学生胸围,除男生9,11岁年龄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年龄组呈停滞或下降趋势。结论哈尼族学生体质状况有待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应密切配合,以增强哈尼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万力生[5](2011)在《谁搞垮了孩子的身体——体弱孩子的病因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我想各位家长很多有去儿童医院看病的经历,有一个共同体会: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全国儿童医院没有一家不是人满为患,看病难,住院更难,哪怕是深夜照样有家长抱着孩子不断进入医院。输液室更是人声、哭声鼎沸,到处挂满输液瓶,抗生素、激素一滴滴流进孩子的血管内,真是一个令人心痛景观。
任红[6](2007)在《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生长发育,约占全部生命过程的1/41/3,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复杂的变化过程.探讨人类生长发育(尤其是儿童少年)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早已成为生命
何彦辉,赵晓光[7](2008)在《有氧力量耐力锻炼对降脂健身的探讨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大学生中不同的体型类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氧力量耐力运动处方锻炼,改善大学生降脂健身的效果,增强大学生体质,是研究的目的和重点.研究采用试验对比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40名男、女学生进行一学年的锻炼前后纵向与横向的跟踪对比试验.结果为:采用有氧力量耐力锻炼为主的试验班学生,去脂体重与身体围度改善的效果好于试验前和对照班.测试指标t检验为:P<0.05-0.01,差异显着和非常显着.认为:该效果的取得与采用有针对性的有氧力量耐力运动处方锻炼有关.
陈丽芳[8](2014)在《中国汉族儿童体型与身体素质的区域性特征研究 ——基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体质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各区域自然地理状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等,使得儿童体质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分析不同区域城、乡汉族儿童体型、身体素质各指标发育状况的现状、规律及其差异;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国城、乡汉族儿童体型、身体素质发展现状和规律,探索引起其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可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基层各类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等工作以及运动员选材,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为各地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数据,选取7—12岁儿童身高、体重、胸围、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等指标,并将其分为六大区域进行数据合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EXCEL2007地图软件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对城、乡,不同区域的学生测试指标进行统计检验,并与全国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儿童体型和身体素质的区域性差异。通过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中7—12岁汉族儿童体型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儿童体型各指标无论城市、乡村、男女均呈现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大致为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增强的趋势。(1)身高态势大体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2)体重态势大体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3)胸围态势大体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4)速度素质态势大体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5)爆发力素质态势大体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6)肌肉力量素质态势大体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7)儿童柔韧性素质态势大体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8)耐力性素质态势大体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9)自然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日照总时间、年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等因素对我国儿童体型、身体素质等指标的影响无规律可循,且影响度不大;(10)社会环境中的年人均消费情况,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情况,GDP等因素对我国儿童体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对素质指标的影响无规律可言,且不明显。我国儿童体型、身体素质各指标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儿童体质各指标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更大。在目前无法改变影响儿童体质特征的先天性遗传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前提下,若想改变其体质特征,应通过从社会学因素的改变来努力。如: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营养、改变不良作息习惯等。
严征[9](2006)在《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 1.现代医学模式下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还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然而目前医学界有关农民工子女健康状况研究往往局限于生理层次,如体格发育、保健、计划免疫等,心理层次研究比较少,缺乏对农民工子女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在本研究中,我们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综合评价农民工子女的健康现状,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2.国内外研究显示,流动儿童与流入地儿童比较多见,但与流出地儿童比较少见,尚缺乏流动儿童与流动地儿童和流出地儿童之间的横向对比。本研究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城市儿童和来源地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比较,以便广泛地了解并寻找造成地区和人群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制定不同类别儿童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迄今为止,受研究方法限制,医学领域有关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缺乏相关的定性分析。因此,本次研究引入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以便更深入地揭示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健康问题,综合社会学和医学角度,从居住环境、学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广泛探索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为政府有的放矢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供依据,进而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状况,实现“纲要”的要求。 【研究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首先随机抽取杭州市西湖区和萧山区,然后在这2个区中根据教育局登记的学校中随机抽取3所农民工小学和3所城市小学,在对农民工子女样本初步分析基础上确立主要来源地农村,最后根据不同行政村级别随机抽取4所农村小学。本次调查是以10所小学中所有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4368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涉及的农民工子女、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分别定义如下:农民工子女是指具有外地农村户籍,且在杭州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小学在读儿童;城市儿童是具有杭州城市户籍,且在当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小学在读儿童;农村儿童是具有开化县农村户籍,且在当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小学在读儿童。此外,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和录入数据,SPSS for Window12.0统计软件包分析和处理数据。
赵明发[10](2014)在《现代学生体质与健康下的体智教育均衡趋势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我国体育发展、学生体质备受学者、社会重视,尤其是当代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受到社会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与体育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而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在当前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当前云南省高校汉族大学生和云南省城乡中小学生的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及视力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结合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及实践过程,针对体育发展需要,讨论我国体育教育均衡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得出高校城乡大学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中小学身体形态持续良好发育,生理机能和营养状况还存在问题,部分民族视力状况高居不下。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直接反映学生体育状况,故本文结合体质与健康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是“脑”的教育与“身体”的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
二、“豆芽菜”体型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豆芽菜”体型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让小胖墩瘦下去 让豆芽菜壮起来——访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群体保健科主任医师 曲红明(论文提纲范文)
小胖墩和豆芽菜有诊断标准 |
谁动了孩子们的营养 |
“小胖墩”“豆芽菜”营养干预要乘早 |
(2)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骨龄 |
2.1.1 骨龄的测量 |
2.1.2 骨龄的应用 |
2.2 体质研究 |
2.2.1 国外体质研究信息与动向 |
2.2.2 国内 |
2.3 心理健康 |
2.4 行为问题 |
2.5 健康教育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研究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 |
4.1.1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比例 |
4.1.2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
4.1.2.1 形态特征 |
4.1.2.1.1 体格特征 |
4.1.2.1.2 形态指数特征 |
4.1.2.1.3 体型特征 |
4.1.2.1.4 体成分特征 |
4.1.2.1.5 骨指标特征 |
4.1.2.2 生理功能特征 |
4.1.2.2.1 肺活量及反应时特征 |
4.1.2.2.2 有氧活动能力特征 |
4.1.2.2.3 心脏形态及功能特征 |
4.1.2.3 身体素质特征 |
4.1.2.4 性发育特征 |
4.1.3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生长发育的心理学特征 |
4.1.3.1 智力特征 |
4.1.3.2 自我意识特征 |
4.1.3.3 心理健康特征 |
4.1.3.4 艾森克人格问卷特征 |
4.1.4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生长发育的社会特征 |
4.1.4.1 社会适应能力特征 |
4.1.4.2 行为问题特征 |
4.1.5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生长发育相关因素特征 |
4.1.5.1 家庭基本情况特征 |
4.1.5.2 父母教养方式特征 |
4.1.5.3 营养特征 |
4.1.5.4 生活史特征 |
4.1.5.5 青春期性发育及其知识态度特征 |
4.1.5.6 体育锻炼情况特征 |
4.1.6 研究小结 |
4.2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 |
4.2.1 模式提出的背景 |
4.2.2 定义 |
4.2.3 理论基础 |
4.2.3.1 健康促进干预理论 |
4.2.3.2 健康促进规划与评价模式PRECEDE-PROCEED |
4.2.4 目标 |
4.2.5 任务 |
4.2.5.1 针对的主要因子 |
4.2.5.2 针对各行为危险因子的干预活动重点 |
4.2.6 优点 |
4.2.7 操作程序 |
4.2.8 诊断评价体系 |
4.2.8.1 筛选的原则 |
4.2.8.2 筛选步骤: |
4.2.8.3 具体指标的筛选 |
4.2.8.4 诊断评价操作程序 |
4.2.9 干预策略 |
4.2.9.1 政策环境的改变 |
4.2.9.2 健康教育 |
4.2.9.3 青春期学生和家庭成员技能行为的改变 |
4.2.9.4 全校总动员 |
4.2.9.5 多方位服务 |
4.2.10 研究小结 |
4.3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干预方案 |
4.3.1 体育锻炼 |
4.3.1.1 意义 |
4.3.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1.3 目标 |
4.3.1.4 体育锻炼的原则 |
4.3.1.5 干预的策略 |
4.3.1.6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
4.3.2 营养 |
4.3.2.1 意义 |
4.3.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2.3 目标 |
4.3.2.4 干预的策略 |
4.3.2.5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
4.3.3 性教育 |
4.3.3.1 意义 |
4.3.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3.3 学生对青春期教育的态度 |
4.3.3.4 目标 |
4.3.3.5 干预的策略 |
4.3.3.6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
4.3.4 家庭环境 |
4.3.4.1 意义 |
4.3.4.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4.3 目标 |
4.3.4.4 干预策略 |
4.3.4.5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
4.3.5 心理健康 |
4.3.5.1 意义 |
4.3.5.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3.5.3 目标 |
4.3.5.4 心理干预的原则 |
4.3.5.5 干预策略 |
4.3.5.6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
4.3.6 研究小结 |
5 结论 |
6 建议 |
7 鸣谢 |
8 主要参考文献 |
(4)哈尼族学生1985-2010年形态发育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1985-2010年哈尼族学生身高发育状况 见表1, 2。 |
2.2 1985-2010年哈尼族学生体重发育状况 |
2.3 1985-2010年哈尼族学生胸围发育状况 见表5, 6。 |
3 讨论 |
(6)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意义 |
2 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现状 |
3 生长发育研究设计与评价 |
3.1 研究设计 |
3.2 评价标准和基本内容 |
4 全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 |
4.1 体格发育水平的全面高大化 |
4.2 青春期发育提前是长期趋势的突出表现 |
4.3 从普遍的“豆芽菜”体型到逐步提高的身体充实度 |
4.4 生长长期趋势是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提高的重要反映 |
4.5 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
5 干预措施和建议 |
(7)有氧力量耐力锻炼对降脂健身的探讨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
2.3 检测指标身体围度、身高、体重、去脂体重. |
2.4 不同体型类别的锻炼目的与有氧力量耐力运动处方原则 |
1) 肥胖型者锻炼的目的: |
2) 肥胖型者锻炼的原则为: |
3) 瘦长型 (豆芽菜) 与瘦弱型者的锻炼目的: |
4) 瘦长型 (豆芽菜) 与瘦弱型锻炼的原则为: |
5) 匀称型者锻炼的目的: |
6) 匀称型者锻炼的原则为: |
7) 粗壮型者锻炼的目的与原则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身体围度 |
3.2 身高、体重 |
3.3 去脂体重 |
4 结论与讨论 |
(8)中国汉族儿童体型与身体素质的区域性特征研究 ——基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目的 |
3 研究的意义 |
4 文献综述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儿童 |
4.1.2 体质 |
4.1.3 体型 |
4.1.4 身体素质 |
4.1.5 区域 |
4.2 关于体型与身体素质国内外研究述评 |
4.2.1 国外研究述评 |
4.2.2 国内研究述评 |
4.3 国内关于体型的区域性研究 |
4.4 国内关于不同地域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 |
5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框架 |
5.3 研究方法 |
5.3.1 文献资料法 |
5.3.2 数据挖掘技术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体型指标的区域性特征 |
6.1.1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身高的区域性特征 |
6.1.2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体重的区域性特征 |
6.1.3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胸围的区域性特征 |
6.2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身体素质指标的区域性特征 |
6.2.1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 50 米跑成绩的区域性特征 |
6.2.2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立定跳远成绩的区域性特征 |
6.2.3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成绩的区域性特征 |
6.2.4 2010 中国汉族儿童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区域性特征 |
6.2.5 2010 年中国汉族儿童 50 米×8 往返跑成绩的区域性特征 |
6.3 影响儿童体质区域性特征的因素分析 |
6.3.1 影响儿童体质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分析 |
6.3.2 影响儿童体质区域性特征的社会因素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我国 7—12 岁汉族儿童体型指标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
7.1.2 我国 7—12 岁汉族儿童身体素质指标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
7.1.3 影响 7—12 岁汉族儿童体型和身体素质指标区域性分布特征的因素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9)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农民工子女健康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二章 农民工子女体格状况的研究 |
第三章 农民工子女常见病的研究 |
第四章 农民工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 |
第五章 农民工子女生存状况的研究 |
第六章 农民工子女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 |
附表 |
附表1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 |
附表2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 |
附表3 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外来) |
附表4 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城市) |
附表5 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农村) |
综述 |
流动儿童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现代学生体质与健康下的体智教育均衡趋势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影响体育的发展及其对策 |
(一) 理论研究 |
(二) 实证研究 |
二、 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
三、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及对策研究 |
(一) 理论研究 |
(二) 实证研究 |
四、 国外对学生体质状况及教育均衡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利于体育理论的革新 |
二、 指明体育发展方向 |
三、 加快教育均衡步伐 |
四、 加快体育软硬件设施发展 |
五、 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 教育均衡 |
二、 体、智教育 |
三、 体育政策 |
四、 体质健康 |
五、 现代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视频检索法 |
(二) 文献调研法 |
(三) 特尔菲法 |
(四) 数理统计法 |
(五) 逻辑分析法 |
第二章 云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理性描述 |
第一节 云南省城乡大学生体质状况 |
一、 云南省汉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
(一) 云南高校男生 2005-2010 年 19-22 岁城乡学生身体素质动态比较 |
(二) 云南高校女生 2005-2010 年 19-22 岁城乡学生身体素质动态比较 |
(三) 云南省汉族大学生运动素质状况讨论 |
第二节 云南省部分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描述 |
一、 2010 年云南省 7-18 岁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实例研究 |
(一) 城乡男女生身高对比分析 |
(二) 城乡男女生体重情况 |
(三) 城乡男女生体重情况 |
(四) 云南省 7-18 岁城乡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讨论 |
二、 1985-2010 年哈尼族 7-18 岁学生身体形态实例研究 |
(一) 1985-2010 年哈尼族学生身高发育现状 |
(二) 1985-2010 年哈尼族学生体重发育现状 |
(三) 1985-2010 年哈尼族学生胸围发育现状 |
(四) 1985-2010 年哈尼族 7-18 岁学生身体形态动态变化讨论 |
第三节 云南省中小学生运动素质描述 |
一、 2005-2010 年云南七个民族 7-18 岁中小学生运动素质情况 |
(一) 速度素质 |
(二) 力量素质 |
(三) 耐力素质 |
二、 民族、性别和汉族城乡差异 |
(一) 速度素质 |
(二) 力量素质 |
(三) 耐力素质 |
三、 讨论 |
第四节 云南省学生生理机能描述 |
一、 呼吸系统(肺活量)描述 |
(一) 2005 年城乡之间男女生肺活量状况 |
(二) 2010 年城乡之间男女生肺活量状况 |
(三) 讨论 |
二、 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营养状况(皮褶厚度)描述 |
(一) 4 个民族之间上臂皮褶厚度比较分析 |
(二) 4 个民族之间腹部皮褶厚度比较分析 |
(三) 讨论 |
三、 云南省 7 个民族学生营养描述 |
(一) 2010 年学生营养检出情况 |
(二) 云南省 7 个民族学生营养纵向比较 |
(三) 云南省 2010 年 7 个民族营养不良检出率横向比较 |
(四) 讨论 |
第五节 现代云南省学生视力描述 |
一、 当代云南省学生视力状况描述 |
(一) 云南省七个民族 2010 年不同视力分布状况 |
(二) 云南省七个民族 2005 年以来学生视力动态分析 |
(三) 2010 年云南省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检出情况 |
(四) 讨论 |
二、 高考分数与学生视力状况的相关分析 |
(一) 学生视力检出率 |
(二) 左右视力的检出率比较 |
(四) 不同性别的学生视力检出率比较 |
(五)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和独立学院校视力情况对比 |
(六) 高考分数与视力状况的相关 |
(七) 讨论 |
第三章 教育均衡与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简述 |
第一节 教育均衡内涵与理论基础 |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二、 教育八大均衡问题 |
三、 教育均衡的基本观 |
(一) 责任观 |
(二) 过程观 |
(三) 公平观 |
(四) 人本观 |
第二节 体育教育均衡问题 |
一、 体育教育的演变 |
二、 体育教育的使命 |
三、 体育教育的转型 |
四、 体育教育均衡的任务 |
第三节 教育与体育教育均衡 |
第四章 体质与健康状况下的体育教育均衡趋势 |
第一节 体质与健康下的体育教育 |
一、 身体形态与体育教育均衡 |
二、 运动素质与体育教育均衡 |
三、 营养水平与体育教育均衡 |
四、 视力健康与体育教育均衡 |
五、 生理机能与体育均衡发展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 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严重 |
二、 教育均衡问题认识不全面 |
三、 身体教育与脑的教育严重失衡 |
四、 城乡、民族之间体育教育有失衡现象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豆芽菜”体型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让小胖墩瘦下去 让豆芽菜壮起来——访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群体保健科主任医师 曲红明[J]. 李靖. 江苏卫生保健, 2018(12)
- [2]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 张瑛秋. 北京体育大学, 2002(01)
- [3]“豆芽菜”体型的预防[J]. 贡小兵. 儿童与健康, 1998(01)
- [4]哈尼族学生1985-2010年形态发育变化分析[J]. 赵明发,董一凡,吕慧. 中国学校卫生, 2012(12)
- [5]谁搞垮了孩子的身体——体弱孩子的病因解读[A]. 万力生. 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 2011
- [6]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现状[J]. 任红. 现代预防医学, 2007(16)
- [7]有氧力量耐力锻炼对降脂健身的探讨与应用[J]. 何彦辉,赵晓光.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5)
- [8]中国汉族儿童体型与身体素质的区域性特征研究 ——基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D]. 陈丽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
- [9]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 严征. 浙江大学, 2006(08)
- [10]现代学生体质与健康下的体智教育均衡趋势 ——以云南省为例[D]. 赵明发.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