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艾乐[1](2016)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不仅是民国时期大学入学考试的缩影,同时也是现代语文高考制度建立的重要参考,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地位的凸显,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相关研究已受到较多地关注。但是,由于原始资料的不足、研究视角的差异,相关的研究观点仍值得商榷。因此,本文力图深入研究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及其相关问题。具体来说,本文在梳理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入学考试基本概况的前提下,聚焦于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命题、试题类型、考察内容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与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密切相关的语文考试合理化、语文教育以及考生备考问题。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梳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入学考试的基本概况。北洋政府时期,国立大学的数量相对较少,区域分布不均衡,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大学在区域均衡化、学校内部改革和培养人才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国立大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大学招考权的变迁,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先后经历了自由入学考试时期、计划入学考试时期和多样化入学考试时期。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卷命题衍变。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命题标准不仅是组织语文试卷的重要指导,也是考生复习应试的基本参考。由于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课程标准的不断变更,国立大学语文入学考试命题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据此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自主命题时期(1912-1937年)、统一命题时期(1938-1940年)、监管命题时期(1941-1949年)。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的类型及内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的类型主要以作文、国学常识、文法测验、翻译及标点题为主,并逐步形成以作文题为主、多样化试题相结合的试题类型;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也呈现出三个特点,即试卷内容丰富,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既兼顾传统又凸显时代性以及作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五部分:讨论与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即大学入学语文试题的合理化、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与学生的备考。
黄真金[2](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闫丹丹[3](2020)在《当代大学生汉字使用情况考察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笔墨纸砚”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当今人们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已大不如从前,大学生对自身的汉字书写不重视,平时书写练习的时间也较少,导致书写能力弱化。书写技能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要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本文以河北大学理科、工科及艺术类共15个2018级本科专业的大学语文试卷为语料自建语料库,语料规模约62万字,对大学生的汉字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第一部分是绪论。从语言规范化、大学生书写能力、大学语文教学三个方面梳理前人研究,并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作文用字的总体情况。首先分别将作文中出现的1573个高频字和1512个低频字与《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对比,发现高频字和低频字多为常用汉字,其分布与作文主题密切相关。其次对作文整体的字数、字种分布进行统计。然后分析不同专业作文的字数和字种数分布情况,发现两者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最后对汉字书写标准度进行评判,发现不同学科、专业、以及性别间的汉字书写标准度存在差异,6.26%的大学生汉字书写不合格。第三部分是作文用字不规范现象的统计分析。首先分别举例说明错字、别字的不同类型。其次对错别字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大学生汉字书写中错别字错误类型多样,其中错误比例最高的三种类型依次是:同音或音近替代字、复杂错误以及笔画变形。第四部分是书写不规范现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从专业、性别、成绩、书写标准度四个角度,分别统计其出现错别字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与所学专业、性别、学习成绩以及书写标准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第五部分是原因和建议。首先从个人、教师、学校以及网络四个方面总结了影响汉字书写能力的因素。其次对提高大学生书写能力提出建议:循序渐进练习,正确对待错别字问题;各阶段语文教师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调整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语言文字教学;正确对待网络问题,改变行为习惯。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大学生作文汉字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归纳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期望。
安思薇[4](2020)在《大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词汇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词汇使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作为学生特定的书面语表达形式,最能体现学生对书面语词汇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但当前大学生作文词汇使用情况并不乐观,词汇量匮乏、词汇不规范现象层出不穷,作文水平大大降低。对此,本文以河北大学2018级学生大学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词汇为研究对象,考察当代大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的使用情况。第一章为绪论。从写作词汇多样性、词汇规范化两个方面梳理前人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大学生作文词汇,语料规模为1079篇学生作文。第二章对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进行概述,分别从学生个人、不同专业、学科角度分析了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的情况。第三章是学生写作词汇的不规范现状。将词汇失范划分为词的失范、固定短语失范、缩略语失范三大类别,其中词的失范包括词语误用、词义重复、生造词、儿化词失范、滥用方言词、滥用网络词、文白夹杂、中英夹杂八小类,固定短语失范包括专有名词失范和熟语失范两类。针对不同类别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量化大学生词汇不规范的现状。第四章围绕与学生词汇使用情况有关的因素展开分析,发现学生性别、学科、语文基础会对学生词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性别、学科、语文基础的学生在词汇多样性、词汇失范数量和失范类别上存在差异。第五章在考察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词汇失范数量以及与词汇使用情况相关的因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学生词汇使用能力的对策。首先,要促进学生进行词汇积累,扩充词汇量。其次,立足于教师教学,针对不同性别、学科、语文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最后,着眼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开设适合理科、工科、艺术类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词汇使用能力。第六章结语。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词汇,发现学生的词汇量少、词汇失范数量多,这些与学生性别、所学专业、语文基础有一定关系,为日后的大学生词汇教学提供借鉴。
宋振东[5](2010)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语文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大学生要通过上课学习、考试合格才能得到学分。大学语文以往的考试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出题、印刷、保卷、排考场、监考、教师手工评卷,最后再录入成绩。大学语文考试涉及的学生范围广,给任课老师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而且因为是手工命题阅卷,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本文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实际情况,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计算机开发的工作经验,设计开发出一套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从管理人员录入、学生录入、录入题库、制定考试计划、考试计划审批、学生登录、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题、考生答题、系统自动阅卷、教师录入作文成绩,到最后形成学生完整的大学语文成绩,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可以说,大学语文考试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理论,也可以说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一个综合应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考试系统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1、课程的引入:在网络上搜索大学语文考试系统,没有发现同类的考试系统存在,所以设计大学语文考试系统是一个创新;2、题型设计:本文采用了独特的题型设计,设计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适合于大学生大学语文考试的五种题型;3、题库形式:设计采用题库的形式,教师录入一次试题,在教材不更换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4、随机抽题:学生进行考试时考试系统会自动在题库中按照考试计划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5、自动评分:除作文题进行单独评卷以外,其他试题均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评卷,直接产生分数;6、两种设计结构:出于安全考虑,系统把教师管理端和学生考试端分别设计为C/S结构和B/S结构。目前的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设计的所有功能都已经在计算机上实现,是采用软件工程设计思想开发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张丽娜[6](2017)在《温儒敏语文教育观研究》文中认为温儒敏教授重视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并亲自参与到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当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在语文教材编写上,温儒敏教授主张“守正创新”,他注重教材选文的经典性和时代性,同时强调教材编写要保持稳定性,注重与以往教材的衔接,吸收和借鉴过去好的经验,并加以改良;在阅读教学上,温儒敏教授主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认为功利化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和经典阅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上,温儒敏教授重视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针对教学中偏重文笔和宿构成风的现象,他提出,应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改革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分标准,使写作教学朝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温儒敏教授指出,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因此,他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将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意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温儒敏的语文教育观不仅包括中学语文教育,还涉及大学语文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上,温儒敏教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该重视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本义。笔者在尽可能收集温儒敏教授语文教育思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育观进行梳理,并论述了温儒敏语文教育观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谢小庆[7](2013)在《测验效度概念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5版)出版之前,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效标(criterion)",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用"效标"对测验的效度进行证明(verify)、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效(valid)解释的过程。1985年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证据(evidence)",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积累证据对测验的效度进行支持(support)、对测验分数做出合理(reasonable)解释的过程。关于效度的这种理解,突出体现在1999年出版的《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6版)中。美国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共同组织编写的《教育测量》在业内被称为"教育测量领域的《圣经》"。2006年《教育测量》(第4版)出版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演变为"理由(warrant)",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构造"理由系统"和"理由网络"对效度进行"论证(argument)"、对测验分数做出可接受的(plausible)解释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考试实践,介绍了效度概念的新发展。
郭茂春[8](2020)在《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是对人才进行选拔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而语文考试中的最后一题作文题,则在这种人才选拔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是学生、教师、学者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宿构”作文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较为寻常,并且在平时的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更为泛滥,学生写作常常呈现为千人一面的情况,文章中的陈词滥调也屡见不鲜。基于此,本文旨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及思考对“宿构”作文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应对高中生“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论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宿构”作文的界定。其中,包括“宿构”作文的内涵,“宿构”作文的分类,“宿构”作文的优越性和“宿构”作文的危害性。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生写作情况调查及“宿构”作文的现象分析。本人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笔者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对高中生的写作情况和“宿构”作文的现象进行了调查与反馈,并对“宿构”作文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提出应对“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从三个方向提出的教学策略:以“理”为方向的教学策略;以“教”为方向的教学策略;以“学”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邢开娇[9](2019)在《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在部编初中教材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呈现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系列着作之中,在温教授主持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以贯彻,当然也生动地体现在由他总编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温儒敏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通过担任部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他提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并给出了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建议。温儒敏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疏通语文课与“语文生活”的通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提倡快乐阅读、海量阅读、多读经典;写作教学中提倡读写结合、勤思多练,引导学生努力写出真情实感、文通字顺的好作文。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创新采用了双线并立的单元结构,阅读部分采用了温儒敏“三位一体”的组合方式,写作专题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结合、激发兴趣逐步提高”的结构创新。范文系统的经典性与适用性、知识系统的程序性与融合性、实践活动系统的流程化和技巧性,以及助读系统的主体性与拓展性,构成了新教材的四大系统。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温儒敏对新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建议。新教材更加注重引导阅读兴趣,实现“三读”跨越,强化能力迁移,沟通语文课与语文生活。在写作教学改革中,新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革新写作训练的内容,引导初中生写作的辩证思维能力,全面促进新课程新教材指引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谭慧玲[10](2017)在《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温儒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语文教育,以浓厚的教育情怀积极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他为语文课改搭建了研究平台——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针对目前语文课改中最重要最实际的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育及课程改革,温儒敏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大学,温儒敏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来推动教学改革,联合其他的专家和学者编写新型的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尝试推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界,温儒敏担任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成功主持了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还主编了供中小学生分级阅读的课外读物《语文素养读本》。温儒敏为语文教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语文改革事业,为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一共四章。第一章是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个体自觉实践的产物;第二章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与功能,强调在给语文课程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来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第三章是阅读教学观;第四章是写作教学观。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重视激发阅读兴趣,重在学生的读,强调经典的教化作用;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以读促写,以读带写,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不管是阅读教学观还是写作教学观都是对现有普遍语文教学模式的纠偏,这充分体现了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在充分研读温儒敏语文教育论文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和总结了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希望能给处于困境中的语文教育一些启迪和指导,以此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研究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一般教育考试史研究 |
1.3.2 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政策研究 |
1.3.3 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试题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其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2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及其入学考试概况 |
2.1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概况 |
2.1.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年) |
2.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
2.2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考试概况 |
2.2.1 自由入学考试时期(1912-1932年) |
2.2.2 计划入学考试时期(1933-1940年) |
2.2.3 多样化入学考试时期(1941-1949年) |
3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卷命题衍变 |
3.1 自主命题时期(1912-1937年) |
3.2 统一命题时期(1938-1940年) |
3.3 监管命题时期(1941-1949年) |
4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分析 |
4.1 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的题型及内容 |
4.2 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类型的基本特点 |
4.2.1 试题类型逐渐统一 |
4.2.2 多样化试题类型的初步形成 |
4.3 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试题内容的基本特点 |
4.3.1 试卷内容丰富,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
4.3.2 考试内容既兼顾传统又凸显时代性 |
4.3.3 作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
5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相关问题的探讨 |
5.1 大学入学语文试题的合理化 |
5.2 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
5.3 大学入学语文考试与学生备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3)当代大学生汉字使用情况考察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
1.2.2 大学生书写现状研究 |
1.2.3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说明 |
1.5.1 语料介绍 |
1.5.2 语料处理 |
第二章 作文用字的总体情况 |
2.1 作文用字概况 |
2.1.1 高频字分析 |
2.1.2 低频字分析 |
2.1.3 作文整体用字分析 |
2.1.4 不同专业作文用字分析 |
2.2 汉字书写标准度分析 |
2.2.1 汉字书写标准度总体情况 |
2.2.2 不同学科书写标准度情况 |
2.2.3 不同专业书写标准度情况 |
2.2.4 不同性别书写标准度情况 |
2.2.5 小结 |
第三章 作文用字不规范现象统计 |
3.1 用字不规范现象界定 |
3.2 错别字的类型 |
3.2.1 错字的类型 |
3.2.2 别字的类型 |
3.3 错别字调查结果数据统计 |
3.3.1 大学生错别字不同错误类型分布 |
3.3.2 大学生错别字错误类型总体分析 |
第四章 书写不规范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学科对书写不规范现象的影响 |
4.2 性别对书写不规范现象的影响 |
4.3 成绩对书写不规范现象的影响 |
4.3.1 高考成绩对书写不规范的影响 |
4.3.2 试卷成绩对书写不规范的影响 |
4.4 汉字书写标准度对书写不规范现象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原因和建议 |
5.1 汉字书写能力的影响因素 |
5.1.1 个人因素 |
5.1.2 教师因素 |
5.1.3 学校因素 |
5.1.4 网络因素 |
5.2 提高汉字书写能力的建议 |
5.2.1 循序渐进练习书写,正确对待错别字问题 |
5.2.2 各阶段语文教师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
5.2.3 调整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语言文字教学 |
5.2.4 正确对待网络的影响,改变行为习惯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大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词汇多样性的研究 |
1.3.2 词汇规范化的研究 |
1.3.3 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写作词汇规范化的研究 |
1.3.4 书面语词汇研究小结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语料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语料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概述 |
2.1 语料处理 |
2.2 计算工具 |
2.3 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统计及分析 |
2.3.1 学生个人写作词汇多样性 |
2.3.2 不同专业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 |
2.3.3 理科、工科、艺术类学生作文词汇多样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写作词汇失范现象 |
3.1 词的失范现象 |
3.1.1 词语误用 |
3.1.2 词义重复 |
3.1.3 生造词 |
3.1.4 儿化词失范 |
3.1.5 滥用方言词 |
3.1.6 滥用网络词 |
3.1.7 文白夹杂 |
3.1.8 中英夹杂 |
3.2 固定短语失范现象 |
3.2.1 专有名词失范 |
3.2.2 熟语失范 |
3.3 缩略语失范现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词汇使用情况的因素 |
4.1 不同性别对学生词汇使用的影响 |
4.2 不同学科对学生词汇使用的影响 |
4.3 不同语文基础对学生词汇使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使用能力的对策 |
5.1 促进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
5.2 调整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
5.2.1 针对不同性别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
5.2.2 针对不同学科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
5.2.3 针对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
5.3 开设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写作词汇多样性统计表 |
附录2 作文《“无门图书馆”彰显诚信之光》词语使用情况 |
附录3 作文《诚信无小事》词语使用情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背景 |
1.2 论文设计的意义 |
1.3 本人主要的工作 |
第2章 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 项目的现况,国内外同类考试系统对比 |
2.2 论文的主要工作思路 |
第3章 考试系统的系统需求 |
3.1 硬件需求 |
3.2 软件分析 |
3.2.1 服务器操作系统 |
3.2.2 Web服务器 |
3.2.3 数据库服务器 |
3.2.4 开发环境 |
第4章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1 系统功能 |
4.2 用户管理 |
4.3 题型设计 |
4.4 题库的建立 |
4.5 成绩的构成 |
4.6 模型的建立 |
4.7 数据库建立 |
第5章 系统主体设计 |
5.1 管理员用户登录 |
5.2 添加管理用户信息(教师用户) |
5.3 添加学生用户 |
5.4 添加考试试题 |
5.5 试题浏览功能 |
5.6 试题查询修改 |
5.7 添加考试计划 |
5.8 查看修改考试计划 |
5.9 考试计划审批 |
5.10 学生登录 |
5.11 进入考试 |
5.12 添加作文成绩 |
5.13 成绩查询 |
5.14 其他附加功能 |
第6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6.1 建立数据库 |
6.2 网站的配置 |
6.3 VISUAL BASIC与数据库连接 |
6.4 ASP与数据库连接 |
6.5 考试系统组题 |
6.6 评卷 |
6.7 作文成绩录入 |
第7章 系统测试和安全分析 |
7.1 系统测试 |
7.2 安全分析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6)温儒敏语文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守正创新:温儒敏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主张 |
二 以读为重:温儒敏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主张 |
三 理性写作:温儒敏对写作教学的理论主张 |
四 回归本义:温儒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主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测验效度概念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效度概念的历史演变 |
二、效度论证的基本过程 |
三、效度论证的主要环节 |
1.评分中的论证 |
2.概化中的论证 |
3.外推中的论证 |
4.决策中的论证 |
四、效度论证的评价标准 |
1.清晰性 (Clarity) : |
2.完整性 (Coherence) : |
3.可接受性 (Plausibility) : |
五、小结 |
(8)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5.4 行动研究法 |
2 “宿构”作文的界定 |
2.1 “宿构”作文的内涵 |
2.2 “宿构”作文的分类 |
2.2.1 论据材料的“宿构” |
2.2.2 结构层面的“宿构” |
2.2.3 语言形式的“宿构” |
2.3 “宿构”作文的优越性 |
2.3.1 使得作文具有文采 |
2.3.2 缩短写作文的时间 |
2.3.3 克服写作文的恐惧 |
2.4 “宿构”作文的危害性 |
2.4.1 真情实感的缺乏 |
2.4.2 体验不足的暴露 |
2.4.3 应考取巧的方法 |
3 高中生写作情况调查及“宿构”作文分析 |
3.1 “宿构”作文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方法 |
3.1.2 高中生写作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
3.2 产生“宿构”作文的原因分析 |
3.2.1 “宿构”作文社会方面的误区 |
3.2.2 “宿构”作文学生写作的误区 |
3.2.3 “宿构”作文教师教学的误区 |
4 应对“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 |
4.1 以“理”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1.1 透彻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
4.1.2 正确认识高考作文与学生写作的概念 |
4.1.3 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对作文理念的更新 |
4.2 以“教”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2.1 教师转变写作教学的思维习惯 |
4.2.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4.2.3 优化学生作文评价环节 |
4.3 以“学”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3.1 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
4.3.2 正确使用作文素材书 |
4.3.3 养成乐于动笔的习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9)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在部编初中教材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源起和意义 |
二、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温儒敏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
一、中学语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 |
二、中学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
第二节 温儒敏的阅读教学观 |
一、疏通语文课与语文生活的通道 |
二、引导兴趣方法,悦读海量经典 |
第三节 温儒敏的写作教学观 |
一、真情实感,文通字顺 |
二、读写结合,勤思多练 |
第二章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 |
第一节 新教材的四大系统 |
一、范文系统:经典性与适用性 |
二、知识系统:程序性与融合性 |
三、实践活动系统:流程与技巧 |
四、助读系统:主体性与拓展性 |
第二节 新教材的结构创新 |
一、双线并立的单元结构 |
二、阅读教学体系的创新 |
三、写作专题的结构创新 |
第三章 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在新教材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学概况及温儒敏建议 |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与典型例析 |
二、温儒敏对新教材教学改革的新建议 |
第二节 新教材在阅读教学改革中的新突破 |
一、引导阅读兴趣,实现三步跨越 |
二、强化能力迁移,沟通语文生活 |
第三节 新教材在写作教学改革中的新策略 |
一、读写结合,融入生活 |
二、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 |
三、革新写作训练的内容 |
四、引导初中生辩证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北大传统、个体自觉与时代需求 |
一、北大的语文教育传统 |
二、个体的自觉意识 |
三、新课改的时代背景 |
第二章 语文课程观:性质、定位与功能 |
一、语文课程性质:母语学习 |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与功能 |
第三章 阅读教学观:以读为要、注重经典 |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
二、阅读以经典为主 |
三、读闲书:激发阅读兴趣 |
四、沟通课内外的阅读 |
第四章 写作教学观:回归理性、读写结合 |
一、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淡化文笔,突出理性 |
三、以读促写、以读带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入学语文考试研究[D]. 艾乐.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3]当代大学生汉字使用情况考察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D]. 闫丹丹. 河北大学, 2020(08)
- [4]大学生汉语书面语词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河北大学部分学生作文为例[D]. 安思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5]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宋振东. 吉林大学, 2010(09)
- [6]温儒敏语文教育观研究[D]. 张丽娜.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7]测验效度概念的新发展[J]. 谢小庆. 考试研究, 2013(03)
- [8]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D]. 郭茂春.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在部编初中教材中的实践研究[D]. 邢开娇.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谭慧玲. 湖南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