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论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

又论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

一、也谈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波[1](2021)在《李广田文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李敬澜[2](2021)在《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作者简介”有效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弭凯[3](2021)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现当代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赵静[4](2021)在《成都经验与《激流三部曲》的城市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一部描写家庭的小说,而高公馆本身却是城市的生活景观。普遍认为城市的现代性与家的守旧落后是二元对立的,可事实上,作为包容家的容器,巴金所写的城并非普遍意义上的现代都市,它有着极强的地方经验和独有的生存方式,对成都生活模式的考察,不仅能够窥探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变化,也能够发掘出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巴金小说的城市书写。

徐梓嘉[5](2020)在《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小说《祝福》教学为例》文中认为

田墨[6](2020)在《《故事新编》与《豕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故事新编》和《豕蹄》分别收录了鲁迅和郭沫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二者均被作者称为历史速写、均采用以古喻今的方式且在创作时间上也大致重合,但其风格却殊异。本文联系这两部作品创作时的特殊背景,比较二者的异同并探求其形成的原因,以期对两部作品有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故事新编》和《豕蹄》作为现代历史小说中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它们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如均有“速写”的色彩,均有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景物、语言和形象描写中多处采用独特的陌生化手法,展现了寓言化的思维方式等。不过,由于鲁迅与郭沫若对外来思想的接受类型不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否定与尊崇之别,在典型化问题的认识上关注点不同以及在创作传统上的差异等原因,使得两部作品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即便是叙述同一历史人物,二者往往呈现出相悖的情感价值立场;在刻画人物时有重“神”和重“形”之别。其次,在对历史真实的处理上亦有差异,鲁迅讲求“旧书根据”,而郭沫若则追求“失事求似”。此外,鲁迅偏重于冷峻且不失幽默、辛辣的杂文技法,而郭沫若则多运用直抒胸臆的诗化笔法。所以,虽然鲁迅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从体裁、内容、艺术手法上或多或少有相通之处,且郭沫若在进行历史小说的创作上也的确受到鲁迅影响,但却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这就是“效仿”。客观地说,这两部历史小说集都不失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但《故事新编》至今回响不绝,而《豕蹄》似乎已被打入“冷宫”,这也见出两部历史小说集在文学经典价值上的差异。首先,《故事新编》中的篇章早于《豕蹄》,在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有“先声夺人”之效。其二,相较于《豕蹄》,《故事新编》在题材开拓上显得取材广而挖掘深。其三,在人物塑造上,《故事新编》中的人物更为复杂丰富引人深思;而《豕蹄》中的人物则相对简单直白。其四,从“人的文学”承续和社会价值层面看,《故事新编》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和人性更清醒的观照;而《豕蹄》干预现实时略显表层化。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反映社会现实和封建旧思想的一面镜子,那么郭沫若的小说则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心灵震颤、大声疾呼的记录。

刘博鑫[7](2020)在《“法国新电影”的异质作者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是当今法国电影界颇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曾与吕克·贝松、让-雅克·贝内克斯共同被《电影手册》评为法国电影界的“金色少年”、“法国电影三天才”(lestroistalents du cinéma franais)。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电影教学,而是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大量影片后才开始创作。卡拉克斯的作品蕴藏悲剧气质,既有爱而不得的失落与空虚,也有对“电影迷恋”正在消失的哀叹。从1980年的首部长片《男孩遇见女孩》开始,“爱情”是他影片的永恒主旨,除改编自梅尔维尔小说的《Pola X》外,其余四部长片均是表现四个不同年龄段男女对爱情的微妙反应,体现出一致性与阶段性。与同辈相比,卡拉克斯显得低调神秘,极少在公众场所露面,近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仅产出五部长片。他的电影似乎与票房“绝缘”,却总能在新片上映后积累极高评价。在电影诞生百年之际,法国最具权威的一众影评人及学者评选出了电影诞生一百年来的一百个重要电影时刻,与中国有关的是“第五代”的入学,与法国新生代导演有关的则是雷奥·卡拉克斯开始拍摄《新桥恋人》。目前,研究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相关文献大多在国外,且集中在泛文化研究领域,于其电影文本内部的精解及意义开掘则显得不够具体。国内仅有的一篇综合性文献,但针对卡拉克斯的制片理念及其自身对于“作者”的认识却影响着其电影理念及创作风格,这种影响需要放在“法国新电影”背景下进行探讨。此外,雷奥·卡拉克斯电影中所蕴藏的“电影迷恋”情结也是极其明显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本研究是对卡拉克斯电影研究系统性的加强。近年来,国内外对“法国新电影”的研究热潮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拟通过对其电影文本内部各元素及意义的精解,提炼出雷奥·卡拉克斯电影中独特的主题与风格,从而对其电影创作进行总体把握。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正文。正文的第一章,笔者从“法国新电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间电影政策入手,揭示卡拉克斯的创作动因,及其制片策略与“法国新电影”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后对卡拉克斯的短片创作及长片创作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着重分析雷奥·卡拉克斯电影中所蕴含的主题意旨与影片的叙事特点。第三章则研究雷奥·卡拉克斯电影中独特的电影元素,如视听呈现、镜语风格等。第四章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卡拉克斯作品中弥散的“迷影”情结及其呈现方式与流转。本研究力图以雷奥·卡拉克斯在“法国新电影”中的独特位置出发,精解其电影文本中的主题、元素、风格。除可扩充“法国新电影”研究样本的多样性外,也可在此电影史分期之内讨论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独特性。从卡拉克斯电影文本中所蕴藏的“电影迷恋”来揭示其对“新迷影精神”的继承与衍变。

白雪[8](2020)在《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演进》文中认为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其文论思想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了解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互动关系,需要以时间为线索,分三个部分,从别林斯基文论中“人民性”“典型理论”“形象思维”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演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20世纪40-70年代别林斯基文论的引入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80-90年代中国文论界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别林斯基文论进行重新吸纳和界定;新世纪别林斯基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逐渐走向衰弱,但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仍有启发作用,推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走向并立足于世界。通过研究别林斯基文论在中国的发展,以期帮助我们探寻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辩证关系与相互影响。

李梦云[9](2019)在《“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外学术期刊是海外文学批评的重要载体。异域视角下的文学批评研究,是我们研究海外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和参照系。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重点考察二十世纪后半期北美最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刊物《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统展现了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学者以《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学术平台进行的译介和批评活动,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及不同阐释视角,进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现代中西文学交流史上的意义。具体章节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分别对世界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作为“被遗忘的文学史”的现代文学与文化英文期刊的研究以及学术期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详述已有成果。第二章为刊物基本情况介绍。梳理刊物创办的历史,详细介绍编委背景、刊物的栏目设置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为刊物文本主题分析。根据期刊批评文章的主题,将文本分为政治与美学、女性主义、城乡与两岸、视觉中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为刊物的传播与接受。通过场域理论来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期刊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从研究情况、翻译情况、中国学者对海外研究的论争来发掘《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并从中西文论比较与对话的角度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理论资源,进而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的角度点明本研究的意义。

吉俊虎[10](2019)在《刘恒影视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百余年来的电影史实说明,文学是“电影的素材基地”,中国电影一直与文学保持着亲密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前期,我国影坛出现一次艺术高峰,电影导演“第五代”崛起,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为电影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批作品中,在影视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刘恒的身影。之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二个高峰,如在“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从现实真实状态中发掘人的生存状态,用更贴近生活的笔法呈现现实的作品,其中也有刘恒的身影。不论从投身影视创作的时长、创作作品的数量,还是从其艺术成就、商业口碑等角度看,刘恒都堪为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实践及作品值得深入研究。文乃言之载体,言为心声,刘恒的内在品格和创作理念是支撑他影视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他性格谦和温厚,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厚重,又能坚守社会使命感进行创作,将文字融汇进生命,不断在剧本创作中表达深刻的思考。首先,他认为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一样的性质,只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哪一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其次,他能正确理解影视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影视文学仅是要素之一,所以应在这一环节中追寻意义。第三,刘恒对投拍后适当改动剧本表示理解,但出于对作品的责任感,不会放任他人修改,而是在“妥协”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另外,他对改编、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等问题都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刘恒是在内、外因合力作用下走上影视文学创作之路的,文革结束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思潮,给中国文学和电影创作带来了又一个“蜜月期”是外因;刘恒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作为新写实小说创作主将,在故事的构思、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及语言的驾驭方面的优势是内因。刘恒影视实践早期,主要是对自创小说的改编,之后,他将改编的笔端转移到对他人小说的改编上,扩大了改编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影视文学质量与数量方面有了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编理念与创作原则,进而进入了直接创作影视文学阶段。角色意识确立,创作日趋成熟。刘恒影视文学的主题内涵丰富,主要有:直面“食”“色”本性;从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命运结局等呈现的宿命观;将目光放在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身上,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对战争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阐释,战争是冷酷无情的暴力手段,而人性是柔软的温情寓所,战争最终以它的残酷打败温情、泯灭人性了吗?刘恒在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云水谣》《集结号》等集中体现了新主旋律的特点。他的创作始终跟随时代,且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文学细腻地感受关照着人的改变,描述出在外在环境的冲击下,信仰、勇气、毅力、真诚、美好等珍贵品格的价值所在。刘恒把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放在首位。他的作品总的主旨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揭示生存的本相,以此探寻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一探讨自然离不开“人与生活”的纠葛故事。总体来看,刘恒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和挣扎在生活中的“小人物”、英雄主义男性、各色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等一系列符合大众审美况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定位,刘恒向来坚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能够真实地触动大众,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刘恒影视文学情节结构丰富多样,多见的是戏剧式情节,这是对我国叙事传统与民族性的坚持。此类情节采用渐入式的开端,在镜头缓缓的移动中,拉开故事的序幕,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也不急于揭示,而是在对话中逐渐清晰起来,让观众随着眼前生活图卷的展开,渐渐走入剧中人物的情境中。矛盾冲突与结构方面,多样而复杂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多重人物关系相互连结,使剧情朝着看似合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方向发展刘恒的影视文学“不甘平凡”,情节的安排在震慑人的情感传达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刘恒将自己的小说作品影视化,台词口语化与方言使用是最突出的变化,他刻意通过“蒙太奇思维”手法,将电影化的想象意识投射到文字中,特别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将主客观、幻觉与现实进行交叉表现,将人物的意识通过潜意识里思绪的无序切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转换成视觉呈现。刘恒常常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控制节奏,在情感发展大趋势的牵引下使局势有张有弛,调控着剧情的节奏。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常以“通感”的艺术手段来使抽象的情感外化。刘恒试图借鉴“色彩视像化”手段,通过对色彩和声音的营造,选择合适的意象,调节自身的语言模式与表达方式,借象征内涵丰富情节意蕴。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着力最多的人物塑造方面,他的影视文学常常从平民视角展开叙事,关注小人物、“多余”人,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多面向呈现,描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揭示精神方面的困境。使刘恒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层次。其次,他的影视作品以零度视角审视故事情节,隐没宏大的时代背景等体现出新写实主义的风格,第三,为调适审美大众化需求,刘恒影视作品内容方面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乡音的使用、简单有力的对话个性化对白凸显人物,另外在戏剧性叙事、平民色彩方面都聚力于大众化传达。总之,刘恒对电影市场的认知与众不同,他从不把自己拘囿于作家“套子”,总是灵敏地审度时势,市场潮流的需要、大众审美的趋向,都在刘恒创作的考虑因素中。他像水一样自如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照着社会的变化,用一如既往真挚的笔锋、变化多端的题材来反映时代和处于时代中的人群。刘恒的创作经历值得总结,他在文学性、故事戏、电影性、思想性方面的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也谈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性(论文提纲范文)

(4)成都经验与《激流三部曲》的城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发现的“风景”与底层世界
二底层女性的城市突围与世俗的现代性
三成都模式与“双面成都”

(6)《故事新编》与《豕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故事新编》与《豕蹄》的“文体”选择与创新
    1.1 历史速写体的“文体”选择
        1.1.1 传统历史小说与现代历史小说
        1.1.2 复杂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1.1.3 历史速写体的合理选择
    1.2 文本发生的域外文学因素及其艺术创新
        1.2.1 对表现主义的接受
        1.2.2 突破常规的陌生化表达
        1.2.3 寓言化思维方式的呈现
第二章 创作特色与风格辨异
    2.1 不同的艺术形象塑造
        2.1.1 同一历史人物情感立场的悖反
        2.1.2 “神”“形”刻画与对话设置差异
    2.2 历史真实性:“旧书根据”与“失事求似”
    2.3 外冷内热的杂文笔法和直抒胸臆的诗化笔法
    2.4 同向歧异的四重原因
        2.4.1 尼采精神、人道主义与泛神论的不同影响
        2.4.2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尊崇
        2.4.3 典型化问题上的差别认识
        2.4.4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入口
第三章 “热”与“冷”的判然:文本之经典价值述异
    3.1 文学价值的差异
        3.1.1 题材开拓的广度与梯度
        3.1.2 美学风格的丰富度
        3.1.3 文体开创的先机性
        3.1.4 “人的文学”的承续
    3.2 社会意义的差异
        3.2.1 文学干预现实精神的凸显
        3.2.2 忧患意识的深沉与直接
        3.2.3 对时代和人性更清醒的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法国新电影”的异质作者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低产导演——雷奥·卡拉克斯的电影之路
    第一节 雷奥·卡拉克斯与“法国新电影”
        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电影面临的威胁与举措
        二、“新浪潮”余波与“新电影”崛起
    第二节 雷奥·卡拉克斯的电影历程
        一、“低产导演”之谜:雷奥·卡拉克斯的电影“身份”
        二、“金色少年”(1980-1986)
        三、商业尝试(1991-1999)
        四、“回归”与成熟期(2008-2012)
第二章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主题呈现与叙事特色
    第一节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边缘化主题呈现
        一、“爱而不得”的失落与空虚
        二、精神生活的危机
        三、“自省意识”与“政治生活”隐性主题的重拾
    第二节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逻辑之外的“生活流”叙事
        二、三重音乐叙事——流行音乐、弦乐与圆舞曲
        三、身体叙事——“怪异”的身体与舞台化的动作
第三章 雷奥·卡拉克斯的电影元素与风格
    第一节 电影元素的独特应用
        一、“粘滞”的时空
        二、对白:“诗化”与“心理化”
        三、场景设置:偶然性与纪实性
        四、“默片蒙太奇”
        五、《PolaX》与《神圣车行》中的华人形象
    第二节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的风格衍变
        一、电影语言的艺术化革新:“男孩三部曲”
        二、综合电影手法的运用与主题泛化:《PolaX》与《神圣车行》
第四章 雷奥·卡拉克斯的“迷影情结”及转变
    第一节 “迷影之死”
        一、数字影像时代的观众
        二、戈达尔影响与卡拉克斯的“迷影”情结
    第二节 “新迷影”精神的继承
        一、《男孩遇见女孩》
        二、《坏血》
    第三节 “迷影消退”
        一、《PolaX》
        二、《神圣车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别林斯基与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
    第一节 别林斯基“人民性”理论与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
        一、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文论中的“人民性”理论
        二、建国后到文革前文论中“人民性”理论
        三、20世纪40-70年代文论中“人民性”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别林斯基“典型”理论与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
        一、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典型”理论
        二、建国后到文革前“典型”理论大讨论
        三、20世纪40-70年代“典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别林斯基“形象思维”理论与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
        一、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形象思维”理论
        二、建国后到文革前“形象思维”理论大讨论
        三、20世纪40-70年代“形象思维”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别林斯基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论的嬗变
    第一节 别林斯基“人民性”理论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论的嬗变
        一、20世纪80-90年代“人民性”理论与文艺方针
        二、20世纪80-90年代“人民性”理论的探讨
        三、20世纪80-90年代“人民性”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别林斯基“典型”理论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论的嬗变
        一、20世纪80-90年代“典型”理论的转变
        二、20世纪80-90年代“典型”理论的探讨
        三、20世纪80-90年代“典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别林斯基“形象思维”理论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论的嬗变
        一、20世纪80-90年代“形象思维”理论的转变
        二、20世纪80-90年代“形象思维”理论的探讨
        三、20世纪80-90年代“形象思维”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别林斯基与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
    第一节 别林斯基“人民性”理论与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
        一、新世纪“人民性”理论的发生语境
        二、新世纪“人民性”理论与“民族性”理论的相互关系
        三、新世纪“人民性”话语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别林斯基“典型”理论与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
        一、新世纪“典型”理论的衰落
        二、新世纪“典型”理论衰落的原因
        三、新世纪“典型”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别林斯基“形象思维”理论与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
        一、新世纪“形象思维”理论的衰落
        二、新世纪“形象思维”理论衰落的原因
        三、新世纪“形象思维”理论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途径
    (三)研究综述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刊物介绍
    (一)创刊历史及编委背景
    (二)刊物栏目设置及史料性
    (三)研究者与作家研究频次基本情况
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文本主题分析与研究
    (一)崇高的革命历史形象——政治与美学
    (二)跨性别的话语与“疾病”——女性与身体
    (三)城乡与两岸——文学地理的力学
    (四)视觉中国——批评重构与国族想象
    小结
四、《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书评作者及篇目一览表
    附录二:入选篇目作者频数一览表
    附录三:《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期刊目录翻译
致谢

(10)刘恒影视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刘恒人格理想与影视文学创作观念
    第一节 刘恒的人格理想
    第二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观念
第二章 刘恒影视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刘恒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转型的内、外因
    第二节 刘恒对自创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三节 刘恒对他作的影视改编
    第四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创作
第三章 刘恒影视剧主题研究
    第一节 直面“食”“色”本性
    第二节 宿命主题
    第三节 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
    第四节 对战争与人性的重新审视
    第五节 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
第四章 刘恒影视剧人物的独特书写
    第一节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小人物
    第三节 男性主人公英雄形象的重构
    第四节 次要人物
    第五节 人物群像
第五章 刘恒影视文学情节、冲突与结构
    第一节 戏剧式情节
    第二节 冲突与结构的个案分析:以《菊豆》为例
第六章 刘恒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的转译
    第一节 台词与人物行动语言
    第二节 编剧技巧:陌生化手法构建生活隐喻
    第三节 时空与节奏
    第四节 制造画面感
第七章 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对人物的冷峻描摹
    第二节 “新写实”创作风格
    第三节 大众化的审美追求
结语
附录一:刘恒作品年表
附录二:刘恒影视文学主要作品剧情梗概
附录三:刘恒受访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也谈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广田文艺思想研究[D]. 吕丽波. 江南大学, 2021
  • [2]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作者简介”有效教学研究[D]. 李敬澜. 西南大学, 2021
  •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现当代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为例[D]. 弭凯. 济南大学, 2021
  • [4]成都经验与《激流三部曲》的城市书写[J]. 赵静. 当代文坛, 2021(03)
  • [5]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小说《祝福》教学为例[D]. 徐梓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6]《故事新编》与《豕蹄》比较研究[D]. 田墨. 河北大学, 2020(08)
  • [7]“法国新电影”的异质作者 ——雷奥·卡拉克斯电影研究[D]. 刘博鑫. 西南大学, 2020(01)
  • [8]别林斯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演进[D]. 白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异域”的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CLC)研究[D]. 李梦云.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刘恒影视文学研究[D]. 吉俊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又论阿Q的“革命”及其典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