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地台夕卡岩铁矿的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常英力[1](2021)在《辽东本溪地区化皮峪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化皮峪矿床为一小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其地质特征、成因及区域成矿潜力,采用了地质路线调查、采样化验、区域成矿背景研究、物化探分析等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1)化皮峪矿床共包括2条矿体,矿种为铁、铅、锌,矿体平均厚度1.40 m,TFe平均品位为41.03%,mFe平均品位为38.99%,Zn平均品位2.19%,Pb平均品位为0.42%。(2)从成因类型看,化皮峪矿床成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3)将本溪桥头镇-草河城镇一带划为矽卡岩型多金属找矿潜力区。另外还应多注意石炭系地层与中酸性岩浆岩的接触部位。这将对本溪地区乃至整个太子河坳陷内部的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滕菲,孟庆龙,邢怡[2](2021)在《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文中认为本文以探寻华北陆块南缘更多铁矿资源为目地,对区内铁矿类型及重磁场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铁矿成矿要素的重磁异常识别标志:沉积变质型铁矿-局部重磁异常双高;接触交代型铁矿-区域重力高异常上局部磁异常梯级带;岩浆岩型铁矿-局部低重力异常上的高磁异常或磁异常梯级带;沉积型铁矿-平缓的高低重力异常过渡带中局部高重力异常,所做工作为区内找铁矿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汪青松,张金会,张顺林,张家嘉,产思维,程培生,崔先文,张凯[3](2021)在《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覆盖区找矿难度不仅与覆盖层厚度有关,还与覆盖层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体特征关系密切。覆盖区找矿突破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选区—圈靶—定位—验证评价4个阶段,存在勘查选区、地质信息探测和多学科有效融合难题。前人较少研究覆盖区找矿突破过程与勘查技术体系,笔者等基于"现有技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总结提出了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找矿成功率,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19年版)》。
郝建瑞[4](2021)在《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可被分为北、中、南三个矿带。前人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北矿带,对于中矿带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了对小秦岭金矿田作为一个整体的金成矿作用特征、机制和规律的全面认识。本文以研究较少的位于中矿带的桐沟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地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小秦岭桐沟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四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自然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Ⅲ)自然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Ⅱ、Ⅲ阶段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发育自然金以及碲铋矿、碲铅矿等碲化物,金与碲化物共生产出。2.黄铁矿原位微区LA-ICP-MS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桐沟金矿床中黄铁矿贫As,而Ⅱ、Ⅲ阶段的黄铁矿中,Au与Ag、Te、Bi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Au主要以次显微Au-Ag-Te-Bi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Au与Te、Bi以熔体形式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桐沟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田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了成矿金属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3.不同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组成与太华群围岩中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为岩浆硫源。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组成指示为具有一定比例幔源组分的混合铅源。S-Pb同位素分析表明,桐沟金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活动。4.桐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与载金黄铁矿共生的热液独居石U-Pb年龄为128±16 Ma。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包括桐沟金矿床在内的小秦岭金矿田形成于中国东部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是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过程中幔源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
李浩然[5](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雷传扬[6](2021)在《班-怒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动力学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俯冲消减、闭合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特征,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对象,其研究对探讨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构造演化和区域成矿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动力学背景,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复式岩体中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岩相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各种证据,精确厘定了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深入探讨了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构造背景及区域成矿动力学机制。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阿翁错复式岩体是多期次岩浆侵入作用的产物,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为特征,侵入序列从早至晚为石英闪长岩(120 Ma)→花岗闪长岩(115~114Ma)→正长花岗岩(113~109 Ma)→二长花岗岩(104~103 Ma),岩石主要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晚期发育少量S型花岗岩。(2)阿翁错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塑性变形特征明显,与寄主岩呈截然或渐变接触,可见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相互穿插、包裹现象,偶见反向脉发育,包体具细—中粗粒结构,从寄主岩中捕获了大量斜长石、正长石、石英等斑晶,偶见角闪石斑晶横跨包体和寄主岩,在包体及包体周围寄主岩中见长柱状斜长石、角闪石和针状磷灰石等特殊结构,表明暗色微粒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3)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寄主岩斜长石和包体斜长石An值均表现出振荡变化趋势,表明岩浆混合作用以机械混合为主,也具有化学混合的特征。(4)通过角闪石和黑云母温压计获得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结晶温度分别为632~718℃和722~768℃,形成深度分别为8.15~11.48km和10.55~11.46 km。(5)通过暗色微粒包体宏观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阿翁错复式岩体是幔源镁铁质岩浆多期次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6)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于早—中三叠世开始南向俯冲消减,受洋盆南向俯冲消减作用影响,至晚三叠世时期拉萨地块中北部沿狮泉河—拉果错—阿索—永珠—纳木错—嘉黎一线撕裂,形成了狮泉河—纳木错弧后初始洋盆,该弧后洋盆于早侏罗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阿翁错复式岩体正是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晓君[7](2021)在《辽宁甸子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辽宁省甸子区区银多金属款曲位于葫芦岛市燕山台,辽西褶带和山海关台拱交界区域。该区域主要发育的是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底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底层,北东方向断裂构造。该多金属矿床中,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中生代花岗岩,成矿条件极为有利,造就了目前的辽宁甸子区银多金属矿区。对该矿区进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总结其找矿标志,为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
汪青松,张顺林,张金会,张家嘉,尤淼[8](2020)在《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文中提出皖东北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且大面积第四系覆盖,找矿难度大,缺少勘查理论指导和有效的穿透厚覆盖层探测方法技术,长期没有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成果。笔者负责五河金矿整装勘查项目,在分析研究皖东北区域地质矿产和物探异常特征基础上,利用物探成果引领地质理论创新,创建了"皖东北地区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同时还开展了多种覆盖区找矿新方法试验,解决了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工作靶区圈定和基岩地质信息探测难题。历时10年曲折,探明了皖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型规模以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共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3处,总资源量已达大型规模,预测找矿靶区不断得到验证,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找金矿重大突破。回顾勘查过程,总结提出了"皖东北地区物探成果引领,探测技术创新"的勘查模式和"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找矿方法"、"中大比例尺多方法组合探测技术"、"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矿体新技术"3项找矿突破关键技术,在构造条件复杂的厚覆盖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朝义,马良[9](2015)在《安徽沿江坳陷多金属成矿带控矿因素与找矿建议》文中提出安徽沿江坳陷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安徽新发现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金属矿床几乎全都在该区。侵入岩体周边不同性质的围岩往往对矿床的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成矿母岩的形成和分布,而具体的矿床构造(褶皱、断裂、接触带)控制着成矿有利空间(低压带)的分布;燕山中晚期中性-中酸性混熔型钙碱性岩浆岩不仅控制金属矿床的产出部位,还提供了成矿物质、热能,并产生成矿热液;矿床均围绕岩体分布,具有矿种和矿物组合等方面的水平-垂向分带;成矿时代为130155 Ma,金属矿床分为玢岩型铁矿、夕卡岩型铁矿、斑岩型铜矿、夕卡岩型铜矿、层控型铁铜矿等5种矿床类型,各类型之间存在过渡、共生、叠加关系,构成中性-中酸性岩浆成矿系列。建议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要选好靶区、就矿找矿,加强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和控矿构造的研究,并注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多解性。
周振华[10](2011)在《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指明黄岗锡铁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铁矿。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黄岗锡铁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剖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电子探针分析、主微量成分分析、Sr-Nd-Pb-Hf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了成矿岩体特征、夕卡岩岩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型,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及黄岗梁组中是矿床的主体含矿层位,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夕卡岩密切相关。矿石主要类型以层纹状、团块状夕卡岩矿石为主,其次为产在大理岩中的条带状、团块状矿石,围岩与矿体的接触界线清楚。矿石矿物种类繁多,围岩蚀变普遍发育,夕卡岩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夕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岩阶段,其中第2、3阶段为主成矿期。(2)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岩体的Si02含量较高(66.81~77.93%),A1203含量低(11.07~14.54%),显着贫镁,ALK较高(5.65~10.67%),K20/Na2O值在0.32~10.53,平均为2.26。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强烈亏损,δEu值为0.03-0.24。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而元素P、Ti、Ba、Sr明显亏损,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1.2),具有典型的A1型板内非造山花岗岩特征。(3)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黄岗岩体的(87Sr/86Sr)i值在0,70211~0.70729,εNd(t)值在-0.8~0.9,Nd模式年龄TDM介于855~993Ma;全岩Pb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介于18.974~26.107、15.554~15.914和38.894~39.890,铅具有混合来源特征;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744~0.282922,εHf(t)值为1.9~18.3,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561-888Ma,年轻的Nd、Hf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本区晚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岩浆源区来自起源于亏损地幔的初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存在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混染。岩体的形成机制为:从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分离后,诱发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上涌和底侵,促使镁铁质的初生地壳物质重熔并不断分异演化,从而产生了大量花岗岩浆,其成因构造背景与区域盆岭构造格局相吻合。(4)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夕卡岩体中石榴子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28.69-96.44GrS2.00~67.38(Prp+Sps)0.67~5.69和Di11.8~94.12Hd4.08~81.28Jo1.79~20.02,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了夕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角闪石大多为镁铁钙角闪石,个别属于铁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AlⅥSi←→(Na, K)的置换作用,属于一种固相线下的转变趋势。角闪石中的四次配位的Si、Al,六次配位的Al、Ti和A位置的阳离子数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的岩浆的成分差异或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富锰的辉石夕卡岩是岩浆流体顺层间破碎带渗滤交代形成的,富锰辉石可作为本区寻找Sn、Cu、Zn等多金属的找矿标志,在外接触带夕卡岩和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是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区包裹体类型复杂,主要有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02多相包裹体,其中以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成矿早阶段以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和H20-NaCl型包裹体为主,晚阶段出现少量CO2-H2O±CH4型包裹体和CO2-H2O-NaCl型包裹体。从早到晚的四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257~432℃、>550℃)、322~403℃、202~304℃、153~221℃;盐度w(NaCleq)为(12.13~19.88%、>66.8%)、16.43~22.34%、1.74~14.77%、1.74~11.9%。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主要集中于220~432℃和1.74~22.34%,总体上属于高-中温、中-低盐度类型矿床。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02及H20为主,其次为N2、O2和CH4,少量C2H2、C2H4和C2H6;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为主,其次为Ca2+、Mg2+,阴离子以Cl-、SO42-为主,其次为F-,还含有少量Br-、NO3-,成矿流体体系属CO2-H2O-NaCl±CaCl2(KCl)体系。初始成矿流体由岩浆“初始沸腾”作用形成,流体减压沸腾、开放和相的分离和多次不混溶作用可能是成矿的主要原因。(6)H-O同位素示踪表明,不同成矿阶段脉石矿物σDV-SMOW变化很大,主要-116--73%o,平均-98%o,个别样品在-187~-182‰;Ⅰ-Ⅳ阶段δ18OH2O分别为7.4~9.8‰、-3.3~8.6‰、-6.0~4.9‰和-10.9~-1.6‰,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存在大气降水混合和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矿石σ34SV-CDT值变化区间在-9.0~4.5‰,平均值-1.87‰,相对于地幔平均的δ34S变化范围更宽,表现出经过改造的混合硫的特征;辉钼矿Re同位素含量较高,变化范围209.7~300.6×10-6,平均260.5×10-6,远高于绝大多数辉钼矿Re的含量,表明黄岗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存在部分地壳物质的加入;(7)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获得成矿岩体中的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36.7±1.1Ma和136.8±0.57Ma,与磁铁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35.3±0.70Ma,成岩成矿时代吻合,均发生在早白垩世,表明了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以中生代燕山期成矿为主,存在140-130Ma左右、180-160Ma左右的两次成矿爆发期,其中140-130Ma左右主要出现在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与燕山晚期侵入的小岩体有关的锡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180-160Ma左右主要出现与燕山早期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后碰撞造山有关的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床。黄岗锡铁矿床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环境下,发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8)综合上述详细的研究,对比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以锡铁共生为主的矿床,建立了黄岗锡铁矿床的成矿模型,初步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
二、华北地台夕卡岩铁矿的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地台夕卡岩铁矿的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本溪地区化皮峪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 矿床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物质组成 |
3.3 矿石结构构造 |
3.4 矿石类型 |
3.5 主要围岩蚀变及矽卡岩 |
4 矿床成因 |
5 区域找矿潜力分析 |
6 结论 |
(2)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主要铁矿类型特征 |
2 区域重力场特征 |
3 区域磁场特征 |
4 重磁异常与铁矿分布关系 |
4.1 区域铁矿分布特征 |
4.2 不同类型铁矿的重磁异常标志 |
4.2.1 沉积变质型铁矿 |
4.2.2 接触交代型铁矿 |
4.2.3 岩浆岩型铁矿 |
4.2.4 沉积型铁矿 |
4.3 铁矿产地与重磁异常的对应关系 |
5 结论 |
(3)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厚覆盖区找矿难题 |
1.1 勘查选区难题 |
1.2 厚覆盖区地质信息探测难题 |
1.2.1 覆盖层厚度与找矿难度 |
(1)浅覆盖区: |
(2)厚覆盖区: |
(3)超厚覆盖区: |
1.2.2 覆盖层类型与找矿难度 |
1.2.3 矿体特征与找矿难度 |
1.3 多学科有效融合难题 |
2 科学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
2.1 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科学技术问题 |
2.2 覆盖区勘查理论技术体系问题 |
2.3 解决思路 |
3 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组成 |
3.1 地质物探融合技术路线 |
3.2 “221”多学科勘查体系架构 |
3.3 “一选三定四阶段”勘查模式 |
3.4 “探测十法”方案 |
3.4.1 信息采集方法 |
(1)避免屏蔽法: |
(2)增强信号法: |
(3)定向窗口法: |
(4)测井法: |
(5)组合法: |
3.4.2 异常定性识别方法 |
(1)数据处理法: |
(2)模型对比法: |
(3)联合反演法: |
(4)模板解释法: |
(5)耦合递进识别法: |
3.5 勘查理论与找矿方法创新 |
3.5.1 探测方法技术研究方向 |
3.5.2 地质物探融合方法研究方向 |
3.5.3 勘查技术体系研究 |
4 应用实例 |
4.1 杨桥孜铜金矿勘查,创新综合勘查定位技术 |
4.1.1 基本情况 |
4.1.2 找矿难点与重、磁、CSAMT、CR法耦合定位技术应用 |
4.1.3 找矿效果 |
4.2 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循环勘查确定找矿靶区 |
4.2.1 基本情况 |
4.2.2 找矿难点与多阶段循环勘查过程 |
4.2.3 找矿成果 |
4.3 西湾大型铅锌矿勘查,重磁扫面定靶 |
4.3.1 基本情况 |
4.3.2 找矿难点与重磁扫面 |
4.3.3 找矿成果 |
5 讨论 |
6 结论和建议 |
(4)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构造 |
2.2 地层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成矿金属来源与金的富集机制 |
4.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
4.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意义 |
4.3 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
第五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
5.2 测试结果 |
5.3 成矿时代 |
第六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班-怒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现状 |
1.3.2 班—怒成矿带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侏罗系 |
2.2.2 白垩系 |
2.2.3 古近系 |
2.2.4 第四系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第3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3.1 石英闪长岩 |
3.2 花岗闪长岩 |
3.3 正长花岗岩 |
3.4 二长花岗岩 |
3.5 暗色微粒包体 |
第4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1 样品采集 |
4.2 分析方法 |
4.2.1 锆石U-Pb测年 |
4.2.2 锆石Lu-Hf原位测试 |
4.2.3 电子探针测试 |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 |
第5章 分析结果 |
5.1 锆石U-Pb年代学 |
5.1.1 石英闪长岩 |
5.1.2 花岗闪长岩 |
5.1.3 正长花岗岩 |
5.1.4 二长花岗岩 |
5.1.5 暗色微粒包体 |
5.2 Lu-Hf同位素 |
5.2.1 石英闪长岩 |
5.2.2 花岗闪长岩 |
5.2.3 正长花岗岩 |
5.2.4 二长花岗岩 |
5.2.5 暗色微粒包体 |
5.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1 石英闪长岩 |
5.3.2 花岗闪长岩 |
5.3.3 正长花岗岩 |
5.3.4 二长花岗岩 |
5.3.5 暗色微粒包体 |
5.4 矿物学特征 |
5.4.1 斜长石 |
5.4.2 角闪石 |
5.4.3 黑云母 |
第6章 岩浆混合作用 |
6.1 岩浆岩时空分布 |
6.2 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
6.2.1 暗色微粒包体 |
6.2.2 岩相学 |
6.2.3 矿物学 |
6.2.4 年代学 |
6.2.5 地球化学 |
6.2.6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6.3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
6.3.1 角闪石温压计 |
6.3.2 黑云母温压计 |
6.3.3 氧逸度 |
6.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6.4.1 岩石类型 |
6.4.2 岩石成因 |
6.4.3 岩浆源区 |
6.5 岩浆混合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
第7章 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 |
7.1 阿翁错复式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 |
7.2 班—怒特提斯洋盆构造演化 |
7.3 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构造属性及演化 |
7.4 区域成矿动力学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7)辽宁甸子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特征 |
1.1 矿体特征 |
1.2 矿石特征 |
1.3 围岩蚀变 |
2 成矿模式 |
2.1 矿床成因 |
2.2 成矿模式 |
3 找矿标志 |
3.1 地质找矿标志 |
3.2 物理找矿标志 |
3.3 化学找矿标志 |
4 结语 |
(8)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与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难点 |
1.1 皖东北地区地质矿产概况 |
1.2 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难点 |
2 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 |
2.1 皖东北重力异常特征与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 |
2.2 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找矿方法 |
3“中大比例尺多方法组合覆盖区基岩地质构造探测技术” |
3.1 1∶2.5万比例尺重力、磁法、激电中梯、化探扫面 |
3.2 1∶1万比例尺CSAMT、CR、IP法剖面测量 |
4 穿透厚覆盖层探测矿体新技术 |
4.1 极低频电流磁场法 |
4.2 四方位充电测井法 |
5 总结 |
(9)安徽沿江坳陷多金属成矿带控矿因素与找矿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沿江坳陷带地质构造特征 |
1.1 地质构造特征 |
1.1.1 构造发展历史 |
1.1.2 结晶基底及沉积盖层 |
1.1.3 重力异常特征 |
1.1.4 岩浆活动 |
1.2 构造单元划分 |
2 成矿规律 |
2.1 成矿机理 |
2.2 时间分布规律 |
2.3 主要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
2.4 成矿系列 |
3 控矿因素分析 |
3.1 岩浆岩 |
3.2 构造 |
3.3 沉积围岩 |
4 找矿建议 |
4.1 选好靶区,就矿找矿 |
4.2 重视中性-中酸性岩浆岩 |
4.3 加强控矿构造的研究 |
4.4 重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多解性 |
(10)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2 矿体、矿石及矿化蚀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岗岩体特征 |
4.1 岩体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
4.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 黄岗岩体年龄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 花岗岩成因和源区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夕卡岩矿物组合、组成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5.1 夕卡岩矿物学特征 |
5.2 电子探针分析及测试结果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5.4 夕卡岩矿物的成矿指示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化学 |
6.1 黄岗矿床成矿时代 |
6.2 包裹体样品及测试方法 |
6.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6.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6.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6 成矿流体性质 |
6.7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6.8 成矿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成矿模型与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
7.1 构造环境与成矿 |
7.2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
7.3 国内外锡铁矿床对比研究与成矿模型 |
7.4 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1、个人简历 |
2、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华北地台夕卡岩铁矿的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本溪地区化皮峪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J]. 张哲,常英力. 矿产勘查, 2021(09)
- [2]从重磁场特征分析华北陆块南缘铁矿分布规律[J]. 滕菲,孟庆龙,邢怡. 华北地质, 2021(03)
- [3]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J]. 汪青松,张金会,张顺林,张家嘉,产思维,程培生,崔先文,张凯. 地质论评, 2021(04)
- [4]小秦岭金矿田桐沟金矿床成矿金属来源、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D]. 郝建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5]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6]班-怒成矿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动力学背景[D]. 雷传扬.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7]辽宁甸子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分析[J]. 刘晓君.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3)
- [8]皖东北厚覆盖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勘查模式与关键技术——以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为例[J]. 汪青松,张顺林,张金会,张家嘉,尤淼. 安徽地质, 2020(04)
- [9]安徽沿江坳陷多金属成矿带控矿因素与找矿建议[J]. 王朝义,马良. 地质找矿论丛, 2015(01)
- [10]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周振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