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乳增强小鼠移植瘤S_(180)辐射效应的实验研究

沙棘乳增强小鼠移植瘤S_(180)辐射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沙棘乳剂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S_(180)增强放射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鹏[1](2020)在《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预计,在203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目前,紫杉类药物及蒽环类药物仍是治疗乳腺癌单药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仍有30%~50%的乳腺癌患者对其不敏感。中医药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优势。乳腺癌属于中医学“乳岩”及“乳石痈”等范畴。根据乳腺癌“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病机特点,课题组提出乳腺癌的基本治则是“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逍遥散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为疏肝健脾的经典古方。加入具有活血化痰功效的穿山龙、浙贝母组成的龙贝逍遥散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机制研究发现逍遥散类方剂抗乳腺癌癌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靶蛋白表达有关。乳腺癌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及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遗传改变和表观遗传的改变。从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综合深入探索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验方龙贝逍遥散推广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在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以及miR-145甲基化及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明确龙贝逍遥散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①龙贝逍遥散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法筛选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浓度;根据IC50值的药物浓度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②慢病毒转染miR-145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qPCR法检测miR-145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③BSP及qPCR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冻干粉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2.体内移植瘤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MDA-MB-231及高表达miR-145的MDA-MB-231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紫杉醇)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BSP及qPCR方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对移植瘤组织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影响,以及龙贝逍遥散对miR-145/c-Myc/TP53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 ax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IC50值,48h为0.7613mg/ml,72h为0.7664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48h为1.261mg/ml,72h为1.095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 的 IC50 值,48h 为 2.891mg/ml,72h 为 2.423mg/ml。MDA-MB-231细胞IC50值最小,对中药最为敏感,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IC50值最大,表明该细胞对中药处理最为耐受;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在MCF-7及MDA-MB-231的IC50值内对MCF-10A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增殖作用。相同条件培养48h后,根据MDA-MB-231及MCF-7的IC50值浓度,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P<0.05),而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②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iR-14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SMD为-2.90(95%CI=-3.11,-2.70)。此外,ER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ER及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miR-145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或直径小于2cm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或直径大于2cm的乳腺癌患者(P<0.001)。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其miR-145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慢病毒转染miR-145入MDA-MB-231细胞后,发现miR-145能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表达miR-145可上调MDA-MB-231细胞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c-Myc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1;P<0.001),但对TP53无显着影响(P>0.05)。③龙贝逍遥散冻干粉0.8mg/ml干预MDA-MB-231细胞24h后,可部分下调MDA-MB-231细胞miR-145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可上调MDA-MB-231细胞miR-145、TP53、Bax 及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P<0.01),下调 c-Myc 及 Bcl-2 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2.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皮肤红润;模型对照组及紫杉醇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②各组裸鼠腋下移植瘤持续增长,模型对照组裸鼠瘤块生长速度从给药后第4天开始明显快于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紫杉醇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10天后取材,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瘤重分别为1.01±0.20g、0.73±0.13g、0.55±0.10g、0.53±0.10g及0.42±0.04g。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72%、45.54%、47.52%及58.42%,联合用药组对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③利用Log-rank(Mantel-Cox)test(conservative)统计分析生存期,龙贝逍遥散组生存期优于联合用药组优于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优于PTX组优于肿瘤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体内机制研究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后,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分及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miR-145表达较肿瘤模型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PTX组较肿瘤模型组具有上升趋势(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TP53、caspase3及BAX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c-Myc及BCL-2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应用PTX较单纯应用PTX比较,在TP53、c-Myc及BCL-2mRNA相对表达量上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1.龙贝逍遥散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增殖与迁移,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效剂量内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最为敏感;2.基于文献荟萃分析及细胞实验证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低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145可通过调节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3.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表达有关;4.龙贝逍遥散可改善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生存质量,延长小鼠生存期,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与紫杉醇联合应用能提高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发挥抗小鼠移植瘤作用。

崔玮[2](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王雪雁[3](2019)在《民族医药防治肿瘤潜力与优势分析及基于P53-GADD45α通路研究土家药蜚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与传统民族医药共同发展的世纪。寻找民族医药中能够增强人体免疫、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抗肿瘤转移的药物和方剂,是21世纪肿瘤防治方面新的战略目标。目前,在肿瘤疾病防治研究领域,大量的文献研究、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向我们证明,民族医药正在起着积极作用。但既往的研究多针对某一个民族的防治肿瘤医药进行纵向阐述,尚未有文章从整体上论述我国民族医药防治肿瘤的潜力与优势。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我国民族医药的抗癌理论、临床应用、药理研究等,目的是找到存在的共通点,为民族医学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点:前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介绍四大民族医学及壮族、土家族医学对于肿瘤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独特见解,初步阐述民族医学防治肿瘤理论认识;第二章主要通过未病先防-扶正御邪、既病防变-预防恶化及瘥后防复-减毒增效三个部分,阐述了民族医药预防肿瘤的潜力与优势;第三章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部分,分析民族医药治疗肿瘤的潜力与优势;小结部分总结了我国民族医药防治肿瘤的潜力与优势,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目的:建立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大鼠模型,提取含药血清,再通过细胞实验,对比观察不同药物浓度含药血清及常规西药含药血清对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CCK8、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等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以P53-GADD45α轴及其相关因子ATM、CDC2、Cyclin B1、CDK1为切入点,探讨土家药蜚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使之成为预防和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药物,同时也佐证了民族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确有潜力与优势。方法:将5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5-FU阳性对照组(5-FU)、蜚蠊含药血清高剂量组(Fei Lian High,FLH)、蜚蠊含药血清中剂量组(Fei Lian Medium,FLM)、蜚蠊含药血清低剂量组(Fei Lian Low,FLL),每组10只。Normal组予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5-FU组予以0.005g/ml纯水稀释后的5-FU注射液10ml/kg腹腔注射;FLH、FLM、FLL组分别予以0.5g/ml、0.25g/ml、0.125g/ml的蜚蠊提取物溶液10ml/kg灌胃。2次/d,连续5天,建立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大鼠模型。最后一次给药后1h,通过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麻醉,腹主动脉取血7-8ml/只,静置1h后,3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56℃水浴30min灭活补体,0.22μm滤膜过滤除菌分装,获得含药血清,冰箱-20℃保存,需要时解冻,采用细胞培养液配制比例制成所需浓度的各组含药血清培养肝癌BEL-7402细胞。实验动物尸体、废弃物按伦理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病理学观察:1、CCK8检测肝癌细胞增殖情况;2、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3、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情况;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细胞中P53、GADD45α、CyclinB1蛋白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ATM、P53、GADD45α、CyclinB1 及 CDK1 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CCK8检测肝癌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5-FU组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1),FLH组作用效果次之(P<0.01)。FLM组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72h时较为显着(P<0.01)。2、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5-FU组和FLH组G2/M、G1/G0期细胞比重增多(P<0.01),S期细胞比重减少(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5-FU组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作用最为明显(P<0.01),FLH、FLM、FLL组均表现为促进肝癌细胞凋亡(P<0.01),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P53及Cyclin B1在Normal组呈强阳性表达,5-FU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FLH 组次之(P<0.05);GADD45α 在 Normal 组低表达,5-FU 组高表达(P<0.01),FLH组次之(P<0.05)。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ormal组相比,5-FU、FLH、FLM组肝癌细胞中ATM、P53、CyclinB1及CD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FLL组P53、CyclinB1及CDK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ormal组相比,5-FU、FLH、FLM组肝癌细胞中GADD45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FLL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土家药蜚蠊提取物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而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介导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实现的。2、土家药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可以下调肝癌BEL-7402细胞中ATM、P53、CyclinB1及CDK1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GADD45α蛋白的表达水平,说明蜚蠊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P53-GADD45α通路及其相关信号因子,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徐云玲[4](2019)在《白英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英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的干燥全草,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主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祛风湿等功效,用于治疗疟疾、黄疽、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炎、胆囊炎、癌症、子宫颈糜烂、白带、疗毒等。本文在综述了白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白英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 86种单体化合物,通过对各种波谱数据分析(NMR、MS等)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的80种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7,3’,5’-四羟基-3,4’-二甲氧基-6’-异戊烯基黄酮(1)、5,7-二羟基-6-异戊烯基-2’,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2)、3-甲氧基槲皮素(3)、2,4,6-三羟基-2’,6’-二甲氧基-5-异戊烯基查尔酮(4)、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3-环氧-3-甲氧基丁氧基)-香豆素(6)、5-羟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百蕊草素111(9)、2-氨基-5-(1H-吲哚-3-基)-4-氧代戊酸(10)、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糖醛酸(11)、25R-螺留-4-烯-3,12-二酮(12)、6,7-双-2’,3’-(2,2-二甲基二氢吡喃)-5,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13)、wightianin(14)、芒柄花素(15)、染料木素(16)、3’-轻基大豆苷元(17)、紫丁香苷(18)、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9)、薯蓣皂苷元3-O-a-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0)、薯蓣皂苷元3-O-L-鼠李糖基-(1→2)-β-D-葡糖醛酸糖醛酸甲酯(21)、大豆苷元(22)、五加皮苷元(23)、原儿茶酸(24)、对羟基苯乙醇(25)、(+)-(R)-5,5-dimethyl-4-(2,6-dimethylbenzyl)(26)、对羟基安息香酸(27)、25R-螺甾-4,6-二烯-3-酮(28)、25(R)-spirost-4-en-3-one(29)、20-hydroxy diosgenone(30)、(25R)-3,20-二轻基-螺甾-5-烯(31)、7-Ketodiosgenin(32)、agigenin(33)、薯蓣皂苷元3-0-[β-D-吡喃葡萄糖醛酸(34)、3-轻基-11-乌苏烯-28,13-内酯(35)、蚱蜢酮(36)、septemlobinsG(37)、septemlobinsH(38)、(+)-异落叶松树脂醇(39)、β-香树脂醇乙酸酯(40)、(1’S,2R,55,10R)-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spiro[4,5]dec-6-en-8-one(41)、(+)-matairesinol(42)、neoechinulinA(43)、Leptolepisol D(44)、开环异落叶松脂醇(45)、N-反式阿魏酰酪胺(46)、aviculin(47)、松脂素(48)、浙贝素(49)、N-二十二烷酰酪胺(50)、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51)、Paeoveitol C(52)、布卢门醇 C(53)、(+)-Lyoniresinol(54)、hibiscuwaninB(55)、N-反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多巴胺(56)、刺五加酮(57)、(-)7’S,S 8S,8’R)-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9-环氧木脂烷-9’-醇-7-酮(58)、对映-异落叶松脂醇(59)、cinncassin D(62)、(一)-丁香树脂酚(63)、(+)杜仲树脂酚(64)、表松脂酚(65)、海柯皂苷元(66)、薯蓣皂苷元(67)、替告皂苷元(6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9)、落叶松脂素(70)、乌苏酸(71)、丝兰皂苷元(72)、(25R)-5α-螺旋留烷-2α,3β-二醇(73)、(20S)-3β,6α,16β-三羟基-5α-孕甾烷-羟酸-(22,16)-内酯(74)、、(24S)-3-β-0-(2-acetamido-2-deoxy-β-D-gluco-pyranosyl)-ergosta-5-ene)(75)、(3β,25S)-螺留烷-5-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80)、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11→2)]-β-D-吡喃葡萄糖苷(81)、吉托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苷(82)、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4-β-D吡喃半乳糖苷(83)、aromadendrane-4a,10b,14-三醇(84)、2-苯乙基6-O-α-L-阿拉伯呋喃糖-β-D-吡喃葡萄糖苷(85)、丁子香酚-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6)。其中 7个新化合物(1、4、30、31、37、38、85),49个化合物(2、3、6、10、13、14、18-21、23、26-28、32、35、39-45、47-49、52、54、55、57-65、70、72-75,80-86)为首次从白英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人胃癌BGC823、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来自于低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化合物4、11、12等对以上三种细胞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11、12具有一定的抑制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活性,它可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达到抑制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目的,这与白英提取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相印证。

潘磊[5](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周江韬[6](2018)在《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为苦木科(Simaroubaceae)鸦胆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能够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包括痢疾(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上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现代对鸦胆子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上,却忽视了治疗痢疾的传统应用。苦木内酯类化合物为鸦胆子中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鸦胆子苦醇(brusatol,BR)是从鸦胆子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苦木内酯类化合物,为鸦胆子中含量最多的苦木内酯类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然而鸦胆子苦醇是脂溶性成分,其极低的水溶性和口服后较快的首过效应,严重的影响了其临床应用,为了提高其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我们将鸦胆子苦醇做成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本研究的目的为制备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给药系统,以提高鸦胆子苦醇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并增强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本研究首先鸦胆子药渣中分离得到鸦胆子苦醇单体,考察鸦胆子苦醇在体外对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抗炎机制;拟将鸦胆子苦醇做成自微乳给药系统,考察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建立H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鸦胆子苦醇,以鸦胆子苦醇混悬液为对照,研究口服给药后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体内实验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模型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来考察鸦胆子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从抗炎及抗氧化的角度上对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更为科学阐述鸦胆子“止痢”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鸦胆子苦醇的分离和鉴定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鸦胆子药渣得到粗提物,用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物真空干燥后经过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洗脱,得到单体化合物。2.鸦胆子苦醇对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采用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测定鸦胆子苦醇对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TNF-α、IL-1β和NO、PGE2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3.鸦胆子苦醇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测定鸦胆子苦醇在多烯酸乙酯、MCT、Solutol HS15、Cremophor RH40、丙二醇、PEG 400、甘油中的溶解度,选择具有最大溶解度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油相;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Km),通过测定自乳化后的平均粒径及载药量来优化了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处方,对制备好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理化性质(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包封率、形态学及稳定性)进行考察。4.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安捷伦6460 QQQ型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ESI源),建立H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鸦胆子苦醇,以鸦胆子苦醇混悬液为对照,研究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利用DAS 3.0软件拟合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5.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1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Control组)之外,均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同时,分别灌胃给予相应治疗药物:Control组及DSS组给予等体积空白自微乳溶液,鸦胆子苦醇自微乳(BR-SMEDDS,0.25、0.5、1.0 mg/kg)、鸦胆子苦醇混悬液(1.0 mg/kg)、柳氮磺胺吡啶(SASP,200 mg/kg)、硫锉嘌呤(AZA,13 mg/kg)每天一次,持续给药7天。以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损伤程度(结肠长度变化,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为指标,综合评价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同时测定结肠氧化因子(MPO、MDA、SOD、GSH-Px)和结肠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β、IL-4、IL-6、IL-10);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阐述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6.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设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TNBS组)、硫锉嘌呤组(AZA:9 mg/Kg),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组(BR-SMEDDS:0.25、0.5、1 mg/kg)。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通过直肠灌注TNBS(25 mg/kg)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从造模当天开始,各组动物连续7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Control组及TNBS组给予等体积空白自微乳溶液,以大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结肠损伤程度(结肠长度变化、结肠组织宏观损伤、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为指标,综合评价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同时测定结肠氧化因子(CAT、T-SOD、GSH、NOS)和结肠炎症因子(TGF-β、IL-4、IL-13、IL-18),实时定量PCR检测结肠Keap-1和Nrf2的mRNA含量表达差异;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趋势,阐述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鸦胆子苦醇的分离和鉴定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经HPLC检测其纯度达98%,经NMR鉴定其结构为鸦胆子苦醇。2.鸦胆子苦醇对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鸦胆子苦醇低、中、高剂量(25、50、100 nM)能够使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产生TNF-α、1L-1β和PGE2的含量以剂量依赖性降低;中、高剂量组(50、100nM)使NO含量显着降低,此外,低、中、高剂量的鸦胆子苦醇(25、50、100 nM)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综上,鸦胆子苦醇对LPS刺激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鸦胆子苦醇能够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进而调节炎症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3.鸦胆子苦醇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根据溶解度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确定为Solutol HS 15、PEG 400和MCT,对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处方优化后得到最终处方比例为Solutol HS-15/PEG400/MCT=4:2:1,载药量为2%。制备得到的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粒径较小,均匀分布,稳定性良好。4.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鸦胆子苦醇血浆浓度线性范围良好,精密度及准确度均小于10%,所建立的方法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且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药动学参数与混悬液相比发生明显提升,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8.20%。5.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可显着降低小鼠体重减轻状况、恢复结肠长度、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病理学评分,调节免疫炎症因子(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和IL-6的含量,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消除氧化应激(降低结肠组织中MPO和MDA的含量,升高结肠组织中SOD和GSG-Px的活性);此外,能够抑制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 p65相关蛋白的表达;在相同的剂量下,鸦胆子苦醇自微乳比其混悬液能够表现出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鸦胆子苦醇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反应,消除氧化应激有关。6.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鸦胆子苦醇自微乳能够显着降低结肠炎大鼠体重减轻状况、恢复结肠长度和修复组织结肠病理学变化以及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病理学评分,减少结肠组织中NOS的含量,升高结肠组织中CAT、T-SOD、GSH的含量,显着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8)的含量,升高抗炎细胞因子(TGF-β、IL-4和IL-13)的水平,调节大鼠结肠组织中Keap-1和Nrf2的mRNA的表达及Nrf2、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综上,鸦胆子苦醇能够保护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Nrf2通路,消除氧化应激,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进而抑制结肠炎症反应。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鸦胆子苦醇具有很强的体外抗炎活性,能够对抗DSS及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鸦胆子苦醇自微乳与其悬浮液及两种阳性药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剂量更小。鸦胆子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增强可能与SMEDDS能够改善鸦胆子苦醇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SMEDDS为增强药物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鸦胆子苦醇自微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治疗前景的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

郑丽屏[7](2018)在《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植物内生菌是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与之共生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内生菌独特的生境以及和宿主亲密的互共生关系,造就了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和害病虫生物防治领域上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作为特境微生物的一种,内生菌已成为天然活性产物的新型资源。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药用植物,桑树内生菌的存在已引起关注,鉴于桑树在提供家蚕饲料、桑果和药材之功用,桑树内生菌在绿色农药和医药领域上的开发特别引人瞩目。本文对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及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具有化感效应(除草、抑藻和抗菌)、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桑树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活性代谢物质分析,探讨了内生真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次结合组织块培养分离法和宏基因组r DNA序列分析法对桑树内生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共分离得到桑树内生菌132株,其中内生真菌106株、内生细菌23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菌数量分布情况根部>茎部>叶部,不同季节内生菌的数量基本都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桑树86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目、18个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桑树内生菌以半知菌中的丝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8.3%;在科分类水平上以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暗色孢科(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2.64%和16.04%;以镰孢霉属(24株,占22.64%)和链格孢属(16株,占15.1%)为桑树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镰孢霉属(Fusarium sp.)是根部的优势种群,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在茎、叶中均为优势种群。基于宏基因组的内生细菌16S r DNA和18S r DNA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桑树内生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4,菌群丰度指数(Chao)大于12800,提示桑树中内生菌多样而且丰富。桑树内生细菌优势种群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5.6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1%)、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55%)、拟杆菌属Bacteroides(2.4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05%)等。不可培养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Knufia属(20.75%)、刺盾炱菌属Cantharellula(4.99%)、竹鞘多腔菌属Myriangium(2.30%)、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1.97%)等。研究结果表明桑树内生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潜在的生物活性资源宝库。本实验筛选了106株桑树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对黄瓜、生菜、高羊茅、稗草等7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到对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的SZ-21、SZ-42、SZ-55、SZ-60、SZ-83、SZ-102(菌株编号)的6种菌株发酵液。其中菌株SZ-21的发酵滤液显着抑制生菜、黑麦草和稗草种子的萌发,对稗草地上部和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85%和71.87%,而且对多数蔬菜和草坪植物幼苗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提示该菌有较好的除草活性。SZ-2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稀释倍数?5)显着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9.82%、23.69%和90.37%),并抑制了稗草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1.79%和34.85%)。SZ-21菌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可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46.38%、21.43%和78.84%),抑制稗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7.64%和75.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用弱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该菌的化感物质。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进一步考察了桑树内生真菌对3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筛选到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SZ-5、SZ-11、SZ-18、SZ-21、SZ-24、SZ-67和SZ-69菌株,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对三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研究表明SZ-21可能通过菌丝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藻水华微囊藻的生长,以蛋白类成分抑制铜绿微囊藻。SZ-21菌代谢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抑藻效果明显(抑藻率62.2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培养前期作用稍弱,但在第8天抑藻率也达52.83%。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具有开发成除草和抑藻的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可能。本研究以桑树和其他作物、人类病原菌为靶标,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拮抗筛选,并对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SZ-30、SZ-48和SZ-74的菌株显示较广泛的抗真菌作用,抑菌率为20-80%。特别是菌株SZ-48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50%,SZ-48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香石竹镰刀菌和露湿漆斑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1.0 mg/m L,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潜力。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表明:SZ-4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含有23种化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leucylprolyl)]和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penprolyl)]占51.31%,其次是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还有正三十四烷、正四十烷、正四十四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麦芽醇。Cyclo(Leu-Pro)、cyclo(Phe-Pro)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我们以桑树露湿漆斑菌为病原菌,探讨了内生菌SZ-48的抑菌机制,发现SZ-48提取物可抑制露湿漆斑菌孢子萌发和孢子芽管生长。在内生真菌代谢物的诱导下,病原菌可产生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伤害、生长受抑或死亡。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 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48。本研究还从桑树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的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2。应用胰蛋白酶法和Sevag联用纯化多糖(EPS),产率为6.96%,多糖含量为92.4%。进一步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52柱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400柱层析,得到均一的胞外多糖EPS2和EPS3,其分子量分别为5.8×104 Da和1.5×105Da,分别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组成比约为8.5:9.2:1.1:1:1.3和12:16:1:2.4:0.5。EPS2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4 mg/m L时,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DPPH清除率可达38.2-60.3%、68.2-85.2%和10.7-49.6%。在Fenton反应导致的DNA链断裂实验中,EPS2具有较显着地降低·OH对DNA的损伤的能力。在H2O2-PC12细胞模型中,EPS2可缓解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150 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1 h后,细胞存活率为30.5%。多糖浓度在2-10 mg/m L时,EPS2可使细胞存活率提高到61.2%以上。EPS2可以显着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EPS2处理还通过保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催化分解H2O2,缓解H2O2的损伤。另一方面,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6.98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内生链格孢菌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可为合理利用桑树资源开发降血糖天然多糖类药物提供新型资源。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丰富多样的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为探讨和开发桑树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种质材料。化感(除草和抑藻)作用、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为内生菌活性筛选提供了方法参考;内生菌分子鉴定和GC-MS分析工作为内生菌物种和生物活性物质鉴定提供了分析手段。本实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桑树内生菌化感作用、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开发桑园绿色除草剂和抗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内生菌抑藻剂、抗氧化剂和开发降血糖微生物多糖类药物提供了新型资源,也为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孙乐[8](2017)在《γ-GT对肝癌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及扶正解毒消积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研究目的报道显示γ-谷胺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水平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预后相关。将确诊时血清γ-GT基线水平作为预测HCC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进行评估,并将其预测价值与其他预后因子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初次诊断为HCC的858例患者基线数据和临床结局。基线数据包括确诊时记录的γ-GT、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等。我们运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和ROC曲线分析研究变量与预后的关系。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评估不同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或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及不同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下,γ-GT作为HCC预后因子的价值。结果研究显示患者存活率与γ-GT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血清AFP显着相关。血清γ-GT≥75U/L强烈提示HCC患者预后不良。在BCLC和TNM分期为进展期及任何血清AFP水平,γ-GT≥75U/L患者的生存时间都明显缩短。结论基线γ-GT是HCC患者临床结局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γ-GT的预测价值优于肿瘤数量、肿瘤大小、淋巴结侵犯、血清ANC、ALC、AFP和Child-Pugh分级,并且不受酒精摄入量的影响。实验研究目的扶正解毒消积方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方。既往研究表明,该方能提高患者实体瘤的缓解率和稳定率、控制瘤体的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拟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价扶正解毒消积方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抑制肝癌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SPF级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30)、中药组(n=30)。模型组和中药组给予DEN腹腔注射制备HCC模型。12周成瘤后,中药组每天给予28g/kg体重中药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每天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灌胃体积均为10ml/kg体重。灌胃第3周末次给药后,正常组6只大鼠,模型组、中药组各随机选取10只大鼠,禁食12小时,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取肝脏、脾脏并称重。模型组、中药组其余大鼠继续灌胃,至其自然死亡。检测指标包括:各组大鼠成瘤率、存活率、肝脏湿重、脾脏湿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血清 ALT、AST、TBil、γ-GT、ALB;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血清 AFP 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肿瘤组织中 Rab27B、P53、MMP-2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活性。2.体外实验:扶正解毒消积方含药血清干预Bel7402细胞,通过MTT、平板克隆、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在体外的增殖、侵袭能力;Rab27B、P53、MMP-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1.体内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中药组大鼠体重(P<0.01)显着减轻,肝指数(P<0.01)、脾指数(p<0.01)显着升高;模型组大鼠血清ALT(P<0.01)、AST(P<0.01)、TBil(P<0.05)、γ-GT(P<0.01)、AFP(P<0.05)水平明显升高,ALB 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血清 ALT(P<0.01)、AST(P<0.05)、TBil(P<0.01)、γ-GT(P<0.01)、AFP(P<0.05)、ALB(P<0.01)明显升高。肝癌组织中,模型组大鼠Rab27B(P<0.01)、MMP-2(P<0.01)蛋白表达及活性显着升高,P53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大鼠Rab27B(P<0.05)、MMP-2(P<0.01)蛋白表达及活性升高(P<0.05),P5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存活率(P<0.05)、体重(P<0.01)明显升高,肝指数(P<0.05)、脾指数(P<0.05)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Bil(P<0.05)和 γ-GT(P<0.05)水平降低,ALB 水平升高(P<0.05);AFP水平降低(P<0.05);肝癌组织中Rab27B、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5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MMP-2活性降低(P<0.05)。2.体外实验:与正常血清组相比,含药血清组Bel7402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平板克隆形成能力(P<0.01)、迁移(P<0.01)及侵袭能力(P<0.01)减弱;Rab27B、MMP-2蛋白表达降低,P53蛋白表达升高。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证实: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扶正解毒消积方可以通过抑制Rab27B的表达水平,增强P53表达,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抑制肿瘤的进展及转移,延长肝癌大鼠生存期,该结论与临床前期研究结果一致。扶正解毒消积方抑制肝癌的作用可能是通过Rab27B/P53/MMP-2通路实现的。

李一向[9](2017)在《载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增长以及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癌症已经称为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高居我国女性常见癌症的首位,致死率位列前茅。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内分泌治疗及中药治疗等方式进行乳腺癌的治疗,但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因此,乳腺癌的防治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利用超声的组织穿透能力强、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小的特点,有效地将能量聚焦于深部组织,协同富集于肿瘤组织的声敏剂发挥杀伤效应,是肿瘤超声治疗的一种方法。超声与声敏剂的联合使用,降低了声致细胞死亡的作用阈值的同时,激活低毒/无毒的声敏剂分子,特异性损伤肿瘤组织,而对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无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手术治疗困难、晚期癌症的姑息治疗的患者,SDT因其治疗的靶向性、安全性、微创性和临床实践的可行性,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备选手段。SDT涉及医学、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多个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多项研究,包括声敏剂的开发、超声设备的研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同时,探索如何增效SDT以获得更为显着的抗肿瘤效应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超声微泡靶向爆破(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是近年来凸显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UTMD可以促进声敏剂在病灶局部的释放,并增强其SDT抗肿瘤活性。因此,本研究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卟啉二聚体钠盐华卟啉钠(Sinoporphyrin sodium,DVDMS)为声敏剂,设计合成携载DVDMS的脂质体-微泡复合体(DVDMS-loaded Liposomes-Microbubbles complexes,DLMBs),对其超声介导下的药物释放特征进行分析;并以离体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和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为实验对象,开展UTMD增效SDT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旨在为探索运用UTMD实现声敏剂控释、提升SDT抗乳腺癌的疗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果:1.选用合成磷脂DPPC、DSPE-PEG 2000-Biotin及胆固醇为材料,采用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制备DVDMS脂质体。以脂质体的粒径、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膜材各组分比例、DVDMS用量等因素,优化DVDMS脂质体的合成工艺,从而获得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包封率高的脂质体。经测定,制备得到的DVDMS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0.8 ± 23.3)nm,DVDMS的包封率为(68.73 ± 6.99)%,在96 h内DVDMS脂质体保持相对稳定。选用合成磷脂DPPC、DSPE-PEG 2000-Biotin及胆固醇为材料,采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备脂质微泡。以微泡粒径为主要考察指标,优化合成工艺,获得粒径较小、分散性好的脂质微泡。经测定,制备得到的微泡平均粒径为(733.5 ±49.2)nm,在24 h内保持相对稳定。2.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是利用生物素与亲和素的特异性结合,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高稳定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纳米药物的合成研究中。本研究中采用BAS将生物素化的DVDMS脂质体与微泡进行连接。通过优化合成反应中亲和素剂量、脂质体及微泡的使用量,制备得到DLMBs平均粒径为(1009.2 ±62.81)nm,DVDMS的包封率为(40.67 ±8.43)%。根据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推断DVDMS脂质体连接于微泡的壳膜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在制备得到的DLMBs悬液中,DVDMS脂质体能够有效连接到微泡上,二者的连接率为67.02%。3.在超声的作用下,DLMBs中携载的DVDMS能够有效释放,呈现出“超声突释”的特征,相对释放量随着超声作用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光镜下观察到超声处理后DLMBs中的含气囊泡结构近乎消失,提示超声有效破坏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结构。对苯二甲酸法检测到超声处理后DLMBs悬液中羟自由基生成;相应地,通过FTC实验和MDA含量测定,发现处理后DLMBs悬液中脂过氧化水平升高。由以上结果推测在超声作用下微泡的急剧形变、崩解,空化作用导致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造成了脂质组分氧化,破坏了 DLMBs结构的完整性,促发声敏剂DVDMS的释放。4.以离体培养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实验模型,分析DLMBs联合超声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实验设定以游离DVDMS、普通DVDMS脂质体为对照,对比分析DLMBs联合超声对肿瘤细胞损伤效应;并以不同DLMBs用量、不同超声强度条件作用于肿瘤细胞,研究DLMBs联合超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半数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实验参数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5.DLMBs结合超声共同作用于MDA-MB-231细胞,与游离DVDMS、普通DVDMS脂质体相比较,能够更大程度地杀伤乳腺癌细胞。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DLMBs联合超声作用后,细胞表面结构显着改变,发生严重形变。克隆形成率实验结果显示,联合作用超声能够显着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可知联合处理后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同时,细胞内活性氧生成量增多;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活性氧参与了 DLMBs联合超声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过程。6.建立小鼠乳腺癌4T1荷瘤模型。通过自体对照实验分析DLMBs联合超声作用后DVDMS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一方面,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向荷瘤小鼠给予DLMBs,并对一侧移植瘤进行超声处理。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的结果显示,与未经处理的一侧肿瘤组织相比,经超声辐照后的肿瘤组织中含有较多的DVDMS,这提示以DLMBs结合超声作用后可以提高DVDMS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小鼠立体定位仪向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原位注射DLMBs,超声处理后进行连续的冰冻切片,荧光体视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中DVDMS的分布情况,发现未经超声处理的组织中DVDMS荧光聚集于一处,而处理后组织中DVDMS弥散分布的范围明显扩大。由以上结果可以推测DLMBs联合超声能够促进声敏剂DVDMS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和扩散,利于其介导的SDT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7.以小鼠乳腺癌4T1移植瘤为实验模型,分析DLMBs联合超声对肿瘤抑制作用。对肿瘤生长情况及瘤重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游离DVDMS及普通DVDMS脂质体比较,DLMBs协同超声能够更为显着地抑制移植瘤的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出DLMBs联合超声可以造成肿瘤组织更大程度的损伤。TUNEL染色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联合处理显着诱导了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同时,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荷瘤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该治疗方式对主要脏器无明显的副作用。

郭辉[10](2017)在《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二乙基亚硝胺(Dietltylmitrosainine,DENA)诱导大鼠肝癌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其对于制造肝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及可靠性;2.通过DENA诱导大鼠肝癌癌前病变模型,研究益脾养肝方在肝癌癌前病变过程中对肝功能的影响和其对于炎症微环境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er大鼠8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入实验,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每组20只;实验开始以DENA0.5ml/100g腹腔注射,2次/周(即1次/84h),50mg/kg/周,连续给药至16周,制作肝癌前病变模型;造模同时,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以0.5g/ml,10ml/kg的益脾养肝方灌胃,1次/d;大剂量组以1.0g/ml,10ml/kg的益脾养肝方灌胃,1次/d,连续给药至16周;于第16周灌胃24h后处死大鼠,处死大鼠前称重,心脏采血,取出肝脏、脾脏并称重(单位:g),同时计算大鼠生存率、肝癌发生率、肝脏和脾脏指数;肝功能指标AST、ALT、GGT、ALP、TBIL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益脾养肝方对DENA诱导的肝癌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生存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模型组和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大剂量的生存率分别为85%、90%、95%,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降低各组肝癌的发生率,其发生率分别为10%、5%、0%,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且从造模开始各组大鼠体重均呈增加,但增加幅度以空白组最高,其后依次为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小剂量组、模型组;直到取材前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并未见大幅度的差异性变化(P>0.05)。2.益脾养肝方对DENA诱导的肝癌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功能明显下降,肝功指标ALT、AST、GGT、ALP、TBIL显着升高(P<0.01);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ALT、AST、GGT、TBIL下降显着(P<0.05),ALP改善不显着(P>0.05);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ALT、AST、GGT、ALP、TBIL数值均降低(P<0.01);益脾养肝方组内比较ALT、AST、GGT、ALP、TBIL变化同样存在显着性(P<0.01),故而认为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较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疗效更显着。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6、TNF-α、TLR4、NF-κB的表达水平表现出显着上升(P<0.01);益脾养肝方小剂量组和模型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TNF-α、TLR4、NF-κB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P<0.05、P<0.01),而对于IL-6的表达并未表现出显着性调节作用(P>0.05);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和模型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比IL-6、TNF-α、TLR4、NF-κ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P<0.01),且益脾养肝方组内比较,益脾养肝方大剂量组IL-6、TNF-α、TLR4、NF-κB的变化水平更显着(P<0.01)。结论:1.以DENA诱导肝癌癌前病变大鼠模型操作简便方法简便,死亡率低,癌变率低,可作为良好的诱法肝癌癌前病变的化学试剂;2.益脾养肝方可明显改善DENA诱发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肝功能,具有保肝作用;3.益脾养肝方可通过降低肝癌癌前病变大鼠肝脏中炎性因子的水平来抑制炎症微环境的形成;4.益脾养肝方对肝癌前病变的形成、肝癌的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中医药预防肝癌的重要手段。

二、沙棘乳剂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S_(180)增强放射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乳剂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S_(180)增强放射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相关miRNA研究进展及miR-145临床病理的荟萃分析
        1 miRNA概述
        2 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3 miR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作用研究
        4 miR-14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荟萃评价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单药及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进展
        1 单味中药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2 中药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1.3.2.1 治疗中耳炎
        1.1.2.2 治疗牙患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1.1.2.5 治疗荨麻疹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1.1.3.1 抗炎症作用
        1.1.3.2 抑菌作用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1.1.3.5 抗肿瘤作用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2.1.7.2 树脂的筛选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2.2 结果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3.1.6 H22细胞的培养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3.1.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动物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4.1.4 试剂
        4.1.5 仪器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4.1.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4.2.3 一般状况观察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3)民族医药防治肿瘤潜力与优势分析及基于P53-GADD45α通路研究土家药蜚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民族医药防治肿瘤潜力与优势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民族医学防治肿瘤理论认识
        1.1 四大民族医学
        1.2 壮族、土家族、彝族与瑶族医学
    第二章 民族医药预防肿瘤潜力优势分析
        2.1 未病先防-扶正御邪
        2.2 既病防变-预防恶化
        2.3 瘥后防复-减毒增效
    第三章 民族医药治疗肿瘤潜力优势分析
        3.1 药理研究
        3.2 临床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P53-GADD45α通路研究土家药蜚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一 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大鼠饲养及含药血清细胞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二 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三 蜚蠊提取物含药血清通过P53-GADD45 α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特色创新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一 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二 文献综述 P53、GADD45α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致谢
附录四 个人简历

(4)白英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1.1.1 具有抗胖瘤活性的植物
        1.1.2 植物来源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1 生物碱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2 皂苷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3 萜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4 多酚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5 有机酸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6 多糖类抗肿瘤活性成分
        1.1.2.7 其它抗肿瘤活性成分
        1.1.3 植物源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的意义
    1.2 白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1 白英生药学研究现状
        1.2.2 白英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2.1 生物碱类
        1.2.2.2 甾体皂苷类
        1.2.2.3 黄酮类
        1.2.2.4 倍半萜类
        1.2.2.5 有机酸类
        1.2.2.6 香豆素及不饱和酮类
        1.2.2.7 其他类成分
        1.2.3 白英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3.1 抗肿瘤作用
        1.2.3.2 增强免疫功能
        1.2.3.3 抗炎作用
        1.2.3.4 抑菌抗病毒作用
        1.2.3.5 抗过敏作用
        1.2.3.6 抗氧化作用
        1.2.3.7 保护肝脏作用
        1.2.3.8 灭钉镙作用
        1.2.3.9 其它作用
    1.3 白英的临床应用
        1.3.1 癌症
        1.3.2 炎症
        1.3.3 风湿
        1.3.4 其它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白英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白英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2.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设备
        2.3.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2.4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5 各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两种白英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细胞株
        3.1.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3.1.1.3 主要实验试剂
        3.1.1.4 相关溶液的配制
        3.1.2 实验方法
        3.1.2.1 细胞培养的相关操作
        3.1.2.2 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
        3.1.2.3 流式细胞法分析细胞周期
        3.1.2.4 流式细胞法分析细胞凋亡
    3.2 实验结果
        3.2.1 部分单体化合物对三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
        3.2.3 化合物11和12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
        3.2.4 化合物11和12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周期阻滞
        3.2.5 化合物11和12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5)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风药概述
    1 风药的概念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2.2 三生饮
        2.3 阳和汤
        2.4 桑菊饮
        2.5 青蒿鳖甲汤
        2.6 升阳益胃汤
        2.7 独活寄生汤
        2.8 血府逐瘀汤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1.1 方剂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规范处理
        1.4 录入方法
        1.5 录入说明
        1.6 统计运算
    2 结果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讨论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鸦胆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一、鸦胆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二、鸦胆子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三、鸦胆子苦醇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自微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一、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特性
        二、处方组成
        三、自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治疗
        二、鸦胆子相关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三、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四、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鸦胆子苦醇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化合物解析
        三、讨论
    第二节 鸦胆子苦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鸦胆子苦醇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自微乳处方的选择
        三、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理化性质的测定
        四、讨论
    第四节 鸦胆子苦醇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体内分析方法
        三、方法学考察
        四、药代动力学研究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五节 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六节 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一、实验材料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桑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2.桑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3.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树内生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抗菌菌株SZ-48 鉴定、代谢物GC-MS分析及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桑树内生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菌株鉴定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的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三节 桑树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四节 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菌丝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
致谢

(8)γ-GT对肝癌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及扶正解毒消积方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扶正解毒消积方组成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1 党参
        2 黄芪
        3 白术
        4 北沙参
        5 麦冬
        6 当归
        7 蜈蚣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分子GTP结合蛋白RAB27的研究进展
        1 Rab27概述
        2 Rab27及其效应因子
        3 Rab27与肿瘤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血清г-GT对HCC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前言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扶正解毒消积方对DEN致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抑制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扶正解毒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与课题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9)载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乳腺癌发展趋势概述
        1.1 癌症现状概述
        1.2 我国乳腺癌发展趋势
    2 肿瘤治疗应用中的物理疗法
        2.1 肿瘤放射治疗
        2.2 肿瘤核素治疗
        2.3 肿瘤热疗
        2.4 肿瘤冷冻治疗
        2.5 肿瘤光动力学疗法
        2.6 肿瘤声动力学疗法
    3 声动力学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1 超声
        3.2 声敏剂
        3.3 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概述
        3.4 声动力学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超声靶向微泡爆破技术的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4.1 载药超声微泡的研究概述
        4.2 UTMD介导的药物递送机制
        4.3 UTMD在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概述
    5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制备研究
    1 华卟啉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2 超声微泡的制备与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3 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制备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声作用下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释药特征分析
    1 超声对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2 超声作用下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释药规律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研究
    1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作用下肿瘤细胞内华卟啉钠富集规律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2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对乳腺癌杀伤作用的在体研究
    1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作用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内华卟啉钠的含量及分布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2 超声联合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对小鼠乳腺癌4T1移植瘤的肿瘤抑制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防治肝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肝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2. 肝癌癌前病变的辩证分型论治
        3. 中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
        4. 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综述二 益脾养肝方组成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前言
        1. 白术的现代药理研究
        2. 党参的现代药理研究
        3. 枸杞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熟地的现代药理研究
        5. 姜黄的现代药理研究
        6. 鳖甲的现代药理研究
        7. 郁金的现代药理研究
        8. 半枝莲的现代药理研究
        9. 白花蛇舌草的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沙棘乳剂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S_(180)增强放射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D]. 吕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民族医药防治肿瘤潜力与优势分析及基于P53-GADD45α通路研究土家药蜚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D]. 王雪雁.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白英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徐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鸦胆子苦醇自微乳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研究[D]. 周江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丽屏. 苏州大学, 2018(06)
  • [8]γ-GT对肝癌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及扶正解毒消积方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孙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载华卟啉钠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声动力杀伤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 李一向.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形成机制的影响[D]. 郭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沙棘乳增强小鼠移植瘤S_(180)辐射效应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