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期胰岛素的免疫原性、母亲和胎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1](2021)在《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目的: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250±10g,雌雄1:1或1:2合笼饲养,次日清晨检查阴栓或进行阴道涂片检查,发现阴栓或涂片发现精子记为妊娠期第0天,将孕鼠(F0代)随机分成4组,氯化镉(0、0.5、1、2mg/kg/day)灌胃染毒,染毒时间为妊娠第一天直至分娩(即1-21天)。F0代孕鼠自然分娩产下F1代雄鼠,常规喂养至5、21和56天(PND5、PND21、PND56)后,随机抽取每组F1代成年雄鼠与外来健康的雌鼠1:2合笼交配产生F2代,F2代雄鼠常规喂养后以同样的方式产生F3代成年雄鼠。收集F1、F2及F3代血清和睾丸,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后进行曲细精管(Seminiferous Tubule,ST)直径测量及Johnsen评分评价睾丸生长发育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睾丸组织细胞FSHR定位及表达量检测。结果:1、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生长发育和睾丸组织病理学的影响1.1基础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1代大鼠体重仅在PND5时,2mg/kg剂量组体重增加(P<0.05);F2代大鼠体重仅在PND21时,1mg/kg剂量组体重增加(P<0.05)。1.2 H&E染色显示:F1代大鼠睾丸仅在PND5时,1mg/kg剂量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减少(P<0.05);F2代大鼠睾丸仅在PND56时,0.5mg/kg剂量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减少(P<0.05),在2mg/kg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增加(P<0.05);F3代大鼠睾丸0.5mg/kg曲细精管直径增加(P<0.05),其他各个剂量组Johnsen评分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显示三代各时期睾丸支持细胞未见异常变化,曲细精管内均可见完好精子发生。2、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睾丸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透射电镜显示在F1代大鼠PND5、PND56睾丸支持细胞在对照组细胞膜完整、核膜完整与周围细胞联系紧密,剂量组观察到睾丸支持细胞超微结构发现改变,出现明显空泡化、水肿、坏死,并与周围细胞间隙增大。3、妊娠期镉暴露对雄性子代血清激素的影响血清激素水平检测显示:F1代结果:Gn RH在PND21,0.5mg/kg水平发生上升(P<0.05)。FSH在PND5时0.5mg/kg水平上升(P<0.05);在PND21时各个剂量组血清中FSH水平下降(P<0.05)。F2代结果:FSH在PND5,0.5mg/kg水平上升(P<0.05)。F3代结果:Gn RH、FSH在F3代未见明显变化。4、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睾丸支持细胞分泌FSHR蛋白的影响妊娠期镉暴露后F1代PND56睾丸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到支持细胞分布在曲细精管基底面,未见游离支持细胞,正常组FSHR分布于基底面,蛋白AOD值为0.5090,剂量组FSHR蛋白同样分布于曲细精管基底面,蛋白AOD值为0.4011,与对照组相比,FSHR蛋白AOD值降低(P<0.05)。第二部分妊娠期镉暴露影响子代睾丸支持细胞机制探讨目的: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跨代效应机制研究。方法:收集第一部分的睾丸,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的m RNA、蛋白表达量和相关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m RNA、蛋白表达量;Agena Mass ARRAY(?)Methylation方法检测fshr、akt、foxo1相关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1.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0.5mg/kg剂量组fshr m RNA表达上升(P<0.05),AKT蛋白在1mg/kg剂量组、FOXO1蛋白2mg/kg剂量组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0.5mg/kg剂量组foxo1 m RNA表达上升(P<0.05),蛋白表达下降(P<0.05),2mg/kg剂量组FSHR和AKT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56时,1mg/kg剂量组akt m RNA表达上升(P<0.05),同样FOXO1蛋白表达上升(P<0.05)。1.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PND21时,0.5、1mg/kg剂量组fshr m RNA表达下降(P<0.05),PI3K蛋白在2mg/kg剂量组、FOXO1蛋白在1mg/kg表达上升(P<0.05),但AKT蛋白在1mg/kg剂量组表达下降(P<0.05);在PND56时,1、2mg/kg剂量组AKT、2mg/kg剂量组FOXO1蛋白表达上升(P<0.05)。1.3 F3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成年时,1mg/kg剂量组akt m RNA表达上升(P<0.05),但2mg/kg剂量组foxo1的m RNA表达下降(P<0.05),1mg/kg剂量组FSHR蛋白表达上升(P<0.05)。2、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DNA甲基转移酶的影响2.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1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下降(P<0.05),2mg/kg剂量组dnmt3b m RNA表达上升(P<0.05),同时在2mg/kg剂量组DNMT3A、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0.5mg/kg剂量组dnmt1、dnmt3a m RNA表达上升(P<0.05);在PND56时,2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上升(P<0.05),在1、2mg/kg剂量组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2.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2mg/kg剂量组DNMT1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1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下降(P<0.05);在PND56时,0.5、2mg/kg剂量组dnmt3a的m RNA表达下降(P<0.05)。2.3 F3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成年大鼠中,1mg/kg剂量组dnmt1 m RNA表达上升(P<0.05),2mg/kg剂量组DNMT1、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但是1、2mg/kg剂量组DNMT3A蛋白表达下降(P<0.05)。3、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3.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21时,foxo1-14片段第65位点、foxo1-17片段第28、29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在PND56时,akt-9片段第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3.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21时,fshr-8片段第4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akt-33片段第1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foxo1-15片段第21、2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上升(P<0.05)。结论:1、妊娠期镉暴露可损伤子代睾丸组织和支持细胞结构,影响睾丸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改变并不延续性,但具有跨代毒效应;可干扰多代血清激素(Gn RH、FSH)的分泌及抑制F1代睾丸组织中的支持细胞FSHR蛋白表达,从而干扰睾丸组织支持细胞正常功能。其可能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控影响支持细胞增殖的FSHR/PI3K/AKT/FOXO1的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实现;2、妊娠期镉暴露可通过干扰各代各时期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影响睾丸组织DNA甲基化模式,具有跨代表观遗传效应;同时也改变fshr、akt、foxo1启动子区不同Cp G位点甲基化水平,但对三个基因的总体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没有影响,镉暴露后对子代fshr、akt、foxo1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可能并不是通过DNA甲基化修饰作用。
韩幸[2](2021)在《PBX1在甲基汞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毒性是汞的数百倍,进入机体后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中,能通过胎盘屏障,对发育中的胎儿造成损伤。脐带是母体与胎儿的联系结构,脐带组织中的MeHg含量可作为胎儿对甲基汞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脐带组织中含有大量的hUCMSCs。因此,MeHg可能通过损伤脐带组织中的hUCMSCs,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威胁孕妇及发育中胎儿的健康。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1(pre-B-cell leukemia homeobox 1,PBX1)是同源盒基因家族的一员,具有促进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参与胚胎发育、组织分化等重要过程,且具有与DNA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本研究通过MeHg暴露建立hUCMSCs损伤模型,过表达PBX1建立细胞模型。更全面的了解MeHg对hUCMSCs的毒性作用,探讨PBX1在MeHg诱导hUCMSCs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毒理学试验在干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hUCMSCs损伤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MeHg对hUCMSCs的毒性作用,并探讨PBX1在MeHg致hUCMSCs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给予hUCMSCs一定剂量MeHg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γH2AX、PARP1、RAD51、KU70、KU80)及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1、PAR、AIF、Cleaved Caspase 3、Cyt C)的表达。2.通过慢病毒包装的方法过表达PBX1,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γH2AX、PARP1、RAD51、KU70、KU80)及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1、PAR、AIF、Cleaved Caspase 3、Cyt C)表达水平,初步探讨PBX1在MeHg所致的细胞损伤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1.MeHg对hUCMSCs的损伤作用(1)镜下观察不同浓度MeHg处理hUCMSCs 24h的细胞形态改变,随着MeHg浓度的不断增加,细胞折光度发生改变、细胞体积变大继而收缩变圆、甚至脱落,存活细胞数目减少。(2)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7.5、10、12.5μM)MeHg处理24h和7.5μM MeHg处理不同时间的细胞存活率,随着MeHg处理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下降。(3)不同浓度MeHg处理24h,随着浓度升高,Annexin V/PI染色结果显示,Annexin V与PI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增加,PARP-1(116 kDa)、AIF 67kDa蛋白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AR、AIF 57 kDa蛋白表达量呈上升趋势,Cyt C、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量增加。随着时间增加,γH2AX的蛋白表达量增加,PARP-1(116 kDa)、RAD51、KU70、KU80蛋白表达量下降。2.PBX1在MeHg致hUCMSCs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1)PBX1组细胞凋亡率低于Control组和Vector组;PBX1+MeHg组细胞凋亡率低于MeHg组。(2)PBX1+MeHg组PARP1(116 kDa)、PAR、AIF(57 kDa)、Cleaved Caspase3、Cyt C蛋白表达量均低于MeHg组和Vector+MeHg组。(3)PBX1+MeHg组PARP1(116 kDa)、KU80、KU70、RAD51、γH2AX蛋白表达量均低于MeHg组和Vector+MeHg组。结论:1.甲基汞可诱导hUCMSCs DNA损伤及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2.PBX1可抑制甲基汞引起的hUCMSCs的DNA损伤及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
叶晓琳[3](2021)在《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评估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mbas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tata/SE16.0和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7篇(11272名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805名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5467名接受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实验组中187名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需要加入胰岛素联合控制血糖,其余5618例是单用二甲双胍。结果显示:(1)在妊娠结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单用二甲双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RR=0.56,95%CI(0.36-0.86),P<0.01),剖宫产率(RR=0.81,95%CI(0.75-0.87),P<0.001)、工具助产率(RR=0.94,95%CI(0.90-0.98),P<0.01)及早产率(RR=0.84,95%CI(0.73-0.96),P<0.01)低,自然阴道分娩率高(RR=1.22,95%CI(1.03-1.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肩难产率(RR=0.76,95%CI(0.50-1.16),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RR=0.66,95%CI(0.39-1.10),P>0.05)、子痫前期发生率(RR=0.92,95%CI(0.76-1.1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新生儿结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单用二甲双胍)巨大儿率(RR=0.48,95%CI(0.33-0.70),P<0.01)、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RR=0.64,95%CI(0.58-0.71),P<0.01)、RDS发生率(RR=0.71,95%CI(0.59-0.84),P<0.05)、以及LGA的发生率(RR=0.78,95%CI(0.71-0.86),P<0.05)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RR=0.92,95%CI(0.65-1.30),P>0.05)、新生儿NICU入住率(RR=0.88,95%CI(0.73-1.07),P>0.05)、新生儿畸形发生率(RR=0.77,95%CI(0.28-2.11),P>0.05)、SGA发生率(RR=0.74,95%CI(0.50-1.10),P>0.05)及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RR=1.15,95%CI(0.67-1.98),P=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联合用药方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降糖时,实验组新生儿黄疸(RR=0.76,95%CI(0.60-0.96),P<0.05)、新生儿入住NICU(RR=0.81,95%CI(0.69-0.94),P<0.01)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妊娠结局方面;二甲双胍在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降低早产率、工具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疗效优于胰岛素。(2)新生儿结局方面:二甲双胍在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RDS发生率以及LGA的发生率方面效果优于胰岛素。(3)对于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良者可考虑加用胰岛素联合降糖,联合用药时的协同效应可能对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入住NICU的发生率有一定的获益性影响。
王衍夫[4](2021)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母血外泌体中筛选神经管畸形早期诊断标志物及LMNA进入母血循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可以存活,但尿、便失禁和下肢功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提高。因此,探讨NTDs诊断新方法对于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NTDs产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由于需要较高的诊断水平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只能在大的产前诊断中心进行,而且影像学是在严重结构异常出现之后才能给予明确诊断,不能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要求。母亲外周血分子标志物是有望能够在明显结构异常出现之前给予无创诊断的方法。但现有的诊断标志物,如甲胎蛋白,虽然在NTDs广泛筛查方面有一定意义,但缺乏良好的诊断特异性。寻找更早期、更特异的诊断标志物对于现今的临床诊断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现在,蛋白质组学筛查是相对成熟的寻找新分子标志物的方法。在课题组前期关于NTDs的研究中,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脊髓、羊水、血清中发现了一些有可能成为诊断标志物的分子指标。近年来,随着外泌体方面研究的快速进展,发现外泌体可能是胎儿来源的分子进入母体外周血的重要途径,在外泌体中筛选分子标志物将会更容易找到畸形特异性的分子指标。由此,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外泌体中的蛋白质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试图寻找NTDs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另外,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骨架蛋白LMNA在怀有NTDs和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胎儿的母亲血清中均有下调趋势,并认为它可以作为新的诊断标志物。但是,胎儿来源的骨架蛋白LMNA不是分泌蛋白,如何透过胎盘屏障进入母血循环之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过表达LMNA-GFP融合蛋白的细胞模型探索其进入母血循环的途径和机制。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利用维甲酸致NTDs的Wistar大鼠模型,对正常组与NTDs组的E18天孕鼠血清外泌体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并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潜在的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差异表达蛋白。在后续的验证中,我们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筛选的蛋白标志物进行了扩大了样本量的变化趋势验证,并对E12至E18天的更早期血清外泌体进行了检测;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IHC)方法对其在脊髓组织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利用除草醚致CHD的c57小鼠模型,首先对正常组与畸形组的E17天孕鼠血清、血清外泌体、羊水、胎盘、心脏组织中的LMNA进行了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分析。然后,我们构建了表达LMNA-GFP融合蛋白的质粒,转染羊水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将转染后细胞及转染后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进行羊膜腔注射,观察GFP标记的LMNA在母体组织分布情况,探讨LMNA进入母血循环的途径与机制。结果:1、通过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孕鼠血清外泌体中发现了3个在同一个蛋白互作网络中有联系的蛋白质:ACTR2、CORO1A和DNM2。这3个蛋白质均与F-肌动蛋白的聚合重构有关,而F-肌动蛋白与神经发育、神经管闭合、囊泡形成密切相关。2、运用Western blot和ELISA技术验证ACTR2、CORO1A和DNM2这3个蛋白质在孕早期E12天至E18天NTDs孕鼠血清外泌体中表达情况,发现均有下调趋势。同时对ACTR2、CORO1A和DNM2在血清中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整体血清中没有没有明显变化,只在血清外泌体中存在明显下调趋势。3、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对ACTR2、CORO1A和DNM2在脊髓组织中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证明这3个蛋白质在组织中的变化与血外泌体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且发现了它们在脊髓组织、神经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特别是CORO1A和DNM2的表达更具有特异性,它们在胎儿神经源性外泌体中也有表达下调。4、运用ELISA检测CORO1A和DNM2在孕妇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改变,证明了它们在怀有NTDs胎儿的妊娠12-40周孕妇血清外泌体中也有下调趋势,并且于妊娠早期(12-18周)的趋势更明显,诊断效果更好。5、利用Western blot验证除草醚致CHD的c57小鼠模型的LMNA蛋白在孕鼠血清中存在下调的变化趋势,并且在胎鼠心脏、羊水、胎盘也呈现表达下调,免疫组化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趋势。同时发现了LMNA在羊水外泌体中有表达。6、成功构建了表达LMNA-GFP融合蛋白的细胞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和显微镜下观察都证明了LMNA-GFP融合蛋白的存在。7、利用表达LMNA-GFP融合蛋白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进行羊膜腔注射,在荧光体式显微镜下发现了在胎侧的荧光标记,并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FP标签证明LMNA可以经由细胞迁移和外泌体途径进入母血循环。结论:1.孕妇血清外泌体中CORO1A和DNM2可能作为新的临床可以应用的NTDs早期无创诊断的分子标志物。2.ACTR2、CORO1A和DNM2在脊髓组织中低表达与NTDs发生有关。3.LMNA可以经由细胞迁移和外泌体途径从胎儿侧进入母血循环。
刘能青[5](2021)在《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从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中可以分离出被称为间充质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stem cells,MSCs)的多能祖细胞,近10年其研究发展迅速,为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研究最广泛的MSCs来源包括骨髓、脂肪、脐带和胎盘等。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ISCT)对MSCs制定了最低标准,包括细胞能够粘附在塑料皿上,并表达相应的分化簇(CD)标记(例如CD73、CD90和CD105标记),并且可以在体外进行成脂,成软骨和成骨分化。MSCs的细胞治疗效能主要体现在分化潜能和免疫调剂能力上,特别是免疫调节能力让其在全身多个系统的炎性疾病中都显示出不俗的疗效。羊水中也能分离出与MSCs生物学特性高度一致的细胞,通常被定义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flui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FMSCs)或羊水来源干细胞(Amniotic fluid stem cells,AFSCs)。一般认为AFSCs介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MSCs之间的中间阶段细胞,比起传统的MSCs具有更多良好的生物学特,如相比骨髓和脂肪来源的MSCs有更快增殖速度、更广泛的分化潜能、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等。然而AFSCs具有显着的异质性,许多报道表明了AFSCs在细胞形态、分子表型和分化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不稳定性。细胞异质性带来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在体外细胞增殖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把这种差异扩大,进而影响临床细胞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而AFSCs异质性主要是因为其存在不同的组织器官来源,有研究指出羊水细胞中可以检测出骨髓、皮肤、肾、肝、肺、心等组织器官的特异性标记物。现今为止虽然已经有研究分离了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但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生物学特性检测以及临床治疗效能的评估。为此我们拟分离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从多个角度的评估其生物学特性差异和治疗效能,为解决AFSCs异质性提供可行的思路,为AFSCs临床治疗应用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不同培养方法分离羊水来源的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目的:建立合适的AFSCs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同时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建立三种培养模式,商品化培养基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AFC),传统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MSC),以及商品化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和传统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AFC-MSC);2.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群体倍增时间检测评估不同培养途径的培养效率;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标志物;4.对不同培养途径获得的细胞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组织特异性染色和分化标志物基因的表达评估分化效果;5.把细胞与激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行共培养,通过CFSE增殖定量分析、增殖标记蛋白的表达及促炎因子的表达评估细胞对PBMCs的抑制能力。结果:1.三种培养途径均能获得AFSCs细胞,但AFC培养途径效率更高,而MSC培养途径更廉价,AFC-MSC培养效率和成本处于两者之间;2.不同培养途径获得的AFSCs在在CD105的表达上存在差异,但不影响细胞形态、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分化潜能和免疫抑制能等主要生物学特性;3.与UCMSCs比较,AFSCs具有更高的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能力,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结论:三种培养途径均可有效获得的AFSCs,CD105表达的差异不影响其他主要生物学特性,并具有比UCMSCs更强的分化潜能和免疫抑制能力。综合考虑时间和资金成本,选择AFC-MSC培养途径更合适。第二部分分离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目的:分离出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从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分子表型、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分化能力、迁移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差异。方法:1.通过机械挑克隆的方法分离出单个细胞形成的克隆并传代;2.对分离的克隆进行组织标记基因的检测,鉴定出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3.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群体倍增时间分析增殖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及细胞周期调控标志基因分析衰老程度;4.免疫荧光定性分析胚胎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抗原决定簇和多能性因子的表达;5.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通过分化特异性染色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检测分化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来评估分化程度;6.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检测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的标志基因评估细胞迁移能力;7.把细胞与激活的PBMCs共培养,通过CFSE细胞增殖实验、增殖标记蛋白的表达和促炎因子基因的表达评估细胞对PBMCs的抑制能力。结果:1.从中孕期羊水分离的AFSCs能表达肺和肾组织特异性标记物,通过分离单细胞克隆并进行鉴定,可以分离出肾特异性AFSCs(AFSCs-K)、肺特异性AFSCs(AFSCs-L)和未知组织特异性AFSCs(AFSCs-X);2.相比其他两组,AFSCs-K具有更快的增殖速率,更高的CD90、CD105和CD117的表达水平,更好的中胚层三系分化能力和更强的免疫抑制能力。但AFSCs-K具有更强的水平和垂直迁移能力,表达更多的迁移标志物基因,AFSCs-L则表达更多的趋化因子受体。3.分离后的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的各项生物学指标如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分子表型、分化潜能等一致性更高,异质性大幅度降低。结论:AFSCs中可以分离出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其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总体上AFSCs-X的特性更优。按组织特异性分离后的细胞异质性大幅下降,细胞的各项指标更趋一致。分离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是解决细胞异质性的可行方案第三部分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对脓毒血症小鼠治疗效能目的:评估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能。方法:1.使用盲肠穿刺法构建脓毒血症小鼠模型;2.对小鼠进行生存分析,构建生存曲线;3.对血液和腹腔液进行细菌培养,评估AFSCs的抗菌效能;4.Elisa分析血液中促炎因子的表达情况,评估AFSCs的抗炎效能。结果:1.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均能显着改善脓毒血症小鼠的存活率;2.不同组织特异性的AFSCs均能协助机体清除体内细菌,但以AFSCs-X的效果更为显着;3.相比AFSCs-L,AFSCs-K和AFSCs-X更能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总体上AFSCs能改善脓毒血症生存率,具有抗菌抗炎的效果,其中以AFSCs-X的效果更为明显。
任程晖[6](2021)在《镉暴露对肝脏代谢和表观遗传模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镉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可通过职业暴露、饮食摄入、香烟烟雾和环境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由于半衰期长且排泄率低,它可以长时间在肝脏,肾脏和生殖系统等各种器官中蓄积,会对健康产生各种不利影响。肝脏是人的排毒器官,在清除体内重金属中的毒性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流行病学家指出,尿镉、头发镉或血液镉水平与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镉对肝脏有毒害作用,但其生物学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镉已经被证实可以干扰基因表达、扰乱正常信号转导、抑制DNA损伤修复、改变细胞凋亡和自噬状态、诱导氧化应激和癌变。由于镉对DNA的约束力较弱,表观遗传途径可能是其毒性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本项目对镉诱导肝病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效应进行深入探讨,分析DNA甲基化在镉诱导肝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及转录组测序,阐明慢性镉胁迫诱导肝病发生的潜在机制。方法:1.大鼠亚慢性镉暴露: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定义为不同剂量的镉染毒组,分别为:0 mg/kg bw/day、2.5 mg/kg bw/day、5 mg/kg bw/day、10 mg/kg bw/day、20 mg/kg bw/day和40 mg/kg bw/day采用灌胃的方法每日对大鼠进行镉暴露12周,每周记录体重,麻醉处死大鼠,获取大鼠肝组织和血液。运用ICP-MS检测血镉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状态。2.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为了研究低、高剂量镉暴露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我们选择对照组、低剂量组(5 mg/kg)和高剂量组(40 mg/kg)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WGBS)检测分析。提取DNA并纯化后,上机测序。通过差异甲基化位点识别,差异甲基化区域注释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的富集分析探讨甲基化在镉的肝毒性中的作用。3.转录水平分析镉暴露相关DNA甲基化事件:提取组织RNA进行RNA-seq测序,比较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差异,从中找出与镉暴露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然后使用比对富集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地分析这些特异性的基因在其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使用含有终浓度分别为0、0.5μM、2μM和5μM的Cd Cl2的DMEM培养基培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3A,12周后提取细胞RNA,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特异性DNA甲基化事件进行验证。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镉干预小鼠体重没有明显变化,当剂量超过10mg/kg时,小鼠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AST在5 mg/kg剂量组开始出现统计学意义,ALT在20 mg/kg剂量组开始出现统计学意义。连续氯化镉灌胃12周后,低剂量组仅出现肝细胞嗜酸性改变和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逐渐出现了肝小叶结构紊乱,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经过为期12周的镉暴露,各组在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上差异不明显。低剂量镉干预对DNA甲基化的影响小于高剂量组,它们之间有400个差异甲基化区域的差别。同时,高剂量镉处理后,差异甲基化区域更多的集中在启动子区域。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最多富集在“代谢通路”。3.对转录组差异性基因的代谢途径进行了富集分析,前10位富集的代谢通路中,有6条与脂质代谢相关:“甾体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甾体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脂肪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对差异基因进行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得出中心区域的Cyp1a1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对于脂肪酸降解代谢通路中的Adh4、Adh6、Acat2,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中的Cyp1a1、Cyp2b2、Pla2g2d、Cyp2j4、Cyp2c6v1和Cyp2c22进行验证,其表达模式均与转录本数据相吻合。结论:1.不同剂量Cd暴露对肝脏的毒性效应不同。镉暴露可以减缓机体的生长发育的速度,这种效应在高剂量和生命早期更为显着。通过检测生化指标来检测不同浓度Cd Cl2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我们发现当镉干预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AST、ALT都发生显着变化且都有着浓度依赖效应。组织病理显示低剂量镉暴露仅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剂量升高后逐渐发展为出现肝小叶结构异常及汇管区的结缔组织增生。2.镉通过改变肝脏代谢状态发挥其毒性效应,且代谢改变发生在毒性表型之前。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镉干预后差异甲基化基因最多的聚集于“代谢通路”,后经肝脏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甾醇激素的合成”和“胆固醇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富集了大量的差异基因,揭示肝脏代谢状态改变尤其是脂质代谢途径在镉毒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低剂量干预组,脂质代谢差异显得尤为突出,而此时并无明显的肝脏器质性病变,提示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镉干预后肝脏毒性发生的先兆。
石晓[7](2021)在《子痫前期凝血生化及相关因素与母婴结局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影响子痫前期相关危险因素及母婴结局。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患者187例,子痫前期病人127例,早发型子痫前期67例作为早发组、晚发型子痫前期60例作为晚发组;收集同时期住院的正常妊娠的产妇共60例,分析各组一般资料、血小板、24h尿蛋白、凝血、生化检验中部分化验结果及母儿结局。结果:三组在年龄、孕周、收缩压、舒张压、BMI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PT、APTT、DD、PLT、TG、LDL、ALT、SCR、UA、24h尿蛋白、HCY、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比较中,三组在产后出血、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剖宫产率等并发症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儿及新生儿预后的比较中,三组在胎窘、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重度窒息、S/D异常、S/D消失发生率、新生儿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尿蛋白、血小板、尿酸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孕周、收缩压、舒张压、BMI、PT、APTT、DD2、PLT、TG、LDL、ALT、SCR、UA、24h尿蛋白、HCY、ALB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其中24h尿蛋白、PLT、UA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尤其早发型子痫前期造成不良的母儿结局,应积极防治。
李琰珉[8](2020)在《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褪黑素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于4个三甲医疗机构妇产科诊断为卵巢功能不全者,共322例。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入选患者被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褪黑素片(1mg/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进行治疗。(2)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3、6月采集患者血清,检测FSH和E2水平疗开始前的FSH和E2采血时间为患者月经2-4天;治疗开始后1月、3月、6月复查FSH和E2时,要求先行B超检查,内膜<5mm,双侧卵巢无≥10mm的卵泡方可采血。若复查时不符合以上条件,视为患者未处于性激素基础状态,无法采集治疗后FSH和E2数据,则剔除该患者的所有FSH和E2数据。治疗前1天、治疗后1月、3月、6月,对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ROS水平、VEGF水平以及血清IL-1、IL-8、INH-B、AMH进行检测;治疗前1天、治疗6个月后收集患者的晨尿,测定尿8-OHdG及8-isoPGF2α水平;在6个月的治疗期内,对两组患者的排卵情况进行监测。除FSH和E2外,其他项目检测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对相应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的年龄、BMI、月经周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1)观察组患者的FS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雌激素水平逐渐增高(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2)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周期未有显着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的ROS、VEGF、IL-1、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NH-B、AMH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呈时间依赖性;(4)观察组患者的G1/M期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呈时间依赖性(P<0.05);(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尿8-OHdG及8-isoPGF2α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6)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排卵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7)观察组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与ROS水平呈负相关(rs=-0.427,P<0.05)。结论:褪黑素对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作用可能是经由抑制ROS、VEGF的生成,保护卵泡正常发育实现的。第二部分基于PI3K/AKT/mTOR自噬通路探讨褪黑素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目的:以PI3K/Akt/mTOR通路为切入点,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褪黑素干预POI的分子机制,为POI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新的方向。方法:选取卵巢颗粒细胞COV434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饥饿法体外诱导细胞自噬,并给予不同浓度MT进行干预,随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LC3Ⅰ、Agt5的表达,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的凋亡率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T作用浓度的增大,COV434细胞的凋亡率逐渐降低;(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经血清饥饿处理后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典型的自噬体结构,其中部分细胞发生了严重损伤,导致细胞死亡;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的自噬体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3)自噬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COV434细胞中LC3Ⅱ/Ⅰ比显着增高、Agt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LC3II/Ⅰ比、Agt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4)PI3K/Akt/mTOR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各MT浓度组COV434细胞中p-PI3K、p-Akt、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MT浓度组细胞中p-PI3K、p-Akt、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T对POI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继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实现的。第三部分褪黑素对POI大鼠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拟建立POI大鼠模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MT在体内是否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保护卵巢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进一步验证MT保护POI的作用机制,为寻找POI治疗的新途径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雌性SD大鼠连续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建立大鼠PO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MA组、RAPA组和MT组,正常雌性SD大鼠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AMH、INH-B、FSH、E2、LH、P和T的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卵巢组织的病理变化,计数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窦卵泡、闭锁卵泡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左、右卵巢湿重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大鼠左、右卵巢湿重最低(P<0.05),RAPA组左、右卵巢湿重较模型组增加(P<0.05),3-MA组、MT组大鼠的卵巢湿重较RAPA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之间卵巢湿重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卵巢指数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最低(P<0.05),RAPA组大鼠卵巢指数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大鼠的卵巢指数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卵巢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AMH和INH-B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的AMH和INH-B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高,而模型组最低,RAPA组血清AMH、INH-B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血清AMH、I-NH-B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血清FSH、LH、E2、P和T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的FSH和LH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低(P<0.05),而模型组最高(P<0.05),RAPA组血清FSH、LH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3-MA组、MT组血清FSH、LH水平较RAPA组降低(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大鼠E2水平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最低(P<0.05),RAPA组大鼠血清E2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MT组和3-MA组的E2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的T和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大鼠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最多(P<0.05),模型组大鼠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最少(P<0.05),RAPA组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的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均较RAPA组增加(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闭锁卵泡数量最多(P<0.05),对照组大鼠闭锁卵泡数量最少(P<0.05),RAPA组闭锁卵泡数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3-MA组和MT组闭锁卵泡数量较RAPA组减少(P<0.05),3-MA组和MT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5)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在所有组别中最高(P<0.05),模型组最低(P<0.05),RAPA组大鼠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3-MA组、MT组的p-PI3K、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较RAPA组升高(P<0.05),3-MA组和MT组大鼠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对POI大鼠卵巢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与3-MA的作用效果相似,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性激素、增加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窦卵泡数量,减少闭锁卵泡数量实现的。
肖斌斌,袁晓安,原海燕[9](2020)在《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与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降糖调脂的治疗,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和文献,协助临床医师优化用药方案,从多方面为妊娠期患者的药物治疗把关,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郑智君,乔国昱,侯静,温芳,肖凤艳,郑建霞[10](2020)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2、干扰素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0例为A组,另选同期单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33例为B组,单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5例为C组,健康体检孕妇40名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核因子κB、IL-4、IL-10、IL-12和干扰素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血清核因子κB分别为(15.91±5.68)、(13.22±5.23)、(12.97±5.11)、(9.74±3.85) μg/L,血清IL-12分别为(28.91±6.84)、(21.64±5.72)、(22.23±5.91)、(13.68±3.76)ng/L 、血清干扰素γ分别为(23.74±5.55)、(18.26±4.63) 、(17.85±4.31)、( 12.69±3.85)ng/L,3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18、6.821、7.133,P均<0.05),且A组均高于B、C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及对照组血清IL-4分别为(8.91±3.99)、(10.84±4.47)、(11.27±4.62)、(13.68±5.46) ng/L,血清IL-10分别为(10.91±3.86)、(13.05±4.58)、(12.83±4.69)、(15.82±5.33) ng/L,血清IL-4、IL-1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5.075、5.616,P均<0.05),且A组血清IL-4、IL-10低于B、C组及对照组,B组和C组血清IL-4、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可能是促进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二、妊娠期胰岛素的免疫原性、母亲和胎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期胰岛素的免疫原性、母亲和胎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讨论 |
第二部分 妊娠期镉暴露影响子代睾丸支持细胞机制探讨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结论 |
全文结论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发育及其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PBX1在甲基汞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干细胞概述 |
1.2 hUCMSCs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
1.3 hUCMSCs的临床应用 |
1.3.1 hUCMSCs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研究 |
1.3.2 hUCMSCs在糖尿病中的研究 |
1.3.3 hUCMSCs在心肌梗塞中的研究 |
1.4 甲基汞 |
1.4.1 甲基汞的暴露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
1.4.2 甲基汞对胎儿的毒性研究 |
1.4.3 甲基汞与DNA损伤 |
1.4.4 甲基汞与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 |
1.5 PBX1 |
1.5.1 PBX1的结构 |
1.5.2 PBX1的生理功能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hUCMSCs的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
2.2.2 慢病毒包装 |
2.2.3 hUCMSCs形态改变 |
2.2.4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2.5 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
2.2.6 蛋白免疫印迹 |
2.2.7 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2.2.8 Western Blot法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表达 |
2.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甲基汞对hUCMSCs的损伤作用 |
3.1.1 甲基汞对hUCMSCs形态的影响 |
3.1.2 甲基汞对hUCMSCs存活率的影响 |
3.1.3 甲基汞对hUCMSCs凋亡率的影响 |
3.1.4 甲基汞对hUCMSCs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5 甲基汞对hUCMSCs DNA损伤相关蛋白的影响 |
3.2 PBX1对MeHg致hUCMSCs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3.2.1 建立PBX1过表达hUCMSCs |
3.2.2 过表达PBX1对hUCMSCs凋亡率的影响 |
3.2.3 过表达PBX1对甲基汞致hUCMSCs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4 过表达PBX1对甲基汞致hUCMSCs DNA损伤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甲基汞对hUCMSCs细胞的毒性作用 |
4.2 甲基汞致hUCMSCs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
4.3 甲基汞致hUCMSCs DNA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 |
4.4 PBX1在甲基汞致hUCMSCs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章特点及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妊娠结局 |
2.3.2 新生儿结局 |
3 讨论 |
3.1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机制 |
3.2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3.3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
3.4 二甲双胍对GDM患者子代的远期影响 |
3.5 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母血外泌体中筛选神经管畸形早期诊断标志物及LMNA进入母血循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母血外泌体中筛选神经管畸形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Wistar正常大鼠和NTDs大鼠模型构建 |
2.2.2 NTDs临床样本收集 |
2.2.3 Wistar大鼠取材及蛋白质提取 |
2.2.4 血清总外泌体分离提取、鉴定及FNEs的分离提取 |
2.2.5 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检测 |
2.2.6 数据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考马斯亮蓝总蛋白染色 |
2.2.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2.2.9 免疫组化染色 |
2.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孕鼠血清外泌体鉴定 |
3.2 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 |
3.3 在E18 血清外泌体中验证ACTR2、CORO1A及 DNM2 的表达情况 |
3.4 E12、E14、E16 血清外泌体中ACTR2、CORO1A和 DNM2 的表达情况 |
3.5 E18 和 E12 未去除外泌体的血清中ACTR2、CORO1A和 DNM2 的表达情况 |
3.6 ACTR2、CORO1A和 DNM2 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7 ACTR2、CORO1A和 DNM2在FNEs中的表达情况 |
3.8 CORO1A和 DNM2 在孕妇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第二部分:利用表达LMNA-GFP融合蛋白的细胞及其外泌体研究骨架蛋白LMNA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除草醚致CHD C57 小鼠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
2.2.2 小鼠血清、心脏、羊水、胎盘及外泌体收集 |
2.2.3 Western blot及考马斯亮蓝总蛋白染色 |
2.2.4 免疫组化染色 |
2.2.5 细胞培养 |
2.2.6 细胞转染 |
2.2.7 细胞外泌体收集 |
2.2.8 转染后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的羊膜腔注射 |
3 结果 |
3.1 除草醚致CHD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
3.2 Western blot验证LMNA在孕鼠血清、胎鼠心脏、羊水、胎盘及羊水外泌体中的表达趋势 |
3.3 利用免疫组化验证LMNA在心脏及胎盘上的表达情况 |
3.4 在细胞上鉴定LMNA-GFP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外泌体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 |
3.5 利用转染后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其外泌体进行羊膜腔注射 |
3.6 利用Western blot验证注射后胎盘及母血中LMNA-GFP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常见严重中胚层先天畸形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英中文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总论 |
第一部分 不同培养方法分离羊水来源的干细胞及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分离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对脓毒血症小鼠治疗效能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特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的治疗潜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个人奖励 |
致谢 |
(6)镉暴露对肝脏代谢和表观遗传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镉及其毒性 |
1.1.1 镉的理化性质 |
1.1.2 镉污染及其途径 |
1.2 肝脏疾病流行病学 |
1.3 镉与肝病 |
1.3.1 镉污染现状 |
1.3.2 镉的肝毒性 |
1.4 DNA甲基化与镉 |
1.4.1 产前镉暴露与DNA甲基化 |
1.4.2 代谢性疾病、镉和 DNA 甲基化 |
1.4.3 镉的 DNA 甲基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
1.5 小结 |
第二章 亚慢性镉染毒动物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染毒干预 |
2.3.2 标本获取与处理 |
2.3.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3.4 组织病理染色 |
2.3.5 血清镉检测 |
2.3.6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镉处理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2 镉对肝功能的影响 |
2.4.3 血镉水平检测 |
2.4.4 组织病理改变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镉暴露相关DNA甲基化事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收集 DNA 获取 |
3.3.2 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 |
3.3.3 数据质量控制 |
3.3.4 甲基化位点检测 |
3.3.5 差异甲基化区域注释 |
3.3.6 DMR相关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
3.4 结果 |
3.4.1 不同基因功能区甲基化水平分布 |
3.4.2 差异甲基化区域的鉴别 |
3.4.3 DMR相关基因GO富集分析 |
3.4.4 DMR 相关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转录组分析镉暴露相关DNA甲基化事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培养 |
4.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收集与 RNA 提取 |
4.3.2 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 |
4.3.3 RNA-seq信息分析流程 |
4.3.4 数据过滤及质量控制 |
4.3.5 基因表达定量 |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 PPI 分析 |
4.3.7 荧光实时定量PCR |
4.3.8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样品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
4.4.2 差异基因分析 |
4.4.3 差异基因 GO 功能富集分析 |
4.4.4 差异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4.4.5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产物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 |
4.4.6 DEGs的qRT-PCR验证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镉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缩略词表 |
(7)子痫前期凝血生化及相关因素与母婴结局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比较 |
3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血脂及肝功能的比较 |
4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肾功能及尿蛋白的比较 |
5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孕产妇并发症的比较 |
6 早发组、晚发组与正常组胎儿及新生儿结局比较 |
7 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子痫前期一般资料分析 |
3 子痫前期凝血水平分析 |
4 子痫前期血脂水平分析 |
5 子痫前期肾功能分析 |
6 子痫前期肝功能分析 |
7 子痫前期与同型半胱氨酸 |
8 子痫前期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9 子痫前期胎儿及新生儿结局情况 |
10 不足之处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痫前期凝血及相关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PI3K/AKT/mTOR自噬通路探讨褪黑素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褪黑素对POI大鼠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殖细胞能量代谢与女性生育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1 |
English paper 2 |
English paper 3 |
(9)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治疗经过 |
3 药物治疗分析及讨论 |
3.1 降糖治疗分析 |
3.2 调脂方案分析 |
3.3 用药教育与监护 |
4 小结 |
四、妊娠期胰岛素的免疫原性、母亲和胎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D]. 李小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PBX1在甲基汞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幸.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行性的Meta分析[D]. 叶晓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4]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母血外泌体中筛选神经管畸形早期诊断标志物及LMNA进入母血循环的机制研究[D]. 王衍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不同组织特异性的羊水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研究[D]. 刘能青.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6]镉暴露对肝脏代谢和表观遗传模式的影响[D]. 任程晖. 兰州大学, 2021(09)
- [7]子痫前期凝血生化及相关因素与母婴结局的分析[D]. 石晓.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褪黑素调控PI3K/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研究[D]. 李琰珉. 山东大学, 2020(04)
- [9]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与体会[J]. 肖斌斌,袁晓安,原海燕. 中南药学, 2020(09)
- [10]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变化[J]. 郑智君,乔国昱,侯静,温芳,肖凤艳,郑建霞. 中国综合临床,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