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易氨浸法生产钾氮肥(论文文献综述)
冯书静[1](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王硕[2](2017)在《0℃时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提出为实现我国盐湖中钾、镁等无机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本课题组提出以察尔汗盐湖日晒产物光卤石为原料,与工业副产物硫酸铵通过转化反应制备无氯钾肥并副产氯化铵的思路,期望通过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及其部分子体系的相平衡研究,对无氯钾肥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得到更好的生产工艺路线。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0℃时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及其四元子体系(NH4)2SO4-MgSO4-K2SO4-H2O和NH4Cl-MgCl2-KCl-H2O的稳定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相图。0℃时(NH4)2SO4-MgSO4-K2SO4-H2O体系相图中存在5个共饱点和6个结晶区:MgSO4·7H2O,K2SO4,(NH4)2SO4·MgSO4·6H2O,K2SO4·MgSO4·6H2O,(NH4n,K1-n)2SO4和(NH4n,K1-n)2SO4·MgSO4·6H2O。与25℃时该体系相图相比,0℃相图中不存在(NH4)2SO4结晶区,表明低温不利于(NH4)2SO4的析出,而K2SO4·MgSO4·6H2O结晶区扩大,说明0℃时有利于K2SO4·MgSO4·6H2O的析出。0℃时NH4Cl-MgCl2-KCl-H2O相图中存在7个共饱点和8个结晶区:MgCl2·6H2O,KCl,NH4Cl,KCl·MgCl2·6H2O,NH4Cl·MgCl2·6H2O,(K1-m,NH4m)Cl,(NH4m,K1-m)Cl和(NH4m,K1-m)Cl·MgCl2·6H2O。与60℃时NH4Cl-MgCl2-KCl-H2O体系相图相比,0℃相图中KCl结晶区及NH4Cl·MgCl2·6H2O结晶区减小,表明升温有利于KCl和NH4Cl·MgCl2·6H2O的析出。依据相图分析和计算,设计了以光卤石和NH4Cl为原料分离制备铵光卤石的新工艺,铵光卤石可用于无水氯化镁的生产,从而实现盐湖中钾、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0℃时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存在8个结晶区(K2SO4始终饱和):(NH4n,K1-n)2SO4,(K1-m,NH4m)Cl,(NH4m,K1-m)Cl,(NH4n,K1-n)2SO4·MgSO4·6H2O,KCl,(NH4)2SO4·MgSO4·6H2O,K2SO4·MgSO4·6H2O和(NH4m,K1-m)Cl·MgCl2·6H2O。根据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结合文献中查到的三元子体系的溶解度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法拟合了0℃时所涉及的盐的单盐参数及混合离子作用参数,计算出了0℃时各电解质的活度;用Pitzer方程对两个四元子体系的溶解度进行了理论预测。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陈光炉[3](2015)在《钾长石氟化学法提钾铝新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钾肥、铝土矿是我国紧缺的重要资源之一,每年60%以上需要进口。另一方面,我国的不溶性富钾矿石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富含钾、铝,由于缺乏合理的技术路线而未被开发利用。如何经济的利用富钾矿石提取钾、铝是世界科技工作者研究了上百年的技术难题。本研究提出的一种利用氟化学法对钾长石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的工艺路线,通过对工艺流程、反应器探讨,产物氟残留、矿物分解速率及分解率等方面的研究,为氟化学法综合开发钾长石的工业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氟化学法可高效综合利用钾长石生产硫酸钾、氧化铝、石英砂、石膏等系列产品,过程简单、生产成本低。2、研究首次采用的管道反应器相比于釜式反应器具有反应过程更有利于氟化学腐蚀反应过程、生产连续性强、更易于工程放大。实验研究表明:钾长石氟化学腐蚀反应过程中,氟硅酸用量变化从1:1:3~1:3:3,硫酸用量变化从1:3:0.5~1:3:3,反应产物在400℃下煅烧后,反应渣中未循环氟含量占反应渣总质量分数的1.8%~5%,钾长石分解率为84%~97%。其中,在反应温度为70℃,配比为1:3:3,时,未循环氟含量最低,为1.78%,钾长石分解率为93%,此条件下有利于氟循环,提取率也较为理想。XRF分析结果表明:1、反应渣主要含有的氟化物为AlF3、KF、K3AlF6、K2SiF6。2、不溶渣中主要含有的氟化物为AlF3、K2SiF6。XRD分析结果表明:氟化物AlF3和K2SiF6在氟硅酸质量配比1:1:3~1:3:3范围内随氟硅酸用量增加而增多,在硫酸质量配比1:3:0.5~1:3:3范围内随硫酸用量增加而增加,在反应温度30~80℃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在反应时间13~62min范围内随时间增加而减少。因此减少氟硅酸和硫酸使用量,增加反应温度和反应停留时间有利于减少AlF3和K2SiF6的生成。实验结果表明:氟硅酸在管道反应器中反应级数b为0.2438,硫酸在管道反应器中的反应级数c为0.4249,反应过程的活化能Ea=19.5695kJ·mol-1。在管道反应器氟化学反应分解过程中,提高氟硅酸浓度、提高硫酸浓度、提高反应温度都可以显着的提高钾长石在管道反应器中的分解速率,提高钾长石的综合生产效率。推导得到的微分公式可使用MATLAB循环积分计算方法计算得到钾长石在管道反应器中与酸反应后的分解率近似值,节约了实验摸索过程的时间、物料、人工成本。
韩效钊,许民才[4](1995)在《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新工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通常讲的明矾石主要是指钾明矾石,钾明矾石比较恰当的化学式是 KAl3(SO1)2(OH)6,纯明矾石(指钾明矾石)含 K2O11.38%,Al2O336.96%,SO338.65%。上述成分的实际含量按矿石品位折算,产地不同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铀及少量的钛等元素;其脉石主要为游离二氧化硅,中等品位矿石的二氧化硅含量达45%左右。可见明矾石是一种有价值的多元素矿产资源,通过综合利
李莅山,杨炳轩[5](1986)在《国内外明矾石综合利用技术评述》文中指出 个、概述明矾石(K2SO4·Al2(SO4)3·2Al2O3·6H2O)作为化工、冶金的综合资源,开发研究的历史已经不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工业发达而铝土矿资源不足的国家更加重视明矾石的开发利用工作,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各国资源和条
许泽苍[6](1985)在《WF型无机粉末填充料》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世界各国填料生产发展的趋势是专用化、多样化与功能化,以适应不同制品的应用。80年代以来各国发表的许多专利报导了以工业废料研制的无机粉末填料,它既可大幅度降低填料成本,又为解决环境污染寻找了一条出路。我国目前在橡胶,塑料制品中普遍采用
汪谦益[7](1985)在《浅谈我国明矾石矿的综合利用》文中认为 一我国明矾石〔KAl3(SO4)2(OH)〕矿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产明矾石矿的主要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等省。明矾石矿含钾、铝、硫等多种有用元素,综合利用明矾石矿,可生产铵明矾、钾氮混肥、多品种氢氧化铝和氧化铝等化工产品,副产品渣可作建材、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因此,综合利用明矾石矿,对发展钾
俞光,李惠全[8](1984)在《明矾石氨浸渣、磷矿渣制釉面砖》文中研究指明 一、前言浙南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明矾石矿,以其为原料,采用简易氨浸法可生产钾氮混肥,但每生产一万吨钾肥就排放四万吨残渣——氨浸渣。当前对氨浸渣尚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成年累月、酿成公害。同时,瑞安县化肥厂在生产黄磷过程中也排放出大
谈留雄[9](1983)在《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工作,过去着重于一些工艺路线的探讨。1978年在还原热解法、简易氨浸法、稀酸制矾法三种明矾石加工方法上取得了进展,基本解决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选型问题。研究明矾石的开发技术对解决我国钾肥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目前,明矾石工业所有中小型工厂和试验装置还没有完全解决经济可行性和废渣利用,以及碱耗、能耗高,钾肥的质量和生产成本等问题。近年来,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同温州化工厂、平阳矾矿、瑞安钾氮肥厂等单位一起,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
杨炳轩[10](1983)在《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研究明矾石综合利用的历史已有五十多年,过去着重于一些工艺路线的理论探讨。1958年还原热解法中试厂建立,此后才有条件接触到生产实质性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1978年在还原热解法、简易氨浸法、稀酸制矾法三种明矾石加工方法上取得了关键性的
二、简易氨浸法生产钾氮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易氨浸法生产钾氮肥(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工业考古研究 |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
1.2 明矾史研究 |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
1.4 小结 |
2 论文选题 |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3 研究方法 |
2.4 史料来源 |
2.5 创新点 |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
3.1 地理、地质概况 |
3.2 历史沿革 |
3.2.1 明清时期 |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
3.2.3 新中国成立后 |
3.3 生产状况 |
3.4 运输销售 |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
3.5.1 采矿工艺技术 |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
3.6.1 资源综合利用 |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
3.8 小结 |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
4.1 采矿遗址 |
4.1.1 溪光采矿遗址 |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
4.1.4 南洋400平硐 |
4.1.5 南洋312平硐 |
4.2 炼矾遗址 |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
4.2.2 溪光炼矾遗址 |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
4.2.5 其他炼矾遗址 |
4.3 小结 |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
5.2 焙烧及其设施 |
5.2.1 第一代焙烧炉 |
5.2.2 第二代焙烧炉 |
5.2.3 第三代焙烧炉 |
5.2.4 第四代焙烧炉 |
5.3 风化及其设施 |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
5.4 溶解及其设施 |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
5.5 结晶及其设施 |
5.5.1 简易结晶设施 |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
5.6 小结 |
6 讨论 |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
6.1.1 遗址年代问题 |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
7 结语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0℃时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1 钾肥生产现状 |
1.1.1.1 硫酸钾生产现状 |
1.1.2 察尔汗盐湖开发现状 |
1.1.3 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1.3.1 无水氯化镁的制备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现状 |
1.3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 |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热力学计算模型 |
1.4.1 Pitzer模型 |
1.4.2 NRTL模型 |
1.4.3 UNIFAC模型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 分析和表征方法 |
2.2.1 各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2 平衡固相的确定 |
2.2.3 表征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平衡时间的测定 |
2.3.3 实验步骤 |
第三章 0℃时(NH_4)_2SO_4-MgSO_4-K2SO_4-H_2O相平衡 |
3.1 0℃时(NH_4)_2SO_4-MgSO_4-K2SO_4-H_2O四元体系相图 |
3.2 (NH_(4n),K_(1-n))_2SO_4·MgSO_4·6H_2O结构性质的表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0℃时NH_4Cl-MgCl_2-KCl-H_2O相平衡 |
4.1 0℃时NH_4Cl-MgCl_2-KCl-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 |
4.2 0℃时NH_4Cl-MgCl_2-KCl-H_2O相图的应用 |
4.3 小结 |
第五章 0℃时K~+,NH_4~+,Mg~(2+)//SO_4~(2-),Cl~--H_2O五元体系相平衡 |
5.1 0℃时K~+,NH_4~+,Mg~(2+)//SO_4~(2-),Cl~--H_2O五元体系相图 |
5.1.1 0℃时K~+,NH_4~+,Mg~(2+)//SO_4~(2-),Cl~--H_2O五元体系溶解度 |
5.1.2 0℃时K~+,NH_4~+,Mg~(2+)//SO_4~(2-),Cl~--H_2O五元体系相图分析 |
5.2 小结 |
第六章 电解质溶液理论计算 |
6.1 相平衡计算模型 |
6.1.1 混合电解质溶液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的计算 |
6.1.2 相互作用参数θ、Ψ的计算 |
6.1.2.1 Pitzer参数 |
6.1.2.2 离子间相互作用参数 |
6.2 (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6.2.1 三元子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6.2.2 四元子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6.3 NH_4Cl-MgCl_2-KCl-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的预测 |
6.3.1 三元子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6.3.2 四元体系溶解度的计算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钾长石氟化学法提钾铝新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钾肥、铝土矿市场概况 |
1.1.1 国内钾肥市场 |
1.1.2 国内铝土矿和氧化铝市场 |
1.2 我国的不可溶性富钾矿石资源 |
1.2.1 钾长石 |
1.2.2 明矾石 |
1.2.3 霞石正长岩 |
1.2.4 伊利石 |
1.3 不可溶性富钾矿石开发进展 |
1.3.1 钾长石综合开发利用进展 |
1.3.2 其他富钾矿石资源开发进展的介绍 |
1.4 含氟酸在不溶性矿物开发中的应用和回收循环 |
1.5 管道反应器在铝土矿溶出和化肥生产中的应用 |
1.5.1 管道反应器在铝土矿溶出生产的应用 |
1.5.2 管道反应器在化肥生产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分析方法和设备 |
2.1 实验设备 |
2.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2.2.1 简介 |
2.2.2 分析原理 |
2.2.3 分析方法 |
2.2.3.1 配置标准溶液 |
2.2.3.2 测量步骤 |
2.3 X射线粉末衍射 |
2.3.1 简介 |
2.3.2 分析原理 |
2.3.3 分析参数 |
2.4 X射线荧光衍射 |
2.4.1 简介 |
2.4.2 分析原理 |
2.4.3 分析参数 |
2.5 SEM表面形貌分析技术 |
2.5.1 简介 |
2.5.2 分析原理 |
2.5.3 分析参数 |
2.6 化学分析 |
2.6.1 氟分析 |
2.6.2 氟硅酸分析 |
2.6.3 硫酸分析 |
第三章 钾长石氟化学综合开发利用工艺路线及反应器 |
3.1 钾长石成分 |
3.2 工艺路线介绍 |
3.2.1 反应段 |
3.2.2 煅烧段 |
3.2.3 尾气吸收段 |
3.2.4 浸取结晶分离段 |
3.2.5 蒸发浓缩段 |
3.3 管道反应器在钾长石氟化学法综合利用工艺中的应用 |
3.3.1 管道反应器有利于氟循环利用 |
3.3.2 管道反应器生产连续化程度更高、利用率高 |
3.4 工艺路线的特点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道反应器反应产物氟循环的反应条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
4.3 实验过程 |
4.4 反应条件对产物残留氟含量影响的分析研究 |
4.4.1 氟硅酸用量对产物中残留氟总含量的影响 |
4.4.1.1 实验方案 |
4.4.1.2 实验结果分析 |
4.4.2 浓硫酸用量对产物中残留氟总含量的影响 |
4.4.2.1 实验方案 |
4.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4.3 反应温度变化对产物中残留氟总含量的影响 |
4.4.3.1 实验方案 |
4.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钾长石氟化学反应产物XRF元素分析研究 |
4.5.1 反应渣的XRF元素分析 |
4.5.1.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4.5.1.2 试验方法 |
4.5.1.3 结果及讨论 |
4.5.2 不溶渣的XRF元素分析 |
4.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5.2.2 试验方法 |
4.5.2.3 结果及讨论 |
4.6 反应条件对产物中AlF_3、KF、K_3AlF_6、K_2SiF_6影响的XRD分析 |
4.6.1 标准氟化物和原矿的XRD分析 |
4.6.2 反应条件对反应渣中主要氟化物影响的XRD分析 |
4.6.2.1 氟硅酸用量对反应渣中AlF_3、KF、K_3AlF_6、K_2SiF_6的影响 |
4.6.2.2 硫酸用量对反应渣中AlF_3、KF、K_3AlF_6、K_2SiF_6的影响 |
4.6.2.3 反应温度对反应渣中AlF_3、KF、K_3AlF_6、K_2SiF_6的影响 |
4.6.2.4 反应时间对反应渣中AlF_3、KF、K_3AlF_6、K_2SiF_6的影响 |
4.6.3 反应条件对不溶渣中残余氟化物影响的XRD分析 |
4.6.3.1 氟硅酸用量对不溶渣中残余氟化物的影响 |
4.6.3.2 硫酸用量对不溶渣中残余氟化物的影响 |
4.6.3.3 反应温度对不溶渣中残余氟化物的影响 |
4.6.4 钾长石氟化学反应产物SEM表面形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式反应器钾长石分解速率及分解率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理 |
5.3 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 |
5.3.1 反应时间的确定 |
5.3.2 H_2SiF_6的级数b |
5.3.3 H_2SO_4的级数c |
5.3.4 反应温度的影响以及指前因子A、活化能Ea |
5.3.5 氟硅酸和硫酸的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速率表达式 |
5.4 模型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本文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四、简易氨浸法生产钾氮肥(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2]0℃时K+,NH4+,Mg2+//SO42-,Cl--H2O五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D]. 王硕.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3]钾长石氟化学法提钾铝新技术基础研究[D]. 陈光炉. 福州大学, 2015(06)
- [4]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新工艺探讨[J]. 韩效钊,许民才. 中外技术情报, 1995(07)
- [5]国内外明矾石综合利用技术评述[J]. 李莅山,杨炳轩. 无机盐工业, 1986(02)
- [6]WF型无机粉末填充料[J]. 许泽苍. 无机盐工业, 1985(12)
- [7]浅谈我国明矾石矿的综合利用[J]. 汪谦益. 矿产综合利用, 1985(01)
- [8]明矾石氨浸渣、磷矿渣制釉面砖[J]. 俞光,李惠全. 陶瓷, 1984(04)
- [9]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探讨[J]. 谈留雄. 化肥工业, 1983(05)
- [10]我国明矾石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探讨[J]. 杨炳轩. 现代化工, 1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