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现代人的“护身符”(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吴戈[2](2021)在《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徐斌[3](2021)在《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年来,我国旅游业与保险业飞速发展,双双跨入服务行业的前十朝阳产业,旅游群体越来越多,旅游形式也层出不穷。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对发生的人身保险事故或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丘吉尔说:“每个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可免遭万劫不复的灾难”。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保险是分摊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保险是保险公司补偿投保人的合同行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保险是生活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保险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防范风险最好的一种方法。旅游保险是针对游客的保险,一般可分为人身意外保障、医疗费用保障,个人财物保障、个人法律责任保障四类,旅游者任何一次出门旅行,都会为享受快乐时光付出费用甚至大量金钱,却常常省略掉旅游费用的千分之几的保险费导致人财两空。中国的百姓最早认识旅游保险产品是通过飞机航意险,一张50元的意外卡单能够承担起100万的保额。其次旅责险的强制推广,也为旅游保险产品的推广起了作用,一次旅行意外,10元可以获得10万的赔付,比例为1:10000,惊人的比例增加了旅客对旅游保险的认知,但一段时间后又销声匿迹。最近几年,国内经济、科技都急速发展,但旅游保险产品的前进似乎并没有伴随着全球化旅游的热潮而同步发展。今天的旅游保险产品对于朝气蓬勃的旅游业来说是不匹配的。因此,如何通过旅游保险产品的推广增加游客的购买力,改变单一出行仅有10元的旅行责任险?如何通过旅游保险产品的升级来满足旅游分类层次更高、种类更多的问题?如何通过旅游保险产品的创新来提升旅游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责任感与安全感,规避比如2020新冠这类重大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是旅游保险发展进程中的新的课题。本文以武汉市作为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的研究点。武汉是交通便利的城市,九省通衢;武汉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市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武汉市是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最新统计数据武汉常住人口1121.2万人,旅行社团数量众多,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容量,还是保险产业的规模,在国内省会城市中均处于领先的位置。本文基于武汉旅游市场的现状,依据保险需求、旅游风险、收益主体、收益与风险、消费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结合对国内外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探索一条适用于武汉旅游市场的保险产品创新之路。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SWOT分析法、定性与定量法对武汉旅游保险市场及旅游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武汉旅游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有:产品同质化严重,责任简单,产品定位单一,销售主体较少,宣传效率低;武汉市场上产品存在的问题有:保额严重不足,除外责任多,产品更新慢,旅行社责任险低。本文结合中外旅游保险产品的创新借鉴,提出武汉旅游保险产品的创新方向:覆盖面更广、保险救援更强和保险性价比更高。本文结合市场调查分析的总结以及自己多年来保险营销一线的经验,提出旅游保险产品的创新体系的三个方面:老产品升级、特定产品专推、新型产品开发,并在每个方面都列举了自己研究的新型旅游保险产品。本文不仅为旅游保险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架桥铺路,其研究成果一方面推动旅游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使更多的游客受益,而且为后续旅游管理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借鉴,更为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带来积极的思路的理论指导。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岗措卓玛[5](2020)在《当代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研究 ——以青海贵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交往频繁,全球性的中心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世界各地,特别是消费主义的传播更是大众文化与各民族之间价值观念的碰撞。本文立足于社会学的学科理论依据,以青海省贵南地区的藏族民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粗略地根据地域的不同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后,以全球化与现代化为社会背景,大致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大方面对当代贵南地区藏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及其变迁进行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了青海贵南地区藏族传统消费理念与行为之形成,并分别对调查地点的概况和贵南地区藏族传统消费理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探究了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消费文化的变迁,该章通过对当代牧业地区、农业地区以及城镇地区藏族民众日常生活消费的研究,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大方面着手,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后试图最大程度地反映当地藏族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消费变迁。第三章反思了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民众消费文化的变迁,重点对包括模糊保守的理财观念、炫耀性消费的本土化、消费现象中映射的民族认同以及礼物在社会关系中的纽带作用等在内的消费文化产生变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当代藏族社会空间现代化导致消费文化产生变迁的考量。
周颖嘉[6](2020)在《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时间剥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资本主义与数字信息技术交融的产物,数字资本主义既是一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生产方式,同时又具有一般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虽然同样以资本增殖为目标,但数字资本主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数字信息技术的自由、互联、高效等特点,实现了权力的布展和隐性的操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的“时间”,也沦为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剥削对象。数字资本主义对时间的剥削手段,可以从生活与生产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时间观念的操纵和改写,数字资本主义解构了时间的客观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跌入了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陷阱,忘却了“时间”的本真内涵与崇高意义。其次,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脱域”,数字资本主义使社会成为了工厂,工作与生活、闲暇与劳动的界限模糊化,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对“劳动时间”的重新定义,大量的私人时间从此被转化为无酬的劳动时间。人们由于在观念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均丧失了对“时间”的控制权,从而被迫过上了一种忙碌与虚无并存的矛盾生活,进而导致了当代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揭示数字资本主义对“时间”展开剥削的实质及其策略,以期将“时间”从这种剥削中解放出来,把属于个体的时间归还给每一个个体,使人类能够在“自由时间”中成为积极的主体,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
李碧珠[7](2019)在《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部公房(あべこうぼう),是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昭和时代的痕迹。作为一名在文学创作上走西化道路的现代派作家,虽然其创作风格迥异于日本的传统文学,但是安部公房出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从现实出发,通过创作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小说,对日本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本论文围绕安部公房小说中塑造的反英雄形象、描写的都市景观及其追求的小说艺术,探讨了安部公房眼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其创作是对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一种独特书写。论文的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反英雄的形象入手,简要介绍日本战后文学各流派中反英雄形象书写的发展情况。通过文本细读,从历时性的角度将安部公房笔下的反英雄形象加以分类,并与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反英雄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安部公房在作品中塑造的反英雄形象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安部公房在作品中描写的都市景观,并与同期日本作家吉行淳之介笔下的都市形象进行对比,讨论安部公房小说中的都市形象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第三部分分别从写作手法与小说中的个性化语言艺术两方面入手,分析安部公房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张娟[8](2019)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突遍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各项权利也不例外,呈矛盾共生关系,有相容也有冲突。在以权利话语构筑的法律世界中,同样存在作为法律现象出现的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是一个同权利现象相伴随的问题。权利冲突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权利理论为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无疑能为化解当下的中国医患权利冲突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指导,分析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产生原因,以及探求化解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以法治路径为主导的多维路径。论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理论立场、实践理性及人文意蕴这三个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着重解读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观基本内涵。接着转入描述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现实图景,并指出权利冲突在权利实践中难以避免这一困境。通过已有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系统梳理,从中挖掘出其对当代中国权利冲突化解的理论启示,包括对权利冲突的成因、化解路径以及人文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启示。当然,作为发生在医患关系领域的权利冲突,这三个方面的启示,同样对中国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有重大理论价值。论文以此为铺垫,选取了当下中国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性与本质。接着,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指导下,对中国医患权利冲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主体因素、法治因素、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这四个方面。接着文章开始探讨如何化解医患权利冲突。文章首先确立我国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基本原则,包括患者利益优先原则、医患利益平衡原则,并围绕“医患权利合作”这一核心原则,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具体制度路径。对应已经揭示的医患权利冲突成因,对这一冲突化解的路径包括法治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指导下的主体路径、社会路径以及经济路径的多维路径。最后,文章在结语中点出,我国医患权利冲突的产生和化解,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乃至社会改革所经历的成功和挫折,以及所昭示的愿景和前途。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医患权利冲突的化解不仅需要制度革新,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合作与温暖关爱。
侯凤超[9](2019)在《论鲁敏小说的女性成长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作家鲁敏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在2007年她获得鲁迅文学奖后更是声名鹊起。作为70后女作家,她的生长环境由乡村到城市,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也渗透着一代人的经历。在复杂转型的社会里,鲁敏小说中的女性身上既镌刻着家庭伦理变化的烙印,也饱含着市场化商品化价值观对女性价值的冲击。探究鲁敏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书写,有助于加强新世纪女性成长发展研究,有助于加深两性文化认识,促进两性关系和谐。本文通过阅读鲁敏小说和女性成长小说相关理论,运用文本细读、横向思辨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鲁敏小说中女性成长的土壤——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进行思辨,分析影响她小说中女性成长的关键人物:父亲、母亲和伴侣;探究鲁敏小说中女性成长的表达方式:隐喻和分层叙述;考察鲁敏小说中女性的自主人格形成和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整理当下鲁敏小说的研究现状和女性成长小说的发展情况。第一章以家庭伦理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女性对父亲、母亲和自我人生追求的变化,研究鲁敏小说中女性的成长。从“畏父”到“审父”是女性成长的重要体现。父亲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在家庭中既是激励女儿的向往,也是束缚女儿的高墙,女性的成长在于重新审视父亲,看到了他的虚伪、软弱和衰颓,并最终超越家庭伦理中父亲对自己成长的羁绊,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从“隔阂”到“释然”是女性成长中的另一端重要考验。在母女冲突中,女儿发现母亲除母职外的另一身份是“女人”,重新认识了母亲形象,并加强了母女的性别认同。同时女儿叛逆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也触动了母亲,让母亲看到女性成长发展的新样貌,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母女二人走向和解。从“追随男性”到“忠于女性”是女性成长的目标。女性为了取得家庭和事业的双成功,既要做女汉子又要做小女人,既要与男性竞争又要取悦男性,戴上面具的生活让女性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幸福。女性的成长在于认识到这种不平等,并能回到自我的道路上去,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第二章主要从两性关系中,女性身体的书写角度论述鲁敏小说的女性成长。女性的成长在于发现身体被当作男性享用的工具,摆脱身体的工具的性,做回人本身。回到人性本身,女性的自身欲望被发现,不再依赖男性去分一杯羹,转向追寻自己的理想,寻找身心的幸福与自由。尽管路途坎坷甚至很难顺遂如意,但这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必经之路。第三章主要探讨鲁敏女性成长书写中的艺术特色,重点突出设置成长隐喻和融入作者型叙述声音的写作手法。通过镜子、玻璃和飞翔三种成长隐喻,建构起鲁敏小说中女性成长的独特体验。就叙述声音来看,鲁敏在书写女性成长时擅用作者型叙述声音,以此对女性成长过程进行直接干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观点。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趣的说教,同时又能干预读者的阅读导向。第四章主要探究鲁敏小说中女性成长的理想境界。鲁敏在小说中寄予了成熟女性逃脱父权男权赋予的性格习俗,建构出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自我主体意志追求梦想和幸福。同时,她也不主张绝对的女权至上,更希望两性和谐发展,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给予男性一定期待,让爱的乌托邦在小说里呈现。结语概括了鲁敏小说女性成长书写的整体情况和书写风格。通过探究鲁敏小说的女性成长书写,考察生活中被忽略的女性成长困境,展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努力和挣扎,表达女性成长路上的心声和希望。
倪凯[10](2019)在《戈登·柴尔德的历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戈登·柴尔德是20世纪非常着名的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他对考古学、史前史以及历史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理解。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历史的规律性探索,始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内涵。柴尔德的历史思想,尤其是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始终是马克思的。他对史前史领域的探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起源理论的补充。从个人经历来看,柴尔德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贯彻始终的忠实共产主义者。他的事迹以及他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学习与反思。本文主要从柴尔德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文化史观、进步史观,以及他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城市文明起源的探索,来剖析柴尔德的历史思想,这些探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线。研究柴尔德的历史思想对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探索中国历史理论建设道路会提供一些支撑。柴尔德的历史与史学观,主要涉及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两个问题。柴尔德的历史本体是现实历史本身。历史的物质实在性表现为人类流传下来的一切物质痕迹。柴尔德强调历史进步与历史的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不仅呈现出物质演进的属性,也呈现出精神演进的属性。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历史趋势是必然的。柴尔德思想的历史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意识的发展史,一个是进入史学研究者视野中,被史学研究者加工的历史。柴尔德认为科学历史学的衡量尺度首先是唯物的,没有神的参与;第二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第三是实践的,实践的历史学实现了历史认识主体到认识客体再到历史主体的转化。柴尔德指出了英雄史、精英史、战争军事史的局限性,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柴尔德将语言视为历史记录的载体,由此揭示出历史学产生的条件。柴尔德认为历史时间具有相对性,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青铜、铁器时代以及蒙昧、野蛮、文明、封建、资本主义时代都是相对的历史时间。柴尔德的文化概念源于考古学与人类学传统。在柯西纳的基础上柴尔德完善了文化的概念。文化将一种新的空间动态引入物质遗迹的分类与解释。文化在这里是可以感知的物的集合,而不是某种精神的东西,他将相同反复出现的器物综合到一种统一的“类”中,在这里文化是器物组成的综合体。由于这些器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蕴含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柴尔德在文化与民族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种族和民族不存在层级与隶属关系,它们是一组平行概念。一个基于人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一个基于人的文化特征划分,但是这种划分也不能完全将种族与民族区分开来,事实上当人类脱离动物界,人类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种,种族往往会呈现出民族的特征,也就是精神特性。柴尔德的文化史书写接近于文化形态史学,柴尔德不描写战争与政治事件,而是探讨社会状态。比较与综合是柴尔德历史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文化进步与文化扩散是柴尔德历史叙事的两条主线。柴尔德的进步观念主要受到人类学文化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考古学时代分期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论的影响。柴尔德的进步是实践的、生成的,它没有先验的规定性,进步遵循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规律,在一种生成与已成中相互转化。柴尔德认为进步是一个人类由自然状态逐步趋向社会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社会经由石器时代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关于欧洲文明的起源存在两种争论,即东方来源说和西方独立发展说。柴尔德综合两派的观点,认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即存在东方因素,也存在欧洲自决的因素。这期间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并没有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欧洲最初的农业耕植者是从东方迁移而来,他们在适应欧洲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分化为各种地方文化。温带欧洲并没有最先进入文明,欧洲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是东南部的爱琴海流域,这期间米诺斯与迈锡尼文明在吸收东方剩余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并奠定了欧洲古典文明的基础。城市的起源论述了人类由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由游牧的生活状态经到定居的生活状态,由村庄社会逐步过渡到城市社会的过程。
二、保险:现代人的“护身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现代人的“护身符”(论文提纲范文)
(3)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技术路线图(详见下图3) |
第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及界定 |
(一)保险的界定 |
(二)旅游保险 |
(三)旅游保险产品 |
二、基本理论 |
(一)保险需求理论 |
(二)旅游风险理论 |
(三)利益主体理论 |
(四)收益与风险理论 |
(五)消费心理学理论 |
第3 章 国内外旅游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产品现状及分析 |
(一)英国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澳大利亚 |
二、国内代表性公司旅游保险产品的现状及分析 |
(一)财产险公司旅游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分析 |
(二)人身险公司旅游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分析 |
(三)经纪电销公司旅游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分析 |
三、国内外旅游保险产品的经验借鉴及创新方向 |
(一)产品多样化 |
(二)产品个性化 |
(三)产品责任综合化 |
第4 章 武汉旅游保险产品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武汉旅游保险现状 |
(一)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 |
(二)武汉市旅行社现状 |
(三)武汉市旅游保险产品现状 |
二、武汉旅游保险市场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内容 |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三)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市场的问题 |
(四)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 |
三、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的SWOT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s) |
(二)劣势(weaknesses) |
(三)机会(opportunities) |
(四)威胁(threats) |
第5 章 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的思路及举措 |
一、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的思路 |
(一)产品责任覆盖面更广 |
(二)产品救援责任更强 |
(三)产品性价比更高 |
(四)产品附加服务更多 |
二、创新和完善武汉旅游保险产品体系 |
(一)老产品升级 |
(二)特定产品专推 |
(三)新型产品开发 |
三、健全旅游保险产品的销售体系 |
(一)拓宽产品销售的渠道与权限 |
(二)建立产品销售的多元体系 |
(三)开拓线上自理平台 |
(四)提升保险销售附加服务 |
(五)建立售后处理协调机构 |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本文的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武汉旅游保险产品问卷调查 |
致谢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当代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研究 ——以青海贵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传统消费理念与行为之形成 |
第一节 青海省贵南地区调查地点概况 |
一、贵南县概况 |
二、调查地点概况 |
第二节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传统消费理念形成之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二、内部因素: 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传统的消费理念的特征 |
一、尚俭的禁欲性生存消费理念 |
二、尚奢的出世性宗教消费观念 |
第二章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消费文化变迁 |
第一节 日常物质生活消费文化变迁 |
一、日常服饰消费 |
二、日常饮食消费 |
三、日常住房消费 |
四、日常出行消费 |
五、日常生活用品消费 |
第二节 日常精神生活消费文化变迁 |
一、教育消费变迁 |
二、宗教消费变迁 |
三、仪式性消费习俗变迁 |
第三章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变迁之反思 |
第一节 藏族消费文化变迁的特征 |
一、模糊保守的理财观念 |
二、礼物在社会关系中的纽带作用:礼物的货币化和阶层的明朗化 |
三、炫耀性消费与本土化 |
四、地方性消费再生产下的民族认同现象 |
第二节 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变迁之反思 |
一、青海贵南地区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 |
二、当代藏族社会空间现代化导致消费文化变迁产生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时间剥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现状 |
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三)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1.主要研究目标 |
2.主要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
1.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2.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一、数字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权力布展 |
(一)何为数字资本主义 |
1.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生产方式 |
2.资本逻辑仍然是“题中要义” |
(二)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型权力布展模式 |
1.从显性统治到隐性操控 |
2.以普遍联通性为基础建构“无摩擦”的新型操控场域 |
3.对“时间”的软性剥削成为重要的操控策略 |
二、模糊时间:数字资本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对时间客观性的解构 |
(一)时间观念的演变及其客观性的确立 |
1.古代朴素的神秘主义循环时间观 |
2.基督教时期神圣化的线性时间观 |
3.资本主义理性精神对时间客观性的确认与利用 |
(二)“刹那主义”对线性时间的拆解 |
1.支离的“刹那”与“活在当下”的后现代时间整合模式 |
2.数字时代的分布式传媒对“当下”的捕捉和异化 |
3.隐性操控借“时间点”的断裂与空白展开渗透 |
(三)时间的数字化编程与意识的塑造 |
1.借助“历史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开展时间编程 |
2.数字时代的“非自然日”现象 |
3.意识的工业化和被“驯化”的“我们” |
三、社会工厂:数字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对“劳动时间”的重构 |
(一)社会工厂及其产生 |
1.智能机器的普及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过剩 |
2.后福特主义时代“工作自由化”趋势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延续 |
3.“脱域”——价值生产向全社会弥散 |
(二)“零工经济”与工作时间的无限扩张 |
1.零工是数字时代的“个体企业家”? |
2.零工是网络劳工平台的附庸 |
3.生活即工作:零工的普遍性过劳 |
(三)数字劳动对闲暇时间的“生产化组织” |
1.作为新型劳动方式的数字劳动 |
2.剩余价值的产生:使用者劳工化与受众商品化 |
3.被异化的休闲娱乐时间 |
四、反思: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间危机及时间解放 |
(一)忙碌与虚无: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间危机 |
1.资本驱动社会加速造成了时间的紧迫感 |
2.碎片化的时间无法支撑意义世界 |
(二)自由时间: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真正时间 |
1.空闲即自由?——空闲时间与自由时间之辩 |
2.“人的积极存在”——自由时间的真正内涵 |
(三)克服危机:初探时间解放之路 |
1.发展生产力是解放时间的首要前提 |
2.唤醒积极主体是解放时间的必要条件 |
3.变革生产关系是解放时间的根本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对安部公房的译介与研究 |
一 安部公房作品的汉译 |
二 关于安部公房的研究 |
第二节 日本对安部公房的研究 |
第一章 反英雄形象:解读时代的一个符码 |
第一节 日本战后文学中的反英雄形象的嬗变 |
一 反英雄形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二 日本战后文学各流派中反英雄形象书写的发展简况 |
第二节 安部公房笔下的反英雄形象 |
一 被社会吞噬的妥协的反英雄形象 |
二 被社会抛弃的反叛的反英雄形象 |
第三节 反英雄形象的比较及其时代意义 |
一 安部公房与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反英雄形象的比较 |
二 反英雄形象:战后日本的身份认同焦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都市:现代社会的一个审美意象 |
第一节 安部公房笔下的都市景观 |
一 封闭冰冷的都市空间 |
二 被监视与被规训的都市人 |
第二节 战后都市叙事的比较及都市审美 |
一 安部公房与吉行淳之介的战后都市叙事比较 |
二 都市:理性社会中感伤情绪的集中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意味的小说艺术 |
第一节 安部公房小说的反讽与戏仿 |
一 安部公房小说中的反讽 |
二 安部公房小说中的戏仿 |
第二节 个性化的小说语言艺术 |
一 冰冷陌生的诗化语言 |
二 日常化、抽象化、医学化的比喻 |
三 人名与地名的代码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
五、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利观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理论维度 |
一、理论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权利观 |
二、理论的基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利观 |
三、理论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权利观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实践理性 |
一、权利规范的形成根植于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社会秩序 |
二、权利关系的变迁受制于社会关系的变迁 |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对权利正当性的决定作用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权利观的人文意蕴 |
一、权利是“人赋”的,并且是人之为人的确证 |
二、权利的价值诉求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 |
三、权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当代中国发展及价值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当代中国发展 |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观内涵解读 |
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主体地位 |
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权利的根本保证 |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权利的基本路径 |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权利实践的根本目标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现实图景 |
一、权利观念革新:从服从权力到争取权利的观念进步 |
二、权利领域拓展:从民事权利到社会权利的不断推进 |
三、权利诉求多元:从基本人权到新兴权利的类型丰富 |
四、权利冲突产生:从个人主义到合作主义的困境突出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对权利冲突的启示 |
一、提供权利冲突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
二、确立权利冲突化解路径的实践指向 |
三、树立权利冲突得以化解的人文目标 |
第三章 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性与成因 |
第一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及规范梳理 |
一、医患权利冲突的典型案例 |
二、医患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的规范梳理 |
三、医患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的相关启示 |
第二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特殊性质 |
一、医患权利冲突的真伪之辩 |
二、医患权利冲突的特征概括 |
三、医患权利冲突的本质分析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医患权利冲突的成因 |
一、主体因素:医患双方权利观的非理性运用 |
二、法治因素:医患权利保护的法律运行失灵 |
三、社会因素:医患权利运行的保障制度不足 |
四、经济因素:医患权利实现的物质条件制约 |
第四章 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患者利益优先原则 |
一、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确立患者权利主体的首要地位 |
二、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的内涵辨析 |
三、患者利益优先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
第二节 医患利益平衡原则 |
一、医患利益平衡原则兼顾医患权利内容的动态实现 |
二、提出医患利益平衡原则的现实迫切性 |
三、医患利益平衡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
第三节 医患权利合作原则 |
一、医患权利合作原则促进医患权利关系的良性互动 |
二、坚持医患权利合作原则的必要性 |
三、医患权利合作原则的若干具体运用 |
第五章 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法治路径 |
第一节 医患权利配置的立法表达 |
一、制订医患权利保护的统一法律 |
二、确立医患权利内容的明确边界 |
三、明确医患权利行使的具体规则 |
第二节 医患权利协商的行政执法 |
一、增强医师个人行政责任的承担 |
二、发挥行政机关预防医患权利冲突的执法功能 |
三、完善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行政调解程序 |
第三节 医患权利平衡的司法裁量 |
一、强化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诉讼功能 |
二、改进医患利益冲突衡量的法学方法 |
三、确立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指导性案例 |
第四节 医患权利冲突的多元化解机制 |
一、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多元化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加强医患权利冲突当事人间的和解制度 |
三、构建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医事仲裁制度 |
四、突出化解医患权利冲突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机制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医患权利冲突化解的多维路径 |
第一节 培育医患权利共同体的理性权利观 |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必要性 |
二、医患信任与沟通是构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关键因素 |
三、重建医患权利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
第二节 完善医患权利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推进医方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二、优化普通患者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
三、健全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制度 |
第三节 巩固医患权利实现的物质经济基础 |
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患者权利均衡实现 |
二、公立医院改革坚持患者利益优先的公益本位 |
三、规范社会办医行为减少发生医患权利冲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论鲁敏小说的女性成长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女性成长的家庭伦理变化 |
第一节 从“畏父”到“审父”:对父权文化的重新认识 |
第二节 从“隔阂”到“释然”:母女关系的再认识 |
第三节 从“追随男性”到“忠于女性”:女性意识的精神嬗变 |
第二章 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身体发现 |
第一节 从“欺骗”到“真实”:女性身体被工具化 |
第二节 从“禁锢”到“释放”:女性身体的欲望表达 |
第三章 女性成长的写作策略 |
第一节 成长隐喻 |
第二节 作者型叙述声音 |
第四章 女性成长的理想追求 |
第一节 建构女性自主人格 |
第二节 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戈登·柴尔德的历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当代研究柴尔德历史思想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戈登·柴尔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戈登·柴尔德的生平与学术活动 |
第一节 童年与求学阶段(1892-1917) |
第二节 澳大利亚与伦敦:工作与学术生涯开始的阶段(1917-1926) |
第三节 爱丁堡大学任教与工作时期(1927-1946) |
第四节 伦敦大学考古所时期与柴尔德最后的时光(1946-1957) |
第二章 戈登·柴尔德的历史与史学观 |
第一节 现实历史的物质实在性与规律性 |
第二节 思想历史的科学性与选择性 |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的确定性 |
第四节 历史时间的相对性 |
第三章 戈登·柴尔德的文化史观 |
第一节 戈登·柴尔德的文化概念 |
第二节 戈登·柴尔德的文化史书写 |
第三节 文化的传播与演进 |
第四章 戈登·柴尔德的进步史观 |
第一节 柴尔德之前的西方进步观念传统 |
第二节 柴尔德进步观念的直接来源 |
第三节 柴尔德历史进步的内在机制 |
第四节 柴尔德的进步与社会秩序的形成 |
第五章 柴尔德论欧洲文明的起源 |
第一节 柴尔德兴趣的产生与欧洲文明起源的两种争论 |
第二节 石器时代东方与欧洲的交往 |
第三节 青铜时代:东方文明对欧洲的影响 |
第六章 柴尔德论城市起源 |
第一节 定居生活与村庄社会的产生 |
第二节 村庄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演变 |
第三节 城市革命与城市文明的产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着作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人名与地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四、保险:现代人的“护身符”(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D]. 吴戈. 上海大学, 2021
- [3]武汉旅游保险产品创新研究[D]. 徐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当代藏族消费理念与行为研究 ——以青海贵南地区为例[D]. 岗措卓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时间剥削问题研究[D]. 周颖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D]. 李碧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下的医患权利冲突及化解研究[D]. 张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论鲁敏小说的女性成长书写[D]. 侯凤超.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戈登·柴尔德的历史思想研究[D]. 倪凯.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