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绩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效能政府建设研究 ——以杭州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范诗琪[2](2020)在《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重特大海难事故也时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80%海上交通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探究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和人为表现的内在机理,对提升航运业的安全性、减少海事事故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识别海事事故中的关键人为因素影响因子,构建风险场景,为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相关因素分析提供实验场景参考;结合船舶驾驶模拟器,分别利用脑电(Electroencephalogy,E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对船舶驾驶员心理因素开展实验研究;运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建立了船舶驾驶员情绪和精神工作负荷量化方法;通过构建情绪和工作负荷的识别模型,定量分析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关联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海事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模型。基于对海事事故报告的数据挖掘,开展了海事事故人为因素因子数据分析,使用树增强网络模型建立数据驱动的贝叶斯网络,研究风险因素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及情景分析,阐述了多因素影响下的事故类型,为后续实验研究中风险场景的构建奠定了基础。2.开展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EEG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研究了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及其标定量化方法。利用小波分析提取EEG数据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训练EEG数据并对情绪状态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实验量化船舶驾驶人员在远洋航行中的情绪状态,平均准确率为77.55%。3.开展了船舶驾驶员脑血流氧合变化及工作负荷研究。利用船舶驾驶模拟器开展实验,采集了船舶驾驶员的f NIRS数据、问卷数据和行为数据,量化分析了不同任务难度下不同航海经验的船舶驾驶员的脑血流氧合变化以及其工作负荷。研究发现: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在会遇场景中更早地做出避碰决策;船舶驾驶员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决策阶段氧合作用增加,而在了望末期氧合作用减少;了望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船舶驾驶员具有较高的氧合作用。通过量化分析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解释了其认知需求以及船员决策表现更好的原因。4.探究了船舶驾驶员的情绪和工作负荷与人因失误、行为表现的关联性。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定量分析,发现消极情绪更容易导致人为失误;轻度消极情绪相比于极端消极情绪是产生人为失误的最频繁的情绪状态。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发现在决策阶段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的总体密度系数下降,因此变得更高效;而且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大脑连接密度降低、聚类增强与船舶驾驶员更好的决策行为相关。本研究属于交通工程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船舶驾驶员认知负荷的问题,可为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决策行为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为船员培训和船员表现量化提供评估依据与决策参考。
赵瑾瑞[3](2019)在《基于IPA模型的哈素海景区游客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闲暇时间及可支配收入增多,国内旅游需求增速迅猛,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1278亿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已成为景区的安身立命之本。游客满意度调查可以获知游客期望及真实需求,对景区改变经营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哈素海景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西部,是国家4A级景区,哈素海面积30平方公里,是游牧文化核心区和蒙元文化传承地,因此研究哈素海景区游客满意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以哈素海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游客的满意度情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游客满意度的研究现状,以顾客满意理论及期望差异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IPA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主要调研指标因素的重要程度及满意程度,运用EXCEL分析游客的基本情况,得出到访哈素海景区的游客特征;用SPSS软件对重要性及满意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每一指标因素的平均值;将IPA分析法运用到游客满意度分析上,根据调研结果选取重要性及满意度均值作为坐标轴的分界点,每一个指标因素按照得分分布于四个象限中,得到四个象限区域,分别是加强改善重点区、继续保持区、低优先级区、供给过度区,对分布到加强改善重点区及低优先级区的指标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及游客满意度。IPA分析结果显示,游客认为很重要但很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景区收费偏高,餐厅卫生状况差,卫生间数量少且布局不合理,水上游玩项目安全措施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调整景区各项收费,提升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完善景区旅游厕所设施建设,完善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措施等重点改进措施,针对低优先级区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
耿凯月[4](2019)在《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底管道担负着海上油气输送的重要任务,是油气集输的主要手段。对比陆上油气管道,海底油气管道运行环境更为复杂,在管线的设计、施工、运行及弃置阶段都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泄漏事故,修复技术与应急能力受环境限制较大,泄漏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鉴于此,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研究,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安全运行水平。围绕管道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对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利用管段动态划分法对海底油气管道进行管段划分,基于鱼骨图梳理管道系统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安全制约因素,定性描述各制约因素的层次关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指标权重分析,并形成风险指标体系;基于物元理论开展海底油气管道泄漏风险等级划分研究,确定海底油气管道五个风险等级标准;针对海底油气管道泄漏特点,区别陆上油气管道泄漏后果,建立海底油气管道泄漏后果模型,最终形成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模型。利用GINe软件建立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贝叶斯模型,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综合风险分析,得到基事件的后验概率,敏感事件与泄漏关键路径;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演化模型,定量分析海底油气管道事故演化过程,分析重要事件与最短演化路径;依据研究结果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研究。在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的基础上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应急风险分析,基于Petri网理论建立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模型,开展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绩效分析,为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提供理论支持。
孟旭佳[5](2019)在《新形势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践探究 ——以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T为例》文中认为文章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为研究对象,结合T单位实践情况,从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实施难点、解决办法及实践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绩效工资改革要求的、满足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在于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而绩效工资改革又是我国事业单位系列改革的关键,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顺利开展绩效工资改革,才能让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然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仍存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过于注重过程程序、人为因素影响考核结果、考核工作任务繁重等实施难点。为解决这些难点,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中央直属事业单位T为典型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等调查方法分析T单位绩效考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最新学术文献和专题调研报告,对比分析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企业、行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最终得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引入目标和关键结果体系、运用信息化绩效考核工具、善用组织目标分解方法、强化绩效沟通和反馈。根据这些解决办法及绩效管理现状,建议T单位建立以平衡计分卡(BSC)为绩效考核体系基本框架,目标和关键结果(OKR)与关键绩效指标(KPI)为绩效考核具体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并运用360度反馈法实施绩效评价,持续进行绩效沟通与反馈,最终使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达到目标清晰、指标合理、结果公正、行动高效。这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相关改革的有序推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本文创新点主要是针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行研究,并且将前沿的绩效考核办法及思路运用进来,但文章仅以单位T为例进行实践运用,其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灵活变通,一切为实现组织愿景与发展目标而服务。
张攀科[6](2018)在《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跑道侵入是陆上机场最重要的危险源之一,水上机场因其位于河道、湖泊、海港等开放水域,往来船舶及漂浮物不确定性强,致使跑道监管难度大,发生跑道侵入事件的风险更大。本文基于风险管理、扎根理论、事故树分析、贝叶斯网络、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分析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及特点,识别、归纳、整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构建风险因素概念模型;从起降作业层、组织管理层、安全监管层等三个层次分别构建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模型、组织风险演化模型以及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并整合子系统模型以实现侵入风险的动态预警,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全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识别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并构建概念模型。梳理和分析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各参与主体职责划分以及起降作业特点,结合安全会遇距离模型、信息处理模型、SHEL模型分析风险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识别飞行员、管制员、机场客观环境、气象水文、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等主范畴及所属风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因素体系概念模型。(2)集成事故树(FTA)/贝叶斯网络(BBN)、关系向量机(RVC)和模糊集理论等多种方法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模型。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事故树模型,并定性分析模型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确定各底层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利用RVC和模糊集理论确定BBN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构建风险评估矩阵,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风险管控参考。(3)应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模型。通过识别组织安全文化、安全管理系统(SMS)和安全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模型,对安全、生产(业务量)和财务三个绩效目标互相作用下的组织管理系统进行了定性建模和定量仿真分析。(4)结合演化博弈论和SD方法分析水上机场安全监管策略。为了探究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控制中安全监管机构、水上机场及作业层员工等博弈参与主体的稳定策略选择,基于策略组合下的各主体收益函数矩阵,构建了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演化博弈过程进行SD建模仿真分析。(5)整合上述子系统构建动态预警模型。通过整合水上机场运行的起降作业、组织安全管理、外部安全监管等各子系统分析模型,构建了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模型,以某水上机场为例进行预警仿真分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针对作业层风险特点,基于风险在系统中传播过程,集成FTA/BBN构建了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框架。(2)针对水上机场风险管理的组织子系统,探讨了组织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的安全绩效,以系统动力学作为建模工具分别对组织安全文化、组织安全实践、个人安全绩效三个子系统分别建模并进行模型整合和仿真分析。(3)将系统动力学与博弈论相结合,围绕外部监管机构、水上机场和作业层员工的安全策略选择,构建了基于收益函数矩阵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演化博弈过程进行仿真分析。(4)整合作业层、管理层、监管层子系统模型实现风险动态预警。
赵飞[7](2016)在《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特征及其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绿道系统为例》文中提出绿道是位于河流、沟渠、山脊线、废弃铁路、景区道路等自然或人造景观沿线的一类线性绿色开放空间,具备生态、游憩、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现代意义的绿道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运动。国内绿道大多为游憩型,始建于2008年的广州。迄今广州绿道已经累计建成超过3 000千米,是国内线路最长、串联景点最多、综合配套设施最齐、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游憩型绿道网络之一。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绿道使用者的研究,可以得出“五个较多,五个不足”的基本判断:实证研究较多,理论探讨尚不足;有关发达国家绿道的研究较多,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绿道状况关注不足;有关同一类型的绿道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多个类型绿道的比较研究不足;针对城区绿道使用者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它类型的绿道关注不足;针对大尺度区域绿道使用者的研究较多,而对小范围绿道节段的关注不足。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广州市三类绿道(城区、乡村与自然绿道)的九个节段进行实地调研和抽样问卷调查(n=1817),分析绿道使用者的行为特点与体验满意度,进而探索广州市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绿道使用者的行为特点。绿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绿道的位置特别是与绿道城区的距离,决定了使用者的地域分布。总的来说,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学生、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占大多数。使用者以中低收入者为主,无经济收入的(如学生、家庭主妇)占较大比重。使用者主要以游憩为目的,其次是运动健身、人际交往和通勤。步行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绿道使用方式,其次是骑自行车以及绿道附近游玩。大多数使用者是与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停留时间大多为1-3小时;主要消费支出包括餐饮、租自行车、公共交通等。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1)使用者的各项人口学特征对重游率、陪同方式、消费金额、绿道距离、停留时间、交通方式选择等使用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不同类型绿道节段游憩功能的实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使用者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方式。(3)根据使用行为的不同,使用者可以分为社区居民、休闲旅游者和“过路者”三个典型类型。社区居民往往出于健身或通勤目的,从事短时间游憩健身,或只是路过该绿道节段。休闲旅游者往往以游憩或人际交往为目的,从事远距离的“一日游”活动(以自驾车的家庭出游为主),在绿道周边游玩为主。“过路者”多是使用区域绿道,或是到绿道附近的其它目的地,只是路过调查绿道节段,作为一个“驿站”做短暂停留。(4)绿道使用经验与重游率、绿道距离、停留时间、消费金额等四项指标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消费金额与绿道距离、停留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较大正值,可见停留时间、距离的增加能够有效提升使用者的消费金额。重游率与绿道距离、停留时间、消费金额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可见随着距离的增加,使用者的重游率随之降低,重游率较低的使用者停留时间更长,消费金额也更多。(2)不同类型绿道节段使用行为的对比。在不同类型的绿道节段,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大多数城区绿道使用者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乡村、自然绿道的使用者第1次到访的比重则高很多。口碑宣传是乡村、自然绿道使用者获知绿道信息的首要途径,而城区使用者的信息获取主要途径则是“家在附近”。绿道与城区的距离越大,服务半径也随之增加。城区使用者以近距离的为主,乡村与自然绿道的远距离使用者比重较高。随着距离的增加,使用者数量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而并非简单的距离衰减,峰值点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绿道与都市区(使用者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大小。城区绿道使用者步行到达的比重最高,乡村绿道使用者则多数是自驾车到达,自然绿道使用者则以是公共交通到达的比重最高。具体使用方式方面,城区绿道使用者选择步行的比重最高,而自然绿道使用者选择骑自行车的比重最高。选择到绿道附近游玩的,乡村绿道比重最高。城区绿道使用者短时间使用的比重最高,乡村绿道使用者停留时间最长,过夜的最多。城区绿道单独一人、携带宠物的使用者比重均为最高,乡村使用者中,和家人或亲戚的比重较高,自然绿道中,和同学或朋友前来的比重最高。城区绿道使用者的低消费现象更加明显,乡村绿道使用者消费金额最高。城区绿道使用者的公共交通支出比重最高,乡村绿道使用者在汽油费或停车费、购物、住宿方面的支出比重在三类绿道中最高,在租用自行车支出方面,自然使用者比重最高。(3)绿道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研究。绿道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三种类型绿道中,普遍存在的“急需改进”类型因素的为绿道的卫生设施和安全保障问题,城区绿道的整体绿道使用条件最为优良,休闲设施不足是乡村和自然绿道存在的共性问题。绿道沿线生态环境、路面状况、标识指引、绿道与公共交通的衔接状况、游客服务中心运行状况对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上述5个变量只能解释因变量11.2%的变异,这证明了绿道使用者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因素不包括在绿道规划设计与使用环境之内。归纳提出了绿道使用与体验概念模型,包括绿道使用者、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使用者的使用行为、体验满意度四个部分,外加一条反馈回路。该模型阐述了绿道者使用行为与体验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内在与外在的影响因素。(4)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研究。生态旅游是游憩型绿道产业的主体内容,绿道的生态旅游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支撑要素:(1)适合绿道使用者开展多目的旅游行为;(2)良好的管理与维护;(3)符合绿道规划和建设标准;(4)地方社区支持和参与;(5)具有长久的旅游吸引力;(6)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7)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在对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的对策:(1)建设“三生绿道”,服务城市居民“慢生活”需求;(2)建设“辐射绿道”,充分发挥乡村绿道“以藤结瓜”效应;(3)建设“生态绿道”,全方位强化绿道生态服务功能;(4)建设“平安绿道”,为绿道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安全保障;(5)建设“智慧绿道”,实施“互联网+绿道”工程;(6)建设“文化绿道”,发展岭南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7)建设“宣教绿道”,积极培育和宣扬绿道文化。
丁敏强[8](2015)在《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船籍港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前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波罗的海指数(BDI)站上了历史高点,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航运业迅速进入了衰退期,航运公司普遍举步维艰,并在各个方面节省开支,尤其是在船舶管理和船舶维护保养上,导致船舶风险系数逐年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任务和工作压力大幅增加。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安全和环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海上安全和防污染提出了更高要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本文以系统论为出发点,以模糊数学理论为研究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的基础工具,同时将信息扩散理论引入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领域,以安全风险分析的结果为突破口,为下文研究水上安全管理机制打下铺垫。船舶作为水上交通的直接参与者,加强船舶管理对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水上交通安全的关键环节。目前船舶监督管理涵盖了船舶登记、船舶签证、船员配备及持证后的动态跟踪管理、船舶技术状况的监督检查、公司日常监督检查等方面内容,是海事管理机构强化水上安全管理最有效的监管管理方式。随着国家行政管理理念的变革,简政放权已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旋律,船舶签证制度即将取消,创新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式,弱化事前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尤为重要。本文借鉴国际上船旗国管理的经验,通过对现行船舶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强化船籍港管理的设想。针对当前船籍港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改进船籍港管理机制,本文针对船籍港管理提出了新的总体构架,并从宏观上论述了船籍港管理总架构和管理办法;同时引入东京备忘录NIR机制作为分析基础,建立了公司安全绩效管理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于实际的公司绩效评估中,形成了船籍港管理中公司绩效运用的初步想法,以求进一步提升船籍港管理效果。
李硕[9](2014)在《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规划中,包括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海洋产业被列入其中,海事在水上服务的职能发挥将更加突出。中央和部党组明确提出发展运量大、污染小、占地省的水运,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国海事发展拓展了监管和服务平台。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决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为海事完善机制、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以及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建设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型政府,为海事管理职能及管理模式转变及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H海事局隶属国家海事局,为JT部直属行政正厅级单位,在全国海事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辖区范围大,任务艰巨,业务经验较丰富,管理基础扎实,具有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相关条件和后发优势。随着海事工作的发展,在事业单位中人才是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资源。本文就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基于战略导向研究其长远发展,为H海事局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国内外对事业单位的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较少,具有研究意义。其次通过分析H省经济发展形式、H海事局自身发展现状,剖析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规划的重要意义。然后对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制定了其发展战略框架,对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具体阐述。结合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人才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论及SWOT分析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选择的结论,对H海事局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导向进行定位。然后,基于战略导向的定位,以H海事局为例,对其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及其实施控制提出相关措施,具有实践价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基于战略导向的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根据对H海事局的基本发展现状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在战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五个路径。(2)提出了基于战略导向的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措施。根据H海事局的战略选择及制度创新,针对性提出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为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谭涌[10](2014)在《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自从加入世贸总协定以后,在出口与投资双轮驱动下,经济飞速发展,其中水运物流在物流行业上一直占据较大比重。伴随着水上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水运行业重要性日益明显。水运行业涉及到港口、航道、船舶、船员等多个方面,国内港航监管体制各有不同,各有利弊,期望在水运行业的监管方面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管理体制,来适应和促进行业的发展。对国内外学者在政府综合监管体制与电子政务应用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应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对监管业务的整合、流程再造,减少管理层级,以公众为中心,特别是属地化管理不能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电子政务能够促进制度与政策的改进与实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沟通,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浙江省是实行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的代表,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嘉兴港航局通过整合管理资源,调整部门管理职责,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港航综合监管水平。建立港航综合监管体制是符合现阶段港航部门便于开展签证、稽征、报港等多项工作综合办理的客观需求。对浙江船舶综合监管系统的运用进行绩效分析,得出在提升效能、节能减排、航运安全、规范征收等方面取得进步,同时存在水上监管体制划分不合理、管理机构内部设置不合理、电子政务呈现孤岛效应、综合监管存在局限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存在着多种水上监督管理体制,其中以直属海事局、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代表。到底哪种监管体制比较适合呢?利用比较研究法对三种体制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得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区别以及可供借鉴之处。最终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港航管理体制与科学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将海事部门合并,港口、航道设置因地制宜,船舶检验转为企业,取消水路运输管理部门以及电子政务发展要标准化,构建顶层设计具体等改革实施途径。以期通过此文和多方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中国港航部门的体制改革,适合未来中国水上交通行业发展带来的管理需求。
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绩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事事故人为因素 |
1.2.2 海事人为因素与脑功能成像技术 |
1.2.3 船舶驾驶员心理状态研究 |
1.2.4 远洋船舶驾驶员人因失误研究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海上交通事故的人为因素识别研究 |
2.1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
2.1.1 风险影响因素数据获取 |
2.1.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识别 |
2.2 海上交通事故人为因素关联模型 |
2.2.1 风险影响因素节点 |
2.2.2 TAN模型结构学习 |
2.2.3 敏感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2.3 基于海事事故人为因素TAN模型的事故分析 |
2.3.1 互信息分析 |
2.3.2 敏感性分析 |
2.3.3 模型验证 |
2.3.4 场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EG的船舶驾驶员情绪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 |
3.1 船舶驾驶模拟与脑电采集 |
3.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
3.1.2 脑电采集设备 |
3.2 实验场景设计 |
3.2.1 实验场景库 |
3.2.2 实验场景事件 |
3.3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方法 |
3.3.1 船舶驾驶员情绪研究 |
3.3.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
3.3.3 实验激励选择 |
3.3.4 实验方案与流程 |
3.4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实验 |
3.4.1 脑电数据采集 |
3.4.2 问卷数据采集 |
3.4.3 场景事件、人为失误数据采集 |
3.5 船舶驾驶员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
3.5.1 EEG数据特征提取 |
3.5.2 情绪采集数据定量分析 |
3.6 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识别 |
3.6.1 基于EEG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
3.6.2 基于问卷数据的船舶驾驶员情绪分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f 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与定量分析 |
4.1 船舶驾驶模拟与近红外光谱采集实验设备 |
4.1.1 船舶驾驶模拟器 |
4.1.2 近红外光谱采集设备 |
4.1.3 实验场景设定 |
4.2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采集实验 |
4.2.1 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
4.2.2 实验人员选取与招募 |
4.2.3 实验方案与流程 |
4.2.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数据采集 |
4.2.5 问卷数据与人为表现数据采集 |
4.3 基于问卷数据的人为表现分析 |
4.3.1 NASA-TLX问卷方差分析 |
4.3.2 人为表现分析 |
4.4 基于fNIRS的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研究 |
4.4.1 fNIRS数据预处理 |
4.4.2 基于相关信号改善(Correlation Based Signal Improvement, CBSI)算法的数据处理 |
4.4.3 fNIRS与大脑活动区域的关系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研究 |
5.1 海上交通事故调查与行为表现 |
5.2 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关联性 |
5.2.1 船舶驾驶员问卷分析 |
5.2.2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事件的实时关联 |
5.2.3 船舶驾驶员情绪与人因失误的关联 |
5.3 远洋船舶驾驶员工作负荷与行为表现关联性 |
5.3.1 远洋船舶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性与工作负荷的关系 |
5.3.2 基于图论的功能连接性分析 |
5.3.3 脑功能连接性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A |
(3)基于IPA模型的哈素海景区游客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路线 |
二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 游客满意度 |
2 IPA模型 |
(二)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1 顾客满意理论 |
2 期望差异理论 |
三 研究设计 |
(一)哈素海景区概况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研程序 |
1 调研目的 |
2 调研时间 |
3 调研对象 |
(四)问卷设计 |
1 问卷设计原则 |
2 问卷设计依据 |
3 问卷内容 |
4 问卷预发放与修改 |
5 分析方法 |
四 基于IPA模型的游客满意度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效度分析 |
(四)重要性、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
(五)配对样本T检验 |
(六)游客满意度IPA分析 |
(七)结论 |
五 基于IPA模型的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 |
(一)满意度提升策略 |
1 合理调整景区各项收费 |
2 提升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
3 完善景区旅游厕所设施建设 |
4 完善水上旅游安全管理措施 |
5 打造景区特色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 |
6 创新旅游纪念品研发 |
7 提高导游解说讲解服务能力 |
8 扩大宣传,充分开发呼包鄂三地市场 |
9 加大智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海底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研究 |
1.2.2 海底管道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1.2.3 海底管道应急管理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研究 |
2.1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阶段概述 |
2.1.1 可行性论证阶段 |
2.1.2 设计审查阶段 |
2.1.3 施工铺设阶段 |
2.1.4 试运行阶段 |
2.1.5 在役阶段 |
2.1.6 弃置阶段 |
2.2 海底油气管道管段划分 |
2.2.1 管段划分方法 |
2.2.2 海底油气管道动态分段 |
2.3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辨识 |
2.3.1 鱼骨图介绍 |
2.3.2 可行性论证阶段风险辨识 |
2.3.3 设计审查阶段风险辨识 |
2.3.4 施工铺设阶段风险辨识 |
2.3.5 试运行阶段风险辨识 |
2.3.6 在役阶段风险辨识 |
2.3.7 弃置阶段风险辨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
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海底油气管道风险指标体系研究 |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
3.1.2 可行性论证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1.3 设计审查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1.4 施工铺设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1.5 试运行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1.6 在役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1.7 弃置阶段风险权重分析 |
3.2 基于物元理论的海底油气管道泄漏风险等级研究 |
3.2.1 物元与可拓集合理论介绍 |
3.2.2 海底油气管道泄漏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
3.2.3 基于物元理论的海底油气管道泄漏风险等级等级评定 |
3.2.4 实例计算分析 |
3.3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
3.3.1 海底油气管道失效后果评分模型研究 |
3.3.2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
3.3.3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
3.3.4 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综合分析与演化研究 |
4.1 综合风险与演化分析理论基础 |
4.1.1 贝叶斯网络概述 |
4.1.2 复杂网络理论介绍 |
4.2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综合风险研究 |
4.2.1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节点 |
4.2.2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贝叶斯模型 |
4.2.3 基于贝叶斯网络海底油气管道综合风险分析 |
4.3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演化分析 |
4.3.1 基于复杂网络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演化模型 |
4.3.2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无权有向网络风险演化分析 |
4.3.3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带权有向网络风险演化分析 |
4.4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方案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底油气管道应急风险与绩效分析 |
5.1 海底油气管道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
5.1.1 海管事故类型 |
5.1.2 海底油气管道泄漏应急方案 |
5.1.3 海底油气管道修复方案 |
5.2 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内应急风险分析 |
5.2.1 人员风险分析 |
5.2.2 设备风险分析 |
5.2.3 管理风险分析 |
5.2.4 环境风险分析 |
5.2.5 应急风险鱼骨图分析 |
5.3 基于Petri网的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绩效分析 |
5.3.1 Petri网理论 |
5.3.2 基于Petri网的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建模 |
5.3.3 基于Petri网的海底油气管道应急救援绩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形势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践探究 ——以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T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历程 |
1.1.2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历程 |
1.1.3 绩效工资改革效果欠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绩效管理目标 |
1.3.2 传统绩效考核方式 |
1.3.3 创新型绩效考核方式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概念梳理 |
2.1 绩效考核基本概念 |
2.2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概念及特点 |
2.3 公共部门绩效基本概念 |
第3章 绩效考核体系难点总结——以T单位为例 |
3.1 T单位基本情况及人员结构 |
3.1.1 单位基本情况 |
3.1.2 人员结构及特点 |
3.2 T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分析 |
3.2.1 T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介绍 |
3.2.2 T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实施效果调研 |
3.3 绩效考核难点 |
3.3.1 单位服务性质致使难以科学量化 |
3.3.2 注重过程程序致使难以激励创新 |
3.3.3 人为因素影响致使难以公平考评 |
3.3.4 工作任务繁重致使难以达到考核预期 |
第4章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企业机关绩效考核体系对比分析 |
4.1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对比分析 |
4.1.1 绩效考核目标异同 |
4.1.2 绩效考核方法优劣势比较 |
4.1.3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差异 |
4.1.4 可借鉴部分探讨 |
4.2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对比分析 |
4.2.1 绩效考核目标异同 |
4.2.2 绩效考核方法优劣势比较 |
4.2.3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差异 |
4.2.4 可借鉴部分探讨 |
第5章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对策及实践 |
5.1 迎合时代特点建立新型绩效考核体系 |
5.1.1 引入目标和关键结果体系 |
5.1.2 运用信息化绩效考核工具 |
5.1.3 善用组织目标分解方法 |
5.1.4 强化绩效沟通和反馈 |
5.2 新型绩效考核实践运用——以T单位为例 |
5.2.1 结合目标与关键结果建立平衡计分卡 |
5.2.2 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系统 |
5.2.3 建立持续性沟通反馈机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水上跑道侵入的相关研究 |
1.2.2 风险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 |
1.2.3 航空安全风险预警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与预警的理论基础 |
2.1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及预警的内涵 |
2.1.1 安全风险相关概念 |
2.1.2 水上跑道侵入相关概念 |
2.1.3 风险演化机理的内涵 |
2.1.4 风险预警的内涵 |
2.2 风险演化及预警的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致因理论 |
2.2.3 风险建模框架 |
2.3 安全风险理论的演进 |
2.3.1 规范性理论 |
2.3.2 基于状态偏离的描述性理论 |
2.3.3 基于系统实际行为的描述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的识别 |
3.1 水上跑道侵入场景分析 |
3.1.1 水上飞机起降作业流程及职责划分 |
3.1.2 基于会遇距离的侵入场景分析 |
3.1.3 起降过程飞行员认知失效分析 |
3.1.4 水上飞机起降作业的难点 |
3.2 基于SHEL的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分析 |
3.2.1 人员-人员界面风险分析 |
3.2.2 人员-软件界面风险分析 |
3.2.3 人员-硬件界面风险分析 |
3.2.4 人员-环境界面风险分析 |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因素识别 |
3.3.1 基本原理与实施步骤 |
3.3.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3.3 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 |
3.3.4 概念模型与饱和度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的演化机理 |
4.1 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模型 |
4.1.1 常见风险分析建模方法 |
4.1.2 混合概率风险分析方法 |
4.1.3 作业层风险演化的概念模型 |
4.1.4 作业层风险混合概率分析框架 |
4.2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的FTA分析 |
4.2.1 事故树分析方法 |
4.2.2 事故树建模 |
4.2.3 事故树定性分析 |
4.3 水上跑道侵入作业层风险演化的BBN建模 |
4.3.1 贝叶斯网络方法 |
4.3.2 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4.3.3 基于模糊集的条件概率分布 |
4.3.4 基于RVC的触发层条件概率分布 |
4.4 基于混合方法的侵入风险预警 |
4.4.1 风险评估矩阵构建 |
4.4.2 确定触发层先验概率分布 |
4.4.3 侵入风险评估预警 |
4.4.4 BBN诊断推理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的演化机理 |
5.1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建模的目的及依据 |
5.1.1 建模的目的 |
5.1.2 建模方法的选择 |
5.1.3 SD建模的基本原理 |
5.1.4 SD建模分析的步骤 |
5.2 水上跑道侵入组织风险演化SD建模 |
5.2.1 确定系统边界 |
5.2.2 组织安全文化的建模 |
5.2.3 组织安全实践的建模 |
5.2.4 个人安全绩效的建模 |
5.3 案例选择及变量初始化 |
5.3.1 案例的选择 |
5.3.2 变量初始值的确定 |
5.4 SD模型的验证 |
5.4.1 现实性检验 |
5.4.2 极限检验 |
5.5 组织风险演化仿真分析 |
5.5.1 初始状态仿真 |
5.5.2 策略状态仿真 |
5.5.3 作用效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风险的演化博弈分析 |
6.1 水上机场安全的利益相关方 |
6.2 演化博弈分析方法 |
6.2.1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 |
6.2.2 演化博弈分析的思路 |
6.3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风险的演化博弈建模 |
6.3.1 演化博弈假设 |
6.3.2 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分析 |
6.3.3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
6.4 水上机场安全监管博弈的SD仿真分析 |
6.4.1 演化博弈的SD建模 |
6.4.2 静态监管策略的仿真 |
6.4.3 动态监管策略的仿真 |
6.4.4 外部变量的仿真 |
6.4.5 基于监管博弈模型的侵入风险预警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的动态预警模型 |
7.1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模型的构建 |
7.1.1 高层结构图 |
7.1.2 模型整合 |
7.2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动态预警仿真分析 |
7.2.1 案例概况 |
7.2.2 预警仿真结果 |
7.3 水上跑道侵入风险管控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7)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特征及其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绿道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国内外绿道发展概况 |
1.1 绿道的概念及其类型 |
1.1.1 绿道的概念 |
1.1.2 绿道的类型 |
1.2 国外绿道发展概况 |
1.3 国内绿道发展概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绿道使用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绿道研究概述 |
2.2 国外绿道使用研究综述 |
2.2.1 文献搜集 |
2.2.2 研究领域 |
2.2.2.1 城区绿道建设与使用者健身 |
2.2.2.2 绿道位置与使用行为 |
2.2.2.3 绿道使用者的细分 |
2.2.2.4 绿道使用者体验 |
2.2.2.5 绿道使用中的冲突 |
2.2.2.6 使用者中的少数民族 |
2.2.2.7 乡村绿道使用者 |
2.3 国内绿道使用研究综述 |
2.3.1 绿道使用者的行为与体验研究 |
2.3.2 绿道休闲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3.1.1 广州市绿道建设的历程 |
3.1.2 选择广州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 |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意义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研究法 |
3.4.2 绿道抽样调查方法 |
3.4.3 使用者抽样方法 |
3.4.3.1 调查方法 |
3.4.3.2 调查时间与问卷获取 |
3.4.3.3 调查内容 |
3.4.3.4 数据分析 |
3.4.4 归纳分析与比较分析法 |
3.5 技术路线 |
第4章 绿道使用者的行为与体验分析 |
4.1 受访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绿道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
4.2.1 决策阶段 |
4.2.2 使用阶段 |
4.2.3 综合分析 |
4.2.3.1 使用者人口学特征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4.2.3.2 游憩型绿道多功能实现的评估 |
4.2.3.3 绿道使用者的类型划分 |
4.2.3.4 使用行为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 绿道使用者体验满意度研究 |
4.3.1 绿道使用者的总体满意度 |
4.3.2 基于IPA方法的绿道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4.3.2.1 可靠性分析 |
4.3.2.2 使用者对绿道各评价项目的重要性评价 |
4.3.2.3 使用者对绿道各评价项目的满意度评价 |
4.3.2.4 基于IPA方法的绿道使用者体验满意度评价 |
4.3.3 各评价指标对使用者满意度的影响 |
4.4 绿道使用行为与体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研究 |
5.1 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支撑要素分析 |
5.1.1 适合绿道使用者开展多目的旅游行为 |
5.1.2 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
5.1.3 符合绿道规划和建设标准 |
5.1.4 地方社区支持和参与 |
5.1.5 具有长久的旅游吸引力 |
5.1.6 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 |
5.1.7 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 |
5.2 广州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
5.2.1 绿道的设施建设与使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
5.2.2 绿道连接度不足,安全监管尚待加强 |
5.3 广州市绿道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的对策研究 |
5.3.1 建设“三生绿道”,服务城市居民“慢生活”需求 |
5.3.2 建设“辐射绿道”,充分发挥乡村绿道“以藤结瓜”效应 |
5.3.3 建设“生态绿道”,全方位强化绿道的生态设服务功能 |
5.3.4 建设“平安绿道”,为绿道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
5.3.5 建设“智慧绿道”,实施“互联网+绿道”工程 |
5.3.6 建设“文化绿道”,发展岭南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 |
5.3.7 建设“宣教绿道”,积极培育和宣扬绿道文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实地调研图片 |
(8)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船籍港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理论与实际运用 |
2.1 我国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形势 |
2.1.1 水上事故数据分析 |
2.1.2 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
2.2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2.2.1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现状 |
2.2.2 水上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
2.2.3 综合评价方法运用 |
2.3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2.3.1 信息扩散模型概述 |
2.3.2 运用流程设计 |
2.3.3 实际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上安全管理机制研究 |
3.1 我国水上安全管理机制现状 |
3.1.1 水上安全管理机制概述 |
3.1.2 现行船舶管理机制分析 |
3.2 船籍港安全管理概述 |
3.2.1 船籍港管理定义 |
3.2.2 船籍港管理与船旗国管理的关系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船籍港安全管理机制研究 |
4.1 我国船籍港管理的现状 |
4.1.1 船籍港管理成效 |
4.1.2 船籍港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船籍港管理机制构建 |
4.2.1 总体架构 |
4.2.2 管理办法 |
4.3 本章总结 |
第5章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在船籍港管理中的运用 |
5.1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 |
5.1.1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概念 |
5.1.2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的运用——以东京备忘录NIR机制为例 |
5.2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的运用研究 |
5.2.1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5.2.2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的监管 |
5.2.3 公司安全绩效管理模型 |
5.2.4 算例 |
5.3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9)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章 H 海事局发展现状研究 |
2.1 H 海事局发展背景 |
2.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整体现状 |
2.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部环境 |
2.4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
第3章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定位 |
3.1 H 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 SWOT 分析 |
3.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定位选择 |
3.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定位支撑 |
第4章 基于战略导向的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
4.1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阶段 |
4.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理 |
第5章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保障 |
5.1 发挥局领导主导作用 |
5.2 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体系 |
5.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5.4 创新人才选拔、激励与使用机制 |
5.5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
5.6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监督机制 |
5.7 形成尊重人才的文化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的涵义与特征 |
一、 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的涵义 |
二、 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的特征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政府监管体制方面的研究 |
二、 电子政务应用于港航管理方面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综述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港航综合监管体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
第一节 嘉兴市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的现状 |
一、 基本情况 |
二、 港航综合监管内容 |
三、 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港航综合监管的核心 |
第二节 嘉兴市港航综合监管的绩效分析 |
一、 整合资源提升效能 |
二、 节能减排 |
三、 航运安全 |
四、 规范规费征收 |
五、 辅助决策 |
第三节 嘉兴市港航综合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 体制设计方面的问题 |
二、 机制运行方面的问题 |
第三章 国内港航监管体制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内港航监管体制的现状分析 |
一、 直属海事系统管理体制 |
二、 江苏省港航监管体制 |
三、 浙江省港航监管体制 |
第二节 三种监管体制的比较研究 |
一、 三种监管体制共同点 |
二、 三种监管体制区别 |
三、 直属海事系统管理体制优缺点 |
四、 可供借鉴之处 |
第四章 港航综合监管体制改革实施途径 |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港航管理体制 |
一、 全国海事一体化 |
二、 港口、航道设置可因地制宜 |
三、 船舶检验转为企业 |
四、 取消水路运输管理 |
第二节 科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
一、 发展电子政务要标准化 |
二、 构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绩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效能政府建设研究 ——以杭州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D]. 张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20
- [2]远洋船舶驾驶员情绪和工作负荷定量分析及人因失误关联性研究[D]. 范诗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IPA模型的哈素海景区游客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 赵瑾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4]海底油气管道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研究[D]. 耿凯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新形势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践探究 ——以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T为例[D]. 孟旭佳.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水上跑道侵入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模型研究[D]. 张攀科.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特征及其生态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绿道系统为例[D]. 赵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8]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船籍港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D]. 丁敏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9]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李硕.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港航综合监管体制研究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D]. 谭涌.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