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防止肝坏死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千振[1](2021)在《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是肝切除和肝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术后肝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未完全认识肝I/R损伤的发病机制,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干预药物,如何减轻肝I/R损伤是兽医和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特性。研究发现ADSCs通过旁分泌作用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且外泌体是旁分泌物质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发现ADSCs来源的外泌体(ADSCs derived exosomes,ADSCs-exo)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肌损伤、肺损伤、肾损伤中具有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功能,但在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理想的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试验模型: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肝缺血60 min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组(I60R+PH组)和肝缺血30min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组(I30R+PH组)。Sham组的大鼠仅暴露第一肝门,不阻断血供。I60R+PH组的大鼠肝中叶与肝左叶缺血60 min,并切除左外叶。I30R+PH组的大鼠肝中叶与肝左叶缺血30 min,并切除左外叶。再灌注6 h、24 h、72 h、168 h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肝功能、血常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Caspase活性及ATP含量的变化,进而优选出最佳模型组进行下一步试验。(2)探究ADSCs和ADSCs-exo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组(I30R+PH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组(ADSCs-exo组)。Sham组的大鼠仅暴露第一肝门,不阻断血供,术后即刻通过尾静脉注射600μL PBS。I30R+PH组、ADSCs组和ADSCs-exo组建立大鼠肝缺血30 min再灌注合并部分切除损伤模型,I30R+PH组术后即刻通过尾静脉注射600μL PBS,ADSCs组术后即刻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2×106个ADSCs的600μL PBS混合液,ADSCs-exo组术后即刻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100μg ADSCs-exo的600μL PBS混合液。再灌注24 h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及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ADSCs和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缺血时间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影响I60R+PH组与I30R+PH组相比,再灌注6 h和24 h ALT水平显着升高,再灌注6 h SOD与GSH-px活性显着降低,再灌注6 h Caspase-9活性与再灌注6 h、24 h Caspase-3活性显着升高,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变化不显着,ATP含量变化不显着;再灌注6 h和24 h肝组织病理损伤较大,可见肝细胞坏死,I60R+PH组肝细胞坏死程度高于I30R+PH组;表明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在再灌注24 h内较严重,肝缺血时间延长,肝损伤加重。由此可见,经过试验优化I30R+PH组为本实验的最佳模型。(2)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保护作用1)肝功能检测结果:I30R+PH组ALT、AST、TBIL、ALP、LDH水平显着升高。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ALT、AST、TBIL、ALP、LDH水平显着降低,促进肝功能的恢复。2)肝组织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I30R+PH组可见多处坏死灶,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严重肿胀;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边缘化聚集,线粒体明显肿胀,内质网严重扩张。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肿胀程度减轻,细胞核轻微皱缩,改善了线粒体损伤与内质网扩张程度。3)氧化应激水平检测结果:I30R+PH组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性显着降低,MDA、ROS含量显着升高。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肝组织中MDA、ROS含量显着降低。4)炎症指标检测结果:I30R+PH组血液中WBC、NE、LY数量显着增加,肝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着升高。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WBC数量显着减少,肝组织中促炎因子含量显着降低,抗炎因子含量显着升高。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I30R+PH组肝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多,促凋亡因子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ax、Caspase-9和Caspase-3 m RNA表达显着升高,抗凋亡因子Bcl-2 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肝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减少,并抑制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促进抗凋亡因子的表达。6)线粒体功能检测结果:I30R+PH组肝组织中ATP含量显着降低,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显着升高ATP含量。7)线粒体生物合成检测结果:I30R+PH组PGC-1α、Nrf1和Tfam 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PGC-1α、Nrf1和Tfam 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升高。8)线粒体动力学平衡检测结果:I30R+PH组Drp1、Fis1 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升高,Mfn1、Mfn2和Opa1 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Drp1、Fis1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降低,Mfn1和Opa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Mfn1、Mfn2和Op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9)内质网应激检测结果:I30R+PH组GRP78、p-PERK/PERK、ATF-6、p-IRE1α/IRE1α、p-e IF2α/e IF2α、ATF-4、CHOP、XBP1s、p-JNK/JNK、Cleaved Caspase-1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GRP78、ATF-6、IRE1α、ATF-4、CHOP、XBP1、JNK、Caspase-12 m RNA表达显着升高。ADSCs和ADSCs-exo干预后上述m RNA与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大鼠尾静脉注射ADSCs和ADSCs-exo能够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改善肝组织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促进肝功能的恢复。ADSCs与ADSCs-exo可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促进线粒体融合、抑制线粒体分裂、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因此,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及减轻内质网应激可为防治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提供新的策略。ADSCs-exo与ADSCs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表明ADSCs-exo可能是一种替代ADSCs治疗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安全有效的手段。
张英杰[2](2021)在《补肾活血汤联合β-磷酸钙陶瓷棒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文中研究指明
张荣[3](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李振源[4](2021)在《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采取随机对照法对罹患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ONFH)的患者进行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评价骨痹化瘀汤对Ⅰ、Ⅱ期瘀血型髓芯减压术后ONFH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旨为骨痹化瘀汤在临床中推广运用提供证据。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的确诊为ONFH患者。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ONFH患者61例,其中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30例予行髓芯减压术+预防感染(头孢唑啉钠)、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钠)、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及术后止痛(氯诺西康),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骨痹化瘀汤”治疗,疗程3个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部疼痛视觉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部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观察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以测评骨痹化瘀汤的有效性。结果:1.研究入组患者共61例,其中脱落1例(因未按时间返院复诊,经电话联系后确认患者不愿继续配合本研究),余6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髋、ARCO分期)经检验比较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患髋VAS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功能评分均有提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期间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ONFH患者的近期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髋部疼痛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延缓病情向Ⅲ、Ⅳ期演化。
郭雪峰[5](2021)在《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直观量化依据;2.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探究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具体药理作用机制;3.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补正续骨丸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二科收治的78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限为2018年09月至2019年10月,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要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口服,观察组给予补正续骨丸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SF-36评分、髋关节影像学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BATMAN-TCM分析工具检索补正续骨丸的活性化合物与预测靶点,选择Dig See数据库、OMIM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靶点进行预测,利用Draw Venn Diagram筛选得到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核心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7.1构建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化合物—疾病—靶点调控网络,基于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3.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疗效机制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补正续骨丸低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补正续骨丸中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补正续骨丸高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组12只。通过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脂多糖制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二次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西药对照组0.9mg/kg阿仑膦酸钠片混悬液每日一次灌胃,中药低剂量组0.045g/kg补正续骨丸混悬液每日二次灌胃,中药中剂量组0.09g/kg补正续骨丸每日二次灌胃,中药高剂量组0.18g/kg补正续骨丸混悬液每日二次灌胃,连续灌胃12周后采集大鼠血清并取出双侧股骨头,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结果:1.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ARCO分期、患病部位等方面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与临床特征资料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达79.49%(31/39)明显高于对照组[56.41%(2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评分的上升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于VAS评分的下降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髋关节影像学指标结果有效率达84.62%(33/39)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2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56%(1/3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7.69%(3/3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通过BATMAN-TCM分析工具检索得到补正续骨丸活性化合物75种,活性化合物对应靶点548个;通过检索Dig See、OMIM、Gene Cards 3个疾病靶点数据库,最终纳入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相关靶点427个。利用Draw Venn Diagram将548个补正续骨丸活性化合物对应靶点与427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并将其上传至STRING数据库以构建PPI网络,最终筛选到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30个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7.1构建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化合物—疾病—靶点调控网络可知,21个核心靶点能与不少于两个活性化合物相连接,41个活性化合物能与不少于两个核心靶点相连接。利用DAVID 6.8对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30个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可知功能途径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脂质反应、类固醇激素反应、细胞增殖调节、活性氧代谢过程、内膜系统、线粒体、细胞器等方面。利用DAVID 6.8对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30个核心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知通路途径主要涉及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GF-β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方面。3.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疗效机制研究各组大鼠股骨头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空白组可见骨小梁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排列规则,且骨小梁内空骨陷窝出现较少,软骨层较为坚厚,脂肪空泡较为少见;模型组可见骨小梁结构出现明显稀疏变细、排列极为散乱、连续性中断,且部分骨小梁出现坏死,骨小梁内出现大量空骨陷窝,软骨层较为薄弱,脂肪细胞数量形态明显增多增大或者相互融合后形成大片的脂肪空泡;西药对照组可见骨小梁结构稍显变细,排列尚为规则,偶有中断发生,骨小梁内出现空骨陷窝,软骨层相对较为坚厚,脂肪细胞存在堆积现象,脂肪空泡较为多见;中药低剂量组可见骨小梁结构略变细、排列较为散乱、部分中断,骨小梁内可见空骨陷窝增多,软骨层较为薄弱,脂肪空泡多见;中药中剂量组可见骨小梁结构变细,排列尚为规则,偶有中断发生,骨小梁内出现空骨陷窝,软骨层相对较为坚厚,脂肪细胞存在堆积现象,脂肪空泡较为多见;中药高剂量组可见骨小梁较为完整、排列尚规则,骨小梁内可见空骨陷窝,软骨层相对较厚,存在脂肪空泡。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率显着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率显着降低(P<0.01)。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西药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股骨头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股骨头组织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股骨头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论:1.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功能、缓解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疼痛症状、提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2.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并验证了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体方向调节的作用特点,预测得到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过程可能是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潜在作用机制。3.补正续骨丸可显着改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模型股骨头病理学形态与降低空骨陷窝率,下调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模型血清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和股骨头组织TLR4、MyD88、NF-κB p65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则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进而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发挥防治作用。
杨洁珂[6](2021)在《原儿茶醛抑制lncRNA9884介导的炎症以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SR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已经成为引起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根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SRDS)2019年的年报,目前CKD在全球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14.5%,其中每100名患者中就有三分之二的病人会发展为不可逆的肾功能衰竭,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然而目前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手段较为局限,口服药物和替代治疗方法的选择面都很狭窄,且费用昂贵,亟需开发新药或者新的治疗手段来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并有效缓解疾病的进展。长久以来,我国多年来的深厚中医文化底蕴沉淀出了许多对于慢性肾病有效的经方,但因其中药成分繁多,治疗机制复杂难辨,难以形成国际认可并统一的治疗准则。亟待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小分子成分并探索研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单侧输尿管阻塞(UUO)诱导的小鼠体内纤维化及炎症的模型和体外提取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使用TGF-β1诱导刺激纤维化以及IL-1β诱导刺激炎症模型,使用血清肾功能检测、组织切片病理染色、Western Blot、Real-time PCR、ELISA、CCK8毒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过表达质粒等实验方法和指标,旨在探讨中草药丹参的主要单体成分原儿茶醛(PCA)治疗梗阻性肾病的作用,以及调控lnc RNA9884(LRNA9884)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建立体内SPF级C57BL/6小鼠的梗阻性肾病UUO模型,30只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梗阻性肾病模型组(UUO组)、低剂量原儿茶醛治疗组(10 mg/kg/d PCA,UUO+PCA 10)和高剂量原儿茶醛治疗组(40 mg/kg/d PCA,UUO+PCA 40)。PCA治疗组手术前腹腔注射给药一次,之后连续注射7天,每日一次,其余各组小鼠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7日之后,麻醉小鼠心脏采血并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处理肾脏用于开展实验。检测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肾功能指标,组织切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情况;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或者蛋白印迹,realtime-PCR检测α-SMA、Fibronectin、Smad3、NF-κB、Collagen I及MCP-1、i NOS、COX-2、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利用realtime-PCR检测LRNA9884表达情况;ELISA测定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分泌情况。在体外利用TECs分别建立IL-1β刺激诱导的细胞炎症模型和TGF-β1刺激诱导的细胞纤维化模型,并同时予以PCA不同浓度治疗组(20μM,40μM,80μM)一同处理24小时后,收集细胞上清和细胞,并及时提取蛋白、RNA冻存用于后续的实验。免疫荧光染色近端肾小管标志物AQP1、CK18以检测所提取TECs细胞纯度;CCK-8检测不同浓度PCA干预后的细胞活力并筛选出适宜浓度作为体外治疗的剂量;利用蛋白印迹,realtime-PCR实验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Fibronectin,Collagen I,Smad3,NF-κB及MCP-1,i NOS,COX2,TNF-α和IL-6的表达;通过realtime-PCR检测各组细胞中LRNA9884的表达情况;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情况;进一步通过体外转染pc DNA3.1-LRNA9884质粒在TECs中过表达LRNA9884,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检测结果以及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情况我们发现予以PCA治疗可部分逆转UUO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及纤维化代表指标α-SMA,Fibronectin,Collagen I蛋白和m RNA水平realtime-PCR检测发现予以PCA治疗可显着减轻UUO所引起的纤维沉积。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印迹,realtime-PCR以及ELISA检测发现PCA干预后在蛋白和m RNA水平上均降低了UUO所引起的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进一步检测发现PCA降低了NF-κB和Smad3通路的活化以及LRNA9884的表达。根据CCK-8检测结果筛选出药物适宜治疗浓度(20μM,40μM,80μM),通过蛋白印迹,realtime-PCR检测发现PCA可以抑制IL-1β诱导的TECs中i NOS、COX2、MCP-1、TNF-α、IL-6、IL-1β促炎细胞因子在蛋白和m RNA水平上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发现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同样被PCA干预后抑制。蛋白印迹检测进一步发现磷酸化的NF-κB激活受到抑制,realtime-PCR检测发现LRNA9884的表达在PCA干预后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结果提示我们PCA的抗炎作用于调控LRNA9884有着密切关系。进一步通过转染pc DNA3.1-LRNA9884质粒在TECs中过表达LRNA9884时,上述指标在蛋白和m 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显着逆转,表明PCA的确可通过介导LRNA9884/MCP-1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使用PCA干预TGF-β1刺激的TECs,我们发现PCA能抑制TGF-β1诱导的纤维化模型中磷酸化的Smad3的活化,在蛋白和m RNA水平上均减轻纤维相关指标α-SMA,Fibronectin,Collagen I的表达,从而阻止上皮-间质转化(EMT)。结论:1.原儿茶醛可改善UUO小鼠肾功能损害,减轻肾小管的坏死。2.原儿茶醛在体内外均可抑制小鼠肾脏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和促炎因子的浸润。3.原儿茶醛可通过下调LRNA9884/MCP-1信号途径减轻炎症以改善肾间质纤维化。总之,原儿茶醛可通过抑制LRNA9884和NFκB信号途径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减轻阻塞性肾病的纤维化,研究结果为PCA在未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李宗洋[7](2021)在《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蚀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蚀痰湿证)效果的临床观察,为临床上治疗本病、缓解临床症状提供一种新颖且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同时由于SANFH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考虑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参与其发生及发展机制,临床上应加以重视,为临床对于本病的防治作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将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医手法联合口服温胆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温胆汤加减,治疗时间均为3个疗程。评分方面,收集治疗开始时及治疗开始后30天、60天、90天及全部疗程结束后3个月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理化检查方面,收集治疗开始时及全部疗程结束后共2次血脂常规结果;影像学方面,收集治疗开始时及全部疗程结束后共2次髋部X线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的各项评分中,组内及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三项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及各时间节点(P<0.05);血脂水平方面,两组数据在治疗前后组内数据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方面,两组股骨头塌陷程度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患者三项评分方面有一定积极影响,且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佳。在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预防股骨头进一步塌陷上,两组治疗也均有不同效果。结论:中医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在治疗SANFH上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肢疼痛程度、增大患肢活动度,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治疗组全部疗程结束后血脂水平及股骨头塌陷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过健脾祛湿、补肝益肾的方式治疗SANFH,在临床上改善患者患肢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的同时,对于血脂及影像学方面,也得到了改善。
吴婷[8](2021)在《青钱柳多糖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认为肝脏作为哺乳动物最大的代谢器官,在维持体内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酒精、药物、重金属和环境毒物可导致肝脏损伤,破坏身体功能,导致公共健康的严重后果。目前治疗肝脏的药物的副作用多,疗效有限。因此,寻找一种天然产物来预防化学物质引起的肝脏应激损伤迫在眉睫。青钱柳(C.paliurus)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几个省份,被列为双子叶植物胡桃科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青钱柳多糖(CP)是一种主要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和半乳糖组成的蛋白多糖。之前的研究显示CP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糖尿病、抗肥胖、抗氧化、抗炎、保肝和免疫调节作用等。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典型的环境毒物,常被用于建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动物模型。其造成机体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诱发肝脏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两种主要途径。本文首先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探究CP的体外对细胞的抗氧化应激损伤所用,之后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探究其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并基于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CP对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了100μg/m L,200μg/m L,400μg/m L浓度的CP对小鼠NCTC-1469肝脏细胞进行处理,后用过氧化氢进行氧化损伤处理,结果显示多糖组细胞活力显着高于模型组,且经不同浓度CP处理后的细胞中GSH-Px酶活力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些结果说明提前采用CP处理小鼠肝脏细胞,能够提高细胞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体现在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下降上。2.采用50 mg/kg b.w(CPL),100 mg/kg b.w(CPM),200 mg/kg b.w(CPH)浓度的CP对雄性昆明小鼠进行连续灌胃,在末次灌胃后的一个小时开始对模型组(MC),多糖组和阳性组(PC)小鼠进行CCl4处理,肝功能指标数据(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及肝脏病理学(H&E染色)结果显示CP处理组小鼠相比模型组的小鼠肝损伤程度以及肝功能呈现出显着恢复效果。此外CP还显着恢复了四氯化碳诱导产生了小鼠肝脏氧化及炎症损伤程度,主要体现在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炎症因子(NO,TNF-α,IL-1β,COX-2,i NOS)在小鼠肝脏中表达含量下降。这些结果说明CP能够通过减轻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肝脏中氧化损伤及炎症损伤程度,进而发挥保肝活性。3.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对小鼠肝脏内炎症调控机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四氯化碳处理组小鼠肝脏中TLR4的表达以及MAPK中三个亚激酶(JNK,ERK,p38)的磷酸化量均显着升高。而CP处理的三个组小鼠的肝脏中TLR4呈现出抑制的状态,而p-JNK/JNK,p-ERK/ERK,p-p38/p38也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与CP浓度呈现出负相关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CP能够有效的缓解四氯化碳诱导引起的小鼠肝脏中TLR4/MAPK信号通路的上调,从而缓解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炎症损伤,TLR4/MAPK信号通路为CP治疗肝脏损伤中的关键调控通路。4.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气相色谱分析对正常组,模型组以及高剂量CP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内容物中的四种主要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正常组均显示出显着差异,而CPH组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相对模型组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通过分析肠道内菌群的α和β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和CPH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CPH组群落在向正常组变化靠近。肠道菌群组成成分分析及LEf Se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的CP对一些特定的肠道菌属呈现出显着性的调控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CP治疗肝损伤发挥关键作用。
叶倩伶[9](2021)在《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动物模型,观察补阳解毒化瘀颗粒(Buyang Jiedu Huayu granule,BYGDHY)对慢性肝衰竭肝脏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研究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在慢性肝衰竭中的表达,并从Gab1-Akt-eNOS信号通路的蛋白基因含量变化探讨补阳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肝衰竭的影响及其关联,揭示其可能的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慢性肝衰竭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70只,雄性,体重180-250g,适应性喂养一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补阳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组(BYGDHY),eNOS信号通路抑制剂+补阳解毒化瘀颗粒(L-NAME+BYGDHY)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大鼠10只,其余每组大鼠20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溶液(CCL4:橄榄油=1:1配比)2.0ml/kg持续腹腔注射8周,后以1.5ml/kg腹腔注射至第10周。成模后BYJDHY治疗组及L-NAME+BYGDHY干预组均予以补阳解毒化瘀颗粒18.9g/(kg·d)灌胃干预2周,L-NAME+BYGDHY干预组再予以L-NAME 8mg/(kg·d)腹腔注射干预一周。同时,每隔3天腹腔注射CCL4植物油溶液1.5ml/kg维持CLF模型时效性。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代替。造模及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监测大鼠体重、腹围变化。用药结束48h后截取血液,剖取肝脏。HE及Masson染色后用光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的水平及肝组织NO、ET-1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较实验前无明显区别。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中药组大鼠、抑制剂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毛色暗黄,光泽度降低,并且部分毛发脱落。运动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较迟钝,喜蜷卧,形体消瘦,腹部胀大,腹水明显,精神出现不同程度的萎靡,进食量减少,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尿黄,部分大鼠有血尿、皮肤病、脓肿等症状。其中,中药组在10周后大鼠饮食、活动、精神等方面较模型组有所改善。(2)体重变化:实验开始前的初始体重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实验后,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药组及抑制剂组比较,体重升高幅度大(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升高幅度大(P<0.05)。前四周各组大鼠体重增幅差异大致相同,第五周后对照组大鼠每周体重较其余组增加明显,其余三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对比对照组。10周后随着中药治疗干预后,与同期模型组大鼠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提高。(3)腹围变化:实验开始前的各组初始腹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腹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比较,腹围较小(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抑制剂组比较,腹围较大(P<0.05)。(4)肝组织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无异型,未见核分裂像,无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淤胆,无明显肝血窦炎细胞浸润,汇管区无淋巴细胞浸润,胆管细胞未见明显损伤,病理变化分级为0级。模型组大鼠肝小叶显着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大部分被假小叶替代,假小叶内炎细胞弥漫性浸润,肝血窦及肝内小血管扩张充血,明显水肿,肝细胞排列紊乱,广泛点状坏死,病理变化分级为6级。抑制剂组大鼠肝细胞不同程度浊肿,少量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中央静脉纤维化,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假小叶形成,病理变化分级5级。中药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得到一定改善,肝纤维化、肝变性、肝坏死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病理变化分级4级。(5)血清生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ALB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TBIL低于抑制剂组(P<0.05);中药组ALB高于抑制剂组(P<0.05)。(6)NO/ET-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NO、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NO、ET-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NO水平高于抑制剂组(P<0.05)。(7)RT-PCR: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eNOS、Gab1、Akt 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组织eN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高于抑制剂组(P<0.05)。(8)WB: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eNOS、Gab1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抑制剂组肝组织Akt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含量均高于抑制剂组(P<0.05)。结论:(1)四氯化碳可成功构建慢性肝衰竭模型。(2)补阳解毒化瘀颗粒调节慢性肝衰竭大鼠血管活性物质NO、ET-1浓度,缓解肝脏缺氧状态。其改善慢性肝衰竭大鼠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Gab1-Akt-eNOS信号通路,减少肝脏病理性血管生成,维持有效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
孙童[10](2021)在《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尿酸性肾病(uric acid nephropathy,UAN)又称高尿酸血症肾病、痛风肾病,是指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晶体沉积于远端小管或集合管管腔所致的肾脏损害。按照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以及尿酸结石三种类型[1]。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和痛风是导致肾脏损害的常见原因之一。并且有研究表明[2]40%以上痛风患者可以发展为慢性肾脏病,而将近有50%的患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尸检发现79%~99%的痛风患者都有尿酸性肾病[3]。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条件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HUA患者已经达到将近1.2亿[4],该数据是我国10年前HUA患病率的10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是决定其预后转归的主要危险因素[5]。因此,加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预防及治疗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尿酸性肾病的治疗及发病机制尚未得到统一认识,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扩大样本量来研究尿酸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以期能够为尿酸性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客观准确分析和评价中药在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中关于疗效及安全性的问题,为今后在临床实际治疗操作中做出可靠的系统评价证据。研究方法:为避免研究的重复性及报告偏差,本研究在文献检索前于Prospero平台完成注册。注册完成后全面检索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包括:(1)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g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 以及 Cochrane liabrary 数据库。依据在Prospero平台注册时制定的检索策略广泛全面的检索有关中药或中西医结合(试验组)对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CT)。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到Noteexpress文献处理软件中,再结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严格仔细地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研究。对最终纳入的研究依据Coc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出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指标和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对本研究的各项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产生的相应结果进行科学的方法学、医学以及伦理学上的详细解释和讨论。最终得出本篇论文的结果,即中医药治疗尿酸性肾病是否有疗效,其疗效水平如何,具体指标缓解如何,并为以后的临床实际操作做出详细的可靠的决策证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文献74篇,均为中文文献,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共纳入患者5507名,其中试验组2759名,对照组2748名,男:女≈3:1。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30,95%CI(1.26,1.33),z=17.28,P<0.00001]纳入的74篇研究全部报告了血尿酸(SUA)的结果,合并结果示:试验组降低 SUA 水平优于对照组[MD=-38.81,95%CI(-49.01,-28.62),z=7.46,P<0.00001],但异质性大(I2=96%),故根据试验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示:单用中药降低SUA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不显着[MD=-7.2,95%CI(-18.42,4.01),Z=1.26,P=0.21]。而中药联合西药降低SUA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MD=-45.71,95%CI(-56.16,-35.26),Z=8.57,P<0.00001]。共有 70 项研究报告了血肌酐(SCr),依据各对照组阳性药物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对照组阳性药物为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时,试验组降低SCr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阳性药物为氯沙坦钾时,试验组降低SCr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18篇研究报告了中医症候积分,但异质性严重(I2=96%),根据参考标准不同进行亚组分析,8篇中医症候积分参照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1.23,95%CI(-2.25,-2.0),Z=2.34,P=0.02];5 篇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颁布的《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2.35,95%CI(-3.88,-0.81),Z=2.99,P=0.003];5篇未标明出处或未提参考标准或两种参考标准结合使用,合并结果示试验组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相比对照组差异性显着[MD=-1.35,95%CI(-2.37,-0.32),Z=2.58,P=0.01]。共有 48 篇研究报告了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UTP)的结果,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当对照组阳性药物为别嘌醇、非布司他、氯沙坦钾时,试验组降低24-UTP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阳性药物为苯溴马隆时,试验组降低24-UTP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63篇报告了尿素氮(BUN)的结果,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12=94%),试验组降低BUN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1.95,95%CI(-2.29,-1.62),Z=11.41,P<0.00001]。共有 20 篇报告了尿 β2-微球蛋白(β2-MG)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94%),试验组降低尿β2-MG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29,95%CI(-0.36,-0.22),z=7.62,P<0.00001]。共有 16 篇报告了血β2-MG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95%),试验组降低血β2-MG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1.06,95%CI(-1.38,-0.75),Z=6.63,P<0.00001]。共有 6 篇报告了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I2=0%),试验组提高eGFR 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8.45,95%CI(6.47,10.44),z=8.34,P<0.00001]。共有 6篇报告了血清胱抑素-C(Cys-C)的结果,合并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严重(I2=78%),试验组降低 Cys-C 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19,95%CI(-0.34,-0.04),Z=2.43,P=0.02]。共有30项研究报告了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合并结果示同质性较好(I2=22%),试验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治疗组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尿酸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血尿酸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单纯中药治疗降低血尿酸与单纯西药治疗无显着差异。在降低24-UTP、SCr、BUN、尿/血β2-MG、Cys-C,提高eGFR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好。但对照组阳性药物为氯沙坦钾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降低SCr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对照组阳性药物为苯溴马隆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降低24-UTP无显着差异。中药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且中药不良反应较低。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纳入的大多数文献存在异质性且RCT设计的方法亦有缺陷,因此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双盲设计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二、丹参防止肝坏死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防止肝坏死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述 |
1.1.1 肝I/R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概况 |
1.1.2 肝I/R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
1.1.3 肝I/R损伤的保护措施 |
1.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1.2.1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
1.2.2 ADSCs的优势 |
1.2.3 ADSCs安全性问题 |
1.2.4 ADSCs治疗的作用机制 |
1.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
1.3.1 ADSCs-exo的生物学特征 |
1.3.2 ADSCs-exo的生物学功能 |
1.3.3 ADSCs-exo的分离提取与保存方法 |
1.3.4 ADSCs-exo的应用研究 |
1.4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器材 |
2.2.1 常规手术器械 |
2.2.2 手术耗材及麻醉设备 |
2.2.3 主要仪器 |
2.3 试验药品及试剂 |
2.4 ADSCs及 ADSCs-exo的分离与鉴定 |
2.4.1 ADSCs的分离培养 |
2.4.2 ADSCs的鉴定 |
2.4.3 ADSCs-exo的提取 |
2.4.4 ADSCs-exo的蛋白浓度测定 |
2.4.5 ADSCs-exo的鉴定 |
2.5 试验动物分组及样本采集 |
2.5.1 缺血时间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影响 |
2.5.2 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保护作用 |
2.6 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模型的建立 |
2.6.1 术前准备 |
2.6.2 手术过程 |
2.6.3 术后护理 |
2.7 检测内容和方法 |
2.7.1 肝功能水平的变化 |
2.7.2 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
2.7.3 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
2.7.4 肝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 |
2.7.5 肝组织中ATP含量的变化 |
2.7.6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2.7.7 肝细胞凋亡水平的检测 |
2.7.8 肝脏线粒体生物合成的检测 |
2.7.9 肝脏线粒体动力学的检测 |
2.7.10 肝脏ERS水平的检测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缺血时间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的影响 |
3.1.1 手术结果 |
3.1.2 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
3.1.3 肝组织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
3.1.4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
3.1.5 肝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
3.1.6 肝组织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 |
3.1.7 肝组织Caspase活性的变化 |
3.1.8 肝组织ATP含量的变化 |
3.2 ADSCs与 ADSCs-exo的鉴定 |
3.2.1 ADSCs的形态学观察 |
3.2.2 ADSCs的鉴定 |
3.2.3 ADSCs-exo的鉴定 |
3.3 ADSCs-exo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4 ADSCs-exo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5 ADSCs-exo对肝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5.1 肝组织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检测结果 |
3.5.2 肝组织ROS检测结果 |
3.6 ADSCs-exo对肝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
3.7 ADSCs-exo对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
3.7.1 ADSCs-exo对肝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
3.7.2 ADSCs-exo对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3.8 ADSCs-exo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1 肝组织TUNEL染色结果 |
3.8.2 凋亡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
3.8.3 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
3.9 ADSCs-exo对肝组织ATP含量的影响 |
3.10 ADSCs-exo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
3.10.1 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
3.10.2 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
3.11 ADSCs-exo对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
3.11.1 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调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
3.11.2 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调控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3.12 ADSCs-exo对 ERS的影响 |
3.12.1 ERS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
3.12.2 ERS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建立及最佳缺血时间选择依据 |
4.2 ADSCs-exo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 ADSCs-exo对肝脏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
4.4 ADSCs-exo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4.5 ADSCs-exo对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 |
4.6 ADSCs-exo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7 ADSCs-exo对肝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4.8 ADSCs-exo对肝脏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
4.9 ADSCs-exo对肝脏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
4.10 ADSCs-exo对肝脏ERS的影响 |
4.11 ADSCs-exo在肝损伤中应用前景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
2. 影像学检查 |
3. 血清学 |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肝脏的结构 |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 |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6 研究方法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
3 观察指标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ONFH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 ONFH的中医药治疗 |
2.1 非药物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3 ONFH的西医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4 “骨痹化瘀汤”组方分析 |
4.1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
4.2 组方诸药的中医认识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髋部疼痛程度分析 |
5.2 髋关节功能分析 |
5.3 髋部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股骨头坏死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疗效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原儿茶醛抑制lncRNA9884介导的炎症以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原儿茶醛对小鼠慢性梗阻性肾脏疾病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试剂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处理应用 |
结果 |
1.原儿茶醛对梗阻性肾病小鼠肾脏外观及功能的影响 |
2.原儿茶醛改善梗阻性肾病小鼠肾脏结构变化 |
3.原儿茶醛对梗阻性肾病小鼠肾脏上皮-间质转化所导致纤维化的作用 |
4.原儿茶醛对梗阻性肾病激活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
5.原儿茶醛改善梗阻性肾病小鼠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 |
6.原儿茶醛改善梗阻性肾病小鼠促炎细胞因子的m RNA表达 |
7.原儿茶醛可参与调节NF-κB和 Smad3 信号途径 |
8.原儿茶醛可抑制梗阻性肾病小鼠中LRNA9884 的表达 |
第二部分:原儿茶醛分别在IL-1β诱导的炎症和TGF-β1 诱导的纤维化微环境中对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细胞培养 |
2.实验试剂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处理应用 |
结果 |
1.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鉴定 |
2.原儿茶醛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干预浓度筛选 |
3.原儿茶醛改善了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蛋白表达 |
4.原儿茶醛改善了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促炎因子和LRNA9884的mRNA表达 |
5.原儿茶醛对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
6.过表达LRNA9884 阻碍了PCA在 IL-1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抗炎作用 |
7.原儿茶醛抑制了TGF-β1 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蚀痰湿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中医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蚀痰湿证)的临床观察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与安全性分析 |
4.统计学方法 |
5.技术路线 |
6.研究结果 |
7.分析 |
8.不足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青钱柳多糖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急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
1.1.1 病毒致肝损伤 |
1.1.2 药物致肝损伤 |
1.1.3 化学品致肝损伤 |
1.1.4 其他因素致肝损伤 |
1.2 多糖保护肝脏损伤研究进展 |
1.2.1 多糖保肝活性研究现状 |
1.2.2 多糖急性肝损伤保护机制 |
1.3 青钱柳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青钱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3.2 青钱柳多糖的抗炎活性 |
1.3.3 青钱柳多糖的益生活性 |
1.4 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4.1 选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青钱柳多糖对小鼠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青钱柳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
2.3.2 细胞培养 |
2.3.3 细胞毒性测定 |
2.3.4 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损伤最佳浓度测定 |
2.3.5 CCK-8 法测定细胞增值活性 |
2.3.6 青钱柳多糖对细胞分泌GSH-Px和 MDA的影响 |
2.3.7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细胞毒性测定 |
2.4.2 过氧化氢浓度对NCTC-1469 细胞的影响 |
2.4.3 CP对 H_2O_2诱导的NCTC-1469 细胞损伤的影响 |
2.4.4 CP对细胞内MDA含量影响 |
2.4.5 CP对细胞内GSH-Px酶活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青钱柳多糖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青钱柳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
3.3.2 老鼠培养 |
3.3.3 四氯化碳造模剂量选择 |
3.3.4 小鼠的多糖喂养与干预 |
3.3.5 血清参数测定 |
3.3.6 肝脏CYP2E1 蛋白表达量测定 |
3.3.7 组织中SOD、GSH-Px酶活及MDA含量测定 |
3.3.8 组织病理学分析 |
3.3.9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肝脏损伤 |
3.4.2 体重及脏器指数结果 |
3.4.3 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3.4.4 肝脏中CYP2E1酶 |
3.4.5 肝脏中SOD酶和GSH-Px酶活性 |
3.4.6 肝脏中MDA含量变化 |
3.4.7 病理学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青钱柳多糖通过调节TLR4-MAPK信号通路缓解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脏炎症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实验 |
4.3.2 TNF-α和 IL-1β的测定 |
4.3.3 NO含量测定 |
4.3.4 蛋白印迹分析 |
4.3.5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NO含量变化 |
4.4.2 TNF-α和 IL-1β |
4.4.3 i NOS和 COX-2 |
4.4.4 TLR4-MAPK信号通路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青钱柳多糖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设计 |
5.3.2 SCFAs含量测定 |
5.3.3 16S rRNA肠道菌群基因测序 |
5.3.4 16S rRNA肠道菌群测序结果分析 |
5.3.5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短链脂肪酸含量 |
5.4.2 肠道微生物群α和β多样性分析 |
5.4.3 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分析 |
5.4.4 差异物种分析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已发表论文 |
获得奖励 |
(9)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慢性肝衰竭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2.慢性肝衰竭现代医学的认识 |
3.微循环障碍与慢性肝衰竭的联系 |
3.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研究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1.2.2 补阳解毒化瘀颗粒质控 |
1.2.3 中药给药剂量及方法 |
1.2.4 eNOS抑制剂(L-NAME)的制备及给药 |
1.2.5 标本采集与保存 |
1.3 研究指标检测 |
1.3.1 一般情况 |
1.3.2 体重监测 |
1.3.3 腹围测量 |
1.3.4 HE染色及Masson染色方法 |
1.3.5 ELISA检测血清ALT、AST、TBIL、ALB的水平,肝组织NO、ET-1的含量 |
1.3.6 RT-PCR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 |
1.3.7 WB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腹围变化 |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比较 |
2.5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 |
2.6 各组大鼠肝组织NO,ET-1 含量 |
2.7 各组大鼠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 |
2.8 各组大鼠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 |
3.讨论 |
3.1 慢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 NO、ET-1 的浓度变化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 |
3.3 Gab1-Akt-eNOS信号通路在慢性肝衰竭微循环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3.4 补阳解毒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机制 |
3.5 本实验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尿酸性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实验室检查 |
5 诊断标准 |
6.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对尿酸性肾病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证型分布 |
4. 中医药治疗 |
5. 导师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研究方法 |
1.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
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文献选择和质量评价 |
4. 资料提取和偏倚分析 |
5. 资料分析 |
二、研究结果 |
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RCT的偏倚评价 |
4. 结局指标 |
三、讨论 |
1. 临床总有效率 |
2. SUA |
3. 中医症候积分 |
4. 肾功能 |
5. 安全性 |
6. 偏倚分析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
附录2 |
四、丹参防止肝坏死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DSCs-exo对大鼠肝I/R合并部分切除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千振.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补肾活血汤联合β-磷酸钙陶瓷棒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D]. 张英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4]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D]. 李振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补正续骨丸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实验研究[D]. 郭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6]原儿茶醛抑制lncRNA9884介导的炎症以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研究[D]. 杨洁珂.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手法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蚀痰湿证)的临床研究[D]. 李宗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青钱柳多糖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D]. 吴婷. 南昌大学, 2021
- [9]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D]. 叶倩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Meta分析[D]. 孙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