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浄化系统安装接力风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国,彭俊超,皮忠斌[1](2021)在《锌精矿流态化焙烧系统风机稳定性提升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某厂长期以来的高温风机轴瓦反复性损伤问题和鼓风机信号跳变导致保护连锁跳机问题,对焙烧系统所属的关键设备高温风机和鼓风机进行优化改造:通过增加信号隔离器、完善信号电缆接地、优化PLC信号滤波程序,稳定了高温风机变频器输出频率;通过校正传感器、更换传感器延长线、增设信号隔离装置等措施,使鼓风机维持在稳定的运行状态。通过LabView软件接入NI分析仪对改进后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验证,证明改造措施有效提升了设备稳定性,减少了设备非计划性停机,保证了系统稳定运行。
武志峰[2](2021)在《分布式电源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以及与电力体制改革深度融合的新形势下,广泛开发和推广分布式发电能源,高效的开展能源结构的调整将是未来世界范围内能源行业发展和研究的重点,在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发展应用下,其所带来的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解决分布式电源和主网间的协调问题,发配售一体化系统应运而生。针对发配售一体化系统的整体经济性,提出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方法俨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对规模发展下分布式电源的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方法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剖析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等发配售一体化系统中所涉及的各类经济成本的组成,并将环境治理成本量化纳入经济性目标,基于每个分布式电源和整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实际运行范围,需考虑供需侧电功率平衡、各分布式电源出力、以及储能充放电状态等电能约束,建立发配售一体化系统日前多目标综合成本经济模型,其次,综合考虑整个系统中可控式分布式电源如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和不可控式分布式电源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结合储能装置等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使用性能,给出各类分布式电源的数学出力模型。然后,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各项求解算法优劣性的分析对比,发现粒子群算法相对其他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寻优能力更强的优势,确定其作为求解系统运营优化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于系统求解,兼顾发电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以综合成本经济模型为目标函数不断迭代更新给出的各个时间段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功率,寻找系统内经济运营的最优出力方案,达到全局最优的目的。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基于不同的气候背景和负荷差异进行仿真分析,以不同的发电经济成本、环境治理成本权重组合下的综合目标函数为手段设置不同的场景开展对比,给出了不同场景的分布式电源优化出力结果,验证所建立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配售一体化系统作为连接传统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的中间枢纽,通过对其运营优化的研究,可为规模化发展分布式电源提供理论应用基础,同时帮助国家新电改政策下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下运营发配售一体化业务明确发展方向。
刘荔,周浩,林波荣,余娟[3](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20年6月18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过831万例,死亡超过44万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788713517396024&wfr=spider&for=pc).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被称为"二战"后人类社会的最大挑战(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20-04-07/doc-iimxxsth4150618.shtml).相比于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暴发,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初步得到有效抑制,境外疫情输入和无症状感染控制成为工作重点,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恢复正常.然而,
曹汝俊,董木森,曾庆晔,赵来芝[4](2021)在《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祥光铜业从建设初期至今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全厂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对生产废水循环利用和梯度利用,最终实现了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在烟气治理方面,遵循分而治之的思路,根据各工序产出的烟气性质不同,对烟气处理系统不断优化,采用布袋除尘、高温陶瓷膜除尘、湿法洗涤除尘、高浓度SO2制酸、钠碱法脱硫、离子液脱硫、双氧水脱硫、低温氧化脱硝等除尘、脱硫、脱硝烟气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烟尘和硫资源的利用率。烟气经处理后,尾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稳定达到了含尘(ρ)在10 mg/m3以下,ρ(SO2)在100 mg/m3以下,ρ(NOx)在100 mg/m3以下。在无组织排放控制方面,祥光铜业经过长时间的排查治理和技术改造,无组织排放达到可控状态。
胡耀洲[5](2019)在《长大隧道施工期负离子系统除尘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公路隧道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长大隧道施工时排出粉尘等高浓度污染物需风量大,污染物在隧道中随风扩散,蔓延范围广,停留时间长。传统的压入式通风除尘效率低,施工人员作业环境差,粉尘浓度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高效率降除施工期隧道烟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难题。在前人负离子除尘研究中,初步确定了除尘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对扩散荷电和综合荷电效应下的分级除尘效率和有效作用粒径等问题尚未研究,系统电压等参数尚需进行优化。本文依托陕西省坪坎-汉中段石门隧道工程,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负离子净化系统的除尘效率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施工期隧道通风除尘的调研,阐述了粉尘的产生原因和理化特性;对比负离子除尘技术与传统除尘方法的异同,探讨负离子的荷电机理、除尘特性及其高效净化的特点,得出影响负离子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负离子扩散荷电和场致荷电的两种机理。(2)利用研发的负离子系统进行现场试验,得到负离子系统开启前后总尘、PM10和PM2.5的浓度,研究表明:使用负离子系统后对总尘、PM10和PM2.5的除尘效率提高了2240%。(3)基于流体动力学、电场和动力场等基础方程,利用FLUENT软件二次开发功能编写UDF程序,建立负离子除尘过程的三维数学模型;选用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和SIMPLE算法进行耦合计算,得到流场、电场分布规律和粉尘运动轨迹;通过对比除尘效率的测试值与模拟值,发现二者具有一致的规律性,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4)根据多依奇公式,利用FLUENT有限元数值仿真软件,模拟扩散荷电和综合荷电作用下,电压、风速、粉尘粒径和颗粒浓度等参数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得到了扩散荷电的分级除尘效率贡献率:对粒径0.10.5μm、25μm和510μm的颗粒,贡献率分别为5090%、3040%和1015%;得到扩散荷电和场致荷电有效作用粒径分别为:0.10.5μm和510μm;并给出不同区段电压的合理范围:靠近掌子面处设置为4055kV,远离掌子面处设置为3040kV。
肖雪榕[6](2019)在《厨房排烟系统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厨房烹饪过程产生大量的油烟等污染气体,是室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由于现代建筑气密性的提升,从某种角度上阻止了污染气体的排出,所以有效并且迅速地控制并排除厨房内的污染烟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途径。本课题通过在灶台四周增设补风条缝对厨房排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本文搭建实验台对该厨房送排风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实验、观测及分析。测量不同工况下排风管风速以及不同条缝宽度时补风管风速,由流体流量公式求得各个工况下排风系统的排风量以及补风系统提供的补风量,并且根据测试计算结果分析得到补风量随条缝宽度的变化规律。测量不同工况下风幕断面流体流速。分析送风、补风系统同时开启时不同工况对风幕风速的影响规律,并且分析补风系统对污染物控制的作用效果。实验过程中,观测不同条缝宽度时无补风与有补风两种工况下污染物散发点距灶台不同高度时排风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情况。以此为依据分析厨房排风系统增设补风条缝后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以及条缝宽度对污染物控制的影响。对比相同污染物控制情况时,分析系统优化后的排风系统的节能效果。通过观察被动补风时不同条缝宽度排风系统的作用效果,分析室内外压差对排风系统抽吸效果的影响。在不同工况下,增设“蝶翼环吸”并且调整其缝隙宽度进行实验,对比是否增设“蝶翼环吸”时排风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以及调整“蝶翼环吸”的条缝宽度观察条缝宽度对污染物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补风方式降低了室内外压差、提高了排风系统的工作效率,即节能的同时提升了室内空气品质。观测补风条缝对污染物控制实验可以得出补风工况及条缝宽度选取要适当,由它们决定的条缝流速过大时不仅不会更好的控制污染物,反而会将污染物带到室内从而污染室内空气,这一结论也与模拟研究相符。本课题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模拟研究的准确性,为这一课题的其它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证据。
张皓蓝[7](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水力发电企业风险管控技术创新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是每一个水电企业的不懈追求。传统水电企业的风险管控,主要是通过人的管理和制度的约束来共同完成。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加之生理及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因此存在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而生产经营单位在制度上的不完善、在管理上的缺失以及在规程上的不严谨,不能使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也是各类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水力发电企业的规模越来越趋于巨型化,而人员配置却趋于精简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这种传统的风险管控模式已难以满足水电企业发展的需求。而通过“智慧企业”建设理论方法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升水力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强生产经营洞察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达到管理与效益“双提升”的目的,确保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供给下,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一条比较可靠的路子。“智慧企业”是以智能化管理为核心,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把企业的建设、生产、经营、提升、管理等行为数字化,构建信息决策“智慧大脑”,为企业风险管控和智能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本文以国电大渡河瀑布沟水力发电总厂为例,通过引进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对作业现场进行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实施标准化管理,强化风险管控体系建设。2013-2015年间,根据建设达标要求及厂站所辖区域的特点,将厂区划分为8个小区,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使用R=PSE的半定量评价法,计算出各危险源的原始风险值,提出控制措施,计算出残余风险值,提出解决方案,形成风险评估表,为后续开发安全管控智能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后台模型框架。其次,基于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现状,开展企业安全文明标准化建设实践,完成NOSA安健环管理理论的“中国化”落地。2015-2016年间,开展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从四个方面对生产现场进行整治。通过建立健全、实施保持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系统内员工的作业行为,确保各运行设备保持良好工况,现场环境满足运营要求,以此令各生产环节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要求。实现设备设施、仪器装置状态良好无渗漏,零备件、工器具摆放整齐有序,生产场所干净整洁并持续改进。最后,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企业”建设的大背景下,依托“智慧企业”建设规划项目,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水力发电企业创新性技术应用于企业风险管控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创新开发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风险管控技术,取得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基于行为管控的智能安全帽系统、智能安全带系统、智能安全梯系统、智能锁具管理系统,基于设备管理的智能巡检系统,基于数据管理的综合数据平台和人身风险预控手机客户端。这一系列基于安全管理理论的新技术的探索与开发,全面提升水电企业现场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智慧电厂”建设的全面推进,本研究使传统水电厂运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广泛运用,每个水电厂将成为车间式、单元化管理,驻扎现场的人员将逐步减少,远程监控、后方处理问题的作业环境将成为常态,运行人员的劳动力、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大量生产运维职工扎根山沟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性大幅提升,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芸[8](2019)在《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火电超低排放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大部分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已能实现粉尘浓度不超过5mg/Nm3的排放限值要求。然而,针对我国火电机组主要采用的湿法脱硫技术特点,尾端烟气为过饱和且含大量细微液滴和气溶胶的特性,导致火电机组排放烟气中还含有大量对环境有极大危害的可溶性物质,如SO42-、石膏、Cl-、NH4+、重金属等。为进一步降低火电机组尾端烟气中可溶性污染物对环境危害,部分机组已在尾端加装湿式静电除尘器。然而,根据己实施湿除改造机组的测试报告,湿式静电除尘器对2μm以下的微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有限,湿式环境中的高压静电场难以捕捉该尺寸范围下的微细颗粒。本论文运用换热凝变与颗粒碰撞聚并原理,研究了湿式凝变技术;针对火电机组尾端烟气特征,研发了采用改性氟塑料为材质的高耐腐和高换热系数的换热器件;为进一步提高湿式高压静电场对微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开发了特种专用湿除阴极线。并通过在火电机组现场建立中试试验台,研究了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对火电机组尾端烟气中微细颗粒物的捕集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改性氟塑料的换热管件因具有较薄的壁厚和较大的换热面积,可具有与金属材质相关的换热效率,并且因材料自身特点展现出了较好的抗腐蚀和耐结垢特性,完全满足火电机组尾端烟气环境的应用要求。同时通过改变吸热介质流速控制相变度,以及考虑装置运行的技术经济性,在烟气管间流速控制在6m/s以内,冷却水流速控制在0.4m/s以上时,可实现凝聚、收水效率>70%,整套装置展现出了较好的微细颗粒物捕集效率,证明了湿式凝变技术能够显着提高湿电对颗粒物的综合脱除效率。在中试试验的基础上,本论文在某630MW大型火电机组湿除改造项目中增加湿式凝变器,完成了国内首台套凝变湿电复合烟气净化装置的全套设计和建造工程。该项目运用湿式凝变技术促使烟气中微细颗粒物团聚长大,而湿式凝变器特有的温度梯度场及毛细管整流作用提高了湿除入口烟气流场的均匀性,因此整套凝变湿电复合烟气净化装置相比常规湿除装置具有更高的PM2.5、气溶胶、SO3、可溶性盐、汞等重金属脱除效果,同时,该项目通过将烟气降温2℃,实现回收水量~15t/h,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经测试,该装置针对火电机组尾端烟气中总尘和PM2.5的捕集效率高于80%,对S03和液滴的捕集效率高于75%。
王建平[9](2018)在《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文中认为AP1000作为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自面世以来,长期受到国际、国内核电领域的高度关注。AP1000基于非能动安全的设计理念,追求设计简化、系统配置简化,以及安全相关系统、设备和构筑物大量减少的顶层目标。AP1000专设安全设施作为纵深防御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AP1000非能动设计的重要体现。AP1000自动卸压系统(ADS)是AP1000专设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执行一回路丧失冷却剂事故后的卸压功能。ADS作为一个相对重要的系统,在AP1000性能提升研究的大背景下也受到较多关注。ADS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设计的冗余和繁杂性,其相对复杂的管系布置为现场施工和运维增加难度,所采用的逐级卸压向系统管道和设备引入额外的排放载荷。本文通过分析AP1000 ADS系统待改进之处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将系统流程简化、布置优化、系统排放载荷优化作为研究重点。在ADS系统流程简化方面,本文对原三级分立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改进空间进行深入剖析。从ADS系统执行一回路小破口失水事故(SB-LOCA)后卸压功能典型工况入手,结合全厂瞬态进程研究确定ADS系统所应遵循的安全有关设计基准、最严重的单一故障假定、最小流通面积,提出系统流程简化方案。在ADS系统布置优化方面,本文深入研究系统所遵守的通用布置要求、特殊布置要求、模块设计适应性,形成布置设计所需优化的考虑。从简化管线和阀门设计、大幅减小整体质量、有效降低质心高度等方面出发,在系统简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结构空间和原系统布置边界条件,探索设计新的布置方案。在ADS系统排放载荷优化方面,本文通过研究确定系统排放载荷相关的调阀特性曲线、管系阻力、调阀阻力占比等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利用RELAP 5程序模拟核电厂一回路瞬态进程的功能,定量研究影响因素贡献,综合各因素研究结果寻求有利于有效降低排放载荷的量化系统参数。本文通过对ADS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成功提出有利于提高ADS整体性能的系统简化方案、布置优化方案,以及设备选型(调阀特性曲线)方案、支持系统设计方案。有力证明本文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重要性。
李子伟[10](2017)在《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印刷基地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内烟草行业和印刷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规划建设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印刷基地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本项目是贵联控股践行“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科学发展观实施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造,以贵联控股二十多年来对烟标印刷的独到理解和专业经验,参照国内印刷优秀企业和各省级中烟公司优秀的工业园区设计理念,以如琢如磨的精细精神,高品质、高速度地建设好华东科技园项目,力争将其打造成蚌埠市的工业地标性建筑,力争做到“五年内领先、十年内不落伍”。本项目起到“孵化技术、精益生产、切磋管理、弘扬文化”的示范作用,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有效的地参与到中国烟草“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去。同时,从根本上有利于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本文阐述了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印刷基地项目的规划目标、实施条件和一期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一期建设内容涵盖五大区域:(1)厂前区;(2)生产区;(3)仓储区;(4)生产辅助区;(5)生活区。对园区的各单体分布、物流体系、交通流线、节能环保措施进行充分的规划论证。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生产厂房及辅助动力设施的功能设计,以及由本人主导的废纸收集输送、自动打包及粉尘收集联线处理系统合作研发项目。根据印刷企业自身的设备特点、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方面综合考虑生产厂房使用功能平面布局及配套动力设施的统一规划。依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等,采用气力输送技术原理,将生产车间内不同种类印刷设备产生的废纸量和手工撕废量自动集中汇集到一处,用正压、负压混合输送到末端自动打包,末端超高压接力将粉尘单独收集打包,净化空气外排,整套系统一气呵成,最大限度的减轻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了废物再利用、减少人工的效果,本项目为国家对印刷行业废纸粉尘污染治理提供了相关技术参考,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本项技术的空白。本文对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两点展望,一是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努力,做到整个园区经济活动高效、节约、受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建立行业样板工程,形成行业示范效应,搭建行业自动化合作平台。积极培育设备能力与信息化的能力,创立贵联印刷品牌,具备规模化和柔性化并举的智能化贵联印刷生产基地。
二、浄化系统安装接力风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浄化系统安装接力风机(论文提纲范文)
(1)锌精矿流态化焙烧系统风机稳定性提升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锌精矿流态化焙烧系统 |
2 关键设备稳定性提升研究 |
2.1 高温风机运行稳定性的提升 |
2.1.1 高温风机存在问题 |
2.1.2 高温风机运行异常的原因分析 |
2.1.3 处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
2.2 鼓风机运行稳定性的提升 |
2.2.1 鼓风机存在问题 |
2.2.2 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 |
2.2.3 效果评价 |
3 总结 |
(2)分布式电源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研究现状 |
1.2.2 分布式电源运营优化研究现状 |
1.2.3 系统优化求解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电源概况和发电特性 |
2.2.1 不可控分布式电源 |
2.2.2 可控分布式电源 |
2.2.3 分布式储能系统 |
2.3 系统运营优化求解算法 |
2.3.1 粒子群算法概况 |
2.3.2 粒子群算法参数分析及改进 |
2.3.3 粒子群算法系统适用性 |
2.4 系统优化研究方法 |
2.4.1 文献研究法 |
2.4.2 线性加权法 |
2.4.3 非线性权重递减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分布式电源出力模型 |
3.2.1 光伏发电出力模型 |
3.2.2 风力发电出力模型 |
3.2.3 燃气轮机发电出力模型 |
3.2.4 燃料电池发电出力模型 |
3.3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成本目标函数模型 |
3.3.1 电源侧目标函数模型 |
3.3.2 分布式电源环境效益模型 |
3.3.3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综合目标函数模型 |
3.4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电能约束条件 |
3.4.1 出力范围约束条件 |
3.4.2 功率平衡约束条件 |
3.4.3 冷热电供需平衡约束条件 |
3.4.4 目标函数约束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
4.1 引言 |
4.2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控制策略 |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系统运营优化流程 |
4.4 算例仿真与分析 |
4.4.1 自然状况 |
4.4.2 算例参数 |
4.4.3 负荷情况 |
4.4.4 电价情况 |
4.4.5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配售一体化系统发展建议 |
5.1 引言 |
5.2 系统经营化发展建议 |
5.2.1 发电端燃料成本的费用控制 |
5.2.2 发电端环境成本的费用控制 |
5.2.3 发电端运维成本的费用控制 |
5.2.4 售电端交互成本的费用控制 |
5.3 系统信息化发展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病毒的特征及气溶胶传播案例分析及研究进展 |
2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实施监测与预警系统 |
2.1室内环境监测指标 |
2.2室内环境监测仪 |
2.3室内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
2.4系统部署 |
3方舱医院室内环境问题发现及防控策略优化 |
3.1基于监测的高风险点分析 |
3.2通风方案设计与效果实测相结合的防控策略优化 |
4结论及建议 |
推荐阅读文献 |
(4)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
2 烟气超低排放目标实现历程 |
2.1 铜精矿和冰铜干燥烟气治理 |
2.2 环集烟气治理 |
2.3 回转式阳极炉烟气治理 |
2.4 固定式阳极炉烟气治理 |
2.5 冰铜粒化烟气治理 |
2.6 制酸尾气处理 |
2.7 尾气排放指标检测 |
3 无组织排放控制 |
4 结语 |
(5)长大隧道施工期负离子系统除尘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隧道除尘研究现状 |
1.2.1 隧道除尘国内研究现状 |
1.2.2 隧道除尘国外研究现状 |
1.3 负离子除尘的研究现状 |
1.3.1 负离子除尘国内研究现状 |
1.3.2 负离子除尘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施工隧道负离子除尘初步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工隧道粉尘治理及负离子除尘技术 |
2.1 隧道通风调研 |
2.2 施工隧道产尘与治理措施 |
2.2.1 隧道粉尘的理化性质 |
2.2.2 隧道粉尘的危害 |
2.3 粉尘降除效率的研究 |
2.4 降除效率的影响因素 |
2.5 负离子除尘技术 |
2.5.1 负离子的作用 |
2.5.2 负离子除尘优势 |
2.6 负离子的除尘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负离子除尘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试验安装与测试方案 |
3.2.1 测试装置的选取 |
3.2.2 测试周期与频率 |
3.3 数据的采集 |
3.3.1 隧道风速的测试 |
3.3.2 负离子浓度测试 |
3.3.3 粉尘浓度的测试 |
3.4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1 总尘浓度降除对比分析 |
3.4.2 PM10 的降除对比分析 |
3.4.3 PM2.5 的降除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离子除尘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
4.1 数值模拟基本控制方程 |
4.2 数值方法的选取 |
4.3 数值模型及网格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网格划分 |
4.3.3 模型边界条件 |
4.3.4 UDF的运用 |
4.4 离散方法及模型参数 |
4.4.1 离散方法选取 |
4.4.2 模型参数选取 |
4.5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负离子除尘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1 扩散荷电和综合荷电机理下不同因素的影响 |
5.1.1 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对两种荷电机理的影响 |
5.1.2 风速对扩散荷电的影响 |
5.1.3 粉尘粒径对扩散荷电的影响 |
5.1.4 粉尘颗粒浓度对扩散荷电的影响 |
5.1.5 区段电压组合对扩散荷电的影响 |
5.2 两种荷电机理下不同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2.1 颗粒粒径和风速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2.2 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2.3 粉尘初始浓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2.4 区段电压组合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厨房排烟系统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住宅厨房排风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厨房通风系统现状 |
1.2.2 住宅厨房排风罩研究现状 |
1.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标准 |
1.3.1 空气品质标准的沿革 |
1.3.2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住宅厨房排风系统及其影响因素 |
2.1 烹饪油烟的形成及扩散 |
2.1.1 厨房油烟形成过程 |
2.1.2 厨房油烟扩散机理 |
2.2 住宅室内通风方式及评价 |
2.2.1 空气量平衡 |
2.2.2 补风方式 |
2.2.3 厨房通风系统的评价方法 |
2.3 厨房排风系统影响因素 |
2.3.1 不同灶具类型的影响 |
2.3.2 厨房补风组织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厨房排风系统优化实验研究 |
3.1 实验台搭建 |
3.1.1 试验台 |
3.1.2 实验设备及器材 |
3.2 测试仪器与测试对象 |
3.2.1 测试仪器 |
3.2.2 测试对象 |
3.3 实验方法 |
3.3.1 测量补风条缝风速 |
3.3.2 测量送排风管风速 |
3.3.3 增设补风条缝前后对比观测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送排风系统风速测试实验 |
4.1 送排风系统各运行工况的风量确定 |
4.1.1 排风系统各工况下排风管风速测试 |
4.1.2 补风系统各工况下补风管风速测试 |
4.2 风幕截面风速测试 |
4.2.1 仅开排风时风幕截面风速测试 |
4.2.2 仅开补风时风幕截面风速测试 |
4.2.3 补风、排风同时开启时风幕截面风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送排风系统污染物控制实验 |
5.1 排风系统工作时污染物的控制实验 |
5.1.1 实验观测 |
5.1.2 观测结果分析 |
5.2 补风和排风系统共同工作时污染物的控制实验 |
5.2.1 实验观测 |
5.2.2 观测结果分析 |
5.3 补风系统是否运行时污染物的控制情况和节能情况的对比分析 |
5.3.1 补风条缝10mm时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和节能效果的对比分析 |
5.3.2 补风条缝15mm时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和节能效果的对比分析 |
5.4 是否设置“蝶翼环吸”对比实验 |
5.4.1 不同“蝶翼环吸”缝隙宽度的对比实验 |
5.4.2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水力发电企业风险管控技术创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学术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瀑布沟水电站基于NOSA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
2.1 水电行业基于NOSA的一体化理论与方法 |
2.1.1 职业健康与环境环保 |
2.1.2 NOSA管理的基本方法 |
2.1.3 小区风险评估计算 |
2.2 瀑布沟水电站基于NOSA的研究与实践 |
2.2.1 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方法 |
3 基于行为管控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技术探索 |
3.1 智能安全帽系统研发探索 |
3.1.1 智能安全帽系统设计组成 |
3.1.2 智能安全帽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 智能安全带系统 |
3.3 智能安全梯系统 |
3.4 智能锁具管理系统 |
4 基于设备管理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技术探索 |
4.1 智能巡检系统架构及布置 |
4.1.1 智能巡检系统技术架构 |
4.1.2 瀑布沟水电站机电设备布置 |
4.2 瀑布沟水电站机电设备巡检要求及方式 |
4.2.1 机电设备巡检要求 |
4.2.2 瀑布沟水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巡检方式设计 |
5 基于数据管理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技术探索 |
5.1 综合数据平台 |
5.1.1 综合数据平台整体架构 |
5.1.2 综合数据平台数据库编码 |
5.1.3 综合数据平台应用成果 |
5.2 人身风险预控手机客户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燃煤锅炉细颗粒物排放现状 |
1.1.2 燃煤锅炉多污染物排放现状 |
1.1.3 细颗粒物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
1.1.4 细颗粒物团聚技术研究现状 |
1.1.5 烟气多污染物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理论研究 |
2.1 湿式凝变技术 |
2.1.1 凝结换热分析 |
2.1.2 凝变聚并分析 |
2.2 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 |
2.2.1 换热材质测试 |
2.2.2 中试研究 |
2.2.3 研究小结 |
3 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工程示范效果分析 |
3.1 概述 |
3.2 工程概况 |
3.3 技术方案及工程实施 |
3.3.1 主要技术参数 |
3.3.2 凝变湿电复合净化系统及设备布置方案 |
3.3.3 凝变湿电复合净化系统关键部件组成 |
3.4 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团聚指数及冷凝水测试 |
3.4.2 凝变湿电复合净化装置效能测试 |
3.4.3 烟气流场均匀性测试 |
3.5 工程示范研究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主要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范围 |
第二章 AP1000 自动卸压系统设计特点 |
2.1 AP1000 核电站设计简介 |
2.1.1 AP1000 产生背景 |
2.1.2 AP1000 总体设计和纵深防御理念 |
2.1.3 AP1000 专设安全设施 |
2.2 AP1000 自动卸压系统 |
2.3 AP1000 ADS的可改进之处 |
第三章 ADS优化方案研究 |
3.1 AP1000 待改进之处 |
3.1.1 系统流程优化 |
3.1.2 系统布置优化 |
3.1.3 系统排放载荷优化 |
3.2 系统改进方案 |
3.2.1 系统流程优化方案 |
3.2.2 系统布置优化方案 |
3.2.3 阀门选型方案 |
3.2.4 控制和供电方案 |
第四章 RELAP5 程序建模 |
4.1 RELAP5 背景介绍 |
4.2 AP1000 ADS1-3 级建模 |
4.2.1 AP1000 ADS1-3 级管道及阀门 |
4.2.2 PXS鼓泡器 |
4.2.3 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IRWST) |
4.2.4 稳压器及波动管 |
4.2.5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
4.3 ADS优化方案建模 |
第五章 基于RELAP5的ADS优化研究 |
5.1 工况确定 |
5.1.1 ADS排放试验 |
5.1.2 RCS动态效应和振动试验(TEDEV) |
5.2 工况验证 |
5.3 分析结果比对研究 |
5.3.1 卸压调节阀流量特性研究 |
5.3.2 ADS排放阻塞流验证 |
5.3.3 ADS系统流动阻力优化 |
5.3.4 ADS管道载荷优化 |
5.3.5 ADS优化结果 |
第六章 论文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10)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印刷基地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建设背景和概况 |
1.2 项目建设优势 |
1.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1.4 项目建设具备意义 |
1.5 项目的主要发展方向 |
1.6 我国印刷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7 本项目印刷基地建设规划 |
第二章 工程规划建设方案 |
2.1 项目建设地点 |
2.2 项目实施条件 |
2.3 项目各个单体功能设计 |
第三章 项目建设成果 |
3.1 项目组建单位 |
3.2 项目已取得建设成果 |
第四章 项目投资预算及经济效果评价 |
4.1 项目投资计划期 |
4.2 项目总投资预算 |
4.3 项目经济效果评价 |
第五章 总结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浄化系统安装接力风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锌精矿流态化焙烧系统风机稳定性提升探究[J]. 张振国,彭俊超,皮忠斌.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21(04)
- [2]分布式电源发配售一体化系统运营优化方法研究[D]. 武志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隔离医院室内环境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控策略[J]. 刘荔,周浩,林波荣,余娟. 科学通报, 2021(Z1)
- [4]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J]. 曹汝俊,董木森,曾庆晔,赵来芝. 硫酸工业, 2021(01)
- [5]长大隧道施工期负离子系统除尘效率研究[D]. 胡耀洲. 长安大学, 2019(01)
- [6]厨房排烟系统优化的实验研究[D]. 肖雪榕.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型水力发电企业风险管控技术创新及应用[D]. 张皓蓝.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0)
- [8]凝变湿电烟气净化复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许芸.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9]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D]. 王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贵联控股华东科技园印刷基地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研究[D]. 李子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