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出纳员”和“中士经理”

“主要出纳员”和“中士经理”

一、“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论文文献综述)

P.T.多伊特曼,林本椿,张筠艇[1](1997)在《官方特权》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作家P.T.多伊特曼(P.T.Deutermann)是位退休的美国海军上校,深谙美国海军上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内幕。他的小说《荣誉的边缘》登上了《今日美国》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另一部小说《海蝎》既将拍成电影。他于1995年推出了新作《官方特权》(Official Privilege),小说以海军中校丹与女调查员葛瑞丝调查一桩谋杀案为线索,反映了美国海军高级军官对下属的性骚扰、军队内部的官官相护、种族问题,以及大众传媒的弊端,揭露了美国社会整个政治躯体上的几个毒瘤。作者把极具动感而惊险曲折的故事和大量的军事知识糅合在一起,开创了军事侦探小说这一新的文学样式。

李峰[2](2011)在《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是一个剧变和动荡的时代,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巩固政治统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以应付来自国内外的冲击与挑战,依据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组建了责任内阁制政府(此后袁世凯将其改为总统制),以陆军部为国家最高管理陆军行政机构,行使独立的军政管理权。本文以民国初期(1912—1916)陆军部为考察对象,以建立现代化国防为切入点,通过对陆军部的沿革、组织职权、制度运行、职员构成及各项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军事活动展开考察,论述陆军部制度变迁与实际运作,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下陆军部的职权与地位,陆军部与其他部院之间的关系。分析陆军部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成绩,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中的差距,探讨产生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民初陆军部绩效予以较为客观的评估。本文认为,陆军部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军事行政机构,既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又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民国初年,陆军部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不仅创设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军衔、抚恤、征兵及财务审核等各项制度,而且还以西方科层制理论为原则,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围绕在建立现代国防前提下的裁遣军队、军事教育、整编军队等军事活动,都获得不俗成绩。然而,良好的主观动机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陆军部出台各种制度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这是因为民初政局阢陧,陆军部作为掌管全国陆军的最高行政机构,在镇压“二次革命”、“白朗起义”、“护国战争”等三次大规模战争中,陆军部大范围用兵,历时经年,损耗至巨。且陆军部在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涉下,难以纳入正常轨道。另外,民初地方势力坐大,使陆军部在行使地方军事管理权时处于尴尬境地。概言之,民初政局和转型社会等不利因素,极大地削弱陆军部的成绩。尽管如此,民初陆军部在军事机构建设与制度设计中的创新及各项军事活动,在近代中国构建国防现代化进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民初政府的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为此后军事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国防事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胡彦青[3](2018)在《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以及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近代军服和军服业展开研究。本文梳理与分析了近代陆军、海军、空军的军服形制、标识体系、色彩与面料,梳理与研究了近代陆军、海军、空军的军服的演变脉络,分析与研究了近代军服的功能、结构、号型体系与制作工艺。同时结合近代史上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将近代中国军服与部分外军军服作了比较研究,对其中的交流与借鉴部分进行了重点讨论。本文以商办军服业与官办军服业两条线索对军服业(即被服业)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分析了近代中国被服业的生产规模、资金规模、分布区域,同时对官办被服业随作战区域的转移而迁移,对民办被服业生产规模小,主要分布于城市商业区等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同时也分析了被服业从“无”到“有”,从“官督民营”、“官商合办”到“官商并举”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本文对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军服形制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我军重大发展历史阶段的军服形制与供给情况,尤其是对我军的后勤被服状况进行了重点研究,得出了我军依靠发展经济建设、兴建被服厂、打土豪、缴敌军以及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结论。

关伟[4](2017)在《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绥军作为一支军阀武装,在民国存在达38年之久,其兴衰荣辱历程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要素之互动关系:地盘、经济能力、统率之才能、将领的忠诚、兵源的稳定、士兵的训练、武器装备及后勤补给、官兵战略战术素养以及如何应对外部之挑战等方面。对于以上诸要素在晋绥军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而深入理解晋绥军何以能够在民国时期长期存在。抗战时期晋绥军与日军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晋西事变”的发生使得晋绥军进一步削弱,在此情形之下晋绥军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其原因是阎锡山在晋绥军中成立了“铁军组织”与“民族革命同志会”这两大组织,加强了对于晋绥军的统驭。解放战争期间晋绥军是诸军阀部队中少见的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进行激烈巷战的部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五百完人”,究其根源在于“铁军组织”在晋绥军中已深入于部队之班级,“铁军基干”的培养及训练加强了晋绥军的内聚力。第一章:阐述晋军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率权之争夺。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地方督抚大员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中央的集权制逐步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下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满族与汉族的权力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此而加剧,最终为民初军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辛亥革命时期太原起义的爆发,则为晋军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11-1917年,是晋军的建立与形成时期,最高统帅地位的权力之争是此时段事关晋军日后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关节点。最终,留学日本的军人阎锡山利用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相继将对其晋绥军统帅地位产生威胁的实力派人物铲除,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这为晋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分析1917-1928年晋军如何巩固并扩张其军事实力及势力范围。晋军如何解决饷源、将官培养、士兵招募及训练等问题以及阎锡山如何应对军阀混战之时局,是此阶段晋绥军所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阎锡山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但是亦伺机谋利,相继采取了拥段反直,联冯拥段倒直,联直、奉反冯和和联蒋讨奉的策略,不断的巩固和扩大了晋军的势力范围。晋绥军的军费一般由本省垫支自筹解决,同时有部分国家协款;军费来源主要是扣留中央税,增收苛捐杂税以及增发省钞等办法筹措。在将领培养及任用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的格局。晋军的训练主要分为陆军教育的实施、军纪的训练和军事技术的训练三个部分,其训练程度超过了一般军阀的水平。在战略与战术方面,晋军则主要学习德国和日本,战略上注重防守和修筑坚固工事,战术上重视手掷弹与火炮的运用。晋绥军的武器装备有购买和制造两条途径,其武器装备多由日本购买。除了购买的途径外,阎锡山在山西发展了独立的军事工业。第三章:叙述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晋绥军的编遣过程及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军费开支问题。北伐结束后,民国的政权与军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编遣会议成为了新的军阀混战的“导火索”。在中原大战前阎锡山相继采取了联冯反蒋、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二次联冯反蒋的策略,晋绥军及西北军与中央军展开了混战,最终阎冯联军归于失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对于晋绥军进行编遣。由于晋绥军将领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导致了编遣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晋绥军重要将领商震率兵脱离晋绥军体系。晋绥军的编遣费用也是此时颇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围绕编遣费用晋绥军将领多次与张学良协商沟通,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才初步解决。此阶段,晋绥军的军事工业也由趋于衰落,张学良对于太原兵工厂亦实施了编遣,1931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军政大权后军工业才开始复兴。第四章:分析抗战时期晋绥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阎锡山如何处理与日本、蒋介石中央政府及中共的关系,阎统区缩小后如何维持晋绥军的军政开支,如何扭转晋绥军将领离析的趋势以及如何补充新兵等问题是晋绥军此阶段面临的关系其生死存亡的问题。阎锡山的“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又要准备反共”的策略为晋绥军赢得了有限的政治发展空间。晋绥军的军饷除了由中央拨给部分外,主要依靠阎锡山通过实施合理负担、整顿银行、实行兵农合一和克难运动等举措解决财政困难。第二战区监部及其所下属的各机构对于晋绥军的武器装备、粮食补给、交通运输补给、医疗卫生及通讯器材补给等方面给予了援助。抗战中期,阎锡山为了克服“晋西事变”导致的军心涣散的现象,成立了“铁军”组织扭转了这一颓势。晋绥军在士兵补充方面,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将以往依靠政权补充兵员的方法,转变为依靠政治动员等方法补充士兵。抗战后期,阎锡山在晋西地区实施兵农合一政策以补充兵员和粮饷。晋绥军的士兵训练主要分为政治训练、精神训练、学科训练及术科训练等方面,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五章:考察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的覆灭及官兵凝聚力较强的原因。抗战胜利后,晋绥军通过收编伪军,留用日军以及整编晋绥军进一步扩充了晋绥军的实力。为了保证足够的兵员,阎锡山在其统治区内推行了“兵农合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阎锡山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也给山西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进一步提升晋绥军的凝聚力,阎锡山在晋绥军的士兵中继续深入发展铁军组织——“铁军基干”,士兵之间形成了相互监视的恐怖氛围,内聚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在与解放军的作战过程中,阎锡山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此时后勤补给状况对于晋绥军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战区总监部及其下属的各分监部等机构对于晋绥军进行了相应的补给,使得晋绥军得以在“苟延残喘”,继续与解放军顽抗到底。晋绥军与解放军作战屡战屡败的现实,使得阎锡山不得不思考晋绥军战略及战术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应对危局,但最终由于军阀政治为历史潮流所不允,晋绥军随着阎锡山的军阀政权而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肯·福莱特,任大雄,黄峻[5](1986)在《吕蓓卡密钥》文中认为英国着名小说《吕蓓卡》(又译《蝴蝶梦》一书被潜入开罗的纳粹德国间谍当作密码本,并用美人计猎取盟军重要作战计划,使德国元帅隆美尔取得重大胜利。英国反谍机关经过精心策划,终于抓住了这名间谍,并用“吕蓓卡密钥”给隆美尔发去假情报,使同盟国反败为胜。小说通过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称颂了反法西斯战士的英勇和机智,并穿插了父子情、男女爱的细腻感情描写,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种生活画面。

化贯军[6](2012)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干部训练研究(1939-1949)》文中研究表明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把革命步骤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以训政作为过渡,承上启下,可说是革命程序的重点和轴心所系。蒋介石向来以继承孙中山的衣钵自命,特别重视训练部属。前后有黄埔训练、庐山训练、珞珈山训练、峨嵋山训练及复兴关训练(即中央训练团)。在加强中央干部训练的同时,从1939年开始,各省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层干部训练工作。干部训练成为国民党加强党治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路径。本文系以湖北省干部训练工作为研究的主体,时间断限以1939年湖北省干训团于战时省会恩施正式成立的时间为起点,至1949年停办为止。国民党的干部训练萌芽于兴中会时期。20世纪20年代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开启了干部训练的新时期,建立了黄埔军校等干部训练机构。30年代后期,在抗日战争爆发和新县制实施的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国统区地方政权建设,改变干部素质窳败的问题,开始了省一级的大规模的干部训练工作。湖北省于1939年成立干训团,其上承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内政部指导,分为省、区、县三级训练,在训练机关内部,实施严格的人事管理,但实际上施训者的群体表现并不理想。受训学员几乎涵盖了除民众以外所有的人员,其中以县和乡镇保甲各级干部为主体,至40年代末,受训学员并且扩大至行政督察区专员。招调学员有一定的程序,学员入学后进行编组,以便更好的施训。研究发现,学员的背景堪忧,出身不一,年龄互异,影响训练的实施。湖北省干部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专业素质的培养,以与新县制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为主;精神及政治教育,这是训练的核心内容,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国民党的建国理论为主,后则又加上蒋介石的讲话和理论;军事训练与管理,军事训练是干部培训的重要方面,体现出干部培训中“军事化”的特点。总的来说,干部训练的核心是塑造“德才兼备”的党国干部。湖北干部训练还包括训后管理与监督。学员毕业后,调训人员回到原职,但有可能被解职;考训人员毕业后,由于接收机关的消极应付,面临失业的风险。正由于当时人事制度的不彰,也使训练工作的效果受到不良影响。施训机关和湖北省政府人事处注重毕业学员的联络事宜,强调学员与省政府人事处的通讯工作,这也是当局了解地方政情的重要渠道。湖北省干部训练的财源紧张,尤其是县级训练机关财源难以维持,甚至靠学员“公粮”度日。而且训练机关内部腐败不堪,严重侵蚀了训练工作的观感和运作。虽然国民党中央十分重视各省干部培训,虽然湖北省也制订了相关规章制度,但总体来看,训练的成效不佳,并没有达到国民党及政府预定的目标,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及训后,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派系。除内部原因外,当时的军事情势、经济崩溃和腐恶的社会环境等,都影响到训练的成效,使训练难以为继,效果不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干部训练,是加强党国体制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政权下移的产物。新县制的实施巩固了县级机关的科层化,开启了乡镇体制的正规化、官僚化,及保甲体制的半正规化、半官僚化,这种正规化和官僚化是传统和现代交织的结果。体制改革需要人事的补充,因此,干部训练正是为了是塑造新的党国干部,以支持政权建设。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脆弱性,干部训练的过程中,现代化、党国化、军事化相互纠结,使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国民党的干部训练对今天的干部培训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杰弗里·阿切尔,蒋建平,孙永明[7](1988)在《为了荣誉》文中认为1867年美国向沙俄购买阿拉斯加这块土地的契约藏在沙皇的一幅名画之中。但苏联领导人后来发现,挂在冬宫博物馆里的这幅画竟是赝品。为了取到契约索回阿拉斯加,命“克格勃”务必找到此画真迹。英国退役军官斯科特继承了其父留给他的特殊遗产:纳粹德国头目戈林留给其父的密信;他据此从瑞士银行金库中取到了这幅画的真迹。于是,为了争夺这幅名画中的契约,苏联和西方的特工人员展开了惊险而又扑朔迷离的斗争,斯科特巧妙周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保住了这幅名画……小说生动、有趣,扣人心弦。本书刚出版就被收入美国《读者文摘》精选丛书,畅销英美等国。

杰弗里·阿彻,王腊宝[8](2004)在《天之骄子》文中研究说明杰弗里·阿彻已有多部作品问世 :长篇小说《末代沙皇圣像之谜》( 1986)、《窃贼的荣誉》( 1993 )、《第十一戒》( 1998)、《报业巨头》( 1998)、短篇小说集《十二条熏鲱》( 1994)和《长话短说》( 2 0 0 0 )、戏剧《不容怀疑》( 1994)和《被告》( 2 0 0 1)等。他的小说中多涉及谋杀、政治和国际争端方面的内容 ,因此 ,一些公众人物 ,如撒切尔夫人、鲁珀特·默多克、英国前报业大王兼艾滋病基金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斯维尔都曾出现在他的小说中。2 0 0 1年 7月 ,阿彻因为“作伪证及妨碍司法公正”被判四年徒刑 ,2 0 0 3年 7月 2 1日提前出狱。———编者

范仕银[9](1993)在《“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文中提出 有战友从远方来,问其在何单位高就,战友神情始为尴尬。而后幽默地说,在原来手下的一个"班副"所负责的公司当"出纳"。此言一出,令我十分惊异:堂堂少校财务股长怎么会屈就于"中士经理"手下当一名"钱保管"呢?苦思答案之时,从《南方周末》上看到这样的报道:"耕田佬"招聘大学生当助理,应聘者甚众.只好将原定的招聘人数一再加码。从这里,我似乎领悟

张亚茹[10](2016)在《《小心许愿》节选(1-16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报告的翻译素材选自畅销小说《小心许愿》。《小心许愿》是英国畅销书作家杰弗里?霍华德?阿彻的《克利夫顿纪事》系列丛书的第四部。《克利夫顿纪事》共七卷,讲述的是克里夫顿和巴林顿两家的家族史。而《小心许愿》讲述的是巴林顿家族在1957年至1964年间发生的故事。作者对前16章(大约7万字)进行了翻译,并归纳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从信息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后置定语、强调句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在信息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改变原文的语法结构、转换逻辑范畴等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使信息焦点更加明确,译文更加顺畅。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翻译文本,翻译背景和翻译意义。第二章,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结构,信息焦点,英汉语法结构的差异以及翻译时的注意事项。第四章案例分析,主要针对后置定语、强调句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归类分析。第五章,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心得,经验教训。

二、“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论文提纲范文)

(2)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民初陆军部的设立
    第一节 陆军部的沿革
    第二节 民初政局与《陆军部官制》
    第三节 民初陆军部的行政机构
    第四节 袁段分歧与陆部权力得失
第二章 制度与经费
    第一节 规章制度
    第二节 经费
第三章 段祺瑞与民初陆军部管理
    第一节 段祺瑞的人际关系与陆军总长人选之争
    第二节 陆军部管理层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段祺瑞对陆军部的控制
第四章 民初陆军部裁军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军队的膨胀
    第二节 军队问题的凸显和裁军原因分析
    第三节 裁遣军队的经过
    第四节 民初裁军影响
第五章 民初军事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
    第二节 军队教育
    第三节 民初军事教育的特色及影响
第六章 陆军部与民初国防
    第一节 整编军队
    第二节 陆军部与民初国防
第七章 民初陆军部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绩效考察
    第二节 陆军部运行中的缺陷
    第三节 陆军部困境的深层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近代陆军服制沿革
    2.1 晚清时期陆军军服的沿革
        2.1.1 中式向西式的过渡
        2.1.2 近代军服的起点
        2.1.3 禁卫军服制——军服的完全革新
    2.2 北洋政府时期陆军军服演变
        2.2.1 袁世凯执政时期
        2.2.2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1916年—1928年)
        2.2.3 北洋军阀时期军服的评价与分析
    2.3 国民政府初期陆军军服演变
        2.3.1 黄埔军校
        2.3.2 国民政府1926年军服
        2.3.3 1929 年军服改革
    2.4 国民政府中后期军服
        2.4.1 1936 年陆军军服
        2.4.2 1940 年陆军军服
    2.5 国民兵团和女子服装
        2.5.1 国民兵团
        2.5.2 女子军服
    2.6 小结
        2.6.1 形制特征
        2.6.2 发展脉络
    2.7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2.7.1 中国工农红军
        2.7.2 国共第二次合作
        2.7.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
        2.7.4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海军服制沿革
    3.1 晚清时期海军服制沿革
        3.1.1 新建海军
        3.1.2 清末重建海军
    3.2 北洋政府时期海军服制
        3.2.1 北洋政府初定海军服制
        3.2.2 北洋政府修订海军服制
    3.3 国民政府时期海军服制
        3.3.1 海军官佐服制
        3.3.2 海军士兵、学生服装
    3.4 小结
        3.4.1 主要品种的沿革
        3.4.2 发展脉络
        3.4.3 功能与特征
第四章 近代空军服制沿革
    4.1 空军始创与其服制
        4.1.1 空军始创
        4.1.2 空军服制
    4.2 国民政府时期空军服制发展
        4.2.1 国民政府初期空军服制
        4.2.2 1942 年空军服制
        4.2.3 1943 年空军服制
    4.3 小结
        4.3.1 主要品种的沿革
        4.3.2 发展脉络
        4.3.3 功能与特征
第五章 军服结构与制作
    5.1 军服结构分析
        5.1.1 军帽号型与结构分析
        5.1.2 军衣成品规格与结构分析
        5.1.3 军裤成品规格与结构分析
        5.1.4 军服结构的近代化
    5.2 军服制作
        5.2.1 军帽制作
        5.2.2 军衣制作
        5.2.3 军裤制作
第六章 被服业
    6.1 近代军服业的源起
    6.2 北洋政府时期
        6.2.1 1919 年京汉绥合办被服厂
        6.2.2 1924 年交通部试办被服厂
    6.3 国民政府时期被服业
        6.3.1 国民政府时期民营被服业发展状况
        6.3.2 国民政府时期官办被服业概况
        6.3.3 军装承制方式
        6.3.4 其他
    6.4 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后勤与供应
        6.4.1 兴办被服厂
        6.4.2 根据地经济建设
        6.4.3 打土豪、缴敌军
        6.4.4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6.5 国民政府时期被服品的给予、保管、损失、赔偿规则
        6.5.1 被服品给予
        6.5.2 被服品保管、损失、赔偿
    6.6 评价与分析
        6.6.1 发展脉络
        6.6.2 发展特征
        6.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四、“晋绥军”的称呼及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初创班底:晋军的建立与发轫(1911-1917)
    第一节 晚清的政治失序与督抚专权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晋军的建立
    第三节 晋军统率权之争夺
        一、阎锡山督军地位的稳固
        二、阎锡山剪除异己,集中军权
第二章 纵横捭阖:晋军的巩固与发展(1917-1928)
    第一节 晋军的三次扩军
        一、第一次扩军
        二、第二次扩军
        三、第三次扩军
        四、北方国民革命军之组织及缩编
    第二节 晋军将领的聚合与维系
        一、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
        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
        三、阎锡山任用人才之兼容并包与弊端
    第三节 晋军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募兵制的实施及征兵制的试办
        二、官兵的训练
        三、官兵的内务
    第四节 晋军的饷源及后勤
        一、山西的财政状况
        二、军费开支
        三、后勤业务
    第五节 武器装备及战略战术
        一、武器装备的供给
        二、战略与战术
第三章 由盛而衰:晋绥军的扩张与编遣(1928-1936)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阎锡山与各方势力之互动
        一、联冯反蒋
        二、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
        三、二次联冯反蒋
    第二节 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的编制及作战状况
        一、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之编制
        二、晋绥军的作战
        三、阎锡山的用兵观
    第三节 中原大战后晋绥军的编遣
        一、晋绥军的状况
        二、编遣过程的“一波三折”
        三、将领的纷歧与商震离晋
    第四节 中原大战前后的军饷筹措
        一、中原大战前晋绥财政状况
        二、编遣费用之筹措
        三、山西的财政状况及军费开支
    第五节 山西军工业的衰落及复兴
第四章 抗战军兴:晋绥军的奋战与整编(1937-1945)
    第一节 晋绥军的编制
        一、抗战初期的编制
        二、抗战中后期晋绥军之整编
    第二节 晋绥军与日军的作战
        一、忻口战役与太原会战
        二、反攻太原及晋西作战
        三、战略战术的反思与转变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军饷与后勤
        一、抗战时期的饷源
        二、后勤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将领的训练与“内聚”
        一、将领的培养及训练
        二、建立铁军组织与将领内聚力之加强
        三、将领的选拔及任用
    第五节 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士兵的招募
        二、士兵的训练
第五章 穷途末路:晋绥军的溃败和覆灭(1945-1949)
    第一节 晋绥军的整编
        一、收编伪军,留用日军
        二、整编晋绥军
    第二节 兵源及“铁军基干”的训练
        一、兵农合一政策的全面施行
        二、铁军基干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节 晋绥军的后勤供给
        一、武器弹药的补给
        二、交通运输补给
        三、医疗卫生及通讯
        四、粮食及服装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的覆灭
        一、晋绥军的溃败
        二、战略战术的反思及局限
        三、晋绥军的覆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干部训练研究(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选题旨趣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视角、理论及方法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创新点与难点
    四、概念说明
第一章 国民党干部训练的起源与演变
    一、国民党干部训练的起源
    二、南京国民政府干部训练的演变
    三、干部训练对国民党及政府的重要性
第二章 湖北省干部训练的背景
    一、湖北省干部训练的制度环境:新县制与人才问题
    二、现实考量:战争动员与干部素质
    三、湖北省干部训练的目标
        (一) 政治素质
        (二) 道德素质
        (三) 法纪素质
        (四) 心理素质
        (五) 身体素质
        (六) 业务素质
    四、湖北省干部训练的沿革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编制人事
    一、省级训练机关
        (一) 湖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
        (二) 湖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
    二、区级训练机关
    三、县级训练机关
    四、区县训练机关人事管理
    五、施训者的群体构成和表现
        (一) 决策者:省训委会全体委员及一般职员
        (二) 省级训练实施者:省训团教育长
        (三) 其他省级训练人员
        (四) 区县训练人员群体
        (五) 施训群体的行为分析
第四章 学员的招调
    一、受训对象的确定
    二、学员的招收与编组
        (一) 学员招收
        (二) 学员报到
        (三) 编组
    三、学员的背景
        (一) 文化素质
        (二) 年龄情况
第五章 训练模式及施训内容
    一、专业训练
        (一) 课程设置
        (二) 工作检讨会
        (三) 业务实习
    二、精神及政治训练
        (一) 精神及政治训练课程
        (二) 训育实施
        (三) 仪式操演
    三、军事训练与管理
        (一) 军事训练的背景
        (二) 军事训练的内容
    四、训练工作的缺失
第六章 训后管理与监督
    一、毕业学员的分发与服务情形
        (一) 就学员本身而言
        (二) 就接收机关而论
    二、毕业学员的失业与保障
        (一) 因请假而致失业
        (二) 自请辞职而失业
        (三) 长官夹带私人,任意裁减
    三、毕业学员的联络与督导
        (一) 联络
        (二) 督导
    四、毕业学员的考核、辅导与自修
        (一) 调查
        (二) 考核和奖惩
        (三) 辅导与自修
    五、人事制度与训练的关系
第七章 训练财源与腐败滋生
    一、经费的筹措与运用
    二、训练工作人员的薪给
    三、学员的生活待遇
    四、训练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腐败
        (一) 盗卖、“转卖”食粮
        (二) 胡乱报销,大肆浪费
        (三) 侵吞捐款
        (四) 占学员便宜
        (五) 克扣“食米”,短发“食盐”
第八章 训练成效的检讨
    一、训练成效的考察
    二、干部训练与国民党的派系政治
    三、问题溯源
结语
征引史料及相关论着
后记

(10)《小心许愿》节选(1-16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Chinese abstract
English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ng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tructure
    3.2 Information Focus
    3.3 The distinction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he translation of post-modifier
    4.2 The translation of emphatic sentence
    4.3 The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Chapter Fiv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四、“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官方特权[J]. P.T.多伊特曼,林本椿,张筠艇. 译林, 1997(05)
  • [2]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D]. 李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3]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D]. 胡彦青. 江南大学, 2018(01)
  • [4]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D]. 关伟. 武汉大学, 2017(06)
  • [5]吕蓓卡密钥[J]. 肯·福莱特,任大雄,黄峻. 译林, 1986(03)
  •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干部训练研究(1939-1949)[D]. 化贯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7]为了荣誉[J]. 杰弗里·阿切尔,蒋建平,孙永明. 译林, 1988(02)
  • [8]天之骄子[J]. 杰弗里·阿彻,王腊宝. 译林, 2004(02)
  • [9]“少校出纳”与“中士经理”[J]. 范仕银. 党建, 1993(01)
  • [10]《小心许愿》节选(1-16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亚茹. 暨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主要出纳员”和“中士经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