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论文文献综述)
吉林省电教馆[1](2005)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系统整体优势 提高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能力》文中研究表明
麻旎[2](2019)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以3省12市合作治理案例为表述对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因而发展或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时代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许多斐然的成就,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并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当下,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1.0时代的“三通两平台”目标向2.0时代的“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迈进,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要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因此,研究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实践中复杂情境下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困难,基于合作治理的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打开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合作治理的“黑箱”,剖析合作治理的结构和过程以及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而回答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等在内的多主体合作何以可能、有效合作的条件以及无效合作的梗阻所在等,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策略。第1章导论部分阐释了研究背景和主要问题,对当前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也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本研究在对实践观察与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复杂合作层面如何有效推进?”这一核心问题。第2章对研究工具与分析框架进行了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工具是合作治理理论。本研究从合作治理理论产生背景、合作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以及合作治理理论对研究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问题的契合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进而,从合作治理理论出发,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环境、结构、过程和结果四个方面来剖析合作治理理论视角下教育信息化的多主体合作治理推进过程。第3至第6章,从环境、结构、过程、结果四个方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基本方式进行全面的解析,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第7章在前述四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最后,第8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并提出不足与展望。第3章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使得相关的治理主体在其中交错相伴,成为一个大范围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个主体对彼此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主要表现为权力、技术与人才、资金三方面的依赖。正是由于当下这种复杂的环境以及教育信息化主体间的资源依赖使得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需采用合作治理的形式。第4章对教育信息化中的主要主体结构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基本主体——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角色进行分析,指出政府从包揽全局到监督管理的转变;企业从从短期合作到长期参与的转变;学校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并梳理了其中的主要关系,包括府际关系、政企关系、多企业间关系以及校企关系。进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两种主体间的合作层次(简单合作层次、复杂合作层次)进行了展示。简单合作层次主要表现为单个企业与单个学校或区县级地方政府,具有关系简单、联系简单容易、合作层次比较低、更容易达成合作目标等特点,这种合作层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复杂合作层次主要表现为多个企业与市级及以上区域政府的合作,具有涉及主体多、关系网络复杂、沟通线路多且复杂、合作层次较高、消耗成本高等特点,复杂合作层次在地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中比较多见,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因而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第5章以教育信息化多主体合作被建构的理想过程的理论模型为参照,描述主体间静态结构在实证合作过程中的运作过程,以便从中挖掘合作治理“痛点”。本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主体结构关系,搭建合作治理的模型,揭示合作被建构的理想过程,从中挖掘多主体合作过程中解决教育信息化核心问题的过程阶段及中间机制,即目标的共享、信任的建构、承诺的延续、共识的形成四个循环阶段。而后,参照合作治理理想过程的理论建构模型,分析现实合作过程与理想过程模型存在的差异,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及标准阶段,二是签订合作协议阶段的责权利分配阶段,三是合作过程中冲突的解决阶段,四是项目验收阶段的持续运维服务阶段。第6章对教育信息化有效合作的实现机制与复杂情景下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困境以及原因进行了探究。本研究认为简单合作层次之所以能够有效推进,原因在于能够实现完整资源对接链条、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平台与服务精准对接以及角色定位清晰。同时研究指出,在复杂合作层次下,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平台重复建设不互通、产品与服务重“量”轻“质”、产品与服务的供需不匹配等主要问题。进而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发现,合作程度不深入、合作能力有缺陷、合作效率尚低下、合作意向仍薄弱四个方面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合作程度不深入体现于政企之间连约不持续、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能力有缺陷包含了资金使用、合作识别、市场垄断等多种合作胜任力的缺失;合作效率低下凸显了政企合作过程中双方进行物流交换、资金给付、信息交流的乏力;合作意向薄弱暴露出复杂层次政企两个主体间信任桥梁搭建、资源依赖程度和承诺履行的不稳健、不深入与不及时。第7章针对前文对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的分析框架及实证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基于“环境—结构—过程—结果”的合作治理分析框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其一,优化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环境,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应完善宏观政策引导体系、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建设进程、适当放宽企业准入限制。其二,改善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结构,在厘清政府内部结构关系的同时,完善政府内部与外部的互通网络。其三,调试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过程,具体包括: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开发资源精准对接平台、构建冲突沟通化解机制、完善应用评价体系。其四,深化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理念,主要是深化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合作治理的共识。第8章主要是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在反思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未来展望。本研究在合作治理理论视角下,从环境、结构、过程、结果四个方面,分析各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探究合作治理为何会出现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以及合作治理何以可能,剖析教育信息化主体间的结构关系,解构教育信息化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过程及中间因素,据此寻求影响合作治理的困境,讨论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路径,依次回应本研究提出的核心问题。但也应该指出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项研究的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收集、研究内容、理论延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期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有效弥补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能够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主体间关系的调和,政府、企业与学校能够切实以合作治理的方式,共同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构建适应新时代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崭新格局。本研究基于“环境—结构—过程—结果”的合作治理框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合作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在解释框架、研究内容、政策建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解释框架方面,本研究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紧扣研究的现实问题,构建“环境—结构—过程—结果”的合作治理框架,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基于理论框架,拆解合作治理的一般性过程,打开合作治理的“黑箱”,揭示教育信息化领域多主体合作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教育信息化治理的“痛点”,是在学界既有研究基础上对于研究内容及理论解释的延伸。在政策建议方面,本研究着重关注优化环境、改善结构、调试过程、深化理念等四个方面,这是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框架下所提出来的,对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总之,本研究通过将以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将教育信息化推进困境及原因分析、探索合作治理的可行路径联系在一起,是运用合作治理这一工具围绕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的有益探索。
陈铭[3](2007)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我省教育技术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作贡献》文中提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指导下,在吉林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广大电教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以"面向农远、科研先导、加强培训、整合资源、应用为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
杨永乐,孙景波[4](1990)在《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文中指出 电化教育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我省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水平,省电教馆根据省教委普教局有关通知的精神,于去年上半年组织了对全省63所电教试点学校的互查工作。互查结果,无锡市二中、如东县中、
陈守寒[5](1990)在《贵州省电化教育简史(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4年,贵阳市教育局将电视录(放)像设备配备到市属重点中学和师范学校。1984年,省电教馆摄制的教学节目有:①《中学物理学生实验》(20课题)由贵阳一中、六中、九中、师大附中物理教师演示;②小学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贵阳甲秀小学王晓玲执教;③幼教师训片《园丁的荣耀——幼儿园的一天》,陈守寒撰稿,拍贵阳实验小学幼儿园一天的活动;④小学语文有:六枝城关二小特级教师陇宝玲执教的《虹》;贵阳市省府路小学、特级教师陶世荣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贵阳市教研室杨瑞芝执教的
薛玲丽[6](2013)在《福建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迅速步入了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受地理、经济、历史等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其基础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为了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差距。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福建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农远工程,八年以来,农远工程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问题随之而来,成为制约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在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农远工程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省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曾尚峰[7](2010)在《重研究 重质量 重效率 重推广——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采取系统扎实措施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江西省电化教育馆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展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资源建设工作。江西省高中新课程的资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江西省具体做法如下。
胡军卫[8](2013)在《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文中指出网络技术与教师培训的不断结合,使得教师网络培训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陕西省于2007年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2009年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网络培训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大量文献研究及实践表明,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基础。因此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对于提高网络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并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抽取的陕西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教师发放问卷16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414份,并对26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人员及部分参训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访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及分析。调研及分析结果得出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现状:(1)网络培训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约占总培训人数的一半;(2)参训教师培训内部动机较高;(3)培训对象有一定比例的重复培训现象;(4)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进程了解不足;(5)参训教师对网络培训方式的认可度比较高;(6)网络辅导教师对教师学员的影响较大;(7)不同教师因个体差异学习时间长短不同;(8)对网络培训的整体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状态;(9)各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情况及重视程度不同:(10)整体培训情况不均衡;(11)培训管理者在组织培训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学习平台不稳定、辅导教师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参训教师思想上不重视等。其次,依据目前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现状,通过利用培训需求分析的经典模式——OTP模式分析框架,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三个方面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进行需求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需求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较倾向于“面授+远程”的混合培训模式,希望网络培训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较赞同分层培训,希望按照专业进行网络班级分组;(2)对案例教学需求较多,其中网络教学、观摩、研习名师实录也逐渐得到教师的接受;(3)希望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担任培训教师,对省市级教学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的需求也较多,部分教师不太愿意担任网络教师;(4)希望考核的方式依次是激励式、实效式、培训式、表现式、传统式;(5)对培训途径的需求依次是远程教育、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任职学校;(6)对培训完进行的奖励方式的需求依次是职称晋升、荣誉称号、高级培训、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奖金福利、教学评比得奖、行政职务晋级等;(7)对培训课程的内容结构设置需求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培训内容希望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对实践教学有所帮助;(8)教师由于年龄、学校所在位置等结构的不同,对网络培训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教师存在培训需求过高及需求错位的现象。(10)教师还存在部分需求缺失的现象。最后,在上述研究及实践基础上,分别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学校层面、教师个人层面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据此并尝试构建“五级三层次”的教师网络培训体系,以提高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为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工作安排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为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提供可供参考研究的案例,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工作有所启发。
李小琴[9](2009)在《基于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研究 ——以赣州市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是一项旨在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工程。本研究从农远工程和教师培训二者之间的关系假设出发,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远工程在促进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效益问题探讨了相关策略。本研究选择了江西省最大的设区市——赣州市作为研究个案,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了3个项目县9个乡镇32所项目学校,其中采用农远模式一的学校9所,模式二的学校14所,模式三的学校9所。通过访谈、座谈、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个案学校在农远工程实施过程存在诸如教学应用、教师素质、教师培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协调、设备故障和维修、资源应用以及后续支持经费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学应用效益的关键,教师培训是影响教师素质水平的关键,而支持条件不够是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几者之者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因果链。因此,要提高农远工程的教学应用效益,必须先提升教师素质;欲提升教师素质,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培训;而教师培训的成效直接与可靠的支持条件密切相关。于此,本研究围绕教师培训策略和培训保障策略这一逻辑因果链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农远工程实施的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理论基础。第二章研究方法。支撑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第三章案例分析——围绕赣州市的农远教师培训现状,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剖析了该市农远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因素。第四章策略探求——针对赣州市农远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农远教师的素质标准、培训策略、保障策略、校本培训几方面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五章研究结论。包括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后续研究展望。
俞树煜[10](2007)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在西部地区一系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应用期以后,能否发挥工程的应用效益已经成为一个关系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以资源为视角破解这一难题。目前,在国内信息化教育领域还没有系统的有关资源问题的探讨,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问题的研究虽然开始有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寻求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利用和管理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归纳法,辅助以访谈、座谈等方法。文献的检索主要借助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集了部分资料,并搜集了一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汇报材料等。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关于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五种分类方法:按照资源建设的体制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按照资源的用途及潜力分为促进学校发展类资源、促进教师发展类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类资源和促进农村发展类资源;按照可重组性分为可重组资源、部分可重组资源和不可重组资源;按资源的可用性分为完全可用资源、部分可用资源和不可用资源;按资源的原创程度分为选择性资源、整合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这些分类为探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和管理策略奠定了基础。2.关于资源建设的策略。宏观上,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资源建设体系;地方层面上建立“以县为主”的区域资源整合建设模式;学校层面上建设校本资源三项策略。微观上,提出并探讨了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本地化、深加工和民族化三项策略。3.关于资源利用的策略。提出了一个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策略分类框架,即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策略的层次——对象分类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策略及其制定和发展路线进行了探讨,并具体论述了三种模式资源的转化和学校主题资源整理两种有助于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策略。本研究对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利用的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从创新事物推广的S形曲线出发,构建了一个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西部地区深入利用的效益的两个因素:资源的应用程度和生命周期,并深入探讨了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程度(水平)与延长其生命周期的策略。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教师/学生、资源和硬件环境三个因素及其关系构成的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模型,依据此模型提出了一些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利用效益的策略或建议。4.关于资源管理策略。围绕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建设,总结了我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体制。以三种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划分,构建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三维结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探讨了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传输和利用的管理。最后,提出了资源评估和资源服务两种有助于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策略。
二、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2)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以3省12市合作治理案例为表述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合作治理的研究 |
1.2.3 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教育信息化 |
1.3.2 合作治理 |
1.3.3 复杂合作层次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意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意图 |
1.5 案例介说 |
1.5.1 案例选取标准及结构 |
1.5.2 案情总述 |
第2章 研究工具与分析框架 |
2.1 研究工具:合作治理理论 |
2.1.1 合作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2.1.2 合作治理理论的要义阐述 |
2.1.3 合作治理理论与研究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问题的契合性 |
2.2 分析框架 |
2.2.1 环境:造就合作治理的“前情”因素 |
2.2.2 结构:合作治理的三角行动格局 |
2.2.3 过程:不断深化的合作 |
2.2.4 结果:合作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环境及对治理形式的影响 |
3.1 环境对治理形式的影响:理论模型 |
3.2 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
3.2.1 社会经济环境 |
3.2.2 制度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复杂环境中的相互依赖 |
3.3.1 权力 |
3.3.2 人才与技术 |
3.3.3 资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主体结构 |
4.1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参与主体及其角色定位 |
4.1.1 政府:从包揽全局到监督管理 |
4.1.2 企业:从短期合作到长期参与 |
4.1.3 学校: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参与 |
4.2 教育信息化参与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
4.2.1 府际关系 |
4.2.2 政企关系 |
4.2.3 多企业间关系 |
4.2.4 校企关系 |
4.3 教育信息化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层次 |
4.3.1 简单合作层次:单个企业——单个学校/区县级地方政府 |
4.3.2 复杂合作层次:多个企业——市级及以上区域政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过程 |
5.1 模型建构:理想类型的合作治理过程 |
5.2 实证展演: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合作治理过程 |
5.2.1 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及标准 |
5.2.2 签订合作协议,界定主体间责权利配置 |
5.2.3 项目实施中的冲突及处理 |
5.2.4 项目验收阶段的可持续合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困境及成因剖析 |
6.1 简单合作层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机制 |
6.1.1 合作前提:完整资源对接链条 |
6.1.2 疏导中介: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渠道 |
6.1.3 重心下沉:平台与服务精准对接 |
6.1.4 角色定位:各安其位,通力合作 |
6.2 复杂合作层次下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困境 |
6.2.1 资金难题:建设投入不足,企业难以获利 |
6.2.2 “信息孤岛”:平台重复建设,不互联互通 |
6.2.3 “面子工程”:产品与服务重“量”轻“质” |
6.2.4 无效供给:产品与服务的供需不匹配难题 |
6.3 探源:复杂合作层次下教育信息化推进困境的成因 |
6.3.1 合作程度:连约情况、合作关系 |
6.3.2 合作能力:资金使用能力、合作识别能力、市场垄断能力 |
6.3.3 合作效率:物流效率、资金流效率、信息流效率 |
6.3.4 合作意向:合作依赖、合作信任、合作承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的策略探讨 |
7.1 优化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制度环境 |
7.1.1 中央政府应完善宏观政策引导体系 |
7.1.2 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建设进程 |
7.1.3 适当放宽企业准入限制 |
7.2 改善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结构 |
7.2.1 厘清政府内部结构关系 |
7.2.2 完善政府内部与外部的互通网络 |
7.3 调适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过程 |
7.3.1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
7.3.2 开发资源精准对接平台 |
7.3.3 构建冲突沟通化解机制 |
7.3.4 完善应用评价体系 |
7.4 深化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理念 |
7.4.1 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正确认识 |
7.4.2 对于合作治理:凝聚主体共识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未来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政府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校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访谈整理说明 |
附录五: 教育信息化合作治理访谈记录 |
致谢 |
(6)福建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前期研究分析 |
(一) 研究过程与维度界定 |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章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概述 |
2.1.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2.1.2 “农远工程”的目的和任务 |
2.1.3 “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 |
2.2 “农远工程”的相关理论 |
2.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2.2.2 系统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福建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介绍 |
3.1.1 问卷设计的模块和内容 |
3.1.2 问卷发放与回收统计 |
3.1.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2 “农远工程”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
3.3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
3.3.1 硬件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
3.3.2 软件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
3.4 教学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5 支持保障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
3.5.1 资金支持 |
3.5.2 教研支持 |
3.5.3 技术支持 |
3.6 教师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
3.6.1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
3.6.2 教师培训现状 |
3.6.3 培训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
第4章 福建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4.1 建立对各级管理机构的检查评估部门 |
4.2 提高硬件设备利用率,促进软件资源建设与共享 |
4.2.1 提高现有硬件设备利用率 |
4.2.2 加强软件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应用效益 |
4.3 关注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策略 |
4.3.1 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策略 |
4.3.2 模式二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策略 |
4.3.3 模式三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策略 |
4.4 加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
4.4.1 资金支持 |
4.4.2 技术支持 |
4.5 三管齐下,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
4.5.1 加强师资培训,是提升教师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
4.5.2 开展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整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
4.5.3 教师的个人学习,是提升教师整合能力的必经途径 |
第5章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3 网络培训将会逐渐成为教师培训方式的主流 |
1.1.4 国家及地方相关教育文件政策的出台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现有网络培训忽略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 |
1.2.2 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实效性较低 |
1.3 研究意义 |
1.3.1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效果 |
1.3.2 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工作提供建议 |
1.3.3 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提供参考案例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
1.4.2 国内外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现状 |
1.4.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工具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4 研究工具 |
1.5.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 |
2.1.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 |
2.1.3 培训需求分析 |
2.1.4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
2.1.5 OTP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
2.2.3 成人学习理论 |
2.2.4 自主学习理论 |
第3章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现状调查 |
3.1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整体情况 |
3.1.1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介绍 |
3.1.2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情况 |
3.2 调查步骤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2 访谈法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3.2 教师培训动机与参加培训情况 |
3.3.3 教师对培训的了解与认可度分析 |
3.3.4 教师自身对培训的评价 |
3.3.5 教师培训效果分析 |
3.3.6 教师网络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访谈结果分析 |
3.4.1 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优势及困难 |
3.4.2 组织培训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
3.4.3 影响教师参加网络培训的因素 |
3.4.4 对培训的建议 |
第4章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需求分析 |
4.1 组织分析 |
4.1.1 培训组织形式的需求 |
4.1.2 培训方法的需求 |
4.1.3 培训师资的需求 |
4.1.4 考核措施的需求 |
4.1.5 培训途径的需求 |
4.1.6 激励措施的需求 |
4.2 任务分析 |
4.2.1 培训课程的结构形式需求 |
4.2.2 培训内容的需求 |
4.3 人员分析 |
4.3.1 教师性别结构 |
4.3.2 教师年龄结构 |
4.3.3 教师教龄结构 |
4.3.4 教师单位结构 |
4.3.5 教师学历结构 |
4.3.6 教师职称结构 |
4.3.7 学校位置结构 |
4.3.8 学校性质结构 |
4.3.9 学科性质结构 |
4.4 需求分析总结 |
4.4.1 组织分析的发现 |
4.4.2 任务分析的发现 |
4.4.3 人员分析的发现 |
第5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建议 |
5.1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5.1.1 加强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力度 |
5.1.2 统一培训的组织领导机构 |
5.1.3 下放培训自主权,根据实际采取灵活的培训组织形式 |
5.2 培训机构层面 |
5.2.1 构建“五级三层次”培训体系 |
5.2.2 培训前进行需求分析 |
5.2.3 培训中监督培训实施过程 |
5.2.4 培训后加强后续支持服务 |
5.3 学校层面 |
5.3.1 学校领导提高对网络培训的重视程度 |
5.3.2 营造学校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
5.3.3 加强校际问交流与合作 |
5.3.4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促进校内教师互助合作学习 |
5.3.5 规范管理制度,给教师以适度奖惩 |
5.3.6 加强培训后应用,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
5.4 教师个人层面 |
5.4.1 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思想转变 |
5.4.2 坚持内因是根本,从自身出发克服困难 |
5.4.3 逐渐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基于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研究 ——以赣州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农远工程的实施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培训 |
1.1.2 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师培训 |
1.1.3 农远工程的实施 |
1.1.4 农远工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农远工程与教师培训 |
1.2.2 以赣州市为个案的缘起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1.4.1 创新扩散理论 |
1.4.2 终身学习理论 |
1.4.3 教师教育理论 |
1.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5 网络教育理论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1.1 对杂志的检索与分析 |
2.1.2 对专业书籍的检索与分析 |
2.1.3 对CNKI优秀硕博论文库的检索与分析 |
2.2 案例研究 |
2.2.1 以赣州市的农远教师培训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 |
2.2.2 对赣州市农村初中的校本培训进行案例分析 |
2.3 田野调查 |
2.3.1 项目县的抽取 |
2.3.2 乡镇的抽取 |
2.3.3 项目学校的抽取 |
2.3.4 问卷和访谈对象的抽取 |
2.3.5 问卷发放的数量 |
3 案例剖析──赣州市农远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背景 |
3.2 调查结果 |
3.2.1 农远设备配备情况 |
3.2.2 农远组织与管理情况 |
3.2.3 师生对农远的了解情况 |
3.2.4 教师素养和培训的情况 |
3.2.5 农远设备的使用情况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学应用的问题 |
3.3.2 教师素质的问题 |
3.3.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3.3.4 各职能部门的问题 |
3.3.5 设备故障和维修问题 |
3.3.6 资源问题 |
3.3.7 后续经费的问题 |
3.4 问题的关键 |
3.4.1 教师素质不高是教学应用效益不高的关键 |
3.4.2 教师培训不到位是教师素质不高的关键 |
3.4.3 支持条件不够是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
4 策略探求──农远教师培训的难题破解 |
4.1 农远教师素质的标准策略 |
4.1.1 农远教师素质标准的提出 |
4.1.2 农远教师素质标准的构成 |
4.2 农远教师素质的培训策略 |
4.2.1 培训原则策略 |
4.2.2 培训规划策略 |
4.2.3 培训内容策略 |
4.2.4 培训模式策略 |
4.2.5 培训监测策略 |
4.3 农远教师培训的保障策略 |
4.3.1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后续经费 |
4.3.2 加强资源建设,保障学习资源 |
4.3.3 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培训效益 |
4.3.4 建立学习共同体,保障学习交流 |
4.4 基于农远的校本培训 |
4.4.1 校本培训的概述 |
4.4.2 基于农远的校本培训 |
4.4.2.1 基于农远的校本培训内容 |
4.4.2.2 基于农远的校本培训方式 |
4.4.2.3 基于农远的校本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4.4.3 破头中学的校本培训 |
5 研究结论 |
5.1 总结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后记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方法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二章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资源分类 |
第一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介绍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
第三章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宏观策略 |
第三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微观策略 |
第四章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研究:潜力与效益 |
第一节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校发展 |
第二节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师发展 |
第三节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 |
第四节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农村发展 |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研究:策略与效益 |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策略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利用的策略讨论 |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研究 |
第一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体制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内容 |
第三节 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的策略 |
第七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队伍建设,发挥系统整体优势 提高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能力[J]. 吉林省电教馆. 中小学电教, 2005(05)
- [2]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以3省12市合作治理案例为表述对象[D]. 麻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我省教育技术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作贡献[J]. 陈铭. 中小学电教, 2007(04)
- [4]省电教馆组织中小学电教工作的检查考评[J]. 杨永乐,孙景波. 江苏教育, 1990(02)
- [5]贵州省电化教育简史(下)[J]. 陈守寒. 电化教育研究, 1990(01)
- [6]福建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薛玲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7]重研究 重质量 重效率 重推广——江西省电化教育馆采取系统扎实措施做好资源建设工作[J]. 曾尚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26)
- [8]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例[D]. 胡军卫.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9]基于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研究 ——以赣州市为个案[D]. 李小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09(07)
- [10]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D]. 俞树煜.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