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内部关系,做好邮政储蓄管理

理顺内部关系,做好邮政储蓄管理

一、理顺内部关系 办好邮政储蓄(论文文献综述)

宋宏谋[1](2002)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都至关重要。实物资本短缺和贫困的恶性循环是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农村金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经济恶性循环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运用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农村保险等手段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金融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储蓄存款、贷款等绝对量增长非常快,储蓄资金是农村金融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贷款总量,特别是在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中占很大比重。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和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M2/农村GDP)有很大程度提高,但与中国FIR和中国M2/GDP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仍然很低。东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巨大差距,东部农村存款等总量占全国农村金融总量很大比重,中西部农村金融总量比重明显偏低。 农业和农村以及县域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从农民、农村、县域三个层面研究了金融渠道的农村资金净流出问题。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县域资金巨额外流间接造成农村资金的进一步外流,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问题,农村金融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深重,严重影响着中国农村金融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安全运行,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风险的高发部位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村民间非法金融活动。 农户融出资金的需求特别是存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产借款额度普遍较小,借款中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重较低,民间金融特别是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大多数地区农户生活性借款比重超过了生产性借款比重。各地普遍存在农产贷款难问题,其成因较为复杂。 受来自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渠道双重缺损的制约,中国乡镇企业难以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得低成本资金,尤其是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农村信用社对其贷款支持力度也因种种原因日趋减弱,资金要素日益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必须按照“调整”与“加强”两大思路,切实转变国内支持农业的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成为必然选择,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们 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必须按照“调整”与“加强”两大思路,相应地调整和加强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要尽快建立一套稳定的机制和渠道,一方面使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民储蓄等农村资金能够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而不致流失,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金注入。要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建立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特别是要加强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要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机构免于不合理行政干预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法律约束,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离农”问题。

庄岁林[2](2007)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在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甚至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三农”问题成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支持“三农”的发展,但以前的“一号”文件都只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三农”问题也只是从局部在缓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我国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将开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纪元。经验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这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预期。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投资需求为现实出发点,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理论出发点,对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以及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1)新农村建设归根结蒂是解决农村地区的投资与发展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投资进而增加农村的资产存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投资最重要的两条渠道为政府财政与农村金融,前者主要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后者主要帮助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农户和企业)融通资金进而解决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与金融必须形成合力以支持新农村建设。(2)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回顾与比较,认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市场机制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机制,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但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有时会出现失效,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市场的间接监管,提供良好的授能环境,建立与维护市场框架和市场秩序,在竞争性市场的边际之外发挥作用。(3)以1978年~200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农村存款、农村贷款这组序列是协整的,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农村金融(农村存款、农村贷款)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在进行的8对Granger因果检验、16种关系中,只验证存在以下四种关系,即农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对农村贷款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民收入对农村存款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存款的增长对农村消费增长的速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存款的增长对农村投资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4)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制度历史沿革的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存在如下特征:机构调整表现出反复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表现为“二元”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以政府制度供给为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着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不相适应。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是:2000年以前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始终没走出“以农兴工”的政策格局;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系统性构想,监管者和金融机构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协调,供给难以满足需求;非正规金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5)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反思,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改革主要遵循金融机构观,其局限性在于,它仅仅着眼于既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所谓改革,忽略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到底应承担何种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如果继续依照金融机构观指导农村金融改革,则改革必然走入死胡同,而运用金融功能观的思路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6)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面,通过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模式——“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比较研究,以及农信社组织制度模式——“总分行”、“单元行”的比较研究,认为应明确的将股份制作为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选择,并按照总分行制度的组织模式建立全国性的垂直型农村信用社体系,成立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行—省农村商业银行—县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与机制完善要相互协调,信用社改革应该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相配套。(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面,通过分析农发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农发行,应该积极调整其职能定位,完善和创新农发行的运行机制,包括:完善粮棉油收购融资:放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开办农村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实行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的体制改革;创新同业协议存款模式;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尝试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营运作;进行内部改革;建立财政补偿机制;立法明确农发行的权力与义务,保障其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运营。(8)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方面,认为农业银行从支农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改革目标和模式的特殊性。通过对农行股改的“分拆”方案与“整体改制、择机上市”方案的深入比较分析,认为后者更符合农行自身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强调农行必须业务下乡,定位县域经济,服务“三农”。(9)邮政储蓄改革方面,认为现阶段人民银行将邮政储蓄资金推向市场,邮政储蓄必须为自己吸收的存款寻找出路,因此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是必然的选择。但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定位尚存在争议,目前只能肯定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应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筹建邮政储蓄银行必须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公司治理原则进行。(10)农业保险改革方面,认为要发挥农业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保险人和农民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在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上,应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为两翼,并采取政府支持+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运营。农业保险改革发展的对策:加强相关立法,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将支持农业保险财政政策形成制度;制定农业保险风险转移分摊政策,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科学地确定保险费率等。(11)基于河南、湖北两省的调查数据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虽然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非正规金融借贷发生率普遍高于正规金融,但是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规模存在金额多次重复累计的情况,而且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多投于非生产性用途,而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一般投于生产性用途,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仍不及正规金融。在农村非正规金融改革建议方面,认为应该创建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制度平台,把非正规金融纳入法制的轨道,给非正规金融一个合法的、与正规金融公平竞争的活动平台,从而减少其在躲避管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也可减少其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社会法制和道德环境所带来的危害。(12)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存在差距突出反映为七大矛盾,农村金融创新迫在眉睫。尤其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大力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布局:同时要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交易工具,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张荣林[3](2006)在《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邮政金融恢复开办2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邮政金融与邮政的关系,为邮政金融的产业性质、产业归属、产业功能明确定位。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邮政金融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以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为背景,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制度经济学、公司治理结构等理论,阐述邮政金融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借鉴国外邮政金融的成功经验,分析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环境和业务设计,探讨中国邮政金融治理结构、路径选择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机制创新和业务发展的新途径。论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中国邮政金融的特殊性,建立邮政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对邮政金融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界定了邮政金融的概念。邮政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2004年以前是央行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直至邮政储蓄资金的市场化运作才形成了完整的邮政金融概念,即在金融市场环境下利用邮政基础设施经营货币资金融通业务,对资金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第二章,比较分析国际邮政金融发展。国际邮政金融的发展以市场化为主旋律。日本、韩国邮政金融和德国的邮政银行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业务各异,但为中国邮政金融加快改革步伐、开拓资金运用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邮政金融产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三章,分析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业务定位。随着我国金融深化的进程加快,邮政金融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行为这三类主体的体制安排及其行为逻辑引致了高度的利率政策风险、处于市场化边缘、治理结构行政化等运行特征,邮政金融在经济方面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自身的业务发展也受到转存款利率政策调整、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必须设计新的邮政金融业务制度安排,由此创造性地确立了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四章,分析中国邮政金融的治理结构。邮政金融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邮政金融的效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形式的考察和对国有金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表明,邮政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终结点是国有控股前提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国邮政金融必须不断完善国有邮政金融治理结构,在邮政金融内部建立代表国家产权的独立的董事会,建立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基本制衡机制,改变邮政金融现有的激励机制。

易炳建[4](2002)在《邮政储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兼论重庆市邮政储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有序、规范发展,是我国金融主管部门和各金融单位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986年恢复开办且只面向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邮政储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规模现仅次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收入也占整个邮政业务收入的三分之一,邮政储蓄目前不但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重要一席,也是我国邮政业的一个支撑业务。但面对宏观金融形势,由非金融机构的中国邮政部门经营管理的邮政储蓄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引起许多方面注意,如其业务主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仅为邮政部门一个专业局,对各区(县)邮政局从事邮政储蓄的人、财、物均不能直接有效管理,同时因邮政储蓄的经营和管理与其它邮政业务混在一起,人民银行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这就容易导致各邮政局违规经营邮政储蓄,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若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好,不仅将影响我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且有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邮政储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作一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邮政储蓄的发展战略思路,以促进邮政储蓄规范、健康、长远地发展。其研究对我国邮政储蓄在实际工作中可作为参考,也是对所学相关理论在应用上的一个拓展。 本文分析了影响储蓄业务发展的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邮政储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邮政储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情况,进行邮政储蓄EFE和IFE评价矩阵分析,得出关键内部优势、弱点和关键外部机会、威胁,结果表明邮政储蓄若能好好利用外部环境因素,将会取得极为显着的效果,而我国邮政储蓄的内部状况处于弱势。进行邮政储蓄SWOT分析,对邮政储蓄备选战略进行QSPM矩阵评价分析,提出邮政储蓄发展的基本竞争战略思路。通过对邮政储蓄发展的战略框架分析,提出了邮政储蓄要改变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优势,必须在其体制、人力资源、品牌形象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加强建设的战略框架思路,以使邮政储蓄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能获得生存和更大的发展。最后结合重庆邮政储蓄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人民银行苍梧县支行课题组[5](2001)在《县辖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

袁仕福[6](2003)在《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策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必须找到新的营销环境下更新更有效的营销策略,以适应加入WTO后日趋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企业实践,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策略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邮政储蓄向专业银行过渡时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实力迅速壮大使邮政储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其体制上的缺陷不仅影响了国内金融改革,亦损害了邮政企业自身发展,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是必然之事。限于国家政策和自身条件,更由于取得竞争优势的需要,邮政储蓄银行不能也无法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营销方法,因此必须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综述了银行营销的发展过程和相关营销理论,深入分析了邮政储蓄营销特征和现行营销策略后,经全面考察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并进行SWOT分析,本文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战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策略创新进行了探讨。经研究,本文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扬长避短,采取集聚化战略,在个人金融服务这一细分市场上确立优势。其品牌定位应为平民银行。在此前提下开展营销策略创新,要注重从中间业务、个人信贷和特色存款业务方面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新渠道开办网上银行;为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内部营销和顾客价值管理;为适应顾客需求的多样化而进行战略联盟。

周颖辉[7](2006)在《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化运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邮政储蓄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外邮政储蓄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逐步一致认为,中国邮政储蓄恢复开办的政策性因素日渐消失,而各利益主体博弈后妥协的结果违背了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不得不打破现有体制重新达成一致。在这一背景下,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必须顺应改革大潮,提前做好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准备。本文从分析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探讨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与邮政储蓄改革整体形势的不相适应,认为必须从机构、人员、财务、产品、市场等各个方面实施全面的调整。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邮政储蓄研究的简要综述,认为各国邮政储蓄系统设立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中国邮政储蓄体系的设立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改革与调整是多方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妥协后的产物,将邮政储蓄改革成为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政府及各利益主体当前认可的改革方向。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一直沿用较陈旧的管理体制和业务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随后从分析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的市场环境、组织架构、经营情况入手,提出了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总体策略,包括组织架构变革、从业人员管理、与湖南邮政企业分账核算以及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再后,本文着重阐述了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如何从产品体系和市场营销方面实现商业银行化运作。在分析产品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必须对产品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产品体系重构的策略,并详尽地针对负债业务、批发类资产业务、零售类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理财类业务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最后,本文就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市场营销体系的单一性、粗放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重构的必要性,并重点围绕建立以客户经理制为核心的专业营销体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针对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如何逐步建立客户经理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徐朝科[8](2007)在《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邮政储蓄从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邮政储蓄在体制、经营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符合国民经济需要的改革。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看,为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2006年12月全面对外开放金融领域。我国邮政储蓄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符合国民经济需要的完善的金融体系难以成形,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效都将受到重大影响。从邮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2005年7月《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务院常委会议上被“原则通过”,这标志着邮政体系新一轮的改革正式启动。该方案提出了邮政储蓄的改革方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邮政储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提高邮政储蓄的竞争力,适应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笔者选取“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通过借鉴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演进,探讨我国邮政储蓄的改革现状,得出我国邮政储蓄进一步改革的对策与建议。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邮政储蓄的基本概述。通过对邮政储蓄的含义、产生与发展的概述、特点和作用的分析,确定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邮政储蓄改革之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司控股式的商业化改革模式,以德国1989年至今的改革为代表;二是行政隶属式的准商业化改革模式,以日本20世纪50年代到2005年的改革为代表。本章主要是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改革历程进行研究,吸收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得出对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启示。第三部分,我国邮政储蓄的制度变迁分析。自1986年我国恢复了邮政储蓄业务以后,邮政储蓄制度安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演进。本章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找出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演进逻辑,说明为什么邮政储蓄的改革方案最终以“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定论。第四部分,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现状分析。本章以“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前提,由内而外,按照“微观——宏观”的顺序,从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其所处的宏观金融环境两个方面,对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对策建议。本章从明确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建立竞争优势,与相关体制改革保持联动,完善邮政储蓄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我国邮政储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日本邮政储蓄民营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第二,以“筹建邮政储蓄银行”为前提,重新对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现状的进行审视。第三,明晰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本文认为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应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近期定位于农村银行、零售银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逐渐实现商业化,依循全球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最终发展成为全能型商业银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数据资料收集困难,计量分析能力的薄弱,使得本文无法从计量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我国目前邮政储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第二,理论水平与思想层次有限,使得本文无法深入地从不同的利益集团博弈的角度把握邮政储蓄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相关行业经验的缺乏,使得本文只能从一般项目实施的角度进行探讨,无法从细节上把握邮政储蓄改革的实际可操作性。

盖丽丽[9](2010)在《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文中提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防范危机和促进发展两个方面,而防范危机的目的在于维持经济环境的稳定以保证金融行业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发展。对于金融监管能否促进发展以及如何更好的促进发展的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金融监管理论。近些年监管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等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开始成为监管研究的新热点,Gorton和Winton (2002)以及Kane(2002)等分别研究了不同的银行监管措施在一些国家的实施情况,Barth Caprio和Levine (2002)更是率先针对各种银行监管措施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金融监管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在Barth, Caprio和Levine所作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李涛、沈坤荣和李莉、江春和许立成运用相同的数据库在监管模式的分类与比较、探寻最优银行监管模式、验证金融监管理论等领域作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结合到我国实际中来。但在现有的文献中,鲜有针对农村金融监管措施的研究。对某些发达国家而言,农场主就是普通的企业主,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浑然一体,也就没有针对农村地区进行金融监管研究的必要。但我国的情况十分特殊,我国农村存在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既有政府监管下的正规金融也有游离于政府监管视野之外的非正规金融,农村的金融特点与城市存在显着差异,这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的特点和作用方式也与典型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因此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村经济环境中不同金融监管措施效果的评价,对农村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为寻找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监管强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衡量农村的金融监管强度,我们没用采用通常的监管措施和衡量方法,而是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对我国农村金融影响深刻而又能较好反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特点的指标,包括利率管制、农村金融网点数目、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四个方面,对于每一个指标我们又分别从许多角度对其进行衡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出每个指标的值,通过这种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变迁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然后用我国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标作为衡量监管效果的变量,分析每一种监管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和建议

董杰[10](2004)在《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文中指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并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由此引申出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增长所应采取的金融发展政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是该理论的核心命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一直占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而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应。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既是历史的惯性使然,也是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形成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障碍。总览现有的对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人们多从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市场及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寻求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方,而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供给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多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借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金融政策建议和实施策略,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接着探讨在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解除农村金融抑制、实行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之路,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的需要;最后围绕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提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实施策略。根据这一思路,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二元经济理论述评,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二、三章在对国民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两者高度正相关的结论,同时对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制度基础、主要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作深入研究。第四、五章,分别从我国<WP=5>加入WTO,金融业和农业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宜采取的因应对策,并提出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等原则构想。第六至九章分别从重构农村合作金融、建设为农服务的农村商业金融、强化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以及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角度,构建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施方略。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在经济增长理论综述部分,除了对历史上有影响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观点有所记述外,重点介绍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罗默和卢卡斯等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要素构成、实现长期均衡增长的条件等作出了各自富有解释力的说明,而这些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都内含了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特作用,这对于农村经济增长中资本需求及金融供给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部分,重点对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帕特里克的“供给导向”、“需求跟随”金融发展理论、赫尔曼等人的“金融约束”论、内生金融增长理论以及当前关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新理论等进行综述和评论。上述理论从不同方面、各有侧重地解释了金融发展的内涵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它们不仅为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而且其中不少理论工具被直接借鉴用于本篇论文的研究(如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供给导向”和“需求跟随”金融发展论、“金融约束”论等),或者成为本文立论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在二元经济理论述评部分,重点对刘易斯、乔根森等人的理论进行述评。二元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该理论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背景。第二章,农村经济金融化测度以及农村经济与金融相关性分析。在区分经济货币化与经济金融化基本概念之后,运用金融深化程度<WP=6>(DEATH)、金融相关率(FIR)、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性(BANK)等几个指标对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分析,形成了我国金融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压抑状态的基本判断。联系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数量分析,并以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国民经济金融化水平、以及城镇经济金融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农村经济金融化较为滞后的结论。最后一节以实证的方法,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的结论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同样存在高度相关性。因此,解除农村金融抑制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则成为逻辑的必然。第三章,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在于城乡经济与金融二元性,即政府实施的扶持城市经济与金融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的经济与金融

二、理顺内部关系 办好邮政储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顺内部关系 办好邮政储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中文)
内容提要(英文)
绪论
第一章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理论述评
    一、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二、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第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考察及其经验借鉴
    一、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的总体情况
    二、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金融制度
    三、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
    一、 中国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变迁及正规金融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中国农村存款增长情况
    二、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分析
    三、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四、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问题分析
    一、 中国农村资金流向的总体考察
    二、 农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
    三、 农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
    四、 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不良影响
第六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分析
    一、 金融风险基本理论简要回顾
    二、 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总体分析
    三、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及其成因总体分析
    四、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风险分析
    五、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风险分析
    六、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分析
第七章 中国农民(户)金融需求分析
    一、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二、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的总体考察
    三、 农户融出资金需求分析
    四、 农户融入资金需求分析
    五、 农户贷款难问题分析
第八章 中国乡镇企业金融需求分析
    一、 中国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特征分析
    二、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三、 乡镇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四、 乡镇企业直接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第九章 WTO背景下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需求分析
    一、 履行WTO承诺需要我国政府转变支持农业的方式
    二、 加入WTO与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需求分析
第十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制度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新农村建设:投资与发展
    2.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与原则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2.2 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需求与资金来源渠道分析
        2.2.1 农业资金匮乏及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2.2 新农村建设投资需求的范围界定与规模估算
        2.2.3 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分析:财政与金融为主要力量
    2.3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2.3.1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2.3.2 促进农业办产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3.3 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3.4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3 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
    3.1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理论回顾
        3.1.1 金融发展理论
        3.1.2 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3.2 农村金融的理论研究
        3.2.1 三种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分析
        3.2.2 农村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3.2.3 农村金融发展的评价与衡量指标
    3.3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3.1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3.2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4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及金融市场供需分析
    4.1 农村金融体制变迁
        4.1.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初始环境
        4.1.2 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演化
        4.1.3 对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评价
    4.2 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与供给
        4.2.1 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容及主体行为特征分析
        4.2.2 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4.2.3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的供给体系重构
5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金融机构
    5.1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反思
        5.1.1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制度和功能缺陷现状
        5.1.2 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理性反思
    5.2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5.2.1 2003年以前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历程
        5.2.2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争论
        5.2.3 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争论的点启示
        5.2.4 我国农村信用社模式选择
    5.3 塑造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形象
        5.3.1 2005年以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过程
        5.3.2 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3.3 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方向
    5.4 积极推进农业银行综合改革
        5.4.1 1978年后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历程
        5.4.2 农业银行改革问题的深入探析
        5.4.3 股改"分拆方案"与"整体改制、择机上市"之争
        5.4.4 农业银行改革:定位县域经济,服务"三农"
6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非银行业金融
    6.1 加快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6.1.1 改革开放后邮政储蓄的改革历程
        6.1.2 邮政储蓄发展面临的问题
        6.1.3 邮政储蓄改革的国外经验借鉴
        6.1.4 邮政储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建立邮政储蓄银行
    6.2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6.2.1 1982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6.2.2 农业保险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2.3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与启示
        6.2.4 农业保险改革的方向
    6.3 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
        6.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与发展的逻辑分析
        6.3.2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描述
        6.3.3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的比较研究:基于河南、湖北两省调查的实证研究
        6.3.4 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
7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
    7.1 金融创新的内涵
        7.1.1 金融创新的含义
        7.1.2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创新内容的要求
    7.2 农村小额信贷服务创新
        7.2.1 小额信贷与反贫困
        7.2.2 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
        7.2.3 小额信贷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
        7.2.4 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监管问题
        7.2.5 中国的小额信贷
    7.3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最新动向
        7.3.1 农村金融机构创新
        7.3.2 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附录
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主要思路和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金融理论与邮政金融概论
    第一节 邮政金融形成的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金融与邮政金融的概念
        二、中国邮政金融形成的背景
        三、邮政金融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业务发展简史
        二、现行的组织体系
        三、业务内容
    第三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特殊性
        一、区别于邮政其他业务的主要特点
        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区别
        三、邮政企业经营金融业务的有利条件
        四、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关系
    第四节 邮政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制度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的制度思考
第二章 邮政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日本邮政金融的改革发展及启示
        一、基本情况
        二、负债业务
        三、资金运用情况
        四、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五、民营化问题及启示
    第二节 韩国邮政金融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
        三、资产管理
    第三节 德国邮政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一、发展简史
        二、治理结构
        三、风险控制机制
        四、资金运用
        五、几点启示
第三章 邮政金融的市场环境分析和业务设计
    第一节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第二节 中国金融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发展方向
        一、结构性矛盾
        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运行特征与体制束缚
    第四节 狭窄业务银行——对一个制度安排的探讨
        一、狭窄业务银行概念
        二、产生与发展
        三、持续生存的可行性分析
        四、狭窄业务银行与邮政储蓄机构的发展——美国案例
        五、对中国邮政金融机构改革的适用性分析
    第五节 批发银行及批发银行业务——对另一个制度安排的探讨
        一、批发银行以及批发银行业务的概念
        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主要业务
        四、特殊性与核心竞争力
        五、对我国邮政金融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邮政金融治理结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评介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第二节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模式
        一、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
        二、关系型银行治理结构
        三、国家型银行治理结构
    第三节 国有金融治理结构低效的解析
        一、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一个解析模型
    第四节 邮政金融治理结构模式探讨
        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规范
        二、邮政金融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 邮政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邮政金融的改革方向
        一、改革动因分析
        二、改革进程回顾
        三、改革方向探讨
        四、组织结构的构想
    第二节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
        一、负债业务
        二、中间业务
        三、资产业务
    第三节 邮政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概论
        二、邮政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三、邮政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邮政金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节 促进邮政金融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对策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邮政储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兼论重庆市邮政储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 储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1 储蓄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1.1 储蓄的历史及现代含义
        2.1.2 我国储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2 我国邮政储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决定的主要因素
3 国内外邮政储蓄现状
    3.1 国外邮政储蓄现状
    3.2 国内邮政储蓄现状
        3.2.1 国内邮政储蓄现状
        3.2.2 重庆市邮政储蓄现状
4 我国邮政储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邮政储蓄外部环境分析
        4.1.1 我国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对邮政储蓄的影响
        4.1.2 我国加入WTO对邮政储蓄的影响
        4.1.3 邮政储蓄与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4.1.4 邮政储蓄EFE评价矩阵
    4.2 邮政储蓄内部环境分析
        4.2.1 邮政储蓄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4.2.2 邮政储蓄IFE评价矩阵
    4.3 邮政储蓄发展战略SWOT分析
        4.3.1 SWOT矩阵分析简介
        4.3.2 邮政储蓄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4.3.3 邮政储蓄ST战略(发挥优势、回避威胁)
        4.3.4 邮政储蓄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
        4.3.5 邮政储蓄WT战略(克服弱点、回避威胁)
    4.4 邮政储蓄发展战略的QSPM评价
    4.5 重庆市邮政储蓄发展的环境分析
5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战略框架分析
    5.1 进行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5.1.1 邮政储蓄实行独立核算的专业化经营
        5.1.2 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5.2 新经济条件下邮政储蓄市场定位分析
    5.3 加强邮政储蓄城市业务的发展
    5.4 加强邮政储蓄品牌形象的建设
    5.5 加强邮政储蓄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
    5.6 加强邮政储蓄业务创新的建设
    5.7 加强邮政储蓄信息技术的建设
6 重庆市邮政储蓄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6.1 重庆邮政储蓄实行较独立核算的专业化经营
    6.2 加强重庆邮政储蓄人力资源建设
    6.3 加强重庆市邮政储蓄业务的创新
    6.4 加强重庆邮政储蓄网点合理布局的研究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县辖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问题
    (一)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二)依法接受金融监管意识谈薄,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
        1、营业机构的基本载体名称不规范。
        2、擅自变更储蓄点主要负责人。
        3、擅自搬迁储蓄点。
        4、超业务范围擅自办理代扣税款业务。
    (三)经营随意性比较大,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漏洞多,违规现象严重。
        1、违规吸收公款。
        2、会计基础工作簿弱,导致储蓄营业日报表失实,反映了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3、邮政储蓄资金与邮政汇兑资金违规互相调剂使用。
        4、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不严。
    (四)忽视“三防一保”工作,稽核检查制度不健全,存在案件风险隐患。
        1、行业自律不完善,业务操作制度不健全。
        2、内部管理簿弱,“三防一保”制度执行不严,存在较大案件隐患。
二、对策

(6)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必然性
        1.2.1 现行邮政储蓄制度的重大缺陷
        1.2.2 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对邮政企业的影响
        1.2.3 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成功经验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银行营销的发展过程
        1.4.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邮政储蓄业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2.1 邮政储蓄的营销特征
    2.2 邮政储蓄营销策略现状
第三章 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战略选择
    3.1 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SWOT分析
    3.2 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战略选择
        3.2.1 服务业竞争战略分析
        3.2.2 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战略
        3.2.3 邮政储蓄银行营销战略的实现
第四章 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策略创新探讨
    4.1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4.1.1 有利条件
        4.1.2 业务创新举例
    4.2 利用新的营销渠道
        4.2.1 邮政储蓄银行进军网络银行的必要性及条件
        4.2.2 如何办好网络银行
    4.3 建立新的服务体系
        4.3.1 内部营销
        4.3.2 顾客关系管理
    4.4 采用新的竞争方式:战略联盟
        4.4.1 战略联盟的意义
        4.4.2 邮政储蓄银行战略联盟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化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西方邮政储蓄研究理论基础
        1.2.2 国内邮政储蓄机构设立依据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现状概括
    2.2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
    2.3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组织构架现状
    2.4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2.5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3章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化运作总体策略
    3.1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组织架构变革策略
        3.1.1 组织架构变革的原因
        3.1.2 组织架构变革的原则
        3.1.3 组织架构变革的方式
    3.2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从业人员管理策略
    3.3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与邮政企业分账核算策略
    3.4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风险管理策略
        3.4.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
        3.4.2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风险管理缺陷
        3.4.3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风险控制策略
第4章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产品体系重构及发展策略
    4.1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产品体系重构策略
        4.1.1 产品体系划分现状
        4.1.2 产品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4.1.3 产品体系重构的策略
    4.2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负债业务发展策略
        4.2.1 大力提升业务规模的策略
        4.2.2 合理调整业务结构的策略
    4.3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批发资产业务发展策略
        4.3.1 收集整理基本数据
        4.3.2 建立模型
        4.3.3 批发类资产业务实证分析
    4.4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零售资产业务发展策略
        4.4.1 农村小额信贷是零售资产业务的切入口
        4.4.2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4.4.3 开展小额贷款可行性分析
        4.4.4 开展小额贷款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4.5 开展小额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4.4.6 开展小额贷款试点的具体方案设计
    4.5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4.5.1 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4.5.2 中间业务的发展特点
        4.5.3 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
    4.6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理财类业务发展策略
        4.6.1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4.6.2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具备的要素
        4.6.3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第5章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市场营销策略
    5.1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市场营销体系重构策略
        5.1.1 市场营销体系现状
        5.1.2 市场营销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5.1.3 市场营销体系重构的具体措施
    5.2 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客户经理制实施策略
        5.2.1 推进客户经理制的必要性
        5.2.2 推进客户经理制的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邮政储蓄概述
    1.1 邮政储蓄的含义、特点与作用
        1.1.1 邮政储蓄的含义
        1.1.2 邮政储蓄的特点
        1.1.3 邮政储蓄的作用
    1.2 邮政储蓄的产生与发展
        1.2.1 主要发达国家邮政储蓄的产生与发展
        1.2.2 我国邮政储蓄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
    2.1 德国的邮政储蓄改革
        2.1.1 改革的概况
        2.1.2 改革的成效
    2.2 日本的邮政储蓄改革
        2.2.1 改革的概况
        2.2.2 改革的成效
        2.2.3 改革的民营化发展趋势
    2.3 国外邮政储蓄改革的启示
        2.3.1 共同特点及启示
        2.3.2 不同特点及启示
第三章 我国邮政储蓄的制度安排与变迁
    3.1 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邮政储蓄改革
        3.1.1 以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为指导思想
        3.1.2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模型为分析工具
    3.2 我国邮政储蓄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3.2.1 我国邮政储蓄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邮政储蓄的成就
    3.3 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确立
        3.3.1 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动因
        3.3.2 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特点
    3.4 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调整
        3.4.1 中国人民银行的动因与影响
        3.4.2 国家邮政局(原邮电部)的动因与影响
        3.4.3 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动因与影响
        3.4.4 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4.1.1 我国邮政储蓄的基本概况
        4.1.2 我国邮政储蓄的发展优势
        4.1.3 我国邮政储蓄的发展劣势
    4.2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的宏观金融环境
        4.2.1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概况
        4.2.2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4.2.3 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
第五章 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建议
    5.1 建立定位明晰、优势突出的邮政储蓄银行
        5.1.1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
        5.1.2 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优势
    5.2 邮政储蓄改革与相关体制改革联动
        5.2.1 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
        5.2.2 与农村金融深化改革联动
        5.2.3 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联动
        5.2.4 与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联动
    5.3 完善邮政储蓄改革的外部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学术构想和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借鉴及分析
    2.1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2.2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2.3 二元经济理论
    2.4 我国农村金融的理论分析
3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变迁
    3.1 农村金融金融监管的衡量指标
    3.2 农村金融中利率管制的变化
    3.3 农村金融机构数目
    3.4 非正规金融监管强度的变化
    3.5 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历程
4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
    4.1 常规的金融监管效果评价指标
    4.2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监管效果评价指标的变动轨迹分析
    4.4 农村金融监管效果指标的其他影响因素
5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强度变化的效果差异研究
    5.1 变量设置
    5.2 农村金融监管效果的实证分析
    5.3 农村金融监管效果的分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重构建议
    6.1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2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重构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论文

(10)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第三节 二元经济理论述评
第二章 农村经济金融化测度以及农村经济与金融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基本分析
        一、 经济货币化与经济金融化
        二、 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一般分析
        三、 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分析
        一、 农村经济金融化发展历程
        二、 农村经济金融化的数量分析
        三、 对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一、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二、 模型建立与分析
        三、 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三章 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
    第一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城乡经济与金融二元性
        一、 城乡经济二元性
        二、 城乡金融二元性
    第二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
        一、 存贷款利率管制
        二、 变相的信贷配给
        三、 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
        四、 城乡金融市场分割
    第三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一、 农村金融主体不全、功能欠佳
        二、 农村金融工具匮乏、业务单调
        三、 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存贷失调
        四、 农村居民投融资渠道狭窄
    第四节 农村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一、 农村资金向城市及非农产业流失严重,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二、 农村居民金融依存度降低,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三、 农业投资增长乏力,农业基础地位削弱
第四章 金融业开放与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
    第一节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影响
        二、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影响
        三、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约束理论与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
        一、 金融约束理论简介
        二、 有约束条件下的农村金融深化
    第三节 有约束条件下农村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
        一、 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二、 渐进的利率体制市场化改革
        三、 继续保持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
        四、 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四节 有约束条件下农村金融深化的基本思路
        一、 实现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
        二、 放松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三、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四、 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监管的强化
第五章 加入WTO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
    第一节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一、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阶段的简要回顾
        二、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一、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遇
        二、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挑战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及其趋向
        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
        二、 实现农业及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的若干趋向
    第四节 现阶段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
        一、 农村经济增长与资金融通
        二、 农业投资格局与农村金融需求
第六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一:重构农村合作金融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理论溯源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实践回顾
        一、 试办、推广阶段(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夕)
        二、 调整、巩固阶段(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三、 回归与恢复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后至1984年“105号”文件出台前)
        四、 全面改革与整顿阶段(1984年至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五、 深化改革阶段(1996年以来)
    第三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现实变异
        一、 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
        二、 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管理制度
        三、 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制度
        四、 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制度
    第四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
    第五节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坚持合作制产权制度
        二、 组建高级化的农村合作银行
        三、 探索合作制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七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二:建设为农服务的农村商业金融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
        一、 商业银行的特征
        二、 商业银行的功能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制度变迁分析
        一、 建国后至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
        二、 从农业银行恢复到199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三、 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全面转轨的改革
    第三节 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难点
        一、 农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二、 农业银行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三、 农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不可避性
        四、 农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相对弱化
        五、 农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难以完全剥离
    第四节 构建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
        一、 农业银行产权组织制度的选择
        二、 构筑农业银行新型的组织结构
        三、 进一步确立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
        四、 进行金融创新,推动多元化经营
        五、 优化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保障制度
    第五节 农业银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对策
        一、 促进农村和城镇地区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
        二、 创新方式、扩大范围,满足农村多方面信贷需求
        三、 形成农业银行改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八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三:强化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属性
        一、 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二、 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背景
        二、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第三节 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 从代理制到自营制都是有缺陷的经营组织制度安排
        二、 资金来源和负债结构不合理
        三、 资产运用与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第四节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促进 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
        一、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
        二、 建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制度
        三、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运营制度
        四、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区域发展政策
        五、 农业发展银行外部相关制度建设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四: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第一节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机理分析
        一、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由
        二、 正规金融机构金融供给不足是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外因
        三、 农村民间金融的业务特征与农民的金融需求特点存在耦合关系
    第二节 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一、 承认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二、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
        三、 正确对待民间自由借贷
参考文献
后 记
致 谢

四、理顺内部关系 办好邮政储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宋宏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2]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 庄岁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3]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D]. 张荣林.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4]邮政储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兼论重庆市邮政储蓄发展[D]. 易炳建. 重庆大学, 2002(02)
  • [5]县辖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人民银行苍梧县支行课题组. 广西金融研究, 2001(11)
  • [6]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策略创新研究[D]. 袁仕福. 中南大学, 2003(03)
  • [7]湖南邮政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化运作研究[D]. 周颖辉. 湖南大学, 2006(11)
  • [8]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研究[D]. 徐朝科. 四川大学, 2007(05)
  • [9]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 盖丽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D]. 董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理顺内部关系,做好邮政储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