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一)(论文文献综述)
翁慧明[1](1992)在《试谈数学分析和中学数学》文中指出“当一个中学数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师,学这么多高等数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常常困扰着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学生,并且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本文试图对数学分析和初等数学(主要是中学数学)的关系作一些讨论,从“居高临下”、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刘佳[2](2013)在《数学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入学教育》文中指出从数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组成特点以及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入手,开展有实效性的入学教育,稳定学生思想,初步形成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的分流,为高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张杰,汤小燕[3](2015)在《高师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1前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于2003年正式颁布以来,在各个省市得到迅速推广,贵州省也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以新课标为基础对高中阶段相应的新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于2013年6月正式采用全国新课标Ⅱ卷进行高考的选拔工作。新课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较
黄刚[4](1989)在《谈数学分析的教学对逆向思维的训练》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困难的任务。数学分折中不论是概念的建立,理论的阐述、法则的确定,还是公式的讨论,概念之间的关系都体现着逆向思维、运用了逆向思维,本文谈谈:在定义教学中对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定理、命题的教学中对逆向思维的训练;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对逆向思维的训练。
郑晨[5](2019)在《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对于“教师教育培养”的逐步关注,到八十年代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新讨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始对于“卓越教师计划”的广泛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已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教师培养具备高质量、高要求的共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给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考核的重新调整,令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暴露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而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理解的土壤,更离不开学科实践的磨砺。对于教师教育来说,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行动依托。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设置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为了保障师范院校学生领会学科思想,深化学科理解,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整体课程结构,尤其要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贯穿学科思想,加深师范院校学生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使学科理解中的学科知识理解成为促进和发展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载体,引领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化成长。论文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学科理解、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基本概念,厘清了学科理解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重点解释了学科理解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了数学教师培养对学科理解的现实诉求。(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较为系统地对三种类型师范院校在读大三数学师范生进行了学科理解现状的实证调研,结果表明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性质的理解要好于对学科功能的理解,对于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程度最差,从整体来看,数学师范生基本具有较好的学科观念,但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并不充分,在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中,对学科知识的需求表现突出。因此,研究继续调查了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现状。从师范生的作答表现可以发现,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看法较为单一,仅能够从学习的课程中提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对中小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概念记忆、解题方法总结、性质描述等方面,而且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遗忘是影响各类型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反映出测试题目在学习过程中“看见过”“出现过”,但是仍然不会作答,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建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贯通性认识和理解,无法认识到大学数学专业课程内容对于实现学科功能的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数学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三章)在分析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科理解认识以及学科知识理解状况以后,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文本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共同证实,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共性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总结。目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仍需重新衡量,应该考虑到学生学科水平的现状;各学科专业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师范性特征”并不明显;学科专业课程结构“重广度,缺深度”的弊端等问题。(第四章)最后,研究基于学科理解视角下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探讨学科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功能的理论成果,对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初步建构。结果表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应立足于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的原则;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构中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深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利用实践课程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的教学。最后构建出“注重学科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样态,突显出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各类模块的结构与学分比例;在深化学科知识理解目标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问题上,提出了保障学科专业课程“理论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功能的实践性理解;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相关学习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文化及课程主线的建设,成为推进数学教师学科素养认识发展的价值引导。本文认为,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学科理解”以及“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理解的根本诉求”,才能真正在职前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符合数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教师专业性的“贯通型”实践者。
李明[6](2009)在《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 ——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大范围的扩大招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基础的差别越来越大,而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研究和探讨之中,许多教育同行都深深的感到,如今的《高等数学》教学不能还是同一个模式、同一个要求。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等数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也正在经历一次一次的变革。本文从高等学校中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出发,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结合《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基于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评价,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研究、建立马尔科夫教学评价模型分析等方法,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建模思想和数学理论有机的结合。将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为正在进行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本人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和对照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分析和评价。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通过对宏观背景的研究,提出问题。第二章: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第三章: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的教学案例。第四章: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第五章:教学效果调查与评价。第六章:教学反思。
杜家训[7](1988)在《谈谈数学分析习题课的教学》文中提出 习题课是数学分析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做习题和讨论,帮助学生消化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解题方法,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抽象想象能力和熟练的运算能力。下面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王文娟[8](2003)在《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研究——谈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文中认为数学分析是数学应用教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抽象 ,逻辑性强 ,学习起来困难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分析 ,打好基础 ,从学习兴趣的培养、课程的特点、如何听课、怎样看书、解题练习五个方面对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胡蓉,冯小高[9](2013)在《谈数学分析的教与学》文中指出针对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困难性,作者站在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立场,从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作为教师应如何注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作为学生应怎样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得数学分析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容易。
袁菲[10](2010)在《探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类专业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课,它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分析数学思想的形成,对后续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作者通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提出教改的四方面:一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提倡"快乐"的教学;二提高数分教学艺术;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四数分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化.
二、談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談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一)(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学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入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教育专业及学生特点分析 |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角色定位及转换 |
1、生活及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
2、自我成长由“纯粹”学习向“综合”学习转变虽然专 |
三、树立学生大学生地位和专业自信心 |
1、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 完成自学考试, 同样能以本科生的身份毕业。 |
2、必须让学生认识到, 专科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专科生同样是高校重要的一份子; |
3、通过优秀专科生的典型性教育, 使学生从“典型”的身上, 发现自己的未来, 从而提升学生自信心。 |
四、学生高校归属感教育 |
1、通过班会教育及活动的开展, 增强班级凝聚力。 |
2、院系老师的深切关怀。 |
五、蓝图的规划, 提升学生对未来的憧憬 |
1、围绕学生关心的专业问题开展专业教育。 |
2、优秀学生代表的典型性宣传。 |
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
(5)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卓越教师培养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追问 |
(二)新时代教育思想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
(三)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对教师培养的挑战 |
二、研究问题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
(一)数学教师知识及其发展 |
(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研究 |
(三)小结 |
二、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一)国外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二)国内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三)小结 |
三、数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一)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
(三)课程内容、形式设置研究 |
(四)教育实践内容设置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
一、学科理解的释义 |
(一)理解的含义 |
(二)学科理解 |
(三)学科知识理解 |
二、学科理解在数学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
(一)深化学科理解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二)学科理解的认知基础:教师的知识观 |
(三)学科理解实施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
三、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诉求 |
(一)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向支持 |
(二)教师资格考核的新要求 |
(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
第三章 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分析 |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结果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认识现状结果分析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重要性的再确证 |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整体情况分析 |
(二)数学师范生各子类学科知识掌握具有显著差异 |
(三)影响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具体因素 |
第四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以X大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
(一)学科课程总体满意度现状 |
(二)具体课程模块满意度现状 |
(三)不同层次研究对象课程满意度现状 |
(四)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三、数学师范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一)培养目标角度的对比与分析 |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
(三)学科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
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
(一)培养目标不能忽视师范生学科水平现状 |
(二)课程结构不能忽略数学教育师范性特征 |
(三)课程内容及时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四)课程模式增添教师培养中的“示范”意识 |
(五)课程实践中加深学科知识理解 |
第五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
一、学科理解下的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
(一)职业精神:学科信念指引下的“育人”初衷 |
(二)职前定位:学科性质指引下的培养理念 |
(三)职业支撑:学科功能指引下的课程设置 |
(四)职业需要:学科知识理解下专业培养 |
二、重整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
(二)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原则 |
(三)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
(四)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原则 |
三、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
(二)课程结构的架设 |
(三)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专业课程结构特征分析 |
四、深化学科理解目标下数学学科课程的实施 |
(一)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 |
(二)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 |
(三)加强学科课程内涵文化的建设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的结论 |
(一)学科理解视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状况的研究结论 |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结论 |
(四)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建构 |
二、研究的建议 |
(一)加强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
(二)加深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
(三)利用实践课程学习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转化 |
(四)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 |
(五)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学习 |
三、研究的展望 |
(一)数学师范专业课程主线建设问题 |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携手并进 |
(三)关注职前教师生源质量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6)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 ——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 研究背景 |
1.1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
1.2 国内外利用数学建模教学的背景与状况分析 |
2 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 |
2.1 高等数学的总体目标 |
2.2 我校(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
3 在我校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
3.2 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
4 相关研究综述与现状 |
4.1 对数学建模理论的研究 |
4.2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主干课程的研究 |
第二章 将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 |
1 实验目的与研究的问题 |
2 数学建模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
2.1 弄清、搞透概念的意义 |
2.2 加深、推广应用问题 |
2.3 高等数学中数学模型的案例教学 |
3 在高等数学中要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4 针对我校高等数学融入建模思想的教学设计 |
4.1 设计思想 |
4.2 教学设计的实施 |
5 教学实践 |
6 教学反思 |
第三章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 |
1 建模思想在概念、定义教学中的融入 |
1.1 导数概念的引入 |
1.2 定积分定义的教学 |
2 建模思想在定理应用教学中的融入 |
2.1 连续函数的根的存在定理 |
2.2 建模思想融入极大极小化问题 |
3 运用建模思想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
3.1 贷款购房——函数的应用 |
3.2 投资费用问题——级数的应用 |
3.3 电学问题——微分方程的应用 |
第四章 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 |
1 教学实践的实验设计 |
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1.2 实验对象的选取 |
1.3 实验方法 |
1.4 干扰变量控制 |
1.5 实验内容——分析分期付款模型 |
2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的主要困难和策略 |
2.1 融入建模思想和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
2.2 部分学生对融入建模思想的课堂教学表示怀疑 |
2.3 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和人员协助 |
第五章 教学效果调查与评价 |
1 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
2 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
3 结论 |
3.1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
3.2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
第六章 教学反思 |
1 对教学中学生的地位的反思 |
2 对数学学习状况的反思 |
3 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反思 |
4 对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反思 |
5 通过反思得到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10)探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 提倡“快乐”的教学 |
2.1 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 创造 “快乐”教学心理情境. |
2.2 维护学生自尊自信, 筑牢“快乐”学习的精神支柱. |
2.3 是心怀学生切身利益, 生成“快乐”学习的外部氛围. |
2.4 帮助学生规正学习航向, 生成“快乐”学习的发展目标. |
3 提高数分教学艺术 |
3.1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
3.2 脉络清晰. |
3.3 重点突出. |
3.4 难点精讲. |
3.5 深入浅出. |
3.6 阐明应用. |
4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数分课教学效果 |
4.1 教学板书的合理布局. |
4.2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 |
4.3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4.4 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沟通,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
4.5 介绍科学家背景,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
5 数分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化 |
5.1 研讨考核. |
5.2 授课考核. |
5.3 论文考核. |
6 结束语 |
四、談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谈数学分析和中学数学[J]. 翁慧明. 丽水师专学报, 1992(S2)
- [2]数学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入学教育[J]. 刘佳.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
- [3]高师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的比较分析[J]. 张杰,汤小燕.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33)
- [4]谈数学分析的教学对逆向思维的训练[J]. 黄刚. 曲靖师专学报, 1989(03)
- [5]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郑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 ——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 李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09(09)
- [7]谈谈数学分析习题课的教学[J]. 杜家训.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4)
- [8]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研究——谈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J]. 王文娟.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5)
- [9]谈数学分析的教与学[J]. 胡蓉,冯小高.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3(01)
- [10]探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J]. 袁菲. 大学数学, 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