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19)在《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发育有较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地层,野外勘查发现浙江江山地区发育新元古代成冰纪前的志棠组(Z1z),该组下段为河流相沉积砂岩,上段为一套河口湾相沉积砂岩。志棠组与下伏上墅组(Pt3s)火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雷公坞组(Z1l)冰碛岩为整合接触。志棠组为南华冰期前的沉积地层,与冰期地层沉积连续,两者之间没有间断。由于江山地区志棠组形成的年龄缺少年代学依据,导致其时代归属及地层划分对比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此外,新元古代志棠组对研究成冰纪前气候环境演化、“雪球地球”启动机制和古纬度变化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江山地区新元古代志棠组开展U-Pb锆石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综合研究,获得以下两点新认识与成果:(1)志棠组顶部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结果表明: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介于721±7.6733±7.7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27.5±5.9Ma,可认为志棠组沉积年龄小于等于727.5±5.9Ma,该年龄与其他学者研究的扬子陆块其它地区板溪期顶界地层的年龄具有一致性;故将志棠组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处在冰期地层之下。志棠组与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南华冰期前)及其相当层位的顶界年龄也趋向于720Ma,并且与国际上Sturtian冰期启动年龄(约720Ma)也基本一致,指示南华冰期底界约为720Ma。(2)本文对浙江江山志棠组的3个采点(共56块定向岩芯)进行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砂岩样品中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样品经过系统热退磁,不同样品具有不同的阻挡温度,大部分岩芯能分离出高低两个阻挡温度,高温组分经过地层产状校正后,其平均方向为Ds=325.6°,Is=40.4°,α95=8.1°,通过褶皱检验,为样品的原生剩磁。据此计算出江山志棠组采样点的古纬度为23°N,其结果与前人在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其他地区的古地磁结果非常一致,符合华南陆块在720Ma处于中低纬度。根据前人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中期至震旦系(820540Ma)华南陆块经历了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运动的过程,该时期正是向寒冷气候转变,是“雪球地球”事件在华南的响应。
张文治,李怀坤,王官福,张金起[2](2001)在《中国东部晚元古冰成岩的古地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笔者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纹泥岩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南沱组冰碛岩的古地磁特征。在四个剖面的 2 5个点采集 2 72块样品 ,用超导磁力仪测量了大部岩石样品的剩余磁性。通过详细的逐步热退磁清洗和数学分析 ,岩石等温剩磁实验 ,以及倒转、广义褶皱和一致性检验 ,从而获得新的较为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华北地块在最晚元古 ( 62 0~ 60 0Ma)处于 13.9°S ;而扬子地块在晚元古 ( 730~ 70 0Ma)处于 19.2°N。新的古地磁数据补充了中国东部华北、扬子地块晚元古震旦纪的古地磁数据库。地质观察事实和不同研究者获得的数据都表明 ,两地块在 80 0~ 60 0Ma期间处于低古纬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中。全球所有大陆该时期冰成岩及上、下层位非冰成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古地磁研究认为 ,晚元古低纬度冰川形成与全球超大陆的裂离和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晚元古冰川沉积可以分为两个构造 -地层类型。它们记录了晚元古超大陆拼合和分离时冰川作用的构造 -沉积位置 ,最普遍的是在超大陆分离的持续期间 ,在扩张构造域形成冰川沉积 ,因此冰川沉积都与活动边缘盆地和裂谷盆地有关。我国南沱冰成岩分布于扬子地块及其东南缘的浙西、皖南、赣北、湘西、桂北等地的NE -SW伸长的大陆边缘敞开的海盆内 ,具有强烈的火山和冰?
张惠民,张文治,李普[3](1983)在《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峡东震旦系由李四光于1924年进行了系统描述,修正了维理士的错误,确定了冰碛层位,从而奠定了我国南方震旦系的分层标准。解放后,刘鸿允(1963)等重新进行了观察研究。赵自强、邢裕盛和马国干等于1973至1980年又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
张惠民,张文治,D.P.Elston[4](1991)在《湖北京山中、上元古界打鼓石群、花山群和震旦系的古地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打鼓石群、花山群和震旦系的岩石中取样200余个,获得6个基准值,按地层顺序连接,可构成一个由南向北的运移轨迹。通过微地块之间的相对转动,可使这个极轨迹与华南古生代的极衔接,从而构成较完整的视极轨迹。应用极和极轨迹与华北蓟县、华南、江南地体和澳大利亚大陆晚元古代的极和极轨迹进行对比讨论。结果表明,与华北蓟县、江南地体不能对比,而与澳洲大陆的极和极轨迹有较多的共同之处。这意味着在晚元古代到寒武纪早期,两大陆块相互靠近,关系密切。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5](1986)在《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西南地区震旦系分布广泛,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本区同时开展了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给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古地磁方面的依据,进行了本专题的研究工作,经与湖北的古地磁资料对比,认为在震旦纪,苏雄与湖北似属于不同的地块,不过从震旦纪晚开建桥期到观音崖期,苏雄与湖北趋于联合,这两地区的地层可以粗略地对比,列古六组和南沱冰碛层都处于低纬度带,这与晚前寒武纪有全球冰川的观点一致。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6](1986)在《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西南地区震旦系分布广泛,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本区同时开展了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给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古地磁方面的依据,进行了本专题的研究工作,经与湖北的古地磁资料对比,认为在震旦纪,苏雄与湖北似属于不同的地块,不过从震旦纪晚开建桥期到观音崖期,苏雄与湖北趋于联合,这两地区的地层可以粗略地对比,列古六组和南沱冰碛层都处于低纬度带,这与晚前寒武纪有全球冰川的观点一致。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7](1986)在《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西南地区震旦系分布广泛,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本区同时开展了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给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古地磁方面的依据,进行了本专题的研究工作,经与湖北的古地磁资料对比,认为在震旦纪,苏雄与湖北似属于不同的地块,不过从震旦纪晚开建桥期到观音崖期,苏雄与湖北趋于联合,这两地区的地层可以粗略地对比,列古六组和南沱冰碛层都处于低纬度带,这与晚前寒武纪有全球冰川的观点一致。
彭善池[8](2014)在《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显生宇所有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和元古宇的部分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都已经或将要由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这是研发一个完全连续的、既无重复也无间断的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等级系统的唯一途径。文中回顾了过去近50年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倡导和推行下"金钉子"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简介了"金钉子"概念和由国际地层委员会制定建立"金钉子"的程序;同时简要回顾了中国科学家研究"金钉子"的历史和卓越成就,包括竞争"金钉子"中的失利和收获10枚确立在我国的"金钉子"。
李普,刘椿[9](1979)在《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的古地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古地磁学方法测定长江峡东地区下震旦系南沱砂岩的古纬度是74.5°—72.1°,南沱冰碛岩的古纬度是86°。所以,在岩石形成时期这些地区是高纬度地带,南沱冰碛层应是代表当时广布大陆的极地型冰川沉积。
睢瑜[10](2019)在《华南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旋回地层学研究》文中认为埃迪卡拉纪(635-541 Ma)是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演替的重要阶段之一,陡山沱组的沉积时间几乎占据整个埃迪卡拉纪持续时间的90%,陡山沱组地层可以分为四个岩性段,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显着的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EN1、EN2、EN3),其中EN3(Shuram/Wonoka)跨越陡三段上部直至整个陡四段沉积结束,这也是目前整个地质历史时期记录的最强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及其与生物演化的关系,探讨碳同位素偏移、Gaskiers冰期和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起源等事件的驱动机制,是近些年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目前,由于陡山沱组缺乏高精度的地质年代标尺,导致对这些地质、生物及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化过程还存在很多争议。我们以天文轨道理论为指导,以华南宜昌地区九龙湾剖面和泗溪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及磁化率数据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陡山沱组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建立了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基于Condon等人报道的陡山沱组发育的三层火山灰同位素绝对年龄数据(635.2±0.6 Ma、632.5±0.5 Ma以及551.1±0.7 Ma)作为绝对年龄控制点,建立了连续的长达50 Myr的天文年代标尺,为埃迪卡拉纪的极端气候变化事件和生物演化提供了精确的年代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事件发生及其演变的天文轨道驱动因素,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史和全球碳循环变化过程。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以下四点新认识:⑴利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等方法,对岩石元素含量变化和磁化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磁化率、钛和钙元素及铷锶比值等不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不同。针对泗溪剖面陡山沱组中部地层(21.1 m)的化学元素含量和磁化率数据序列,利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等数学统计方法将磁化率(MS)、铁(Fe)、锆(Zr)、钛(Ti)、钾(K)、钙(Ca)和锰(Mn)及铷锶比(Rb/Sr)这8种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数据序列分为三类Factor 1、Factor 2和Factor 3,对比分析发现Factor 1包括Fe、Zr、Ti、K和Rb/Sr指示了陆源碎屑的输入,这些地球化学元素或者比率可以作为陆源沉积物的替代性指标来重建古气候的变化过程;Factor 2包括Ca与Mn指示了生物成因/古生产力替代指标来重建古气候变化过程;Factor 3是指MS可以间接指示陆源碎屑的输入。这为旋回地层学研究如何选取合理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提供了保障。⑵通过对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下部22.3 m的Ca元素和Fe/Ti指标序列进行旋回分析,建立了陡一段和陡二段下部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通过对华南地区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下部地层22.3 m的Ca元素与Fe/Ti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进行旋回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利用估算的陡山沱组平均沉积速率1.83 m/Myr,推算出这个0.9 m的沉积旋回应该对应于405-kyr的长偏心率旋回周期,识别出27个较为显着的长偏心率周期的沉积旋回,然后利用最为稳定的405-kyr长偏心率周期对Ca和Fe/Ti数据序列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长达11.16Myr的高分辨率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推算出陡一段即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EN1的沉积持续时间约为1.6 Myr。结合陡一段与陡二段界线附近的火山灰层U-Pb年龄635.2±0.6 Ma,进而计算出陡山沱组底部的界线年龄为636.8±0.7 Ma,同时发现碳氧同位素变化具有2 Myr旋回周期的演化规律。⑶通过对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地层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了长29.7 Myr连续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估算出EN3事件的精确持续时间。通过对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84.9 m的地层中Fe元素数据序列进行旋回地层分析,根据前面估算的陡山沱组下部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2 m/Myr和功率谱特征,识别出显着的偏心率周期(405-kyr,135-100 kyr),斜率周期(35-25 kyr)和岁差周期(19-16 kyr),一共识别出73个405-kyr长偏心率周期的沉积旋回。利用405-kyr的长偏心率周期对Fe元素的深度域序列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长达29.7Myr的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天文年代标尺,并进一步计算出陡四段即黑色页岩段的持续时间为7.5±0.1 Myr,EN3(Shuram/Wonoka)的持续时间为20 Myr。结合陡山沱组顶部附近的火山灰层中U-Pb年龄为551.1±0.7 Ma,推算出陡四段底部的年龄为558.6±0.8 Ma,陡二段/陡三段的界线年龄为579.3±0.8 Ma,碳同位素正偏移事件EP2和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EN3的起始时间分别为578.1±0.8 Ma和571.1±0.8 Ma,这两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均晚于581 Ma出现的Gaskiers冰期事件。这一研究结果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地层的内部精细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约束。⑷泗溪剖面陡山沱组中部地层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通过对泗溪剖面陡山沱组中部地层(22.1 m)的MS和Fe元素序列进行旋回分析,识别出21个405-kyr长偏心率周期旋回,建立了长8.46 Myr连续的高分辨率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借用九龙湾剖面陡三段/陡二段的界线年龄579.3±0.8 Ma作为年龄“锚点”,重建了584.9-576.4Ma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进而计算出第四次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SN4持续时间为5.3 Myr(584.6-579.3 Ma)。
二、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研究现状 |
1.2.2 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4 工作安排及完成的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3.1 太古宙与早中元古代地层 |
2.3.2 新元古代早期地层(1000~820Ma) |
2.3.3 新元古代中期地层(板溪期—南华冰期) |
2.3.4 新元古代冰期地层(720~635Ma) |
2.4 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 |
3 浙江江山地质概况与样品采集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2 江山地层特征 |
3.2.1 上墅组(Pt3s) |
3.2.2 志棠组(Z1z) |
3.2.3 雷公坞组(Zll) |
3.2.4 陡山沱组(Z2d) |
3.2.5 灯影组(Z2-?1dy) |
3.3 年代学样品采集 |
3.4 古地磁岩芯采集 |
4 志棠组沉积岩年代学特征 |
4.1 锆石U-Pb定年方法概述 |
4.2 锆石挑选、制靶及分析测试 |
4.3 志棠组沉积岩年代学测试结果 |
5 江山地区志棠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 |
5.1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5.2 岩石磁学分析 |
5.3 古地磁实验结果与分析 |
6 讨论 |
6.1 志棠组沉积时代的厘定 |
6.2 物源分析 |
6.3 区域地层对比 |
6.4 锆石年龄对南华系底界年龄的约束 |
6.5 华南新元古代古纬度变化与古气候意义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2)中国东部晚元古冰成岩的古地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样剖面的地质概况 |
1.1 华北地台南缘河南临汝、 陕西洛南罗圈组剖面 |
1.2 扬子地台东南缘冰成岩及相关层位 |
2 采样及测量分析方法 |
2.1 采样 |
2.2 剩磁测量 |
2.3 热退磁处理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岩石磁学研究 |
2.5.1 矿物鉴定 |
2.5.2 等温剩磁测量 (IRM) |
2.5.3 对比热退磁磁化强度的衰减曲线 |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
3.1 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冰成岩及相关层位的古地磁特征 |
3.1.1 河南临汝罗圈村的罗圈组冰成岩 |
3.1.2 陕西洛南上张湾罗圈组纹泥岩 |
3.1.3 河南鲁山九女洞董家组 |
3.1.4 华北地块南缘晚元古罗圈组古地磁结果 |
3.2 扬子地台东南缘雷公坞组 (南沱组) 冰碛岩和休宁组的古地磁特征 |
3.2.1 皖南休宁雷公坞组冰成岩 |
3.2.2 皖南休宁组紫色块状细砂岩 |
3.2.3 浙西建德下崖埠剖面休宁组 |
3.2.4 扬子地台东南缘南沱组 (雷公坞组) 和休宁组的古地磁结果 |
4 中国晚元古冰成岩形成的古地理纬度和古气候 |
5 中国晚元古冰成岩的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
(8)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
1.1 “金钉子”概念的形成 |
1.2 “金钉子”的科学内涵 |
1.3 “金钉子”的确立 |
2 中国的“金钉子”研究 |
2.1 中国竞争“金钉子”的3次挫折 |
2.1.1竞争寒武系底界“金钉子” |
2.1.2 竞争奥陶系底界“金钉子” |
2.1.3 竞争埃迪卡拉系底界“金钉子” |
2.2 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 |
2.2.1达瑞威尔阶“金钉子” |
2.2.2 印度阶“金钉子” |
2.2.3 排碧阶“金钉子” |
2.2.4 吴家坪阶“金钉子” |
2.2.5 长兴阶“金钉子” |
2.2.6 赫南特阶“金钉子” |
2.2.7 古丈阶“金钉子” |
2.2.8 大坪阶“金钉子” |
2.2.9 维宪阶“金钉子” |
2.2.10 江山阶“金钉子” |
(10)华南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旋回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陡山沱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区域综合年代地层框架 |
2.2.1 年代地层格架 |
2.2.2 同位素化学地层年代格架 |
2.2.3 生物地层格架 |
2.3 研究剖面 |
2.3.1 九龙湾剖面 |
2.3.2 泗溪剖面 |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材料 |
3.1 天文旋回理论 |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
3.3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选取及指示意义 |
3.4 小结 |
第四章陡山沱组下部地层天文地质年代标尺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选取 |
4.2.3 旋回地层分析方法 |
4.3 旋回分析结果 |
4.3.1 深度域的频谱分析 |
4.3.2 时间域的频谱分析 |
4.4 讨论 |
4.4.1 埃迪卡拉纪早期的天文地质年代标尺 |
4.4.2 埃迪卡拉纪早期沉积环境变化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 |
4.4.3 全球碳循环变化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 |
4.5 结论 |
第五章陡山沱组中上部地层的天文年代标尺:对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的时间约束 |
5.1 引言 |
5.2 旋回分析结果 |
5.2.1 深度域的频谱分析 |
5.2.2 建立陡山沱组中-上部的天文年代标尺 |
5.3 讨论 |
5.3.1 陡山沱组中上部地层的天文年代标尺 |
5.3.2 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EN3和正偏移事件EP2的持续时间 |
5.3.3 埃迪卡拉纪晚期地球轨道因素驱动沉积环境的变化 |
5.4 结论 |
第六章泗溪剖面陡山沱组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
6.1 引言 |
6.2 旋回地层分析结果 |
6.2.1 深度域的频谱分析 |
6.2.2 利用长偏心率周期 405-kyr调谐的年代模型 |
6.3 讨论 |
6.3.1 陡山沱组中部地层的天文年代标尺 |
6.3.2 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的持续时间 |
6.3.3 陡山沱组中部地层沉积记录对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响应 |
6.4 陡山沱组综合年代地层对比 |
6.5 结论 |
第七章结论与工作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和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D]. 刘鑫.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中国东部晚元古冰成岩的古地磁及地质意义[J]. 张文治,李怀坤,王官福,张金起.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1(01)
- [3]湖北省峡东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A]. 张惠民,张文治,李普.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 1983
- [4]湖北京山中、上元古界打鼓石群、花山群和震旦系的古地磁研究[A]. 张惠民,张文治,D.P.Elston.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5), 1991
- [5]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J].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6(02)
- [6]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J].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6(00)
- [7]四川苏雄地区震旦系古地磁初步研究[A]. 叶祥华,李普,殷继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8), 1986
- [8]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和中国的“金钉子”研究[J]. 彭善池. 地学前缘, 2014(02)
- [9]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的古地磁学研究[J]. 李普,刘椿. 地球物理学报, 1979(03)
- [10]华南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 睢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