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状氢氧化钡水

颗粒状氢氧化钡水

一、粒状—水氢氧化钡(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1](2021)在《赤藓糖醇相变储热过冷及导热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藓糖醇的相变温度118℃,具有储能密度大和无腐蚀性等优点,在太阳能蓄热、工业余废热回收、清洁供暖等中温储能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赤藓糖醇在凝固过程中过冷严重,且导热性能较差,这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以赤藓糖醇作为蓄热材料,采用有机盐为成核剂,使其与赤藓糖醇形成分子间氢键,打破赤藓糖醇内部分子之间的平衡,促进潜热的释放,抑制赤藓糖醇的过冷效应;其次,添加膨胀石墨作为热强化材料,提高其导热系数;并通过共晶理论,选用热性能相近的相变材料调节赤藓糖醇的相变温度,使其能够应用于不同的热环境中。实验选取了九种成核剂抑制赤藓糖醇的过冷,温度—时间曲线发现庚二酸钙具有较好的过冷抑制效果,当其质量含量为1%时,赤藓糖醇的过冷度降到0.6℃,DSC测试得相变潜热344.86 J/g。50次循环测试后,潜热仍保持在300J/g以上,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利用膨胀石墨制备质量分数为1%~8%的膨胀石墨/赤藓糖醇复合相变材料,研究发现,膨胀石墨的质量含量为2%时,赤藓糖醇的过冷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最终维持在10℃附近,循环稳定性较好。探索庚二酸钙与膨胀石墨的共同作用对赤藓糖醇的影响,实验制备了2%EG/1%Ca Pi/ET复合相变材料,其熔化潜热352.66 J/g,过冷度10.29℃,导热系数1.287 W/(m·K),相比于纯赤藓糖醇提高了52.5%,循环过程中凝固温度均在98.5℃以上,蓄放热性能较为稳定,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中温复合相变材料。探索癸二酸对赤藓糖醇相变温度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质量比的癸二酸/赤藓糖醇二元相变体系能够形成相变温度范围105℃~132℃的蓄热材料,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验证D-甘露醇与六水氯化镁对赤藓糖醇相变温度的调节作用,当D-甘露醇含量低于20%时,形成凝固点范围80.6℃~118.2℃的蓄热材料;当六水氯化镁含量低于15%时,形成凝固点范围64.6℃~118.2℃的蓄热材料,可以应用于供暖及生活热水生产等领域,拓宽了赤藓糖醇的应用范围。

张文杰[2](2021)在《日光温室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墙体结构组成优化》文中认为日光温室在设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日光温室蓄热墙体通过蓄放热维持室内温度稳定,保证作物生长。但传统日光温室北墙多采用粘土、砖墙作为蓄热层材料,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施工成本高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日光温室的发展需求,亟需开发新型、低成本、节能环保蓄热墙体材料。相变材料(PCM)是通过物理相变过程吸放热实现热量的存储与释放,能维持温室内温度稳定在其相变点附近,从而达到调节室温、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成为新型蓄热墙体材料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相变材料Na2SO4·10H2O和Na2HPO4·12H2O二元体系做蓄热基材,研究两相组成比例对二元体系相变潜热、熔点温度、结晶温度和过冷度的影响;以KCl作为相变温度调节剂、高吸水性树脂作为载体对二元相变体系进行改性研究;运用物理法制备二元体系复合定形相变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二元体系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各参数的最佳配比。对相变温室各层材料选择和温室结构设计,以期获得一种用于相变温室的轻质装配式日光温室结构。利用comsol进行温室模拟得出各层最佳厚度,最后进行等比缩小温室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Na2SO4·10H2O-Na2HPO4·12H2O体系改性试验研究。Na2HPO4·12H2O增加,Na2SO4·10H2O的结晶点、过冷度和相变潜热值呈波动,熔点温度与理论值相接近;KCl增加,二元体系的结晶点、熔点和相变潜热值逐渐降低,过冷度呈现波动;高吸水性树脂增加,二元体系的过冷度先减小后增大,结晶温度和相变潜热值先增大后减小,相变材料无相分层,无液相产生。(2)复合定形工艺参数优化及性能测试。最佳参数优化组合是KCl含量6.11wt%、树脂含量6.99 wt%、Na2SO4·10H2O含量18 wt%;经验证结果相变潜热值145.18 J/g、熔点21.45℃、结晶点12.91℃、过冷度1.55℃,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相符。最终制备的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宏观加热无液相泄漏,100次循环后,相变潜热为127.8 J/g,比循环1次衰减了11.2%,具有良好热物性和循环稳定性。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观形貌观察,复合无机相变盐类大部分被包裹在高吸水性树脂的三维网络结构中。(3)基于comsol温室传热模拟及温室模型试验研究。保温层材料选择EPS泡沫聚苯板;隔热层选择软木;对墙体结构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出适用于相变蓄热材料的墙体;进行comsol模拟仿真,EPS泡沫聚苯板厚60 mm,软木块厚200 mm,相变材料厚20 mm;通过等比缩小的温室模型进行试验,晴天、阴天、雨天、极限晴天和极限阴天相变温室的一天室内最低温度与室外最低温度差值相对其他两种温室至少提高4.402℃、1.08℃、0.35℃、2.606℃和2.106℃,相变温室的夜间室内平均温度与夜间室外平均温度差值相对其他两种温室至少提高5.242℃、1.348℃、0.052℃、4.119℃和1.544℃。故相变材料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可以提高温室室内温度,其中晴天提升效果最佳,阴天其次,雨天最差;极限天气下,晴天最佳,阴天最差。

朱帅[3](2020)在《水热合成钛酸钡及其纳米线中间体生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泛应用,既可通过正压电效应发挥感知与能量收集功能,使无源结构监测网络的构建成为可能;也可以通过负压电效应控制压电体形变,实现对结构的主动控制。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压电材料为锆钛酸铅,然而这类铅基材料对环境污染大,目前已成为欧盟国家逐渐要取缔的材料。因此开发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势在必行。钛酸钡具有较高的压电系数,无毒无污染,逐渐回归为压电材料的研究的热点。水热法合成钛酸钡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产物中具有较多的氢氧根和钡离子缺陷。同时,关于水热转化的机理众说纷纭,暂无定论,无法为高性能钛酸钡的合成提供理论指导。复杂前驱体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钛酸钡的表现,但成本较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二氧化钛为原料,通过对水热合成过程中制备条件的控制,运用多种表征手段,合成了尺寸分布范围窄,分散性好,形貌均一的钛酸钡颗粒,揭示了低浓度前驱体诱导的两步转化生成钛酸钡的新过程,发现了氧化石墨烯的新作用,确定了一种新型钡-钛-氧纳米线单晶结构。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水热条件及其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控制Ti O2用量、反应时间、碱的浓度等,研究水热条件的变化对钛酸钡形貌和尺寸分布的影响,通过逐步优化合成分散性好,缺陷少的钛酸钡颗粒。(2)对表面活性剂应用效果进行探索:根据表面活性剂溶解性的不同,研究油酸、叔丁胺、水合肼等对本实验中无机混相反应体系产物的形貌能否起到控制作用。(3)对氧化石墨烯体系的作用进行研究:系统地探索了氧化石墨烯体系作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研究氧化石墨烯和乙二胺对新型纳米线单晶的促进和分离作用。(4)钡-钛-氧纳米线单晶生成条件优化及结构表征:调整碱的状态、前驱体用量、时间、温度等反应条件,逐步探索诱导生成该光滑、柔韧、具有超高长径比的纳米线单晶的条件。并通过多种手段对纳米线单晶进行元素表征和晶格参数分析,对反应全程进行整理,总结这种颗粒到纳米线再到颗粒的两步转化生成钛酸钡的原理及生长控制条件。

何秀义[4](2020)在《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设计及电蓄热装置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解决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梯级利用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对于传统电采暖方式存在的高能低用的问题,相变蓄热技术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深入研究相变储能技术,将电采暖与相变储能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应用相变蓄热电采暖技术及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供暖需求,而且也能对电网负荷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缓解电网压力。相变蓄热式电采暖在电力调峰和供暖方面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以Ba(OH)2·8H2O为相变蓄热材料,构建了一种基于管内封装相变材料的蓄热单元,可以与建筑围护结构结合,敷设与墙上,既适用于既有建筑的供暖改造,也顺应新建建筑、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局势;也可用于蓄热器内部,集成生产相变蓄热电采暖装置。首先,搭建了相变蓄热单元的实验测试平台,对蓄热单元的蓄放热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整个蓄热过程用时900s,蓄热过程开始150s后,蓄热单元内相变材料的温度达到相变温度(351K),此后的450s内蓄热单元持续吸热,但是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是蓄热单元的相变潜热蓄热阶段,占整个蓄热过程用时的50%;相较于蓄热过程,在放热过程阶段,材料开始凝固的温度要略低于351K,整个过程持续约2000s。其次,基于相变传热理论,利用焓法建立了蓄热单元的物理模型,通过CFD软件对材料的蓄放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采用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蓄热单元内不同位置相变材料在蓄放热过程中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蓄热单元蓄放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蓄热单元在轴向和径向上各点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填充率和管径一定时,对比考虑自然对流与忽略自然对流两种工况,在前200s内,材料处于固相区,两曲线基本重合,自然对流的影响甚小;考虑自然对流时,蓄热时间明显缩短,为1500s,而忽略自然对流的工况在1500s时仍处于潜热蓄热阶段,与实验结果相悖,因此自然对流的影响不可忽视;相变材料的填充率以及蓄热单元的管径都与单个蓄热单元的蓄热能力密切相关,当蓄热单元管径一定,填充率分别为70%、80%、90%时,材料区域平均温度达到相变温度分别用时180s、205s、220s,潜热蓄热过程持续时间分别为450s、650s、770s,可以看出,随着填充率的增加,蓄热单元的蓄热时间明显延长;当材料填充率一定,蓄热单元管径分别为20mm、30mm、40mm时,材料区域平均温度达到相变温度分别用时180s、270s、440s,蓄热过程持续时间分别为900s、1450s、2300s,可以看出,随着管径的增大,蓄热单元的蓄热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在蓄热单元的长度确定以后,填充率越大,管径越大,蓄热单元蓄热量越大,但是蓄热时间也会明显延长,需要综合考虑。最后,结合电采暖方式,将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应用到蓄热装置中,形成电相变蓄热装置,并对该装置进行了蓄热能力的设计计算及结构的初步设计。并对电相变蓄热装置建立了三维物理模型,模拟分析其整体蓄放热特性。模拟结果显示,从温度场分布来看,靠近电加热元件的位置的蓄热单元温度率先升高,内填相变材料熔化吸热,由于温差的存在,空气在管壁间形成较强的自然对流,从而使得外围的蓄热单元也逐渐吸热升温,随着相变材料液相占比越来越大,蓄热装置内的温度场将逐渐均匀,待整个蓄热过程完成以后,蓄热装置内的温度热源壁面温度接近,达到动态平衡;装置的蓄热过程持续约30000s,其中潜热蓄热过程约12000s,占整个蓄热过程的40%。放热过程中,相较于中间部分的蓄热单元,靠近装置外壁面的蓄热单元降温速率较快,这是因为外围的蓄热单元与环境的温差大,随着放热过程的推进,相变材料逐渐放热凝固,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趋于均匀,最终与环境达到热平衡,放热过程持续约20000s,其中潜热放热阶段占比60%。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相变蓄热单元的蓄放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该蓄热单元应用到电蓄热装置中,并模拟分析了电相变蓄热装置的整体蓄放热特性。研究成果可为相变蓄热电采暖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永一川,章学来,徐笑锋,刘璐[5](2019)在《Na2S2O3·5H2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循环稳定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Na2S2O3·5H2O存在的过冷度过大导致不结晶的问题,提高复合相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并抑制相分离现象,以CaSO4和1-萘酚(C10H8O)为成核剂;聚丙烯酸钠(PAA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增稠剂进行改良,通过步冷曲线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1%和5%的CaSO4、0.5%和3%的C10H8O对Na2S2O3·5H2O有较好的成核作用。萘酚体系在加入增稠剂后降温冷却时不出现结晶现象。对于CaSO4体系,增稠剂PAAS效果优于CMC,Na2S2O3·5H2O+1%CaSO4+2%PAAS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7℃,相变潜热为200.4J/g;Na2S2O3·5H2O+5%CaSO4+2%PAAS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8.2℃,相变潜热为213.4J/g;经过100次高低温循环后,1%CaSO4的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6℃,相变潜热为192.4J/g,相较循环前相变潜热降低了3.99%。5%CaSO4的复合材料相变温度47.8℃,相变潜热211.2J/g,相比循环前下降1.03%。5%CaSO4体系较优于1%CaSO4体系,循环前后潜热值、相变温度变化不大,循环稳定性良好。

王前蒿[6](2019)在《水合无机盐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相变储热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与民用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与其他种类的相变材料相比,水合无机盐相变材料具有相变焓值大、种类丰富、廉价易得、安全无毒等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储热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采用金属材料封装或采用金属管进行换热,而水合无机盐存在腐蚀性,因此在实际应用前对不同相变材料与金属之间的腐蚀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储热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制备出相变温度为65℃左右的新型六水氯化镁-十二水硫酸铝铵混合盐相变材料。三水醋酸钠则是常见的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为58℃左右,在储热式热泵热水器中具有应用前景。将水合无机盐相变材料与膨胀石墨进行复合,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合无机盐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又可降低其过冷度,从而改善相变材料的热物性。但关于水合无机盐/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性仍缺乏相关研究。对于六水氯化镁-十二水硫酸铝铵混合盐相变材料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选取了6061铝合金、H62黄铜、T2紫铜和304不锈钢四种常见金属材料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在高于相变温度的恒温条件下以及在高低温冷-热循环条件下相变材料对金属材料的腐蚀特性。实验时间为30天,每5天取样对腐蚀金属进行表观检查和质量称量,实验结束后对腐蚀样品进行SEM观察、XRD测试和元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六水氯化镁-十二水硫酸铝铵混合盐相变材料的腐蚀性很强,与膨胀石墨复合后极大地改善了混合盐相变材料对金属的腐蚀性,但铝合金、黄铜和不锈钢仍被明显腐蚀,只有紫铜可以与高低温-冷热循环条件下的复合相变材料小心地长期使用。混合盐相变材料与铝合金发生的主要是化学腐蚀,与黄铜和不锈钢接触时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都有发生,与紫铜接触时主要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腐蚀产物以金属氧化物为主,此外还在铝合金表面生成了水合氢离子明矾,在黄铜和紫铜表面生成了氯化亚铜。对于三水醋酸钠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针对热泵热水器中金属传热管的应用,分别选择铝合金管、喷砂氧化铝合金管、紫铜管和镀锡铜管为对象,也研究了恒温及高低温冷-热循环条件下的腐蚀特性。通过对金属的腐蚀速率计算、金属表面微观变化、表面产物分析等手段,获得了三水醋酸钠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对实验金属管材料的腐蚀特性。结果表明,三水醋酸钠及其复合相变材料谨慎地长期使用,喷砂氧化铝合金管、铜管、镀锡铜管可以与循环状态下的复合相变材料长期使用,在其他情况下长期使用时要小心。

胡宝建,李建成[7](2018)在《我国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我国固体、液体和糊状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工艺、设备及实例,对比了不同混合机的性能,综述了生产设备的组合以及生产线的自动化进展,展望了我国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发展趋势。

梁栋栋[8](2018)在《低温蓄热装置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热技术是实现热能存储与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径。通过蓄热装置对热能灵活的存储和释放,可有效应用于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开发等领域,并改善热能供需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及距离上供需差异的问题。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积极意义。相变蓄热技术具有蓄能密度高、相变性能稳定等优点,在蓄热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低温蓄热装置,以八水氢氧化钡为蓄热介质,对低温相变蓄热装置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对低温蓄热装置的优化设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八水氢氧化钡进行了相变性能和物性参数测试,测试了八水氢氧化钡的DSC曲线和材料的粘度及体积热膨胀系数。通过恒温水浴法测试了八水氢氧化钡的相变过程;通过添加导热油和水的措施探究其对八水氢氧化钡的相变过程影响;(2)建立了相变传热过程数值模型,在考虑自然对流作用下,对蓄热装置相变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3)建立了U型翅片管和U型光管的蓄热模型,模拟分析了U型光管的蓄热过程特性,研究了入口流速、自然对流和翅片对蓄热装置传热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螺旋盘管蓄热模型,对螺旋盘管的蓄热特性进行了分析;(4)建立了螺旋盘管蓄热装置,实验分析了螺旋盘管蓄热过程特性;(5)建立了光管整体蓄热装置模型,对其蓄热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建立了翅片管蓄热装置循环系统,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水对八水氢氧化钡—翅片管蓄热装置的蓄、放热影响,分析了不同进、出水流量对装置的蓄热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八水氢氧化钡具有较高的相变焓,为258.2J/g-264.6J/g,且八水氢氧化钡相变循环性良好,可作为低温蓄热装置合适的相变材料。实验表明纯八水氢氧化钡蓄热过程中易失水,导致相变过程无法循环进行,添加1/3质量比的水与1/4质量比的导热油可使相变时间缩短1/3,并有效避免了水分挥发。(2)八水氢氧化钡蓄热过程中自然对流作用有助于强化换热,开启自然对流模型可使蓄热过程缩短37.2%。蓄热过程中当流速高于一定值时,继续增加流速不再显着影响蓄热速率,对蓄热装置的传热过程优化应主要考虑相变材料侧的换热过程。(3)翅片可有效强化相变传热过程。在翅片间距等于管径,翅片外径二倍于管径下,完成相变过程所需时间可缩短15.3%,蓄热完成时间可缩短21.4%。(4)螺旋盘管蓄热器蓄热过程中不同位置温差较大,其中盘管中心位置处于最不利换热工况,对于体积较大的蓄热装置,不宜采用螺旋盘管蓄热形式。(5)光管整体蓄热装置蓄热过程中材料温度变化引起密度变化,在重力作用产生自然对流,蓄热装置内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层明显。固体材料的显热蓄热阶段时间较长,占整个蓄热周期79.4%。平均蓄热速率为5468.9W。蓄热装置中材料融化过程实际上是固液边界层从上往下移动推进的过程。(6)翅片管蓄热装置实验中蓄热速率随流量增加过程中蓄热速率增加量逐渐减小,存在一个最佳进水流量,在此流量下蓄热效率处于最高水平。添加质量比1/4水状况下水与八水氢氧化钡混合物单位质量蓄热量为356.3kJ/kg。放热过程中,平均放热速率随流量变化成正相关关系。对同一蓄、放热循环,放热过程中,进水温度为材料蓄热初始温度且相同进水流量下,平均放热速率为平均蓄热速率的218.75%。

彭灿[9](2017)在《Ba(OH)2·8H2O的纳米复合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加剧,使人们意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相变储热材料作为一种简单且易得的材料,能够降低能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能源的储存与转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Ba(OH)2·8H2O作为廉价易得并且相变焓非常高(266295J/g)的相变储热材料,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但是Ba(OH)2·8H2O存在着过冷度较大以及相分离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从降低Ba(OH)2·8H2O过冷度以及减少Ba(OH)2·8H2O的相分离出发,通过研究形核剂纳米Y2O3和增稠剂羟乙基纤维素的添加方式与含量对Ba(OH)2·8H2O的过冷度以及形核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形核性能的改性Ba(OH)2·8H2O,然后对改性后的Ba(OH)2·8H2O的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向熔融的Ba(OH)2·8H2O中加入超声分散的纳米Y2O3与羟乙基纤维素分散液,得到改性的Ba(OH)2·8H2O,利用步冷曲线分析获得最优的改性Ba(OH)2·8H2O的组分。结果发现:组分为0.9%Y2O3+0.7%HEC+2mL去离子水的改性Ba(OH)2·8H2O的过冷度最低,约为0.5℃;添加物纳米Y2O3以及羟乙基纤维素均能有效降低Ba(OH)2·8H2O的过冷度;通过扫描电镜得到改性Ba(OH)2·8H2O的微观形貌图,发现最佳组分的改性Ba(OH)2·8H2O的结晶效果最佳。通过DSC、TG等测试手段,得到了改性前和改性后的Ba(OH)2·8H2O的热物理性能数据,其中改性Ba(OH)2·8H2O的相变焓降低,这个与添加物的含量有关;改性Ba(OH)2·8H2O的脱水过程相较于改性前也发生了变化;改性Ba(OH)2·8H2O的比热较改性前也有所增加。通过Zeta电位仪以及拉曼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纳米Y2O3的表面在水的作用下形成YOOH以及Y(OH)3的结构,研究了纳米Y2O3以及羟乙基纤维素分散液的分散性能,综合SEM、DSC以及步冷曲线数据,分析了添加物纳米Y2O3以及羟乙基纤维素降低Ba(OH)2·8H2O的过冷度,促进形核的机理。

郑斌[10](2004)在《毒重石钡矿高温分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毒重石又称天然碳酸钡。从矿石中提炼出的钡盐和钡的化合物广泛地应用在电子、采掘、化工、建材、轻工业、医药及冶金上,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工业材料。在重庆城口地区有储量丰富的毒重石钡矿,是当地的主要矿产。其储量不仅在国内最大,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然而,现有的工艺技术存在很多缺陷,转化率很低(熟料中BaO含量仅40%左右),另外,还存在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及劳动强度大等弊端。现有的工艺技术已严重阻碍了工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研究了毒重石在高温下的分解特性,并讨论了用回转窑焙烧毒重石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本论文发现,若不在毒重石中添加任何物质而直接焙烧,则毒重石开始分解的温度为1200℃,而大量分解则需1400℃的高温。但若温度高于1300℃,毒重石钡矿就会出现粘结现象。因此这种方法无法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本论文发现如果在毒重石中添加10%的焦粉,然后在1350℃下进行焙烧,同时保持还原性气氛, 则将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在这种条件下,毒重石焙烧后的熟料中BaO的含量可达54%,换算成转化率即为70%以上。本论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另外,本文还设计了回转窑的相关参数,并讨论了用回转窑焙烧毒重石的可行性。回转窑的转速在0~5r/min之间,斜度在1%~5%之间,窑长5m,窑的内径0.25m。通过回转窑焙烧毒重石的实验,确定了相关的操作参数。并认为控制好回转窑内的气氛是用回转窑焙烧毒重石的关键。

二、粒状—水氢氧化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粒状—水氢氧化钡(论文提纲范文)

(1)赤藓糖醇相变储热过冷及导热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温储热材料概述
        1.2.1 中温储热材料
        1.2.2 中温储热材料的应用方式
    1.3 赤藓糖醇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赤藓糖醇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赤藓糖醇基相变材料过冷性能的研究现状
        1.3.3 赤藓糖醇基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现状
        1.3.4 调节赤藓糖醇相变温度的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有机盐成核剂改善赤藓糖醇过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2.2.2 膨胀石墨增强赤藓糖醇导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2.2.3 调节赤藓糖醇相变温度的实验研究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温度—时间曲线测试
        2.3.2 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2.3.3 储热性能测试
        2.3.4 稳定性测试
        2.3.5 导热系数测试
第3章 赤藓糖醇复合相变材料过冷及导热改善结果分析
    3.1 赤藓糖醇原材料的性能
        3.1.1 结构
        3.1.2 性能
    3.2 有机盐成核剂改善赤藓糖醇相变材料过冷性能的结果分析
        3.2.1 不同成核剂对赤藓糖醇过冷性能的影响
        3.2.2 庚二酸钙最佳配比实验
        3.2.3 复合相变材料的结构特征
        3.2.4 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
        3.2.5 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3.2.6 复合相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2.7 小结
    3.3 膨胀石墨增强赤藓糖醇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结果分析
        3.3.1 不同质量分数的膨胀石墨对赤藓糖醇储热性能的影响
        3.3.2 ET/2%EG/1%CaPi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
        3.3.3 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
        3.3.4 导热系数分析
        3.3.5 热稳定性分析
        3.3.6 小结
    3.4 调节赤藓糖醇相变温度的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实验原理
        3.4.2 赤藓糖醇及相变温度调节剂的热物性参数
        3.4.3 赤藓糖醇/癸二酸复合相变体系
        3.4.4 赤藓糖醇/D-甘露醇复合相变体系
        3.4.5 赤藓糖醇/六水氯化镁复合相变体系
        3.4.6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日光温室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墙体结构组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变蓄热材料
    1.3 温室墙体结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相变蓄热材料研究现状
        1.4.2 墙体结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a_2SO_4·10H_2O- Na_2HPO_4·12H_2O体系改性研究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案
        2.3.1 Na_2SO_4·10H_2O- Na_2HPO_4·二元体系制备及测试
        2.3.2 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测试
    2.4 试验结果
        2.4.1 不同质量比的Na_2SO_4·10H_2O- Na_2HPO_4·
        2.4.2 KCl对 Na_2SO_4·10H_2O- Na_2HPO_4·12H_2O热工性能的影响
        2.4.3 高分子吸水性树脂对Na_2SO_4·10H_2O- Na_2HPO_4·12H_2O 热工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定形工艺参数优化及热工性能测试
    3.1 试验原料及仪器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
        3.3.1 正交设计试验原理
        3.3.2 正交设计试验步骤
        3.3.3 回归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3.4 各因素对相变材料参数的影响
        3.3.5 最佳参数优化
    3.4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及循环稳定性
        3.4.1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宏观观察
        3.4.2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循环热稳定性
    3.5 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msol温室传热模拟及温室模型试验研究
    4.1 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优化及选材
        4.1.1 保温层材料选择
        4.1.2 隔热层材料选择
        4.1.3 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优化
        4.1.4 相变蓄热层厚度及相变材料平均比热容计算
    4.2 基于comsol温室墙体二维传热模拟确定厚度
        4.2.1 温室墙体二维的物理几何模型构建
        4.2.2 温室墙体二维的边界条件
        4.2.3 温室墙体二维的网格划分
        4.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comsol温室三维传热模拟确定蓄热层厚度
        4.3.1 温室三维的物理几何模型构建
        4.3.2 温室三维的边界条件
        4.3.3 温室三维的网格划分
        4.3.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日光温室等比缩小模型试验
        4.4.1 日光温室模型试验参数设计
        4.4.2 模型试验仪器及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水热合成钛酸钡及其纳米线中间体生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钛酸钡简介
        1.2.1 钛酸钡的晶体结构
        1.2.2 钛酸钡的铁电性与压电性简介
    1.3 钛酸钡压电复合材料简介
        1.3.1 表面物理或化学修饰
        1.3.2 钛酸钡纳米线复合材料
        1.3.3 功能介质掺杂与结构设计
    1.4 水热法制备钛酸钡研究现状
        1.4.1 水热法BaTiO_3化学合成原理
        1.4.2 水热法合成BaTiO_3形貌优化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所涉及的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所用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2 钛酸钡的制备
        2.2.3 水热产物的分离
    2.3 表征手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2.3.3 能谱分析(EDS)
        2.3.4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选区电子衍射(SAED)
        2.3.7 相关参数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热法制备钛酸钡纳米颗粒及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水热条件对钛酸钡的影响
        3.2.1 二氧化钛用量对钛酸钡的影响
        3.2.2 水热时间对钛酸钡纳米颗粒的影响
        3.2.3 碱浓度对钛酸钡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3.3 表面活性剂对水热产物的影响
        3.3.1 油酸/叔丁胺对水热产物的影响
        3.3.2 水合肼对水热产物的影响
    3.4 氧化石墨烯体系对水热产物的作用分析
        3.4.1 氧化石墨烯(GO)对水热产物的作用
        3.4.2 氧化石墨烯与乙二胺联用对水热产物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线生成条件探索与诱导原因分析
    4.1 引言
    4.2 碱的状态的影响
        4.2.1 固体碱与液体碱的影响
        4.2.2 固体碱的溶解性影响
        4.2.3 加碱时溶液水温的影响
    4.3 水热时间的影响
    4.4 前驱体中钡钛比的对生成纳米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晶体分析与两步转化原理确定
    5.1 引言
    5.2 纳米线的表征
        5.2.1 纳米线的提纯
        5.2.2 元素分析
        5.2.3 晶胞参数分析
    5.3 元素的验证
        5.3.1 氯离子
        5.3.2 钡离子
        5.3.3 氮元素
    5.4 两步转化过程总结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设计及电蓄热装置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相变蓄热材料研究现状
        1.3.2 相变蓄热装置研究现状
        1.3.3 相变蓄热电采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变材料的选择及蓄热单元实验测试
    2.1 相变材料的遴选
        2.1.1 相变材料的分类
        2.1.2 相变材料的选择原则
    2.2 相变材料的封装方法
        2.2.1 封装材料的选择
        2.2.2 封装工艺的选择
    2.3 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实验平台搭建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2.3.3 试验台搭建及测点布置
        2.3.4 实验方案与步骤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蓄热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2.4.2 放热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热单元传热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1 相变传问题的特点及数值求解方法
        3.1.1 相变传热问题的特点
        3.1.2 相变传热问题数值求解方法
    3.2 相变蓄热单元物理模型的简化
    3.3 相变蓄热单元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控制方程
        3.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FLUENT软件介绍
        3.4.1 FLUENT简介
        3.4.2 FLUENT中的熔化/凝固模型
    3.5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网格无关性检验
    4.2 模型验证
        4.2.1 蓄热过程实验与模拟对比
        4.2.2 放热过程实验与模拟对比
    4.3 相变蓄热单元蓄放热特性模拟结果分析
        4.3.1 相变蓄热单元蓄热过程特点
        4.3.2 相变蓄热单元放热过程特点
    4.4 相变蓄热单元蓄热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4.1 自然对流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4.4.2 相变材料填充率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4.4.3 蓄热单元管径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特性模拟
    5.1 电相变蓄热装置结构设计
        5.1.1 电加热方式设计选型
        5.1.2 蓄热能力设计计算
        5.1.3 电相变蓄热装置结构设计
    5.2 电相变蓄热装置物理模型的建立
    5.3 电相变蓄热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相变材料区域的数学模型
        5.3.2 流体区域的数学模型
        5.3.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5.4 网格划分与参数设置
        5.4.1 网格划分
        5.4.2 软件参数设置
        5.4.3 监控物理量的选择与输出
    5.5 数值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
        5.5.1 蓄热装置蓄热过程分析
        5.5.2 蓄热装置放热过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Na2S2O3·5H2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循环稳定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样品的制备
    1.3 材料的热性能测定
        1.3.1 步冷实验
        1.3.2 DSC测定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CaSO4/Na2S2O3·5H2O复合材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2.2 C10H8O/Na2S2O3·5H2O复合材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2.3 增稠剂改良复合材料
    2.4 复合相变材料微观结构
    2.5 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 结论

(6)水合无机盐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储热技术
        1.2.1 储热技术简介
        1.2.2 显热储热
        1.2.3 潜热储热
        1.2.4 水合无机盐相变材料
    1.3 水合无机盐的腐蚀研究
        1.3.1 传热设备常用的金属材料
        1.3.2 水合无机盐腐蚀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提出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测试与表征
        2.2.1 导热系数测试
        2.2.2 相变过程测试
        2.2.3 外观检查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X射线衍射(XRD)
        2.2.6 3D表面形貌分析仪
    2.3 腐蚀试验步骤
第三章 新型六水氯化镁-十二水硫酸铝铵混合盐相变材料的腐蚀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步骤
        3.2.2 腐蚀速率
        3.2.3 外观检查
        3.2.4 电镜观察
        3.2.5 XRD测试
    3.3 反应过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混合盐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腐蚀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步骤
        4.2.2 腐蚀速率
        4.2.3 外观检查
        4.2.4 电镜观察
        4.2.5 XRD测试
    4.3 小结
第五章 三水醋酸钠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腐蚀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步骤
        5.2.2 腐蚀速率
        5.2.3 外观检查
        5.2.4 电镜观察
        5.2.5 表面3D观察
        5.2.6 XRD测试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我国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配方设计思路
2 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
    2.1 固体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
        2.1.1 粉体复合热稳定剂生产工艺
        2.1.1. 1 硬脂酸盐的制备
        2.1.1. 2 混合
        2.1.2 粒状复合热稳定剂生产工艺
        2.1.3 片状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工艺
    2.2 液体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
    2.3 糊状(又称膏状)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
3 设备组合及自动化
    3.1 主要生产设备的组合
    3.2 生产线的自动化
4 展望

(8)低温蓄热装置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蓄热材料研究
        1.2.2 相变蓄热装置研究
        1.2.3 无机水合盐研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变材料热物参数测试分析
    2.1 低温相变材料的选择
    2.2 八水氢氧化钡相变潜热测试
    2.3 八水氢氧化钡恒温水浴测试
        2.3.1 纯八水氢氧化钡恒温水浴测试
        2.3.2 添加水及导热油的八水氢氧化钡恒温水浴测试
    2.4 八水氢氧化钡溶解度测试
    2.5 八水氢氧化钡动力粘度测试
    2.6 八水氢氧化钡定温密度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蓄热装置传热数值模型
    3.1 相变蓄热的数值求解模型及简化
        3.1.1 相变传热数值模型
        3.1.2 Fluent软件简介
    3.2 Solidification&melting与Boussinesq模型介绍
    3.3 物理模型建立
        3.3.1 U型翅片管和U型光管蓄热装置物理模型
        3.3.2 螺旋盘管蓄热装置物理模型及简化
        3.3.3 光管整体蓄热装置物理模型
    3.4 计算参数简化与设置
        3.3.1 蓄热材料粘度数值设置
        3.3.2 八水氢氧化钡密度参数设置
        3.3.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3.5 网格无关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蓄热器蓄热过程影响因素数值研究
    4.1 U型光管换的蓄热过程特点
        4.1.1 水平方向不同位置相变材料蓄热规律
        4.1.2 重力方向截面不同位置温度变化规律
    4.2 流量对相变过程影响
        4.2.1 流速对出口水温影响
        4.2.2 流速对水平方向不同位置蓄热过程影响
        4.2.3 流速对重力方向不同位置蓄热过程影响
        4.2.4 流速对相变材料平均温度和液相率的影响
    4.3 自然对流对相变过程的影响
    4.4 翅片对相变过程影响
    4.5 螺旋盘管蓄热装置模拟
    4.6 螺旋盘管蓄热装置实验测试
        4.6.1 蓄热器设计
        4.6.2 实验数据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八水氢氧化钡翅片管蓄热装置模拟与实验测试
    5.1 光管整体蓄热装置数值模拟
        5.1.1 重力方向不同位置蓄热特性
        5.1.2 水平方向不同光管蓄热装置蓄热特性
        5.1.3 出水温度变化规律
    5.2 实验装置
        5.2.1 蓄热循环系统
        5.2.2 蓄热器装置
    5.3 实验方法与内容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添加水1:10下的蓄热过程
        5.4.2 添加水1:4下的相变蓄热
        5.4.3 蓄、放热流量对蓄热装置性能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9)Ba(OH)2·8H2O的纳米复合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相变储热材料的分类以及应用
        1.2.1 固-固相变储热材料
        1.2.2 固-液相变储热材料
        1.2.3 相变储热材料的应用
    1.3 水合盐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相变储热材料的选用原则
    1.5 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八水氢氧化钡的改性与微观形貌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初步探索改性八水氢氧化钡的制备
        2.1.3 实验方案的优化
        2.1.4 实验仪器与测试
        2.1.5 步冷曲线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初步探索改性八水氢氧化钡
        2.2.2 初步探索改性八水氢氧化钡的微观结构
        2.2.3 优化改性八水氢氧化钡制备工艺后的步冷曲线
        2.2.4 优化改性八水氢氧化钡制备工艺后的微观成分与结构
        2.2.5 改性八水氢氧化钡的增稠效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八水氢氧化钡的热物理性能研究
    3.1 前言
        3.1.1 相变温度与相变焓
        3.1.2 热重分析
        3.1.3 比热容测定
    3.2 相变材料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研究
        3.2.1 实验样品与实验仪器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相变材料材料热分解研究
        3.3.1 实验样品与实验仪器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材料的比热性能研究
        3.4.1 实验样品与实验仪器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八水氢氧化钡的分散以及形核机理研究
    4.1 前言
        4.1.1 形核剂的选择原则
        4.1.2 激光Raman光谱
        4.1.3 Zeta电位
    4.2 Raman光谱
        4.2.1 试验样品与实验仪器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纳米氧化钇分散性能的研究
        4.3.1 实验样品与实验仪器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分散与形核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毒重石钡矿高温分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前 言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钡盐的特性
        1.2.2 毒重石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 毒重石高温分解的热力学理论
    2.1 毒重石分解的热力学研究
        2.1.1 毒重石钡矿的热分析
        2.1.2 根据公式的计算
    2.2 毒重石粘结性的理论探讨
3 毒重石高温分解的实验室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介绍
        3.1.1 毒重石钡矿的成分分析
        3.1.2 主要实验装备
        3.1.3 实验方法及计算原理
    3.2 毒重石分解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2.1 温度对毒重石分解率的影响
        3.2.2 添加物对毒重石分解率的影响
        3.2.3 气氛对毒重石分解的影响
    3.3 毒重石分解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3.1 粒度对毒重石高温分解的影响
        3.3.2 焙烧时间对毒重石分解的影响
        3.3.3 升温速度对毒重石分解的影响
        3.3.4 温度对毒重石分解的影响
    3.4 毒重石粘结性的研究
        3.4.1 不同温度下毒重石的粘结性
        3.4.2 不同粒度下毒重石的粘结性
        3.4.3 添加物对毒重石分解的影响
    3.5 水浸的处理对毒重石转化率的影响
        3.5.1 水浸时间对毒重石转化率的影响
        3.5.2 浸取温度对毒重石转化率的影响
        3.5.3 搅拌对毒重石转化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毒重石钡矿分解过程的数学模型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方程的建立
        4.1.2 讨论
    4.2 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4.2.1 模型计算参数取值
        4.2.2 数据对比分析
        4.2.3 反应控制区的讨论
    4.3 小结
5 用回转窑焙烧毒重石可行性的研究
    5.1 回转窑简介
    5.2 回转窑的设计
        5.2.1 回转窑斜度的设计
        5.2.2 转速的设计
        5.2.3 回转窑窑长的设计
        5.2.4 物料在回转窑内的停留时间
        5.2.5 物料在回转窑内的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
    5.3 回转窑焙烧毒重石的实验研究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粒状—水氢氧化钡(论文参考文献)

  • [1]赤藓糖醇相变储热过冷及导热改善研究[D]. 马超.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2]日光温室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墙体结构组成优化[D]. 张文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水热合成钛酸钡及其纳米线中间体生成机理研究[D]. 朱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管内封装相变蓄热单元设计及电蓄热装置模拟研究[D]. 何秀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Na2S2O3·5H2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循环稳定性能[J]. 张永一川,章学来,徐笑锋,刘璐. 化工进展, 2019(07)
  • [6]水合无机盐及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D]. 王前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我国锌基复合热稳定剂的生产技术进展[J]. 胡宝建,李建成. 塑料助剂, 2018(03)
  • [8]低温蓄热装置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 梁栋栋. 广州大学, 2018(01)
  • [9]Ba(OH)2·8H2O的纳米复合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彭灿.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10]毒重石钡矿高温分解特性研究[D]. 郑斌. 重庆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颗粒状氢氧化钡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