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回收锅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

硫酸盐回收锅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

一、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靳福明[1](2018)在《低木质素含量黑液碱回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国内制浆造纸工业和不同浆种黑液碱回收现状,对国内外黑液提取木质素、木质素应用及类似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某搬迁工程的实际案例,研究了木质素提取车间的工艺和设备,分析了木质素提取后对碱回收炉和蒸发工段的影响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环保要求下,蒸发和碱回收炉系统设计和工艺选择的具体工程做法和发展趋势。黑液提取木质素将是化学浆厂明智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一是浆厂扩能的瓶颈通常是碱回收炉,从黑液中提取木质素后可以降低碱回收炉的负荷,解决浆厂扩能的瓶颈问题,达到浆厂提高产能的目标,使企业获得低成本高产出的经营目标。其二是通过工艺选择和优化,可获得预期品质的木质素产品,通过木质素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为企业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同时,木质素产品是目前市场紧缺的商品,通过从黑液中获取木质素,也是一种将生物质精炼技术与传统制浆造纸工艺的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泛的推广意义。提出的膜处理-酸化-固液分离两步法提取木质素工艺路线,是适于现有和新建化学浆厂采用的、可获得高品质木质素产品的工艺方案,选取的参照项目是国内建设中的第一条木质素提取与碱回收相结合的大型现代化本色硫酸盐针叶木浆工程,项目设计年产能155000吨本色硫酸盐木浆,年产木质素10000吨,相当于木质素提取率10.3%,年耗硫酸5305吨,木质素提取后的黑液入炉总热值由无酸析木质素的10248.7GJ/d降低为9381GJ/d,减少8.47%。蒸发工段由于木质素工段洗涤水的回收,蒸发水量和蒸汽消耗量略有增加。木质素工段废液返回蒸发的硫补充了系统的硫损失。对应未考虑木质素提取的已建浆厂,维持输入热值不变,则以现有的按照未提取木质素设计的碱回收系统对全厂进行平衡,维持送入碱回收炉的总热值不变,木质素提取10000t/a后,制浆产能可由原设计的15500t/a提高到166374t/a,增产7.34%,而碱回收系统基本不需投入额外的技改资金。

邹志鹗[2](1982)在《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出锌示踪法用于测定硫酸盐回法碱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使用一台400吨/日Bobeock & Wilcox型炉和一台1000吨/日Combustion Engineering型炉,进行了试验。停留时间分配曲线的形状和用平均停留时间推论出两台炉垫层的性质,并估计了熔炉中熔融物存量。

李许生[3](2015)在《甘蔗渣黑液热解及气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蔗渣黑液是甘蔗渣制浆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具有高硅含量和高粘度的特点,导致碱回收成本高和污染严重。黑液气化技术的发展为甘蔗渣黑液高效清洁化处理提供了新的出路。为了给甘蔗渣黑液气化开发新的工艺和设计新的气化炉提供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进行了甘蔗渣黑液热解及气化机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对甘蔗渣黑液慢速升温热解研究发现:甘蔗渣黑液热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热解温度小于550℃,最大转化率可达37.22%;第二阶段热解温度为550~750℃,最大转化率可达61.50%;第三阶段热解温度超过750℃,最大转化率可达69.91%。热解温度在600 ℃之前绝大部分的H、60%的C和40%的O被释放,释放气相产物以CH4、H2、CO2和CO为主;在750℃以上时释放的气相产物主要是Na和CO。在N2气氛中添加CO,黑液热解被明显抑制。抑制程度与[CO]和热解温度有关,[CO]越高抑制程度越大,热解温度越低抑制程度越大。对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硫化物转化研究发现: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有88.2%的硫进入气相,还有12.8%的硫存在于残渣中。甘蔗渣黑液有机质硫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率为95.4%,其中92.7%以H2S、CH3SH、 CH3SCH3和CH3S2CH3的形式进入气相,2.7%转化为Na2S。无机硫的转化率为75.3%,其中Na2S2O3转化率为92.7%,Na2SO4转化率为53.6%,Na2S转化率为95.2%。采用兰格缪尔-修斯伍德吸附动力学模型对甘蔗渣黑液焦CO:气化动力学研究发现:黑液焦CO2气化的表观气化速率的倒数与[CO]和1/[C02]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与[CO]/[CO2]无线性相关性。因此,黑液焦CO2气化动力学描述宜采用兰格缪尔-修斯伍德非催化动力学方程,而不是催化动力学方程。通过兰格缪尔-修斯伍德吸附动力学方程与实验数据拟合可得,CO吸附常数为-1.0487 m3·mol-1,CO2吸附常数为-0.3238 m3·mol-1,吻合于动力学模型对其为常数的假设。但是速率常数却如同银行存款具有加息效应,相悖于动力学模型对其为常数的假设。原因是黑液焦活性点位数作为M/C摩尔比值的函数,而不是作为常数。当黑液焦气化1%的碳黑液焦表面的M损失为1.044%时,气化反应速率常数为0.1589 m3·mol-1·min-1,吻合于动力学模型对其为常数的假设。通过对气氛为(95%[CO2]+5%[CO])不同气化温度(750℃、800℃和850℃)下黑液焦表观气化速率对数值与1/T进行直线拟合获得甘蔗渣黑液焦CO2气化不同转化率下平均活化能为153.5kJ·mol-1。该活化能被认为是催化后的“活性分子”(碳基碱金属化合)对CO2气化反应的活化能。甘蔗渣黑液焦CO2气化兰格缪尔-修斯伍德吸附动力学方程表达式为:。通过该方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直线拟合良好。采用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对甘蔗渣黑液焦CO2气化及动力学研究发现:黑液焦CO2气化表观气化速率是黑液焦表面M/C摩尔比值、[CO]的指数和[C02]的指数的函数。通过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与实验数据拟合可得,[C02]对气化反应的级数为0.3287,[CO]对气化反应的级数为-0.5634,吻合于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对其为常数的假设。通过对气氛为(95%[CO2]+5%[CO])不同气化温度(750℃、800℃和850℃)下黑液焦气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数值与1/T进行直线拟合获得甘蔗渣黑液焦CO2气化表观活化能为186.42kJ·mol-1。该活化能是固定碳对CO2气化的表观活化能。黑液焦CO2气化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表达式为:通过该方程预测值与实验值比较,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直线拟合良好。对甘蔗渣黑液等离子体气化研究发现:黑液在等离子体气化炉内热解可以生产以CO和H2为主的合成气,其体积含量可高达98%以上。黑液等离子体气化与工作气体及用量、等离子体功率及其物料输入量之间配置非常重要,是获得高品质合成气的关键。对甘蔗渣黑液气化平衡模型研究发现: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点冷煤气效率和化学(?)效率有最大值。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点与气化最终温度和气化剂种类有关。在1173 K时黑液气化完全气化边界线冷煤气效率和化学(?)效率有最大值,且合成气燃气质量也接近最大值。升高温度对提升燃气质量有益,但冷煤气效率和化学(?)效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增加了对电能的需求量。在1173 K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线上从H2O(g)气化边界点到CO2气化边界点,化学(?)效率不断提高,合成气低位热值不断增加。因此,1173K时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点是甘蔗渣黑液CO2气化热力学最佳控制点。

王大伟[4](2019)在《植物化工醇废液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9.8%,长期处于“红色警戒线”以上。研究开发生物质替代利用技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既是战略安全的需要,更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从生物质中提取化工醇,替代石油基化工醇,是当前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利用生物炼化方法从植物中提取生产原材料起步较早,特别是在多元醇炼制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进行了中试生产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生产植物基化工醇的过程中副产大量的高浓含盐有机废液,对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但废液中含有大量高价值的钠盐和化学热能,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和生物方法难以实现规模化资源化处理,严重制约了植物化工醇行业的发展。探求如何实现高浓含盐有机废液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利用途径,解决植物基化工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提出立体分级喷射燃烧方式处理植物化工醇废液,达到高浓含盐有机废液清洁高效规模化处理,并实现高附加值钠盐和热能的资源化利用。本文首先对废液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物理特征和反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植物化工醇废液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废液焚烧中试试验装置,通过热态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探索废液喷射、组织配风等对高浓含盐有机废液清洁高效燃烧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佳工艺参数。植物化工醇废液由多种醇类、重组分和水组成,乙二醇占有最大比重,废液动力粘度随温度升高呈指数降低,加热到60℃动力粘度降到102.5 c P。废液重组分液滴高温加热后体积增大5倍以上,表明液滴具有良好的膨胀特性;液滴膨胀有利于在受热或燃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空隙,增大了比表面积,对燃烧反应具有促进作用。对比空气和氮气气氛下废液重组分特性曲线和动力学参数,气氛对反应过程影响较大,但热解阶段均具有最小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并出现了最大的失重速率波动峰,是反应最为剧烈的阶段。废液重组分液滴在竖直管式炉内燃烧试验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可以减少膨胀时间,提高液滴燃烧强度。在废液机理研究的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植物化工醇废液燃烧中试试验装置,更全面的研究废液燃烧过程和系统运行特性。中试焚烧炉为自然循环蒸汽锅炉,全水冷П型结构,液态排渣,炉膛设计选取了合理的容积热负荷和烟气停留时间。中试试验装置设置了完善的辅助系统,包括废液输送系统、焚烧系统、汽水系统、烟风系统、除渣系统和仪控系统,在主要设备和工艺管道上设置了测量孔和温度、流量、压力等数据采集测点。废液喷枪是焚烧炉的核心燃烧设备,喷枪喷射雾化效果直接影响到废液在炉膛内的燃烧和运行。采用自行设计的废液喷射系统,探究了废液喷射特性的影响因素,并对喷枪结构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表明,增大废液喷射压力、温度和喷口尺寸均有利于提升喷射雾化效果。对常规压力式离心喷枪进行了优化,旋涡室由锥形改为抛物线型,提高了雾化性能,并将旋涡室和切向槽分开在两个部件上,改善了喷枪的操控性能。废液燃烧中试试验研究表明,提高一次风率和增大过量空气系数,有利于提高废液燃烧性能,增加了蒸汽产量,降低了烟气中CO和SO2排放,但NO浓度有所升高;当过量空气系数为1.2、一次风率为0.65时,尾部烟气中的NO浓度小于10 ppm,SO2浓度为零。应用TG-DTA方法对碱灰的相变温度和熔化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碱灰熔化温度小于687℃。碱灰在焚烧炉高温区粘结性很强,在尾部低温区沉积较少,本文提出采用碱灰沉积速率和相对沉积率来定量研究碱灰沉积特性,并应用稳态传热原理,对高温区碱灰沉积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对焚烧炉不同位置碱灰中S/Cl/Fe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带入源,熔融碱灰含量最低、沉积碱灰次之、飞灰含量最大。碱灰循环利用时只需要对飞灰进行处理,就能满足S/Cl/Fe元素达标。为探究碱灰中的Fe含量大于入炉量的原因,将钠盐和氧化铁置于1000℃下进行灼烧试验,结果表明灼烧时间越长钠盐中Fe含量越高,验证了碱灰中增量Fe元素来自于焚烧炉碳钢受热面。基于中试试验数据,根据废液燃烧特点,建立了废液燃烧数学模型,对中试焚烧炉进行1:1模化研究,对焚烧炉内温度场、速度场和组分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焚烧炉空气动力场的优化改进措施,使废液燃烧更加高效。本文对植物化工醇废液燃烧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获得了影响废液高效燃烧的本质因素、提出了解决废液清洁高效燃烧的技术思路并进行了中试试验验证,研究成果为实现废液焚烧系统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赵莹[5](2009)在《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及在流化床中碱回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浆造纸工业是目前对水环境威胁最大的行业之一,尤其是造纸黑液的污染最为严重,其废水具有浓度高、色度深、污染水量大,含有大量纤维悬浮物的特点。中性亚硫酸盐半化学浆(Neutral Sulfite Semi-Chemical Pulp,简称NSSC浆)法是生产瓦楞原纸最重要方法,其制浆黑液具有有机物含量少,热值低等特点。当采用传统碱回收工艺时,需要添加重油等辅助燃料,增加了回收成本。本文根据流化床在处理低热值污染物方面的优势,采用流化床碱回收技术燃烧NSSC浆黑液,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黑液污染,而且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将碱回收系统的初投资降为传统碱回收系统的1/3以下,使利用碱回收技术解决黑液污染问题更具有经济效益。本文对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和燃烧规律及其反应动力学参数。然后对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的烧结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分析得到了最佳的燃烧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搭建50kg/h的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通过对NSSC浆黑液燃烧特性及碱回收的研究,得到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的设计和运行的必要参数,为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热重法对NSSC浆黑液固形物热解和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行为非常复杂,热解过程主要存在三个失重率较高的区域,分别为170370℃、370570℃和570800℃。前两个区域以有机物挥发分析出为主,第三个区域以碱金属盐的分解、挥发、反应为主;燃烧过程同样存在三个失重率较高的区域,分别为挥发分的析出区(170370℃)、挥发分的燃烧区(370550℃)、固定碳燃烧及碱金属盐反应区(550800℃)。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热滞后现象明显,各阶段的起始、终止温度和最大反应速率处的温度均有所升高,10℃/min和50℃/min两种升温速率下对应的热解总失重率分别为65.47%和54.73%,燃烧总失重率分别为71.90%和58.39%。采用传统的动力学模型Coats-Redfern法、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求解NSSC浆黑液热解和燃烧的动力学参数即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并对三种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表明采用最概然机理函数选择法得到NSSC浆黑液热解和燃烧在三个温度区间的反应机理均为。三种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Coats-Redfern法和Flynn-Wall-Ozawa法得出的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较为理想,Kissinger法得到的有些结果偏差较大。在小型流化床实验台上,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床料种类、添加剂种类及添加剂用量下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时的烧结机理。结果表明在60080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床层烧结程度加重。床料种类对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影响较小。添加剂Al2O3、CaCO3和高岭粘土对抑制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的烧结都有较好的效果,高岭粘土对抑制烧结的效果最明显;添加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更好的抑制床层烧结。流化床的运行温度在700750℃范围内添加5%的高龄粘土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抑制床料烧结的发生,同时能够保证NSSC浆黑液充分燃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温度、床料种类、添加剂种类和添加剂用量为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的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影响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的因素的顺序为:温度>添加剂用量>添加剂种类>床料种类。应用STATISTICA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添加剂种类下的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的最佳操作条件,从而为NSSC浆黑液在流化床中燃烧回收碱的工业放大与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设计制造了50kg/h的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并进行了大量的冷态实验和NSSC浆黑液燃烧的热态实验研究,考察了NSSC浆黑液送给量和给油量对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的炉内温度场分布、渣样灼减率和CO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黑液送给量的增加,炉膛内密相区的温度升高,稀相区的温度降低,渣样灼减率升高,烟气中的CO浓度增加;随着给油量的增加,炉膛内的温度升高,渣样灼减率下降,烟气中的CO浓度降低。NSSC浆黑液在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中燃烧的碱回收产量为1000g的NSSC浆黑液固形物燃烧后可回收153.49g的NaOH,碱回收率为85.27%。结果表明NSSC浆黑液中的碱可以有效的得到回收,实验结果为指导实际工业应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薛融[6](2013)在《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回收炉中非工艺元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造纸制浆工艺流程中对废水中有用物质未能加以足够的利用,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号召采用碱回收系统,既减少了污水排放,也回收了大量宝贵资源。造纸工业碱回收过程中非工艺元素的积累会对车间的正常运转造成如系统不能连续运行、设备的损耗等严重的危害,造成生产效率降低,经济效益变差,国内对此进行研究较少,而国外近年来发展出一种新型离子交换树脂通过离子交换系统对离子进行分离,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新技术。本文针对国内尚无使用离子交换法去除非工艺元素的现状,利用高分子合成的相关知识合成出两性离子交换树脂AMP01并对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将树脂进行了实际应用,对应用条件作了优化;对树脂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分析出了此类型树脂的特点,可用于对未知树脂进行判断;分别以NaCl和Na2SO4作为吸附质,分析了其等温吸附曲线;由于ZrO(OH)2具有离子选择性分离且效果良好,其可应用于有益元素的回收,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合成强碱弱酸基两性离子交换树脂最佳反应条件为: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8h、引发剂用量为0.7g的条件下,两性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较高;加入丙烯酸中弱酸基与强碱树脂强碱基团比为2.49时,合成出的两性离子交换树脂的阳、阴离子交换基团的基团比为1:1,经测量,阴离子交换容量为2.56mmol/g,阳离子交换容量为2.55mmol/g;基体树脂热稳定性会随着交联度的提高而提高,可通过热重分析的数据,初步对树脂进行判断;通过对两性离子交换树脂的红外表征,结合对基体树脂特征峰的分析,验证了合成的是内盐型强碱弱酸型两性离子交换树脂。按照工业上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方式,从宏观上探索并优化了树脂上使用的条件,达到对Cl-保留率为15%和对SO42-保留率为70%的良好效果,最佳应用条件为:45℃条件下层析柱内径2cm、树脂装柱体积300mL、流速为3m/h、碱灰浓度为200g/L;分别以NaCl和Na2SO4为吸附介质等温吸附时,在25℃、40℃、55℃时树脂对Cl-的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1.614mmol/g、2.303mmol/g、2.395mmol/g,对SO42-的吸附在25℃、40℃、55℃是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1.752mmol/g、2.461mmol/g、2.818mmol/g。吸附量随之温度提高而提高且对SO42-的吸附量要略强于Cl-。发现了氢氧化锆应用于造纸工业碱回收过程中去除非工艺元素时良好的效果。并对其最佳使用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

章伟鹏[7](2017)在《非木材自苛化碱回收及黑液燃烧法除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厂广泛存在的“硅干扰”和白泥回收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黑液燃烧法除硅技术,并将其与黑液自苛化相结合,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完成黑液自苛化的同时降低黑液硅含量。从而为解决“硅干扰”问题、降低白泥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响应面优化设计,对竹浆黑液的固含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黑液添加量四个因素进行优化,获得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碱回收黑液的燃烧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撑。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黑液VIE值与黑液固含量(A)、加热时间(B)、加热温度(C)、和黑液质量(D)之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且其合理性比较高。各因素对黑液VIE值显著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加热温度(C)>加热时间(B)>固形物含量(A)>黑液质量(D)。进而得出竹浆黑液VIE值测定的最佳参数为:固形物含量55wt.%,加热时间40min,加热温度360℃,黑液添加量5g。(2)竹浆黑液流变性能的研究降低竹浆黑液黏度,改善其流变特性可以为优化竹浆黑液碱回收系统各单元设计提供有效帮助。采用AR2000ex旋转流变仪对不同浓度(5078wt.%)的硫酸盐竹浆黑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竹浆中高浓黑液在0.11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近似于非牛顿流体,并产生剪切-稀化现象。在高温、高固形物含量条件下,剪切-稀化的特性更加明显。在较低温度下,黑液体系所表现出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相当。当固形物含量比较高时,黑液体系的弹性固体特性比较明显,此时当外界受力不足以完全破坏其结构时,其回复的能力比较大,从而会产生增稠现象。此外,黑液在低剪切速率下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呈现不规则变化,但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黏弹性特征符合幂律区规律。(3)ICP法分析黑液无机元素含量文章提出一种采用ICP分析黑液中无机元素含量(Si、Mg、Al、Ca、B)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硝酸/过氧化氢(测硅时添加氢氟酸)消解体系对黑液样品进行预处理。黑液样品的消解量为1g,硝酸和过氧化氢的添加量为:10:4,消解后所得样品为无色透明试样,满足ICP测样要求。且ICP法测定黑液体系中的硅、铝、钙、镁等元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度,实验所得相对标准偏差低于0.8%,回收率在98%103%之间。(4)镁盐除硅剂除硅效果的研究分别采用氧化镁和硫酸镁作为燃烧法除硅剂添加到黑液当中。实验所得氧化镁的最大除硅率为33%。硫酸镁除硅剂的添加量为2.0%时,除硅率可以达到82%,反应生成类似Mg2Al4Si5O18的沉淀物,该物质的粒径大约为21.20μm,比表面积为47.30 m2/g。黑液样品的TG-FT-IR分析结果显示,黑液样品在210℃和840℃左右出现最大失重,最大失重处产生的主要热解产物有CO2、CH4、H2O、醛酮类化合物和醇酚类化合物等。(5)自苛化协同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分别对添加硼酸钠苛化剂和同时添加硫酸镁除硅剂和硼酸钠苛化剂的黑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硼酸钠具有较好的自苛化效果,当硼酸钠添加量为15%,即B/Na比为0.2时,自苛化率达到65%。硫酸镁和硼酸钠在黑液燃烧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反应所得绿液不溶物主要含有O、Mg、Al、Si、B、Ca等元素,其可能的化学组成有:Ca(Si2O5)、CaB2(SiO4)、Ca2B2O5等。

裴丽华[8](2016)在《棉浆黑液的水热碳化法制备水热焦碳及碱回收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棉短绒碱法制浆黑液为原料,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水热碳化技术处理棉浆黑液,探讨了棉浆黑液水热碳化法制备水热焦碳及碱回收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棉浆黑液固形物的热解特性,以期可把棉浆黑液作为一种资源,为其在热转化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本文对黑液的化学成分,包括固形物、无机物、有机物、木素、总糖、有效碱、总碱(以NaOH计)、黑液固形物中的无机元素和有机元素,以及黑液的物理性质,包括粘度、色度、CODCr、BOD5、pH值等进行了分析。由成分分析可知棉浆黑液中木素含量较低为4.0 g·L-1,总糖含量相对较高为9.4 g·L-1,总碱(以NaOH计)含量最高为32.6 g·L-1。由元素分析可知黑液固形物中碳元素含量较低27.4%,并得出其高位热值(HHV)较低为11.4 MJ?Kg-1,难以直接燃烧;物理性质分析可知,棉浆黑液颜色深、pH较高达到了13.4,且BOD5/CODCr<0.3,生化处理较为困难。其次,以CO2作为酸化剂和絮凝剂,以CO2初始压力(1.1-1.6 MPa)和保温温度(200-280℃)为变量,控制保温温度为8h,对棉浆黑液水热碳化反应制备的水热焦碳进行得率、元素分析、工业分析、能量回收率、碳回收率、木素转化率的分析。经过分析可得,控制保温温度为240℃,保温时间为8 h时,较优的CO2压力为1.4 MPa。此时所得水热焦碳的得率为12.7%,碳元素含量为48.8%,碳回收率为21.5%,总能量回收率为31.7%,HHV为21.6 MJ?Kg-1,证实了以棉浆黑液水热碳化法制备水热焦碳是可行的。不同温度下所得水热焦碳的得率、HHV、碳含量、挥发分、固定碳含量、总能量回收率、碳回收率及木素转化率分别在12.215.4%、21.425.4 MJ?Kg-1、43.651.0%、38.452.3%、35.540.3%、32.435.4%、22.424.5%以及24.456.6%之间。经过分析发现,当温度超过260℃时,黑液的水热炭化反应进程发生变化。进一步针对棉浆黑液在不同反应温度下所得的产物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热炭化液(过滤液)的碱回收可行性。不同温度下所得水热焦碳的红外谱图与黑液固形物的红外谱图相似程度较高,只有峰值强弱的相对变化;在1124 cm-1处的峰值消失,表明水热碳化易使黑液固形物的C-O键断裂;而280℃下所得水热焦碳峰值强度较其他温度下的明显增大,证明水热碳化温度达到280℃时反应进行发生改变,与前面所得结论一致。水热焦碳的热重分析发现其热稳定性明显高于BLS的稳定性,但是温度对所得水热焦炭热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大。对水热碳化液的pH值及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热碳化液pH值的降低主要是由通入的CO2以及黑液水热碳化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酸引起。不同温度下所得水热碳化液中总碱含量在77.9%-93.1%,接近黑液中96.8%的总碱含量,说明在黑液的水热碳化反应中,金属碱主要以盐的形式溶解于溶液中。用苛化法回收水热碳化液中的碱,最高碱回收率可达45.2%,回收的液体碱可直接用于制浆或制浆前的浸渍。最后,本实对棉浆黑液固形物、木素和多糖进行了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发现棉浆黑液固形物热解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为有机物热解的主要阶段。碱木素和多糖的热解第二阶段发生的也是有机物的热裂解。对黑液固形物、木素及多糖的第二阶段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棉浆黑液固形物与多糖第二阶段的热解特性方程相同,而与木素的不同,说明在棉浆黑液固形物第二阶段的热解过程中,多糖对其热解的影响较木素的大。

吴福骞[9](1981)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动向》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国外自五十年代以来,对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防治问题逐渐重视起来,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美国、日本、苏联、加拿大及欧洲诸国对制浆造纸污水排放都作了严格控制,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迅速

鲁炳辰[10](2013)在《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态硫化物产生于黑液气化的过程。这些气态硫化物会污染空气,对合成反应器造成一定的腐蚀。本文研究了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变化和反应路径。基于硫化物的变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的反应路径,然后用实验数据论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黑液气化过程中硫酸钠,硫化钠,硫代硫酸钠和木素的转化率是53.6%,95.2%,92.7%和100%,在反应过程中,有92.3%的总硫转换成了气态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包括H2S,CS2,COS,CH3SH, CH3SCH3CH3SSCH3。(二)黑液气化反应的路径:首先黑液中的木素发生热解反应,产生H2,C,H2S,CH4,CO,CO2,H2O,CH3OH等物质。木素热解反应中产生的C和H2分别与黑液中的Na2SO4和Na2S2O3反应,生成2Na2S,CS2,CO2,H2S和H2O等物质。生成的硫化钠分别与H2和CO2反应,产生H2S,Na2CO3,COS和Na。COS分别与H2和H20反应,产生H2S,CO和CO2。生成的H2S和木素热解反应产生的CH3OH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产生CH3SH和H20。生成的CH3SH和CH3OH发生醚化反应,生成了CH3SCH3, CH3OCH3和CH3SSCH3。

二、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低木质素含量黑液碱回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化学浆供需概况
        1.2.1 我国纸浆及纤维原料供需概况
        1.2.2 我国化学木浆生产概况
    1.3 化学木浆厂扩能可行性
        1.3.1 国内新建浆厂选址
        1.3.2 现有浆厂产能扩能改造
        1.3.3 现有浆厂扩能瓶颈问题
        1.3.4 提高碱回收炉黑液固形物处理能力的途径
    1.4 黑液提取木质素技术的基础研究概况
        1.4.1 黑液提取木质素技术研究
        1.4.2 黑液提取木质素对浆厂的影响
    1.5 膜技术用于黑液分离发展状况
    1.6 国内化学浆厂提产和黑液木质素分离技术概况
        1.6.1 国内化学浆厂提产概况
        1.6.2 国内化学浆厂木质素提取概况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液木质素分离技术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黑液木质素分离方法
        2.2.1 黑液木质素分离方法
        2.2.2 酸沉淀法碱木质素提取方法
        2.2.3 膜过滤提取碱木质素方法
        2.2.4 两步法碱木质素提取工艺
    2.3 工业化应用的碱木质素分离技术
        2.3.1 国内早期的酸析木质素技术应用
        2.3.2 典型酸析木质素技术
        2.3.3 LignoBoost木质素分离技术
        2.3.4 LIGNOFORCE~(TM)木质素分离技术
        2.3.5 液态木质素回收和纯化工艺(SLRP)
    2.4 黑液木质素分离方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料平衡计算及分析
    3.1 项目背景
    3.2 设计基础数据
        3.2.1 纤维原料
        3.2.2 物料平衡计算模型基础
    3.3 化学浆厂项目组成概述
        3.3.1 备料车间
        3.3.2 制浆车间
        3.3.3 碱回收车间
        3.3.4 木质素提取车间
    3.4 物料平衡计算模型建立
        3.4.1 术语及定义
        3.4.2 物料平衡模型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木质素提取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主要工艺参数
        4.2.1 制浆黑液特性
        4.2.2 膜处理系统设备参数
        4.2.3 酸化反应条件
    4.3 木质素车间物料平衡计算结果
    4.4 工艺流程及设备
        4.4.1 工艺流程
        4.4.2 酸析木质素车间主要设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木质素含量黑液蒸发技术研究
    5.1 蒸发工段概述
    5.2 现代黑液蒸发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5.3 低木质素含量黑液的高浓蒸发
        5.3.1 黑液高浓蒸发技术原理
        5.3.2 低木质素含量黑液的蒸发特性
        5.3.3 木质素提取对蒸发工段的影响
        5.3.4 低木质素含量黑液蒸发工段设备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木质素黑液高浓燃烧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碱回收炉的高浓燃烧技术
        6.2.1 黑液三组分热值
        6.2.2 黑液固形物不同组分元素分析及热值实验[]
        6.2.3 高浓黑液燃烧
    6.3 木质素提取对碱回收炉运行的影响分析
        6.3.1 木质素提取对碱回收炉负荷的影响
        6.3.2 木质素提取率对全厂硫平衡的影响
        6.3.3 黑液固形物成分与碱回收炉氮氧化物排放
    6.4 低木质素黑液燃烧工段设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碱木质素能源化利用新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无化石燃料现代化浆厂研究
        7.2.1 无化石燃料现代化浆厂
        7.2.2 浆厂酸析木质素成本及替代石灰窑化石燃料的经济性
    7.3 高附加值酚类产品及工业化生产概念设计
        7.3.1 概述
        7.3.2 设计依据
        7.3.3 液化工艺流程
        7.3.4 物料平衡
        7.3.5 流化床反应器概念设计
    7.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甘蔗渣黑液热解及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黑液综合治理
        1.2.1 黑液资源化利用
        1.2.2 黑液燃烧
        1.2.3 黑液气化
    1.3 黑液气化技术发展优势与机遇
        1.3.1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
        1.3.2 提高电热比输出的客观要求
        1.3.3 多元化的能源输出方案
        1.3.4 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
        1.3.5 日渐老化的碱回收炉急需清洁高效的替代方案
    1.4 黑液气化技术进展
        1.4.1 流化床气化
        1.4.2 吹氧加压气化
        1.4.3 超临界水热催化气化
    1.5 等离子体气化
        1.5.1 等离子体
        1.5.2 等离子体气化与传统焚烧
        1.5.3 等离子体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1.5.4 黑液等离子体气化研究进展
    1.6 甘蔗渣制浆及黑液特性
        1.6.1 甘蔗渣制浆潜力
        1.6.2 黑液特性
    1.7 课题立项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7.1 立项背景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甘蔗渣黑液慢速升温热解规律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与方法
        2.2.1 原料与制备
        2.2.2 实验装置
        2.2.3 方法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黑液热解的影响
        2.3.2 一氧化碳对黑液热解的影响
        2.3.3 黑液热解气体成分分析
        2.3.4 黑液热解固体残焦的分析
        2.3.5 黑液热解残焦水溶性物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硫化物转化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热解实验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甘蔗黑液热解硫化物分析
        3.3.2 甘蔗渣黑液碱木素热解硫化物分析
        3.3.3 硫化物在甘蔗渣黑液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蔗渣黑液焦CO_2气化及动力学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与方法
        4.2.1 黑液焦制备
        4.2.2 试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黑液焦CO_2气化影响因素分析
        4.3.2 兰格缪尔-修斯伍德吸附动力学模型验证
        4.3.3 阿伦尼乌斯经验方程动力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蔗渣黑液等离子体热解及气化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等离子体气化实验装置
        5.2.3 分析与检测
        5.2.4 气化炉的启动与试验
        5.2.5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等离子电弧的温度预测
        5.3.2 黑液供料对平衡温度的影响
        5.3.3 黑液等离子体热解
        5.3.4 黑液等离子体气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黑液气化热力学平衡模型研究
    6.1 概述
    6.2 黑液气化平衡模型
        6.2.1 黑液气化平衡
        6.2.2 平衡反应与独立方程
        6.2.3 平衡常数的计算
        6.2.5 质量守恒
        6.2.6 能量守恒
    6.3 模型求解及热力学计算
        6.3.1 平衡模型求解
        6.3.2 热力学计算
    6.4 平衡模型验证
    6.5 烟灰的形成与黑液完全气化边界
    6.6 气化剂用量对黑液气化的影响
        6.6.1 合成气产量
        6.6.2 热值
        6.6.3 (?)
        6.6.4 效率
        6.6.5 合成气品质分析
    6.7 黑液完全气化边界点
        6.7.1 气化剂的需求
        6.7.2 合成气各组成的产量
        6.7.3 能量
        6.7.4 效率
        6.7.5 合成气质量
    6.8 参数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4)植物化工醇废液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炼化技术兴起背景
        1.1.2 植物化工醇技术优势
        1.1.3 化工醇废液处理技术
    1.2 废液试验研究进展
        1.2.1 喷射特性试验研究
        1.2.2 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1.2.3 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1.3 废液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1.3.1 喷射计算流体模型研究
        1.3.2 单液滴燃烧数值仿真研究
        1.3.3 焚烧炉数值仿真研究
    1.4 化工醇废液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废液的基础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和方法
        2.2.1 废液物性参数测量仪器
        2.2.2 竖直管式炉试验装置
        2.2.3 热重分析仪
    2.3 废液物性参数分析
        2.3.1 残液成分及热值
        2.3.2 重组分元素分析和发热量
        2.3.3 废液的密度和粘度
    2.4 废液液滴热膨胀特性研究
        2.4.1 试验工况和方法
        2.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 废液热解动力学研究
        2.5.1 试验工况和方法
        2.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6 废液燃烧特性研究
        2.6.1 试验工况和方法
        2.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液燃烧中试试验装置
    3.1 引言
    3.2 中试焚烧炉设计条件
        3.2.1 燃料
        3.2.2 废液存储
        3.2.3 废液燃烧方式
    3.3 废液水冷焚烧炉
        3.3.1 燃烧室结构
        3.3.2 焚烧炉设计
    3.4 中试试验装置介绍
        3.4.1 废液输送系统
        3.4.2 废液燃烧系统
        3.4.3 汽水系统
        3.4.4 烟风系统
        3.4.5 除渣装置
        3.4.6 仪控系统
    3.5 中试装置试运行
        3.5.1 单机试运转
        3.5.2 非生产介质试运转
        3.5.3 热态试运行条件
        3.5.4 整体热态试运行
    3.6 中试装置起停程序
        3.6.1 准备和检查
        3.6.2 点火开机
        3.6.3 运行检查与调节
        3.6.4 焚烧炉停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液喷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压力式离心喷枪
        4.2.1 喷嘴设计原理
        4.2.2 影响废液喷射的要素
    4.3 雾化试验系统
        4.3.1 废液的存储
        4.3.2 废液泵
        4.3.3 调试准备
        4.3.4 试验原则
    4.4 喷射雾化试验
        4.4.1 试验工况
        4.4.2 试验结果和讨论
    4.5 废液喷枪结构优化
        4.5.1 结构优化设计
        4.5.2 优化喷枪喷射雾化试验
    4.6 蒸汽雾化喷枪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液燃烧中试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仪器及测量方法
        5.2.1 烟气成分测量
        5.2.2 碱灰中硫和氯元素测量
        5.2.3 碱灰中铁元素测量
    5.3 热态试验安排
        5.3.1 试验燃料
        5.3.2 试验内容
        5.3.3 热态试验过程
        5.3.4 中试燃料的选取试验
        5.3.5 中试燃烧试验工况
    5.4 焚烧炉性能研究
        5.4.1 焚烧炉运行参数
        5.4.2 焚烧炉温度分布
        5.4.3 烟气成分浓度分布
        5.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 碱灰特性研究
        5.5.1 碱灰TG-DTA分析
        5.5.2 碱灰沉积特性
        5.5.3 碱灰中S/Cl/Fe元素分布
    5.6 钠盐与氧化铁灼烧试验研究
        5.6.1 试验方案
        5.6.2 试验结果和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废液焚烧炉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数值模拟方法
        6.2.1 几何模型
        6.2.2 控制方程
        6.2.3 湍流模型
        6.2.4 化学反应模型
        6.2.5 辐射模型
        6.2.6 初始边界条件
    6.3 模拟工况设置
    6.4 废液燃烧模型验证
        6.4.1 炉膛温度对比
        6.4.2 炉内CO浓度对比
    6.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5.1 炉内温度分布
        6.5.2 炉内流场分布
        6.5.3 O_2浓度分布
        6.5.4 CO浓度分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及在流化床中碱回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黑液治理方法
        1.2.1 碱回收法
        1.2.2 生物处理法
        1.2.3 物理化学法
        1.2.4 黑液资源化综合利用
    1.3 造纸黑液燃烧处理工艺及国内外现状
        1.3.1 传统碱回收处理工艺及国内外现状
        1.3.2 流化床碱回收处理工艺及国内外现状
    1.4 流化床碱回收技术处理NSSC 浆黑液存在的问题
    1.5 造纸黑液热解和燃烧机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6.1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NSSC 浆黑液热解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热分析实验内容和方法
        2.2.1 热分析实验仪器介绍
        2.2.2 热天平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3 热重曲线及特征参数
        2.2.4 实验试样分析
        2.2.5 实验物料预处理
        2.2.6 实验内容
        2.2.7 实验方法
    2.3 NSSC 浆黑液热解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NSSC 浆黑液热解TG-DTG 曲线
        2.3.2 升温速率对NSSC 浆黑液热解的影响
    2.4 NSSC 浆黑液燃烧特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NSSC 浆黑液燃烧TG-DTG 曲线
        2.4.2 升温速率对NSSC 浆黑液燃烧的影响
    2.5 NSSC 浆黑液热解和燃烧特性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NSSC 浆黑液热解和燃烧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动力学基本方程
    3.3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
        3.3.1 微分法
        3.3.2 积分法
    3.4 模型的选择
        3.4.1 Coats-Redfern 法
        3.4.2 Flynn-Wall-Ozawa 法
        3.4.3 Kissinger 法
    3.5 NSSC 浆黑液热解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3.5.1 Coats-Redfern 法动力学模型
        3.5.2 Flynn-Wall-Ozawa 法动力学模型
        3.5.3 Kissinger 法动力学模型
        3.5.4 三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
    3.6 NSSC 浆黑液燃烧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3.6.1 Coats-Redfern 法动力学模型
        3.6.2 Flynn-Wall-Ozawa 法动力学模型
        3.6.3 Kissinger 法动力学模型
        3.6.4 三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NSSC 浆黑液在流化床碱回收过程中烧结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烧结结渣的影响因素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碱金属的影响
        4.2.3 床料的影响
        4.2.4 氯化物的影响
    4.3 烧结结渣形成机理及过程
    4.4 烧结的抑制方法
        4.4.1 添加剂对烧结的抑制
        4.4.2 温度对烧结的抑制
        4.4.3 物质的预处理
        4.4.4 床料的改变
    4.5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4.5.1 实验装置
        4.5.2 实验方法
        4.5.3 分析方法
        4.5.4 实验方案
    4.6 温度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6.1 温度对NSSC 浆黑液在碳酸钠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6.2 温度对NSSC 浆黑液在硫酸钠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6.3 温度对NSSC 浆黑液在混合物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7 床料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8 添加剂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8.1 添加剂对NSSC 浆黑液在碳酸钠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8.2 添加剂对NSSC 浆黑液在硫酸钠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8.3 添加剂对NSSC 浆黑液在混合物为床料时燃烧烧结的影响
    4.9 添加剂用量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9.1 氧化铝用量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9.2 碳酸钙用量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9.3 高岭粘土用量对NSSC 浆黑液燃烧烧结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NSSC 浆黑液在流化床碱回收过程中燃烧的优化分析
    5.1 引言
    5.2 正交回归实验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5.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5.2.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正交回归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5.3.1 显著影响因素的分析
        5.3.2 双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SSC 浆黑液碱回收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6.2.1 实验装置
        6.2.2 实验装置主要设计参数
        6.2.3 实验方法
    6.3 NSSC 浆黑液在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中燃烧的验证性实验
        6.3.1 冷态特性实验
        6.3.2 热态验证性实验
    6.4 NSSC 浆黑液在循环流化床碱回收炉中燃烧实验
        6.4.1 实验方案
        6.4.2 实验工况
        6.4.3 炉膛内温度场
        6.4.4 渣样灼减率
        6.4.5 烟气分析
    6.5 NSSC 浆黑液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回收碱的实验研究
        6.5.1 实验方案
        6.5.2 燃烧产物分析
    6.6 碱回收产量的计算
        6.6.1 实验试剂
        6.6.2 实验方法
        6.6.3 分析和计算方法
        6.6.4 计算结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回收炉中非工艺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造纸业的污染
    1.3 碱回收工艺
    1.4 非工艺元素对碱回收炉的损害-钾离子和氯离子的危害
    1.5 碱灰中氯钾元素的来源
    1.6 去除氯钾非工艺元素的国内研究现状
    1.7 国外研究进展
    1.8 常用离子交换剂和离子交换树脂
    1.9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
    1.10 本课题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10.1 本课题的意义
        1.10.2 主要内容
        1.10.3 创新点
2 实验内容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设备及试剂
        2.2.1 主要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树脂合成思路和合成路线
        2.3.1 树脂合成思路
        2.3.2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路线
    2.4 通过仪器对树脂进行测试和表征
    2.5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实际应用测试
    2.6 吸附性能的研究
        2.6.1 树脂吸附等温线测定
        2.6.2 微量离子浓度的测量方法
    2.7 一种新型吸附剂应用于碱回收炉中非工艺元素的去除
3 树脂合成
    3.1 网状交联间聚物骨架(树脂白球)的合成
    3.2 氯甲基化反应(氯球的合成)
    3.3 氯球胺化反应
    3.4 弱酸基化反应
    3.5 反应条件的优化
        3.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5.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5.3 丙烯酸加入量对阴阳功能基团比的影响
        3.5.4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3.6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量的探讨
    3.7 小结
4 树脂结构与表征
    4.1 对交联度为 4%和 7%的白球进行 TG 分析
    4.2 对交联度不同的强碱树脂的 TG 分析
    4.3 合成出的 AMP01 和国外某型号树脂 TG 分析
        4.3.1 AMP01 的 TG 分析
        4.3.2 国外某型号树脂
    4.4 树脂红外分析
        4.4.1 骨架白球的红外分析
        4.4.2 交联度不同时强碱树脂的红外表征
        4.4.3 AMP01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的红外表征及内盐型验证
        4.4.4 国外某型号树脂的红外表征
    4.5 小结
5 树脂应用实验
    5.1 树脂应用试验方法
    5.2 影响树脂使用效果的因素
    5.3 树脂应用条件范围确定后的实验
        5.3.1 应用实验一
        5.3.2 应用实验二
        5.3.3 应用实验三
        5.3.4 应用实验四
        5.3.5 应用实验五
        5.3.6 结果讨论
        5.3.7 二次过柱的应用实验
    5.4 各因素最佳条件的讨论
        5.4.1 碱灰浓度的选择
        5.4.2 流速的选择
        5.4.3 AMP02 的应用实验
    5.5 国外某型树脂应用实验
    5.6 小结
6 树脂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的研究
    6.1 树脂对 Cl~-的等温吸附
        6.1.1 25℃时,树脂对 Cl~-的等温吸附
        6.1.2 40℃时,树脂对 Cl~-的等温吸附
        6.1.3 55℃时,树脂对 Cl~-的等温吸附
    6.2 树脂对 SO_4~(2-)的等温吸附
        6.2.1 25℃树脂对 SO_4~(2-)的等温吸附
        6.2.2 40℃树脂对 SO_4~(2-)的等温吸附
        6.2.3 55℃树脂对 SO_4~(2-)的等温吸附
    6.3 线性相关性分析
        6.3.1 吸附质为 NaCl 时的线性相关性
        6.3.2 吸附质为 Na_2SO_4时的线性相关性
    6.4 树脂吸附曲线
    6.5 小结
7 一种新型吸附剂应用于碱回收炉中非工艺元素的去除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H 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3.2 吸附剂的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7.4 误差来源及分析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非木材自苛化碱回收及黑液燃烧法除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木材纤维制浆的发展现状
    1.2 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造纸硅干扰问题
        1.2.1 非木材原料中硅的来源与分布
        1.2.2 国内外“硅干扰”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国内外碱回收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自苛化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目的和来源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技术路线
2 竹浆黑液VIE值测定方法的优化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药品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黑液成分分析
        2.1.4 响应面法实验方案确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黑液成分分析结果
        2.2.2 响应面法实验结果
        2.2.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的确定
        2.2.4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2.3 小结
3 竹浆黑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药品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1.3 流变仪测试参数的设置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竹浆黑液剪切-稀化特性的研究
        3.2.2 温度对竹浆黑液黏弹性模量的影响
        3.2.3 浓度对竹浆黑液黏弹性模量的影响
        3.2.4 浓度对竹浆黑液黏度的影响
    3.3 小结
4 竹浆黑液无机元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剂
        4.1.3 设备与仪器
        4.1.4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4.1.5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黑液硅含量
        4.1.6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7 黑液样品的消解
        4.1.8 元素检出限的计算
        4.1.9 回收率的计算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分析
        4.2.2 黑液消解过程分析
        4.2.3 ICP检测波长的选择
        4.2.4 检出限
        4.2.5 校准曲线
        4.2.6 样品分析
        4.2.7 不同测试方法的比较
    4.3 小结
5 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试剂
        5.1.3 设备与仪器
        5.1.4 黑液燃烧法除硅工艺确定
        5.1.5 绿液硅含量的测定
        5.1.6 黑液燃烧法除硅率的计算
        5.1.7 绿液硅不溶物SEM观测
        5.1.8 绿液硅不溶物XRD分析
        5.1.9 绿液硅不溶物TEM分析
        5.1.10 绿液硅不溶物粒径分布测定
        5.1.11 绿液硅不溶物XPS分析
        5.1.12 绿液硅不溶物比表面积测定
        5.1.13 黑液热分解性能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除硅剂对黑液VIE值的影响
        5.2.2 氧化镁除硅效果的研究
        5.2.3 硫酸镁除硅效果的研究
        5.2.4 绿液硅不溶物SEM-EDAX和TEM分析
        5.2.5 绿液硅不溶物XRD分析
        5.2.6 绿液硅不溶物粒径和比表面积分析
        5.2.7 绿液硅不溶物XPS分析
        5.2.8 除硅剂对黑液燃烧性能的影响
    5.3 小结
6 自苛化协同黑液燃烧法除硅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试剂
        6.1.3 设备与仪器
        6.1.4 黑液燃烧法除硅工艺
        6.1.5 绿液有效碱的测定
        6.1.6 绿液总碱量的测定
        6.1.7 自苛化率的计算
        6.1.8 硅含量的测定
        6.1.9 绿液硅不溶物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硼砂自苛化效果的研究
        6.2.2 硼砂除硅效果的研究
        6.2.3 硼酸钠对黑液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6.2.4 自苛化绿液硅不溶物SEM-EDS和TEM分析
        6.2.5 自苛化绿液硅不溶物化学组成分析
    6.3 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问题
    7.4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棉浆黑液的水热碳化法制备水热焦碳及碱回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棉浆黑液的来源与危害
        1.1.2 棉浆黑液的治理及利用现状
    1.2 黑液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碱回收技术
        1.2.2 木质素回收技术
        1.2.3 膜分离技术
        1.2.4 热转化技术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棉浆黑液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棉浆黑液的化学性质
        2.2.2 棉浆黑液的物理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棉浆黑液水热碳化制备水热焦碳
    3.1 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CO_2压力条件对棉浆黑液进行水热碳化反应的影响
        3.2.2 不同保温温度下对棉浆黑液进行水热碳化反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棉浆黑液水热碳化产物的性质及碱回收性能分析
    4.1 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温度下所得水热焦碳的性质
        4.2.2 碱回收可行性
        4.2.3 蒸煮条件以碱回收液的蒸煮结果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棉浆黑液固形物热解动力学分析
    5.1 实验
        5.1.1 原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黑液固形物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2.3 黑液中提取的碱木素与多糖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黑液气化
    1.2 黑液气化的过程
    1.3 黑液气化后的主要成分
        1.3.1 黑液的主要成分
        1.3.2 黑液气化的主要成分
    1.4 黑液气化技术的应用
    1.5 黑液气化流化床技术的发展
    1.6 黑液气化机理的研究历程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黑液中硫化物的测定
        2.3.2 黑液气化转化
        2.3.3 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黑液中硫化物成分
        2.4.2 残渣中硫化物成分
        2.4.3 气化气中硫化物成分
        2.4.4 硫化物转化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液气化过程的转化反应模拟实验和转化途径分析
    3.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转化反应模拟实验
        3.3.2 黑液气化反应的模拟实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含硫碱木素热解模拟反应的结果
        3.4.2 反应模拟实验分析
    3.5 黑液气化反应的路径研究
        3.5.1 比较与参考
        3.5.2 黑液气化反应的路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标的论文目录

四、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木质素含量黑液碱回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D]. 靳福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硫酸盐法碱回收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J]. 邹志鹗. 国际造纸, 1982(12)
  • [3]甘蔗渣黑液热解及气化机理研究[D]. 李许生. 广西大学, 2015(01)
  • [4]植物化工醇废液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研究[D]. 王大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NSSC浆黑液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及在流化床中碱回收的研究[D]. 赵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6]离子交换法去除碱回收炉中非工艺元素的研究[D]. 薛融.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7]非木材自苛化碱回收及黑液燃烧法除硅机理的研究[D]. 章伟鹏.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8]棉浆黑液的水热碳化法制备水热焦碳及碱回收性能[D]. 裴丽华.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9]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动向[J]. 吴福骞. 上海造纸, 1981(03)
  • [10]黑液气化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及路径研究[D]. 鲁炳辰. 广西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硫酸盐回收锅炉中无机盐停留时间的分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