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藤井志津枝[1](1993)在《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文中认为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对华展开“和平工作”,路线多,方向也多,但其目的不外乎对重庆政府的“诱和”。然而,从1939年底到1940年秋,以日军参谋本部情报人员为中心对重庆政府的“宋子良”展开所谓“桐工作”,至今历史学界对此并无深入的探讨,而一般的论着也不把此当作很重要的“和平工作”。但如果把该项活动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杨天石[2](2005)在《“桐工作”辨析》文中研究表明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双方曾在港澳多次秘密会谈。就中方说来,这不过是军统特务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其派出代表的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香港机关负责人为了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实现“巨头会谈”,也曾谦词卑态,巧言相,哄骗中方。蒋介石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和“儿戏滑稽”,主张“严拒”,同时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张治平,但是为了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并没有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
藤井志津枝[3](1994)在《一九四○年日本对华和平工作──“钱永铭工作”──》文中研究说明一九四○年日本对华和平工作──“钱永铭工作”──[日]藤井志津枝日本的史学家秦郁彦,在其所着《日中战争史》(河出书房新社,157页)一书中指出,“钱永铭工作”,是重庆方面设计的谋略圈套。的确,“钱永铭工作”有许多疑点。特别是以日本外务省为主导的“钱永...
杨奎松[4](2000)在《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文中指出蒋介石对抗日的态度 ,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从陶德曼调停 ,到高宗武的秘密使命 ,到孔祥熙与日本人之间的秘密往来 ,直至长期以来令人备感神秘 ,却又扑朔迷离 ,莫名所以的所谓“宋子良工作”,许多人都相信幕后的操纵者一定是蒋介石。但新披露的档案显示 ,此中其实有相当复杂的情节与背景 ,蒋未必都是主动者。蒋确实并不笼统地拒绝停战议和 ,但其一 ,所有议和之举显为日方主动 ;其二 ,蒋接受议和 ,向与内外压力有关 ;其三 ,这其中通常又含有消息传递不确或对日方妥协意图估计过高的判断错误。而就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一抗日目标而言 ,无论蒋有否同意过对日议和 ,其态度应当说从未有所动摇。蒋在抗日问题上最值得讨论者 ,是抗战前期实际上缺乏持久战的观点 ,较多地寄希望于外力的帮助与干预 ,因此太过牵就于就便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 ,而没有及早提出明确的收复东北的抗战目标。如果说抗战前期国民党高层中之所以弥漫和平空气 ,且各显神通活跃于对日秘密接触之中 ,企盼能早日结束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种思想影响有关 ,当不为过
杨奎松[5](2000)在《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蒋介石对抗日的态度,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肯定者可以历数自1928年济南惨案、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其在日记中和讲演中的种种激愤言辞,可以列举蒋指挥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领导全国军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种种业绩;而怀疑否定者也可以指
张展[6](2014)在《日本承认汪伪政府之经纬》文中提出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但日本当局并未应汪伪政府的要求,当即对其加以承认。同年11月,随着日汪基本条约的签订,双方才正式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日本当局对承认汪伪政府迁延日久,一方面是要通过日汪基本条约确定在华侵略利益,另一方面认为汪伪政府实力不足,无法借扶植汪伪政府来完成其侵略目标,要"解决事变"仍需进行诱降重庆国民政府的"重庆工作"。由此,日本当局的政策一直在扶植汪伪政府与加强"重庆工作"间摇摆不定。然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日本外务省与军部在对华政治、外交事务主导权上的争夺,以及重庆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所采取的行动,均影响了日本当局的相关决策,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通过考察日本承认汪伪政府的经纬,相信对了解日本侵华期间的决策过程会有所裨益。
沈予[7](1993)在《论抗日战争期间日蒋的“和平交涉”》文中提出 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华军事进攻的同时,曾不断地策动"和平交涉"。但是,中国有关的档案记录迄未披露。不少交涉活动的来龙去脉还朦胧不清。本文以可能搜集到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的日记、手记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就八年当中日本施弄一系列"和平交涉"的基本事实、性质及其在日本对华总战略中的位置,进行探讨。
沈予[8](1993)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和平交涉”》文中指出在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华军事进攻的同时,曾不断地策动“和平交涉”。但是,中国有关的档案纪录迄今未披露。不少交涉活动的来龙去脉还朦胱不清。本文拟以可能收集到的档案、文献以及当事人的日记、手记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就八年当中日本施弄一系列“和平交涉”的基本事实、性质以及其在日本对华总战略中的位置,进行学术性的探讨。
华翔[9](2011)在《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政策的演变》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争取中国的主权独立和民族自强,理所当然成为近代中国的中心主题。长期以来,从领土主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国家的领土主权特点,并探讨这一特点对当时民国外交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希望能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对东北领土主权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详细区分了领土主权的法理性和实质性这一维度,认为它是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领土主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文中将近代半殖民地中国界定为“国际化”的,仅仅具备法理性主权而缺乏实质性主权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民国时期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可以利用两种力量:一种是蕴藏在广大民众中间的民族主义力量;一种是建立在承认中国法理性主权基础上的国际制衡,而这种力量的运用是以承认中国半殖民地地位为前提的。按照法理性主权和实质性主权作为标准国民政府对本国领土主权的政策可以划分为搁置政策、恢复政策和妥协政策三种类型。1927年之后的国民政府选择依赖国际制衡的外交路径来解决自身领土主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东北领土主权这个主题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处理东北主权问题上经历了从搁置到积极恢复,再到最后部分妥协的政策演变过程。其背后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地位的变化。当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未发生任何明显变化的时候,国民政府只能利用法理性主权的地位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采取搁置政策;当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地位有所提升的时候(尽管并未完全改变半殖民地状态),国民政府就可以利用国际力量的支持对丧失的领土主权采取恢复政策;反之,当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地位下降的时候,能够利用来维护领土主权的国际力量就会很少,一贯依赖国际路线的国民政府就不得不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进行妥协。
周玉文[10](2018)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反投降斗争是抗日战争的一体两面,毛泽东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当精神,敏锐观察抗战形势,着手反投降斗争理论的构建,用以指导打击投降主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反投降斗争理论与中华民族发扬民族气节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反民族投降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原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创立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最高形式,谴责资产阶级丧失民族气节投降的可耻行为,批判各种庸俗的爱国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地主、资本家及走狗和小资产阶级投降采取分类施策的策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气节的精神元素,主要包括威武不屈、反抗侵略、和合统一、忧国忧民等,这些基本元素通过数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的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抗战时期反投降斗争缘于三方面的因素,日寇的侵略和诱降,英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绥靖和劝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致使亡国灭种阴霾笼罩中国,抗战局势时刻处于危险境地,因此必须开展反投降斗争。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理论包括了六个方面,第一,构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的孤立投降派。第二,主张以军事和法制手段打击、威慑和教育投降分子。第三,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为反投降斗争提供组织保证。第四,毛泽东提出了构建心防,占领道德制高点,从精神上鞑伐投降分子。第五,开展外交反投降斗争。第六,发动群众是反投降斗争的最好形式。在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反投降斗争有序推进,成效斐然。反投降斗争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从1935年1月开始到武汉会战结束,此阶段主要是为反投降斗争做准备,形成反投降斗争形势的基本认识,对投降主义的表现形式、对反投降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是汪精卫公开投降至汪精卫建政前夕。此阶段是反投降斗争实践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方位的反投降斗争。第一,毛泽东对反投降斗争形势的研判与部署。第二,驳斥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言论。第三,开展军事反投降工作,消灭死心塌地的汉奸,重点开展对伪军的政治攻势。第四,以党的宣传媒体为阵地开展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反投降斗争;党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战线上开展反投降斗争,与日汪的奴化教育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五,坚决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造东方慕尼黑阴谋,争取苏联和共产国际等民主进步力量对反投降斗争的理解和支持。第六,开展反投降斗争的群众运动。第七,开展国民参政会平台的反投降斗争。第八,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力地打击了抗战阵营内的投降暗流。第三阶段汪精卫建政至抗战胜利期间的反投降斗争。汪精卫建政建军增加了反投降斗争的难度,中国共产党反投降斗争的重点有所调整。第一,加强宣传媒体、文艺战线、教育战线的反投降斗争。第二,利用日伪矛盾深入开展伪军工作,大大抵消了日伪的军事优势。第三,继续开展外交战线的反投降斗争,坚决反对美日制造东方慕尼黑阴谋,继续寻求苏联与共产国际等民主进步力量的支持。第四,加强打击投降暗流,使国民党投降反共均不能实现。第五,抗战胜利后坚持除恶务尽的原则揭发、抓捕、审判投降分子,汉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凸显了鲜明的特色。第一,鲜明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反投降斗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及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关于民族气节优秀传统文化在抗战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彻底的人民性。汪精卫因为叛国投降而被人民抛弃,蒋介石却因限制民众不能获得全面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表现出驾驭各种反投降斗争的能力。第四,凸显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反投降对象混成难辨、各种矛盾纠缠交织。第五,彰显完美性。与近代史上历次反投降斗争相比、与蒋介石国民党反投降斗争相比均体现了完美性。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审视。第一,历史价值,保证了抗战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完美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后来的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第二,精神文化价值,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探询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精神沉沦与人格沉沦提供了一把钥匙。第三,当代价值,为应对美、日等对中华民族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绝不妥协的创造了反击美国贸易战的经典范例;为打击“台独”等各种民族分离主义的卖国行径提供了历史启示和借鉴。
二、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2)“桐工作”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谈判过程与日中两方记载的异同 |
(一) 谈判缘起 |
(二) 3月香港圆桌预备会议 |
(三) 5月九龙四人会谈与今井、宋子良二人香港海上会谈 |
(四) 6月澳门会谈 |
(五) 7月会谈 |
(六) 8月会谈 |
二 军统局对张治平的审查与日方“桐工作”的结束 |
三 张季鸾企图借机拆穿日方“把戏”与中日秘密谈判的延续 |
四 考证与辨析 |
五 结 论 |
(7)论抗日战争期间日蒋的“和平交涉”(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9)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政策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二、概念、史料与研究方法 |
三、基本观点与总体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理论分析:国际地位与中国领土主权 |
第一节 近代中国领土主权的特点 |
一、主权与半殖民地国家 |
二、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主权特点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依赖国际路线政策形成的逻辑 |
一、近代中国恢复主权的两条路线 |
二、国民党政府依赖国际力量的外交路线确立 |
第三节 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政策的关系 |
一、中国1840年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 |
二、国际地位的变化影响着中国政府的领土主权政策的变化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孤独的抵抗:搁置东北主权政策的延续(1937-1941) |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搁置政策之由来 |
一、"不抵抗"与对日本占领东北领土主权的"默认" |
二、法理上对"满洲国"合法性的坚决抵制 |
第二节 国民党抵抗日本法西斯的努力得不到国际上的积极反应 |
一、英美对中国提出共同对抗日本侵略的建议相互推诿 |
二、苏联援助的"有限性" |
三、欧战爆发初期各国对日本侵华的绥靖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搁置政策 |
一、日本对国民政府的诱降 |
二、旨在"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的抗战 |
三、从中日"和谈"看国民政府对日本实际占领东北领土的默认 |
四、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法理性的维护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地位的上升:积极恢复东北的领土主权(1941-1944) |
第一节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反法西斯体系的建立 |
一、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二、中国在东亚反法西斯战场的核心地位 |
第二节 依赖国际路线与战时外交的成功 |
一、战时外交的胜利 |
二、依赖美国与大国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政策:从搁置到恢复 |
一、国民政府维护东北法理性主权的努力 |
二、国民政府对收复东北领土主权实质性的努力 |
三、《开罗宣言》关于中国从法理上到实质上拥有对东北的全部主权的承诺 |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跛足的大国: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妥协(1944-1945) |
第一节 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从中国转向美苏 |
一、美苏在东亚反法西斯同盟中作用的提升 |
二、中国东亚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地位的丧失 |
第二节 美国政策转变与国民政府依赖国际力量收复东北失地的失败 |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从支持中国的"国权"到支持蒋介石政府的"政权" |
二、雅尔塔密约与国民政府依赖国际路线的失败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领土主权的妥协政策 |
一、中苏谈判中默认苏联在旅顺、大连、中长铁路实质性权益上的"优越地位" |
二、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法理性妥协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
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处理敌我关系之基本纲领》(节录) |
(10)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溯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投降斗争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
2.1.2 列宁、斯大林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
2.2 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民族气节的优秀传统文化 |
2.2.1 威武不屈 |
2.2.2 反抗侵略 |
2.2.3 和合统一 |
2.2.4 忧国忧民 |
第三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缘起 |
3.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诱降 |
3.2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与劝降 |
3.3 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与投降 |
第四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维度与内涵 |
4.1 夯稳基石:高举团结、抗战、进步旗帜最大限度地孤立投降派 |
4.1.1 高举团结旗帜,巩固扩大抗战阵营 |
4.1.2 高举抗战旗帜,反对中途妥协投降 |
4.1.3 高举进步旗帜,勇当民族中流砥柱 |
4.2 强化保障:以军事与法制手段保障反投降斗争顺利开展 |
4.2.1 加强惩治汉奸的法制建设 |
4.2.2 加强军事打击震慑投降分子 |
4.3 整党建党: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反投降斗争领导权 |
4.3.1 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对于反投降斗争的重要性 |
4.3.2 开展党内两条战线斗争是反民族投降主义的重要前提 |
4.3.3 巩固党组织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
4.4 构建心防:加强文化建设占领道德制高点保持对投降派精神打击 |
4.4.1 加强党的宣传媒体建设揭露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降的活动 |
4.4.2 驳斥汪精卫的汉奸理论 |
4.4.3 加强抗战文艺建设铸就民族精神 |
4.4.4 反对日汪的奴化教育 |
4.5 争取外援:发挥国际正义力量的作用进行反投降斗争 |
4.5.1 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外交路线 |
4.5.2 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共产国际紧密配合开展反投降斗争 |
4.5.3 争取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援助开展反投降斗争 |
4.5.4 联合其他国家人民革命力量开展反投降斗争 |
4.6 组织群众:反投降斗争的根本方法 |
4.6.1 群众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
4.6.2 反投降与维护群众利益紧密集合 |
4.6.3 在反投降斗争中注重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
第五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实践与成效 |
5.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初起阶段(1935. 1——汪精卫出逃) |
5.1.1 对反投降斗争的基本认识 |
5.1.2 反投降斗争的初步尝试 |
5.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高峰阶段(汪精卫出逃——汪伪政府成立) |
5.2.1 毛泽东对时局的研判与反投降斗争部署 |
5.2.2 驳斥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言论 |
5.2.3 开展反投降的军事斗争 |
5.2.4 开展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
5.2.5 开展反投降的外交斗争 |
5.2.6 开展反投降的群众运动 |
5.2.7 开展国民参政会内的反投降斗争 |
5.2.8 开展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
5.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后续发展阶段(汪伪政府成立——抗战胜利) |
5.3.1 强化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
5.3.2 强化伪军和伪组织工作 |
5.3.3 继续开展外交反投降斗争 |
5.3.4 强化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
5.3.5 抗战胜利后对汉奸的揭发、逮捕与审判 |
第六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色 |
6.1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
6.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抗战反投降斗争实际相结合 |
6.1.2 对中华民族固有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6.1.3 注重对反投降主义传统性的扬弃 |
6.2 依靠群众:彰显人民性 |
6.2.1 汪精卫因充当日寇傀儡得不到群众 |
6.2.2 蒋介石因独裁专制限制群众运动 |
6.2.3 毛泽东因坚决抗日反投降能够彻底发动群众 |
6.3 宏大视野: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 |
6.3.1 驾驭反投降斗争各种力量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6.3.2 指导思想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6.3.3 审判投降分子方法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6.4 云谲波诡:凸显复杂性 |
6.4.1 国际形势的变换扑朔迷离 |
6.4.2 反投降的对象浑成难辨 |
6.4.3 各种矛盾纠缠交织 |
6.5 惟精惟一:彰显完美性 |
6.5.1 与近代中国几次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
6.5.2 与国民党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
第七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价值” |
7.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的历史价值 |
7.1.1 确保抗战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 |
7.1.2 完美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7.1.3 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7.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精神文化价值 |
7.2.1 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 |
7.2.2 为探询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提供了一把钥匙 |
7.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7.3.1 为应对美、日等对中华民族的现实威胁和侵略提供了精神支撑 |
7.3.2 绝不屈服地创造了反击美国贸易战的经典范例 |
7.3.3 为打击各种民族分离主义的卖国行径提供了理论武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四、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1940年日本对“宋子良”的诱和——桐工作[A]. 藤井志津枝.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2]“桐工作”辨析[J]. 杨天石. 历史研究, 2005(02)
- [3]一九四○年日本对华和平工作──“钱永铭工作”──[J]. 藤井志津枝. 抗日战争研究, 1994(03)
- [4]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J]. 杨奎松. 抗日战争研究, 2000(04)
- [5]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A]. 杨奎松. 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 2000
- [6]日本承认汪伪政府之经纬[J]. 张展. 抗日战争研究, 2014(03)
- [7]论抗日战争期间日蒋的“和平交涉”[J]. 沈予. 历史研究, 1993(02)
- [8]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和平交涉”[A]. 沈予.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9]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领土主权问题上政策的演变[D]. 华翔. 复旦大学, 2011(12)
- [10]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周玉文. 湘潭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