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小比例尺地图放大作农业规划的底图(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峰[1](2020)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类及变化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同时耕地、林地被占用等一系列地表快速变化等问题,引起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然而,如何快速、及时、准确地发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信息是关键问题,遥感变化检测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高分影像为准确提取地表变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同时,由于高分影像的多分辨率为经典变化检测方法带来了新的困难与问题。高分影像在多分辨率、多尺度环境下的同谱异物与异物同谱问题、纹理结构的尺度问题、类内方差减小同时类间方差增大问题等等,都是高分影像变化检测的困难问题。为此,本文紧紧围绕着地表变化检测中突出的问题,从高分影像的脊波变换特征、融合特征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等方面进行多尺度变化检测算法研究,旨在综合利用高分影像多分辨率信息,减弱预处理过程及检测过程中的误差影响,从而增强地表变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构建新的变化检测方法,为变化检测技术应用及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创新性的提出了高分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处理技术:基于脊波、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影像分类算法和基于光谱特征级融合及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的变化检测算法。基于脊波、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是在脊波理论及卷积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上,将脊波提取的“低水平”的简单特征与神经网络提取的“高水平”特征相融合。由于在提取特征的过程中,使用脊波提取的“低水平”特征减少了融合特征对训练集的依赖性,使得融合特征更加独立;而卷积神经网络在此过程中又抑制了噪声的产生及提高分类区域的一致性,最终提高了影像的分类精度。基于光谱特征级融合及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的变化检测方法则是提出了一种提高变化检测精度的方法框架。此方法由影像融合算法开始,分别使用不同的算法提取影像的多尺度特征,然后通过这些提取的特征融合为特征层,然后通过曼哈顿距离量测不同时相间融合特征向量之间的变化幅度,并以Otsu法进行分割后得到二值变化检测图。随后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策略,对目标内的每个像素进行标记,并最终形成变化检测图。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看,将基于脊波、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影像分类算法与目前最先进的五种算法相比较,其结果具有一定优势。基于光谱特征级融合及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的变化检测方法在三组数据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原始光谱特征和其他先进的变化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性能。最后,将本文算法应用于土地调查的实际数据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充分表明本文算法研究的有效性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
左孟承[2](2019)在《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土壤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在当下大数据背景下,为使土壤资源深度挖掘并最大化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已俨然成为土壤信息管理中亟待引进的技术之一。相关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院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基本以县为行政单位对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整体利用率并不高,数据挖掘也不充分,将数据集成处理分析并最终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的力度仍有待提高。为使上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建设作为切入点,剖析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升土壤数据的利用丰度,强化数据的挖掘效率,由此实现相关数据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农业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Ajax和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了Web系统的二次开发;并依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探索了基于数据库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的土壤类型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最后,选择JavaScript语言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搭建了一个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WebGIS系统,为后续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GIS技术,对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从用户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三大方面明确了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梳理出了一条详细的开发流程作为后期开发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于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作为系统支撑核心的数据库进行了包括数据组织方式,数据概念设计等在内的构建思路的探索。最终搭建起了一个包含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在内的通用WebGIS开发框架,从而提供了农业方面查询类信息系统的多维度查询方式示例以及为农业类数据概念的组织模式提供了参考;(2)以省域大尺度为范围,村级行政区为最小行政区划,地块为最小构成单元整合了四川省包括土壤类型在内的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实现了最小可对土种这一精度的土壤类型进行保存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整合相关数据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该过程中,明确了以土壤类型数据为主的数据建设标准,最终集成汇编了四川省土壤类型图继而对四川省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该数据为核心,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元数据库,并最终将其有机整合起来作为软件程序的数据支撑;(3)利用以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为代表的前端开发技术对软件程序进行了开发。在预留了扩充接口的前提下封装了原始的代码,提供了一套简洁清晰的开发方式,为后期该系统的扩展提供了便利,也为相似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编码参考。结合该软件系统自身实际情况,并参考前端开发行业标准确定了系统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并由此对系统整体界面以及包括用户操作基本功能、数据查询功能、信息统计功能在内的多项功能编码实现。最终实现了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土种为最细划分,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相关信息的精确查询,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目标行政区进行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由此达到了土壤类型数据管理信息化,构建了面向大众的土壤类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实现了土壤类型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吴华[3](2017)在《基于WebGIS的标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军事标图在指挥作战、组织训练和各种任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使用计算机进行军事标图已得到应用。然而多数军事标图系统是基于传统的C/S架构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及现代Web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逐渐成为人们所熟悉的GIS应用形式。相比传统的GIS系统,Web GIS在系统成本、兼容性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为此,论文结合某部业务工作需求,提出了设计开发基于Web GIS的标图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使用浏览器在地图上进行军事目标标注等功能。论文详细介绍了标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研究了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包括Web GIS的概念与搭建基于Web服务Web GIS系统时采用的结构模型;Arc GISServer软件平台及其对地图资源管理的相关技术知识;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应用程序接口和前端开发框架Dojo。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系统所需要的业务地图制作方法,完成了系统功能总体设计和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研究了Dojo自定义小部件的开发方法,设计开发了各功能模块的Dojo小部件,以模块化方式实现了系统设计的全部功能。
何仁刚[4](2017)在《清至民国万开云地区场市的时空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项以聚落为视角、以场市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本文总体的框架设计是由宏观及微观,主要从时空分布、场市要素和场市形态三方面探究清至民国万开云地区场市的时空演变。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讨论店子的问题及其与场市之间的关系,如下两点基本认识:其一,店子的存在可与场市相互补充,甚至在场市产生之前,一度替代场市来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交易需求。其二,店子的先行存在往往会成为开设场市的基础。然后就明代以前场市的概况进行追溯,并通过清至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地理考察报告等文献对该地区的场市的发展脉络、数量、分布特征加以探讨,可以得出:其一,万开云地区的场市数经过两百年由乾隆初期的23个逐步增长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216个;其二,万开云地区的场市主要沿溪河分布,北疏南密,东稀西密,这与地貌密切相关;其三,三县的幅员面积大致相当,而万县的场市密度高于开县、云阳二县。地貌、稻作农业、井盐、交通等因素对场市的分布格局的作用和影响,一同造就了该地区场市的分布格局。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对与场市息息相关的倡建人、场名、场期和服务人口规模等要素的具体分析。笔者循着“倡建人-拟定场名-约定场期-场市发展集聚人口”的逻辑思路,以场市的倡建人、场名、场期和人口规模等四方面对场市本身作出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论述,以期从中归纳出一些万开云地区场市的类型特质。作为地方有资望者的戴华万带领民众复兴故陵镇的故事,虽为一特例,却有着其内在行为逻辑,即有资望者的倡议和领导往往是一个地方开设场市的起点。对于场名、场期、人口规模的分析,可知万开云地区的场市的场名多以既有地名为名,流传于今的亦如是,场期多一旬三场和百日场,而人口除了如云安镇、温汤井等千户巨镇外,多为数十户至数百户不等的百户场市。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微观视角的探究。经过对万开云地区各场镇所处的地貌情况的考察,结论为:本区场镇多产生于河谷地带的冲积阶地或平坝,与第一部分中“河向性”结论是一致的,不过亦有少数受交通线路的影响分布于山间垭口或山岭顶部的交通线上。除小江各支流、汤溪的一段外,尽管本区长江南北两岸均不能行船,但由于本区的交通网络基本与河流水网同构,河谷地带兼有地貌、农业、人口、交通等区位优势,自当为本区大部分场镇的密集分布区。至于场镇的平面组织形态,盖以线性形态为主,普通场镇多呈现出街村形态,“夹道设铺,沿道展布”。从场镇的发育程度来看,本地区场镇总体以二维线性型为主,足见地貌和交通路线对于其外部形态影响甚为深远。通过对场镇上祠庙的分布和职能的分析,得出结论:场镇不仅是一方的经济中心地,同时还具有文化中心地的职能,其实现主要通过建于场镇上的祠庙及附着于其上的义学来实现。
李媛[5](2017)在《基于“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社会越来越发达,GDP等许多社会经济指标已经排在世界前列,然而,这种巨大的经济发展背后,往往是各种资源的粗放型利用,浪费甚至污染的例子层出不穷。许多资源目前已经开发利用到一定程度,没有更多的资源等待人们开发了,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改正,资源紧缺就会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活动,都依赖于土地。经过漫长进化生长,地球上人口越来越多,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再恢复。所以,国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自然属性选择性进行适当开发,因地制宜的利用保护,这样对土地进行集中高效的利用保护能够更好的发挥土地的效用,更好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保障。在新一轮的规划中,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我国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规划的重要前提,提出要对生态用地进行严格的保护。对生态保护区、自然风景区、河流、湖泊水库水域、湿地等具有调节生态气候、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作用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禁止在这些重要保护区域内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新的规划要求保护生态用地,这样既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够促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多规合一"则是近年来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的规划协调模式。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目前规划种类繁杂、规划间相互冲突、规划与现实冲突、规划实施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多规合一"的中心思想则是希望各类规划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从而得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市县级的规划。我国目前的"多规合一"还处于发展阶段,规划人员和学者都提出了各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多规合一"思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一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方法,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其他相关规划的理念思想,将其中空间规划的要求融合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使其调整方案在实施中尽可能减少与其他规划的冲突和矛盾。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仔细研究我国目前存在的各个规划,对各规划的要求、规划思想进行整理,建立多个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指标体系。总结进行"多规合一"的基础和原则。详细研究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的几个空间规划,对它们的规划目的、发展目标,做了详细的总结,并参考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对比分析。汇总出规划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指标并建成体系。从而更好的了解各个规划的需求,更好的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协调。(2)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协调的流程。在进行总规的协调中,充分考虑到相关内容的其他规划,带着其他规划的规划理念完成总规的调整,以各类规划的指标为参考和控制进行总规的协调完善工作,最后形成一套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思想的总规调整方法。
代金晶,周文龙,赵卫权,张洪亮,张凡,李苇洁,李一兵[6](2014)在《Google Earth和3S技术在喀斯特示范农业规划中的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Google Earth平台并综合一系列的辅助分析工具,尝试建立Google Earth与3S技术综合应用于喀斯特示范农业规划的技术框架,提出了一套基于Google Earth的一般地理专题图的制图技术流程,并讨论其关键技术。最后以六盘水市米箩乡猕猴桃产学研基地进行了应用研究,旨在为部分缺乏基础资料的喀斯特地区农业规划、勘察设计提供有效指导,结果表明:Google Earth平台可成为喀斯特资料稀缺区农业规划的有效信息收集手段,文中所提出的技术框架流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研究区下载的高清遥感影像可满足1∶2 000比例尺的制图要求,大大节约了勘测成本,有利推动了工作效率。
江宝得[7](2013)在《顾及多重约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所获得的专题型数字化成果数据库。主要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以反映土地的地理位置、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和利用情况等。与一般的地理数据类似,土地利用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其中,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中的地类图斑具有覆盖整个空间区域无缝隙的特点,土地利用属性数据蕴含丰富的语义信息和多层次类型划分的专题特征。因此,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地图数据库制图综合,它是制图综合理论与技术在土地利用专题数据领域的典型性应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图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制图综合处理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传统的制图理论因素外,还需要根据应用目标需求和制图区域的特点,综合考虑该区域地类图斑分布模式、统计特征、语义、拓扑、图形、精度等多种约束因素,按照综合的先后约束顺序进行系统化的综合处理。目前,很多学者对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在综合方式上主要还是以交互式综合为主,智能化程度不高;在综合算法上,由于实施多重约束的困难性,算法通常都只顾及了某种约束条件或侧重于综合的某一方面,导致顾此失彼,而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各种约束因素。因此,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的多重约束因素,探讨顾及多重约束条件的面向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的自动综合算法和研究智能化的综合系统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综合过程中应遵循的合理综合流程、被实施的主要综合操作以及各种操作需要顾及的多重约束条件;按照综合操作实施的先后顺序,选取图斑归并综合、狭长图斑降维综合和图斑化简综合三种最常用的图斑综合操作,研究其在多重约束条件控制下的自动综合方法,并构建智能化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系统,通过1:10000到1:50000的土地利用数据自动综合实验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自动综合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智能化综合原型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总结了普通地图制图综合的研究现状和土地利用图制图综合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面向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研究的不足,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2)介绍了制图综合约束的基本概念和制约制图综合的因素,分析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基本特征:多层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地类图斑全覆盖和丰富的语义信息和专题特征;浅析了土地利用图与普通地图制图综合的区别;从尺度约束、结构约束、空间关系约束、语义约束、几何约束、综合过程约束六个方面构建了面向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的约束控制知识体系,并分别阐述了各个约束的含义和意义;从综合质量控制和综合的完整性角度考虑,给出了几种针对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结果进行整体评价的方法,分别是:面积变化率、语义相似度、结构相似性和布局稳定性,以便检查综合结果是否合理,从而保证综合质量。3)针对地类图斑自动归并综合,分析了图斑归并综合需要顾及的多重约束条件以及各约束条件实施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图斑间的拓扑关系进一步将图斑归并综合划分为聚合、合并和融合三种类型,分析了每种类型的含义及操作方式,并指出融合操作可视为合并操作的一种特殊情况,从而将整个归并综合分为聚合和合并两大操作步骤,并分析指出聚合操作应先于合并操作实施;接着针对图斑聚合综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与矢量数据模型的图斑自动聚合综合方法,该方法的思想是:先基于栅格数据模型对待聚合图斑进行自动空间区域划分及聚类分析,然后基于矢量数据模型对图斑实施自动聚合综合,从而很好的顾及了图斑的空间分布约束、语义约束、图形结构约束、精度约束等多种约束条件;针对图斑合并综合,给出了一种基于图斑临近关系分析的合并方法,其中,临近关系的度量是关键,介绍了一种顾及拓扑邻近和语义邻近的度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邻近度量的图斑合并方法以及各种地类合并应遵循的优先顺序;最后,给出了图斑归并综合的一体化自动综合流程与实验结果。4)针对狭长多边形图斑自动降维综合,分析了狭长多边形图斑需要作降维综合处理的原因以及降维综合产生的不一致性问题,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介绍了一种基于CDT的狭长多边形图斑自动探测方法和图斑局部狭长部分自动分割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狭长多边形图斑自动降维综合的方法;接着针对狭长多边形图斑降维综合后导致的拓扑不一致性和语义不一致性问题,分别给出了一致性自动改正方法,前者在狭长多边形图斑与其邻近多边形图斑之间的拓扑关系的基础上,将弧段分为三类,分别用Ⅰ、Ⅱ、Ⅲ表示,并指出狭长多边形图斑降维综合后的拓扑一致性改正就是保持Ⅰ类弧段不变,Ⅱ类弧段删除,Ⅲ类弧段延长到中心线并相交打断后局部拓扑重建的处理过程;后者在土地利用数据语义综合规则的基础上,对狭长多边形图斑的邻近多边形进行语义一致性改正;最后,给出了狭长多边形图斑自动降维综合的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5)针对图斑自动化简综合,在详细分析各种约束因素对图斑化简综合产生的影响基础上,将图斑按照所表达的地理要素特征分为自然地物和人造地物两大类,并分析了两类图斑各自的特点以及化简的优先顺序;接着针对人造地物图斑化简综合,在现有基于最小二乘法平差原理的建筑物图斑化简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土地利用人造地物图斑化简综合且顾及多重约束因素的改进型图斑化简综合算法,该算法先对人造地物的形状结构进行探测,然后对以共享边存在的人造地物图斑进行化简前预处理,最后根据化简综合所需顾及的多重约束条件建立多个约束方程,联立方程组进行最小二乘平差解算得到最终化简结果。针对自然地类图斑化简,指出了拓扑关系、图斑边界弯曲特征和面积平衡保持是自然地类图斑化简时需要重点考虑的约束因素,并根据图斑是否被其它图斑包含,又将自然地类图斑分为岛状图斑和非岛状图斑两种,对于非岛状图斑,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斑边界弯曲特征分析并顾及多重约束条件的自然地类图斑自动化简方法,该方法先利用CDT对自然地类图斑的共享边界进行弯曲探测和识别,分析其凹凸特性,然后运用渐进式化简综合思想,对共享边界进行凹凸交替式删除化简,使得在化简过程中图斑的面积尽可能的保持了平衡,最后利用夸大或删除部分弯曲来平衡化简积累的面积差,从而得到面积保持平衡的化简结果;对于岛状图斑,先用最小外包矩形对图斑边界实施分割,并对每一段按照非岛状图斑的化简策略实施化简,从而在顾及面积与弯曲特征的约束基础上,很好的顾及了图斑主方向及整体形态约束特征。为了检验图斑自动化简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图斑自动化简综合的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6)针对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的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了原型系统分析与设计,并在MapGIS K9平台上用MS Visual Studio2005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的原型系统Landuse-Gen:该系统采用工作流的设计思想,将综合过程中所需的源数据、综合算子、综合参量、综合知识、综合规则以及其它所需资源视为综合流程中的—个节点,存放在系统的功能仓库中,制图人员根据项目预先制定的综合操作方案,将综合过程中所涉及的流程节点通过系统提供的流程搭建工具搭建成综合流程,每个流程针对—个特定的综合应用需求,其构建的过程即是制图专家综合决策的体现,因此,每个综合流程在执行时,即被赋予了人的部分知识、经验和决策能力,从而使得系统具备了一定的智能性。为了检验本综合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详细介绍了以广西铁山港区1:1万土地利用数据为例进行的1:5万的综合试验情况。
王封祚[8](2013)在《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三维地质GIS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于测绘、国土、林业、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未来还是研究的热点。另外,由于数据作为GIS的管理对象,数据获取与处理成为建立专业GIS关键的一部分。本论文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产测图卫星三线阵立体测绘关键技术”第八子课题“基于三维的地质解译能力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作为研究区,以研究区的构造、岩性等地质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为研究对象。叙述了国内外三维GIS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平台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涉及的关键技术;然后依据数据库建库原则对研究区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三号卫星数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一系列的信息提取与数据处理,基于ESRI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建立研究区的地理、地质数据库,并且开发出管理信息系统用于高效率管理这些数据;最后基于Skyline TerraBuilder平台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场景并且开发出三维可视化系统,将地质、地理等信息在三维场景中综合叠加分析,提高地质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唐国祥[9](2013)在《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与农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内,其农业资源数据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量大等特性。在信息技术变革、"云+端"核心技术和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如何利于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更好的提供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现阶段我国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已取得长促发展,但由于①现有系统大多为专项系统,数据利用率低下;②过分依赖商用软件,系统基础软件平台需求资金较大,实际部署困难;③软件开发和维护难度高等,农业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本研究以云计算和开源软件理论及其关键技术为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农业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需求,构建了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进而研究了架构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并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背景,以黔江现代烟草农业资源数据为基础,对架构内容和技术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基于对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用户需求、服务需求、安全保密性需求和农业资源信息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为农业用户提供按需、动态、自助的3种服务资源(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应用服务),这些服务资源对应着3种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模型: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应用即服务(SaaS),并从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对其进行分析,构建了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体系。(2)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技术。在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下,分析了农业资源信息的来源和处理方法,基于CAP理论和农业资源信息与服务的可分解性分析,提出了农业资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式,并构建了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技术体系和管理框架,解决了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问题。(3)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及案例。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背景,以黔江现代烟草农业资源为数据来源,以云计算和开源软件理论为指导,基于SaaS云服务模式,设计了一个"云+端"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框架,提出了一种空间数据动态分布存储与访问方法,并从SaaS服务模型的几个关键评价标准出发研究探讨了"云"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基于Web端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端"的部分功能开发,实现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农业资源信息的采集、管理、输出与决策等功能。
赵永丽[10](2013)在《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衔接方法研究 ——以祥云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分析了两个数据库之间的差异,找出完成两个数据库衔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数据格式、空间参考和建库精度等的统一。其次,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两个数据库中耕地图斑的空间位置关系,按两个数据库土地分类的对应关系,分层筛选并对其进行空间位置匹配,确定两个数据库的衔接方法。最后,本文以祥云县为例,检验此衔接方法的可信度及精确性。祥云县的验证结果显示:两个据库衔接前后(1)县域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等别组成相同,自然等均由9、10、11、12等组成;利用等均由8、9、10、11、12等组成;经济等均由7、8、9、10、11等组成。(2)各等别耕地所占面积比例基本保持一致,自然等面积比例变幅在7%以内;利用等面积比例变幅在6%以内;经济等面积比例变幅在5%以内。(3)县域范围内优劣耕地的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全县10个乡镇中,除云南驿镇、刘厂镇和下庄镇外的其他乡镇,其面积加权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变幅均不超过1个等别。祥云县的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县级农用地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的方法,可信度高、精确性好、方法可行。此方法可应用于云南省129个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中。
二、用小比例尺地图放大作农业规划的底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小比例尺地图放大作农业规划的底图(论文提纲范文)
(1)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类及变化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分影像 |
1.1.2 高分影像分类及变化检测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类算法 |
1.2.2 变化检测算法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技术 |
2.1 影像分类技术概述 |
2.1.1 遥感影像传统分类方法 |
2.1.2 遥感影像深度学习分类方法 |
2.1.3 一般分类方案 |
2.2 目前分类技术的缺陷 |
2.3 变化检测技术概述 |
2.3.1 变化检测的概念 |
2.3.2 变化检测的方法 |
2.3.3 变化检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4 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 |
2.4 目前变化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 |
第三章 基于脊波、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影像分类算法 |
3.1 脊波理论 |
3.1.1 小波分析及多尺度几何分析 |
3.1.2 脊波理论 |
3.2 卷积神经网络 |
3.2.1 人工神经网络出现及发展 |
3.2.2 卷积神经网络 |
3.3 基于脊波、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分影像分类算法 |
3.3.1 算法的整体思路 |
3.3.2 低分辨率样本的产生 |
3.3.3 脊波滤波器 |
3.3.4 多分辨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RCNNS) |
3.4 实验说明 |
3.4.1 实验数据说明 |
3.4.2 实验设计和参数分析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结果比较 |
3.5.2 训练样本数量对分类精度的影响分析 |
3.5.3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光谱特征级融合及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的变化检测方法 |
4.1 影像融合 |
4.1.1 影像融合的主要方法 |
4.1.2 影像融合系统框架 |
4.2 多尺度分割 |
4.2.1 尺度空间理论 |
4.2.2 影像分割 |
4.2.3 多尺度分割 |
4.3 基于光谱特征级融合及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的变化检测方法 |
4.3.1 算法整体思路 |
4.3.2 二值变化特征影像的生成 |
4.3.3 多尺度分割投票决策 |
4.4 实验说明 |
4.4.1 实验数据说明 |
4.4.2 实验设计和参数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参数说明 |
4.5.2 实验结果 |
4.5.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分类及变化检测算法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
5.1 分类算法在土地调查数据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
5.1.1 应用背景分析 |
5.1.2 实验数据及步骤说明 |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变化检测算法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
5.2.1 应用背景分析 |
5.2.2 实验数据及步骤说明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主要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土壤类型划分与数据的高效利用 |
2.1.1 土壤类型的划分 |
2.1.2 土壤数据信息化高效应用 |
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与存储 |
2.2.1 土壤数据库发展现状 |
2.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 |
2.3 WebGIS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2.3.1 土壤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实现流程 |
2.3.2 土壤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
2.3.3 土壤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3.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
1 研究区概况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用户需求分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3 数据需求分析 |
3 系统设计原则和总体目标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1)实用性 |
(2)规范性 |
(3)经济性 |
(4)扩充性 |
(5)安全性 |
3.2 系统总体目标 |
4 系统开发方法与建立流程 |
5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5.1 表现层设计 |
5.2 业务逻辑层设计 |
5.3 数据层设计 |
6 数据库模型设计 |
6.1 数据库设计目标 |
6.2 数据库建立原则 |
6.3 数据库框架设计 |
6.4 数据库概念设计 |
6.5 数据组织方式 |
7 系统功能模块构建 |
7.1 数据管理 |
7.2 数据查询 |
7.3 数据统计 |
7.4 用户操作 |
8 系统开发技术 |
8.1 Ajax技术 |
8.2 Rest技术架构 |
8.3 ArcSDE技术 |
8.4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 |
9 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1 数据来源和误差分析 |
1.1 数据来源 |
1.1.1 地图数据 |
1.1.2 文本资料 |
1.2 数据误差分析 |
2 数据处理与结果统计 |
2.1 数据处理 |
2.1.1 原始坐标的修正投影 |
2.1.2 行政边界的对接修正 |
2.1.3 多区域的图像拼接 |
2.1.4 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 |
2.1.5 线状地物的叠加与套合 |
2.1.6 属性数据的检查补充 |
2.1.7 命名标准的规范调整 |
2.1.8 面积量算 |
2.2 四川省土壤类型统计和分布特征 |
3 数据库的建立 |
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3.1.1 空间数据结构 |
3.1.2 空间数据模型 |
3.1.3 空间数据基础 |
3.1.4 空间数据库建立 |
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
3.2.1 属性数据分类 |
3.2.2 属性数据基础 |
3.2.3 属性数据库建立 |
3.3 元数据库的设计 |
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关联 |
5 数据字典的建立 |
6 数据入库 |
7 数据质量检测 |
8 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
1 开发环境 |
1.1 软件环境 |
1.2 硬件环境 |
1.3 运行环境 |
2 详细功能实现与成果示例 |
2.1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
2.2 用户登录和退出功能 |
2.3 遥感卫星影像图的叠加 |
2.4 用户操作基本功能 |
2.4.1 地图浏览 |
2.4.2 地理量算 |
2.4.3 底图加载和切换 |
2.4.4 土壤剖面照片浏览与打印 |
2.5 鹰眼导航 |
2.6 信息查询功能 |
2.6.1 属性查询 |
2.6.2 空间查询 |
2.6.3 SQL查询 |
2.7 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 |
2.8 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与渲染 |
3 发布WebGIS地图服务 |
4 软件开发核心代码 |
5 系统运行检测和评价 |
6 系统更新与扩展 |
7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
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WebGIS的标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系统开发相关理论与技术介绍 |
2.1 WebGIS概述 |
2.1.1 WebGIS的定义 |
2.1.2 WebGIS的优势 |
2.1.3 WebGIS的结构模型 |
2.1.4 基于Web服务的WebGIS |
2.2 ArcGIS Server概述 |
2.2.1 ArcGIS Server站点架构 |
2.2.2 ArcGIS Server服务类型 |
2.2.3 ArcGIS Server服务访问方式 |
2.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
2.4 Dojo开发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简介 |
3.1.2 系统功能需求 |
3.1.3 系统性能需求 |
3.2 业务地图制作 |
3.2.1 数据准备 |
3.2.2 处理数据 |
3.2.3 制作地图 |
3.3 系统设计 |
3.3.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3.3.2 Web页面设计 |
3.3.3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图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环境配置 |
4.2 地图服务的发布和管理 |
4.3 系统功能实现 |
4.3.1 开发自定义Dojo小部件 |
4.3.2 地图基本操作模块的实现 |
4.3.3 鹰眼图模块的实现 |
4.3.4 图层控制模块的实现 |
4.3.5 图形绘制模块的实现 |
4.3.6 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4.3.7 目标标注模块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清至民国万开云地区场市的时空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重要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六、篇章结构 |
第一章 宏观尺度下场市时空序列分析 |
第一节 微型商业聚落:店子 |
一、乡民生计与店子的起源 |
二、店子与场市的关系 |
第二节 万开云地区场市的兴衰 |
一、明代以前的场市前史 |
二、明末清初的四川社会环境 |
三、构建万开云地区场市发展时空序列 |
第三节 场市的空间布局的影响要素 |
一、地貌刻画场市基本空间格局 |
二、稻作农业分布区易引致人口集聚 |
三、井盐资源开发造就盐业巨镇 |
四、水陆交通网深度刻画场市空间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观尺度下场市要素解析 |
第一节 场市倡建人——以云阳县故陵镇、开县龙兴场为例 |
一、故陵镇衰而复兴 |
二、龙心场建场始末 |
第二节 场名的拟定 |
一、拟定专门场名 |
二、以既有地名 |
三、场名雅化 |
第三节 场期与场市层级 |
一、场市场期 |
二、场市层级 |
第四节 场镇人口规模 |
一、场均人口规模 |
二、场镇人口的规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观尺度下场镇选址、平面组织形态与文化职能 |
第一节 基于微地貌的场镇选址 |
一、聚落选址相关研究回顾 |
二、基于地貌分类的场镇选址分析 |
第二节 万开云地区场镇的平面组织形态 |
一、场镇平面组织形态的研究目标 |
二、咸丰《云阳县志》舆图中所见街村形态 |
三、场镇的平面组织形态类型 |
第三节 场镇的文化职能——以祠庙为中心 |
一、以各式会馆为代表的祠庙体系 |
二、场镇中祠庙体系——以移民会馆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5)基于“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多规合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实践经验 |
1.3.2 国内实践经验 |
1.3.3 理论研究总结 |
1.4 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的目标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法 |
2.1 相关规划对总规的影响分析 |
2.1.1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
2.1.2 城市总体规划 |
2.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2.1.4 旅游发展规划 |
2.1.5 交通规划 |
2.1.6 产业规划 |
2.1.7 农业规划 |
2.1.8 林业规划 |
2.1.9 文化保护创新规划 |
2.2 相关规划用地指标汇总 |
2.3 总规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
2.3.1 农用地调整 |
2.3.2 建设用地调整 |
2.3.3 生态用地调整 |
2.3.4 三类用地协调 |
2.4 GIS技术的调整方法 |
2.4.1 资料汇总与预处理方法 |
2.4.2 单一地类Update集成 |
2.4.3 三类用地协调方法 |
2.5 流程 |
第三章 实例验证 |
3.1 实验内容 |
3.2 实验区概述 |
3.3 实验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
3.3.1 实验数据 |
3.3.2 数据预处理 |
3.4 实验过程 |
3.4.1 生态保护区初步划定 |
3.4.2 生态保护区与建设用地、农用地协调 |
3.5 成果展示及分析 |
3.5.1 实验结果分析 |
3.5.2 总结 |
第四章 总结 |
4.1 实验结论 |
4.2 优点 |
4.3 创新点 |
4.4 不足 |
4.5 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Google Earth和3S技术在喀斯特示范农业规划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Google Earth与3S技术平台简介 |
2 Google Earth与3S技术综合应用框架流程 |
2.1 区域范围的确定 |
2.2 影像下载 |
2.3 几何校正 (影像的配准) |
2.4 投影转换 |
2.5 矢量绘制专题图 |
2.6 Google Earth三维演示 |
3 案例应用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区Google Earth遥感影像特征描述 |
3.3 专题图绘制 |
3.4 Google Earth专题图三维演示 |
4 结论 |
(7)顾及多重约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地图综合研究现状 |
1.2.1 普通地图制图综合研究现状 |
1.2.2 土地利用图制图综合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问题分析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制图综合约束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概述 |
2.1 制图综合约束的基本问题 |
2.1.1 制图综合约束的概念 |
2.1.2 影响制图综合的约束因素 |
2.2 土地利用数据基本特征 |
2.2.1 多层空间数据组织结构 |
2.2.2 地类图斑全覆盖特征 |
2.2.3 丰富的语义信息和专题特征 |
2.3 土地利用图与普通地图制图综合区别 |
2.4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约束分类 |
2.4.1 尺度约束 |
2.4.2 结构约束 |
2.4.3 空间关系约束 |
2.4.4 语义约束 |
2.4.5 几何约束 |
2.4.6 综合过程约束 |
2.5 基于多重约束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质量评价 |
2.5.1 面积变化率 |
2.5.2 语义相似度 |
2.5.3 结构相似性 |
2.5.4 布局稳定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顾及多重约束的地类图斑归并综合 |
3.1 图斑归并综合约束条件分析 |
3.2 图斑归并类型划分 |
3.2.1 聚合 |
3.2.2 合并 |
3.2.3 融合 |
3.3 基于栅格与矢量数据模型的图斑聚合综合 |
3.3.1 栅格与矢量数据模型概述 |
3.3.2 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区域划分及聚类分析 |
3.3.3 基于矢量数据模型的图斑聚合综合 |
3.4 顾及多重约束的图斑合并综合 |
3.4.1 图斑临近分析 |
3.4.2 临近度计算 |
3.4.3 图斑合并综合 |
3.5 图斑归并综合质量评价 |
3.6 图斑归并综合实验 |
3.6.1 实验流程 |
3.6.2 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顾及多重约束的狭长图斑降维综合 |
4.1 降维综合概述 |
4.2 狭长多边形自动探测 |
4.2.1 基于CDT的狭长多边形探测 |
4.2.2 图斑局部狭长部分自动分割 |
4.3 狭长多边形自动降维综合 |
4.4 降维综合后一致性改正 |
4.4.1 拓扑一致性改正 |
4.4.2 语义一致性改正 |
4.4.3 一致性改正步骤 |
4.5 降维综合实验 |
4.5.1 实验流程 |
4.5.2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顾及多重约束的图斑化简综合 |
5.1 图斑化简综合约束条件分析 |
5.2 基于最小二乘平差理论的建筑物图斑化简 |
5.2.1 最小二乘法平差理论基础 |
5.2.2 平差条件及约束方程建立 |
5.2.3 建筑物图斑化简方法 |
5.3 基于弯曲特征分析的自然地类图斑化简 |
5.3.1 弯曲的定义及识别方法 |
5.3.2 基于CDT的曲线弯曲识别 |
5.3.3 自然地类图斑化简 |
5.4 图斑化简综合评价 |
5.5 图斑化简综合实验 |
5.5.1 实验流程 |
5.5.2 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现及实验 |
6.1 系统设计目标 |
6.2 原型设计 |
6.2.1 系统设计思想 |
6.2.2 界面设计 |
6.2.3 功能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主程序界面 |
6.3.2 工作流界面 |
6.4 综合实验 |
6.4.1 制图区概况 |
6.4.2 综合前准备 |
6.4.3 综合执行 |
6.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三维地质GIS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 GIS 研究现状 |
1.2.2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GIS 二次开发技术 |
2.1.1 组件(Component)技术 |
2.1.2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 |
2.1.3 接口 |
2.1.4 组件式 GIS(ComGIS) |
2.2 基于 ArcGIS Engine 的二次开发 |
2.3 基于 Skyline TerraExplorer 三维 GIS 开发 |
2.4 NET 开发平台 |
2.4.1 COM 缺陷 |
2.4.2 NET 平台概述 |
2.5 空间数据模型 |
2.5.1 空间数据模型概述 |
2.5.2 空间数据库结构 |
2.5.3 空间数据库引擎 ArcSDE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设计原则 |
3.4 系统结构设计 |
3.5 系统界面设计 |
3.6 系统功能设计 |
3.7 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2 研究区概况 |
4.3 研究区数据库概念逻辑设计 |
4.4 研究区数据库物理设计 |
4.4.1 数据库层次结构设计 |
4.4.2 数据的属性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分类编码 |
4.4.4 数据质量控制 |
4.4.5 元数据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目标 |
4.6 基于 File Geodatabase 的研究区数据库建立 |
4.6.1 基于 Geodatabase 的数据库建库步骤 |
4.6.2 “资源三号”卫星 |
4.6.3 “资源三号”影像更新地理信息 |
4.6.4 “资源三号”影像解译地质信息 |
4.6.5 数据库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维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
5.1 信息管理模块 |
5.1.1 文件存取 |
5.1.2 地图浏览 |
5.1.3 数据查询 |
5.2 地图制图模块 |
5.2.1 地图整饰 |
5.2.2 地图输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 |
6.1 三维场景构建 |
6.1.1 数字高程模型准备 |
6.1.2 “资源三号”真彩色影像准备 |
6.1.3 研究区三维场景构建 |
6.2 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 |
6.2.1 基本操作 |
6.2.2 空间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研究进展 |
1.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 云计算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云计算概述 |
1.2.2 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
1.2.3 云计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开源软件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开源软件概述 |
1.3.2 开源软件的优势 |
1.3.3 开源软件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4 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开源软件 |
1.4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 |
2.1.1 信息技术变革 |
2.1.2 "云+端"核心技术 |
2.1.3 农业信息化进程 |
2.2 研究意义 |
2.2.1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
2.2.2 云计算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新机遇 |
2.2.3 开源软件为加入WTO之后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
2.3 研究方案 |
2.3.1 研究目标 |
2.3.2 研究内容 |
2.3.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农业资源云计算服务架构设计 |
3.1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 |
3.1.1 用户需求 |
3.1.2 服务需求 |
3.1.3 安全保密需求 |
3.2 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分析 |
3.2.1 农业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分析 |
3.2.2 基于"云"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模式 |
3.2.3 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部署模式 |
3.3 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架构设计 |
3.3.1 总体技术架构 |
3.3.2 逻辑架构 |
3.3.3 应用架构 |
第4章 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研究 |
4.1 农业资源信息的来源与处理 |
4.1.1 农业资源信息来源 |
4.1.2 农业资源信息的特点 |
4.1.3 农业资源数据的组织与处理 |
4.2 农业资源数据与存储结构 |
4.2.1 CAP理论 |
4.2.2 结构化数据与存储方式 |
4.2.3 非结构化数据与存储方式 |
4.2.4 农业资源数据存储技术体系 |
4.3 农业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策略 |
4.3.1 农业资源数据的可分解性 |
4.3.2 栅格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策略 |
4.4 农业资源数据云存储与管理框架 |
第5章 基于开源软件的农业资源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研究 |
5.1 基于SAAS模式的农业资源信息服务 |
5.1.1 SaaS及其应用架构 |
5.1.2 应用服务框架 |
5.2 空间数据动态分布式存储与访问 |
5.2.1 传统瓦片式地图缓存技术 |
5.2.2 动态缓存策略 |
5.2.3 分布式存储策略 |
5.3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云"设计 |
5.3.1 开发环境 |
5.3.2 用户管理 |
5.3.3 配置管理 |
5.4 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端"设计 |
5.4.1 客户端技术 |
5.4.2 Web端 |
5.4.3 移动端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
(10)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衔接方法研究 ——以祥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衔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衔接对象概述 |
2.1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概述 |
2.1.1 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 |
2.1.2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 |
2.1.3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概况 |
2.2 二调概述 |
2.2.1 目的及意义 |
2.2.2 技术路线及方法 |
2.2.3 二调成果概述 |
2.3 农用地分等与二调对比分析 |
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衔接方法研究 |
3.1 技术目标 |
3.2 衔接思路 |
3.3 技术依据及原则 |
3.3.1 依据 |
3.3.2 原则 |
3.4 技术流程与方法 |
3.4.1 图形数据处理 |
3.4.2 数据库处理 |
3.4.3 分等单元空间位置关系分析 |
3.4.4 属性传递 |
3.4.5 属性传递结果校验 |
3.4.6 衔接成果图件制作 |
3.4.7 衔接数据库建立 |
4. 应用实例 |
4.1 祥云县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气候 |
4.1.4 水资源 |
4.1.5 土壤 |
4.1.6 社会经济条件 |
4.1.7 土地利用现状 |
4.2 祥云县农用地分等概述 |
4.2.1 分等单元 |
4.2.2 分等因素及权重 |
4.2.3 分等结果摘要 |
4.3 祥云县分等成果与 2011 年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对比 |
4.3.1 地类分类系统 |
4.3.2 数据格式 |
4.3.3 图件比例尺 |
4.3.4 空间参考 |
4.4 图形数据处理 |
4.4.1 图形数据处理 |
4.4.2 数据库处理 |
4.5 图件叠加分析 |
4.5.1 祥云县二调图与项目规划或竣工图叠加 |
4.5.2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与二调图件按地类叠加 |
4.5.3 图件叠加结果分析 |
4.6 属性传递 |
4.7 属性传递结果分析 |
4.7.1 衔接前后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的组成情况分析 |
4.7.2 衔接前后耕地各等别面积比例分配及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
4.7.3 衔接前后祥云县各乡镇三大综合等别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用小比例尺地图放大作农业规划的底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类及变化检测算法研究[D]. 郑志峰.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左孟承.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基于WebGIS的标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华. 吉林大学, 2017(10)
- [4]清至民国万开云地区场市的时空演变[D]. 何仁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5]基于“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法研究[D]. 李媛. 武汉大学, 2017(08)
- [6]Google Earth和3S技术在喀斯特示范农业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 代金晶,周文龙,赵卫权,张洪亮,张凡,李苇洁,李一兵. 贵州科学, 2014(06)
- [7]顾及多重约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制图综合研究[D]. 江宝得.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8]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三维地质GIS研究与实现[D]. 王封祚. 长安大学, 2013(06)
- [9]基于开源软件的云端农业资源信息服务研究[D]. 唐国祥. 西南大学, 2013(06)
- [10]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衔接方法研究 ——以祥云县为例[D]. 赵永丽. 云南农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