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砂层较厚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段晓强[1](2021)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钻孔灌注桩在桥梁基础施工中应用较多,具有承载力大、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等优点。基于此,主要从钻孔灌注桩技术的概念出发,利用数据计算对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而设计出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方案,最终实现桥梁工程加快施工进度和质量把控。
邵吉成,骆嘉成,卢立海,强小兵[2](2020)在《龙泉市鼎丰壹城大直径钻孔桩施工难点与对策》文中认为龙泉市鼎丰壹城桩基项目主要有桩径大、单桩极限承载力大等特点,最大桩径达2400 m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达89600 kN,建筑领域参考经验较少。本桩基工程主要面临砂层和卵石层易塌孔、入岩难和沉渣清理困难等三大挑战。结合国内桥梁、铁路桩基施工经验,通过增加砂层和卵石层稳定性、采用分级扩孔和孔底除渣等关键技术,针对性解决现场施工难题。灌注桩达到龄期后,经现场检测,施工完成的桩大多为I类桩。通过对本工程施工经验的总结,为大直径旋挖钻孔灌注桩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何静文[3](2020)在《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而为了满足复杂的建筑需求,需要提高相应的建筑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节省钢筋,造价较低,成桩速度较快,适用范围较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桥梁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之中。本文以宜宾市某科创中心工程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复杂地层钻孔灌注桩中护壁泥浆最佳配比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护壁泥浆的护壁机理,作用和性能,并根据试验,结合项目地质条件确定护壁泥浆的最佳配比。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钻孔灌注桩,以及护壁泥浆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前辈学者们在建筑工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在本项目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护壁泥浆的原理、功用性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护壁泥浆材料的对比优选试验、配合比方案的研究和程序设计,得出护壁泥浆是维持孔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的观点。简述了科创中心工程项目的基本工程概况,分析了工程的地质条件,从施工工艺、钻孔施工、泥浆制备管理及孔内清孔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工程的施工工序。最后通过结合现场的地质条件,以科学的对比性试验为研究方法,确定出最合适的泥浆材料,对泥浆的各个性能指标以及测定方法逐一分析,为本项目确定出一套合理化的配比方案。该方案也在现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了所设计的护壁泥浆的配比为最优配比。
彭俊杰[4](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在工厂预制后运抵施工现场安装,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适合于桩基的快速施工,在国内建筑结构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为适应现场装配接桩的需求,商品化PHC桩管的直径不宜做得过大,而单桩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均有限,难以适用于承载需求更高且施工条件更复杂的桥梁工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方法对新型管桩的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新型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的结构组成、力学特点、接桩形式和施工方法。本文提出的新型UHPC管桩基础不但继承了传统PHC管桩质量好、施工快等优点,还能满足桥梁工程高承载力的需求,可为桥梁工程装配式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种思路。(2)采用ABAQUS程序建立单节PHC管桩和新型UHPC管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两类管桩承载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研究不同参数对UHPC管桩抗轴压和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的承载力均有显着提高;UHPC管桩的轴压承载力与壁厚、混凝土强度、配箍率呈现正相关关系;UHPC管桩的抗剪承载力与壁厚、配箍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剪跨比呈现负相关关系。(3)采用ABAQUS程序建立装配式非预应力UHPC管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仿真模拟,对比分析装配式UHPC管桩与整体浇注式UHPC管桩的力学性能,分析不同参数对装配式UHPC管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装配式UHPC管桩比现浇管桩极限承载力略低,但是其刚度退化速度比现浇式管桩要小;纵筋直径对装配式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轴压比和灌注料强度对管桩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
何必伍[5](2020)在《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市化规模不断扩大,珠海横琴新区作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拥有了该地区的第一条珠机城轨隧道。与此同时,由于地铁经济的带动,沿线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由于地处珠三角深厚软土地质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量的需要,该类建筑大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因此,不断涌现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既有珠机城轨隧道影响的问题,从而成为该地区工程建设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依托该地区某深厚软土桩基工程邻近既有珠机城轨隧道进行施工的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钻孔灌注桩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钢套管护壁和泥浆护壁两种工况下的钻孔灌注桩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邻近盾构隧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的桩基施工,对隧道管片在各个阶段的轴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几乎不产生影响,隧道管片的Y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均远小于同阶段的其它各向位移最大值。(2)分别以地质条件、桩基直径、桩隧间水平净距和桩基施工顺序为影响因素,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不同,隧道管片在整个施工中的各向位移最大值所出现的施工阶段也不同。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隧道管片各向位移最大值与桩径均呈正向非线性关系,而与桩隧间水平净距均呈反向非线性关系。对垂直隧道方向的桩列,优先施工利隧道近处的桩基有助于控制隧道的变形,相反则不利于控制隧道的变形。(3)对控制桩基施工引起邻近盾构隧道变形的桩周加固法进行设计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桩周加固宽度对控制桩基施工引起邻近隧道管片变形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桩周加固宽度和深度的持续增加,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并非呈线性关系;桩周加固下的桩基混凝土硬化对隧道管片产生的竖向位移最大值方向与未加固下的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方向相反。
崔壮壮[6](2020)在《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实际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关系到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因土体材料性质、地下水位条件不同,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为研究土体本身性质和地下水条件的改变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桩室内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针对桩体孔壁的稳定和缺陷桩体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了三种土质及三种含水率条件,研制了桩体与土层界面滑移试验装置,进行了单桩与土层之间的界面滑移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土体材料、含水率状态等因素对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质下桩侧摩阻力—滑移曲线趋势相近。滑移值较小时,侧摩阻力随着滑移值增大而增大;滑移值较大时,侧摩阻力趋于稳定,且土层位于最优含水率时,侧摩阻力发挥性能较好。(2)研制了能够考虑土体内部水位高度变化的试验装置,并针对三种土质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分别进行了自然状态和浸润地下水状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使得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会减弱桩体与土层之间的摩擦滑移特性,从而使得单桩竖向承载性能降低幅度较大;同时压实系数相同时,细砂土层下单桩竖向承载性能发挥最大。(3)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多种尺寸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土层横向变形较大位置多出现在13m20m之间;孔径一定时,桩孔越深,底部土层横向变形也大;孔深一定时,孔径越大,土层的横向变形越大,可为该地区施工时预防孔壁坍塌和选择合理的桩体尺寸提供参考。(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多种泥浆比重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泥浆比重越大,孔壁的横向变形也越小,但泥浆比重继续增大时,孔壁的横向变形较为接近。(5)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多种缺陷工况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厚度越大,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将会减小,及竖向极限承载性能损失率增大;桩体缩径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影响较小,但缩径程度越大,缩径位置处桩体轴力变化也越大。该论文有68个图,表29个,参考文献108篇。
刘宁[7](2020)在《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钻孔灌注桩基础凭借其承载力高、适应性强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在现场进行施工时,需要进行把桩孔处的土排出地面、清除孔内的沉渣、安装并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整个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有着较大的风险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坍孔、卡管、断桩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桩的承载能力以及影响到桩身的完整性,使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有必要针对实际工程,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研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有关桩基础施工的相关文献,根据桩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桩基础进行了分类;详细的介绍了目前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对竖向轴心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设计方法为后面长春东大桥改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论述了钻孔灌注桩具体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质量管控措施的研究,提出成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桩基检测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和支护设计,选用旋挖钻机成桩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以及桩基质量检测,并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以后类似的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姚海国[8](2019)在《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桩基础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受力构件,是成本、进度管控的重点部位,对于住宅项目的成本、工期管理意义重大。尤以成本为甚,桩基的成本往往可以达到毛坯项目成本的10%20%。如何能快速选定合理的桩基选型方案,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工期要求下达到成本的最优化,是地产商关注的重点事项。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选择将“桩基选型”作为研究一般住宅项目经济效益的切入点。本文先总结了桩基础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研究情况;然后分别从设计、施工、造价等角度出发,找出影响桩基工程选型的关键因素,理清选型的标准工作流程;之后,将前述梳理成果进行整合,并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进行复盘,在实地分析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各方案的成本造价,从而找出经济效益最佳的桩基方案。通过方案比选后发现以下结论:1.同一项目不同桩型之间,经济效益差别明显,因此在实际启动桩基工程之前进行详尽的桩基方案经济性比选非常重要,能带来显着的成本节约;2.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使用较为普遍,价格较低;人工挖孔桩使用较少,多用于较为恶劣的地质环境下,价格较高;3.钻孔灌注桩较预应力管桩而言一般承载力更大、能以较少的桩数满足承载力需求,同时二者的单价差距逐渐缩小,因此多数环境下钻孔灌注桩方案的经济性优于预应力管桩方案,可以在项目桩基设计时多考虑钻孔灌注桩方案;4.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进行经济性比选。当地质条件较为特殊、限制了可使用桩型时,应首先满足工程和设计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经济效益的影响。
胡众[9](2019)在《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事故频发。本文结合合肥地铁工程建设实践,在对合肥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地铁施工的风险因素和特点进行研究,基于典型车站和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和措施。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合肥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铁施工方法适应性进行研究。对合肥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铁沿线的岩土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揭示了典型膨胀性岩土的膨胀特性及规律;分析了合肥地层条件对地铁施工方法的影响以及施工控制措施。(2)研究了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和特点。结合合肥地铁的施工环境,对合肥地铁的主要风险源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合肥膨胀土地层、富水软弱土层、上软下硬地层、南淝河等地表水体是合肥地铁施工主要的地质风险因素;此外,合肥地铁沿线存在大量建(构)筑和地下管线,是重要的周边风险因素。(3)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综合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合肥地铁3号线望江路车站的施工风险评估,为合肥轨道交通施工风险评估奠定基础。(4)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以合肥地铁1号线太湖路车站为背景,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变形以及临近高架桥桩基变形的影响;提出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方法,包括对基坑本身变形破坏的防护、以及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5)研究了典型富水地层地铁车站的施工风险及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结合大东门地铁车站对合肥地层中比较典型的富水地层中深大基坑施工风险进行分析,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对策。大东门车站具有地下水位较高且具承压性、地层条件差、车站基坑深度大、车站结构复杂、周边临近建筑等特点,基坑失稳、周边建筑物和管线变形及损坏、维护结构渗漏水、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等是主要风险源。采用地下连续墙对基坑进行围护、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加强设计中防水设计和施工中的防排水措施、局部土体加固保护周边建筑物等。(6)研究了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了合肥地铁1号线盾构下穿南一环市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提出了对既有市政隧道底板用旋喷桩预加固、对市政隧道结构采用玻璃纤维桩围护的措施,为盾构下穿和切割围护桩提供条件;盾构掘进时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过程,表明市政隧道变形在合理范围内。对地铁盾构隧道长距离侧穿桥梁桩基施工进行风险分析,针对不同近接距离提出不同的桥桩加固措施,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确保桥桩基础的安全。
熊露[10](2019)在《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一般为海相沉积平原地貌,珠海市地质特殊,经常有地区的地层会有流塑状软土。珠海市保税区某工程地质的软土层平均厚度为23.13m,中风化岩平均埋深约60m,该工程采用灌注嵌岩桩,桩长达5575m。嵌岩桩通常用于沉降要求严格、上部荷载较大的工程之中。但由于其承载力较高,很少有现场试验能加载到极限状态,因此对其荷载传递特性和承载力的确定仍存在许多含糊之处,实际中常因过于保守而出现一些桩长和桩径不合理的设计,既加大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效率,又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对于细长嵌岩桩荷载传递特性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首先,本文给出了细长嵌岩桩的定义,结合珠海市保税区某桩基工程实例,对软弱土区细长嵌岩灌注桩的工程特点、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阐述了细长嵌岩灌注桩的荷载承载机制。其次,本文考虑了桩土与桩岩荷载传递的规律,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和Hoek-Brown岩体经验强度准则推导了细长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同时推导了软土弱地区细长灌注桩的嵌岩段荷载传递过程分为桩周岩弹性阶段、桩周岩部分进入残余强度阶段和桩周岩破坏阶段三个阶段的桩顶荷载和沉降公式。最后,本文基于工程静载试验实测数据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推导得出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并用MIDAS GTS NX软件分析了不同桩径、桩长、软土层厚度、不同嵌岩深度对细长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状的影响。与非软土区嵌岩桩相比,软弱土区细长嵌岩桩的桩顶沉降主要由桩身混凝土的弹性压缩和桩底基岩的应变两部分组成。软弱土区细长嵌岩桩侧阻与端阻的发挥不是同步而是异步的,由于受桩长和基岩埋深影响,一般表现为端承摩擦桩的受力性状。
二、砂层较厚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砂层较厚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钻孔灌注桩主要施工手段 |
1.1 正、反循环施工 |
1.2 旋挖钻 |
2 相关注意事项 |
3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3.1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技术 |
3.2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技术 |
3.3 埋设钻孔护筒 |
3.4 钻孔施工 |
3.5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
3.6 提高技术管理规范 |
4 桩基施工中事故原因及防治 |
4.1 扩孔和缩孔 |
4.2 卡管 |
4.3 灌短桩头 |
5 结语 |
(2)龙泉市鼎丰壹城大直径钻孔桩施工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简介 |
1.2 地质情况 |
1.3 水文情况 |
1.4 桩型和数量 |
2 施工难点与工程事故 |
2.1 砂层、卵石层易塌方 |
2.2 中风化花岗岩入岩难 |
2.3 孔底沉渣较厚 |
3 施工对策 |
3.1 增加砂层、卵石层稳定性 |
3.2 提高人工造浆质量 |
3.3 采用分级扩孔的方式入岩 |
3.4 气举反循环协同除砂机进行清孔 |
4 施工质量控制效果 |
5 结论 |
(3)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
1.2.2 钻孔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
1.2.3 护壁泥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复杂地层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选取研究分析 |
2.1 复杂地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护壁泥浆的要求 |
2.2 类似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案例研究分析 |
2.2.1 案例分析方法 |
2.2.2 某商城的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分析 |
2.2.3 某工程桩基施工灌注桩护壁泥浆的分析 |
2.2.4 复杂地层下某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分析 |
2.3 复杂地层下灌注桩护壁泥浆总结分析 |
第三章 护壁泥浆的研究及应用 |
3.1 泥浆的护壁机理 |
3.2 泥浆的作用和性能 |
3.2.1 泥浆的作用 |
3.2.2 泥浆的性能 |
3.3 泥浆材料的选取 |
3.3.1 泥浆主材 |
3.3.2 泥浆添加剂及作用 |
第四章 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确定 |
4.1 泥浆配合比 |
4.2 泥浆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4.3 泥浆的制备 |
4.3.1 泥浆性能参数的过程控制 |
4.3.2 泥浆的质量控制 |
第五章 某科创工程项目现场实际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周边环境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5.2 施工工艺简介 |
5.2.1 设备的选择 |
5.2.2 工序布置 |
5.3 泥浆的配制和管理 |
5.3.1 泥浆材料的优选实验 |
5.3.2 泥浆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5.3.3 泥浆的制备 |
5.3.4 泥浆的质量控制 |
5.4 工程实际效果分析 |
5.4.1 钻孔灌注桩稳定性效果 |
5.4.2 护壁泥浆应用过程中性能指标检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3.3 UHPC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新型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础及施工方法 |
2.1 概述 |
2.2 新型UHPC管桩结构形式 |
2.3 装配式UHPC管桩连接形式 |
2.3.1 灌注料选择 |
2.3.2 半灌注套筒连接形式 |
2.3.3 全灌注套筒连接形式 |
2.4 装配式UHPC管桩特点分析 |
2.5 装配式UHPC管桩施工方法 |
2.5.1 装配式UHPC管桩施工过程 |
2.5.2 装配式UHPC管桩连接节点质量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管桩ABAQUS有限元建模 |
3.1 概述 |
3.2 ABAQUS软件介绍 |
3.3 材料本构模型 |
3.3.1 普通混凝土本构关系 |
3.3.2 UHPC本构关系 |
3.3.3 灌注料本构关系 |
3.3.4 钢筋和套筒的本构关系 |
3.4 UHPC与PHC管桩有限元建模 |
3.4.1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
3.4.2 构件间的约束和相互作用 |
3.4.3 预应力的施加 |
3.4.4 加载方式 |
3.5 混凝土管桩有限元模型验证 |
3.5.1 验证模型介绍 |
3.5.2 预应力张拉验证 |
3.5.3 混凝土管桩滞回响应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节UHPC管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UHPC管桩与PHC管桩轴压承载力对比分析 |
4.2.1 轴向荷载-轴向变形关系曲线 |
4.2.2 PHC管桩与UHPC管桩应力云图 |
4.3 UHPC管桩轴压承载力参数分析 |
4.3.1 混凝土壁厚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3.2 混凝土强度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3.3 箍筋配箍率对轴压性能的影响 |
4.4 UHPC管桩与PHC管桩抗剪承载力对比分析 |
4.4.1 荷载与跨中挠度曲线 |
4.4.2 PHC管桩与UHPC管桩应力云图 |
4.5 UHPC管桩抗剪承载力参数分析 |
4.5.1 混凝土壁厚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2 箍筋配箍率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3 剪跨比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UHPC管桩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装配式UHPC管桩有限元建模 |
5.3 装配式UHPC管桩整体受力分析 |
5.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5.3.2 骨架曲线 |
5.4 装配式UHPC管桩拼装节点受力分析 |
5.4.1 套筒受力分析 |
5.4.2 钢筋受力分析 |
5.4.3 灌浆料受力分析 |
5.4.4 管桩混凝土受力分析 |
5.5 不同参数对装配式UHPC管桩受力影响分析 |
5.5.1 钢筋直径的影响 |
5.5.2 轴压比的影响 |
5.5.3 灌注料强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受资助情况说明 |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
1.2.2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影响邻近隧道结构变化的理论因素分析 |
2.1 深厚软土或砂土地层的存在对邻近隧道的不利影响 |
2.2 钢套管下设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 |
2.2.1 钢套管下设对周边土体的应力分析 |
2.2.2 钢套管下设引起隧道内力和位移计算 |
2.3 桩基成孔和混凝土灌注的加卸载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 |
2.4 施工机械振动对邻近隧道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盾构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介绍 |
3.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3.1.3 工程重难点与隧道控制标准 |
3.2 全套管全回转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3.2.1 工艺原理 |
3.2.2 工艺特点 |
3.2.3 工艺流程 |
3.3 数值建模 |
3.3.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
3.3.2 模型的基本假定 |
3.3.3 模型本构和材料参数选取 |
3.3.4 模型边界和荷载条件设定 |
3.3.5 模拟工况和过程实现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桩基与隧道间深层土体X向水平位移分析 |
3.4.2 隧道管片变形分析 |
3.4.3 隧道管片结构内力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变形影响的参数分析 |
4.1 地质条件的参数分析 |
4.1.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1.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1.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 桩径的参数分析 |
4.2.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 桩基与隧道间水平净距的参数分析 |
4.3.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 桩基施工顺序上的参数分析 |
4.4.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控制措施简介与分析 |
5.1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控制措施 |
5.1.1 施工前控制措施 |
5.1.2 施工中控制措施 |
5.1.3 施工后控制措施 |
5.2 桩基施工中控制隧道变形的桩周加固设计参数分析 |
5.2.1 桩周加固宽度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分析 |
5.2.2 桩周加固深度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背景介绍 |
2.1 引言 |
2.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
2.3 工程背景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 |
2.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与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土体材料性能与桩—土界面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土体的材料性能研究 |
3.3 桩—土界面的力学摩擦特性研究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概况 |
4.3 试验加载与终止条件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5.1 引言 |
5.2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机理分析 |
5.3 ABAQUS软件概述 |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过程 |
5.5 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
6.1 引言 |
6.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其常见桩身质量缺陷 |
6.3 实际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
6.4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
6.5 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桩基施工技术及发展概况 |
1.2.1 桩基施工技术概述 |
1.2.2 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桩基础设计要点 |
2.2.1 桩型的选择 |
2.2.2 持力层的选择原则 |
2.2.3 桩的平面布置 |
2.2.4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
2.2.5 桩基承载力计算 |
2.3 桩身设计 |
2.3.1 桩顶竖向力的验算 |
2.3.2 桩基沉降验算 |
2.4 灌注桩结构设计还需注意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
3.1 钻孔灌注桩成孔机械的选择 |
3.1.1 施工机械的种类及施工特点 |
3.1.2 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机械方法的比选研究 |
3.2 钢护筒埋设 |
3.2.1 钢护筒的作用 |
3.2.2 钢护筒的埋设要求 |
3.3 钻孔施工工艺 |
3.3.1 钻孔前准备 |
3.3.2 钻孔施工 |
3.4 泥浆护壁工艺 |
3.5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
3.5.1 钢筋笼制作 |
3.5.2 钢筋笼吊装工艺 |
3.6 清孔施工工艺 |
3.6.1 清孔的主要形式 |
3.6.2 沉渣厚度的测量 |
3.7 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 |
3.7.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 |
3.7.2 导管法施工工艺 |
3.7.3 桩顶灌注标高及桩头处理 |
3.8 基坑支护设计 |
3.8.1 基坑支护选型的原则 |
3.8.2 钻孔灌注桩中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
3.8.3 钢板桩支护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
4.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1 成孔质量控制 |
4.1.2 成桩质量控制 |
4.2 桩基检测 |
4.2.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4.2.2 桩基承载力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
5.1.2 场地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
5.1.3 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5.1.4 区域气候条件 |
5.1.5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
5.1.6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分析与评价 |
5.2 基础设计 |
5.2.1 桥梁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
5.2.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5.2.3 桩数及平面位置的确定 |
5.2.4 桩长的确定 |
5.2.5 承载力的验算 |
5.2.6 桩基沉降验算 |
5.3 施工部署 |
5.4 施工设备与人员的安排 |
5.5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5.5.1 护筒的制作与埋设工艺 |
5.5.2 成孔工艺选择 |
5.5.3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
5.5.4 旋挖桩清孔工艺选择 |
5.5.5 沉渣的检测方法 |
5.5.6 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研究 |
5.6 检测方式 |
5.6.1 检测依据 |
5.6.2 检测方法 |
5.6.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
5.7 基坑支护 |
5.7.1 基坑支护形式的选择 |
5.7.2 基坑支护设计做法 |
5.7.3 拉森Ⅳ型钢板桩施工 |
5.7.4 基坑降止水 |
5.7.5 基槽土方开挖 |
5.7.6 施工注意事项 |
5.7.7 施工要点 |
5.8 进度管理计划 |
5.9 质量管理措施 |
5.10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住宅项目中的桩基础 |
1.2 桩基础技术发展简述 |
1.2.1 桩基础的发展历程 |
1.2.2 桩基础研究现状 |
1.2.3 桩基础发展方向 |
1.3 桩基础选型及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
1.3.1 对桩基础选型的研究 |
1.3.2 对桩基础经济效益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2.1 设计原则及流程 |
2.1.1 桩基承载机理 |
2.1.2 桩基设计基本原则 |
2.1.3 设计流程 |
2.2 桩基设计计算 |
2.2.1 桩基计算原则 |
2.2.2 桩基尺寸设计 |
2.2.3 承载力验算 |
2.2.4 桩身强度验算 |
2.3 桩数计算 |
2.3.1 桩基布置基本条件 |
2.3.2 桩数取值 |
2.4 沉降验算 |
2.4.1 沉降变形允许值 |
2.4.2 沉降计算方法 |
2.4.3 等效分层总和法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
3.1 桩的分类 |
3.2 预应力管桩 |
3.2.1 类别定义 |
3.2.2 类别特点 |
3.2.3 施工方法 |
3.2.4 常见问题 |
3.3 人工挖孔桩 |
3.3.1 类别定义 |
3.3.2 类别特点 |
3.3.3 施工方法 |
3.3.4 常见问题 |
3.4 钻孔灌注桩 |
3.4.1 类别定义 |
3.4.2 类别特点 |
3.4.3 施工方法 |
3.4.4 常见问题 |
3.5 复合桩基 |
3.5.1 类别定义 |
3.5.2 类别特点 |
3.5.3 设计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 造价费用组成 |
4.2 人、材、机比重分析 |
4.2.1 工艺差别分析 |
4.2.2 成本差别分析 |
4.3 工程变更签证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基工程案例分析 |
5.1 沈阳苏家屯某住宅项目案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1.3 基础方案 |
5.1.4 灌注桩方案测算 |
5.1.5 管桩方案测算 |
5.1.6 桩基造价对比 |
5.1.7 工程方案 |
5.1.8 桩基检测 |
5.1.9 沉降观测 |
5.2 六安市舒城县杭埠镇某住宅项目案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2.3 桩基设计 |
5.2.4 管桩方案测算 |
5.2.5 灌注桩方案测算 |
5.2.6 桩基造价对比 |
5.2.7 工程方案 |
5.2.8 桩基检测、沉降观测 |
5.3 南京市溧水区某住宅项目案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3.3 桩基设计 |
5.3.4 人工挖孔桩方案测算 |
5.3.5 桩基造价核算 |
5.3.6 工程方案 |
5.3.7 桩基检测、沉降观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 |
1.2.2 地铁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 |
1.3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性及施工方法适应性研究 |
2.1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
2.1.1 合肥区域地质特征分析 |
2.1.2 合肥主城区主要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2.1.3 合肥主城区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 |
2.1.4 合肥主城区特殊性岩土问题 |
2.2 合肥膨胀性岩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
2.2.1 合肥膨胀岩土概况 |
2.2.2 合肥膨胀岩土土的膨胀指标分析 |
2.2.3 含水率对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剪切强度的影响 |
2.3 合肥地铁岩土力学参数分析 |
2.4 合肥地铁施工方法比选分析及施工措施研究 |
2.4.1 车站施工方法分析 |
2.4.2 区间隧道施工方法分析 |
2.4.3 联络通道施工方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研究 |
3.1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
3.1.1 风险的定义 |
3.1.2 工程风险管理 |
3.3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概述 |
3.3.1 施工环境因素 |
3.3.2 施工技术和设备因素 |
3.3.3 施工管理因素 |
3.3.4 监控预警因素 |
3.4 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及特点分析 |
3.4.1 地质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4.2 环境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4.3 施工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
3.5 合肥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4.1 风险辨识及评估 |
4.1.1 风险评估概述 |
4.1.2 风险辨识方法 |
4.1.3 风险评估方法 |
4.2 改进的地铁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4.2.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步骤 |
4.3 合肥地铁望江西路车站风险评估 |
4.3.1 望江西路车站概况 |
4.3.2 工程特点 |
4.3.3 望江西路车站施工风险评估 |
4.3.4 结果分析和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措施研究 |
5.1 概述 |
5.2 合肥地铁太湖路站工程概况 |
5.2.1 车站概况 |
5.2.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重大风险源分析 |
5.3.1 工程自身风险分析 |
5.3.2 周边环境风险分析 |
5.4 深基坑开挖对地层和桥桩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5.4.1 数值模型建立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施工和灾害防控措施及技术 |
5.5.1 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措施 |
5.5.2 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技术研究 |
6.1 概述 |
6.2 合肥地铁大东门车站工程概况 |
6.2.1 车站概况 |
6.2.2 工程地质条件 |
6.2.3 周边环境 |
6.2.4 主要技术难点分析 |
6.3 重大风险源分析 |
6.3.1 车站基坑自身风险 |
6.3.2 环境风险 |
6.4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
6.4.1 大东门车站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
6.4.2 盖挖逆作法施工 |
6.4.3 防水措施 |
6.4.4 地层加固 |
6.4.5 管线保护措施 |
6.4.6 监测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研究 |
7.1 地铁近接施工概述 |
7.2 合肥地铁1号线芜湖路站~南一环站~太湖路区间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
7.2.1 区间概况和施工特点 |
7.2.2 盾构自身风险分析 |
7.2.3 主要环境风险分析 |
7.3 合肥地铁盾构近距离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
7.3.1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概况 |
7.3.2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分析 |
7.3.3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7.3.4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数值模拟分析[124-125] |
7.3.5 竖向位移监测结果 |
7.4 合肥地铁盾构长距离侧穿桥桩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
7.4.1 盾构区间侧穿马鞍山路高架桥桥桩加固措施 |
7.4.2 盾构施工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桩基工程概况 |
1.2.1 桩基历史与发展 |
1.2.2 桩基适用性 |
1.3 嵌岩桩及超长桩竖向承载性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研究性状 |
1.3.2 超长桩竖向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
1.3.3 单桩承载性状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灌注桩施工技术 |
2.1 细长嵌岩灌注桩定义 |
2.2 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灌注桩施工工艺 |
2.2.1 施工工艺 |
2.2.2 施工要点 |
2.2.3 质量控制要点 |
2.2.4 后注浆施工工艺 |
2.2.5 常见事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
2.3 工程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长嵌岩桩灌注竖向承载力分析 |
3.1 荷载传递函数法 |
3.2 深厚软弱土区细长嵌岩桩荷载传递影响因素 |
3.3 细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推导 |
3.3.1 荷载传递简化模型 |
3.3.2 桩土极限侧摩阻力Q_s |
3.3.3 桩岩极限侧摩阻力Q_r |
3.3.4 桩端极限阻力Q_p |
3.3.5 细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 |
3.4 荷载-沉降曲线的计算公式 |
3.4.1 桩周岩弹性阶段 |
3.4.2 桩周岩部分残余阶段 |
3.4.3 桩周岩破坏阶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桩承载力及沉降计算分析 |
4.1 静载试验法 |
4.2 细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
4.2.1 由桩身强度和压屈稳定性确定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
4.2.2 由地层支承力确定竖向极限承载力 |
4.3 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灌注桩沉降计算 |
4.4 细长嵌岩灌注桩计算验证 |
4.4.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
4.4.2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法简介 |
5.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5.3 单桩极限承载力有限元确定方法 |
5.4 细长嵌岩灌注桩有限元建模 |
5.4.1 岩土体本构模型 |
5.4.2 接触单元分析 |
5.4.3 有限元建模过程 |
5.5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原因分析 |
5.5.1 有限元分析参数验证 |
5.5.2 桩径分析 |
5.5.3 桩长分析 |
5.5.4 桩侧土层地质条件分析 |
5.5.5 嵌岩深度分析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砂层较厚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 段晓强. 交通世界, 2021(Z2)
- [2]龙泉市鼎丰壹城大直径钻孔桩施工难点与对策[J]. 邵吉成,骆嘉成,卢立海,强小兵.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10)
- [3]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D]. 何静文. 兰州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值模拟的非预应力UHPC管桩基承载能力分析[D]. 彭俊杰. 湘潭大学, 2020
- [5]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D]. 何必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D]. 崔壮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公路桥梁的钻孔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刘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8]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D]. 姚海国. 清华大学, 2019(01)
- [9]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D]. 胡众.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
- [10]深厚软弱土地区细长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研究[D]. 熊露.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灌注桩论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泥浆护壁论文; 预应力管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