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教兴农——振兴农业的战略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秦俊,任胜洪[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实践的回溯与愿景前瞻》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民教育与党和国家建设紧密联系,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侧重点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史呈现出凸显农民参与主体性、与物质生产条件紧密联系、目标不断升级、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教育方式具有独特性、实践性等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教育发展,提出未来农民教育应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精准施策、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和建立健全巩固农民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等建议。
陈有联[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
李忠明,陈苹[3](2021)在《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论略》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受到历届党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涉农公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国家高超治理能力的体现。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研究,主要从科学思想、科学政策和科学技术等层面探讨相关三农文件的得失与特色。涉农公文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三农"政策的集中体现。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梳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经历史检验具有科学性,对新时期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曹楠楠[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李天江,国万忠[5](2020)在《关于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形成了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以中国学术期刊资源总库(CNKI)作为文献资料来源,对1986—2019年间103篇关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生成关键词分析图谱,展示出研究历程的发展变化情况。借助可视化图谱所呈现的信息和对于文献的梳理,总结出30年来研究所取得成绩主要体现在守好研究根本,抓住正确的研究导向,但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要注意开阔研究的视角以及科研人员的构成,以及要创新研究的手段方法和研究的学理与实践内容。
王瑶[6](2020)在《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论述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协调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深入探讨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理论来源、文化基础、发展过程、主要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等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深入分析国内外关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并且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依据。本部分深入分析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来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思想、列宁关于消除城乡对立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深入分析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论述了我国传统“大同”“小康”思想、重农思想以及传统富民思想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过程。本部分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开展乡村建设的相关论述和实践为研究起点,分析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等相关要求。本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怎样实施乡村振兴”的中心问题,详细研究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经济结构调整、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相关论述。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的特点及意义。本部分重点论述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以及做到了乡村全方位的协调发展等特点,阐明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梁娜[7](2020)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越趋明显,农民呈现老龄化趋势,未来农地由谁来种,怎么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确保农民增收,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党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大举措。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主要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把握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析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现路径。论文包括绪论在内共四个部分。沿着“现有成果一发展现状一现实问题一因素分析一实现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做出述评,说明了本选题的研究思路、重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本选题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界定了小农户、现代农业核心概念,分析梳理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理论,马克思土地流转理论、马克思现代农业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明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剖析。第四部分,结合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现实路径:即加强党的领导;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系统总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模式;加大对农业农民支持保护的力度。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现状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发展的主要做法、取得的进步、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性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外农业发展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表现为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完善小农户的补贴政策,不断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等方面;特殊性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没有普适性,农业发展必须考虑各国的客观实际,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现状、主要做法以及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及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农业发展方式要因地制宜,实现农业规模化,不能盲目过快流出小农户的土地,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再次,运用交叉研究法综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有机衔接系统性工程进行研究,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最后,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条路径,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型的规模化经营和服务主体服务带动型的规模化经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路径在静态理论上都能起有效的积极作用,但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协调多方面因素,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罗敏赡[8](2019)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二○二○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因此打好扶贫的攻坚战刻不容缓。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要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河池市地处广西的西北部,是贫困县聚集的城市,在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影响下,河池市桑蚕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民生产业,是提高地区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笔者通对河池市桑蚕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矩阵,并以矩阵中所得出的战略措施为参考,对河池市桑蚕产业化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现阶段河池市桑蚕产业应克服自身出现的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力求在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源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走出一条具有河池市自身特色的桑蚕产业化道路,推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张朝华[9](2013)在《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从恢复农业科技工作,提升农业产量,到"科教兴农"战略的萌芽与全面实施以及当前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的4个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共同的核心内容即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这个中心。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政策的重点将集中在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自动化农业机械的研制、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完善等方面。
吴华刚[10](2011)在《安溪县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茶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凭借传统生产技术和经验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必须依靠先进科技提供强力支撑,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把科技、教育和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安溪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和积蓄,农业优势产业持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日见显着,为安溪县的转变提升、跨越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纵深推进,区域竞争、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安溪县作为后发展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总量、财力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因此,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安溪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将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第二部分阐述国内外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介绍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现状。第四部分归纳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经验。第五部分借鉴八马茶业、华虹茶业和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三种类型的组织在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验。第六部分分析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七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安溪县依靠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科教兴农——振兴农业的战略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教兴农——振兴农业的战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实践的回溯与愿景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农民教育的主题演进 |
(一)以唤醒农民革命意识为核心的启蒙教育阶段(1921—1949年) |
1.早期个别共产党人发起的农民教育 |
2.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 |
(二)以兼顾扫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双驱教育阶段(1950—1977年) |
1.农民教育中扫盲教育地位的确立 |
2.农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确立 |
3.“文革”时期艰难发展的农民教育 |
(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教育阶段(1978—2001年) |
1.开办农民技术学校和编写农科教材 |
2.教育培训与技术资格认证的结合 |
(四)以就地和转移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阶段(2002—2011年) |
1.面向农业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 |
2.面向城镇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 |
(五)以培养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阶段(2012年至今) |
1.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导向 |
2.深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实践特征 |
(一)农民教育中凸显农民参与主体性 |
(二)农民教育实践与物质生产条件紧密联系 |
(三)农民教育目标不断升级 |
(四)农民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 |
(五)农民教育方式具有独特性和实践性 |
三、未来农民教育愿景 |
(一)农民教育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
(二)精准施策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巩固农民教育成果长效机制 |
(3)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概述 |
二、 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内容分析 |
(一)科学思想 |
1.扫盲运动 |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3.生态农村建设 |
(二) 科学政策 |
1.土地改革 |
2.义务教育 |
3.脱贫攻坚 |
(三)科学技术 |
1.农田水利建设 |
2.农业机械化 |
3.育种技术问题 |
三、 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的特色 |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二)是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三)国家高超治理能力的体现。 |
(四)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农村贫困家庭 |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
2.3.1 贫困程度深重 |
2.3.2 健康状况较差 |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
2.3.4 可行能力缺失 |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2.1 妇女解放思想 |
3.2.2 共同富裕理论 |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
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
5.1.1 母亲健康快车 |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
5.1.3 “降消”项目 |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
5.2.1 春蕾计划 |
5.2.2 “双学双比”活动 |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
5.3.1 母亲小额循环 |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
5.4.1 巾帼家政服务 |
5.4.2 手工编织 |
5.4.3 妈妈制造 |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
5.5.1 幸福工程 |
5.5.2 母亲水窖 |
5.5.3 母亲邮包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关于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工具与文献资源 |
(一)研究工具与方法介绍 |
(二)学术文献资源的准备 |
二、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相关研究的总体概述 |
(一)文献发表年份分布的分析 |
(二)文献主要来源期刊与主要作者分析 |
(三)主要文献被引数的统计分析 |
(四)以关键词知识图谱对研究历程和趋势的分析 |
1.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分析。 |
2.关键词timezone图谱分析。 |
三、守正开新——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
(一)“守”——守好研究根本 |
(二)“正”——正确研究导向 |
(三)“开”——开阔研究视野 |
(四)“新”——创新方法内容 |
(6)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发展趋势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依据 |
2.1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来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
2.1.2 列宁城乡关系思想 |
2.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三农”理论 |
2.2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文化基础 |
2.2.1 中国传统的“大同”、“小康”思想 |
2.2.2 中国传统重农思想 |
2.2.3 中国传统富民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脉络 |
3.1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萌芽时期 |
3.1.1 搞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念好开拓翻番路的人才经 |
3.1.3 走因地适宜的经济发展路子 |
3.1.4 管护好振兴闽东的山林资源 |
3.1.5 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2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时期 |
3.2.1 高站位统筹城乡发展 |
3.2.2 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
3.2.3 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
3.2.4 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3.2.5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3.3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成熟时期 |
3.3.1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3.3.2 培育造就新农民 |
3.3.3 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3.3.4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
3.3.5 建设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
3.4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
3.4.1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
3.4.2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
3.4.3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
3.4.4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
3.4.5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
4.1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的特点 |
4.1.1 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4.1.2 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
4.1.3 做到了乡村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
4.2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的理论意义 |
4.2.1 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 |
4.2.2 发展了毛泽东城乡兼顾思想理论 |
4.2.3 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 |
4.3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的现实意义 |
4.3.1 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4.3.2 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4.3.3 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
4.3.4 有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难点 |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交叉研究法 |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对“小农户”的概念界定 |
(二)对“现代农业”的概念界定 |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土地流转理论 |
(二)马克思现代农业理论 |
(三)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取得的显着成绩 |
(一)现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主要做法 |
(二)取得的显着成绩 |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实问题 |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硬约束 |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阻碍 |
(三)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的发展模式面对的问题 |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城市容纳量有限 |
(二)食物消费升级的客观要求 |
(三)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
(五)脱离了农村社会基础 |
第四章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路径 |
一、加强党的领导 |
(一)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顶层设计 |
(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各地区工作落实 |
二、扶持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
(一)深化对小农户的全面科学认识 |
(二)确保资源要素优先向小农户倾斜 |
(三)提高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
(四)健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考核制度 |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四、系统总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模式 |
(一)深入研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经验 |
(二)加强宣传推广有效经验 |
五、加大对农业农民支持保护的力度 |
(一)健全农业农民支持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抓好农民稳增收这个关键 |
(三)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8)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桑蚕产业 |
2.1.1 中国桑蚕产业的发展史 |
2.1.2 中国桑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2 农业产业化 |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 |
2.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
2.2.3 农业产业化的构成要素 |
2.2.4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
2.2.5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2.3 SWOT态势分析法 |
2.3.1 SWOT态势分析法的界定 |
2.3.2 SWOT态势分析法的应用 |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借鉴 |
3.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3.1.1 美国 |
3.1.2 法国 |
3.1.3 日本 |
3.1.4 荷兰 |
3.2 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3.2.1 山东寿光 |
3.2.2 广东英德 |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
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河池市基本状况介绍 |
4.1.1 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
4.1.2 河池市农业发展资源 |
4.1.3 河池市社会资源 |
4.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5.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
5.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
5.1.1 地理优势 |
5.1.2 气候优势 |
5.1.3 品牌优势 |
5.1.4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 |
5.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
5.2.1 桑蚕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
5.2.2 管理部门混乱,科技推广机构弱势 |
5.2.3 蚕农自身条件的约束 |
5.2.4 生产模式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
5.3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
5.3.1 国家政策扶持 |
5.3.2 土地流转资源较多 |
5.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
5.4.1 科技人才引进困难 |
5.4.2 国际桑蚕市场的冲击 |
5.5 构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矩阵 |
6.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
6.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
6.1.1 从供给侧推进产业化改革 |
6.1.2 加强桑蚕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 |
6.1.3 参考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
6.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结构 |
6.2.2 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 |
6.2.3 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 |
6.2.4 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 |
6.2.5 政府要持续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孕育阶段 (1949—1979年) :恢复农业科技工作, 提升农业产量 |
1.1 政策变迁原因 |
1.2 政策解读 |
1.2.1 农业科技理念的提出 |
1.2.2 农业科技纳入发展规划 |
1.3 政策绩效 |
2 萌芽阶段 (1980—1989年) :制定并实施农业科技计划, 科教兴农战略萌芽 |
2.1 政策变迁原因 |
2.2 政策解读 |
2.2.1 实施系列农业科技计划 |
2.2.2 科教兴农战略的萌芽 |
2.3 政策绩效 |
3 发展阶段 (1990—2003年) :“科教兴农”战略的全面实施 |
3.1 政策变迁原因 |
3.2 政策解读 |
3.2.1 “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与强化 |
3.2.2 农业科技重点转向“绿色革命” |
3.2.3 以法律形式确立农业科技的地位 |
3.3 政策绩效 |
(1) 农业科技投入加大, 成果转化率提高, 高科技得到应用。 |
(2) 研究出了更多高产优质杂交新品种。 |
(3) 农作物产量及农业总产值得到跨越性增长。 |
4 细化阶段 (2004—2012年)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
4.1 政策变迁原因 |
4.2 政策解读 |
4.3 政策绩效 |
(1)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
(2) 农业科技投入加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
5 结语 |
(10)安溪县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科教兴农的研究 |
2.2.2 国内科教兴农的研究 |
2.2.3 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
3 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
3.1 背景 |
3.1.1 科教兴农的新形势 |
3.1.2 安溪县县域经济概况 |
3.1.3 安溪县茶叶区域竞争SWOT 分析 |
3.2 现状 |
3.2.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
3.2.2 农技人员及农村劳动力结构相关情况 |
3.2.3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情况 |
3.2.4 农业技术培训情况 |
3.2.5 农民合作组织及带动农户情况 |
3.2.6 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
3.2.7 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情况 |
3.2.8 龙头企业相关情况 |
4 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
4.1 基本做法 |
4.1.1 围绕农业产业化,打通农业科技入户“脉络” |
4.1.2 围绕农业标准化,创新农业经营合作“机制” |
4.1.3 围绕农业市场化,挖掘农业技术创新“动力” |
4.2 主要经验 |
4.2.1 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的支撑 |
4.2.2 品质得益于持续创新的运作 |
4.2.3 突破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追求 |
5 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 龙头企业案例——八马茶业 |
5.1.1 八马茶业概况 |
5.1.2 主要做法 |
5.1.3 主要成效与不足 |
5.1.4 主要启示 |
5.2 一般企业案例——华虹茶业 |
5.2.1 华虹茶业概况 |
5.2.2 主要做法 |
5.2.3 主要成效与不足 |
5.2.4 主要启示 |
5.3 合作社案例——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 |
5.3.1 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概况 |
5.3.2 主要做法 |
5.3.3 主要成效与不足 |
5.3.4 主要启示 |
6 安溪县科教兴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 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比其他县市存在差距 |
6.2 农民经营规模过小,造成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
6.3 科教资源整合不够,制约良好创新环境形成 |
6.4 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影响科教兴农战略发展 |
6.5 体制改革难度较大,致使科技生产结合不紧 |
6.6 科教政策难以落实,农民自身组织程度不高 |
7 安溪县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7.1 基本思路 |
7.2 对策建议 |
7.2.1 发挥科教支撑,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
7.2.2 延伸产品开发,形成加工带动体系 |
7.2.3 强化品牌塑造,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
7.2.4 整合产业资源,培育茶业龙头企业 |
7.2.5 加强农残控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
7.2.6 凝聚科技人才,助推茶业科技创新 |
7.2.7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教兴农发展 |
7.2.8 注重茶叶文化,实现文化经济双赢 |
7.2.9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科教兴农——振兴农业的战略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实践的回溯与愿景前瞻[J]. 秦俊,任胜洪. 成人教育, 2021(10)
- [2]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论略[J]. 李忠明,陈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02)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5]关于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综述[J]. 李天江,国万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6]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研究[D]. 王瑶.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研究[D]. 梁娜.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 罗敏赡. 广西大学, 2019(01)
- [9]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及展望[J]. 张朝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0)
- [10]安溪县科教兴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以茶业为例[D]. 吴华刚.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