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选)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选)

一、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荷[1](2021)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切地告诫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一名水利战线上的"老兵"和"老水利人",我在山西水利这条航道上整整走过65个春秋岁月,其中在岗践行41年,退休关注20多年。今天,有幸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

周清香[2](2021)在《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资源能源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受发展条件、地理环境、要素配置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重化工产业发展促使地区面临水资源环境压力,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布局对其生态功能和安全形成威胁。黄河流域面临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利益分化等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环境规制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聚焦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规制过程的实现主要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规制通过制度安排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作用。本文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分析为切入点,挖掘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内在原因,从经济主体行为视角出发,阐释环境规制下政府、企业、公众行为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剖析经济主体利益诉求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其次,对黄河流域环境规制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特征事实进行分析。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评析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和治理绩效;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把握其资源环境特征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动趋势。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实证考察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完善环境规制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由于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最大化,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所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化,以及传统机制考核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削弱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意愿。企业不考虑环境成本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引致环境污染。环境规制能够推动政府加强环保补助和环境治理投资,强化环境监管,提升环境治理绩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合理的环境规制会激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变投资结构、增加环保支出,通过清洁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实现污染减排,补偿规制成本,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效应双赢。美好生态的需要增强公众环保诉求,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绿色消费和环保参与推动政府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健全环保政策,倒逼企业技术革新,推动高质量发展。(2)对黄河流域2004-2017年黄河流域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黄河流域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略有上升,单位GDP能耗整体呈下降趋势;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逐年递增,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3)2004-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发展格局。2004-2017年山东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维度指数均值在九省区达到最高,相较而言,甘肃、宁夏、青海高质量发展发展水平较低。从不同流域来看,2004-2017年下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均高于中游与上游地区,年均增长率为2.18%。(4)经验分析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维度指数的影响,以及区域异质性视角下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并有利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和生态保护四个分维度指数改善。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城市规模呈现异质性。(5)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能够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环境治理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公众环保参与,助推高质量发展。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一是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寻流域内各省区层面和城市层面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成因,厘清环境规制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二是从理论层面刻画了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三是在理论阐释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环境规制约束下政府、企业、公众行为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厘清不同行为主体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角色,破解环境治理困境的根源,以期通过环境规制促进各行为主体在推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发挥作用。

丁明星[3](2020)在《燕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八化”模式浅析》文中提出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部分地貌为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象一度十分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丰宁县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活动。通过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荒山抓绿化、坡地梯田化、沟道拦淤化、川地节水化、河流生态化、水源优质化、村庄美丽化、产业绿色化的"八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杨学新,樊孝东[4](2020)在《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机井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65年以后,中国的北方地区进入了长达50年干旱时期,为了解决海河流域长期干旱的问题,国家做出了抗旱打井的决定,并从1973年起纳入国家计划,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河北是全国开展机井建设最早的省份,期间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机井建设,是机井发展最快的时期。总的来看,河北省机井建设成绩很大,对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扭转南粮北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

丁振京[5](2020)在《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发行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本文重点从农发行如何服务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总结提出了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几种信贷模式。

杜威漩[6](2020)在《不同视域下的农田水利供给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不同视域分别对农田水利应该由谁来供给、如何供给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内容涉政府、市场、基层组织、农民及多元化供给主体及农田水利投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供给机制,已有研究给予的启示是:农田水利需要多元化供给、协同化供给、高质量供给。

何璟涛[7](2020)在《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文中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1979年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研究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农田水利史、农业史、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学术回顾,包括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及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及突出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的主要过程以及举措、主要工程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影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洛阳地区在1950-1979年间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之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建成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显着提升了农业效益。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对建设有严重影响的失误。第一部分对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述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洛阳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有弊,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丰富的河流资源适宜建设蓄水工程、自流灌区;一些区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难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众多,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重。第二部分阐述了在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突出问题。建国初洛阳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并且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急需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效益。第三部分对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建国以后洛阳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领导机构,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机制上的保证。洛阳地区坚持制定水利规划,使农田水利按照规划有章可循的进行建设。大力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办水利,由于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推进。农田水利经费的投资是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农田水利经费几十年间总体上不断增长,从而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部分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分段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分段的依据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建设特点有关。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对这六个阶段的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及阶段性的建设举措进行了概况性研究。第五部分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对几项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成效进行了研究,这几种工程分别是自流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工程、农业井工程、提灌站工程。自流灌区的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控制住了大量农田的水土流失、建设了大量水库发挥了重要的蓄水防洪作用、机电井大大增加了水利对农田的保险作用、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历经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使洛阳地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使农田的自身肥力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第六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如在建设中能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注重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一些不足之处有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的问题。造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工作中的人为失误。

桥梅[8](2020)在《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原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位于河套平原腹部,土地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五原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沛,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而且必须通过整治盐碱荒地才能扩大耕地面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常年失修,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接管了五原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新政权建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五原县人民政府决定采取恢复旧有的水利设施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该措施获得较好的成效,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既成为当务之急也具备了可行性。自1953年起,面对落后的水利设施,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五原县组织力量,对各级渠系进行调整与扩建,同时,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节水措施和抗旱灌溉,使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显着增加。1958年,随着“三主”治水方针的建立和根治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五原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灌水设施逐渐成熟,灌溉面积随之扩大,引水量大大增加,使得土壤次生盐碱化越来越严重,排水治碱成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心,五原县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与扩建灌排工程。在该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相较于过去,其显着特点为投入多、规模大、效益高。五原县通过三个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善了灌排设施,水旱灾害得到控制,自流引水灌溉逐步过渡到有计划的调节;土壤盐碱化的发展也逐渐得到改善,确保了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本刊编辑部[9](2020)在《2019年《甘肃农业》十大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回首2019,我们迎来了祖国的70华诞,吹响了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号角,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2019年,是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成效非常显着的一年。在这一年,农业农村整体上呈现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湖北省水利厅[10](2019)在《70年湖北波澜壮阔治水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禀赋、最大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人民繁衍生存的第一要务、繁荣发展的命脉所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发展,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努力奋斗,现已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四大工程体系。全省有1.7万公里堤防,6921座水库,43个分蓄洪区,4.8万处泵站,2.2万座涵闸,585个万亩以

二、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省水库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953至1957年,水库建设的初创与实验阶段
    2.1957年冬至1961年夏,“大跃进”蓬勃发展阶段,迎来山西水库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再度掀起“大干快上”的兴修水库高潮
    4.1978年至1999年,改革开放前20年
    5.2000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后20年
二、我省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我省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949年至1990年,沿用传统的兴修水利工程方式,持续不断地解决农村人畜吃水问题
    2.1991年至2005年,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由人畜吃水问题转向饮水解困新阶段
    3.2006年至2010年,农村饮水解困工作步入农村饮水安全新阶段

(2)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界定
        2.1.2 环境规制的类型
        2.1.3 环境规制的度量
    2.2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2.2.2 高质量发展的测度
        2.2.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
        2.3.1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
        2.3.4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3.1 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利益格局分析
        3.1.1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分化
        3.1.2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协调
        3.1.3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分割
        3.1.4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不统一
    3.2 环境规制下经济主体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2.1 环境规制通过政府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3.2.2 环境规制通过企业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2.3 环境规制通过公众行为影响高质量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4.1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历史演变
        4.1.1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2000)
        4.1.2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逐步完善阶段(2000-2012)
        4.1.3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政策的全面推进阶段(2012-至今)
    4.2 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与环境规制实施成效分析
        4.2.1 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现状
        4.2.2 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实施成效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5.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1.3 指标选择与说明
    5.2 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
        5.2.1 测度方法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5.3.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间演化分析
        5.3.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规制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分析*
    6.1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总体回归结果
        6.2.2 分区域回归结果
    6.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讨论
        6.4.1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非线性关系讨论
        6.4.2 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指数的非线性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规制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7.1.1 环境规制通过政府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1.2 环境规制通过企业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1.3 环境规制通过公众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设定
        7.2.2 指标选取和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于政府行为机制检验
        7.3.2 基于企业行为机制检验
        7.3.3 基于公众行为机制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环境规制,保障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8.2 协调利益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8.3 通过环境规制规范主体行为,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发展质量
    8.4 优化激励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燕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八化”模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生态治理
    1.1 水土流失情况
    1.2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进程
2“八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的形成
    2.1 荒山抓绿化
    2.2 坡地梯田化
    2.3 沟道拦淤化
    2.4 川地节水化
    2.5 河流生态化
    2.6 水源优质化
    2.7 村庄美丽化
    2.8 产业绿色化
3 今后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主攻方向
    3.1 突破难点补短板
    3.2 健全机制强监管
    3.3 巩固成果助发展

(4)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机井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抗旱打井决策的由来
二、河北省大规模的机井建设
三、河北省机井建设的成就
四、河北省机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机井布局不合理。
    2.成井质量低,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
    3.机井配套速度慢。
    4.单井效益低,浇地成本高。

(5)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发行的政治担当
    (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发行的职责所在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必然选择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三农”短板的需要
    (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的需要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突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支持粮油收购和储备
        1、做优做强粮油收购和储备。
        2、着力推进粮油全产业链发展。
        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弱项
        1、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2、加大水利建设支持力度。
        3、农村安居工程。
    (三)聚焦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1、支持富民乡村产业。
        2、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3、支持中小微企业。
    (四)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1、支持农村旅游业发展。
        2、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积极支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几种主要模式
    (一)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模式
    (二)专项扶贫贷款自营模式
    (三)围绕土地资源指标进行贷款模式
    (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五)支农转贷模式
    (六)田园综合体支持模式

(6)不同视域下的农田水利供给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政府供给视域
2 市场化供给视域
3 基层组织供给视域
4 农民合作供给视域
5 多元化供给视域
6 结论及启示

(7)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计量分析法
        3.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2.洛阳地区建制沿革
    (七)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质条件
    (二)水资源情况
    (三)气候条件
    (四)农业耕地资源
二、建国初洛阳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
    (一)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水利基础薄弱
    (二)农业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太少
    (四)落后、原始的水利基础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田水利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
    (一)新水利领导机构的设立
    (二)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三)广泛动员和领导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1.大力进行群众动员
        2.大力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3.依靠大量群众参与修建政府主导的重大水利工程施工
    (四)实行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方式
    (五)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一)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
        1.进行以渠道为重点的旧有农田水利设施整修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试点以积累技术、经验
        3.新建了一批以小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
        4.大力进行河防护田工程建设
    (二)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
        1.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的初步兴起
        2.井灌建设迅速推进
        3.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
        4.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5.开始大量建设小型水库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
        1.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2.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
        3.提灌站建设迅速推开
        4.水土流失治理迅速推进
        5.井灌建设的重点转向机电井建设
        6.建设一批大型自流灌区
    (四)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
        1.调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阵线
        2.强调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审批程序以确保质量
        3.农田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4.进行水库整修、续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5.推进自流灌区配套和管理工作
        6.水轮泵站和电灌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在曲折中建设
        2.大力建设机电井、机电灌站
        3.推进小型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险行动
        4.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5.进行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
        6.大力推进河流治理
    (六)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
        1.着重强调恢复和加强水利管理以提升效益
        2.压缩工程项目,对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一)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
        1.自流灌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
        2.成功治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域
        3.建成了大量能蓄水防洪的水库
        4.大量的农业井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保险作用
        5.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1.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
        2.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
        3.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
六、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一)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1.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
        2.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
        3.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
        4.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1.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
        2.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
        3.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
        4.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
        5.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一、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恢复(1950—1952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恢复的效果
二、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扩建(1953—1957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扩建的效果
三、五原县农田水利设施的大规模改建(1958—1978 年)
    (一)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背景
    (二)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措施
    (三)农田水利设施大规模改建的效果
四、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一)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019年《甘肃农业》十大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1:70年“三农”成就
关键词2:清零行动
关键词3:产销对接
关键词4:“甘味”品牌
关键词5:丝路寒旱农业
关键词6:厕所革命
关键词7:生态环境
关键词8:美丽乡村
关键词9:合作社提升行动
关键词10:高标准农田建设

(10)70年湖北波澜壮阔治水路(论文提纲范文)

治水兴水成绩斐然
总结治水经验

四、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尽心竭力为山西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在省水利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专题党课讲稿[J]. 张荷. 山西水利, 2021(07)
  • [2]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 周清香. 西北大学, 2021(12)
  • [3]燕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八化”模式浅析[J]. 丁明星. 海河水利, 2020(S1)
  • [4]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机井建设研究[J]. 杨学新,樊孝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 丁振京. 青海金融, 2020(09)
  • [6]不同视域下的农田水利供给研究述评[J]. 杜威漩. 水利发展研究, 2020(07)
  • [7]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D]. 何璟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五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8年)[D]. 桥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2019年《甘肃农业》十大关键词[J]. 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0(01)
  • [10]70年湖北波澜壮阔治水路[J]. 湖北省水利厅. 政策, 2019(10)

标签:;  ;  ;  ;  ;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攻方向(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