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柯路明[1](1999)在《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文中指出
肖德钧[2](2011)在《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七步”教学法探讨——以项目-情景-任务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项目法、情景法、任务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基于能力和素质的高职"项目-情景-任务七步"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准备、情景引入任务、计划与探索任务、报告、分析评估、语言训练、能力拓展"七步构成,并以高职英语综合课为例阐述了项目-情景-任务"七步"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曾繁俊[3](2009)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七步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文献,借鉴了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的原理、情境教学原理、尝试成功说、反馈原理,以及教育传播过程的六阶段原理、共识率、谐振率、选择率和匹配率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从有关政策、理论和现实依据出发,通过改造李松华“七步教学法”,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七步教学模式”。“七步教学模式”的“七步”教学环节分别是:预习指南、案例导入、自主探究、思维点拨、知识建构、资源开发和三维评价。笔者对“七步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学理分析,指出它具有“先练后导”、“问题情境探究性”、“师生双边互动性”、“尝试反馈”等教学方法特点。笔者着重论述了在应用“七步教学模式”时,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经典性;在教学形式上要注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在适用范围上要注意其拓展性与局限性;在教学效果上要注意追求高效性。然后,将<<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使“七步教学模式”的学理与应用理论由抽象走向具体化的案例。最后分析了“七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张家姿[4](2012)在《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发展飞速,科学技术进步迅猛,在世界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各国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教育。教育者面对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进行着深入的思考,逐渐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希望突破教育事业上的枷锁,使其紧随世界经济的脚步,快速发展。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化教学目标,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通过对课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几个典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我国目前新课程的改革情况,及构建化学高效课堂的社会背景。介绍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特点,并对三个影响力较大的课改模式(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解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和必备环节。第二部分,梳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基本的教育理念,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主要包括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介绍“七步教学法”在教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第三部分,以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为例,简述“七步教学法”的具体环节,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的建构过程。就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情况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分析有待提高改善的环节。
张凤兰[5](2008)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六个方面”》文中提出1.教学内容目标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定位准确、示范适时、灵活、有效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理清知识结构,着力突出重点,化解疑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听、说、读、写这几方面,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口头表
陈燕[6](2015)在《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研究 ——基于教师课堂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受到了政府、学校和学术界等不同层面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和最终诉求是教师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积累和丰富。作为教师知识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基于个人经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教学实际,进而不断生成的知识形态。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有助于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进而促进专业成长。本文立足于教师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表现分析,揭示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探讨促进教师实践知识有效生成的策略,从而为困惑于如何构建实践知识的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新知识观的提出和现实教学的困境方面论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在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基础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相关理论问题的分析,界定了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和构成,包括外显性知识和内隐性知识,继而明确了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价值;第三部分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成熟和新手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实然表现,重新建构了教师实践知识生成过程即教师主体面临问题情境从而激活已有图式以指导行动,经过反思形成的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以更新知识结构。结合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换理论,提出了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模式——联结化、表出化、共同化和内在化;第四部分结合案例,剖析影响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因素,包括教师主体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外部制度因素等方面;第五部分根据理论分析并联系实际,重点构建了促进教师实践知识有效生成的策略:教师主要通过强化反思意识、自主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促进实践知识的形成和表达;学校引导教师交流并丰富培训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平台;外部制度为教师实践教学和继续教育提供保障,共同助力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
凌荣秀[7](2018)在《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之一。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其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国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科学思维之一,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资料查找发现,我国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稍显不足,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多停留于教育理论层面,在学科层面上的实践并不很多,且少有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继而提高学生自我审视、辨别是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生物学核心素养。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在界定了本文所使用的批判性思维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和测评工具后,探讨了现有文献中的培养策略,主要有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论证式教学等十几种方法。研究发现,论证式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此方法提供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提高了其思考问题的开放性和成熟度等。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学高一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平均分(275.26分)低于竞赛班(280.10分),其中以思想开放、思维系统性和好奇心三个维度较为明显,但两者技能平均分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其性别差异可知,普通班女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平均分显着高于男生,其中以思想开放、思维系统性和成熟度三个维度较为明显,但技能上男女生无显着差异。由此推测,思维局限、缺乏条理性、缺乏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等是影响中学生批判性思维高低的重要因素。最后,拟定了以论证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设计,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对应用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做了实证研究。研究采用已经得到信度和效度验证的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对某中学两个普通平行班级进行实验前后的测评。实验结果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批判性思维倾向测验结果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44<0.05),主要体现为思想开放、思维系统性和成熟度三个维度,说明以论证式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倾向。但实验后两者在批判性思维技能上无显着差异(P=0.719>0.05),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培养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周丽[8](2019)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曾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承担着将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使之升华内化的任务,还肩负着新时代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筑牢爱国情怀和参与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重担。它是一门时代性与党性兼具的学科。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贯彻,使其既反映时代号召,又突显学科特色,这就在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探究式教学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适应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与发展趋势,也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教学的优化,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需要政治教师转变固有观念,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汲取新思想新营养,通过新奇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转化结合,内化信仰情怀。探究式教学是比较适应这种需求的,凭借其有利于实现学生知识掌握与道德养成的优势,早己被高中政治教师所采用,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形式化、泛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这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进步,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此,笔者结合实习经历,所选取的实习学校比较符合论文研究理念,实行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展现。整体而言,本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大部分。其中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撰写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3大块,分别概述如下:首先,概述了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先对探究、探究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文的开展做好基础的理论铺垫;之后强调该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应用的意义。其次,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有效性的要求,大致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环节,该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课前要设计探究方案、分组预习、完成导学案等;课中分为创设情境、组织探究、形成验证假设与迁移转化4步;课后教师反思,总结提高,学生实践,课外延伸。最后,探讨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着重从提升教师探究教学能力、发挥学生在探究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化探究过程的组织3方面提出建议。教师探究教学能力包括重视讲授教学作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注意问题设计、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包括重视知识积累、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重视实践等;探究过程的优化包括重视探究操作环节、探究的过程性以及探究的适用性。
陆雪玲[9](201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些成绩,然而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语文教育研究从教学“理念阐释期”,进入到“实践摸索期”,从对教学理念的“理想建构”进入对阅读教学本体论的研究,呈现出“反思性实践”特征。“同课异构”既作为一种教学现象,也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课异构”主要以“课”做为研究的对象,它从属于课例研究的范畴,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行动研究的精神。作为教研方式的“同课异构”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操作有一般的流程和基本原则的,在实践中能被广大教师掌握和操作。“同课异构”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契合,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的要求,“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阅读教学的优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同课”涵义的探讨,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之争,即“同课”是指“相同教学内容”和“同课”是指“相同的教材内容”之争。对两者进行具体辨析,才能从多角度对“同课异构”之“同”进行理论层面的理解和把握。“异构”是在“同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异构”的涵义和“同课”涵义是相对应的,“异构”的涵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指“不同的教学结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教学“同课”而“异构”得以合理存在,有其理论根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依据,即可建构性教材观、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观、谋求自主专业成长的教师、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教研的重点在于教学的“异构”,即“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结构”这两个方面。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这两个涵义可以转化为“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即是要分析“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呈现”这两个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成因分析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教学的有效建构,更多的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语文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研究不仅要探讨“殊途同归”之“同”,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适宜的方法,对于“同”的部分的探讨和把握,将有利于优秀教师的经验的传播。还需要对“异”的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的丰富性,促进教学的优化。教师对不同课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与“异”进行对比分析,辩证思考,形成教学反思,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的成长。然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辩证看待,合理运用。
刘曦穗[10](2019)在《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四文统一”视角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言文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少且枯燥,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又十分有限,要理解和掌握古诗文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普遍较低。而且为了应对学业考试,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只是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重点,无法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内涵。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仅仅是一种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也无法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依据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情况,相关专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通过查阅浩瀚文献后,发现黄厚讲老师所提出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融合”这一观点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一定借鉴价值。不仅有理论上的导向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实操性。目前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确实存在一定的文本长且难读的问题,还有课堂与教学时限不够的问题,最终导致“文”与“言”的大幅剥离。从发展的眼光看,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将这两者统一起来。“一体四面”此种阅读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应对应试,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增强高中生语文素养。本研究通过以“一体四面”教学阅读方法作为核心观点展开,分别从研究起步、概念解释、案例剖析、建议发展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尝试从“四文视角”分析,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有机结合统一,找寻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而如何从“四文视角”出发,在教学中做到这“四文统一”。第一步,说明相关研究的起源之处,在探究国内外学界对“一体四面”即“四文统一”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这一方式的研究文献之上,通过对相关教学方式的理论构成深入剖析,并给出整体框架同时锁定核心探究项目。第二步,汲取目前优秀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例之精华,深入剖析,对目前中学古文阅读教学给出一定的参考建议。第三步,在充分利用问卷调查和对师生实地访谈的数据,再加之自身经验,从而确定目前教学现状,分析实际中学生对“四文统一”的认知与实践状况,认为“四文统一”的两种基本形式:“以文带言”和“以言引文”。本次研究有利于论证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这一观点
二、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七步”教学法探讨——以项目-情景-任务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项目-情景-任务教学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
(二) 情景教学法 |
(三) 任务教学法 |
(四) 基于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英语项目-情景-任务教学模式界定 |
三、基于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英语项目-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
(二)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 简称CEB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
四、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英语项目-情景-任务“七步”教学法及运用实例 |
五、结语 |
(3)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七步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
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 |
三.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 |
四.顾泠沅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 |
五.郑和钧的"协同教学模式" |
六.互动教学模式 |
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第二章 "七步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
一.教育传播学的新理念 |
二.情境教学原理 |
三.尝试成功说 |
四.反馈原理 |
第二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 |
一.政策依据 |
二.理论依据 |
三.现实依据 |
第三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与策略 |
一."七步教学模式"充分应用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
二."七步教学模式"采用了教学评价的协同策略 |
三."七步教学模式"应用了"最近发展区"策略 |
第三章 "七步教学模式"的操作解析 |
第一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
一.坚持以课标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二.坚持在生活的逻辑中建构知识的原则 |
三.坚持探究性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
四.坚持教材的再创造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再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
五.坚持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
六.坚持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
第三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
一."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特点 |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特点 |
三."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特点 |
第四章 "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
第一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一.预习指南 |
二.案例导入 |
三.自主探究 |
四.思维点拨 |
五.知识构建 |
六.资源开发 |
七.三维评价 |
第二节 "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五章 "七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及反思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4)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背景及现状 |
1.1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
1.2 高效课堂的内涵 |
1.3 当前比较成功的三种高效课堂模式 |
1.3.1 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
1.3.2 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
1.3.3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
2、高效课堂建构理论依据及原则 |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1.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2.1.3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的认知论 |
2.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2.2.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2.3 高效课堂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2.3.1 基本原则 |
2.3.2 具体注意事项 |
3、我校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建构及实施 |
3.1 什么是七步教学法 |
3.2 具体实施方案 |
3.2.1 高效课堂的环节 |
3.2.2 重点环节 |
3.3 七步教学法实施案例 |
3.4 实施效果调查-学生问卷分析 |
4、化学高效课堂实施效果总结 |
4.1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效果总结 |
4.2 化学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及体会 |
4.2.1 精心备课,合理编制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4.2.2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4.2.3 注重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训练 |
4.2.4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4.2.5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4.2.6 构建和谐课堂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七步教学法”——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 |
致谢 |
(5)英语课堂教学的“六个方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目标化 |
2. 英语教学口语化 |
3. 情景交流真实化 |
4. 板书设计简单化 |
5. 作业布置多样化 |
6. 教学后记 |
(6)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研究 ——基于教师课堂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缘起 |
(一) 新知识观 |
(二) 教学面临的困境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拟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教师实践知识理论分析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知识 |
(二) 实践知识 |
(三) 教师实践知识 |
二、 教师实践知识的构成 |
(一) 内隐性知识 |
(二) 外显性知识 |
三、 教师实践知识对专业发展的意义 |
(一) 教师实践知识塑造专业发展信念 |
(二) 教师实践知识积淀专业发展知识 |
(三) 教师实践知识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
(四) 教师实践知识促进专业发展情感 |
第三章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案例分析 |
一、 研究对象概况 |
二、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案例 |
(一) 优秀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 |
(二) 成熟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 |
(三) 新手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 |
三、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模式 |
第四章 影响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因素 |
一、 教师主体因素 |
(一) 教师反思和学习 |
(二) 教师已有图式 |
(三) 教师实践参与 |
二、 学校内部环境因素 |
三、 外部制度因素 |
第五章 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策略 |
一、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
(一) 强化自主反思和学习 |
(二) 关注经验积累 |
(三) 开展校本教研 |
二、 优化学校内部环境 |
(一) 丰富培训形式 |
(二) 引导对话交流 |
三、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
(一) 形成校地联系机制 |
(二) 调适教师发展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
1.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2.3 帮助学生更好地立足于信息时代 |
1.2.4 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2.1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 批判性思维的构成 |
2.3 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工具 |
2.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
第3章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2 研究的测量工具 |
3.3 研究的实验效果检验依据和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调查和实验前测 |
3.4.2 批判性思维培养实验的实施 |
3.4.3 实验后测 |
3.4.4 检验 |
3.5 结果分析 |
3.5.1 高一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分析 |
3.5.2 实验前后批判性思维倾向差异分析 |
3.5.3 实验前后批判性思维技能差异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重要意义 |
(一) 探究式教学内涵概述 |
1. 探究教学的内涵 |
2.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
(二)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意义 |
1.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完善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
2.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
3. 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与时俱进,深入实际,贴近学生 |
4. 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落实与完善 |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程序及有效性要求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课前实施及要求 |
1. 教师明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
2.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教材,完成学案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课中实施及要求 |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2. 合作探究,形成假设 |
3. 激发思维,验证假设 |
4. 引导迁移,总结提高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课后实施及要求 |
1. 教师反思总结,提升能力 |
2. 学生深入实践,知行合一 |
三、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
(一) 提高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 |
1. 重视讲授教学的作用,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
2. 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情景创设的科学有效性 |
3. 重视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开放性,贴近实际 |
4. 重视发挥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二) 发挥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
1. 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辨别,完善理论基础 |
2.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
3. 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做到身体力行 |
(三) 优化探究过程的组织实施 |
1. 重视探究操作环节之间的整体性与过渡性,实现协调一致 |
2. 重视探究的过程性,以学生的获得为主,兼顾探究结果 |
3. 重视探究的适用性,切忌探究活动的绝对化与形式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的文献研究综述 |
(一) "同课异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
(二) "同课异构"的实践操作研究 |
(三) 对"同课异构"的反思 |
(四) 相关的硕士论文研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同课异构"研究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契合 |
一、"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 |
(一) 近三十年语文阅读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概况 |
(二) 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的要求 |
二、"同课异构"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 |
(一) 促进教师合作学习 |
(二) 培养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 |
(三) 培养教师研究学情的习惯和能力 |
(四) 培养教师科研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同课异构"的一般理论分析 |
(一) "同课异构"的一般涵义 |
(二) 相关概念的涵义阐述 |
(三)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类型 |
(四)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操作的一般流程 |
(五)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基本原则 |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涵义分析 |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之"同课"涵义辨析 |
(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之"同"的理据分析 |
(三) "同课异构"之"异构"涵义辨析 |
(四) 语文阅读教学"同课"而"异构"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成因分析 |
一、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之"异"及成因分析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同 |
(二)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分析不同 |
(三)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同 |
二、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之"异"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呈现的两个维度 |
(二) 课例评析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呈现之异 |
第四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有效建构 |
一、"教什么"之"异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 |
(一) 基于语文阅读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发 |
(二)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开发 |
二、"怎么教"之"异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 |
(一) 教学方法的分类 |
(二)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一般特点 |
(三) 课例评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四文统一”视角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及文献综述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选题研究现状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古老而又常新的难题 |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其结果 |
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结果分析 |
一、学习动机和目的分析 |
二、学习兴趣分析 |
三、意志品质分析 |
四、学习习惯及方法分析 |
第二章 聚焦现实: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以教参为圭臬,解读视角单一 |
第二节 以备考为旨归,感受缺乏个性 |
第三节 以教材为矢的,阅读较为局限 |
第三章 寻找突破口:“四文统一”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
第一节 靠自主学习辨识文字 |
第二节 以诵读品味文章内涵 |
第三节 凭激疑体会文学意境 |
第四节 由整体领悟浸染文化 |
第四章 把控方向:文言文教学“四文统一”的有效实践 |
第一节 “以文带言” |
第二节 “以言引文” |
第三节 “四文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景功能对话 七步教学法[J]. 柯路明. 山西教育, 1999(12)
- [2]基于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高职“七步”教学法探讨——以项目-情景-任务为视角[J]. 肖德钧.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3]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七步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与应用研究[D]. 曾繁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4]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D]. 张家姿. 河南大学, 2012(10)
- [5]英语课堂教学的“六个方面”[J]. 张凤兰. 才智, 2008(06)
- [6]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研究 ——基于教师课堂的案例分析[D]. 陈燕.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7]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实践研究[D]. 凌荣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 周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研究[D]. 陆雪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4)
- [10]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四文统一”视角的实践探索[D]. 刘曦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