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率管理的设想

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率管理的设想

一、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梁枫[1](2015)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不仅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最致命的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实体经济也具有强大的破坏冲击力。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不确定性较强,特别是资本充足、风险管理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也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揭示出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在流动性风险监管中存在较大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对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反思和探讨。流动性风险监管成为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属于微观审慎监管的范畴,仅着眼于单个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然而诸多现实表明,微观审慎监管无法实现银行体系整体的安全与稳定,许多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有关。宏观审慎监管在次贷危机之后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共同风险暴露,而不仅仅是单体金融机构的安全。因此,宏观审慎监管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的缺陷。回顾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演进过程,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监管规则也逐渐与国际标准趋同,但面对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模式、融资渠道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更趋复杂,导致流动性风险监管压力上升,亟待加强。2013年6月和12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先后出现两次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现象,尤其是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中,商业银行出现恐慌情绪,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最高攀升至13.44%,在央行向市场紧急投放流动性之后,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才逐渐缓解,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各家商业银行在此期间流动性风险指标大多在正常范围之内,运行状况也未出现异常。现实表明,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仍不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仅着眼于微观审慎监管难以应对突发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鉴于此,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审视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中的不足与缺陷,探寻如何提升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效果、如何更好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并防止其传导和扩散,从而最大程度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进行理论剖析,奠定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石;其次分析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演进及新监管框架,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考察美国、英国及欧盟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实践与经验;接着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现实状况,探寻其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检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寻求提高流动性风险监管效果的合理途径;基于前文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取向,最后对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环境保障进行了探讨。本文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主要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条主线。既有对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剖析,又针对国内外的监管实践进行了研究。在定性分析中采用了历史分析、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等方法,定量分析则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数据资料分析,力图使论文的论证更加具有严密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了以往从保持单个银行机构稳定运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视角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进行研究,本文则以提高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作为出发点,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并非片面强调宏观审慎监管,更不排斥与否定微观审慎监管,而是从宏观审慎视角探寻如何弥补流动性风险微观审慎监管的盲点与不足,从而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第二,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流动性风险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动态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风险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效果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促进关系,从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流动性风险监管具有现实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思路。第三,本文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取向。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不利影响并放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时间维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构建流动性风险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建议。本文还从空间维度提出了实施差别监管、扩大监管范围与防止风险跨境传导的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策略。

任刚[2](2014)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响推动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如政府财务压力、资本市场的影响、外部的准则制定机构、会计职业团体的利益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是债务风险问题造成的财务压力。我国也正面临类似的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日渐成为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最为急迫甚至也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包括债务信息在内的政府财务信息主要应由政府的会计系统提供。由于目前我国政府的会计系统存在职能不全面,分析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合理性、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管理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督与控制。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等动因,研究改进完善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乃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指导,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提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涵义、信息质量特征、披露目标、会计基础、形式与内容等基本框架。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考察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法国等典型国家和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其中可资借鉴的共性做法和有益经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总体目标和近、中、远期分步目标建议。结合这些目标,本文提出了层层递进、先易后难的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方案,并尝试对这些思路措施进行了描画:基于目前最为急迫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近期应提供高质量的政府债务信息,为此,可审慎推动政府债务核算基础的转换。本文从变革预算会计系统中政府债务核算模式着手突破,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核算、披露一级政府债务。即保留现行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科目,增加一些对决策中起重大作用、但在当前的预算会计系统中尚未得到恰当反映的权责发生制债务科目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更加全面地披露政府债务情况。本文还构建了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披露机制并利用公开数据进行了可行性检验。考虑环境变迁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中期应披露相对全面的政府财务信息,为此,可先试点、再试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从中期来看,在尚未制定出台相关政府财务会计制度情况下,本文提出通过转换预算会计数据以及搜集整理并汇总披露政府相关财务信息的构想,并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主体及其包含的合并范围、与预算报告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本文研究设计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路径建议。远期为全面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应建立健全政府会计系统,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等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中的协同作用,从而深度披露政府财务信息。本文研究提出了凸显我国特色的、以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为主体、政府管理(成本)会计等为补充、各子系统相对独立的三轨制政府会计系统模式。本文围绕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与信息使用者、形式与内容、披露目标、会计基础以及信息质量特征,阐述了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策略。本文还对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整合完善政府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系统来强化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如何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中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宁喆敏[3](2012)在《巴塞尔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基础,由于商业银行对一国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常新的主题。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达到其经营目标,对自身经营业务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其核心是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监管的放松导致金融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为有效防范风险,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金融技术不断更新。但是金融危机仍然不时爆发,间隔时间愈来愈短,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使得全球经济从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稳健时期进入全面震荡、经济衰退时期,历时五年仍未摆脱,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损失最严重影响最广的一次危机,欧美各大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惨重,不少金融机构或破产或被收购,从而引起全球金融行业及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反思,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强,初次在全球统一出台流动性约束指标。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在本次危机中避免损失过重,不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而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金融监管较严、金融产品较少。危机前,我国正在推进巴塞尔Ⅱ协议的实施,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我国在一年内立即出台了中国版巴塞尔Ⅲ,自201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比全球标准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管制,传统根据专家评价法和简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再也不能满足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对商业银行建立流动性和负债约束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模型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综合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了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过程,为本文的研究搭建了理论基础;接着第三章对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引出巴塞尔协议Ⅲ的变化及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具体标准出台的原因,分析了未来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大影响。随后,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对流动性和资本约束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后,论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资本约束具体计量方法进行了评述,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的计量方法,建立了流动性和资本约束模型。第六章在前文流动性和资本约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规划模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利润构成情况建立银行净收益最大化函数,最后构建流动性和资本双约束下的资产负债优化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七章对中国银行业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总结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反思了现有的不足及将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李丹[4](2012)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财务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能规范、约束学校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或者换句话说,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地位。因此,高校财务一定要适应高校发展要求,随着高校发展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变革。自从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发展路线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进行着重大变革的背景之下,中国高校同样也经历着变革与创新。政府对高校管理方式由计划化经济时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高校也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附属机构成为具有法律保障的独立办学社会法人实体,在办学、招生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大的自主权。财政资金不再是高校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财、费、产、捐、基、科、息”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大众教育的跨越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却相对减少,教育经费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高校发展新趋势,以及高校财务的突出问题,财务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要解决如何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推动高校发展的问题。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巨大的资金供求压力,需要高校的财务运行机制不仅具有规范、约束财务行为功能,同时还要具备生财、聚财、理财的功能。这样,原有的高校财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改革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另外,中国高校当前的财务制度是于1997年出台的,在这一期间,国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在高校实行了部门预算、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的改革。相对于改革要求,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表现出滞后、具体项目难以衔接的问题,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尝试着对中国当前高校财务制度进行全面的绩效分析和理论探讨,找出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在制度安排、实际应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问题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借鉴,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制度改进的建议,为制度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框架结构为:第一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对任何一个论题的分析、探讨和评价都建立在一定理论标准基础之上的。本部分主要概述了西方的新制度经济中的变迁理论、产权理论、法人治理理论以及一些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实证研究。同时,也简述了部分国内学者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此作为本文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以及借鉴。第二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回顾历史,不仅能够了解过去,还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借鉴。本部分以时间为序,针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制度的特点,简述了财务管理体制、资产负债制度、预算和收支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变迁。第三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本部分在全面检视高校现行财务制度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从现行财务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及高校发展对财务管理的需求出发,找出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缺陷与不足,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其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外高校财务制度,以此作为借鉴推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设。选取美国、英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为对象,从管理体制、筹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五部分,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以高校建立现代先进的大学制度为方向,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为依据,提出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吕耀明[5](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肖思思[6](2020)在《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内医药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2013年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同时随着国外大量优秀医药企业进入中国,及国内医药企业纷纷崛起,使得国内医药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政府针对目前医药行业事故频发,药品价格偏高,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管控,2017年“两票制”的实施旨在减少医药流通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医药企业面临的生产环境越发严峻。在此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调整经营模式。现代企业之间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合适的商业模式能最大化利用企业有限资源,推动企业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轻资产运营模式。本文以HY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随后分析了HY公司轻资产运营途径,并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HY公司2013-2019年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现状,并找出HY公司财务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通过对HY公司以上方面的研究,得出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既有好的影响,使其研发能力增强,新药产品层出不穷,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公司股权价值,加快了向创新型药企转变的步伐;同时也给HY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比如财务风险增加,销售费用过高,削减经营利润等,所以HY公司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其他实施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医药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推动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

李福宁[7](2019)在《Y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49%。目前,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小规模资产规模小,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差,财务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Y公司为基础,在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Y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找出其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Y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Y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筹资活动中外部融资难、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管理水平不高、资金管理风险较大;投资活动中投资专业化程度较低、投资观念落后、投资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营运资金管理中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营运资金不足,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办法落后和资金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利润分配中利润支付率较低、利润分配形式单一、员工薪资差异过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根据Y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提出了具体建议。

梁志华[8](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袁钒净[9](2020)在《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以DY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文中指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的条件下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正常的贷款需求、提取存款的需求以及偿付银行自身的到期债务,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幅增强。因此,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成为了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风险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增强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一家典型的农村商业银行——DY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以及风险水平进行研究,总结该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目前主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提升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促进DY农商银行改善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也为其他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先分析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研究D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的理论框架;其次是分析DY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再次,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策略,总结DY农村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查找形成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DY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及措施,力求改善该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状况,全面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陈新立[10](2020)在《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偿一代及偿一代下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督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16年,风险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中国偿付能力发展的历程,偿二代及其下阶段的完善,偿二代与其它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比较,偿二代的影响及保险公司的转型,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着重研究了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和实务,以及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不足管理。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重点在于管理资产配置、降低资本需求、有效管理利率和市场风险、充分与负债端联动、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负债端的风险管理则是充分优化利润、资本和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着力于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平衡投资能力和风险,提高股东的资本效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则应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治理结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更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在偿二代下风险管理已经完全不同于偿一代,其大大提高了在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流程、内部控制、自有偿付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偿二代的实施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保险公司经营,包括差异化的行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特别是过去处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更应走向事前、事中,包括深入到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预算等领域,更具体的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流程、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研究同样发现偿二代的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管理,本文也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就偿付能力管理与中国的会计准则等有效结合以提高监管效率。

二、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视角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视角的选择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剖析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阐释
        2.1.1 商业银行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的界定
        2.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类型
        2.1.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
        2.1.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
        2.1.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阐释
        2.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维度
        2.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
        2.2.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模式
        2.2.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成
        2.2.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边界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2.3.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性分析
    2.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4.1 市场失灵理论
        2.4.2 最后贷款人理论
        2.4.3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4 经济管制理论
        2.4.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小结
3 宏观审慎视角下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3.1 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历史追溯
        3.1.1 流动性风险监管的萌芽阶段
        3.1.2 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初步发展阶段
        3.1.3 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逐渐形成阶段
        3.1.4 流动性风险监管强化与改革阶段
    3.2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演进
        3.2.1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探索期(1992-2006 年)
        3.2.2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发展期(2007-2008 年)
        3.2.3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完善期(2009 年至今)
        3.2.4 宏观审慎视角下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新监管框架
    3.3 宏观审慎视角下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3.1 美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架构
        3.3.2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4 宏观审慎视角下英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4.1 英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架构
        3.4.2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5 宏观审慎视角下欧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5.1 欧盟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架构
        3.5.2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流动性风险监管实践
    3.6 宏观审慎视角下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经验借鉴
        3.6.1 扩大流动性监管范围
        3.6.2 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监管
        3.6.3 重视流动性风险的事前监管
        3.6.4 提升流动性风险报告要求
        3.6.5 实现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统一
        3.6.6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3.7 小结
4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现状探析
    4.1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发展历程及现行监管框架
        4.1.1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发展历程
        4.1.2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行监管框架
    4.2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状况
        4.2.1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总体状况
        4.2.2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状况
        4.2.3 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状况
        4.2.4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更趋复杂
    4.3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评价
        4.3.1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成效
        4.3.2 宏观审慎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不足
    4.4 小结
5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证分析
    5.1 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5.2 指标的选取与实证模型的构建
        5.2.1 指标的选取
        5.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数据来源说明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
    6.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模式的选择
        6.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想
    6.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6.2.1 对现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改进
        6.2.2 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
    6.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
        6.3.1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现行监管要求
        6.3.2 强化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
    6.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与危机处理机制
        6.4.1 从宏观审慎视角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
        6.4.2 从宏观审慎视角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危机处理机制
    6.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
        6.5.1 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
        6.5.2 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
        6.5.3 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
    6.6 小结
7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取向
    7.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两大支柱
        7.1.1 基于时间维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
        7.1.2 基于空间维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
    7.2 基于时间维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逆周期监管机制构建
        7.2.1 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分析
        7.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顺周期性的实证分析
        7.2.3 流动性风险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构建
    7.3 基于空间维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策略
        7.3.1 实施流动性风险差别监管
        7.3.2 扩大流动性风险监管范围
        7.3.3 防止流动性风险跨境传导
    7.4 小结
8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环境保障
    8.1 健全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法律制度环境
        8.1.1 在立法层面提高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地位
        8.1.2 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
        8.1.3 完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8.2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8.2.1 存款保险制度对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意义
        8.2.2 进一步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8.3 加强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
        8.3.1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状况
        8.3.2 加强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
    8.4 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8.4.1 发挥货币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调节作用
        8.4.2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8.5 加强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育
        8.5.1 大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8.5.2 加强高等学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8.6 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可行性的理论推导
    附录 2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演进
    附录 3 流动性覆盖率(LCR)通用披露模板
    附录 4 相关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计算公式
    附录 5 关于存贷比计算口径的调整
    附录 6 零售存款项目及无抵(质)押批发融资项目现金流出折算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2)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要析
        一、政府财务信息的涵义
        二、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三、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
        四、政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五、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目标与会计基础
        六、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节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有关情况
        一、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发展进程
        二、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现状
        三、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工作成效简评
    第二节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实证检验
        一、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总体情况的实证分析
        二、我国政府隐性赤字规模的估算
        三、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
    第三节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政府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尚不统一
        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主体不够清晰
        三、政府财务信息偏重为“内部人”服务
        四、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目标略显滞后
        五、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会计基础存在局限
        六、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形式不够规范
        七、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不够完备
第四章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实践
        一、美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渐进式改革与严密法律规范
        二、英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全面应用权责发生制
        三、法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地方债务风险动因
        四、其他国家符合自身特点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模式
    第二节 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实践
        一、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实践借鉴
        二、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可供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一、控制债务风险是各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共同动因
        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进程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依据本国国情选择恰当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模式
        四、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的趋势
        五、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要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六、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革要完善配套法规体系
第五章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目标思路及近期对策
    第一节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总体及分步目标建议
        一、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总体目标设定
        二、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近、中、远期”分步改进目标建议
    第二节 先易后难实现“近、中、远期”分步目标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二、试点试行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三、建立健全政府会计系统及其信息披露
    第三节 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近期对策
        一、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与债务风险监控关系分析
        二、政府债务会计核算的双基础制改革
        三、政府债务新增核算科目的设计
        四、政府债务计量属性的设定
        五、政府债务信息主要披露载体的改进
        六、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披露机制的构想
第六章 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中期策略
    第一节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一、环境变迁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
        二、编报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意义
        三、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四、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内涵及其包含的合并范围分析
        五、政府财务报告包含的事项范围分析
        六、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的关系界定
    第二节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机制设计
        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
        二、政府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文字说明的构成
        三、编报职责的划分与流程的构造
        四、具体编制方法的设想
        五、先试点、再试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近中期改进策略的比较分析
        一、编报政府财务报告方法的优点
        二、改进债务核算基础措施的优点
        三、两种方法的主要不足
第七章 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远期规划
    第一节 建立健全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一、我国政府会计模式的选择
        二、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形式与内容设计
        三、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主体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分析
        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目标与会计基础的界定
        五、我国政府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推演
    第二节 设计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基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
        一、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规划设计
        二、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整合完善
        三、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信息披露的协调
    第三节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的协同
        一、融合协同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
        二、构建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密切相关的审计鉴证体系
        三、政府管理会计、审计鉴证的财务信息披露职能
        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的相关配套措施
结语
    一、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局限性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3)巴塞尔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问题的研究
        二、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优化流动性管理和流动性约束的有关研究
        三、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约束的有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一节 资产管理阶段
        一、 资产管理理论
        二、 资产管理方法
    第二节 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 负债管理理论
        二、 负债管理的方法
    第三节 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二、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第四节 巴塞尔协议的诞生与演变
        一、 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
        二、 1988 年巴塞尔协议基本框架
        三、 2004 年新资本协议的内容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次贷危机推进巴塞尔协议的改革
        一、 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金融监管缺失带来的道德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性
        三、 金融危机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暴露的问题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
        一、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二、 “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影响分析
        一、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巴塞Ⅲ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巴塞尔协议Ⅲ下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约束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风险及资本约束
        一、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
        二、 商业银行损失分类
        三、 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四、 巴塞尔资本协议下资本计量方法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现状以及相关改进建议[
    第三节 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选择
        一、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
        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
    第四节 商业银行资负管理优化中资本约束条件的建立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指标要求
        二、我国资本约束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下的流动性约束研究
    第一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存在的风险
        二、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管理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管理
        二、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搭配管理策略
        三、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及制约因素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负管理优化中流动性管理约束条件的建立
        一、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
        二、 流动性约束条件的构建
第六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资本约束下的资负优化模型
    第一节 模型变量的选择
    第二节 资产负债优化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目标函数
        二、 约束条件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负管理优化模型的简化
    第四节 应用实例
        一、 某商业银行具体情况
        二、 资本约束条件的确定
        三、 流动性约束条件的确定
        四、 模型的实证结果
        五、 对比分析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构想
    一、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框架的搭建
    三、 多渠道应对更加趋紧的资本约束
    四、 有效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五、 外部环境的完善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0.2.1 研究方法
        0.2.2 框架结构
    0.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0.3.1 主要创新
        0.3.2 不足之处
    0.4 相关概念厘清
        0.4.1 中国高校
        0.4.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
        0.4.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
        0.4.4 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务制度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2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
    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变迁
    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变迁
    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变迁
    2.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变迁
第3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
    3.1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现状
        3.1.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3.1.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现状
        3.1.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现状
        3.1.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现状
    3.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的问题
        3.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3.3.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3.3.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3.3.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4.1.1 美国高校财务制度
        4.1.2 英国高校财务制度
        4.1.3 日本高校财务制度
    4.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4.2.1 印度高校财务制度
        4.2.2 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
    4.3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4.3.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4.3.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第5章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5.1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5.1.1 完善高校领导体制
        5.1.2 完善财务运行制度
        5.1.3 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5.2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
        5.2.1 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5.2.2 完善财务收入制度
        5.2.3 完善财务支出制度
    5.3 完善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
        5.3.1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5.3.2 完善负债管理制度
    5.4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
        5.4.1 完善财务预算监督制度
        5.4.2 完善事中审计监督制度
        5.4.3 完善经济责任制和问责制
        5.4.4 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6)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轻资产运营模式相关研究
        1.2.2 财务绩效相关研究
        1.2.3 轻资产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拟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轻资产运营模式定义
        2.1.2 财务绩效定义及分析方法
        2.1.3 轻资产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2.2 轻资产运营模式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2.3 “微笑曲线”理论
    2.3 财务绩效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财务绩效分析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Y公司轻资产运营途径及财务绩效问题
    3.1 HY公司基本情况
        3.1.1 HY公司概况
        3.1.2 HY公司轻资产运营价值链特征
    3.2 HY公司轻资产运营的途径
        3.2.1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3.2.2 实施区域代理销售模式
        3.2.3 以内源融资为主
        3.2.4 实施合作生产模式
    3.3 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
        3.3.1 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慢
        3.3.2 销售费用大幅上涨
        3.3.3 流动负债率过高
        3.3.4 融资管理能力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及原因分析
    4.1 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分析
        4.1.1 营运能力分析
        4.1.2 盈利能力分析
        4.1.3 偿债能力分析
        4.1.4 现金流量分析
    4.2 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4.2.2 过度依靠传统销售模式
        4.2.3 缺乏有效资本结构管理
        4.2.4 缺乏融资风险管理且融资渠道单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改进措施
    5.1 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并增加“轻资产”
    5.2 加强品牌建设并升级销售系统
    5.3 优化资本结构并降低财务风险
    5.4 完善融资风险管理并扩大融资渠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的课题
致谢

(7)Y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中小企业内涵及特点
        2.1.1 中小企业内涵及划分标准
        2.1.2 中小企业特点
    2.2 财务管理内涵
    2.3 财务管理内容
        2.3.1 筹资管理
        2.3.2 投资管理
        2.3.3 营运资金管理
        2.3.4 利润分配管理
    2.4 杜邦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Y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Y公司简介
    3.2 Y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3.2.1 筹资管理现状
        3.2.2 投资管理现状
        3.2.3 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3.2.4 利润分配管理现状分析
        3.2.5 Y公司财务管理综合分析
第4章 Y公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4.1 筹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外部融资困难
        4.1.2 资金使用效率低
        4.1.3 资金管理水平不高
        4.1.4 资金管理风险较大
    4.2 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投资过于盲目
        4.2.2 投资观念落后
        4.2.3 投资效率低
        4.2.4 投资能力偏低
    4.3 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4.3.2 营运资金不足
        4.3.3 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办法落后
        4.3.4 资金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4.4 利润分配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利润偏低,生存状况艰难
        4.4.2 利润分配方式单一
        4.4.3 奖励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4.4.4 缺少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Y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筹资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5.1.1 外部融资环境恶劣
        5.1.2 资金使用机制有缺失
        5.1.3 管理者自身能力有限
        5.1.4 风险承受能力较差
        5.1.5 筹资方式过于单一
    5.2 投资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5.2.1 投资管理制度不规范
        5.2.2 机构设置不健全
        5.2.3 职位分工不明确
    5.3 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5.3.1 营运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不科学
        5.3.2 营运资金效率低
        5.3.3 应收账款管理缺失
    5.4 利润分配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5.4.1 经营成本过高
        5.4.2 税负过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Y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
    6.1 提高筹资管理能力,扩大资金来源
        6.1.1 优化筹资环境
        6.1.2 健全资金使用机制
        6.1.3 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6.1.4 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6.2 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
        6.2.1 提高企业资金投资效率
        6.2.2 提高理性投资意识
        6.2.3 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6.2.4 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6.3 提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
        6.3.1 建立健全的现金管理制度
        6.3.2 增强融资能力
        6.3.3 建立有效的存货管理方式
        6.3.4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6.3.5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6.4 改善利润分配政策
        6.4.1 提高企业利润
        6.4.2 优化利润分配方式和支付效率
        6.4.3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
        6.4.4 制定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6.5 完善财务管理方式
        6.5.1 创新财务管理战略
        6.5.2 创新业务考核方式
        6.5.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1.2.1 政府资产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局限性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2.1.1 政府资产定义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4.1 非生产资产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4.1.2 土地资产
        4.1.3 矿产资源
        4.1.4 水资源
        4.1.5 森林资源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4.3 生产资产
        4.3.1 政府存款
        4.3.2 全国社保基金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4.4 政府负债
        4.4.1 直接负债
        4.4.2 或有负债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生产资产管理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以DY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研究
        1.2.2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方法的研究
        1.2.3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1.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
    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概述
        2.2.1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2.2.2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本策略
第三章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状况及风险水平
    3.1 DY农商银行的经营状况
    3.2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3.3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3.4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说明
    3.5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
        3.5.1 流动性比例
        3.5.2 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
        3.5.3 流动性匹配率
        3.5.4 流动性缺口率
        3.5.5 核心负债比例
        3.5.6 存贷款比例
    3.6 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3.6.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6.3 模型介绍与检验
        3.6.4 检验结论
    3.7 DY农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
        3.7.1 压力测试风险因素及情景设置
        3.7.2 压力测试方法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4.1.2 资产负债管理存在不足
        4.1.3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4.2 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4.2.1 缺乏现代风险管理意识
        4.2.2 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4.2.3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位不明晰
第五章 改进DY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5.1 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5.2 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人才储备
    5.3 改善信贷管理方法
        5.3.1 优化信贷结构
        5.3.2 降低不良资产率,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5.4 优化存款结构,扩展流动性补充渠道
        5.4.1 降低存款集中度
        5.4.2 开办创新业务,优化头寸管理
    5.5 优化流动性风险的识别监测方法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一、文献综述
        二、相关理论
第二章 偿二代及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发展
    第一节 偿付能力监管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偿二代的介绍
        一、偿二代体系整体框架
        二、偿二代下的各项主要监管指标
        三、偿二代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偿二代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主要市场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一、资本制度的总览
        二、技术规格比较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偿二代对公司的影响和最新发展
    第一节 偿一代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偿二代对行业的影响
        一、偿二代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和预期
        二、偿二代对渠道发展的影响和预期
        三、偿二代对财产险和再保险的影响
        四、偿二代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和预期
        五、偿二代下对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六、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管理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
    第一节 资本管理框架和方法
        一、构建全面的资本管理框架
        二、保险资金优化方法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监管如何做到和保险会计准则之间的协同
        四、偿二代下资本占用最低和收益率目标的结构调整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分位数回归
        二、实证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一、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二、公司风险偏好及考虑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偿付能力不足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偿付能力不足的管理
        一、自有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最佳实践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实践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八章 论文总结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D]. 梁枫. 山西财经大学, 2015(09)
  • [2]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改进研究[D]. 任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3]巴塞尔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D]. 宁喆敏. 南开大学, 2012(07)
  • [4]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12(03)
  • [5]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 [6]HY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财务绩效研究[D]. 肖思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Y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福宁.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以DY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 袁钒净.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10]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D]. 陈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标签:;  ;  ;  ;  ;  

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率管理的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