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稳前进 有所突破——一九九二年海峡两岸关系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启龙[1](2003)在《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文中认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对台工作新局面。系统考察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有助于总结对台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对当前的对台工作实践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将1978年12月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对台方针政策,从而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关系由军事对峙转变为和平对峙。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九条对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定位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台湾当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坚持“三不”立场的同时,松动了其僵硬的大陆政策,并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在此期间,美国承诺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从而实现了中美建交。关于美售台武器问题,中美间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但是美国为继续插手台湾问题,随后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并作出对台湾的六点承诺。第二章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带动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扩大。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落实有关政策、设置有关对台机构、完善对台政策法规,充分展现了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诚意,在此基础上,“汪辜会谈”得以实现。同时,中国共产党针对台湾当局偏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和行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台湾当局为应对两岸交流,设置了处理两岸关系的有关机构,出台了有关政策法规,规范了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台湾当局尽管放宽了两岸交流中的一些限制,但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开始倒退,提出了“一国两府”、“一国两体”等论调,并积极开展“务实外交”活动。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战略价值下降,开始调整其对台政策,决定提升美台接触层次,支持台加入有关国际组织。与此同时,美国对台军售日益增加。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丰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针对李登辉访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活动。针对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斗争。经过努力,辜振甫参访大陆、局部三通都得以实现。台湾当局提出“新台湾人主义”等主张以及“两国论”,都严重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还提出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戒急用忍”政策,并一直坚持“戒急用忍”<WP=3>的思想。台湾当局设置障碍,使两岸政治谈判始终不能进行。美国为了遏制两岸关系的发展,借助美国国会施加的压力,作出允许李登辉访美的错误决定,与中国进行了严重对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下,美国认识到台湾问题的敏感性,被迫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和其他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承诺。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把争取两岸统一定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体现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面对台湾岛内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共产党加强了与台湾非台独党的联系,提出了民进党员≠“台独”分子的主张,实现了与民进党的适度交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两岸航线”的定位,推动了两岸“三通”的进程。为了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进行积极的军事准备。台湾当局提出“统合论”等主张,但始终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为了实现“台独”目标,台湾当局积极开展“渐进式台独”活动,并大肆扩充军事实力,妄图先发制人地攻击大陆。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台湾当局积极争取加入联合国和WTO,并四处活动,给中国大陆施加了很大压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这与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对手的21世纪战略,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小布什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声称要“竭尽全力,协防台湾”。美国加强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增加了对台湾的武器销售,使美台军事关系也日益深化。第五章 在分析二十多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关于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笔者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未来的20年内存在一个大的机遇期,其中还包含一个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小的机遇期,作好机遇期的对台工作规划,有可能取得对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期,笔者认为要加大对台工作的投入,决不能把对台工作地位喊得极高,而在实际工作中又舍不得投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灵活处理与台湾主要党派的关系,尽可能促使台湾形成健康的政党轮替机制。为了以防万一,必须破除麻痹思想,积极提升军事实力。两岸统一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就必须开展多层次的统战工作。
萧明峰[2](2002)在《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土地税制以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要工具,目标在税去地主不劳利得,防止土地投机垄断炒作与抑制地价飙涨。然而自一九五四年颁布“实施平均地权条例”迄今,虽经多次修正,不但未能达成各项土地政策目标,反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在其政治教条的外表下,究竟背后隐藏何种意涵?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除就理论面与法规面作基础的整理比较之外,在制度面是针对一九四九年后台湾地区的土地税制变迁,以法规结构分析法作纵向的探讨,并观察土地税制历次沿革与其课税规定的演变,以了解各阶段性的特殊意涵。政府当局所实施的土地税制,在安定的“平均地权”口号下,潜藏的是一种图利地主阶级。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强调,台湾的土地税制变迁历程,是脱离理论轨道之外,而受制于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因素,而必须从政治权力核心深入探讨。本论文另对大陆与台湾地区各种不动产税制之课税主体、课税客体(范围、对象、税基)、时机、减免优惠、税率、稽征程序等租税制度及税务行政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俾作为未来修法之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三十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研究之动机与目的、研究范围与方法及本文章节架构。第二章“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本章说明中国大陆土地增值税及房屋税之规范,并就税收之征收管理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加以说明。第三章“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本章首先概述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以交易制度为主,并辅以管理产权制度,并说明土地使用与住房制度的改革及探讨房地产交易之主要法令。第四章”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不动产登记之规范。第五章“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房屋税、契税制度之规范,及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第六章“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本章内容包括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税基、税率、租税优惠与免征、税务法规与行政、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等问题之检讨与改进,以及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内容为归纳与综合海峡两岸不动产税课,并<WP=3>对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之缺失检讨意见作一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方向。众所周知,土地之分配与利用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问题,而“住”为民生六大需求之一,因住宅为高价位财货,社会中仍有许多人极需政府或有关单位协助,始能获得最低水平之住宅服务,以解决居住问题,且让每一家庭皆有适当居住环境,亦是政府住宅政策主要遵行之目标。在政府住宅政策中租税补贴政策工具始终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现行土地税税法为减轻自用住宅用地所有权人负担,对自用住宅用地出售所课征之土地增值税采行若干优惠措施,其中包括土地税法第三十四条及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土地税法第三十五条和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四条所规定之重购退税等相关优惠措施。然随着时代变迁,现行优惠之规定标准失之过宽,在租税收入上造成政府税式支出(Tax Expenture)浮滥致税收巨额损失,在租税公平上:对所得分配造成垂直与水平不公平现象,在租税效益上:使租税产生非中立性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形成资源的无谓损失,在租税稽征成本上:由于税法规定简单、解释令繁多,致征纳双方时起争议徒增稽征成本。为使政府税收减少损失、社会所得分配公平、社会资源配置有效率及简化稽征工作降低稽征成本,本研究探讨下述目的:(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税收重大影响?(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3)就经济效益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4)就稽征实务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增加稽征成本?本论文根据研究探讨作成下列结论:(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对税收造成重大影响。A.现行优惠措施(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重购退税)过于优惠,造成税收流失。B.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税收流失。C.现行同时出售、申报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处限制,形成多处享用,造成税收流失,应限制多处。D.现行重购退税申请无次数限制,造成税收减少,应限制申请次数。(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A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同为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高所得者税负却相对较轻之不公平现象。B.现行同时出售、申报<WP=4>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
萧乾[3](1992)在《当人民的吹鼓手——文学回忆录之六》文中认为 一小十字路口一九四九年的香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座中转站:有的从那里远走高飞或去了台湾,有的正怀着殷切的心情,准备奔赴解放区。对于我,那时它也是个大十字路口:是接下剑桥的聘书,携家带眷去英国教书呢,还是去解放后的大陆,参加建设。尽管内心有种种疑虑,尤其是那位大权威可怕的阴影,我最终还是回绝了剑桥。关于此事,我已在《往事三瞥》中描述过了。紧接着还有个小十字路口,我却一直
江泽民[4](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文中指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江泽民[5](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文中指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黄小雄[6](2009)在《两岸舆情环境变迁中的新华社涉台报道(1979-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新华社涉台报道,是新华社众多报道类型中的特殊领域。在论文一开始,笔者定义了新华社涉台报道,把新华社涉台报道机构的历史沿革分为三个阶段:军分社阶段(1949—1979)、从属阶段(1979—1999)和独立运作阶段(1999—2009),并且从发稿机制、人员配置等方面描述了新华社涉台报道的起源和机制。其次,本文回顾了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台湾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两岸舆论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从1979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在坚持和平统一的原则下,能够适时适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台湾这三十年来经历了从威权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变过程,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经历了很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的舆情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大陆方面建立了多种新闻传播渠道,广开新闻信息资源、在对内和对外宣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台湾媒体在开放“党禁”、“报禁”后,逐渐从党营新闻事业转向以商业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体制。台湾政党执政轮替,台独意识不断显现,两岸关系异常复杂,且由于台湾在历史上曾受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现实中又受美国的强力影响,台湾的舆情环境显示出更加特殊和复杂的特点。两岸舆情环境的变化对新华社涉台报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如此的政治背景、舆情环境下,本文展开了对新华社涉台报道的具体分析。笔者把涉台报道分为四个阶段:单向宣传阶段(1979——1987)、初步接触与交流阶段(1987—1994)、批李反独文攻阶段(1995—2000)和双向交流反独促统阶段(2001至今),并且勾画了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二、本文着重分析了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重大事件的新华社报道,分析了每个事件的报道特点;第三,本文还分析了新华社对台湾四次领导人选举的报道;最后本文以新华社涉台报道为基础,分析了新华社报道中的台湾形象。通过对新华社涉台报道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新华社涉台报道的功能延续了1979年以前“文宣武卫”的指导思想,即除了军事外,在思想斗争方面,新华社承担了支持“祖国大陆统一、批判台独、赢得两岸人民对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支持”的功能;新华社的评论员文章本来就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一部分、它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批判分裂祖国的言论和行径。新华社的报道、通讯和评论是大陆批判台独的斗争武器;新华社的涉台报道成为大陆媒体台湾报道的标尺,报道本身受两岸关系影响很大,在新华社记者入台驻点以后,涉台报道策略有所调整。本文最后描述了新华社对涉台报道效果的分析以及台湾对大陆新闻宣传的反应。笔者认为新华社未来的涉台报道应该确立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新闻报道策略;强化通讯社的基本功能,弱化国家发言人的形象,以更平等的心态报道涉台新闻;利用两岸交流不断发展的机遇,将新闻战线推到最前沿;采取涉台报道本地化策略,大力发展台湾本地用户,利用当地新闻资源和采编力量,把涉台报道纳入最日常的报道范围之中;改善新闻报道手法,以生动的事实,活泼的语言,大力传播两岸融合的进程。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主要通过对各种文献的阅读以及材料的分析来探讨1979到2008年的新华社涉台报道。笔者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解冻、逐步交流,到追求两岸和谐促进和平统一的历史背景下涉台报道的变迁,即涉台报道从国共两党内战对恃时期的单向宣传,到开放改革后的两岸逐步交流,再到迈向有效传播以追求两岸和谐促进和平统一的现象,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规律性的变化,从中探讨了新闻报道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及历史进程相适应的规律,并且就新华社涉台报道如何在两岸未来走向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江泽民[7](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文中研究说明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全党在这个问题
江泽民[8](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文中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江泽民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
江泽民[9](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
江泽民[10](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
二、平稳前进 有所突破——一九九二年海峡两岸关系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稳前进 有所突破——一九九二年海峡两岸关系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 两岸关系的研究现状 |
二、 本文的写作说明 |
三、 1978年以前两岸关系的简要回顾 |
第一章 中共主导、日趋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7. |
第一节 新形势下逐步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3. |
一、 在台湾问题上进一步退半步的美国 |
二、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
三、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僵硬立场的微调 |
第二节 日趋缓和、松动的两岸关系(1983.1—1987.12) |
一、 决不抛弃“老朋友”的美国 |
二、 中共对台政策进一步发展,“一国两制”走向成熟 |
三、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松动 |
第二章 互动交流走向深化的两岸关系(1988.1—1994.12) |
第一节 两岸关系在风云变幻中起步交流(1988.1—1990. |
一、 新形势下稳固发展对台关系的美国 |
二、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稳中有变 |
三、 中共抓住机遇推动对台工作 |
第二节 两岸关系日趋规范并走向深化(1990.5—1994.12) |
一、 冷战结束,美国对态度开始转变 |
二、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
三、 台湾岛内的“台独”活动猖獗 |
四、 中共对台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第三章 跌入低谷、起伏动荡的两岸关系(1995.1—2000. |
第一节 爆发危机、跌入低谷的两岸关系(1995.1—1996. |
一、 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严重对抗的美国 |
二、 台湾当局积极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
三、 中共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和对李登辉访美作出的反击 |
第二节 充满变数并遭受新冲击的两岸关系(1997.1—2000. |
一、 危机过后的中美首脑互访及蒙在台湾问题上的美日阴影 |
二、 台湾当局在策略上的变化 |
三、 中共从长远着眼,展开对台工作 |
第四章 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较量的两岸关系(2000.3—2003.5) |
一、 台湾当局回避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行“渐进式台独” |
二、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日益深化 |
三、 面对台湾政局剧变,中共更加灵活、扎实地发展两岸关系 |
第五章 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
一、 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 |
二、 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 |
第一节 土地增值税之规范 |
第二节 房屋税之规范 |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之规范 |
第四节 中国大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 |
第三章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 |
第一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之概述 |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 |
第三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主要法令之探讨 |
第四节 中国大陆之房地产交易制度 |
第四章 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 |
第一节 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之规范 |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实施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之规范 |
第三节 台湾地区不动产登记之规范 |
第五章 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地价税及田赋制度之规范 |
第三节 土地增值税制度之规范 |
第四节 房屋税制度之规范 |
第五节 契税制度之规范 |
第六节 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 |
第六章 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一节 税基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二节 税率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三节 优惠与免征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四节 税务法规与行政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五节 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问题 |
第六节 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
第七节 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之探讨 |
第八节 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当人民的吹鼓手——文学回忆录之六(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十字路口 |
二《人民中国》 |
三漫长的“中国周末” |
四两访狮城 |
五三国行 |
六封箱之前 |
(6)两岸舆情环境变迁中的新华社涉台报道(1979-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新华社涉台报道概述 |
第一节:新华社涉台报道的界定 |
第二节:新华社涉台报道机构、机制与历史沿革 |
第三节: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两岸舆情环境的变迁 |
第一节: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 |
第二节:中国大陆舆情环境的变迁(1978-2008) |
第三节:台湾政治体制的演变 |
第四节:台湾社会生态与舆情环境的变迁 |
第三章:新华社涉台报道研究 |
第一节:不同历史阶段的新华社涉台报道概要(1979-2008) |
第二节、新华社有关两岸关系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 |
第三节:新华社涉台报道的框架分析 |
第四节:新华社涉台报道中的台湾形象 |
第四章:新华社涉台报道与两岸舆情变迁 |
第一节:新华社对涉台报道的效果分析 |
第二节: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对应 |
第三节:从单向迈向有效传播:对新华社涉台报道的思考 |
第四节:新华社涉台报道与未来两岸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同志们: |
一、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 |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第一,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第二,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
第三,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 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 进行正确分析, 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
第四, 总起来说,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
(一)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
(二)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三)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
(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
(五)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
(六)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七)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八)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六、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
(一) 健全民主制度。 |
(二) 加强法制建设。 |
(三) 推进机构改革。 |
(四)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
(五) 维护安定团结。 |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
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
九、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 |
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
四、平稳前进 有所突破——一九九二年海峡两岸关系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 李启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2]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D]. 萧明峰.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
- [3]当人民的吹鼓手——文学回忆录之六[J]. 萧乾. 新文学史料, 1992(02)
- [4]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J]. 江泽民. 求是, 1997(18)
- [5]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J]. 江泽民. 人民论坛, 1997(10)
- [6]两岸舆情环境变迁中的新华社涉台报道(1979-2008)[D]. 黄小雄. 复旦大学, 2009(12)
- [7]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J]. 江泽民. 理论与当代, 1997(Z2)
- [8]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J]. 江泽民. 党建, 1997(10)
- [9]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江泽民. 党建研究, 1997(10)
- [1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江泽民. 前线, 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