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刘春艳[1](2020)在《视频主题对公众正向情感表达的影响研究——以武汉战“疫”纪录片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分析公众正向情感表达评论中体现的视频片段包含的各个主题特征,并对各主题的影响力权值计算排序,完善新媒体平台对公众正向的舆论引导机制。[方法/过程]选取新华社在微博平台发布的武汉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作为研究对象,对视频片段编码,归纳出多个主题。对公众评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判断出影响权重。[结果/结论]通过对影响公众正向情感表达主题权值由高到低排序,可以发现视频表达主体对公众正面情感影响力的强弱。
曾小云[2](2020)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VS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浅谈对联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对偶句,源于唐时日本人写给中国僧人类似诗偈的赠言。今天单独把它拿出来使用,不妨看作是联语。笔者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表达近似意思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个比较,探究前者刷屏的深层原因,以期给对联写作提供一点有益启示。一、古代诗文VS当代新词:对联的材料应该从哪里来?
曹睿卓,董贵成[3](2020)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效度与精神向度》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实践效度还是精神向度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巨大力量。从实践效度看,它是一种行动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精神向度看,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为抗击疫情筑牢了精神防线,提升了防疫效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石书臣,韩笑[4](2020)在《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文中指出在我国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生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抗疫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要从与红色革命精神相结合、与疫情防控特点相结合、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与新时代价值导向相结合四个维度和抗疫的实践表现中深入理解和阐释。抗疫精神既弘扬了红色革命精神,又展现了疫情防控特质,既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又彰显了新时代价值导向,向世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宋雪交[5](2012)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种灾害频发,尤以自然灾害最盛。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仅从我国来看,无论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之高还是受灾程度之严重,都令人震惊。随之,灾害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灾害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成人的灾害教育和学生的灾害教育。学生的灾害教育又可细分到各个学段。文章主要研究中学阶段地理灾害教育中存在问题,而在这众多的问题中尤以灾害伦理教育的缺失最为严重。中学生灾害伦理教育十分必要。首先,灾害伦理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灾害伦理教育必不可少。其次,灾害伦理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灾前,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抗灾救灾中,应该先救人还是先救物,救人应该先救谁,救物应该先挽救哪一方的财物,是否应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灾后,我们是否需要持续关注灾区、关心灾民?这诸多问题、矛盾的解决,都需要灾害伦理的指导。再次,灾害伦理属于道德思想范畴,它对我们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使得受灾民众很容易恐慌、失去理智、育目行动等,而顾及不到伦理的约束,使得灾害伦理在具体的应灾抗灾中几近失效。所以,中学阶段的灾害伦理教育应该成为灾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中学阶段灾害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对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分析,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结合200多份中学生灾害知识问卷及问卷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中学灾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灾害知识部分的内容受到了过多的重视,高中课本教材的学习中涉及很多,教师也讲授很多,这部分知识也是考试的重点。关于防灾减灾技能、物资准备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课堂的讲授、演示,学生的实际演习较少等问题。但在诸多问题中笔者发现中学阶段灾害伦理教育缺失现象严重,无论是在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中,教材内容安排中,还是教师课堂的讲授中,都极少涉及。在此基础上,笔者就中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灾害伦理原则进行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第一原则、优先准则、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原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原则、持续关心灾民、关注灾区的原则等。同时,笔者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良好灾害伦理的建议:教材中灾害伦理内容的增加,社会各界对灾害伦理的重视,学生、教师、学校对灾害伦理教学的重视,丰富、加强灾害伦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研究,地理课标对灾害伦理教学的要求。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体系、框架——中学灾害教育3维模式图,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中学灾害教育中众多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所在。
郭靓靓[6](2011)在《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 ——基于职业译员体现语序差异的名词性片段译语表现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同声传译具有实时传递意思的特点,同传译员如何应对语序差异这一课题在口译研究初始阶段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西方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重点已从描述现象转向口译策略及其原因的探讨,但绝大多数研究的对象为欧洲语言组合。我国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从国内引用频度最高的同传文献及其主题上反映出来。但是这些文献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大多针对语序问题在同传中如何应对给出顺译等等建议,而逐渐增多的实证研究则大多针对口译员听说差由于语序差异而延长进行描述。国内对语序差异的研究尚未向西方口译研究一样转向语序对口译策略的影响这一课题。为此,本研究在回顾口译理论与西方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熵、信息分布轮廓、以及信息密度一致性的角度,探索源语中体现中英文语序差异的名词性片段在职业译员译语中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规律及其原因、以及选择时间规律及其原因,从而得出职业译员译语语序处理方式选择的思维流程。本研究以受控实证研究为基础。邀请职业口译员为技术性内容、发言人语音及语速等变量得到控制的讲话在达到良好工作条件的同传工作间内进行英文译入中文、以及中文译入英文两个方向的同传。对所采集的音频语料进行转写、以及时间点的记录,之后把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相结合。对片段译语正确性进行判断、译语处理方式进行统计之后,测量各个正确片段的听说差,计算得出调整语序与不调整语序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各自的听说差平均值,对作出处理方式选择时源语的位置进行质化分析。从片段的确定性、片段造成的记忆负荷的角度对职业译员处理方式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片段确定性过程中,以对片段所处的整句、以及片段本身的结构分析为基础,以计算语言学信息密度一致性理论、熵和信息量的关系、以及信息分布轮廓为分析框架。通过推导分别得出在两种基本结构主谓宾和主谓结构中的熵与信息量公式、以及在动态分析中公式的适用时间规律。通过分析英文译入中文同传的译语与中文译入英文同传的译语,得出结论:在源语的信息分布轮廓已经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口译员多数会选择优先译出确定片段,以这一策略决定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在译语中保持源语语序。在源语的信息分布轮廓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口译员多数会选择优先确定信息分布轮廓,等待后续话语。但是通过对片段造成的记忆负荷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口译员虽然把信息分布轮廓确定与否作为选择译语语序处理方式的第一依据,但是少数口译员仍然有可能在选择时放弃这一第一依据。当片段造成的记忆负荷较小时,在译语中调整语序风险较小;当记忆负荷过大时,由于在译语中调整语序风险过大,口译员选择在译语中保持语序。片段所造成的记忆负荷也是影响口译员选择的一个潜在因素。在片段语序处理方式选择时点上,大多数口译员在英文译入中文的同传中,遵循了熵与信息量公式适用时间规律,即在片段自身结构信息分布轮廓确定时做出选择;而在中文译入英文的同传中,语意则在选择时点的决定上发挥了比英文译入中文方向同传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据此提出职业口译员中英文同传语序处理方式选择思维流程。口译员通过对片段在整句中出现的位置、结构成分进行判断,进而判断信息分布轮廓是否确定,以此作为译语语序处理方式的第一选择。影响口译员选择的其他因素为片段所造成的记忆负荷。本研究在严格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对职业口译员在中英文语言对中体现语序差异的名词性片段译语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原因的探索。研究结论揭示了职业译员语序处理方式选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即把优先译出源语信息分布轮廓已经确定的结构作为选择的第一依据,片段造成的记忆负荷对这一选择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据此提出了中英文同传职业译员语序处理方式选择思维流程。研究结果可能对中英文语言组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并对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实证研究方面的参考。
蒋集政[7](2020)在《从疫情防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文中提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的一场考验,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场考验。战"疫"当前,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郑玄解
刘晏斌[8](2017)在《灾害救助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灾害救助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及工业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挽救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传达了政府的关怀和鼓励,凝聚了民族的情感和爱心。灾害救助往往不仅仅是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帮助,同时还带给了全国人民安全感,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度,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就是一家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灾害救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民族精神。同时,灾害救助对社会公共治理有很广泛的积极影响。
于书[9](2019)在《大爱温暖三江源——我省抗击雪灾纪实》文中认为今年元月以来,我省玉树等地多次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特别是玉树州各市县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由于降雪过程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强度大、范围广,且伴有寒潮,积雪难以在短期内消融,已形成严重雪灾,导致家畜死亡持续增多,经济损失持续上升,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部分野生动物出现死亡,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马诗杰,温茂凤[10](2020)在《鞋业复工季 暖心助防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打马而过,已是人间四月天。不久前的新年季令人难忘,新冠肺炎、美国流感、澳洲山火、非洲蝗灾,世界似乎进入多事之秋。国内多地受新冠疫情影响,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工厂返工被迫延期,线下零售遭受冲击,全国上下都以战时状态渡过这个特殊时期。回顾疫情期间,除了致敬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还有一群守望者也值得我们关注,他们有序复工恢复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疫线",为"疫线"送去了物资,筑起一座爱心长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无情,鞋业有情。本期,让我们一起了解鞋企复工复产情况,重温鞋业那些温暖故事,共同期待"战疫"完胜的那一天。
二、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主题对公众正向情感表达的影响研究——以武汉战“疫”纪录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步骤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NVivo质性分析 |
2.3.2 AHP层次分析法 |
3 研究过程 |
3.1 视频节点编码主题分析 |
3.2 公众评论的情感表达 |
3.2.1 公众评论正向情感词频统计 |
3.2.2 各主题对应公众评论情感表达数统计 |
3.3 判断视频主题对正向情感表达影响权重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 研究结果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效度与精神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双重价值 |
(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实践土壤 |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渊源 |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彰显制度优势 |
(一)彰显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着优势 |
(二)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显着优势 |
(三)彰显了人民军队绝对忠于党和人民的显着优势 |
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提升防疫效能 |
(一)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 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的价值观 |
2. 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胸怀,培育“敬业”的价值观 |
3. 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关怀,培育“友善”的价值观 |
(二)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三)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四、结束语 |
(4)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疫精神弘扬了红色革命精神 |
1. 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精神。 |
2. 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精神。 |
3. 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 |
4. 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 |
5.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
二、抗疫精神体现了疫情防控特点 |
1. 以人为本、敬佑生命的精神。 |
2.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 |
3. 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精神。 |
4. 连续奋战、坚守一线的精神。 |
5. 风雨无阻、严防死守的精神。 |
三、抗疫精神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 |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
2.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 |
3.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
4.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
5. 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精神。 |
四、抗疫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价值导向 |
1. 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精神。 |
2.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
3. 明德守法、自觉自律的精神。 |
4. 科学理性、充满自信的精神。 |
5. 开放包容、全球合作的精神。 |
(5)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价值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文献综述 |
2.2 概念界定 |
2.2.1 灾害 |
2.2.2 伦理 |
2.2.3 灾害伦理 |
第3章 中学地理灾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3.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灾害伦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明确 |
3.2 中学地理教材中灾害伦理内容缺失 |
3.3 中学地理灾害伦理教育教学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
3.4 中学生灾害伦理观念调查问卷分析 |
3.4.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分析 |
3.4.2 中学生对地理灾害教育、伦理教育的态度分析 |
3.4.3 对学生已有的灾害伦理观念的分析 |
3.4.4 情境分析 |
第4章 中学生基本灾害伦理原则 |
4.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
4.2 生命第一原则 |
4.3 优先原则 |
4.3.1 儿童、老人、妇女优先救助原则 |
4.3.2 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原则 |
4.4 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原则 |
4.5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原则 |
4.6 持续关心灾民、关注灾区的原则 |
第5章 对中学生灾害伦理教育的建议 |
5.1 明确地理课标对灾害伦理的教学要求 |
5.2 丰富灾害伦理教学内容 |
5.3 学生、教师、学校提高对灾害伦理教学的重视 |
5.4 丰富、加强灾害伦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研究 |
5.5 社会各界对灾害伦理的重视 |
第6章 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3维模式 |
第7章 《我国的地震》教学设计 |
第8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 ——基于职业译员体现语序差异的名词性片段译语表现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图示与表格 |
第一章 引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对象定义 |
1.2.2 研究问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口译理论回顾 |
2.1.1 释意学派理论阐述——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
2.1.1.1 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形成过程 |
2.1.1.2 学派的基本观点 |
2.1.1.3 学派在口译研究中的地位 |
2.1.1.4 巴黎学派释意范式 |
2.1.1.5 学派的贡献及缺陷 |
2.1.1.6 学派与本课题的关系 |
2.1.2 认知负荷模型 |
2.1.2.1 模型的创立者吉尔及其理念 |
2.1.2.2 模型对口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 |
2.1.2.3 模型与本课题的关系 |
2.1.3 概率预测模型 |
2.1.3.1 模型的创立者切尔诺夫及其理念 |
2.1.3.2 模型与本课题的关系 |
2.2 相关实证研究回顾 |
2.2.1 早期学术研究 |
2.2.2 实验心理学实证研究 |
2.2.3 口译研究学者的实证研究 |
2.2.4 同传策略 |
2.2.4.1 关于同传策略的论述 |
2.2.4.2 各个同传策略在时间和结构上的表现 |
第三章 实验流程与数据分析 |
3.1 实验流程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实验过程 |
3.1.3.1 实验前准备 |
3.1.3.2 实验进行 |
3.2 实验数据分析与探讨 |
3.2.1 数据分析前准备 |
3.2.2 研究子问题 1 数据分析过程 |
3.2.2.1 确定与源语片段相对应的译语片段 |
3.2.2.2 对译语片段的时间点进行标记 |
3.2.2.3 对译语正确与否进行判断 |
3.2.2.4 统计各个正确片段的译语处理方式 |
3.2.2.5 测量各个正确片段的听说差 |
3.2.2.6 质化分析选择处理方式时源语的位置 |
3.2.3 研究子问题 2 分析过程 |
3.2.3.1 片段的确定性 |
3.2.3.2 片段造成的记忆负荷 |
3.2.3.3 处理方式选择时点 |
第四章 实验结论与启示 |
4.1 实验结论 |
4.2 同传语序处理方式选择流程 |
4.3 对口译教育的启示以及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译中同传源语演讲稿 |
附录二 中译英同传源语转写稿 |
附录三 英译中同传实验对象译语转写稿 |
附录四 中译英同传实验对象译语转写稿 |
(8)灾害救助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灾害救助体系的制度设计 |
2 灾害救助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影响 |
(9)大爱温暖三江源——我省抗击雪灾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合力打赢抗灾救灾战役 |
和大雪一起过年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几点启示 |
(10)鞋业复工季 暖心助防疫(论文提纲范文)
■复工严防护维稳待春潮 |
■跨界战疫情技术做助力 |
■良策渡难关春风吹新生 |
■鞋企情意暖控疫有担当 |
四、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主题对公众正向情感表达的影响研究——以武汉战“疫”纪录片为例[J]. 张蒙,刘春艳. 情报探索, 2020(11)
- [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VS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浅谈对联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曾小云. 对联, 2020(03)
-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效度与精神向度[J]. 曹睿卓,董贵成. 理论建设, 2020(02)
- [4]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J]. 石书臣,韩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5)
- [5]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D]. 宋雪交.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6]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 ——基于职业译员体现语序差异的名词性片段译语表现的实证研究[D]. 郭靓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7]从疫情防控看中华民族凝聚力[J]. 蒋集政. 新湘评论, 2020(06)
- [8]灾害救助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影响研究[J]. 刘晏斌. 西部皮革, 2017(18)
- [9]大爱温暖三江源——我省抗击雪灾纪实[J]. 于书. 青海党的生活, 2019(03)
- [10]鞋业复工季 暖心助防疫[J]. 马诗杰,温茂凤. 中外鞋业, 2020(04)
标签: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