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精氩塔生产高纯氧(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明,刘兰涛[1](2013)在《气体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及节能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唐钢气体公司在现有设备性能不变,不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依靠开拓性思维,通过打破生产设备原开机匹配组织模式、优化操作方法、技术改进及挖掘设备潜在资源,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集成效益最大。
骞绍显,彭喜魁,张伟杰,运萌[2](2018)在《大液体量空分装置流程形式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空分装置流程进行不同的组织形式,经过模拟计算和分析比较,选择出一种典型的满足大液体量产品要求的流程形式,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裴志远[3](2019)在《多变量预测在空分自动变负荷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空分设备作为一种用于冶金行业的大型高能耗设备,其变负荷操作方式直接影响到介质放散情况。由于我国自动变负荷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在用的空分设备多为手动变负荷操作,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较自动变负荷差距较大。及时对空分设备进行自动变负荷技术改造对设备使用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以河钢唐钢空分设备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了自动变负荷技术改造,并成功进行了实施应用。通过将先进控制技术应用到DCS常规控制中,围绕多个PID控制回路在综合控制中干扰严重的问题展开攻关,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及程序控制加以攻克,最终实现了空分设备的自动变负荷技术升级。建立先进控制器7个其中操纵变量共12个、被制变量共22个、干扰变量共10个。实践证明,通过使用1#空分装置中的变负荷设备后实现了空分设备75%-105%之间范围的变负荷能力,同时氧气的提取率增加了0.83%,氩气提取率增加了13%,极大的降低了氧气的放散率,有效的提高整个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成本,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空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节约了劳动力。图19幅;表12个;参50篇
姚力[4](2015)在《钢铁制造流程中空分系统的有用能研究》文中指出空分产品是钢铁企业重要的二次能源介质,由于空分工艺流程以及操作运行水平的差异,各企业之间能耗水平差别较大,如何降低空分产品能耗和提高空分机组运行经济性一直是钢铁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传统的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衡算节能研究的基础上,升级引入第二定律,采用(?)分析方法指导空分产品节能研究:对空分气体产品在现代钢铁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计算。指出空分系统是现代钢铁企业不可或缺的工艺单元。其电耗在全企业电耗中所占份额超过10%。而在氧气炼钢过程中元素氧化的发热量约为制氧能耗的4-5倍。对唐山钢铁公司的钢铁生产和用氧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得知唐钢目前吨钢耗氧量约为56m3,比理论值冗余量约为5.0%,高炉炼铁富氧量约为每吨生铁40~45m3,总的综合用氧量接近l00m3/t-粗钢。借助于物性参数计算软件包,对唐钢40000m3/h的空分单元进行(?)分析,获得不同产品的产量对普遍炯效率的影响定量规律:液体总产量增加9%(300m3),炯效率可提高0.7~1.0%:氧气产量增加10%,炯效率可提高1.3%。不同的产品组合,其流程(?)效率是不同的,存在最优值。基于炯分析结果,实施内外结合氧/氮互换的变负荷柔性操作,指出唐钢气体应配置液化氧气量为14000m3的液化装置,可以提高系统的炯效率和降低氧气或氮气的放散率。在炯分析的理论指导下,对炼钢供氧输送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在保证炼钢用氧压力不变的前提下将输送压力3.0MPa(G)降低至1.5MPa(G)。基于本论文的研究,唐钢气体公司获得了明显的节能、增效的结果,取得专利发明,得到冶金行业的好评。
王榆基,田广兴,李耀,李军[5](2000)在《邯钢16300m3/h空分设备配置与调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邯郸钢铁公司由杭氧提供的 1630 0m3/h空分设备的配置与选型 ,以及调试小结 ,并提出了存在问题。该套设备 2 0 0 0年 1月 30日投产 ,产量与纯度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运行稳定 ,控制灵活 ,在线分析准确 ,液体贮存能力大 ,已体现出杭氧第六代空分设备的先进性。表 2
何芳,韦霆,金品良[6](2012)在《低温精馏法制取高纯氧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详细分析高纯氧设备各种流程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探讨高纯氧设备的特殊安全性、产品抽口位置,最后从原料氧、设计、制造和调试运行等方面对超纯氧的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尚宇[7](2020)在《空分装置变负荷操作的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空分装置由正常气体工况进行变负荷(减负荷)操作时,一般要求在保障氮气产量不变和各产品纯度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氧气产量减产至最小值,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主线(炼铁、炼钢)生产异常造成的氧气放散,另一面可以降低空分装置成本。近几年由于钢铁产品市场比较低迷,主线生产节奏较慢,生产用氧存在阶段性不平衡,导致氧气放散率居高不下,但是氮气用量并没有减少。40000Nm3/h空分装置在之前的变负荷(减负荷)操作中,满足氮气产量的同时满足各介质产品纯度在标准范围内时,氧气的标准产量最低可以降低至38000m3/h,没有进行氧气标准产量38000m3/h以下的减负荷操作。因此,本文首先对空分装置流程进行梳理,结合以前变负荷(减负荷)操作中的经验和变负荷时操作记录的数据,总结出空压机机后压力和膨胀量对变负荷操作影响较为突出,其次选择空压机系统、膨胀机系统的收敛条件,依据设计数据和实际数据,通过运用Aspen Plus模拟对大型空分装置全流程建模和模拟,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模拟、计算空分装置中的空压机系统机后压力变化时,各产品产量和纯度的变化;其次模拟和计算膨胀机系统中膨胀量变化时,各产品介质和纯度的变化。从而得出大型空分装置在变负荷(减负荷)时,空压机系统和膨胀机系统分别与各介质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理,为实际操作方案奠定理论基础。将模拟结果进行实际操作,2019年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空分装置运行方式调整和主线生产节奏较慢,有利于模拟的实践,同时依据模拟中数据的变化,并基于各参数每次调整时的安全幅度,编制操作方案后下发岗位人员执行,实践中将模拟结果应用在九号空分装置后,空分装置各工序运行平稳,氧气产量由38000m3/h降低至37000m3/h,如果不考虑氮气产量的影响,最低可达到36000m3/h,最后将实践中的各部分参数的操作方法,编制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供岗位人员学习和参考执行操作。
罗浩[8](2015)在《LNG接收站输气负荷波动与冷能空分系统适配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LNG进口量逐年增大,合理利用LNG冷能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LNG冷能利用项目中仍存在着一些技术症结阻碍产业发展。LNG接收站输气负荷会由于下游用户的用气波动而频繁变化,夜间用气低谷时LNG的气化量很少,甚至停止气化,致使LNG冷能利用装置冷量中断而不能连续稳定运行。本文以LNG冷能空分装置为研究对象,探寻LNG接收站输气负荷波动与冷能空分系统的适配性方案。本研究可解决LNG输气负荷与空分装置冷能需求在时间上不同步问题,为LNG冷能空分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指导,同时可为国内其它冷能利用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我国LNG冷能利用产业发展。应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建立LNG冷能空分工艺模型,首先对冷能空分装置的冷能需求、火用效率、多工况运行特点进行研究,然后探寻LNG输气负荷与冷能空分装置的适配性方案。LNG冷能空分装置正常工况下需要55.3t/h的LNG提供气化冷量,该流程液体产品单位能耗为0.41k Wh/m3,相比于传统流程约1.00k Wh/m3的单位能耗降低了约60%,节能优势明显。LNG冷能空分装置总体火用效率为38.1%,其中制冷系统火用损失最大,但与传统空分制冷系统相比有大幅度降低。当LNG冷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可以采用降低空分装置负荷率、改变产品分布等操作方式应对。而当LNG冷能供应出现中断时,针对冷能空分装置因此频繁停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外置冷箱液氮冷媒回流供冷的方案,维持冷能空分装置连续运行。通过计算,LNG冷能供应中断时,采取该适配性方案需要消耗14.62t/h的储罐液氮,且该方案下的单位能耗为0.63k Wh/m3,相比于冷能供应正常工况下约0.41k Wh/m3的单位能耗有所升高。此外,对该方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可知,若LNG冷能供应中断时间在12个小时以内,采取液氮冷媒回流供冷方案更加合适,相较于直接停车收益情况有明显改善。
刘钟,田丰渝,袁红[9](2005)在《优化工程方案控制18000m3/h制氧机工程投资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重庆朝阳气体有限公司新建18000m3/h制氧机工程,从方案选型、设备招标、优化工程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整个制氧机工程建设情况,全面控制了工程投资。
暴广波,周家建,庞家祥,宫艳春[10](2009)在《16000m3/h空分设备冷箱胀裂及修复》文中认为简介16000m3/h空分设备主冷箱胀裂故障的过程和原因,详细介绍冷箱修复及其内部管线、设备支架、阀架和管架等的增补和改进情况,阐述修复的效果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等。
二、利用精氩塔生产高纯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精氩塔生产高纯氧(论文提纲范文)
(1)气体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及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方案简介 |
3 方案的实施 |
3.1 创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模式 |
3.1.1 打破传统生产组织方式, 创最大经济效益 |
3.1.2 实施阶梯式操作, 实现氮气压送设备零放散 |
3.2 优化操作方法, 实施设备精细点巡检 |
3.2.1 缩短冷状态下制氧机启动的氩塔恢复时间 |
3.2.2 分子筛充压过程跟气量操作 |
3.2.3 充分发挥300 t/日液化装置、转换装置的削峰填谷作用, 杜绝高压氧气放散 |
3.2.4 加强设备的点、巡检, 使设备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
3.3 实施技术攻关, 减少资源浪费 |
3.4 挖掘设备资源潜力, 开发高纯氧、医用氧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
4 实施后的效果 |
5 效益计算 |
(2)大液体量空分装置流程形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程简述 |
1.1 高温增压端中抽流程 |
1.2 循环压缩机末级中抽流程 |
2 流程模拟计算和能耗比较 |
3 流程特点分析 |
(3)多变量预测在空分自动变负荷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工艺流程介绍 |
1.1.1 空气预冷系统 |
1.1.2 分子筛纯化系统 |
1.1.3 增压膨胀制冷系统 |
1.1.4 氧、氮精馏系统 |
1.1.5 氩系统 |
1.2 控制系统介绍 |
1.2.1 集散控制系统 |
1.2.2 数据接口 |
1.3 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
1.3.1 国外空分设备自动变负荷技术的现状 |
1.3.2 国内空分设备自动变负荷技术的现状 |
1.3.3 唐钢空分装置现状分析 |
1.4 设备现存问题 |
1.4.1 部分阀门手动控制 |
1.4.2 流量计、分析仪数值波动 |
1.4.3 阀门控制精度不足 |
1.5 主要研究工作 |
1.5.1 多变量预测控制理论分析 |
1.5.2 DCS控制优化 |
1.5.3 变负荷操作统一 |
1.5.4 控制模型建立 |
1.5.5 自动变负荷系统 |
第2章 自动变负荷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 变负荷控制系统组成 |
2.1.1 先控技术介绍 |
2.1.2 控制架构 |
2.1.3 平台架构 |
2.1.4 软件平台架构 |
2.2 控制器设计 |
2.2.1 压缩系统控制器 |
2.2.2 空气预冷系统控制器 |
2.2.3 分馏系统控制器 |
2.2.4 产品纯度控制器 |
2.2.5 氩1 系统控制器 |
2.2.6 氩泵系统控制器 |
2.2.7 氩2 系统控制器 |
2.3 模型控制算法 |
2.3.1 算法概述 |
2.3.2 预测 |
2.3.3 预测算法 |
2.3.4 优化 |
2.3.5 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分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调试 |
3.1 DCS系统安全策略 |
3.1.1 组态方案 |
3.2 测试及模型建立 |
3.2.1 测试原理 |
3.2.2 多变量模型 |
3.2.3 操作画面 |
3.3 调试 |
3.3.1 单回路问题 |
3.3.2 联动调度问题 |
第4章 自动变负荷运行效果 |
4.1 变负荷运行情况 |
4.1.1 变负荷速度 |
4.1.2 变负荷过程中问题 |
4.2 变负荷应用情况 |
4.3 变负荷系统效果 |
4.3.1 经济效益 |
4.3.2 综合效益 |
4.3.3 企业效益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钢铁制造流程中空分系统的有用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氧气转炉炼钢是当今粗钢生产的主流炼钢技术 |
2.1.1 氧气转炉炼钢技术主导着近代全球粗钢生产的发展 |
2.1.2 氧气转炉炼钢方法是中国粗钢生产的主要技术 |
2.1.3 近年来中国钢铁生产技术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
2.2 氧气制取方法 |
2.2.1 空气分离法 |
2.2.2 化学法 |
2.2.3 电解法 |
2.3 低温法空分流程 |
2.3.1 空分流程的发展 |
2.3.2 外压缩流程的特点 |
2.3.3 规整填料塔及新型冷凝蒸发器 |
2.4 钢铁企业气体生产供应网络 |
2.5 本文研究内容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方法 |
3 各种气体产品是当代钢铁生产的要素 |
3.1 工业纯氧在现代钢铁冶金生产技术中的重要性 |
3.2 气体产品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
3.2.1 氧气在钢铁行业的典型应用 |
3.2.2 氮气在钢铁行业的典型应用 |
3.2.3 稀有气体的典型应用 |
3.3 氧气转炉炼钢过程的物料、能量和用氧量的模拟计算 |
3.3.1 氧气转炉炼钢衡算模型 |
3.3.2 计算依据及基本假设 |
3.3.3 氧气转炉炼钢物料衡算 |
3.3.4 吨钢用氧量估算 |
3.3.5 氧气转炉炼钢过程热平衡 |
3.3.6 氧气转炉炼钢过程中单位氧气提供的热量 |
3.4 本章小结 |
4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气体产品现状调查研究 |
4.1 唐钢生产主流程概况 |
4.2 唐钢气体产品现状调研 |
4.2.1 氧气转炉炼钢用氧实况 |
4.2.2 唐钢高炉富氧炼铁用氧实况 |
4.2.3 唐钢气体供求特征 |
4.2.4 制氧与用氧的匹配研究(连续/间歇) |
4.3 本章小结 |
5 空分流程的(火用)分析研究 |
5.1 (火用)分析原理 |
5.2 空分流程(火用)分析物理模型 |
5.3 普遍(火用)效率与目的炯效率 |
5.4 氧气产品能源单耗分析 |
5.4.1 氧的能源单耗指标 |
5.4.2 多种气态产品的能耗 |
5.4.3 多种液态产品的能耗 |
5.4.4 空分产品综合能耗 |
5.4.5 等效产量法的评价 |
5.5 混合工质(火用)分析模型研究 |
5.5.1 混合物相平衡数学模型的筛选 |
5.5.2 纯物质的扩散(火用) |
5.5.3 混合物的(火用) |
5.5.4 P-R状态方程 |
5.5.5 混合物焓与熵 |
5.6 混合工质(火用)计算软件的开发研究 |
5.7 精度评价研究 |
5.8 本章小结 |
6 空分系统普遍(火用)效率 |
6.1 40000 m~3/h空分装置流程 |
6.2 空分产品(火用) |
6.3 空气处理系统普遍(火用)效率 |
6.4 冷箱系统普遍(火用)效率 |
6.5 增压膨胀系统普遍(火用)效率 |
6.6 空分装置变工况条件下普遍(火用)效率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内外结合的空分装置变负荷调节 |
7.1 设置外液化装置的意义 |
7.2 外置液化装置普遍(火用)效率分析 |
7.2.1 液体储罐的最佳配置容量 |
7.2.2 外置液化装置的普遍(火用)效率 |
7.2.3 变工况条件下空分装置与外置液化装置的目的(火用)效率 |
7.2.4 外置液化装置的设计 |
7.2.5 氧氮转换装置 |
7.2.6 内外结合的氧氮互换的空分装置变负荷操作要点 |
7.3 气体输送系统(火用)效率 |
7.3.1 气体输送压力对(火用)效率的影响 |
7.3.2 气体输送系统的优化 |
7.3.3 气体输送系统优化的特点 |
7.4 实施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邯钢16300m3/h空分设备配置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配置及选型 |
1.1 空气过滤器 |
1.2 空气透平压缩机 |
1.3 氮水预冷系统 |
1.4 分子筛吸附系统 |
1.5 增压透平膨胀机 |
1.6 分馏塔及氩提取设备 |
1.7 阀门及选型 |
1.8 氧压、氮压系统 |
1.9 仪控及在线分析 |
1.10 液体贮存系统 |
2 调试小结 |
2.1 合同指标与调试指标比较? (见表1) |
2.2 安装调试小结 |
2.2.1 空气过滤器及空透 |
2.2.2 氮水预冷系统 |
2.2.3 分子筛吸附系统 |
2.2.4 空分系统 |
2.2.5 分析系统 |
2.2.6 阀门 |
2.2.7 产品压缩机 |
3 结束语 |
(6)低温精馏法制取高纯氧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程选择 |
1.1 单塔精馏流程 |
1.1.1 结合粗氩塔制取高纯氧的单塔精馏流程 |
1.1.2 结合主塔制取高纯氧的单塔精馏流程 |
1.2 双塔精馏流程 |
1.2.1 液氧 (气氧) 进料制取高纯氧双塔精馏流程 |
1.2.2 气氧进料制取高纯氧双塔精馏流程 |
1.2.3 结合主塔液氧进料制取高纯氧双塔精馏流程 |
2 高纯氧设备的安全要求 |
2.1 设备安全 |
2.2 操作安全 |
3 产品抽口位置的选取 |
4 关于超纯氧生产的一些建议 |
4.1 原料氧 |
4.2 设计要求 |
4.3 制造要求 |
4.4 调试及运行要求 |
5 结束语 |
(7)空分装置变负荷操作的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 |
1.2.1 行业发展现状 |
1.2.2 包钢制氧技术现状 |
1.2.3 包钢空分装置现状 |
1.3 大型空分装置手动变负荷(减产)现存问题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包钢九号空分装置简介 |
2.1 空分装置各部配置 |
2.2 主要技术参数 |
2.3 九号空分装置工艺原理 |
2.3.1 基本原理和过程 |
2.3.2 工艺流程简述 |
3 40000Nm~3/h空分装置模型的建立 |
3.1 基础环境的建立 |
3.1.1 组分构成 |
3.1.2 物性计算方法的选择 |
3.2 建立模拟环境 |
3.2.1 PFD的建立 |
3.2.2 初始条件的设定 |
3.2.3 空压机系统的建模 |
3.2.4 空气预冷系统的建模 |
3.2.5 增压透平膨胀机的建模 |
3.2.6 换热器的建模 |
3.2.7 精馏塔的建模 |
3.2.8 管线设备的建模 |
3.3 模型的建成 |
3.3.1 物流数据组成 |
3.3.2 塔器设备建模数据组成 |
4 40000Nm~3/h空分装置减负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4.1 空分装置减负荷操作模拟和实际应用效果 |
4.1.1 空分装置减负荷操作模拟 |
4.1.2 空分装置变负荷操作实践 |
4.2 膨胀空气量的操作模拟和实际应用效果 |
4.2.1 膨胀空气量操作模拟 |
4.2.2 实际操作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LNG接收站输气负荷波动与冷能空分系统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能源形势 |
1.1.2 中国LNG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3 LNG冷能利用现状 |
1.2 研究意义及条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NG接收站气化负荷波动研究 |
2.1 LNG接收站工艺 |
2.2 LNG外输站负荷波动研究 |
2.2.1 小时负荷波动 |
2.2.2 日外输负荷波动特点研究 |
2.2.3 月外输负荷波动特点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NG冷能空分工艺建模分析 |
3.1 工艺流程分析 |
3.2 LNG冷能空分装置流程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NG冷能空分流程火用分析 |
4.1 火用概念 |
4.2 LNG冷能空分流程火用分析 |
4.2.1 工艺设备的火用分析模型 |
4.2.2 LNG冷能空分流程火用分析结果 |
4.3 传统全液体空分流程火用分析 |
4.3.1 传统全液体空分流程简介 |
4.3.2 传统全液体空分流程火用分析结果 |
4.4 传统空分与LNG冷能空分火用分析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NG冷能空分装置多工况运行特性研究 |
5.1 变量分析 |
5.1.1 降低空分装置负荷 |
5.1.2 改变产品分布 |
5.2 针对LNG负荷波动的多工况操作优化 |
5.2.1 目标函数 |
5.2.2 限制条件 |
5.2.3 多工况操作优化算法 |
5.2.4 优化求解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NG负荷与冷能空分系统的适配性方案 |
6.1 基于外置冷箱液氮回流方案设计 |
6.2 液氮供冷方案经济效益分析 |
6.2.1 变负荷分析 |
6.2.2 改变产品分布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优化工程方案控制18000m3/h制氧机工程投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艺流程设计理念及优化方案 |
2.1 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
2.2 采用新型的空气预冷系统 |
2.3 采用高效节能的分子筛纯化系统 |
2.4 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馏塔系统 |
2.5 采用高效的增压透平膨胀机 |
3 工艺流程简述及特点 |
3.1 工艺流程简述 |
(1)氧、氮生产 |
(2)全精馏提氩 |
⑶高纯液氧提取 |
3.2 工艺流程特点 |
4 工艺设备优化选择及布置实施 |
4.1 主体设备选择 |
4.2 工艺其他配套设施 |
4.3 工艺布置及实施 |
5 结束语 |
(10)16000m3/h空分设备冷箱胀裂及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冷箱胀裂经过 |
2 冷箱胀裂原因 |
3 冷箱及管线修复 |
4 修复效果 |
5 经验教训 |
四、利用精氩塔生产高纯氧(论文参考文献)
- [1]气体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及节能措施[J]. 李继明,刘兰涛. 冶金动力, 2013(01)
- [2]大液体量空分装置流程形式的选择[J]. 骞绍显,彭喜魁,张伟杰,运萌. 低温与特气, 2018(05)
- [3]多变量预测在空分自动变负荷系统中的应用[D]. 裴志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钢铁制造流程中空分系统的有用能研究[D]. 姚力.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5]邯钢16300m3/h空分设备配置与调试[J]. 王榆基,田广兴,李耀,李军. 深冷技术, 2000(04)
- [6]低温精馏法制取高纯氧技术探讨[J]. 何芳,韦霆,金品良. 深冷技术, 2012(05)
- [7]空分装置变负荷操作的模拟与优化[D]. 杨尚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8]LNG接收站输气负荷波动与冷能空分系统适配性研究[D]. 罗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优化工程方案控制18000m3/h制氧机工程投资的研究[J]. 刘钟,田丰渝,袁红. 冶金动力, 2005(04)
- [10]16000m3/h空分设备冷箱胀裂及修复[J]. 暴广波,周家建,庞家祥,宫艳春. 深冷技术,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