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惠菱[1](2020)在《浙江省农村小城镇园林绿化模式的创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家更加关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以园林绿化模式为主要的构建方式,创建出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发展状态,是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小城镇建设需要融合多方面的资源,更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现实情况。浙江省农村小城镇园林绿化模式的构建是新时期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尝试。以浙江省农村小城镇绿化园林建设为研究核心,分析阐述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现方式。
万立营[2](2020)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特色乡镇的研究是国家“十三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各民族文化与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要求。国内外有关特色乡镇的研究很多,但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特色乡镇的研究相对有限,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就更加有限。阿拉坦额莫勒镇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中心地带,是新巴尔虎右旗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镇于1958年建立,自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稳定良好,并不断积累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形成了彰显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风貌。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早城镇规划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进行了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基础研究,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相关理论以及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民族认同理论等理论和相关案例的研究。然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划、微观层面分别对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人口结构、文化特色、目标定位进行了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解析,同时从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对相关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民族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的经验。再次,对阿拉坦额莫勒镇进行现状调研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以及各类用地几方面梳理分析,明确了阿拉坦额莫勒镇的特色与现存问题。目前阿拉坦额莫勒镇主要存在城镇现状用地布局混乱,蒙古族文化发展传承难度较大,蒙古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方式单一,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提出了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从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关系入手,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优化城镇总体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加强蒙古族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多样化蒙古族文化特色产业结构,多维度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等民族文化发展策略。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是东北地区内,具有内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小城镇,本研究以民族文化特色为视角,通过研究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东北地区内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施德法[3](2018)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践行新时代园林绿化的历史使命》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周虹[4](2019)在《绵阳市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进入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有限的生态空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城镇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有限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因素。小城镇绿地系统是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绿地系统是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必要前提,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对于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美化环境、社会服务、生态效益等功能,小城镇绿地系统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对改进绿地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对新桥镇绿地系统现状各类绿地进行分析,构建新桥镇绿地系统评价指标,根据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评价,同时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游憩学、景观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新桥镇绿地系统展开规划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新桥镇绿地系统现状调研,城镇北部是中心城镇区,工业园集中在南部,结合各类绿地进行数据分析,对小城镇绿地现状构成进行分析,有利于在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时系统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对新桥镇各类绿地现状调查及数据统计,定量的分析新桥镇绿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与标准存在的差距,新桥镇各类绿地现状是以区域绿地为主,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相对较少,公园绿地最少,新桥镇绿地现状没有广场用地,总体呈现出绿地类型少、规模较小、绿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等情况。(3)对当地居民进行新桥镇绿地系统问卷调查评价,分别从城镇绿地、芙蓉溪滨河绿地、工业园绿地三个分区进行绿地系统现状分析评价,根据问卷数据统计可知,当地居民对于新桥镇现状绿地系统满意度较低,通过绿地系统评价提出新桥镇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中进行合理布局,形成有机的绿地网络系统,发挥绿地系统最大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4)依托新桥镇原有的“山、水、田、林”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结合新桥镇现状绿地系统存在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田园小镇”理念,以田园生活为基调,将“镇中有林,林中有村”作为田园小镇的特色,拓展当地的自然资源。新桥镇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结构确定为“一带、一林、多廊、多点”。
施德法[5](2018)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践行新时代园林绿化的历史使命》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徐振坤[6](2018)在《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体系指导、规划设计不到位、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原因,导致许多小城镇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缺失形象单一、城市特性缺乏等问题。小城镇景观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更好的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已经成为摆在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名山镇地处鹤岗市萝北县,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多元文化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是黑龙江省的重点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旅游名镇之一,现在又被住建部确定为特色小镇,在国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近年来,随着名山镇不断加快进行开发和建设,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景观规划理论指导,致使名山镇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正在逐渐消失,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要求下,对名山镇的景观规划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本文重点从理论研究以及具体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上,本文指出了研究的背景,阐明了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景观实践研究分析后,进行了总结整理,最终确定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框架。明确了相关概念,按照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以交叉互补的模式探讨小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人工要素三个方面对名山镇的景观进行研究,找到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从名山镇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景观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名山镇景观规划提升策略。在具体实践上,从区域、总体、详细三个层面对名山镇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具体实践。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探索,以期为鹤岗市乃至黑龙江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常静,季军壮[7](2016)在《浅谈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当中,对园林工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主要是人们对于身边所居住环境要求更高了,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近年来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是当下最为重要的环节,小城镇中所发展内容能够实现更好协调,同时施工中生态环境也有很大不同,对于提升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很大改善,同时小城镇中包含很多绿色植物,因此,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大气水平,还能够对城镇中温度以及湿度进行平衡,促进城市向着城市化发展,但是从目前实际发展中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去提升和改善。
史琳[8](2016)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及应用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以小城镇为对象进行的总体规划策略研究,探索处于特定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规划策略,提出针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方式方法,完善已有研究成果以适应发展需要实现建设目标,并为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结合相关概念和理论,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进行研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文中概念作出界定,并进行基础性研究,确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分别从发展定位、城乡统筹、结构布局、地域特色和生态建设几个方面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归纳与分析,以二元经济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和城乡统筹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在阐述一般原理性认识的前提下,针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进行多维思考,基于现存主要问题展开解析,结合上述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小城镇总体规划合理可行的规划设计策略——发展定位策略、城乡统筹策略、规划布局策略、形象构筑策略、生态引导策略。最后以绥棱县小城镇规划这一现有规划项目实践研究为基础,结合项目对上述策略的具体应用环境及相关性进行规划实践的理论总结。
吴雷[9](2016)在《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以来,在中国城乡空间格局中,位于大都市郊区的乡村,其乡村问题最为严峻与尖锐。大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都市区,其中的城郊乡村面对着复杂而多变的城乡环境,乡村发展与乡村景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研究以大西安都市区为空间背景,以未来城乡结构转型为时间背景,将大西安城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借助多种新技术、新方法,探索以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从城郊整体到城郊乡村个体,指导大西安城郊乡村在主要职能、产业经济、社会人口、乡村景观的转型发展。具体的研究包括如下部分:第一,梳理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并与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轨迹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大西安城郊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预测大西安未来的城乡空间格局趋势与城乡结构转型;提出城乡格局演变中出现的四种乡村;指出城郊乡村将作为大西安都市区中“最后的乡村”,应采取“多样化主动适应”的战略实现乡村发展。第二,通过多种手段的乡村调研,把握大西安城郊乡村的整体现状;归类提出大西安城郊乡村面对城乡环境改变,自我调整发展方向,改变乡村子系统所产生缓慢演进型与剧烈演进型两类适应性自发展模式,其中剧烈演进型由分为:传统产业更新型、城镇功能承担型、乡村旅游接待型三类;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演变、经验与瓶颈。第三,着眼未来的城乡关系的结构转型,为了适应都市区的城乡环境改变,指出城郊乡村也必须实现转型;鉴于大西安城郊乡村众多,难以针对每个乡村制定转型策略,因此提出类型化的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以确定不同乡村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通过总结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先进案例的经验,发掘乡村自身价值,拓展适应性自发展,耦合都市区需求,本研究提出生态保育型、地区服务型、休闲游憩型与现代农业型的四种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并运用多因素的综合区划体系,借助GIS技术,将大西安城郊地区区划出不同乡村发展模式的范围。第四,从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理论视角,理解乡村景观;按照大西安城郊地区的地形地貌分区,提出:平原型、台塬型、丘陵型与山地型的四类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类型;指出在今后乡村转型与乡村发展模式实施中,这些类型的城郊乡村景观将会出现差异化的演变,因此将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城郊乡村典型景观进行联系,确定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即乡村景观规划的不同对象;针对四类大西安城郊典型乡村景观,提出其各自特征,再采用景观指数与景观感知比对的方法,发现历经快速城镇化之后,这些乡村景观所出现的典型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动力与存在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五,对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原理、技术进行探索,架构起乡村景观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确定规划的目标、原则;提出规划调查与乡村景观数据库建构的方法;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的主体和权责,以及成立乡村景观委员会、“以奖代罚”、发展乡村景观教育三项保障措施。第六,针对乡村景观规划内容体系所确定的:乡村景观格局规划、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乡村景观营建规划三个层次的规划,提出各自景观规划的方法与要点,并借助实例进行方法的验证。本研究形成了以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方法,用以分别指导大西安城郊乡村综合发展策略的确定与物质空间环境的落实,实现城郊乡村面对城乡关系转型时的综合发展,初步具备了完整的体系,为今后都市区城郊乡村发展策略、乡村景观规划等研究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补充,也为大西安与其他类似都市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庞雪婷[10](2015)在《黑龙江绥化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是城乡的过渡带,兼具城市与乡村两者的特征,城镇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有很多小城镇在规划时由于缺少合理的科学理论依据、盲目发展,导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城市与自然之间各种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脚步。因此,借鉴与绿地系统相关的规划理论,全面科学的规划小城镇的绿地系统,对提高城镇的全面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小城镇绿地的规划发展迅速并形成了稳定的规模,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城镇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增长模式、气候特征的局限性、物种丰富度低,这些东北地区寒地特殊的环境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景观效果,盲目照搬南方城镇绿地景观,造成了小城镇绿地规划的不合理现象,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小城镇绿地景观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的建设东北地区小城镇绿地景观,并且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环境特色的、生态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大量收集、研读、分析文献,明确目前我国城镇绿地发展现状及动态,以及当代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重生态效益、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从而奠定论文写作基础。通过对东北地区典型城镇绿地的生态效益相关指标进行综合的定量评价并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东北地区寒地气候特征,依托本人参与的黑龙江省绥化市绿地系统规划工程为蓝本,制定出绥化地区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策略,运用总结的相关规划策略,将绥化市营建为一个宜人的、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绿色空间,并讨论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二、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农村小城镇园林绿化模式的创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实施小城镇园林绿化模式建构的重要意义 |
2 浙江农村绿化模式构建的类型和具体执行策略 |
2.1 生态发展型模式 |
2.2 山区旅游型模式 |
2.3 滨海度假型模式 |
2.4 丘陵景观发展型模式 |
3 结语 |
(2)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城镇 |
2.1.2 民族文化 |
2.1.3 蒙古文化与内蒙古文化 |
2.2 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
2.2.1 小城镇规划 |
2.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2.2.4 生态环境修复理论 |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 |
2.3.1 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乡 |
2.3.2 马尔康卓克基镇 |
2.3.3 海螺沟磨西新兴镇 |
2.3.4 法国普罗旺斯小镇 |
2.3.5 瑞士达沃斯小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调研分析 |
3.1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概况 |
3.1.1 自然环境概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1.3 环境质量状况 |
3.1.4 各类用地现状 |
3.2 阿拉坦额莫勒镇民族文化特色 |
3.2.1 蒙古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3.2.2 蒙古族文化的核心 |
3.2.3 蒙古族建筑文化 |
3.2.4 蒙古族城镇空间结构特色 |
3.3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问题分析 |
3.3.1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混乱 |
3.3.2 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受限 |
3.3.3 城镇景观风貌缺乏特色 |
3.3.4 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
3.3.5 城镇规划控制实施落实不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策略 |
4.1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原则 |
4.1.1 继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 |
4.1.2 打造蒙古族文化特色名镇 |
4.1.3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 |
4.1.4 突显民族特色文化内涵 |
4.2 优化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
4.2.1 总体结构规划 |
4.2.2 土地利用规划 |
4.3 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产业结构 |
4.3.1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
4.3.2 完善产业结构 |
4.3.3 丰富民族文化产业类型 |
4.4 打造突显蒙古族特色的景观风貌 |
4.4.1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目标 |
4.4.2 城镇景观风貌格局规划 |
4.4.3 城镇特色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
4.4.4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
4.5 加强地方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
4.5.1 城镇资源保护与利用 |
4.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4.5.3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
4.6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实施与管理 |
4.6.1 法制保障措施 |
4.6.2 行政管理措施 |
4.6.3 规划体系措施 |
4.6.4 资金保障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绵阳市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小城镇绿地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基础与方法 |
2.1 小城镇绿地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小城镇 |
2.1.2 小城镇绿地系统 |
2.1.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
2.1.4 相关理论基础 |
2.2 小城镇绿地系统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 |
2.2.1 小城镇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
2.2.2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
2.2.3 小城镇的绿地分类 |
2.2.4 小城镇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与程序 |
2.3.1 规划方法 |
2.3.2 规划程序 |
2.3.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 |
第3章 新桥镇绿地系统现状评价 |
3.1 新桥镇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新桥镇区位要素现状分析 |
3.2.1 区位条件分析 |
3.2.2 交通现状分析 |
3.2.3 生态条件分析 |
3.2.4 土地布局分析 |
3.2.5 文化条件分析 |
3.3 新桥镇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
3.3.1 新桥镇绿地分类 |
3.3.2 新桥镇绿地总体现状分析 |
3.3.3 新桥镇绿地现状构成分析 |
3.3.4 各类绿地现状分析 |
3.3.5 芙蓉溪现状分析 |
3.4 新桥镇绿地系统调研评价 |
3.4.1 调研评价方法 |
3.4.2 新桥镇绿地系统调查评价指标构建 |
3.4.3 问卷数据分析 |
3.4.4 新桥镇绿地系统区间分析 |
3.5 新桥镇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 |
4.1 规划理念目标及原则 |
4.1.1 规划理念 |
4.1.2 规划目标 |
4.1.3 规划依据与原则 |
4.2 新桥镇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
4.3 新桥镇绿地分类规划 |
4.3.1 公园绿地(G1)规划 |
4.3.2 防护绿地(G2)规划 |
4.3.3 广场用地(G3)规划 |
4.3.4 附属绿地(XG)规划 |
4.3.5 区域绿地(EG)规划 |
4.4 芙蓉溪滨河绿地详细规划 |
4.4.1 芙蓉溪滨河绿地规划 |
4.4.2 芙蓉溪沿岸绿化规划 |
4.4.3 驳岸改造规划 |
4.5 新桥镇树种规划 |
4.5.1 绿化树种现状 |
4.5.2 树种配置原则 |
4.5.3 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规划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5)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践行新时代园林绿化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助推美好人居环境建设 |
二、进一步提高对园林绿化功能的认识, 加快构建美丽环境 |
1. 从国土绿化到大地园林化 |
2. 从园林绿化到园林城市再到生态园林城市 |
3. 从园林城市到美丽乡村 |
4. 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浙江大花园建设 |
5. 从封闭内敛的江南园林到开放包容、精致和谐的浙派园林 |
6. 从美丽中国到美好生活 |
三、加强园林历史文化研究, 牢记园林绿化新使命 |
四、加强园林绿化营造技术与综合效果研究 |
1. 园林功能的多样化和人文生态化 |
2. 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和复合结构 |
3. 园林效果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
4. 养护管理精细化 |
五、加大园林绿化植物研发与生产力度, 促进园林绿化进一步转型升级 |
1. 大力推行引种试验与适地适树研究 |
2. 开展植物生理与园林生态效益研究 |
3. 提高植物修剪、植物造景与园林栽培技术水平 |
4. 加大造景树、景观树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效果 |
5. 加强特色花木培育并提高推广应用力度 |
六、全面开创园林绿化新局面 |
1.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
2.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
3. 加快绿道、生态廊道及其网络构建 |
4.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及古建古迹保护 |
5.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6.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6)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小城镇 |
2.1.2 景观 |
2.1.3 景观规划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 |
2.2.2 景观生态学 |
2.2.3 景观美学 |
2.2.4 城乡一体化 |
2.3 小城镇景观塑造方法 |
2.3.1 自然景观塑造 |
2.3.2 人工景观塑造 |
2.3.3 人文景观塑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名山镇景观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名山镇概况 |
3.1.1 历史沿袭 |
3.1.2 区域环境 |
3.1.3 景观要素分析 |
3.2 名山镇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
3.2.1 景观体系尚未构建 |
3.2.2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3.2.3 景观开发挖掘不够 |
3.2.4 特色景观风貌缺失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名山镇景观规划提升对策 |
4.1 确立景观规划原则 |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1.2 生态保护的原则 |
4.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
4.1.4 历史与文化延续的原则 |
4.2 构建景观规划体系 |
4.2.1 宏观层面——统筹鹤岗市域景观风貌规划 |
4.2.2 中观层面——打造名山旅游名镇总体景观规划 |
4.2.3 微观层面——精心做好迦南星城俄犹风情景观规划 |
4.3 保护开发景观资源 |
4.3.1 保护利用生态景观 |
4.3.2 开发挖掘人文景观 |
4.4 营造提升特色景观 |
4.4.1 街道特色景观 |
4.4.2 广场特色景观 |
4.4.3 建筑特色景观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浅谈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城镇园林绿化目标 |
2 小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整体规划 |
2.2 重建设轻管理 |
2.3 绿地结构单一 |
3 完善小城镇园林绿化项目的建设 |
3.1 抓好小城镇园林绿化的规划及其管理工作 |
3.2 大力推进节水节能型园林绿地建设 |
3.3 以科学的养护方式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
3.4 建设生物多样化、层次化的绿地系统 |
(8)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及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小城镇 |
1.3.2 寒地小城镇 |
1.3.2 生态功能区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1.4.1 二元经济理论 |
1.4.2 田园城市理论 |
1.4.3 城乡统筹理论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小城镇总体规划存在问题 |
2.1 发展定位与规模容量问题 |
2.1.1 发展定位准确性较差 |
2.1.2 规模容量缺乏合理性 |
2.2 城乡统筹问题 |
2.2.1 区域发展缺乏协调性 |
2.2.2 服务设施不均等 |
2.3 结构布局问题 |
2.3.1 空间结构缺乏合理性 |
2.3.2 用地布局缺乏合理性 |
2.3.3 城市建设可持续性较差 |
2.4 地域特色问题 |
2.4.1 自身地域优势体现不足 |
2.4.2 缺乏文化内涵与风格趋同 |
2.4.3 景观风貌塑造缺乏特色 |
2.5 生态建设问题 |
2.5.1 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
2.5.2 循环经济考虑不足 |
2.5.3 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不协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 |
3.1 区域协调的城镇发展定位策略 |
3.1.1 区域功能与自身职能的双重定位 |
3.1.2 控制规模与产业发展协同保障 |
3.2 和谐共生的城乡统筹策略 |
3.2.1 体现生态功能的区域协调引导 |
3.2.2 强化社会公平的服务设施配置 |
3.3 复合产业发展的城镇规划布局策略 |
3.3.1 复合功能组织的空间结构 |
3.3.2 集约与高效的用地布局 |
3.3.3 增强空间布局可持续性 |
3.4 注重地域特色的形象构筑策略 |
3.4.1 注重体现地域优势 |
3.4.2 突出特色文化符号 |
3.4.3 协调景观风貌尺度 |
3.5 整合环境资源的生态引导策略 |
3.5.1 注重体现生态环境建设 |
3.5.2 复合生态功能发展循环经济 |
3.5.3 注重环境污染治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应用实践 |
4.1 发展定位策略应用 |
4.1.1 协调自身职能 |
4.1.2 产业特色突出 |
4.2 城乡统筹策略应用 |
4.2.1 体现区域生态功能 |
4.2.2 统筹完善社会公平 |
4.3 合理布局策略应用 |
4.3.1 合理布局空间功能 |
4.3.2 优化用地布局结构 |
4.3.3 增强空间发展持续性 |
4.4 形象构筑策略应用 |
4.4.1 突出乡土地域优势 |
4.4.2 强化人文环境 |
4.4.3 保护传统风貌 |
4.5 生态引导策略应用 |
4.5.1 资源综合利用 |
4.5.2 生态技术引导 |
4.5.3 污染治理融入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机理、影响因子与结构转型 |
2.1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
2.1.1 工业革命兴起到19世纪末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
2.1.2 19世纪末到二战前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
2.1.3 二战以后西方大城市城乡空间格局演变 |
2.2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
2.2.1 大西安城乡发展格局现状 |
2.2.2 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
2.2.3 近代以来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
2.3 影响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子 |
2.3.1 地形地质限制 |
2.3.2 自然生态保育 |
2.3.3 历史文化保护 |
2.4 大西安城乡结构转型 |
2.4.1 大西安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 |
2.4.2 大西安城乡关系的结构转型 |
2.4.3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中的四类乡村 |
2.4.4 大西安城乡空间格局演变中四类乡村的发展战略 |
2.5 本章小结 |
3.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类型、演变与启示 |
3.1 大西安城郊乡村整体现状研究 |
3.1.1 城郊乡村调研与分析方法 |
3.1.2 城郊乡村整体现状 |
3.2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类型 |
3.2.1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内涵与体系 |
3.2.2 缓慢演进型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 |
3.2.3 剧烈演进型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 |
3.3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演变 |
3.3.1 缓慢演进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
3.3.2 剧烈演进型之传统产业更新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
3.3.3 剧烈演进型之城镇功能承担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
3.3.4 剧烈演进型之乡村旅游接待型城郊乡村的演变 |
3.4 大西安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启示 |
3.4.1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经验 |
3.4.2 城郊乡村适应性自发展模式的瓶颈 |
3.5 本章小结 |
4.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空间区划 |
4.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基础 |
4.1.1 大西安城郊乡村转型的内涵 |
4.1.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内涵 |
4.1.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提出的现实需求 |
4.2 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经验 |
4.2.1 英国伦敦 |
4.2.2 法国巴黎 |
4.2.3 日本东京 |
4.2.4 四川成都 |
4.2.5 国内外城郊乡村发展经验总结 |
4.3 大西安城乡供需分析与乡村转型动力 |
4.3.1 大西安都市区对城郊乡村的需求 |
4.3.2 大西安城郊乡村的价值 |
4.3.3 大西安城郊乡村转型的主要动力 |
4.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 |
4.4.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确定的原则 |
4.4.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确定的方法 |
4.4.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四种类型 |
4.5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空间区划 |
4.5.1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原则 |
4.5.2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方法 |
4.5.3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的评定体系 |
4.5.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的四类空间区划 |
4.5.5 城郊乡村发展模式空间区划与实际乡村发展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5.乡村发展模式引导下的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
5.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
5.1.1 乡村景观的内涵 |
5.1.2 大西安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的划分 |
5.1.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类型的含义 |
5.1.4 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
5.1.5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演变的不同类型 |
5.2 大西安城郊的典型乡村景观 |
5.2.1 城郊典型乡村景观研究的方法 |
5.2.2 城郊平原型乡村景观 |
5.2.3 城郊台塬型乡村景观 |
5.2.4 城郊丘陵型乡村景观 |
5.2.5 城郊山地型乡村景观 |
5.3 快速城镇化前后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
5.3.1 乡村景观典型变化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
5.3.2 城郊平原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
5.3.3 城郊台塬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
5.3.4 城郊丘陵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
5.3.5 城郊山地型乡村景观的典型变化 |
5.4 快速城镇化时期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的动因与存在问题 |
5.4.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的动因 |
5.4.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存在的问题 |
5.4.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变化存在问题的根源 |
5.5 本章小结 |
6.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原理与编制体系 |
6.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相关概念与原理 |
6.1.1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涵 |
6.1.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需求 |
6.1.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原理 |
6.1.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技术 |
6.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编制内容体系 |
6.2.1 涉及乡村景观的相关规划内容研究 |
6.2.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编制层次、范围与对象 |
6.2.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 |
6.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的策略 |
6.3.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实现的目的 |
6.3.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遵循的原则 |
6.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调查与数据库构建 |
6.4.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调查 |
6.4.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数据库构建 |
6.5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管理与保障措施 |
6.5.1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与权责 |
6.5.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实现的保障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7.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格局、控制性与营建性规划的方法 |
7.1 实证案例-蓝田县黄沟村 |
7.1.1 黄沟村概况 |
7.1.2 黄沟村乡村景观演变类型 |
7.2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格局规划的方法 |
7.2.1 城郊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现状分析 |
7.2.2 城郊乡村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与预测 |
7.2.3 城郊乡村土地适宜性评价 |
7.2.4 城郊乡村景观总体感知分析 |
7.2.5 城郊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规划 |
7.3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方法 |
7.3.1 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内涵 |
7.3.2 城郊乡村景观控制性规划的控制体系 |
7.4 大西安城郊乡村景观营建性规划的方法 |
7.4.1 城郊乡村人工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
7.4.2 城郊乡村经营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
7.4.3 城郊乡村自然景观营建性规划方法 |
7.4.4 城郊乡村景观营建性规划的案例研究 |
7.5 本章小结 |
8.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目录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10)黑龙江绥化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解析 |
1.3.1 小城镇概念 |
1.3.2 小城镇绿地系统 |
1.3.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
1.3.4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功能 |
1.3.5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动态 |
1.4.2 国内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动态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东北地区部分典型小城镇绿地系统现状研究 |
2.1 研究的城镇范围的界定 |
2.2 城镇绿地现状生态效益评价及分析 |
2.2.1 评价方法的介绍 |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3 现状评价数据的来源 |
2.2.4 评价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
2.3 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
2.4 城镇植物景观现状的分析 |
2.4.1 爱辉镇 |
2.4.2 柴河镇 |
2.4.3 孤山镇 |
2.4.4 金川镇 |
2.5 总结我国东北地区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
2.5.1 空间布局缺少寒地特征 |
2.5.2 自然景观破坏性大 |
2.5.3 冬季植物景观不佳 |
2.5.4 绿地系统规划的不完善 |
3 东北地区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
3.1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前期准备 |
3.1.1 规划前期综合研究 |
3.1.2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模与生态功能的定位 |
3.1.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现状 |
3.2 小城镇规划理论的借鉴 |
3.2.1 田园城市理论的借鉴 |
3.2.2 指形规划理论的借鉴 |
3.3 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策略 |
3.4 城镇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
3.4.1 树种的选择 |
3.4.2 植物配植的方式 |
4 实例分析—绥化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
4.1 规划基础研究 |
4.1.1 绥化市概况 |
4.1.2 规划理念 |
4.1.3 规划目标 |
4.2 绥化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4.2.1 绿地系统现状 |
4.2.2 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
4.3 绥化市空间布局规划 |
4.3.1 空间布局的演进 |
4.3.2 绥化市空间布局具体规划 |
4.3.3 绥化市绿地布局 |
4.4 绿地系统整体控制 |
4.4.1 主题功能分区 |
4.4.2 活动强度分区 |
4.4.3 开发时序分区 |
4.5 绥化市绿地系统景观设计 |
4.5.1 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
4.5.2 绥化市公园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
4.5.3 绥化市滨河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
4.6 绥化市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
4.6.1 植物种类的选择 |
4.6.2 公园绿地植物种植设计 |
4.6.3 滨河绿地植物种植设计 |
4.7 绥化市绿地规划设计总结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农村小城镇园林绿化模式的创建探讨[J]. 刘惠菱. 现代园艺, 2020(12)
- [2]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D]. 万立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践行新时代园林绿化的历史使命[A]. 施德法.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4]绵阳市新桥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周虹.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践行新时代园林绿化的历史使命[J]. 施德法. 浙江园林, 2018(01)
- [6]鹤岗市名山镇景观规划研究[D]. 徐振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浅谈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李常静,季军壮.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6(23)
- [8]小城镇总体规划策略及应用实践研究[D]. 史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大西安城郊乡村发展模式与景观规划方法研究[D]. 吴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10]黑龙江绥化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 庞雪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