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现状

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现状

一、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黄平[1](2016)在《《哥德巴赫猜想》与新时期的“科学”问题——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哥德巴赫猜想》的"前史"陈景润第一次被树立为知识分子的典型,早于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的发表。197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独立自主,高歌猛进——评述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其中提到了陈景润:"就是在数学这个最古老的学科中,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陈景润,也把两百年前德国数学家古德巴赫提出的‘任一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这样一个猜想的论证,大大向前

顾迈男[2](2009)在《当年采访数学家陈景润》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在数学基础理论方面作出世界先进成果的陈景润处在病危中,处境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出于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责任心和对那个年代科学家不幸遭遇的同情,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几篇内参,这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

沈世豪[3](2019)在《重读陈景润》文中指出陈景润走了,屈指一算,已经过了23个春秋。他化为雕像,亭亭地伫立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是在痴情地守望培养了他的母校,还是在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就像一个大孩子"我曾见过陈景润。1981年5月,我当时还在江西师大中文系任教。正逢母校建校60周年诞辰,我作为校友代表

顾迈南[4](2007)在《寻访数学家陈景润》文中研究指明我和着名数学家陈景润由素昧平生到不由自主地为他奔走呼吁,以至为他写了十数万字的内参,实在是因为我从内心里反对那场动乱,同情"文革"中科学家们的遭遇所致。说起来,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春日。一天,我在中国科学院参加一次报告会,听当时科学院的负责人武衡在报告中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他没敢讲名字)

刘旭明[5](2020)在《思想解放的艰难起步 ——以1978年《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讨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思想浩劫的终结,我国急需打破“文革”留下的思想枷锁,进行思想解放。但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通过“又红又专”口号的宣传,将政治与业务对立起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了人们的信条,这些教条主义思想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文革”留下的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不被打破,思想解放就只能是空谈。为打破这种局面,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陈景润作为典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表彰,并得到了领导人的肯定。但经历“文革”时期的人们还不能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社会思想仍然处于混沌状态。《中国青年》杂志复刊后,第一期便抛砖引玉般提出“在青年中可不可以提倡学习陈景润”这一问题,通过读者来信的互动和讨论,了解青年思想中存在的疑惑,并通过读者观点的交锋,论证“红”与“白”问题的实质,逐渐转变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并引导青年树立新时期学习的榜样。这场讨论也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开端。但在思想解放过程起步阶段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这些阻碍与“文革”时期的思想遗毒、领导人的思想争辩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正是在这些因素的角力中,中国思想解放进程逐步展开,而《中国青年》杂志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洪洋[6](1998)在《幻梦(选载)——徐迟的第二次青春》文中研究表明享誉世界的着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徐迟,在1996年12月13日凌晨,以跳楼自尽的极端方式离开人世,引起文坛和热爱他的读者的极大震动。本刊曾编发过《涉过忘川的作家徐迟》一文以示哀悼。对徐迟不幸逝世的原因,对其晚年的追求及困惑,包括其不幸的第二次婚姻,各方多有猜测。作家洪洋与徐迟既是近邻,又是至交,他以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徐迟的第二次青春》,对人们的一些疑问作了澄清。在徐迟辞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选发部分章节,以示悼念。文章标题系编者所改。

杨坤[7](2020)在《新时期《长江文艺》研究(1978-199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长江文艺》为研究对象,廓清其作为地区刊物在新时期如何通过一系列办刊实践明确自己的定位及文学风格。具体来说:一是探讨《长江文艺》在培养湖北本土作家、批评家队伍中所起到的作用,二是探究《长江文艺》在改革开放初期继承和坚守现实主义风格方面所作的努力,三是探寻它在挖掘湖北民族文学资源方面推波助澜的影响,在以上三点论述基础上,反思《长江文艺》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本论文在对相关文献史料整理基础上,尝试回归刊物本身,对其创刊历史、栏目设定、编辑风格、封面设计等情况做出分析:绪论简述《长江文艺》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在研究现状综述基础上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新时期初期《长江文艺》的复刊与新生。首先溯源1978年《长江文艺》复刊的背景及复刊词中体现的整体定位;接着从栏目设置和装帧设计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复刊后的整体刊物风貌,进而阐明《长江文艺》的办刊方向。第二章重点阐述《长江文艺》在新时期对湖北作家、批评家队伍的培养。前两节论述杂志如何提出“三梯队”的战略布局,即“争取老作家的支持,助力中青年作家的发展,发掘更多的后起之秀”,并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发表作品、组织活动等;第三节论述杂志如何通过发起一系列讨论,如对熊召政诗歌《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的讨论、“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在当时湖北批评界乃至全国引起广泛回应,从而建立起一支百家争鸣、名家众多的批评家队伍。第三章具体阐述新时期初期《长江文艺》对现实主义风格的延续和坚守。第一节从发表篇目的题材、举办活动的倾向等方面,阐述新时期《长江文艺》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复兴与发扬湖北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得杂志在变化多端的新时期得以形成自身平实稳健的风格;第二节论述《长江文艺》在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如何作出回应并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如尝试性地推出了“西方文海一勺”、“美学漫笔”等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栏目,发表如黄大荣等具有探索性意识的作家作品,为一贯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长江文艺》增添了另类色彩。第四章聚焦《长江文艺》在新时期对湖北民族资源的开发。第一节通过整理《长江文艺》所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说明新时期湖北少数民族作家群的构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土家族作家叶梅为例具体展示《长江文艺》对本省少数民族作家的关注和帮扶;第二节就《长江文艺》上发表的少数民族文学具体篇目,论述《长江文艺》对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发掘的具体方面,再通过列举《长江文艺》组织的少数民族文学活动,进一步强调《长江文艺》如何为湖北民族文学发展助力,在此过程中也使刊物获得了较为鲜明的身份标识,最后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结语部分概述《长江文艺》在新时期对湖北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意义,继而对地区刊物在地区文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利弊思考,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史整体发展的视角与知识,对新时期《长江文艺》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反思。

罗建华[8](2021)在《徐迟情系工业文艺的一封信》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12月12日,一代文学大师徐迟离开我们已25年,大江在奔流,钢水在沸腾,就让这封信为之添一朵浪花或一朵钢花吧!——题记在我供职长江日报时的一个手稿盒中,收藏有徐迟回复武钢工人作家李声明的一封信,时在1989年9月30日,至今32年了。这封信的内容为:为武钢第一炼钢厂出钢三十周年撰写报告文学,向省委书记、宣传部长建言创办《工业文艺》,勉励工人作家端正文学观步入"净化怡悦之境"。

谢克强[9](2000)在《走近徐迟》文中研究表明 抬起手来,我看了看手表,此刻是1996年12月13日凌晨1点35分,我站在武汉同济医院临近高于病房不远处的太平间里,站在徐迟先生的遗体前。先生安然地躺着,一脸安详,白布裹着他的躯体,暗红的灯光映着他宽阔饱满、苍劲而睿智的额头……我朝先生的遗体三鞠躬。向先生做最后的告别,泪水不禁大滴大滴涌出,浸着泪水的往事也不由一一浮现眼前……

张亮[10](2015)在《不动点方法与动态真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什么是真理?”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然而对真理论的系统、严格的逻辑语义学探讨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模型论产生之后。塔斯基于1933年为形式语言提供了形式语义学并试图用模型严格地刻画真谓词。从此,用模型来刻画真谓词成为了研究真谓词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用模型刻画真谓词指的是:为一个带真谓词的语言构造一个模型,在该模型中真谓词有一个一致的解释。除了一致性之外,模型刻画下的真谓词应当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真谓词的直觉。塔斯基是第一位对真谓词做严格的语义学研究的逻辑学家。他提出刻画真谓词的标准和语言分层理论,前者为许多学者所认同,而后者则受到了诸多的批评。后者受到批评的根本原因在于,塔斯基的真理论是一种静态的真理论。对某个语言,该语言的真谓词不是通过语言自身动态地去寻求对真谓词的刻画,而是站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对真谓词的刻画。在克里普克提出通过不动点方法寻找不动点模型来刻画真谓词之后,通过模型来刻画真谓词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克里普克所使用的不动点方法与塔斯基的方法截然不同。不动点方法构建了一个模型序列,这个模型序列是一个动态地寻找对真谓词刻画的模型序列,在该序列中,克里普克最终选择了(最小)不动点模型来刻画真谓词,这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刻画方式。这种刻画方式得到的最小不动点模型具有一些良好的性质并且可以通过“有根性”直觉来进行哲学辩护,但是无论从内在的角度还是从外在的角度来考察,克里普克的最小不动点模型所导致的最小不动点理论都是具有缺陷的。尽管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努力为最小不动点理论辩护,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些辩护并不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最小不动点模型在刻画力上的不完全。基于这种原因,由其所得到的内在最小不动点理论又被称为低级的弗完全理论。鉴于通过不动点方法所得到的最小不动点模型是刻画力不完全的,古普塔提出了修正方法。修正方法在很多地方与不动点方法类似,也是通过构建模型序列来寻求对真谓词的刻画。因此,修正方法在实际上是不动点方法的变体。在构建模型序列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修正规则,修正规则的哲学说明看似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另外,由于修正规则在极限规则处的不确定性,存在许多种真理修正理论且这些理论各有特点。通过综合前人的发展,菲尔德总结了三个具有良好性质的真理修正理论,并通过分析这三个真理修正理论得出如下结论:在真理修正理论中,关于真谓词的推理规则不保真。另外,由于在真理修正理论中排中律成立,但是存在语句φ使得φ和(?)φ两者都不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合直觉。菲尔德通过改进修正方法并且将不动点方法和修正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带良好条件句的真理论,其理论结合了不动点理论和修正理论的优点。菲尔德将不动点方法的简洁性和修正方法所得到的理论的刻画表达力结合起来,使得他的理论克服了不动点理论刻画上的弗完全性和修正方法的复杂性。菲尔德构造了一个模型序列,其中存在类似于克里普克的最小不动点模型的可接受模型。在可接受模型中,T-模式可以被不受限制地满足,并且真概念是透明的。许多直觉上为真但是在最小不动点模型中不为真的语句,在可接受模型中都为真。然而,通过对菲尔德的确定算子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根本上来说,菲尔德的真理论仍然是弗完全的,因此其理论被称为高级的弗完全理论。用模型刻画真谓词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强化的说谎者语句的报复,报复问题涉及到模型刻画真谓词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分析模型论语言和实际语言可以看到,模型论语言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实际的语言。因此,相对于模型的真谓词与实际的真谓词是有区别的,相对于模型的真谓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的真谓词。上述所有真理论都是用经典集合论语言所构造的,但是也存在用非经典集合论语言所构造的真理论,其代表是巴威斯等人的情境语义学。尽管在哲学解释上情境语义学与上述真理论差别很大,但是在形式构建上,笔者认为情境语义学与上述理论有许多类似之处:情境语义学对罗素型命题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对最小不动点理论的弗完全性的批评;而它通过奥斯汀型命题将情境内化于命题的方案,也可以通过模型序列的构建来完成。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情境语义学采用的是非良基集合论,这使得它可以通过循环集合直接构造自指命题而不需要通过哥德尔编码来进行,然后通过对循环集合的结构的分析来刻画真谓词并且解决语义悖论问题。总而言之,情境语义学是用非良基集合论对克里普克的(最小)不动点理论的重新阐述。克里普克、古普塔和菲尔德这三人的真理论是近四十年来模型刻画真谓词的主要理论,而情境语义学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不动点方法密切相关。因而,如果将古普塔的修正方法看做是不动点方法的一个变体,并且不考虑各个模型刻画理论的哲学辩护的话,那么如下断言并非言过其实:不动点方法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内在用模型刻画真谓词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本文主要是对模型刻画理论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做一个分析。通过深入考察克里普克的最小不动点理论、古普塔等人的真理修正理论和菲尔德的带良好条件句的真理论等主要的真理论,并细致地对这些真理论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出对真谓词的模型刻画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序列建构的过程。随着模型序列发展,对真谓词的刻画变得越来越恰当,最终达到稳定状态。这个过程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通过动态寻找来达到对真谓词的稳定刻画。笔者明确地指出,“动”指的就是模型序列的发展过程,而“静”指的是模型经过一定过程的发展之后稳定于某一个模型或者某些模型,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对真谓词在形式技术上的一个“动”“静”结合的刻画。

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哥德巴赫猜想》与新时期的“科学”问题——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哥德巴赫猜想》的“前史”
二“红”与“专”的辩证法
三作为“典型”的陈景润
结语新时期的“科学”问题

(2)当年采访数学家陈景润(论文提纲范文)

初识陈景润
为陈景润写内参
和陈景润成为好朋友
向我倾诉出名后的烦恼

(3)重读陈景润(论文提纲范文)

“就像一个大孩子”
喜马拉雅山山巅上的雪莲
“要抢救”
“我和邓小平同志握手啦!”
时代又一次呼唤他

(5)思想解放的艰难起步 ——以1978年《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讨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所用资料
第一章 “红”“白”对立及其思想禁锢
    第一节 反右扩大化造成鄙视知识分子的氛围
    第二节 “插红旗”“拔白旗”运动导致“红”“白”对立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使“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信条
第二章 “白专典型”陈景润获得“解放”
    第一节 陈景润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节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发全社会对陈景润的关注
    第三节 全国科学大会上陈景润受到中央表彰
第三章 《中国青年》发起“在青年中可不可以提倡学习陈景润”的讨论
    第一节 《中国青年》的复刊
    第二节 刘佳来信与讨论的展开
    第三节 来信的观点与分歧
    第四节 讨论的结束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艰难起步
    第一节 思想解放的开端
    第二节 思想解放的不易
    第三节 思想解放艰难起步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期《长江文艺》研究(1978-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长江文艺》历史发展概况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时期《长江文艺》的复刊与新生
    第一节 1978年的回归
        一、《长江文艺》复刊的历史背景
        二、《长江文艺》复刊的过程
        三、《长江文艺》复刊的宗旨及定位
    第二节 复刊后的新面貌
        一、栏目设置概况
        二、装帧设计概述
第二章 《长江文艺》对湖北作家、批评家队伍的培养
    第一节 老作家的复出与归来
        一、“复出之作”与特色活动整理
        二、针对老作家的特色栏目概述
        三、湖北“文坛三老”
    第二节 中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涌现
        一、“文学青年之页”的栏目设置
        二、“创作班”“研讨会”“刊授班”中的薪火相续
        三、地方文学的“三梯队”布局
    第三节 批评家队伍的建设与理论自觉
        一、湖北文学批评队伍的摇篮与基地
        二、批评视野中的地方性与全国性
第三章 《长江文艺》现实主义风格的延续与坚守
    第一节 现实主义风格的复兴与发扬
        一、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为主的刊物内容
        二、文学活动组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第二节 现代主义潮流冲击下的回应与尝试
        一、“评论员文章”与“编者的话”
        二、“西方文海一勺”与“美学漫笔”
第四章 《长江文艺》对湖北民族文学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长江文艺》与少数民族作家
        一、《长江文艺》上的湖北少数民族作家群
        二、走向全国的土家族作家叶梅
    第二节 《长江文艺》与少数民族文学
        一、作品发表与对民族文学资源的挖掘
        二、活动组织与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发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长江文艺》复刊号封面
附录二: 《长江文艺》目录
附录三: 《长江文艺》1982年第2期封面
附录四: 《长江文艺》1987年第6期封面
致谢

(8)徐迟情系工业文艺的一封信(论文提纲范文)

“这个信封很有意思”
“把这件事弄出个头绪来”
“已弄不清楚第几次来了”
“生命之树常绿”

(10)不动点方法与动态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0.1 研究背景
        0.1.1 真谓词模型刻画的历史沿革
        0.1.2 真谓词模型刻画的研究概况
    0.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0.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0.3.1 研究方法
        0.3.2 文章结构
        0.3.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哥德尔-塔斯基经典真理论
    1.1 皮亚诺算术系统与带真谓词T的算术语言
        1.1.1 算术语言L_(PA),语言L_T的语法和在经典二值逻辑下的语义
        1.1.2 哥德尔编码与皮亚诺算术系统
    1.2 塔斯基的贡献
        1.2.1 塔斯基不可定义性定理
        1.2.2 塔斯基的语言分层理论
    1.3 小结
第二章 不动点方法下的最小不动点理论
    2.1 不动点方法提出的背景和不动点存在的证明
        2.1.1 不动点方法提出的背景
        2.1.2 不动点存在的证明
    2.2 有根性直觉和最小不动点理论
        2.2.1 克里普克的“有根性”直觉
        2.2.2 莫得林的“有根性”直觉
    2.3 最小不动点模型及其闭模型的性质
        2.3.1 最小不动点模型的性质
        2.3.2 最小不动点模型闭模型的性质
    2.4 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的问题及其辩护
        2.4.1 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
        2.4.2 关于外在理论的论争
        2.4.3 对内在最小不动点理论的辩护——非公理化路径
    2.5 小结
第三章 修正方法下的真理修正理论
    3.1 真谓词是一个循环谓词
    3.2 真谓词的修正规则
        3.2.1 修正规则的哲学说明与沙皮罗的诘难
        3.2.2 关于修正序列的一些性质
        3.2.3 修正方法与不动点方法的比较
    3.3 菲尔德提出的三个真理修正理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动点方法与修正方法的结合——带良好条件句的真理论
    4.1 菲尔德的真理论的背景
    4.2 菲尔德的带良好条件句的真理论
    4.3 菲尔德理论所使用的方法——不动点方法与修正方法的结合
    4.4 菲尔德理论所面临的问题
    4.5 小结
第五章 一些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5.1 说谎者语句的报复
        5.1.1 说谎者语句复仇的一般性讨论
        5.1.2 最小不动点理论对报复现象的回应
        5.1.3 修正理论中的报复现象及其解决
        5.1.4 带良好条件句理论中的报复现象
    5.2 理论的弗完全性
    5.3 语境敏感下的真谓词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哥德巴赫猜想》与新时期的“科学”问题——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J]. 黄平. 南方文坛, 2016(03)
  • [2]当年采访数学家陈景润[J]. 顾迈男. 百年潮, 2009(08)
  • [3]重读陈景润[J]. 沈世豪. 福建党史月刊, 2019(10)
  • [4]寻访数学家陈景润[J]. 顾迈南. 炎黄春秋, 2007(08)
  • [5]思想解放的艰难起步 ——以1978年《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讨论为例[D]. 刘旭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幻梦(选载)——徐迟的第二次青春[J]. 洪洋. 当代作家, 1998(01)
  • [7]新时期《长江文艺》研究(1978-1994)[D]. 杨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徐迟情系工业文艺的一封信[J]. 罗建华. 档案记忆, 2021(12)
  • [9]走近徐迟[J]. 谢克强. 人民文学, 2000(07)
  • [10]不动点方法与动态真理论研究[D]. 张亮. 南京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