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央视教俄语

用央视教俄语

一、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Н·И·巴斯,Г·М·波戈莱林科,宁虹[1](1983)在《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文中研究表明 外国留学生在苏联高校的预备部学习俄语具有一系列特点:他们是在俄语语言环境中学习,不经过翻译,学习期限短。由于后面两个因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电教手段。教学电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电视表现手段(特写镜头、主讲人生动的讲解、蒙太奇和音乐等)都服从于教学这一根本任务。教学电视的一个特点在于教师与广大学生的独特的联系方式,

赵剑宏[2](2013)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悦[3](2020)在《科技类文本《2019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以韩国科技类文本《2019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趋势》翻译实践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笔者在翻译该文本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了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文本翻译任务。本报告从作者、内容、写作目的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介绍。并阐明了本文翻译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文本翻译过程。其中包括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和译后校审三个阶段。本报告主要从文本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和准备翻译工具三个方面对译前准备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从翻译文本的阅读和翻译原则的执行两个方面对译中执行情况进行了介绍。从自我校对和他人两个方面对译后校审工作进行了叙述和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了文本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本章节主要阐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难点及解决方法。第一,专业术语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根据专业术语语义应用范围,共分为四类。“单义性专业术语”、“半专业术语”、“专业交叉性术语”、“释意不一术语”。因笔者欠缺相关的专业知识,术语的释义多样,部分术语是汉字词,部分术语是英文,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笔者使用在线网络词典和图书、论文、网络资料查询相关释意,对四类专业术语进行了翻译,并进行了相关术语表的整理。第二,被动句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被动句是科技类文本的特征之一。文中共出现139条被动句,字符数占总数的41%。如果将被动句直译为被动句,有可能不符合读者的阅读写作习惯或翻译腔太重。如果直接改成主动句翻译,可能造成译文忠实度的下降。笔者通过学习被动句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相同阅读效果为目的,反复修改译文,并按照“词汇型被动”、“词缀型被动”、“语法型被动”总结了译文的翻译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践总结。此部分总结了在进行整个翻译任务及撰写实践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启示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并简述了笔者对于此次翻译实践的感想和体会。

张坤[4](2004)在《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从采用计算机技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言教学的角度 ,分析了多媒体外语教学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以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需求为市场定位 ,探讨了如何结合俄语教育目的、语言学习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现代化俄语教学 ,最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臧蕾[5](2020)在《《俄罗斯鞑靼共和国副总理访华采访》模拟同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0月3日,俄罗斯鞑靼斯坦副总理沙伊胡特季诺夫·罗曼接受访华采访,对访华行程和双方进一步的合作方向进行了阐述。笔者选取俄罗斯鞑靼斯坦副总理沙伊胡特季诺夫·罗曼访华采访进行了同声传译模拟实践。首先,笔者明确了任务主题和背景,即采访类型、语言特点以及采访背景。其次,从译前准备入手,对采访的专业词汇进行了预测、查阅和记录,对访华专业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在封闭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了模拟口译实践并录音,详尽描述了包括译后事项的模拟口译翻译过程。然后,笔者以口译录音和修改译文为案例,探讨顺句驱动原则理论(释意理论和认知负模型)、顺句驱动原则下的翻译案例分析(增减、转换和预测)及其局限性。最后,笔者总结了整个同传模拟过程并对提出今后的口译训练方法。通过此次同传模拟实践以及针对顺句驱动原则下的翻译案例分析,笔者发现口译译员大多偏重口译实务,忽视理论指导,但实际上对于口译员来说,理论研究也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而口译理论研究往往在实务中形成,需在诸多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系统化构建和阐释。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同传模拟提升自身口译质量,为同传译员提供相关经验,同时为口译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案例。

伏泉[6](2013)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论文除了参考著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7](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金玉明[8](1994)在《教学技术媒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技术媒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副教授金玉明课堂教学就是围绕教与学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是使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与熟巧技能的过程。为搞好课堂教学、实现传递信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任务,除了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苏德[9](2005)在《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汉—外”双语教学,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又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它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影响着蒙古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强盛。民族语文和汉语、外语教学有机结合,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最鲜明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省份,其蒙古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蒙—汉—外”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篇博士论文中,笔者试图以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抓住影响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和实验探索,研究发展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类型和模式问题,形成多方案的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因地制宜地发展“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决策理论,力图为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中笔者首先说明了选题的缘起及基本构想,分析了蒙古族双语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状况,同时也概括介绍了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充分说明了它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其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如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概念,特别是对“双语”、“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学”等基本概念做了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全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蒙古族文化变迁。其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历史背景,文章详细论述了蒙古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全过程,并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为线索,穿起整个蒙古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文章以教育史的视角出发,简要回顾了蒙古族教育,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满蒙”及“蒙汉”双语教学从古代至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沿革。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中对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和蒙语、蒙汉双语和蒙汉外三语的态度以及对(英、日)外语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内容,并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另外还采用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第五章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本章首先阐述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然后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内蒙古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和内蒙古师大附中的“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改革的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实验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提出蒙古族中小学“蒙一汉一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六章进行了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在前面现状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影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模式的论述,提出并论证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 第七章探讨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本章通过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的阐述,分析论证了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 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内蒙古地区“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本章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基本趋势的概括,剖析了对实施“蒙一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论述了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的的启示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多维视野双语教学“蒙一汉一外”双语教学蒙古族中小学

郭郁馥[10](1992)在《谈谈外语幻灯教学的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幻灯教学起始很早,但真正用于教学是在60年代中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开始深入到各科教学领域,尤其是外语教学中应用最广。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展了幻灯数学,建立了幻灯制片机构,大量发行教学幻灯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到了80年代后期,外语幻灯教学开始逐渐衰退,这是否说明外语幻灯教学已没有其现实意义,这种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
    引言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及外语教学发凡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
        二、蒙古族外语教学发凡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1947~1965年)
        二、徘徊期(1966~1976年)
        三、恢复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沿革
        一、起步期(1947~1961年)
        二、探索期(1962~1976年)
        三、调整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四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解读
        一、政策制定者的解读
        二、政策亲历者的解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引言
    第一节 调研地社会文化环境
        一、调研地概况
        二、锡林郭勒盟民族教育与语言使用概况
    第二节 学生成绩分析
        一、高考成绩分析
        二、初中阶段成绩分析
        三、小学阶段成绩分析
    第三节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语学习者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语言使用因素分析
        一、语言使用前期调查概述
        二、多语使用与评价
        三、英语使用情况
    第二节 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学习目的
        三、努力度
        四、学习归因
    第三节 英语学习需求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学习条件需求
        三、英语课堂学习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教师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师资基本情况
        三、英语教师语言能力
        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五、教学对象评价
    第二节 硬件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教材使用情况
        三、教育技术利用情况
        四、学习工具调查
    第三节 英语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
        一、研究概述
        二、课堂教学评价
        三、课堂教学实录
        四、课堂教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学习体系的探讨与建设
    引言
    第一节 英语起始学段的探讨
        一、教育实践者的态度
        二、学者观点和学术探讨
        三、小学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四、小学英语课程的综合评价和定位
    第二节 英语学习内容的探讨
        一、英语课程标准适切性调查与分析
        二、语言课程价值定位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完善英语学习体系的建议
        一、制定外语课程发展规划
        二、提升英语师资水平
        三、加强英语学习环境建设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科技类文本《2019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内容简介
    1.2 作者简介
    1.3 翻译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查阅相关资料
        2.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2.2 译中执行
    2.3 译后校审
        2.3.1 自我校对
        2.3.2 他人校对
第三章 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
    3.1 专业术语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3.1.1 单义性专业术语的翻译
        3.1.2 半专业术语的翻译
        3.1.3 专业交叉性术语的翻译
        3.1.4 释意不一术语的翻译
    3.2 被动句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3.2.1 词汇型被动
        3.2.2 词缀型被动
        3.2.3 语法型被动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的经验及收获
    4.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感谢辞

(4)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发展俄语教学
    1.树立以满足外语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2.打造多媒体外语教学平台
二、多媒体俄语教学系统应用
    1.利用多媒体进行俄语教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辟第二课堂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化俄语教学

(5)《俄罗斯鞑靼共和国副总理访华采访》模拟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简介
    1.1 任务类型
    1.2 任务背景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模拟过程
    2.3 译后阶段
第三章 顺句驱动原则下的案例分析
    3.1 顺句驱动原则下的翻译技巧
        3.1.1 信息增减
        3.1.2 信息转换
        3.1.3 预测
    3.2 顺句驱动原则的局限性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同传模拟心得总结
    4.2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凡例
引论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1.1 、教育与中国教育
        1.2 、教育与教学
        1.3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
        1.4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
        1.5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3.1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
        3.2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
        4.1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
        4.2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
        4.3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
        4.4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
        4.5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
    5、引论总结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
        6.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6.1.1 、国内
        6.1.2 、中日关系
        6.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6.2.1、 整体规模
        6.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6.2.2.1 、北京大学
        6.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6.2.2.3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6.2.2.4 、北京外国语学院
        6.2.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6.2.2.6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2.2.7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
        6.2.2.8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6.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6.4 、公共日语课建设
        6.5 、该阶段小结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
        7.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7.1.1 、国内
        7.1.2 、中日关系
        7.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7.2.1 、整体规模
        7.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7.2.2.1 、北京大学
        7.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7.2.2.3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
        7.2.2.4 、上外、上外贸
        7.2.2.5 、吉林大学
        7.2.2.6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
        7.2.2.7 、其他
        7.3 、公共日语课建设
        7.4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7.5 、该阶段小结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
        8.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8.1.1 、国内
        8.1.2 、中日关系
        8.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8.2.1 、整体规模
        8.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8.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8.4 、公共日语课建设
        8.5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8.6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8.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8.8 、该阶段小结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
        9.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9.1.1 、国内
        9.1.2 、中日关系
        9.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9.2.1 、整体规模
        9.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9.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9.4 、公共日语课建设
        9.5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9.6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9.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9.8 、该阶段小结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
        10.1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1.1 、正影响
        10.1.2 、负影响
        10.2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2.1 、正影响
        10.2.2 、负影响
        10.3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
        10.4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8.1 、大学日语
        18.2 、第二外语(日语)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
结语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
        21.1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
        21.2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
        21.3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
谢辞

(7)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历史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化学课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没有进展的评价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小结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动作技能领域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是什么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在课程目标上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在课程内容上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三)在课程实施上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2)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4)运用科学技术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四)在课程评价上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小结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一)公平
        (二)准备
        (三)个人接触
        (四)创造力
        (五)宽恕的
        (六)尊重
        (七)归属感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二、理论范式与方法论
    三、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相关研究动态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基础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阐释与有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变迁
        一、对文化本质的探究
        二、文化变迁
    第二节 何谓“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第三节 “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和“蒙汉双语学生”概念辨析
        一、“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学”的涵义
        二、本文所讨论的“蒙—汉—外”双语教学及“蒙—汉—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三、“蒙汉双语(或三语)学生”概念的界定
        四、母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共同语、族际语及双语关系
    第四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
        一、关于双语教学的四大基础领域
        二、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与“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
第二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历史写真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多元一体化教育
        二、民族教育的多元一体化的文化取向
        三、落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思想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蒙古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多元文化的顺应
        一、蒙古族概况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多元文化的顺应
第三章 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蒙古族教育
        二、近代蒙古族教育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蒙古族教育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蒙古族教育
    第二节 新世纪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剖析
        一、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概况
        二、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三、对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三节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满蒙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二、蒙汉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四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调查内容及其分析
        一、对汉语的态度
        二、对蒙语的态度
        三、对双语和三语教学的态度
        四、对(英、日)外语的态度
    第三节 主客位研究——民族教育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观点
        一、主位研究——民族教育参与者的观点
        二、客位研究——研究者的观点
第五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第一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可行性实验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可行性实验研究的总体设想
        三、实验假设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实验研究案例1—科左后旗甘旗卡一中双语教学改革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
        二、实施计划
        三、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四、甘旗卡一中2004年高考质量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六、结果与对比
    第三节 实验研究案例2—内蒙古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及配套措施
        二、对师大附中“蒙-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班实验成果的分析
        三、全区蒙授实验班高考情况比较
    第四节 蒙古族中小学“蒙-汉-英”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成功的原因分析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实验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实验研究案例3——“蒙-汉-英”双语教学改革在大学的实验及其经验
        一、研究背景、研究方案及完成情况
        二、研究课题取得的有关成果及社会评价
第六章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学模式与蒙汉双语教学模式
        二、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节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上的双语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
        二、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不同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第七章 影响内蒙古地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因素与条件分析
    第一节 地理和经济生态环境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民族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二、确立与强化民族教育生态意识,优化双语教育生态环境
        三、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结构与区域分布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统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二、跨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文化差异与双语教学
    第三节 民族心理对双语教学的影响
        一、蒙古族学生在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特殊性与双语教学
        二、蒙古族学生在个性方面的特殊性与双语教学
第八章 内蒙古地区“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前景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其基本趋势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发展的可喜成绩
    第二节 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理论分析
        一、对于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的分析
        二、蒙古族中小学“蒙汉外三语”学习起始时间及时间分配的争论辨析
    第三节 蒙古族中小学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条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一、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改革应注意解决的相关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四节 内蒙古地区实施“蒙-汉-外”双语教学的启示及其未来展望
        一、“蒙-汉-外”双语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蒙-汉-外”双语教学对提高蒙授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作者声明
附录1 有关民族学校“双语”或“三语”教学的政府文件
附录2 调查问卷
     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学生)
    民族学校双语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蒙、汉、外)调查问卷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全日制蒙古族中小学蒙、汉、外三语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附录4 锡盟蒙古族中学“三语”教学实验实施方案
附录5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附录6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四、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俄语教学[J]. Н·И·巴斯,Г·М·波戈莱林科,宁虹. 外语电教, 1983(04)
  • [2]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3]科技类文本《2019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翻译实践报告[D]. 张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J]. 张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2)
  • [5]《俄罗斯鞑靼共和国副总理访华采访》模拟同传报告[D]. 臧蕾.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 伏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7]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教学技术媒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J]. 金玉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S1)
  • [9]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D]. 苏德.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谈谈外语幻灯教学的现实意义[J]. 郭郁馥.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2(06)

标签:;  ;  ;  ;  ;  

用央视教俄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